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传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7-16 10:54: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简·奥斯丁传》是一本由(英)克莱尔·托马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020-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简·奥斯丁传》精选点评:●简·奥斯丁标准传记。流畅温暖。●很喜欢,一本详尽且细腻的传记,讲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精选

  《简·奥斯丁传》是一本由(英)克莱尔·托马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020-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奥斯丁传》精选点评:

  ●简·奥斯丁标准传记。流畅温暖。

  ●很喜欢,一本详尽且细腻的传记,讲述了简奥斯汀所处的时代、生命中重要的人与事对她人生与作品的意义,包括一些影响重大的抉择,“她只须回忆那晚热情的心境,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虚假的空想。”“她此时正在习惯过老处女的生活,一种向来被认为是可怕的生活,却可能是自由的另一形式。”

  ●对奥斯丁的家庭着墨颇多。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拥有这样的成员呢?

  ●细腻、审慎的奥斯丁传记,奥斯丁和家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一):克莱尔·托马林《简·奥斯丁传》结尾

  “在这最后一页的空间里,我必须回归她自身。回到那个孩子:她曾在书籍的避难所中找到一个新世界,比她摸索的现实世界更有意义。回到一个女孩:当她发现自己创作故事的可能之后,她的想象力起航,飞往惊人的方向。回到一个充满活力、喜欢跳舞、爱说笑话的年轻姑娘,她也曾梦想有个丈夫,虽然她已决定将全部心力投入写作。回到一个二十五岁的少妇,她对人失望,对写作失去兴趣,曾梦想有个舒适的婚姻,即使没有爱情,但她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回到一个富有爱心的姐妹和姑姑,她一心顾念家人,纵然有时也盼望独自一人的安宁,供她思考和创作。回到一个女人,她与女家庭教师为友,关心仆人。回到一个作家,她成就辉煌,技艺高超。而在垂死的边缘,她鼓起勇气,通过写作,直面死亡,与之搏击。回归人,她宁愿沉默,也不愿对心爱之人的言行作任何批判,而对他人的言语,她笔之于书,一读再读。这便是我心目中最喜爱的奥斯丁形象,对全世界的意见付之一笑。幸运的是,她拥有那么多的笑端。如今,关于她的评论浩如烟海,足够她永远取笑。”简·奥斯丁传评价人数不足(英)克莱尔·托马林 / 2020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二):《简奥斯丁传》书评(一)

  《简奥斯丁传》书评(一)

  《简奥斯丁传》的作者克莱尔.托马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奥斯丁书迷无疑,这本传记从奥斯丁出生写起,每一章的末尾,都列举了作者所能搜集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巨细靡遗,有档案、信件、版画,甚至一张小小的行李单。但我看完第九章(共二十五章,407页,35万字),还是未能拼凑出简奥斯丁的完整拼图。奥斯丁这位天才且早逝的英国十八世纪女作家,她的信息零碎渺茫,留存于世的,除了她那辉煌的六部著作,还有一幅小小的肖像,即便她的亲人,也认为那幅肖像“不像她”,甚至有丑化她的嫌疑,可她的侄女说,“一看那眼神,就是她。”

  我没有忍住诱惑,终于还是再看了一遍1995年BBC拍摄的六集迷你剧《傲慢与偏见》,奥斯丁最著名的作品,科林.福斯饰演达西,这一版大概是最经典的《傲慢》,和千万奥斯丁书迷一样,我爱奥斯丁,我更爱达西。

1995年BBC版本的六集迷你剧《傲慢与偏见》

  奥斯丁从出生到逝世,短短41年,她的生活半径不超过十几英里,她终生没有工作,没有嫁人,社交范围除了家人、亲戚,就是邻居,这在现代女性眼中,几乎是不可饶恕的缺陷:女人怎能不工作,不旅行,不出去看世界呢?但奥斯丁十几英里的人生范围却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尽管这些著作只是描摹恋爱和婚姻,但谁规定女作家一定要写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些专门写婚恋的著作打败了时间和空间,200年之后,几万里之外,我们仍在读奥斯丁,仍然为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击节赞叹。

  算上奥斯丁在内,她父母共生育了八个孩子,很难想象夫妇两个怎么把这八个孩子养大,奥斯丁先生是个乡村牧师,兼开学校,家里永远是喧闹的,除去奥斯丁的婴儿时代和后来的两次寄宿学校经历,她大多数时间都在男孩群中成长,也许这磨练了她的个性,让她较少缠绵悱恻和情怀抑郁,但可能是幼年送给保姆抚养的经历和寄宿学校生活,让她终生充满防御性,“文字中对人对己缺乏柔情”。“你的感觉是,她孩提时期便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哪里会有安全,她全副武装等待被弃的一天。”

  可怜的简!

