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书法史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0-27 12:08: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极简中国书法史》是一本由刘涛著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19-6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极简中国书法史》精选点评:●好,适合我这种懒蛋。●很好的,图文一致,启发对美的构想。●虽是极简,但却很值得一读。不错的入门

极简中国书法史读后感摘抄

  《极简中国书法史》是一本由刘涛著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19-6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中国书法史》精选点评:

  ●好,适合我这种懒蛋。

  ●很好的,图文一致,启发对美的构想。

  ●虽是极简,但却很值得一读。不错的入门书!

  ●太浅显了,适合完全不了解的人入门随便看看

  ●还好吧

  ●不建议完全新手看,适合融会贯通,挑重点看。

  ●入门佳品。

  ●差,读完《写给大家看的中国书法史》,再读这本,差距显著

  ●简洁,作為索引够用了

  ●配图不错的。

  《极简中国书法史》读后感(一):欲知书法之美

  最近练颜字渐渐有了一些上瘾的感觉。我妈叫我休要不务正业,我却想保护我唯一的爱好。

  在练字之外,想读读书法史,提高品鉴能力,同时有利于装*,同学主动借我《极简中国书法史》。BTW,学习真的是一个交流互动的活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夫子诚不我欺。

  一本书读下来,学到了不少知识,至少书法史的脉络大概清楚了,记住了一些名字和作品。古人的传世之作,的确是让人耳目一新,灵魂超拔的作品,连草书也讲究法度。如今有些所谓书家写的歪歪扭扭的蚯蚓文我着实看不出美感。

  另外关于唐楷,有人讥讽为科考标准字,因为法度太过森严,但作为入门,也是一个好的开端。练习好了唐楷,可以上溯到王羲之、钟繇、钟绍京。

  《极简中国书法史》读后感(二):《极简中国书法史》读书笔记

  一直希望自己具备欣赏书法的能力,说直白点就是面对“好看”和“不好看”的作品能够说出除“好看”和“不好看”之外的词。 要能说出得先能读懂。这次感觉自己仿佛有进步,可能得益于临《礼器碑》吧,读到“《史晨碑》遒劲严整。《乙瑛碑》厚重茂密,体态宽博。《礼器碑》笔画劲挺,结字精巧。《曹全碑》用笔流畅,秀逸多姿。《张迁碑》方厚朴拙,刚健雄强。”能理解点了。只是读到其他书体,尤其是草行楷还是很懵。 书法史,重点在史,所以必须梳理一下书体演变证明我没白读。 书体演变的动力是草率简易的俗写体,所谓俗写体,是一些底层文吏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简省正体字的笔画而成的字体。 一、先秦书法发现得晚,多以书写材料归类命名,如甲骨文、金文、帛书、陶文、刻石文字等。二、秦国,西周籀文是正体,后来发展为秦国大篆。三、战国后期的秦国,篆书俗写体演变为隶书(秦隶)。秦朝,小篆是正体,隶书是俗写体。四、汉朝,隶书是正体,草行楷是俗写体,都由隶书演变而来。1.草书,在篆隶转变过程中已出现草书写法,到西汉最终形成。2.行书,东汉中期形成。3.楷书,东汉后期已现端倪,魏晋正式形成。五、晋以后楷书是正体。晋朝以后,已有的书体足以敷用,俗写就不再具有繁衍新书体的功能了。 书法的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古代文学的俗与雅的关系,一做对比发现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很有趣。就不多废话了。 最后附录里罗列了书中所有插图书法作品的藏地,以北京、上海、陕西三地居多,希望有生年能去看看。 题外话。我才知道“看这些有什么用?”这一灵魂拷问自古有之,而且也同时有了经典的回答——或曰:“终日为无益之事,竟何补哉?”既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我一直孤陋寡闻,还以为“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是陈道明原创呢。

