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案》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8-01 08:35: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典型文案》是一本由李洁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典型文案》精选点评:●用作者自己的话文案既有学案又有断案的意思。关注当代文学史的“低音”,回访那些被遮蔽被遗忘的人和事。作者部分

《典型文案》读后感锦集

  《典型文案》是一本由李洁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典型文案》精选点评:

  ●用作者自己的话文案既有学案又有断案的意思。关注当代文学史的“低音”,回访那些被遮蔽被遗忘的人和事。作者部分地方抒情猜测较多并未做到一分证据一分话,如果注释更详细就更严谨了。

  ●自古文士多薄命,不许狂生见白头。

  ●2019年 第54本

  ●不是政治史,胜是政治史。那些是历史,却又和现在的每个人都有关系。 “与抽象简单的数字不同,那是一张又一张交织、变幻着复杂表情的面孔,以及充斥着各种形象、氛围、景状、声响、光线和气味的场景。”

  ●李洁非个人风格太鲜明了。作者以史家笔法写文学史,我读得停不下来。一个感触是,所谓当代文学既没有文学也没有制度,只有人和物,以及人际关系,以及某人主张的意识形态。

  ●现代史老师说,对于这段事,知道的,比不知道的,痛苦多非常多

  ●不争气地看哭了两次~~

  ●很专业的八卦~

  ●微信读书显示读完整本书只需要16小时21分钟,而我却从2019年开始读到2020年才结束,惭愧啊!

  ●非常好的书,作者的分析能力很强,写作风格我很喜欢,夏志清毕竟在美国,隔着一层,写不到这层面,李洁非和夏比起来,唯一缺憾就是没有理论框架和中西方对比的套路,不过我读来也很受用

  《典型文案》读后感(一):文艺革命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影响深远,在意识形态宣传下,渗透在各个领域。文艺革命本质上是阶级斗争在文艺领域里的深化。毛认为,艺术的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所以所谓的无产阶级文艺就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以至我们看到文艺革命提到社会主义的文艺去宣传无产阶级思想,表现工农兵的革命精神,而那些非无产阶级的文艺则被视为腐蚀人民的毒药。这过分强调了文艺的宣传教化功能,把文艺当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文艺创作者要再现或表现是个人的自由,他们所呈现的东西有时并无某种意图,所谓的阶级毒害,只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强加在了作品中。文艺革命的创作三突出原则,明显是违背艺术形象刻画的规律。它所要求描写的人,并非人,只是一个被神化,被信仰所推崇的英雄偶像。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除了有动物性之外,还有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或善良,或邪恶。刚刚去世的钱谷融提出“文学是人学”,文艺塑造人物时应表现复杂的,多样的普遍人性。而非三突出式的单一,扁平和缺乏个性的人物。

  《典型文案》读后感(二):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典型文案》里的许多故事,有高潮,有起伏;有高尚,有卑鄙;有情爱,有仇恨;有欢笑,有血泪;有纯真,有权谋;有真相,有揣测;有气壮山河的豪情,也有苟且偷生的无奈;有年少得志的飞黄腾达,也有晚景凄凉的落寞悲哀。不是小说,却比小说还要好看。

  书里的重要人物,大多都为文学爱好者所熟知:茅盾、郭沫若、胡风、路翎、舒芜、丁玲、刘绍棠、王蒙、吴晗等等,以及当时的政治权威,他们一起构成了这部有关当代文学史的《典型文案》。虽然不是按时间或者人物的顺序依次排列,涉及的人、事也有局限,但通过这些千奇百怪的“文案”,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代文学史的复杂和诡异。

  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用血肉相依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几十年来名噪一时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与当时当地的政治风向有关。而我们的文学史,80年代以前一直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作为评价作家和作品的标准,具有较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近些年,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下,过去一些所谓的“大师”、“名家”被推下神坛,少数曾经被历史遗忘的作家不仅重回读者的视野,在学术界也得到极高的评价。《典型文案》里涉及的这些作家,几乎都是已经过世而且已经过气的御用文人,比如郭沫若,过世才不过三十多年,然而声名日下,与其在世时天差地别。李洁非先生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用历史的、辩证的、人性的观点看待这些在建国最初三十年享有盛名的作家以及那段时间产生的文坛事件,让读者能够有更开阔的视野观察当代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判断。

  做中国文人难,要做有良心、有骨头的中国文人更难。文人要考虑政治、艺术、文化、家庭、社交等重重因素,很难保持独立的思想。而在政治的大风浪里,不管你的名气多大、地位多高,只要思想稍有不合时宜,都有可能被打入阿鼻地狱。文人们不得不细心揣摩当权者的意图,一方面阿谀奉承大唱赞歌,一方面铲除异己表达忠心。天真的胡风,到了五十年代还在坚持自己的文艺理论,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连带着数以千计的家庭遭殃。战斗力十足的丁玲,打倒了萧也牧之类的当红作家,后来却也在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被流放到北大荒十多年。

  书中还揭开了许多文坛“秘史”,比如郭沫若少年时代的同性恋情结,茅盾退党、入党之谜。这些内容,看似八卦,但对于我们了解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

