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道路》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1-13 15:43: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光荣道路》是一本由[英]杰弗里·阿切尔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光荣道路》精选点评:●原谅我用了这么久才发现你比我的生命还重要●比英国人还的傲慢的只有剑桥人了。。。芬

《光荣道路》的读后感大全

  《光荣道路》是一本由[英] 杰弗里·阿切尔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荣道路》精选点评:

  ●原谅我用了这么久才发现你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比英国人还的傲慢的只有剑桥人了。。。 芬奇这个人物还挺有意思,从不喜欢到喜欢,但后来莫名其妙出局了。总的来讲题材挺偏的。

  ●阿彻比较无聊的作品。但是封面上的那句话倒是挺感人的,“原谅我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发现,你比我的生命还重要。”

  ●“光荣的道路无非是引导到坟墓。”

  ●热血于马洛里的登山之路,婉转于马洛里的爱情之路——有此一生的光荣道路,夫复何求?

  ●有梦想的人都会成功的

  ●向伟大的传奇致敬

  ●很好的书,让我思考我的人生价值意义是什么,感觉那些能找到人生梦想的人是幸福的,精神是饱满富足的。

  ●就像碧海蓝天一样。一位女神,总在那里等着你

  ●从小说角度来看趣味性和可读性兼具,从历史契合度来看,失实之处太多。建议作为消遣读物,读完若能产生对马洛里的强烈兴趣,则作者也算功劳一桩。但若将此作为认识马洛里生平之蓝本则谬矣。还是要读传记。

  《光荣道路》读后感(一):为登人生之巅!

  为登人生之巅,从此永不止步。

  第一次听说马洛里是在一部叫《珠峰幽魂》的纪录片里,然后知道了马洛里,然后知道了这本书。

  这本书給我的感觉有两个,一个是史诗,一部关于登山者、梦想、奋斗以及时间的史诗。而令一个感觉就是震撼,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在最后有关珠峰的描写中,給我一种极其深的触动,一种说不出的触动。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而且值得看第四遍。

  《光荣道路》读后感(二):史诗般的马洛里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对20世纪世界登山史上最大的未解之谜马欧之迷,有着比较多的了解。

  1924年6月6日,清晨,珠峰北坳7028米,巨大的珠峰和北面的邻峰章子峰之间,夹裹着冰雪碎石的狂风——这是乔治•马洛里和同伴从帐篷里爬出时所面对的一切。很快他们打点好装备出发,他们是向世界最高峰奔去,却最终走进了历史。两天后的12点50左右,有人看见他们正沿着珠峰北脊“向顶峰勇猛的挺进”。然而,他们却再也没有回来。四分之三个世纪过去了,除了马洛里上面的那句话,没人敢肯定“勇猛的挺进”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至今日,关于两位珠峰先驱者的行踪的报道依然有限,更糟糕的是,真实性也无从说起。没人知道他们是否在失踪前就已经成功登顶。他们的尸体在哪儿以及是如何遇难的,都是未解之迷团。

  《光荣道路》将马洛里一生成长重现于纸上,特别是揭示了马洛里的蛙伟大人格魅力和攀登伦理。

  2008年5月底,《珠峰幽灵》的作者之一、德国珠峰历史学家乔琛•汉姆莱(Jochen Hemmleb)来到北京,专门采访1960年中国珠峰登山队的主要队员,我陪同了那次访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乔琛•汉姆莱潜心研究马欧之迷,他的很多研究线索都来自于中国1960年攀登的发现。许竟、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张俊岩、成天亮等六位登山前辈详细描述了他们在以前攀登中发现的前人攀登痕迹。

  在阅读《光荣道路》之后,我推荐读者去读《珠峰幽灵》。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1999年,乔琛•汉姆莱和艾力克•西蒙逊等人率领一个由登山家、历史学家、冰川学家和制片人组成的“搜寻马洛里和欧文探险队”攀登珠峰,寻找马洛里和欧文登上珠峰的证据。探险队希望找到欧文曾用过的柯达袖珍相机和胶卷,试图揭开马欧之谜的真相。那次轰动性的发现是康纳德•安柯发现了马洛里的遗体。

