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居闲话》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7-16 09:45: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东居闲话》是一本由李长声著作,三联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东居闲话》精选点评:●李长声很得日本文学三昧,气质疏冷,风雅迷人。●好看。文笔精彩,时有真知灼见●最近看的两本(和《日本四季》)描

《东居闲话》的读后感大全

  《东居闲话》是一本由李长声著作,三联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居闲话》精选点评:

  ●李长声很得日本文学三昧,气质疏冷,风雅迷人。

  ●好看。文笔精彩,时有真知灼见

  ●最近看的两本(和《日本四季》)描写日本名俗生活和掌故的书里,分别看出了两种视角来,这本自然是男性的,远观的,把玩的,李老师虽然学富五车,但读起来终不比张纯燕的亲近、家常和可触的。

  ●人不老心也不老~

  ●文笔简直比本人的译作又高出一大截 细看文章的信息量还不小 绝妙的休闲读物

  ●李长声很喜欢在说话间引用或化用诗文,读多了就觉得不大舒服。(富士山是个小笼包!)

  ●淋漓畅快,乐趣横生,闲来解闷,居家旅行妙品

  ●吐槽日本人,顺便自我调侃,各种欢乐,感觉李长声的文笔越来越老辣了,杀人不见血。这一本比较偏重日本的传统文化民族性和历史,雅的俗的都搅在酱缸里一起说,比较对我的胃口。

  ●文笔老练,眼光独特,霓虹国真是复杂又单纯。

  ●上周抽空看完的:)这文字一直都那么舒服呐……

  《东居闲话》读后感(一):闲情逸致,信手拈来

  我想象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恬淡儒雅的翻开,读一篇,提到的典故,引的经据的典都很熟识,通畅的看下来,产生一点共鸣,这该是本书的读法。像我这样浮躁的年轻人,典故没听过,只嫌行文寡淡,读两篇已经开始犯困,到第三篇就怎样也读不下去了,只能放下,改天再来。

  开始看本书之前刚刚看完了《面具下的日本人》,两本都是写日本的书,实在非常不同,前者是学术研究,本书虽然书卷气极浓,却只是作者随手想到的一点玩意儿,无论是想还是写,都只消遣而已。啊,那大家风范真令人仰视。

  《东居闲话》读后感(二):日本 最熟悉的陌生

  我本人对于日本,态度还算中立,虽然之前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很有杀光日本人的冲动。

  这本书是李长声的作品,我也是看了书才知道有这么一类人,及久居日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多更直观的体会和认识。

  内容上都是很平实的叙写,没有透露出亲日或者愤青的色彩。从旅行到饮食,写的都是自己的个人感情。

  我们有时候会太关注日本军事主义武士情节,而忽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作者有时会结合文化背景,给一些现象进行注解。也会对一些情怀进行赏识,都是能让人接受和理解的。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该反观下自己的民族传统,为什么有的东西明明原来属于中国,却被日本加以本土利用后而发扬光大了呢?

  想起来,真有不平。

  《东居闲话》读后感(三):闲居闲趣

  像是久仰与幸会,之于此书此事。

  忆起帝都求学时,曾鼓起性情“放眼看世界”,闲暇常去中关村书店街,徜徉之余,偶见此书,犹豫间未能及时买下,日后遍寻各书店网店,未果。近日为敦促自己阅读,在市图书馆不期而遇,重拾念想,才知初版后并未增印,这八千其一的缘份,终究是失而复得。

  综合我对于日本的认识,就像是分了家的旁系宗亲,熟悉又陌生,集优雅暴戾于一身,愤慨时难免将其唤作一省级行政区,理性下的好奇心驱使我翻动书本。卷首傅月庵书序,提点往事,举重若轻,加上长声先生小叙浮世绘,勾勒出全书精神风貌。回看封面:葛饰北斋《神奈川海浪里》名声早已不限岛内,已成日本画艺代表;喜多川歌麿《江户宽政三美人》朱唇微启,顾盼多情,丰姿难忘。