  大多数作家都有不幸福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不幸福似乎成了创作源泉,(作者之不幸,读者之幸?)奥斯丁没有特别的不幸福,但对于敏感的人,“没有特别的不幸福”,就是不幸。参见张爱玲后母对她的苛刻恶毒,直接毁了张爱玲的童年。但我们只是听张爱玲的一面之词不是吗?她后母没有文字传世,这对她来说太吃亏了。

  同为天才作家,奥斯丁要温暖得多,《金锁记》是“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傅雷的评价)”,但是它的阴郁让人看完好几天缓不过来。而《傲慢与偏见》则是风雨之后的阳光,它的主色调是晴朗的,动人的。

  上溯到奥斯丁的曾祖母(奥斯丁父亲的祖母)的话,这似乎是一个家族的起点,没有她,整个奥斯丁家族就没有后面的一切。曾祖父去世后,曾祖母为了抚养孩子,不惜降降低贵族身份,到一个学校的校长家里当佣人,换来的是自己的所有孩子上学免费。这是一个伟大的曾祖母,可与之匹敌的有《阿甘正传》里面阿甘的母亲。这一章节的名字就叫“青云之志”,也许曾祖母的青云之志也是后来孙辈和曾孙辈不曾泯灭的基因吧。

  一个家族可讲的事情太多了,也许平庸如我们自己的家庭,有人肯去挖掘的话,也有的讲,哪怕只是失败的教训呢!传记作者托马林的伟大之处在于不断挖掘、寻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她,和作为读者的我们,似乎都参与了年幼的简的成长过程,见到了她的哥哥、弟弟,还有和小母亲一样照料她的卡桑德拉姐姐,五花八门或穷或富的邻居,值得大书一笔的美丽的年轻寡妇伊莱扎表姐,和伊莱扎的母亲,她母亲以难以想象的勇气和魄力远赴印度,努力把自己嫁给富人(不论爱情),以改变自己的穷困命运,她是简的姑姑。

  我总是忍不住拿奥斯丁和张爱玲比较,都是天才少女,不管文字的色调差异有多大,共同的一点就是对世情人性的准确判断。以寄宿制度为例,奥斯丁的评价毫不客气:“挂羊头、卖狗肉,一本正经,大话连篇,假借教育之名,挂上新道德的外衣,实际上让少女们付出昂贵的代价,抛弃了健康换来的不过是无谓的虚荣。”(《爱玛》)

  写作绝不是个舒服差事,好的写作都是和残酷真相做殊死搏斗,并且有一双锐利到让旁人不舒服的眼睛。奥斯丁和张爱玲都拥有这样的眼睛。传记中提到奥斯丁同时代的女作家贝尔坎,她的写作风格是“苦口婆心想要教导和提升人们”,而简“却一头坠入闹剧、荒诞和自嘲。她创造了一个道德的虚无,而其中洋溢着生命与能量。”

  生命与能量,是奥斯丁小说的核心,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奥斯丁的故事是充满情趣的迪斯尼卡通片,《傲慢与偏见》里的贝纳先生一家,既有温柔端庄的大姐瑾,也有充满个性的二姑娘伊丽莎白,但是最小的五姑娘莉迪亚,却是个轻浮浅薄的女孩,贝纳先生说自己,是个“人类愚行鉴赏家”,这个定义想必奥斯丁也会乐于拿来自况,事实上,简是个不平凡的女儿,有一个不平凡的父亲。父亲发现女儿的写作才能后,鼓励女儿做任何大胆的写作尝试,即便简写出“道德不正确”如年轻妈妈抛弃婴儿与人私奔的故事,也从未束缚她,这给了简极大的鼓励。在任何时代,都有同样复杂的女性世界,女性应以何种道德姿态行走于世,简虽然嬉笑怒骂,却给出了最为正确的答案,所有生女孩的妈妈都应该教导女儿读奥斯丁,有百利而无一害。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奥斯丁发现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也就是人性的本质。恋爱符合人性,而婚姻却是反人性的,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那种看似完美的婚姻,其实大多是他们背后的家庭在买单。

  下次我想讲讲奥斯丁没有流传下来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通过蛛丝马迹被拼凑起来,被托马林大加称赞,《贵妇苏珊》据说是以美丽寡妇伊莱扎为原型,苏珊以掠食为乐,邪恶而又妩媚,我们恨她,却又喜欢她,她让我想起王熙凤。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三):人群中的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是不朽的。这位一生只写过6部小说、没有任何传奇经历的英国乡间女子,却从未在残酷的文学世界和翻新的趣味革命中被读者淘汰。两百多年间,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角落,都有人在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心境阅读她、讨论她,一代代读者从她“小格局”的家庭故事中找到了安慰、共情,甚至是创造性的启发。

