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之书》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7-16 09:45: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7

《焚书之书》是一本由[德]魏德曼VolkerWeidermann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焚书之书》精选点评:●被焚之书的作者散记,关于流亡,遗忘,坚持与不朽。●

《焚书之书》读后感100字

  《焚书之书》是一本由[德] 魏德曼 / Volker Weidermann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焚书之书》精选点评:

  ●被焚之书的作者散记,关于流亡,遗忘,坚持与不朽。

  ●有一部分书的内容看了简介会有“这怎么就上名单了”的感觉。审查与自我审查标准是个谜。

  ●名字應該有德文對照表。 總有幾個那樣那樣的動人。 有幾個很想了解其作品的人:1.雷馬克 2.恩格斯托勒(1893-1939) 3.約阿希姆林格爾納茨(1883-1934)

  ●“并不是每一本被烧掉的书都是杰作,某些作家即使没有1933年的焚书事件也同样会被人遗忘。这本书并不是从文学角度做作品分析,而只是帮助读者获得阅读印象。”

  ●魏德曼讲述的纳粹时期焚书行动中被烧毁的那些书的故事。霍利切尔说,“不要让我的书消失,消失得好像我从来没有写过似的。”对这些作家来说,焚书让他们的生命从世界上消失了。这些被遗忘的人的故事放在今天依然鲜明很和真实,可他们的生命和灵魂早已不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世界上最没有灵魂的存在。

  ●“饮了那么多血的时代,它还是那么贫血无力。”

  ●史料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今日书店第一本在外貌上就勾引我的书啦。还是我校出版社最威武!……这就是一本引诱世界各地编辑们考虑是否买版权出书的目录书嘛~~当做导游还不错!我想读作者的那本《光年:1945年至今的德国文学史》——名字很吸引人,宇宙单位!——编辑们快去买版权!

  ●又一个历史不能忘记!

  ●偶有亮点……但是这书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啊OTZ

  《焚书之书》读后感(一):一点疑问

  书中多次提到了一本著名的小说<西线无战事>, 并多次提及这本小说的作者是阿诺德 茨威格/Arnold Zweig

  但是这边书的实际作者是埃里希 玛利亚 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而茨威格的作品是另外一部著名的反战小说: 格里沙中士案件/The Case of Sergeant Grischa

  表示非常疑惑这个到底是严谨的德国作者还是中译本翻译印刷的错误呢?

  《焚书之书》读后感(二):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

  

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我有这本书 13880636225(微信)

  《焚书之书》读后感(三):汉译太干,可惜了好题材。

  打三星,几乎都是因为题材对我的吸引。译者的汉语实在生硬,试就本书作者序言中的一段文字对比台版翻译:

  【例一】

  大陆译本:

  本书所描写的不是零星片段。我毫不例外地跟踪了当时被列入首批“文学作品”黑名单的所有作家的足迹,这份黑名单是焚书的依据。

  台版译本:

  這本書則不再只是浮光掠影。我毫無遺漏的追蹤了所有作品被登錄在文學第一黑名單上的作家,而哪本書該被丟入火堆,所根據的就是這份名單。

  (评)就先不说“零星片段”与“浮光掠影”的遣词了,只说后一句,大陆译本很生硬地将德语定语从句“这份黑名单”直接翻译过来,而台译则运用了汉语句式,看着自然。

  【例二】

  大陆译本:名单上列有94位德语作家和37位外语作家。

  台版译本:榜上有名的包括49位以德語寫作的作家,37名以外語寫作的作家。

  (评)大陆版应该算对了94位德语作家,而非台版的49位。但用“德语作家”和“外语作家”的简单表达显然没有后者来得严谨。

  【例三】

  大陆译本:当然,并非每一位作家的生平都可以从出生到死亡被确实无疑地复原的,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找到的,然而留下的空缺只是少量的,关于那些已从历史记载中完全消失的作家身份的小疑点也是很少量的。

  台版译本:並不是所有這些生命都能從出生到離開人世都被完整地重組建構,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重新被找到。慶幸的是,留下的缺漏很少,在史料記載中與各式追蹤資料裡,幾乎沒有一個是完全沒有留下痕跡的,而只出現名字的謎團也不多。