  由浮世绘说开去,自然是东瀛风物中的典型:本是世俗插画被轻慢,近代受西方赏识又重见辉煌,广重的风景是时代的佐证,写乐的优伶神态夸张,歌麿的美人神秘而亲切,各成一统。长声常谈,从阮咸的犊鼻裈谈到关东军的兜裆布,谈到汉字的“拿来主义”,谈到巴黎博览会的艺伎,谈到俳圣芭蕉的空寂《古池》,谈到北方谦三改写《水浒传》。古时日本的文化符号往往与中华渊源颇深,经过闭关发酵,维新之后又得欧美青睐,形成现在独特的格局,魅力也应运而生。

  睡前读到朵颐篇,多是海鲜和下酒菜,容易看得肚饿。长声先生知酒好酒,对于酒的工艺及历史和日式酒局也有研究,老酒馆里自斟,最是得意。去年热映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中的口嚼酒有提及,确是鹿儿岛的风俗,与《魏书》中勿吉国相近,溯本追源下同出一脉。本来民以食为天,能把各样食材背后的缘起讲得有声有色,实在不简单,就像鲁山人开创佐餐艺术,口舌之快就此升华。

  漫步扶桑国,登高富士山,游目骋怀,辅以史料传说,足见日本处处皆人文。远足篇几次提到东京,德川家康挖山填海,偏安此地,天守阁已无存,但城下町繁荣至今,筑城的太田道灌,也曾不解农家女的和歌谐趣,终能邀诗僧歌于隅田川,可惜东京奥运会之后,江户古风已是旧貌换新颜。春帆楼中怀古,江之岛上观海,想起几句汉诗,待到天色乌蓝寻酒家,可谓真名士自风流。

  感于长声先生涉猎甚广,通晓各家之言(特别是文学),多于旁征博引,俨然民间小百科。文字功夫地道不流俗,初读来轻松畅快,其中指点和评述又需要细细揣摩,结尾时常用几段哲言带过,余味绵长,透着智者特有的诙谐与顽皮。如若读者对于日本文化民俗知之甚少,往往应接不暇,嚼得吃力,疲于求助百度知乎,好在篇幅短而精,前后串成《东海道五十三驿》,歇歇也无妨。

  话虽如此,读本书更像一种启示,旅居行路即是问心,望自己多读文史,只想有朝一日踏上那片土地,能唤起心底的回响。

  《东居闲话》读后感(四):【表里日本】

  1、

  坦白讲,《东居闲话》是一本我没有办法读过一遍后再一次拿起来咀嚼的书。作者在书中大量引述日本史诗、著述、和我所陌生的习俗、规则。作为一个对泛亚洲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沉重的铅字之间徜徉实在有些困难,虽然时不时有几幅精美的江户、明治时期精美的浮世绘佐之,却依旧难有淋漓之感。《东居》对与我来讲,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啃完”,直到合上书,自己才发觉,“啃”这一遭还是颇有价值不虚此行的。

  2、

  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最初人是日本,大抵是从我们生而具有的所谓“民族情结”开始的,伴随着鲁斯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与刀》,或者是红蓝绿女为之津津乐道,如火如荼的动漫产业,我们用自己仅有的常识,勾勒出一个个关于日本的片段。读毕《东居》,日本对与我,有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的疏离与亲切感。翻看这几天关于《东居》的笔记,尚有太多问题亟待解决,从政治体制、国民心态,到饮食文化,民族情结,日本仍旧是一个存有太多未知的国家。只不过,《东居》令我大为快慰的是,他打开了我人生当中对“求索”的另一种可能性——认识一种文化,并非只能通过领悟致密的逻辑,和大量的系统的占有主客观素材;以一种“文化旅客”的心境,走马观花的纵览时间轴上值得关注的,与本来生活有交集的东西,是一个不算淘神费力,但效用可观的方式。