  但这样一位无论如何也可称为“星光耀眼”的作家,在自己的家族中却近乎隐形,存在感极弱。简的哥哥说她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一无可述”,她的侄女甚至将之视为“有失优雅的穷亲戚”。这种反差想必让奥斯丁的书迷和研究者们非常痛苦,于是,英国传记作家克莱尔·托马林从庞大的奥斯丁家族网入手,以简的家人、邻居,乃至各色社会关系为原点进行广泛辐射,从他人的信件、日记、家族账目、回忆录中寻找有关于她的蛛丝马迹,通过还原时代生活细节及社会图景,让人群中隐藏着的简·奥斯丁款款踱出,展示其真实、丰富、不凡的一生。

没有肖像的人

  简·奥斯丁生于一个体量庞大、能量充沛、勇于冒险的望族之中。简的父母生育了7个子女,除了身有残疾的哥哥乔治,她是家族中唯一没有正式肖像的人。

  现在人们最常见到的一幅简·奥斯丁肖像,是以简的姐姐卡桑德拉的一幅笔法粗糙的水彩速写为底本,并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美化创作而成。

  人们很容易将简想象为《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贝内特:有着端庄娴静、充满智慧的眼睛,总是用略带狡黠的淘气神色打量邻居间某位“必定要娶位太太的有钱单身汉”,她住在宁静的乡间,人生的大事就是进城小住或与友邻结伴郊游,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似乎在离她遥不可及的另一次元,她豁达随和,原因多半是因为拥有一位秉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别人笑笑,然后再笑笑别人罢了”人生智慧的老爸。

  她没有任何自传形式的文字,她家族中的女性似乎有记日记的习惯,但这些留存下的日记中,却没有属于简的只言片语。简的书信大多被焚毁,也许是她的家人下意识想要保护她的隐私,更多的原因恐怕是在这个大家庭中,她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一如她在家族肖像谱中的缺席。

  的确,奥斯汀家族不乏光彩四溢的才智之士,男性亲属大都得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女性亲属则获取了现实世界中的注目。简的兄长有的名校求学,有的继承了养父母的大笔财产,有的官至海军元帅,有的在商界风生水起;简的姑姑曾以幼龄独闯印度,简的表姐成为过法国伯爵夫人,又在大革命期间成了断头台上牺牲者的寡妇。

  一眼望去,简·奥斯丁的一生确实极为普通,她的世界似乎仅仅囿于她笔下那“三四户人家”,经历过的大小事故和风浪颠簸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不值一提,但聪慧敏感如简,却具备将记忆化微观于宏观的神力,她善于观察,拥有一种当时女性所罕见的“基于坦率心态的真正的幽默感”,她能洞悉一方小天地中的万千气象,最终用小说展现人性锋芒。简一生未嫁,离世时不过41岁,但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读她,依然爱读她,这是人类在脆弱且很难延续的情感关系间,于精神层面产生的一种同频共振的美好默契。

  《简·奥斯丁传》的作者克莱尔·托马林说:“不是人,而是书籍;不是婚姻,而是艺术,成为她的奇遇。”

“雄辩的血液和温柔的脸颊”

  在奥斯丁时代,女人写书是有悖体统的,小说更是被轻视的文学体裁。简大概从没想过要名垂青史,她从事写作,也分担家事,毫无作家的虚荣和骄傲。

  简的男性亲友对她的写作很少进行肯定或鼓励,她的哥哥在写关于简的怀念文章时,对她的个性和为人充满赞扬,却极少谈及她写作的质量和内容。女性对她的评价更为复杂一些,尽管她们承认简“笑容可掬、步履轻巧”,但也用尖锐的目光打量她。托马林断定,这是简“刺人的智慧”惹来的麻烦。简的表姐评价她时不甚友好,说她“任性又矫饰,一点也不漂亮”,不符合女孩子的传统形象。

  她又怎么会符合呢?在熟识的人当中,她离经叛道,作为牧师的女儿,她的小说中没有人祈祷,没有人去教堂,也极少向上帝或牧师寻求力量。但在比她稍晚时期的另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眼中,奥斯丁又保守得无可救药:“她完全不懂热情……(《傲慢与偏见》)不过是一张普通面孔准确刻板的描绘,一座精心围篱、高度培育的花园,却看不到明亮生动的地貌……我可不愿在那些优雅却局促的屋舍与她的淑女绅士同住。”

  夏洛蒂·勃朗特的评价虽然刻薄且有失公正,但从两位作家的作品风格来看,也不难想象她为何对奥斯丁有此微词。《简·爱》是狂风呼啸过荒原般奔放的浪漫,而奥斯丁的作品的确缺乏强烈的感官刺激。

