坟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2-17 12:07: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坟》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98-04-01图书,本书定价:12.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坟》精选点评:●第一次读早年的几篇文言论文●…硬生生的没看懂●其实我对鲁迅一般啦●题记和后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省,透露

坟读后感摘抄

  《坟》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98-04-01图书,本书定价:12.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坟》精选点评:

  ●第一次读早年的几篇文言论文

  ●…硬生生的没看懂

  ●其实我对鲁迅一般啦

  ●题记和后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省,透露出野草般的清冷。中间我曾感觉他对章杨批评太过,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直到后记中说费尔泼赖是用青年的血写就的,开始有所理解。

  ●活该。

  ●鲁迅的序和后记总让人想要流泪。

  ●对世俗的一些看法到现在还是,这些说这话的作者中国太少,不狠狠揭露一些劣性,民族怎么前行?

  ●先生真乃神人也。

  ●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

  ●那么热诚的爱与清冽的冷感凝成一团,迅哥儿您是如何做到的?

  《坟》读后感(一):读早了~~烦

  这封皮太过熟悉,这一整套书多少年前都读过,小学到初中的年纪,读起来很生涩,却一点点啃完,渐渐把幼小的心灵也吞噬,其实总觉得甚至认定是鲁迅老爷子的这套书害了自己!太过犀利、批判、悲观、讽刺的言辞,荼毒了小孩子单纯的心灵,无愧为潜意识中至此未息的愤恨嫉世思想之源!痛恨至极!

  《坟》读后感(二):痛打落水狗:鲁迅《春末闲谈》读后

  假使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等地醒目呵!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鲁迅的文章一贯犀利,一贯刻薄,一贯反动。《春末闲谈》一贯如此。

  《春末》一篇很浅薄,大炮轰向统治者奴隶主思想;被统治者的奴隶思想。主要打的那些御用文人。

  李零说,这是把中国人的愚民术说到点子上。也没有错。问题不在这,问题在于民为什么会被愚。如《利维坦》所说,人有选择当奴隶的自由。中国人不仅当奴隶当出了美,还当出自信。这一点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鲁迅先生也没法看的深。

  中国人很有“革命性”,从“瓮牖绳枢之子”,到沛悬刘老三,都知道大丈夫当如是此也。这个问题先生没有说明白。洋人反到没有。贵族永远是贵族,农奴永远是农奴。

  只不过那些御用文人太可恨

  只不过知识分子更愚而已。

  《坟》读后感(三):读迅哥儿杂文集《坟》之《论“***”》

  “国骂”怕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口头语了,无论其男与女、老与幼、尊与卑,反正都是要来一句国骂,最为自己的开口语或者是结束语,也有将其穿插于自己的整个讲话,重复出现,无所累烦,竟至以开心、难过、悲愤、激动,都是要大展其威的。我们的国骂由来已久了,我是很想找一找它的根源以及发展历史的,还“国骂”一个本来面目。

  国骂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策.赵策》中《秦围赵之邯郸》一文。这里是这样记述的,“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尔母婢也!’卒为天下笑。”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已经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对后去吊唁的齐威烈王抖威风,而齐威烈王却不把周烈王放在眼里,以“尔母婢也”叱之。这就有很强的戏剧性,自己不自量力,反被以“尔母婢也”嗤笑之,真是可笑之极,读者大可一笑置之。

  “尔母婢也”就是“你妈是贱人”或“你妈是下等人”的意思。在封建社会里,骂王室成员的母亲是下等人,当然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民间,一般人的母亲大都是下等人,所以这句话在民间并不算骂人。因此,当这句骂人的话由宫庭传至民间时,便有人借汉字异字同音的方便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尔母婢也”变成了“尔母X也”。其语法结构由原来的“你妈是......”变成了“***......”。