  (评)这句话翻译的差别较大,不看原文可能不大好说。但大陆译本的“可以找到的”显然没有考虑到汉语的被动语态;“空缺”也不如“缺漏”更符合句意。大陆版翻译为一长句,受到德语复杂关系从句的影响太大,台译则能分句翻译,句意更为明晰。

  【例四】

  大陆译本:本书中作家的生平常常以“销声匿迹”或“卒年不详”而结束;那些年代,很多人就是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和踪迹。

  台版译本: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生平經常以「不知所終」或「正確死亡日期不詳」作為結尾,實在是因為在那樣的時代,人們經常無故便不知去向,既沒有先兆,最後的痕跡也無從查起。

  (评)如果不考虑原文的话,“卒年不详”应该比“正确死亡日期不详”更为简洁和文气,这是不错的。但后面来个分号实在显得莫名其妙,还不如台译处理为因果句式恰当。台译有句“既没有先兆”,这个意思在大陆版本中没有明显体现,不知道原文如何?

  以上仅是以我能看到的台版译文来加以对照。并非说台译本就一定好过大陆译本,但大陆译者的文字让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实在没有多大的耐心和好感,有时甚至像在阅读机器自动翻译的文字一般,味同嚼蜡。目前大陆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们越来越多,但译文却每况愈下。究其实,应该不排除这些译者大多数是外语响当当,而母语乱糟糟的原因。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艰难又不讨好的工作,倘若自身语言的精华不具十一,就功利当头一味冒进,那造就的可能就是看似花团锦簇,实为破败棉絮一团的可悲局面,既糟践了别人的语言,又嚼烂了自家的舌根。何苦?

  《焚书之书》读后感(四):福尔克尔·魏德曼和他的《焚书之书》

  文/陈钰鹏

  (译者前言)

  1933年至1945年的德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断层,九十四名德语作家的作品被焚烧,被焚书作家遭受监禁、迫害。列在黑名单上的大部分作家逃亡国外,生活在被忘却的深渊中,他们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祖国,甚至失去了生命。

  历史上的反动派为了巩固政权和实行独裁统治,都需要反动的政治理论、反动的思想和文化宣传作为支撑。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的第三帝国,推行纳粹主义,宣扬日耳曼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乃至消灭“劣等种族”,大肆鼓吹对外扩张,发动侵略战争。1933年5月10日晚发生的大规模焚书是纳粹统治的重要舆论行动,从此,纳粹德国在文学领域扯起民族沙文主义大旗,以“反对非德意志精神”为借口,扼杀犹太文化和文学,消灭进步文学,禁止和平主义思想和反战文学作品,以“捍卫德国文学的民族性”为幌子,迫害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反对“文化布尔什维克”。德国文学面临着巨大灾难。

  世界文学史上的罪恶行径——德国焚书运动的出色帮凶是布雷斯劳市立图书馆馆员沃尔夫冈·赫尔曼,他为纳粹党制定了一份焚书清单,这份黑名单列出了九十四名德语作家和三十七名外语(非德语)作家,成为焚书运动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位自以为对希特勒忠诚的图书馆员后来却官司缠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士兵上了前线,于德国战败前阵亡。

  被焚书作家中的大部分是真正的和平战士,他们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反对剥削,有的饱受集中营的刑审折磨和长期监禁,有的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不得不逃亡国外,过着艰难、孤独的日子。不少作家客死异国,也有的在绝望中自杀,活到1945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作家多多少少都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后遗症。

  在漫漫长夜般的流亡生涯中,有一支无产阶级的德语作家队伍活跃在国外,如安娜·西格斯、博多·乌泽、埃贡·埃尔温·基施、路德维希·雷恩等流亡墨西哥的革命作家,他们坚强不屈地从事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以“流亡文学”粉碎法西斯对德国文学的摧残,为创造真正的德国文学和修补文学史上的断层而做出贡献。安娜·西格斯在流亡途中创作的反法西斯长篇小说《第七个十字架》便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集中营里七个难友的越狱逃跑行动,事后集中营的头儿下令建七个十字架,准备等抓回七个越狱犯后,分别在十字架上将他们绞死。然而,第七个十字架永远是无主的,它象征着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希望。小说一时间成为畅销书,仅在美国就销售了六十万册。