  站在今天的时光立场,看待九年前那场人类登山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搜寻与探索。尽管还是既没有找到马欧当年登上珠峰的最有力的证据,也同样没有找到他们二人没有登上珠峰的证据。然而今天的人在这次非同寻常的考证活动中,当他们伫立在马洛里那具几近风干与珠峰山体紧紧粘连的遗体前时,每个人都想多停留一会儿,哪怕是多一分钟。

  《光荣道路》读后感(三):随便摘几条历史失实

  1、乔治没爬过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是肯定的。虽然他小时候在家里时为了偷跑出去爬过屋顶,在学校时也上过墙,但这不代表他成年后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做爬圣马可和埃菲尔铁塔这样噱头的事情并给他人制造麻烦。

  2、Archer写乔治在索姆河战役中“受伤”入院后才经由杨之口得知剑桥时的朋友Rupert Brooke的死讯。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加入皇家海军师胡德营的Rupert因败血症死于1915年4月去往加利波利途中,丘吉尔亲笔撰写的讣告4月26日发表在泰晤士报上,在当时的英国是个极轰动的大事情,Rupert既是诗人,又是名人,他写的爱国诗歌也很能激发年轻人自愿参军的爱国热情,他的“为国捐躯”在当时是有战争宣传价值的。这样一件几乎举国公知的新闻,作为剑桥校友和朋友的乔治怎么可能不很快知道,而要延宕到1916年年底才从他人口中得知?!

  3、Archer写1916年7月份索姆河战役前夕,乔治扔掉黑色学袍和教师帽,毅然应募入伍,经过短暂的基础训练后他被发往索姆河战场指挥一个重型榴弹炮单位,在距离前线四百码处轰击敌人。但在前沿岗哨全部挂掉后,他带领两名中士冒着弹雨试图冲入岗哨检查情况,两名中士阵亡,他自己被炮弹碎片炸昏。于是他差不多11月份就(因脚踝受伤)被送回了国内养伤,而且明显没有重返前线。(Archer暗示了他对于自己受伤后不用再重返前线的庆幸……)

  事实上呢?

  大战中杨起初是担任战地记者,随后辞去记者职务协助运送前线伤亡人员和难民。1914年11月22日乔治写信给杨说,留守国内做个舒适的公学教员愈加不可能了,“为了卢丝的缘故我自然想避免从军,但我就不能做些你所做的这类工作吗?”他的弟弟,许多朋友,在大战爆发后已先后从军。

  1914年12月9日,陆军大臣Lord Kitchener指示学校校长禁止教员从戎,以免削弱教学工作。卡尔特公学校长Frank Fletcher以此拒绝了乔治的入伍申请。1915年4月好朋友Rupert Brooke死讯传回,乔治对于置身战争之外愈加内疚。

  1915年5月弟弟特拉福德在伊普尔附近作战,饱受毒气困扰,他写信给哥哥说,你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把头插进堑壕里窒息而死,要么把头探出堑壕外被机枪扫射而死,当然我们可以用上防毒口罩,但仍有许多人被杀。6月份特拉福德在进攻德军堑壕时腿部受伤,被转移至牛津一家医院。

  1915年年底乔治无视Fletcher的抗议决意加入皇家炮兵。

  1916年7月索姆河攻势之初乔治对前景甚为乐观,但随即明白到挺进的希望已然破裂。该月他首次在实战中目睹火焰喷射器,"a sort of liquid fire, a long line of trenches apparently on fire and exploding with great flashes and clouds of sparks."