  勃朗特大约不会想到,“完全不懂热情”的奥斯丁在14岁时写出的人生第一部小说其实是一出黑色喜剧,“以激情和权威否定家庭美德和礼教”,且拥有“从始至终、气势雄伟、从不衰竭”的幽默感。世人恐怕也很难想象,简·奥斯丁最负盛名的两本书《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写于她和姐姐卡桑德拉最凄凉的时期:彼时,卡桑德拉的未婚夫客死异乡,简则由于没有财产,经历了一场痛苦失恋。简·奥斯丁是克制的,在明白了爱欲之脆弱,体验了热血沸腾后的痛苦畏缩和可望而不可求的滋味后,她的作品不复年少时的荒谬狂乱,她的张力存在于静水长流之下,在斟茶、踱步和展信的眼角眉梢间。

  1995年,在德黑兰组织秘密读书会的阿扎尔•纳菲西女士给了奥斯丁一个公允的评价:“这是奥斯丁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重要的不是婚姻,而是婚姻里的真心与谅解;重要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打破传统。这些温文美丽的女人其实骨子里是道地的叛逆分子,她们回绝了愚蠢的母亲、无能的父亲和严格的礼教社会替她们做的选择。她们冒着可能被排斥和贫穷的风险,为了争取真爱和伴侣,拥抱民主深处那难以捉摸的目标:选择的权利。”

  简的哥哥亨利说他妹妹“雄辩的血液”在温柔的“脸颊”间流转,而在简给另一个哥哥弗朗西斯的赠言中,她潇洒写下:“宁为笑而死,别死于怜悯”。奥斯丁是矛盾的共同体,既用她的尖刻幽默以动人,又以其聪慧对万事万物抱有深刻理解,在她笔端,短暂的少女时期就承载了深刻的智慧和感悟,很少有作家能做到这一点。

两种自由

  在大家庭中,家族成员间往往存在有巨大的财富悬殊,奥斯丁家族也不例外。1792年是奥斯丁家族中充满订婚和结婚的一年,传记作者托马林发出如下感慨:“女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除了钱,还是钱,没有钱的女人,不论结婚与否都没有自由。”

  “没钱就没有婚姻”。现实生活中,简和姐姐卡桑德拉都因为资产的贫乏错失婚姻。25岁前,除了父母有限的零花钱,弟弟养母资助的一笔“费用”是简的全部收入,父亲病故后,她更是一无所有,直到三十多岁时拥有自己的稿费。两姐妹虽然都不是自怨自艾之人,但在简的小说中,钱也毫不避讳地被女主角们热烈讨论。

  也许正因为如此,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角虽是冰雪聪明的佳人,却远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们拥有一种世俗的伶俐,会为了钱、居所、马车等精明盘算,会因为财产问题而对恋爱和婚姻关系患得患失。她们既能拥有光彩照人的智慧和胆识,也活得真切、家常,别有一种可爱。

  奥斯丁的一生拥有过两种自由:一段短暂的自由源于经济状况——1813年《理智与情感》为她带来140英镑的收入,这是她第一笔自己赚来的钱。另一种来自头脑和精神的自由却贯穿了她的一生。托马林称奥斯丁对女权话题保持缄默,但这种沉默“建立在她书中相信两性在道德上和理性上的平等”。

  19世纪女性小说的视觉往往以个人的幸福和权益为核心,因此婚姻是最重要的主题。在奥斯丁珍爱的女主角中,她们的婚姻桩桩圆满,情投意合之人的婚礼总是作为小说的结局。但无论是伊丽莎白和达西,还是爱丽诺和爱德华,都在智识、品味和人格上,进行过一番毫不含糊的较量与体察。女性不仅仅是男性拯救、教育与启蒙的对象,她们对爱情和相互了解的兴趣,超过了婚姻和终身大事本身。

  最尤为可贵之处,是奥斯丁对那些屈从于现实(嫁给柯林斯牧师的夏洛特),或因愚昧虚荣进入不幸婚姻的人(嫁给威克姆的莉迪亚)的宽容,她尽己所能为她们安排了可容身的退居之所,让不般配的婚姻和不幸福的组合各自找到了存在的空间。

  阿扎尔•纳菲西将阅读奥斯丁融入了她身处的政治生活中:“在奥斯丁的小说中,反对立场有其存在的空间,因此无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除掉对方。其中还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空间——这不只是空间,更是一种必要。此类反省即是导致改变的因素。我们想证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神谕,也不需要公开呼吁来得到多数票,只需阅读和欣赏这些嘈杂的不同声音,便能理解其中的民主规则。而这正是奥斯丁的危险之处。”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四):你一定要清楚地看到你和其他人的不同——父亲的礼物

  1

  1775年12月16日,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村大雪纷飞,四十四岁的乡村牧师乔治·奥斯丁先生,原计划是要跟自己的朋友们以一块牛肉为赌注举行农耕比赛的,但是他的女儿出生了,这就是后来以《傲慢与偏见》等六部作品享誉世界的简·奥斯丁。