  《典型文案》读后感(三):现实与真相

  《典型文案》——首要问题无疑“文案”二字:在本书“写在前面”一章节中作者谈到“‘典型文案’的‘案’字,也不无悬疑,断案的意味。”然后又提及“断案推理小说”和“刑侦档案”节目“不加预判,不问结果,直面线索”在辩查真伪过程中的纯技术姿态另人痴迷。读者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并不难发现,作者在做了大量的文学史料考察﹑梳理﹑对比﹑辨析的工作后,加之基于各项材料所昭示的线索之上,做出了所谓 “技术性”的推断:诸如对于“萧也牧事件”当中丁玲斗志昂扬形象的论断此类例子。及此突然想到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还提到戈德曼写格里耶的一段话“他发现人的现实已不能再作为自发的﹑直接体验到的现实存在于整体结构,只有当人的现实表现在物的结构和属性里的时候才能被找到。”于是总算理解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去解释“案”字的苦心与其立场。讲到“案”及至于“推理”,我也想到了罗伯•格里耶——他的第一部短篇作品《橡皮》:在这篇小说中,格里耶也借用了侦探推理小说的形式,以“橡皮”的功能将章节之间的情节线“擦去”,使读者自己成为主动探索者而不是传统小说中的被动接受者。包括格里耶在内的“新小说派”作家们都是反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就像格里耶揶揄现实主义“善于制造关于‘真相’的幻觉。”而“新小说派”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学术背景脱不了干系。在结构主义发生语言转向的今天,传统的主体概念亦随之而颠覆,如上文提到作者在前言中写到的戈德曼对格里耶评价的那段话,《文案》作者将它最后归结于马克思的那句经典结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有很多人将这句话在话语分析的层面上继续衍生为:主体是各种话语关系的总和——这也是现代主义对主体的一个基本认知。毫无疑问,文学话语也包括其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理论派别错综衍生的过程当中,批评界曾大力鼓吹切断“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无疑这是理解力的一种方式,而将重新文学话语与人文环境衔接起来的,也是另外一种方式。这大概就是作者以这样的形式将这份“六十年代文学档案”呈现于人前的原因。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在读《文案》这本书的时候,多次发现作者每要加入自己对于“人”“事”“史”的主观论断,这是否就是他自己谈到的有点“眈迷其中”呢?我认识一个在侦探悬疑小说方面“读龄”颇长的朋友,他告诉我读这类小说最有成就感的是凭借书中线索自己独立解开最后谜团,自然,这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读者能够轻易解开谜底而不依附自身,明显是很大的打击,但是如果不这样,岂不又像传统的阅读过程那样让人备感索然无味?我想“现实”与“真相”的概念异同也就在此,“现实”和“真相”一样可以用各种方式被再创造,“现实”有不同的维度,而“真相”就只有一个,这就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评判的权利。而《典型文案》对于六十年代文学史的重新演绎,就是例证。

  《典型文案》读后感(四):摆在文坛上的文案

  这本书读的好累!每天啃那么一点,读的有些烦躁了,为了赶进度,后面少半本,浏览的意味更多了。

  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二是作者很多哲学式的表述语言,让我这个工科生云里雾里,三是作者习惯的长句式行文方式,常常读过一句之后回头再找主谓宾定状补,累人啊

  确实的说,《典型文案》就是《典型文坛②》,尤其是“人”这部分,完全是《典型文坛》的补充,作者强调的二者区别,对于读者来讲并无意义。在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交代的过于简略,特别是作为“侦探式”的写作,后来找来《典型文坛》,翻了翻目录,才明白了:

  00、书香清茶话文坛——访文学评论家李洁非

  01、选择,然后观察(自序)

  02、凋碧树——逝世二十周年说丁玲

  03、长歌沧桑——周扬论

  04、误读与被误读——透视胡风事件

  05、我这一辈子……——老舍走过的路

  06、姚文元:其人其文

  07、“老赵”的进城与离城

  08、作协秘书长的1957

  09、来与去——郭小川在作协

  10、风雨晚来方定——张光年在“文革”后

  11、龄同世纪看夏衍

  12、生逢其世,身不遇时——畅销作家张恨水

  13、样本浩然

  14、后记

  丁玲、周扬、胡风、姚文元等等,在《文案》一书中,都是重要的配角,而因为这两本书是自然衔接的,作者在这本书的设置中已经默认读者读过了《文坛》。对于读过《文坛》的读者来说,这样当然好,不用再复习了,但对于没读过《文坛》的读者来说,却等于落下了功课。

  当然,如果我们在其他地方了解过这段文学史,也应该可以很顺畅的阅读,可惜,我咨询过一位学文学理论的研究生朋友这段文学史,朋友的回答是:最起码在教材上,是基本空白的……

  如果作者能够在《文案》一书中做更多的补述,我想读起来会顺畅很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大家都没有我这么笨,呵呵

  “哲学式表述语言”和“长句式的行文形式”颇符合作者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风格,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折磨,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去读,常常读过一段之后,脑子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当然也是有好处的:就是读的难得的仔细。但是我还是多么渴望这本书是更多的形象化的易于阅读的短句构成的啊