  乔治在法国一直服役到了1919年1月份。期间1917年5月因脚踝受伤回国动了手术,9月在温彻斯特训练新炮手,随后在Lydd参加炮兵指挥官课程,12月回西线,加入Arras附近的515 Siege Battery RGA,指挥官是首相劳合乔治的儿子。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议宣告时他还在该连队(停战日当晚他先是去造访了Geoffrey Keynes,后者的外科手术单位驻扎在康布雷,两人一起看了燃放的烟花庆典,场面狂欢。随后他和弟弟特拉福德在康布雷的军官俱乐部里度过了下半晚,特拉福德在大战之初参加的是步兵团,现在已经成了RAF的中队指挥官)。尽管家里有妻子,但多少英国儿子的家里有妻子?从内在本质而言,他喜欢置身危险之境,愿意与他的朋友们在前线同生共死,而不愿意躲避在国内袖手旁观。乔治战前的登山组织,60名创始成员,大战中23人被杀,11人受伤。

  4、再说到他的脚踝伤,也不是一战中被炮弹碎片炸伤的,而是1909年落下的旧伤。在从阿尔卑斯山回来后的某日,他和Mary、Avie散步途中突然跑去爬一片砂岩峭壁,在快到顶的时候他脱手摔了下来,脚踝砸到地上。虽然伤势看起来不严重,但很久不见好。他写信给杨说,他的脚踝拒绝痊愈,虽然走短路无妨,但登山别想了,他感到很羞耻。后来一战中他不得不被送回国内,因为旧伤变得难以忍受。在动手术时才发现,他的脚踝当时摔断了,骨头一直没有得到恰当的愈合……(我怀疑这个旧伤一直到24年还在干扰他)

  5、有一张照片,乔治像蜘蛛一样在雪坡上攀爬,就是在教雪巴攀登技巧。当时的雪巴人由于身体健壮且适应气候环境,被主要用来做背夫工作,但他们尚谈不上有什么高超的攀登技巧,完全不是现在的这种情况。Archer写乔治在芬奇被拒后就想找个雪巴做冲顶搭档,这也太扯了。

  6、至于乔治的领导才能咱们就不说了吧,三次的队长都不是他,最后一次在老队长中途退出的情况下会选诺顿而非已经是那个时代最卓越的登山家的马洛里当队长就能说明问题了。

  7、“珠穆朗玛”这个名字在1925年才开始被英国人使用。

  还有其他细节问题,书看得太久记不清了,想起来再说……总之呢,这就是一本消遣读物,读完若能产生对马洛里的强烈兴趣,则作者也算功劳一桩。但若将此作为认识马洛里生平之蓝本则谬矣。还是要读传记。

  《光荣道路》读后感(四):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在85年前的一天,穿着结实厚重功效不足的服装,手持原始的攀登装备,两个英国人就能爬上8850米的世界第一高峰?这个想法总是让热爱冒险的人心潮澎湃,无法想象。大不列颠在1922 年至1935年间曾五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次都没成功。直到1953年,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和雪巴丹增才首次踏上地球之巅。在全世界超过8000米的高峰中,没有一座是在1950年之前被登顶的。如果乔治•马洛里和桑迪•欧文仅凭着呢子外套和老式带齿皮靴,在1924年就攀登珠峰成功,这不仅是在登山领域或者户外领域的创举,而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英国作家杰弗里•阿切尔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方式向世界第一登山家乔治•雷•马洛里致敬。他根据马洛里的真实经历改编了一本小说——《光荣道路》。杰弗里•阿切尔这位畅销作家并不是很受我待见,但这毫不妨碍我对《光荣道路》的喜爱。透过一本书,马洛里这位80年前的传奇,依旧能让我眼眶湿润。

  书的封皮上写着一句话:“原谅我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发现,你比我的生命还重要。”这么一句语气暧昧的话,很容易会让人误解是马洛里对他的妻子说的,因为马洛里告别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和祖国,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只为他不切实际的梦想——登顶珠穆朗玛。