  这样一改,骂起人来显然比原来杀伤力大得多了。由“你妈是……”转变为“***……”之后,“的”字的出现,使其成为定语的标志,强调的不再是“你妈是什么了”,而是强调“***”什么,使其更加具有专指性,语气也加强了不少,可谓是“国骂”历史上的一大重大变革。后来在使用中不断简练,把最后面的名词省略,再由第二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就成了我们今天常听到的“国骂”了,那就是“***”。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曰:“论‘***’”。文中鲁迅先生便将这“***”称作中国的国骂。这国骂不单历史悠久、精练顺口,而且使用范围极其广泛。据鲁迅先生所述:“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且“只要在中国过活的话,便总听得到***”。

  这国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最原始的解释是:“要攻击高大民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接着,又出现了第二种解释:“儿子指着一盘菜,对他父亲说:‘这不坏,***你尝尝。’父亲答到:‘我不吃,***你吃去罢!’简直已经醇化为‘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然而,这还只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解释。又冒出了好几种意思来,譬如说吧,有一种说法:“这箱子真***重”或“这题目真***难做”。若要解释的话,只能解释为表示程度深,与“很、非常”相似。

  还有一种说法:“我***不要了”或“你***给我滚”。这大概与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之一:“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这国骂确实是有着我们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的。始于何代,无从知晓。却可谓是在吸收了中华语言五千年之精华,而后再由某位天才级别的人物,在偶然间,可能在他自己都不知晓的情况下,就这么悄悄地诞生了,可谓是凑巧之极,但却是“开天辟地”式的“伟大”发明。其骂的非你非我,而是一位不知是谁的他的妈(也很有可能,其实是包括你我的妈的,指向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妈,那这就厉害了,稍稍动动嘴皮子,竟然干倒这许多意想不到的人)。

  然后就又有一个问题了,却又为何长辈如此之多,不骂祖宗同室,不骂满堂子孙,而要骂妈呢?这真是太奇怪了,这也许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关: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不是甚高,男尊女卑,因此什么不是都落到女人头上。骂人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还有一句是骂:他奶奶的。而最后的一个“的”字,更是点睛之笔。“的”字一下,便将主语改为定语,给读者、听众留下悬念:“到底是***什么呢?”而且念起来又顺耳,实在易上口。看来,这国骂的确名不虚传,是很有中国特色的。

  我们已经走到了二十一世纪了,我们的“国骂”也随着历史的脚步,与我们同行着,不离不弃,实在是可喜。但它却也是改头换面了的,将自己技术再加工,稍加打扮,于是乎就有了“你妹的”、“你妹”“特么的”、“TMD”,我们的确是可以清晰可见,这“国骂”虽是已变形,但却依然延续着其传统,简洁、顺耳、上口、易学、情感爆发力强,且依然是要带上女性的,可见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虽是天天嚷着要文明、要平等、要自由,但歧视女性的封建思想依然是根深蒂固的,那些天天“国骂”不离口的君子们何不从现在开始,天天一口“他爹的”、“他爷的”。

  可现在更为可悲的是,许多女性群体竟然也以学会几句“国骂”为荣了,真是呜呼哀哉了。

  《坟》读后感(四):《坟》之妙言摘录本

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 ——《春末闲谈》

  这是外国人要群众来服从的办法,我国也没啥两样,先生说,不能学不能学。还不是照搬得有模有样,你看不能说话,不能写字,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都反对!哈哈哈。不过,先生又说了,再怎么着,思想是无法被禁锢的,正如无头的刑天,正是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意思乃财物收藏得不严实,容易诱发人的盗心;容貌打扮得妖艳,容易诱发人的淫心。 —— 《坚壁清野主义》 “坚壁清野”虽然是兵家的一法,但这究竟是退守,不是进攻。或者就因为这一点,适与一般人的退婴主义相称……教育上的“坚壁清野”法,所待的是什么呢?照历来的女教来推测,所待的只有一件事:死。   天下太平或还能苟安时候,所谓男子者俨然地教贞顺,说幽娴,“内言不出于阔”,“男女授受不亲”。好!都听你,外事就拜托足下罢。但是天下弄得鼎沸,暴力袭来了,足下将何以见教呢?曰:做烈妇呀! —— 《坚壁清野主义》不知道我的性质特别坏,还是脱不出往昔的环境的影响之故,我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也并不想诬无抵抗主义者为无人格。但有时也想:报复,谁来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自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既没有上帝来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偿头,也不妨以头偿目。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清末,而大抵长于民国,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23)之悲罢。果然,连大学教授,也已经不解何以小说要描写下等社会的缘故了,我和现代人要相距一世纪的话,似乎有些确凿。但我也不想湔洗,——虽然很觉得惭惶。——《杂忆》

