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2-17 10:54: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本由郭预衡主编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3,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国古代文学史》精选点评:●希望我能努力振作!喜欢宋辽金还有元。元好问金圣叹哈哈哈原来我一直搞错了元好问年代哈哈哈之后可以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本由郭预衡主编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3,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史》精选点评:

  ●希望我能努力振作!喜欢宋辽金还有元。元好问金圣叹哈哈哈原来我一直搞错了元好问年代哈哈哈之后可以再看一遍。想读辛弃疾全集!

  ●宋代文学讲述非常合我的胃口,感觉很条理。元代文学看起来就有点费劲了,而且总会想起夏老师上这个时代文学课时常有的说书……

  ●上学时通读了三遍

  ●四本都读过,前两本读了两遍。讲得很细,挺适合这个考研不大考重点知识点的时代。

  ●比袁本更易梳理知识点。如开头写社会背景对文化的影响,袁本只是列举,而郭本有经济政治等分类。并且,郭本解释每个知识点更深入点,易理解。

  ●除开明清一卷,皆文采蕴藉、繁征博引,千载的文脉历然可见。远胜其余几套文学史。

  ●我还是专心看过某些的。。。。

  ●。

  ●这个版本比较浅显易懂,但错别字有些多。

  ●上架了——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一):这套书我认为是写的最有文采的教材

  看 过好几套文学史,包括高等教育的和人民文学的,这套书我认为是写的最有文采的教材

  也许是郭先生是师范大学出身,把学生当回子事,教材写的很是漂亮,连同那套中国散文史,都是很高质量的书,反正我得益良多。

  我很记得写到宋词的姜夔,作者用力最多,相比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姿态,可谓亲切无间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二):可以淘汰

  本书成于众手,文风不尽相同。且各人专长也不同。

  因工作的关系,经常要翻阅,结果越来越不满。

  1,文字表述有一些错误。该书多次重印,就是不订正。这种态度很不好。我用的2004年印刷的。

  2,文学史不必非要求新,但也得经过自己组织一下吧,书中有的部分,如第二册杜甫章,相当一部分与其他著作基本雷同。

  3,有的章节,文笔极差。明代诗文章、清代诗文章,短句太多,文气不畅,“大抵如此”、“不过如是”之类的话一再出现,令人难以卒读。分析作品蜻蜓点水,论船山文云:“其思想局限于此,其为文之深度亦局限于此。”故作大言,中实枵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当然很好,行文故作摇曳也是不该,但本书的不少地方岂止是平淡,简直是枯槁!

  扫了一眼《中国散文史》,路数差不多。于今日的要求似乎难以满足。

  自我检讨:以上纯属个人经验,太苛刻了。又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对老先生和前辈们应该尊敬,具备了解之同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三):北去南来自在飞

  第三册为宋元时期文学,因中间给自己放假,拖久了。以前上文学史,元代文学被唐宋段与明清段的老师双双略过,因此空白,算作预习。体例清晰仍是优点,对文体发展亦有概述,如元代杂剧散曲发展的历史脉络整理。由此受启发,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可选择溯源式探索方式。宋代文学读完的总体感受是在情与理之间摆动,彼此纠正,互相促进,最终造就苏轼、辛弃疾、陆游三位大家。许多词人风格杂糅,阅读中也造成一定混乱。宋代诗话、笔记、戏剧等其他文学样式都是为元明清杂剧、小说作铺垫,纵观,没有哪一步是可以省去的,也可引至做人做事的道理。自宋过渡至元,以诗词为主的传统渐转向杂剧、散曲,古人就此初探叙事文学,人物形象分析变为文学史讲述的重点,固然《西厢记》中的反传统精神现在看来不足为奇,在当时能有这样的突破仍十分叹服。本册编者传达一种思维,不同时代的文学样式无优劣之分,只是特征各异,不是宋诗比不上唐诗,也不是唐词不如宋词,只是背景不同,因此孕育的作品各有千秋。

  读文学史似乎思维大过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四):文学专业为何受轻视

  原因可以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方面。

  从功利性方面来讲,因为文学专业在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不好定位。从文学院出去最对口的工作就是当语文老师,然而语文老师这个职业又比较微妙,因为语文基本是在八大学科中最不受尊敬和重视的学科,历来有“补觉神课”之称,顺带着大部分语文老师也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重视,所以有很多文学院的学生并不愿意去当老师,不当老师的话能做的工作也就是文秘,广告,影视,编辑等这一类的,可是很不幸的是,这一类的工作,文学出身的孩子能干,工科出身的照样能干,就算去考公务员也是如此,所以这种毕业之后找工作的尴尬让很多人不愿报考文学专业。借网友说的话就是,在大家眼中文学就是一个听起来无所不能实际上狗屁不是的专业。它注重的是修身养性,在功利方面自然就技差一筹。

  从非功利性方面来讲,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文学并非什么深奥难懂的高端专业,它可以无师自通,很多理科技术很好的人,文学修养也很高,比如古生物学家石声汉先生,他是中国农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但是古典诗词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和大家相媲美。其实文学就是只要有颗恒久热爱它的心,多多少少都能有些自得和收获,所以很多人都会把文学当作自己的兴趣来发展,而且很多人还发展的很好,仅靠业余精力就能学的不错,大家自然会轻视它,自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别的方面去。总之就是文学专业技术性不强,因而难以受到重视和钦佩。你让一个文学专业的人去造原子弹,就是死了他也不能行,但是你让一个造原子弹的人去写小说,逼到份上其实谁都可以。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很多文学专业出身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长篇大论心灵鸡汤,酸迂的味道太浓。就好像一粉顶十黑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一样,围观群众有时就会把帐算在文学这个专业上面。跟文学一起浸淫久了总会变得有点多情善感,伤春悲秋,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得到理解,因为如果没有敏锐的感观和一颗善于感发的心,是很难把文学专业学好的,比如写文学评论,你不敏锐,不善感,那很难把文章写好。但这些也要有个度,很多文学专业出身的人就是度把握不好,进而成了文学专业的变相黑子。没事就风花雪月,不切实际,言论总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又容易矫情,对生活的精神方面要求过高而又没有清醒理智的头脑,多迂腐浅陋,少通达博识,当然不会受欢迎,还顺带拖累了文学这个专业。还有一点,学文学的人总喜欢讲道理,说得多了难免惹人烦,让人觉得这人又自负又事事通,毕竟文学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做了个飞机模型,让人一看就知道厉害,设计了幅风景园林,让人一看就知道深浅,它只能体现在个人修养和平时言论上面,而修养又是个日久见人心的活,所以言论就变得尤其活跃,于是也就尤其不受人待见。毕竟说多错多,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愿意有人苍蝇似的总在耳边跟自己讲大道理分享鸡汤。

  以上都是我从个人角度出发所写的,自然带着个人色彩和情感,也带着为文学辩驳的意味。其实我就是一个爱叨叨总喜欢跟朋友讲道理的文学人儿,知道人家不喜欢但有时又控制不住,就像黄磊在爸爸去哪儿一样,总喜欢说两句,其实很多他说的是对的,但也难免被网友骂出翔,毕竟没有人愿意让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76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无目标地区》的观后感大全《飙速宅男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