  3、

  可能作者也意识到了,如若采用鸿篇巨制,一唱到天亮的方式来讲日本,人们大可去买《德川康家》、《源氏物语》这类的书,自己多半没办法抽到多少版税,所以,深谙国人心理的李长声在《东居》里采用了“小话题”的方式——蜻蜓点水,然又肃趣有致,善抓重点的把日本、日本人的政治、历史、习俗、怪癖、艺术、传说、以及当下的生活态度,错落奉上,以飨读者。长声先生在《东居》中呈现出的那个真实的日本,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其实是猎奇的过程,是一个将原本支离的画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副生动的浮世绘,那个吃鲸鱼肉(甚至人骨)的日本,那个骂脏话毫无杀伤力的日本,那个对俳句有着千千情结的日本,那个在战败后为美国马首是瞻甚至以为太阳总是从“西”边出来的日本——读《东居》俨然是午后懒洋洋“闲话浮世绘”的过程。

  4、

  虽是“闲情读日本”,但这种“闲趣”闲得颇有质感和量感。

  “一九六四年日本率先在亚洲举办奥运会,此前东京掀起了美化城市运动…”

  “不喝酱汤,或许就感受不到大作家谷崎润一郎所礼赞的阴翳之美…”

  “日本人具有共性:能忍耐,有毅力,质朴勤勉,左邻右舍交往深,政治上关心本地,不关心国家。”

  整个日本,是一个社会关系甚密,人与人之间牵扯颇紧的国家,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自杀论》里提到:自杀无非三种原因——“利己的自杀、利他的自杀和失范的自杀。”或许读罢《东居》里里外外大致了解了生活在“扶桑”——这个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国度里的人,就不难推断出他们究竟出于何种心态,快意恩仇,果断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了。

  《东居闲话》读后感(五):着眼闲中看世情

  这本书讲的是关于日本的种种,其中有一些,是我想要知道的事。

  在《混浴的复兴》的起首,李长声写道:日本现在大力振兴旅游,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一招是混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让人忍俊不禁的一语,读了觉得好熟悉,再想想,似是语出红色神作《地道战》。汉奸孙进财带人假扮武工队到高家庄来探地道的虚实,庄上的民兵喜不自胜,端茶倒水捧花生。汉奸问咱庄的地道修得如何,缺少戒心的民兵立刻自夸起来。孙进财听了,从怀里掏出一张图纸,冷冷地说:“别庄的地道掏的也不错啊,各庄的地道都有很多高招,还是先看看你们的吧。”我猜,李长声在写“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时,一定想起了《地道战》。而彼时的他在落笔之际,该是感觉很“穿越”吧。《地道战》拍摄于1965年,1965年的中国和如今的日本,质地迥异的时空,身处其间的人,心怀的不单是今昔之感,更感到世界之大、运命之变幻。年少时的他在看《地道战》时,或许不曾想到许多年以后,会在一个有时雨的阴天,独自一人去镰仓的江岛游观。“往山上走,树木掩映,望不见周围的海,仿佛人在深山中。路上有九座神社,昂然而过,便出现一条小街,有饭店和土产店。我并不要到海边,店家临街烧烤着海螺,是这一代的特产。店里空廓,抬眼看见满窗的海,那是太平洋。”(《镰仓一日游》)闲寂优婉的和风小品,我所喜欢的文字的气息。而在书中,这样文字可以和“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并置在一起,他随性地出入其间,这乃是李长声此书的魅力所在。他的经验,让他得以见过参差多态的世相与风景。中国与日本的两地红尘,在他的眼底,滤去了逝者如斯的奔流之感,弥散开彼此映照的悠徐和从容,确乎有几分“着眼闲中看世情”、“不着方寸也风流”的味道。