  简出生的前三年,负债累累的中产阶级一员奥斯丁先生为了补贴家用便已经在家中开班招收一些学生。在已经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情况下,估计简的出现也并非是计划之中的。一百零七年以后,大英帝国的避孕技术好像也并没有什么长足进步,因为住在伦敦海德公园22号门的莱斯利·斯蒂芬先生,在已经有五个孩子发誓不能再要的情况下,家里也添了一个叫弗吉尼亚的女儿,她就是后来以《到灯塔去》等意识流作品开创先河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说回简姑娘,七岁进入寄宿学校,十岁离开。当她从寄宿学校回家时,已经能够阅读父亲书架上的英文书了。哥哥亨利也在多年以后回忆妹妹的文字中说,简开始阅读的年龄很早。根据《简·奥斯丁传》的作者托马林所描述,“父亲的书斋里,一排排堆着的全是书,他有一个书架占满了一面六十四平方英尺(约6平方米)的墙,而他还在继续搜购,不仅有古典文学,还有可以给孩子们朗诵的现代书。他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会用显微镜给孩子们展示极小的世界,例如一滴雨水落在稻草中出现的生命世界。”

  奥斯丁先生允许女儿浏览他书斋里的任何书籍,这对十岁就离开学校教育的简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在书斋里通过阅读而无意识进行的自我教育,同样发生在后来的伍尔夫身上。作为一个孩子,简被允许阅读诸如塞缪尔·理查森的《查尔斯·格蓝迪森爵士》,里面不是母亲酗酒便是父亲与人私通等情节。举这个例子,并非说明我们鼓励孩子们阅读此类书,而是从这件事看得出奥斯丁先生不是一位秉持常规家训的父亲,这种“不设限制”下的自由摄取给简以丰富的滋养。父亲的书斋变成了简培养才华的天地,因为她最初的创作冲动源于“阅读他人故事时所感到的快乐和兴奋。”

  十六岁生日前后,在简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父亲写下了他亲切的赞扬:“无论故事与风格,堪称前无古人”。这种不把莎士比亚放在眼里的高度赞赏,不管是出于一位父亲的偏爱抑或是由衷的判断,后来证明这句赞美也不是太离谱。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有一段著名的评论经常被拿来引用:“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这种来自父亲对女儿的“夸张型”赞美并不少见,后面我们回顾安·兰德的父亲写给女儿的评价时会再次看到。

  像很多亲密关系一样,父亲也会带来某种不经意的沉重伤害,不管是对于简,还是对于弗吉尼亚。25岁那年,父母决定搬离生活了多年的家园史蒂文顿,这对以此为写作之源的简是个重大打击,并由此中断了写作达十年之久。1805年1月,父亲去世。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财富或者财富继承权,失去了父亲庇护的单身女性,生活将会比较艰难。如今,似乎也并无区别。

  传记作者托马林发现,简曾在一本未完成小说中有这样的段落:“父亲一旦走了,事情会更糟,目前至少她们还有房子住,身为牧师的父亲一旦走了,房屋便会被收回。”因为和自己的真实处境雷同,简在父亲死后抛弃了这部小说。

  虽然父亲走了,但是简·奥斯丁少时曾在一本用于写作的笔记本封面上题写的字样依然清晰——“来自我父亲的礼物”。

  (注:原文首发于中国青年报,原标题:父亲给作家女儿的礼物,本文略有修改。后面还有2部分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安·兰德与他们的父亲的故事,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就此结束阅读)

  2

  有人说“奥斯汀在世界的一隅嘲笑全世界,伍尔夫在世界的焦点看轻全世界。”

  另一个冬天里,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在了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听说如今这栋房子还在。当然,“出嫁前,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斯蒂芬家的小姐。”——昆汀·贝尔的这句话是伍尔夫传记的首句,曾被书评人誉为一句名著式的开篇。

  弗吉尼亚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既不是简的父亲那样的乡村牧师,也不是安·兰德的父亲那样的药店经理。他是伦敦的雅典娜俱乐部成员,致力于文学和科学,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但也仅仅是那种“中上阶层里的较低阶层”。斯蒂芬先生性格之中具有一种“很容易焦虑的气质”,虽然他喜欢步行和登山,但是这样的运动也并没有舒缓他的性格。这种气质,对于日后伍尔夫的精神疾病是否有遗传上的影响和环境上的影响,可想而知。

  斯蒂芬先生承担了一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他在家教孩子们数学,但是“弗吉尼亚终身靠数手指来计数”,可见文学评论家出来教数学还是文不对题的。最好的教育也许是在教学之外传授的,不讲课的时候,他会教大家绘画,讲述阿尔卑斯山的探险故事,有时他会引领大家背诗歌朗读小说等。

  斯蒂芬先生经常会说,弗吉尼亚几乎是在吞书,比我读得还快。当父亲从书架上帮她取书时,他会说,“亲爱的,如果它值得一读的话,它就值得重读。”