  先生也有迷茫的一刻,虽然依旧不觉得报仇有何不对,细思来还是存在操作上的问题。过后,确实羡慕起了如今的学生,甚至连大学教授都不去想复仇了,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屈辱,生来世上即是如此,不用背负那些心灵的重担。我觉得先生此刻倒不是十全的嘲讽,也是相当无可奈何,毕竟自己受苦,也不用非要人人生来就要感受苦。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论睁了眼看》

  鲁迅先生若是看到如今的局面,再读此话,大可欣慰一些了。如今,愿意去看的人多了,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不再是事事都可以瞒和骗,虽然仍旧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可情形终究好了很多,甚至就算是十年前也不是这片光景。可惜的是,流量世界里,大家追求观感,也更容易人云亦云,一旦说起话来就七嘴八舌,就浮躁得不行。

中华民国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即夏历之重九,国民因为主张关税自主,游行示威⒄了。但巡警却断绝交通,至于发生冲突,据说两面“互有死伤”。次日,几种报章(《社会日报》,《世界日报》,《舆论报》,《益世报》,《顺天时报》⒅等)的新闻中就有这样的话:“学生被打伤者,有吴兴身(第一英文学校),头部刀伤甚重……周树人(北大教员)齿受伤,脱门牙二。其他尚未接有报告。……”这样还不够,第二天,《社会日报》,《舆论报》,《黄报》,《顺天时报》又道:“……游行群众方面,北大教授周树人(即鲁迅)门牙确落二个。……”舆论也好,指导社会机关也好,“确”也好,不确也好,我是没有修书更正的闲情别致的。但被害苦的是先有许多学生们,次日我到L学校⒆去上课,缺 席的学生就有二十余,他们想不至于因为我被打落门牙,即以为讲义也跌了价的,大概是预料我一定请病假。还有几个尝见和未见的朋友,或则面问,或则函问;尤其是朋友君,先行肉薄中央医院,不得,又到我的家里,目睹门牙无恙,这才重回东城,而“昊天不吊”,竟刮起大风来了。 ——《从胡须说道牙齿》

  报纸上胡说八道,称鲁迅先生藏家示威结果掉了两个门牙,学生听到以为他得上医院去课都不来听。哈哈哈哈。

又是秋,又是清早,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带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磕睡,胡涂,决非章士钊党;但他却在中途用了所谓“非常处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于是无门牙而讲书者半年,补好于十二年之夏,所以现在使朋其君一见放心,释然回去的两个,其实却是假的。 ——《从胡须说到牙齿》

  大家为你俩牙操碎了心,你说我这牙是假的,不怕!