  《极简中国书法史》读后感(三):《极简中国书法史》书评

  这本书以字体为经,时代为纲,较好地呈现出了中国几种书体书法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对于想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极简,“简”即简短,简单,相较于其他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书籍来说,200页左右的篇幅称得上简短了。此外,这本书也没有引入多少高深的理论,更多的是简单的介绍,因此文不甚难,入门者确实能通过此书不必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便可以纵览整个中国书法史。 此书的结构也是一大特色:以时代为纬,以字体为经。一般书法史作品以时代抑或书法家为纲,这本书可谓另辟蹊径,确实给书写书法史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角度。整个书法史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避免了单时代内介绍多种书体可能引起的混乱。 与一般的入门级“史”类作品不同,这本书并没有在文字上下功夫,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它的文字是严肃的,甚至有一点刻板,与教材上的文字类似。总之不媚俗是好的。 “书法史”并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但是作者仿佛就是将一些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的资料汇编在了一起,并没有什么东西贯穿其间。珍珠摆列好了,但是未用绳索串联起来,表面上工工整整,实际仍是一盘散珠。通过此书我们只是简单的"learn about"罢了,不要提什么提高审美能力了。 此书的文字与图片契合度也不是很高,大体上说来是如此的。作者列出了很多图片,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表面皇皇,实际内容空虚。如在117~121页作者列出了7幅书法作品,但是作者却抛开图片,单纯介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特点,并未结合“这一作品”有任何分析。图片与文字脱节,这些图片也是美丽的装饰品罢了。 此外此书还有一些小问题,未对一些书法术语进行阐释,给入门者理解带来了困难。此外,69页的《天发神谶语碑》图片的15行夹在了书页中间,给理解有关文字带来了困难。 总之,对于一个像“了解”中国书法史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够了。

  《极简中国书法史》读后感(四):教你这三招,让你从审美角度看懂书法(《极简中国书法史》书评)

  不管懂不懂书法,很多人都喜欢看“好字”,同时对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容易产生“崇拜”之情。有一些认识不久的朋友,如果知道你是书法专业毕业,或是某协会的会员,就不免要“讨教”一番。有的会在微信上发出自己“藏品”图片问:这字写得怎么样?

  这个时候被问的人,常常需要小心应对。如果对方收藏了一些写得并不好的书作,你说“不好”,对方“不开心”;你说“好”吧,自己觉得没说实话。

  “请教”别人书法,似乎变成一个容易掉进去的“坑”,有时会让人左右为难。

  有没有办法既能不失体面地回答了问题,又能普及了书法审美呢?

  答案是有的。比如可以推荐阅读这本《极简中国书法史》,然后,可以从取法和风格等方面入手,用同样"极简"的方式,给他人提供一些鉴赏建议。

  本书作者刘涛,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书论家,出版了多部书法专著,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其中《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极简中国书法史》除了开头和结尾,总体上以时代为径,书体为纬,体例编排精简;语言文白互见,引用的古代书论虽然是文言,但因作者引用得贴切明白,显得好懂有趣。

  《极简中国书法史》以字体跟着时代演变的叙述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做到“简约”。一方面能做到用最短的篇幅,说明白中国书法从古至今的历史,厘清书法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可谓“笔墨紧跟时代”;另一方面,“极简”不是删繁就简,同时把重点内容也删减掉,而是用书体演变为“血肉”,使得本书骨架清晰,内容丰满。

  书法是世界上特有的艺术样式,必定有起源、发展、昌盛、维持、复兴等阶段,而中国书法,每一种字体的出现,不仅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那些闪闪发亮的书法家名字,在用黑白素色书写着中国历史上灿烂的文化艺术历史。

  书法史绕不开书法家及其作品,要想用“极简”的方式说清书法的“美”,还得从中国“官本位”和科举制度这个特别的视角,发现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因此,刘涛先生还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作为立足于官场和科举制度中的书法家;又在“书画同源”的论述中,揭示出书法之美,其实是探求别样重要的人文人性及审美趣味。

  一、认识书法是实用向艺术的转化,官场与民间的交汇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书法并不是一开始就“阳春白雪”,而是经历了漫长的“下里巴人”的时代。