  抛开书的形式,在内容上,确确实实看出作者的用心,各种资料查的非常详尽,正如作者所说的,他是在用一种“破案式”的手法在写作,在分析上层层展开,尽力维持一种客观的局面,除了对路翎和江青等几个人作者很直接的表达了惋惜或憎恶之外,大部分章节还是非常含蓄的,尽可能去通过事实表达自己的倾向,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听学者从而自择”

  关于这段历史,和中国的很多历史一样,正史和野史同样的纠缠不清。而这一段的文学史(或者说文艺史)却苍白的让人茫然,也许这就是政治对文学的创伤性,而这种狼籍,有若干上位者的原因,同样也有历史的原因。文学和文艺,始终都是政治的随从,或许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自由的,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会被拉出来当冲锋队、轿夫或是做牺牲品,这就是宿命

  有朋友看过我前面写的几篇书评后说:这哪里是书评,明明是读后感嘛。自己再看看,也是,所以,不去对内容多做感想了,另外,老实话说,实在想早点逃离这本书啊,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累人

  《典型文案》读后感(五):血色覆盖的文坛糊涂帐

  这是一部重量级的大部头。

  如果没有关于我国文革相当的历史知识,没有关于新中国文坛的基本背景,恐怕很难看完读懂。

  全书描写都是建国后中国文学圈的名人名事,尤其选择一系列著名文学案例加以研究,所以叫做“典型文案”。

  我们对早期文学的印象,多是推出了多少佳作、名家,可是深入此书一看,会吓一大跳:和一般想象大相径庭,文学圈里全是隐痛伤疤幻灭挣扎,似乎没有哪个作家过得比较轻松。

  在中国,文学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从《诗经》《离骚》到《七步诗》《讨武曌檄》,无不捆绑在政治的战车上。连诗仙李白,文风飘逸,一如其号“青莲居士”,可是落实到现实中,一样营营役役、自荐求仕,终于为“上意”所困,终身不得开心颜。而1949年后,中国当代文学则一再刷新这一现象,从来没有这样紧地被政治、意识形态等紧紧束缚,像一个新入大户的小妾战战兢兢地服侍着意气风发的巨人主人。

  可惜,“天意从来高难问”。在新中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下,政治方向左摇右晃,似进还退,波诡云谲。如此迷宫一般的前途未卜,文学却被裹上了脚,难免进退维谷左右失据。虽然跌跌撞撞地前进了几步,却留下了更多的隐患和过错。这是本书中大量文字冤案的主要原因。

  可这是不由文学界自由选择的事。从最高层以下,已经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命运。这和新社会的缔造者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分不开。毛善写长诗短句、时评政论,文采斐然。除了时间不得便,没有写出短中长篇小说之外,各种体裁都不在话下。所以他熟悉文学界的上下左右,更深知文学对舆论、人民思想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如,在王蒙一章里就写到,毛始终密切关注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此为其“治政的重点”(Page233)。所以他从立政之初就全面开始了对文学的政治化改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体若想有所质疑、异动,必然带来灭顶之灾。

  新中国在各方面的建设多开历史之先河,创造能力惊人。其中之一,就是诞生了前所未有的“中国作协”。只怕要令友邦同行莫名惊诧。从我们现在看来,历史上的作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团结、引导的作用,和其它领域的行会性质差不多,但是带来的负面力量更大;至于现代作协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甚至极重难返、饱受诟病,已经到了应该讨论其死期的程度。但就是这个作协,在这本著作里屡屡以反面形象出现,以丑恶的嘴脸疯狂压榨文学界的大小人物。所过之处,摧枯拉朽地制造出一片血雨腥风、哀鸿遍野,惨不忍睹。这都美其名曰“党性”“个人服从大局”,可见制度力量有多强大!

  《典型文案》一书对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在这一方面有深刻的挖掘和形象的描写。从茅盾的得意与衰落、《海瑞罢官》的好评和获罪,到《组织部的年轻人》的冰火两重天、陈企霞的桀骜坚持和屈服就范,无不体现出作协的巨大力量。不是元凶,至少也是帮凶,而且是极关键的帮凶。在我看来,恰似恶人作案所用的凶器。

  建国初期文学的境状伴随着作协的成长和壮大,几乎所有的文学案例都离不开它的介入。而且里面的人都是主动被动地做出作协需要的行动,并进一步提升了作协的执行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让所讨论的种种事件彼此交错、经纬交织、错综复杂。由此,作者分析、剖析往事尤其困难,而所论述的诸多细节、判断过程,则成了《典型文案》主要的内容和特点,表现出一种近乎推理小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考辨梳拢,抉微索隐”,自成一派。

  好在,我们还有时间。

  时间让冤狱平反,让真相大白。

  但时间也把一切都镀上金。

  现在我们回望,只看到怀旧和美好;安知在当事人眼里,依然还留着一层永不消褪的血色?

  这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本书,这样一位严格的考据家和诚实的讲述者,为后人保留点滴真实的文坛纪录!

  活动帖:http://www.douban.com/online/10359980/discussion/34349602/

本文标题: 《典型文案》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8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义和团研究的读后感大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