  《坟》读后感(五):女人、孩子与时代

  《坟》收录的作品跨度较大,从1907年到1925年,1927年出版,81年版《鲁迅全集》中定位是论文集,除了开篇的几篇文言文论文外,其它的,我觉得更像是长一些的杂文。   放在最前头的几篇论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论的却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和人物,基本的立场是进化论的——这是当年教科书上告诉我的。我觉得更适合从人文和通识的角度去认识这几篇作品。当然,这几篇文字我到现在没有完全啃下来,确实也没有那个耐心,但知道这些事鲁迅先生垫箱底的基础,以后还是应该认真读一读。   其他的篇章则好懂多了,而且大多数是传统意义上的名篇。这些篇章我看最重要的是从两个角度切入,直探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两个角度,一个是如何对女人,一个是如何孩子,反映出的本质则是面对强权的奴性、自欺欺人的瞒骗,以及对待弱势的暴虐。   中国传统文化摧残女性最大的工具,就是节烈观。节烈观使得女性生前身后都无法脱离苦海。“各府各县志书传记类的末尾,也总有几卷“烈女”。一行一人,或是一行两人,赵钱孙李,可是从来无人翻读。就是一生崇拜节烈的道德大家,若问他贵县志书里烈女门的前十名是谁?也怕不能说出。其实他是生前死后,竟与社会漠不相关的。所以我说很苦。”(《我之节烈观》)这是在所谓太平时,遇到兵祸则更惨,往往要以死保节。“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再来翻县志,就看见每一次兵燹之后,所添上的是许多烈妇烈女的氏名。看近来的兵祸,怕又要大举表扬节烈了罢。许多男人们都那里去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而民国了,新的时代到来了,女性有了觉醒意识,但是不是就更好了?并不是,因为即便不必三从四德,不必当节妇烈女,但社会认识并没有扭转,广大女性依然是没有生存的基础。比如已经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政府竟然还能张贴出要女生不要去公园以免造成“麻烦”的公告。这与自古以来对待女性是一样的虚伪和凌弱“天下太平或还能苟安时候,所谓男子者俨然地教贞顺,说幽娴,‘内言不出于阔’,‘男女授受不亲’。好!都听你,外事就拜托足下罢。但是天下弄得鼎沸,暴力袭来了,足下将何以见教呢?曰:做烈妇呀!”——这一段,把自古以来对女性生杀予夺而面对强权却有一扑到底的奴才,一把撕开、赤裸裸展示!鲁迅将这个荒唐可笑的做法称作“坚壁清野主义”——就像战斗中那样,为了不让敌人得到,干脆把有价值的清楚殆尽。对此,鲁迅说“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收起来’却是管牢监的禁卒哥哥的专门。”《坚壁清野主义》)   那么,女性是不是就像娜拉那样,一走了之便可?不是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提供这样公平生存的基础,即便如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鲁迅给觉醒的女子开出的指导很有意思——要有一种强韧的“无赖精神”。关于这一段,我觉得特别有真正的朋克精神——“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娜拉走后怎样》)而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鲁迅则呼吁同道“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之节烈观》)   再说到孩子,鲁迅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延伸到对待一切新生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扼杀了真正天才的成长:“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未有天才之前》)   于是,鲁迅呼吁我们要做“觉醒的人”,真正拿孩子当人看,真正担负起成年人该担负的保护、教育、鼓励、促进的作用:“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 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关于如何对待孩子,鲁迅的一段话在近二十年前就深深触动了我,如今我尽力将其作为我当爸爸的指导:“对于家庭问题,……从我们起,解放了后来的人。论到解放子女,本是极平常的事,当然不必有什么讨论。但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譬如早晨听到乌鸦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却总须颓唐半天。虽然很可怜,然而也无法可救。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与对待女性、孩子的暴虐形成对比的,是传统全力文化在人们心中种下的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我们都很熟悉鲁迅的“两个时代”说:“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灯下漫笔》)这种奴性意识,往往还要用“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好”这种阿Q精神来粉饰,“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彷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看镜有感》)   这样的书,自然会让很多权力中人、主流人士不高兴、不舒服,而这正是鲁迅的目的“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苍蝇的飞鸣,是不知道人们在憎恶他的;我却明知道,然而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题记》)但在冷笑怒骂的同时,鲁迅对青年寄予极大厚望,同时,对青年抱有一种持久的、火热的真心。书中的一段自述,令我感动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但也偶尔想,其实倒还是毫无顾忌地说话,对得起这样的青年。但至今也还没有决心这样做。”(《写在“坟”的后面》)

本文标题: 坟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6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情书(综艺)》经典观后感1000字同意的计算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