  只不过当我在看完这本书的10个月后,重新翻出它,看着书皮上的这句话——我猛然意识到了,这个比马洛里生命还重要的“你”,不是他的妻子露丝,而是他的梦想,他为之奋斗了终生的登山事业。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我们年少时的梦想。这个梦想,无关乎高尚与否,也和社会压力没有任何关系。它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我们爱的东西,如此而已。

  不知从何时起,梦想已经变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与此同时,追寻梦想的人注定将会沦为社会的笑柄。梦想总是包含着或多或少“不现实”的味道,这确实是事实。年轻的人们无一不需要在维持生计和追求梦想中抉择,两者注定不可兼得。梦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要做的是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

  毫无疑问,安身立命是很重要的,是我们做一切事的本钱。只不过,在我们安身立命之后,我们就会忘了当年年少时的梦。真是可悲真是无可奈何啊。于是有了这么一种普遍现象,所有人都如此深谋远虑,以至于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预见到太多的社会阻力,于是草草下结论断定自己注定是不可能实现梦想的,那么,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不如干脆放弃争取吧。

  我不得不承认,顺着社会大潮走的人,毫无疑问会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这部分人精明,但不聪明。试想一下,50年后60年后,在我们老态龙钟的时候,回想起自己正当壮年的时候,没有为了自己所爱的梦想尽丁点努力。而是在一个虚无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阻力面前止步,止步得那么彻底,那么毫无反抗。回想一下,我小时候就想做的一件事,我这辈子就想做这一件事,我有整整80年的时间,居然没有去做它。

  随便什么事,做过和没有做过,争取过和没有争取过,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至少在后悔成本上来说是。我有个朋友告诉我说: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为了年华老去时不鄙视自己。是啊,为了年华老去时不鄙视自己。于是我这样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因为没做一件事而埋下后悔的伏笔,做错事很正常。因为做错事而后悔更正常。所谓错误,就是你去犯了它,才能称之为错误。所谓可能,就是你为了实现它而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能成为可能。

  我一直有这么一种看法:只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才有资格抱怨生活有多苦,社会有多不公。同样的,只有在追梦过程中在社会现实跟前摔得遍体鳞伤的人,才有资格去说社会是残酷的。反过来,如果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一个从未为自己的梦想拼搏过的人告诉你:“你应该现实点,在社会前低头”,会有人觉得这有说服力吗?

  追求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件事很难,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件事究竟有多难,并不取决于没有为这件事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们口中所说的,而是只有正在做这件事的人才能亲身体会的。任何人想要做成一件事,并不在于有多少外力的帮助或者阻止,而在于这个人本身是否真心想去做成它,大环境再恶劣,社会阻力再大,一个人只要觉得自己事有可为,他必定是肯定的,乐观的,积极进取的。

  在我们缺乏独立的主见和决断时,因意外,,循机遇,走上这条或那条人生之路,足够幸运,活了下来。值得骄傲吗?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偏向于奔跑了一辈子,跌倒了一辈子,没有抵达终点,但是了无遗憾。为了自己爱的东西,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当的。

  其实,安身立命的实现,才是梦想的起点。那时候的我们有经济实力没有人可以捆住我们的手脚,梦想的实现只关乎一件事——你想不想去做。马洛里是一位历史老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同时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在“一战”中与死擦肩而过,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自己36岁那年毅然接受了登山队长的重任,带领英国人向世界第一峰发起挑战,最终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那里。

  1999年,马洛里的遗体在珠峰被发现,人们在他的口袋里并没有找到他的妻子的一张照片,马洛里曾经将这张照片随身携带打算在登顶后留在顶峰上。于是,我们还是愿意相信马洛里当时是确实享受到了登临地球之巅的喜悦的。我们还是愿意相信,马洛里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发现,登山事业比他的生命还重要。而他在献出他的生命之前,是成功实现了他的登山梦的。

本文标题: 《光荣道路》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0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Kluge》读后感1000字《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经典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