  逐渐,父亲不再为她选书了,弗吉尼亚获得自由浏览父亲藏书室的权利。书架上有些书并不完全适合年轻女士阅读,比如《区尔柏》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允许女儿自行抉择她应该读哪些书。“她得学会有识别力的阅读,做出不受他人影响的评判,永远别因为世人赞美就赞美,或顺从批评家的旨意发表批评。”这里,我们仿佛看到奥斯丁先生的影子。

  她必须学会用尽可能少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这就是他的训诫和他提供的教育机会,昆汀·贝尔说,莱斯利可能是个极其糟糕的数学老师,然而作为英国文学老师,他对此有所补偿。

  弗吉尼亚十四岁那年,母亲去世。但最哀痛的人还是父亲,这是他第二次做了鳏夫。本就忧郁的父亲放任自己沉浸在悲恸之中,恰恰是这段时间,同母异父哥哥的猥亵公然加剧,“亲爱的兄长变成了一只怪兽,变成了一个她们无法抵御的暴君”,但是监护人斯蒂芬先生竟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弗吉尼亚的精神疾病,以及成年后屡次的精神崩溃和最终的自杀,可能源于某种家族疾病,更与少时被同母异父哥哥的猥亵分不开,但幸运地是她依然走进了婚姻,可能部分原因在于她的父母之间是“深切快乐地爱着。这无疑是一种和煦的火焰,大家都能从中获得慰藉。”

  1904年2月22日,父亲离世。在斯蒂芬家的这幢房子里,死神并不陌生。随着父母陆续离世,弗吉尼亚的亲生哥哥索比两年后也离开了。

  来自家族的幸运和不幸,同时塑造了弗吉尼亚,让她成为以后被称作“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的伍尔夫。

  3

  时间紧接着到了1905年,当高尔基在圣彼得堡的自由知识分子会议上宣布俄国革命已经开始之后没多久,后来被称为美国精神教母的安·兰德出生在同一条街道的一家药店上面的公寓里。当然,被世界熟知的这个名字要等二十多年后她辗转到了美国才使用的。历史,一如既往的放纵不羁。这一年,兰德的父亲——犹太人罗森鲍姆先生三十四岁,在一家药店当经理。这一年,有十万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兰德在童年时期和家人的关系多少有些疏远,特别是与母亲之间,不过她的父亲是一个例外。她的母亲安娜后来以“一系列浅薄恶毒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兰德的小说中”,但是她却把父亲在自己的一部小说里设置为“他有着浓密的头发和健壮的身体”等正面描述。

  罗森鲍姆先生是位现实主义者,他年轻时一度也想成为作家,但出于生计考虑,后来他还是去华沙大学学习了药物化学专业。他欣赏女儿的自豪精神和原创性,以及她像剃刀一样锋利的头脑。

  因为苏联的成立,父亲主动和被动上都进入了失业状态,兰德称之为“自主罢工”,并在以后的《源泉》等作品里为这个词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这个时期,母亲安娜通过兼职家教和翻译等承担了养家的责任,父亲的家庭地位变低,主要在家操持家务和排队领食物等,后来兰德的丈夫在她成名以后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但是兰德并没有因此瞧不上父亲,而是异常尊重父亲的这种选择和自由意志。在《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这本传记中,她后来说,和父亲在家人反对中结成盟友后,对父亲的爱超越了家庭情感和抽象的尊重。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五):为什么是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1775年—1817年)属于遥远的旧时光,可她成了游荡在人间的魅影,人们深深迷恋她,不断地提起她,随着欣赏口味和价值观的变迁,很多作家的身影早就黯淡了,而简•奥斯丁的影响力仍在悄然壮大。

为什么是简•奥斯丁?我在简•奥斯丁的六部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爱玛》)里延展想象,也在讲述简•奥斯丁的人生传记里寻找答案。

克莱尔·托马林是英国知名的传记作家,写过托马斯·哈代、狄更斯等经典作家传记,获得过“惠特布莱德年度图书奖”等传记文学奖项。她撰写的《简•奥斯丁传》围绕作家的家庭与交往的基本情况,抓住作家成长和生活的关键要素,叙事流畅,落笔审慎。

1. 简•奥斯丁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通常指儿女还未结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简•奥斯丁活了42年,终生未婚,她的作品全部都以家庭为主题,所以,家庭可谓简•奥斯丁文学的出发点。什么样的家庭,培育了这样一位作家呢?