  郑振铎先生就认为书法不是艺术。当然这是一家之言,而且他们那个时代偏重“西学”,西方艺术史根本就没有“书法”这样的门类;而且书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基于这两点,他断定书法不能被叫做“艺术”。

  后来其实也证实了,这样的立论站不住脚,无论是西方艺术门派还是中国传统艺术,都证明了一点,就是“高手在民间”。艺术不仅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少数人欣赏的品类,还可以是植根民间、雅俗共赏、非常接地气的艺术样式。

  二、从结字的演变中体悟书法之美

  普通人认识的“书法”,大多从谈对楷书的认知开始。

  那么我们也可以从《极简中国书法史》中的“楷书”这一章节入手。

  很多人对楷书的认知,是从学校教育,尤其是从小学老师的要求来认知的。比如写字(其实是如何用硬笔写规范汉字)要“横平竖直”。而这是“小学语文教育大纲”里对小学生书写汉字的要求。这与对“楷书”作为艺术的字体样式而言,还相去甚远。

  我们可以从古代私塾的角度看楷书的写法,可能会比较贴近对楷书的审美。比如“永字八法”对“横、竖”的要求是:横(勒)不得卧其笔;竖(弩)不得直。简单说,是“横不平竖不直”。

  从楷书的结字规律看,古人总结出不少规律。比如唐宋时期的“三十六法”,明代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刘涛把楷书结字审美归纳为三句话:以匀称合度统摄参差变化;在欹侧中展现中正的美感;在变化中求得和谐的秩序。

  正书之祖钟繇和书圣王羲之,从“横长纵短”有隶书遗韵的楷书,变革成为“结字紧凑”剔除隶意,而成当时“今体”楷书。结字无论是从南朝的“斜划紧结”还是北朝的“平划宽结”,北魏后期的“斜划宽结”,一直到初唐楷书各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结字规律与“王字”一脉相承。

  中唐自颜真卿开始,变“王字”欹侧姿态为采用篆书之法,笔笔中锋,结字宽博圆浑,开楷书新风气象。苏轼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三、如何看懂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

  刘涛先生在《极简中国书法史》里,列出两章,专门谈“书法家”和“书画同源”,想来是很有“深意”的。

  尤其是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极其喜欢和重视书法和书法家,书法成了很多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条件之一。科举制度以来,书法一直是被列为重要的技艺,·成为官员入仕晋升的重要能力。比如唐朝选拔官员四条标准,其中书法是其中一项。清朝道光时代的科举考试,甚至“舍文而论书”,要会写楷法森严的“馆阁体”,而“以书取士”,着实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毋庸讳言,书法不仅在中国文字史上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重要显赫。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历朝历代各大书法家各显神通,在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纵横捭阖,还与古代诗词歌赋相映成趣,展示出耀眼的文化光芒。

  从书法家个体而言,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比较重视用书法“内修”诗文,简单地说是重视笔下的“书卷气”,相对而言,即使在绘画方面成就卓著,也不忘“标榜”自己在“文化气质格调”上的取向。

  年少时看到郑板桥佩服徐渭书画的话,实在让人印象深刻: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他不说愿意为徐渭当书僮,研墨拉纸,送茶端水,以“家奴”为荣;而要用“走狗”那么极端的语言,谦卑得极其“下贱”,来反衬徐渭的艺术成就之高,同时又不觉得有半点人格上的献媚和俗气。郑板桥这极其谦卑之语,分明是要从徐渭身上学习人文气质、格调神韵。

  这里有两个书画家,可以作为重视人文精神的极端例证:一个是徐渭,一个是齐白石。他们在绘画上都卓有所成,却要把绘画列为末位。

  明明是社会上对徐渭的综合评价是:画第一,诗文次之,书法居其末。徐渭却说自己:“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

  黄宾虹评价齐白石: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齐白石自评却说“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因为大凡艺术家都懂得: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气韵生动,笔墨传神。

本文标题: 极简中国书法史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1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硅谷之火》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