  李长声居日本二十年,日文造诣上佳,对于日本,得以有切近而持久的观察与思考。因此集中许多文章,虽以洒落的闲笔出之,但不改精细深切;间或引经据典一下(书中有不少作者对日文学术名著所作的节译,译笔甚佳),又来得自然贴切。 “日本深受中国影响之深是无需赘言的,但日本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与风俗,现今东京的几乎也就是日本的,其文化原型基本是江户时代创生并定型的,如俳谐、净琉璃。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掠来铜活字和印刷机,江户时代勃兴出版业,出版文化发达,过去以写本为主的平安文学如《源氏物语》也这才流布。有学者说,一六零三年至一八六七年的江户时代,二百多年几无战争,在这泰平之世,日本‘是一个充分营造、成熟并崩溃的完整而独特的文明体’。所谓文明,指生活总体。平安、镰仓、室町、战国时代,庶民穿的是苎麻,到了江户时代才穿上木棉。大体说来,江户时代是富裕的,农民及市民安居乐业,也较为有闲,各种年中行事和祭礼兴盛,沿袭至今。所以,怀旧一般就是怀江户,若远怀奈良时代或平安时代,则不免太多太直接地牵扯中国文化。”这样的描述议论,由表及里,以正视听,是内行人语。舒国治的那一本《门外汉的京都》与之恰成有趣的比照。舒国治以门外汉的心态在京都走路,走走停停看看,不着意于登堂入室。舒氏文字,写的是他身在时光中的自然眼见,他中意的,是应接不暇的质感与细节。同样写到京都的柴扉,李长声写,“要欣赏最带有禅味的竹篱柴扉还得数京都的寺庙,千姿百态,与草庵瓦堂相映如画。”李所写,是抽象的静观,是追忆。舒的写法与之不同。《门外汉的京都》不在手边,无法查考,依稀记得舒文旁配有一帧柴扉的照片,是路边的人家。舒国治语带惋惜,说柴扉是唐诗中常见的风物,如今却凝固于纸上,中国的城市里已然不存,反而在京都,能看见实物。舒的文字,有着风景诞生的实感,即使是《理想的下午》那样想象性的场景流转,也予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醉。写日本,李长声和舒国治各擅胜场,门外汉的自然眼见,内行人的精辟见地,都有其可观之处。

  书中彩印了21幅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印得颇精良,视觉效果不差。浮世绘的设色,有它特别的地方,似乎是介于明艳与微暗之间。关于浮世绘的素材,李长声说“日本人向来更偏爱身边的景色,这一点浮世绘最为明显。什么东西一好,中国人往往非弄得超凡脱俗不可,而日本人总是拿来过生活。葛饰北斋的风景画代表作品《富岳三十六景》,把各种视点的富士山配置在生动可亲的日常场景中,妙趣盎然。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描绘从江户(今东京)到京都的旅次,加上起点的日本桥和终点的三条大桥,共五十幅风景画,引人注目的是各地景色中人物的世俗活动。”周作人说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如此说来,张岱的《陶庵梦忆》很有浮世绘的气息了。据说张爱玲也颇喜欢浮世绘,她在《公寓生活记趣》中这样写道:“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张宗子和张爱玲对世俗日常的喜好(阿城也是此道中人),将之视为风景的观感,在李长声看来,不是多数中国人固有的风景观。他引内藤湖南的话说,中国的文人因道教的感化而喜欢幽僻的山水,风景观仅限于读书人阶层。而今天中国人对山水的好恶似乎仍带有道教趣味。粗粗想来,中国的山水画中间或有人,也只是微尘似的小点,人事在山水画中不是重要的分子。中国画里,不知除了《清明上河图》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细腻描绘世俗人事的作品。

  说起日本文化中好的一面,即人情之美,最初是从周作人的文章中领略到的。后来看小津及山田洋次的电影,小津的如《晚春》、《麦秋》、《秋日和》,山田洋次的如《母亲》、《黄昏的清兵卫》、《武士的一分》、《弟弟》,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其间对人情味的眷念与珍惜。《黄昏清兵卫》是藤泽周平的小说,李长声对之做过中译。这本书中有一篇《清兵卫黄昏出的城》,末尾一段说:“藤泽周平小说的独到之处是惜墨于剑客练功,刀法如何,偏重写武士居家过日子,写人生悲欢,男女爱憎。剑道(刀术)是武士的六艺之一,腰间插上两把刀,却并非人人都精于此道。清兵卫被视为怪人,冥冥之中支撑其生活方式的是武士的义理与剑客的自负。上班族或许从这个电影中看见了自己的身影,但人生黄昏,等待他们的未必是美好的爱情。”很惘然的句子,但真是解人之言啊。

本文标题: 《东居闲话》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0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铁根和他的伙伴》读后感100字《Project Japan》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