1775年12月16日,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塞尔伯恩的一户乡绅家庭。说到塞尔伯恩,有些读者可能觉得熟悉,没错,那就是吉尔伯特·怀特终生栖居、记录花草禽鸟的英国乡村。在《塞尔伯恩博物志》的牧歌景致里生活的人,他们的天性也比其他地方的人,多一些自由和随性吧。

那年,简的父亲奥斯丁先生44岁,与吉尔伯特·怀特一样,奥斯丁先生也是一位受乡人尊重的、有名望的牧师。牧师住宅虽然简陋但很宽敞,简•奥斯丁人生的前25年都在这里度过。公馆一度办成了小学校,住满了适龄男童,热热闹闹,在男孩群里长大的简•奥斯丁有点像她的作品《诺桑觉寺》里的凯瑟琳·莫兰德,宁愿玩板球和棒球,而不玩洋娃娃。简是这户人家8个孩子里降生的第7个。这意味着,简不大可能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实在有点多啊。有段时间,小简还被寄养给了其他家庭。所以,简和父母的感情算不上亲近,兄弟姐妹的相处情谊相比更加重要。

简·奥斯汀的素描肖像,1810年

最重要的家人是二姐卡桑德拉。卡桑德拉是简的小母亲,是她一手拉拔着简长大,她也是简最好的朋友,尽管年龄悬殊,她们无话不谈,在分离的日子里,她们也始终保持对话,就像现在使用微信那样频繁,她们写信讲述日常琐事,分享欢喜哀愁,吐槽笑侃,有点尖刻,有点机灵。简•奥斯丁的日记信札后来由卡桑德拉处置,出于保护的需要,卡桑德拉烧毁了其中大部分,目前存世的简•奥斯丁书信约160封,简•奥斯丁一贯的嘲讽语气与她的小说的笔调一脉相承,可见她的生活与创作的密切度。

简与母亲感情疏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她的小说里几乎没有亲密的母女关系的描写,而《傲慢与偏见》的吉英与伊丽莎白,实际上就是简与卡桑德拉的映射。简没有结婚,但她喜欢孩子,帮助抚养家里的很多小辈,温柔地包容顽童的天性,孩子们都喜欢她。侄子詹姆斯后来为姑姑写的传记深情动人,理解简•奥斯丁的处境,在当时也很畅销。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简•奥斯丁遵循习俗又突破常规,像她小说里那些聪慧的女主角,风趣幽默,举止得当,善解人意,拥有一些学识、观察他人的能力和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格。

2. 简•奥斯丁的文学启蒙

简•奥斯丁能成为作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奥斯丁一家人都喜欢阅读小说。

相比诗歌、历史、散文、随笔等文学体裁,小说是一项相当晚近的发明。什么是小说呢?不需要做准确的概括和定义,想想读到好小说时的感受吧:明知道它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还甘愿沉溺其中,陪着小说里的人一起哭一起笑呢?这就是小说的魔力。我们的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时间,经过各种技巧和思想上的发展,到了18世纪,小说才开始萌芽,可它一出来就生机勃勃,在其后的几百年,在今天以及未来的日子,小说始终在动态地变化着。它反映活生生的现实,涵盖家庭、爱情、生与死、狗血与激情、白日梦与理想等人类几乎所有的想象,读小说的人不需要放弃自我的身份就仿佛能窥探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自我。

《傲慢与偏见》剧照,2005年

奥斯丁家的藏书有经典作家作品,还有很多通俗的、甚至蹩脚的小说,其中一本被作者特别强调的是塞缪尔•理查森的《查尔斯•格兰迪森爵士》。作者说,里面不是母亲酗酒便是父亲与人偷情,再不然就是如何学习跟父亲的情人和私生子相处。不过,比起质疑奥斯丁家的读书品位,作者更赞赏奥斯丁先生让女儿浏览他书斋里任何书籍的行为,作者说,父亲的书斋变成了培养才华的重地,阅读的快乐让她有了创作的冲动,作者还说:“我们更看见她突出的独创性:她鉴赏前人,吸取前人的精华,却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和想象。”还有,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欣赏和互为读者拥趸的氛围,让这项爱好最终发展成为了一生的志业。

作者说,简•奥斯丁居家的生活就是读书、写作和幻想,而户外则置身于邻居群中,她进入另一片天地,充满惊奇和戏剧性。奥斯丁一家栖居的英国乡村社区,与亲戚、邻居的交往,庄园的格局、小贵族的礼仪、有身份的妇女和穷苦的孩子、舞会和节庆、游戏和民俗、宗教信仰等,这些丰富的素材库供给敏感心灵很多写作的需求。简在二十几岁就写出了《傲慢与偏见》等作品初稿,虽然时隔十几年才得以出版,不过很快就得到了关注,她所获得的上层贵族如摄政王的资助和青睐,说明小说家这个群体是受尊重的,并不孤独,相当荣耀。

3. 简•奥斯丁的英格兰

简•奥斯丁生活的时代,正是英法矛盾尖锐化的时期,然而,奥斯丁小说仿佛岁月静好,人们总是在操心怎样娶位太太,或者嫁个好老公,仿佛两耳不闻窗外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简•奥斯丁被誉为“最接近莎士比亚的作家”“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就是因为,她的小说保留了非常纯粹的时代风貌。假如小说还不能直观感受,迟钝的人啊,去观看简•奥斯丁小说改编的影视吧,为什么会有经久不衰的改编狂潮?那种英伦风情、那种慧黠的英式幽默,那些小心翼翼、你进我退的伎俩和社交礼仪,哪一样不是18世纪英格兰的写照呢?

在奥斯丁的时代,政治是男人的世界,如果女性高谈阔论时事话题,会被认为粗鲁、没有教养。奥斯丁的小说没有放置于历史大背景,并不等于就说明她没有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比如,在《劝导》里,男主角温特沃斯作为拿破仑战争获胜一方的英雄衣锦还乡,一举一动都透出绅士风度,完全不复往昔的穷酸样,这种个人命运地位变迁的前后悬殊对比,难道不正是当时社会状况、阶层变动的真实写照吗?

《理智与情感》剧照,1995年

那个表面安宁的英格兰实际上意味着凝固的阶层化,任何人想要改善生活的希望可能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人们抱守着可笑的、僵化的教条过日子。“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众人皆知的奥斯丁名言看上去俏皮,实际上隐藏着沉重的社会现实,对于当时刚刚富裕起来的商人们来说,金钱并不能缩小他们与精英阶层的差距,他们只能企望结婚的愿景可以打破鸿沟。在奥斯丁的小说里,财富和收入总是会成为角色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社交中的尴尬也来自于阶级的差异。像《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小说,从来就不只是灰姑娘和王子的浪漫传奇,而是在试图探讨“傲慢与偏见”的和解方式。

奥斯丁擅长场景描写,她的小说尽显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期的英国世俗社会生活,并不那么优雅,反而充满矫揉造作,环境也不乏落后与脏乱。一方面,枪炮隆隆,另一方面,笙歌燕舞,吹嘘事迹;一方面,奢华浪费,另一方面,街道污水横流,黄金雨(屎尿)淋头;一方面,衣香鬓影,另一方面,涂脂抹粉是为了掩饰体臭。那些随手书写的戏言,随手描绘的细节,都是可以拎出大团乱麻的线头。奥斯丁的作品属于宽泛意义的“风尚喜剧”。

4. 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本书作者撰写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生与死》获得了1974年的惠特布莱德传记奖。这位传主何许人也?玛丽发表于1792年的《为女权辩护》风靡一时。作者为这位简•奥斯丁的同时代女性特意留了一点位置,她们没有过接触,很难判断简•奥斯丁有没有受到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的一些影响,但作者以相提并论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女性关怀和女性主义的视角,简不是激进的玛丽,简的沉默是另一种抗争。

奥斯丁终生不嫁,有人认为这证明了女作家思想超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奥斯丁曾经两度订婚,她为什么不愿意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或许有多方面的考虑,其中一点,可能是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婴儿、产妇的高死亡率,以及已婚女性一生不断生育孩子的重压。奥斯丁生活在她那个时代,她自然顺应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这并不是说她赞同那个时代的生活观念,而是说她尽可能地争取空间,尽可能地保留自我。逃离婚姻就是她的方式之一。

《劝导》剧照,2007年

这部传记重点讲述了简的表姐伊莱扎和她的母亲汉考克太太不寻常的经历,仿佛一条平行线贯穿在简的生活里。她们的印度背景、殖民地风情、她们夫君的统治者身份和企业创业的甘苦成败以及后来在法国大革命里殒命断头台的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很早就激发了简的想象力,并使她思考女性、金钱与婚姻的位置。

婚恋是奥斯丁小说的核心主题。奥斯丁的女主人公在考虑结婚对象之时总要经历理性的审视,这是有原因的。对于她们来说,结婚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可以使得她们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嫁对人,因此她们必须谨慎。

当今社会仍然看重门第,但更强调年轻人自食其力,爱情更主张情投意合的吸引。在《劝导》里,安妮轻易放弃了第一次婚约。一位老妇人的劝说竟然这么重要吗?要知道,那时的女孩子所能得到的指导,大部分只能来自她们的女性长辈。结婚对象的财富、前途和社会地位,这是女人未来能够拥有的一切,唯一的机会。

奥斯丁坦率地把金钱放在它重要的位置上,但奥斯丁同时赋予她的女主角们高贵的品性,尽管她们向往富裕的生活,但她们决不放弃自我,她们把婚姻视为让生活更美好并且承担责任的契机,奥斯丁和她的女主角的心灵处于开放的状态,她们能够正视生活的缺陷而以特别的智慧解决它,活力无穷,人格健全,这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简•奥斯丁的永恒魅力。

本文标题: 简·奥斯丁传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0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安安静静画上所有的树和花| 小镇的诗获得幸福婚姻的7法则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