  《焚书之书》的作者福尔克尔·魏德曼首次通过艰辛的寻觅、探求和研究,最完善地向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了德国文学史上这一特殊时期,以极其丰富、充实的内容,将已经被人们忘却的德国作家的生平故事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阐述给德国和全世界的读者。

  如果说焚书行动在当时并没有让戈培尔(第三帝国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长)等人达到预期目的,那么到了今天,可以肯定地说,焚书的阴谋已经被彻底粉碎。被焚书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又回到了世界读者的心目中,被焚之书受到德国出版界的重视,2008年,值焚书七十五周年之际,在德国出版了“焚书丛书”第一辑十种。

  福尔克尔·魏德曼是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于1969年11月6日出生在德国达姆施塔特,曾在海德堡和柏林攻读政治学和日耳曼学,自2001年起任《法兰克福汇报·周日版》文学编辑,2003年担任该报副刊部主任。2006年出版《光年,1945年至今的德国文学史》,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引起热烈辩论。2009年因《焚书之书》而获“图霍尔斯基-文学传媒奖”。

  奥地利犹太作家斯特凡·茨威格临死时留下一个愿望:“愿你们还能看见漫漫长夜后的曙光!……我就走在你们前面了。”今天,他的愿望早已实现,人们也会记住包括他在内的被焚书作家的。

  《焚书之书》读后感(五):注定失败的“焚坑事业”

  1933年5月10日晚,在柏林大剧院的广场上,数万册文学书籍被纳粹分子付之一炬。这些被焚毁的首批作品,分属94名德语作家和37名非德语作家,其名单由伯雷斯特劳市立图书馆馆员沃尔夫冈·赫尔曼提供。其后,焚书行动逐渐扩展到全国,引发了德国各大学普遍的焚书狂潮,所有“不合时宜”的哲学、科学、思想书籍都遭到焚毁。此次运动是纳粹政权加强文化统制的一个关键节点,从这以后,纳粹以“消灭文化布尔什维克”、“维护德国民族文学纯洁性”为名,肆意迫害犹太作家和异议人士,造成了德国文化的空前灾难,德国文学史亦因之出现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断层。

  70年后,德国作家福尔克尔·魏克曼试图挽救这些被焚毁的书籍及其作者被遗忘的历史命运,开始搜寻当年被焚毁的所有作品,并对5月焚书之夜进行详细追踪。在其新著《焚书之书》中,他考订、挖掘了作家们的生平和文学创作轨迹,并简要地在世界文学史的脉络中对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予以评价。一百多位作家的生平轶事,被其颇为流畅地串连到各个主题当中,叙事要言不烦,对那段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焚书经历进行了很好的重现。

  纳粹焚书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反对迫害犹太人、反对侵略战争、宣传人道主义、贬低国家崇拜的作品。除此之外,宣扬世界大同、介绍苏联共产主义、宣传社会民主主义的作品也在其烧毁之列。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其持有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的立场。此立场强调“德意志精神纯洁且至高无上”,而那些出自犹太人之手,涉及犹太人生活、思想的文字,都是对此精神的一种玷污,必须予以焚毁。至于那些宣扬人道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宣传民主思想的书籍,无疑会使民众的思想产生分歧,动摇其对领袖和国家的笃信,因此亦必须消灭。由于焚书者本着“宁可错烧一千,不可放过一书”的态度,许多纯文学的试验性作品,亦被认为是道德堕落的代表被焚毁;许多对统治“无害”的作品,也因官僚们的无知而难逃此劫;很多德国本土作家的作品,也被误认为是出自犹太人之手,大量遭到焚毁。而这些作者和他们作品的命运一样,多半因其言论而受到迫害,流亡到异国海外,或命途多舛,或客死他乡。

  诚如魏克曼所言,从文学角度讲,许多被焚作品的文学价值其实并不算高,即使当时幸免于难,其人其著亦难免不被后人遗忘。而且,许多书籍似乎也确实存在危险的乌托邦倾向,如那些一厢情愿地盲目美化苏联的书籍,极有将德国引入另一种极权主义的可能。另外,由于很多读者对德国文学史未必熟谙,书中列举的许多作家和作品,因魏克曼未能进一步详细介绍,有时并不清楚该书在德国文学史上的真正价值,因此,对其人其作的理解之同情也难免有限。不过,焚书本身就是人类史上最愚昧的极端事件,正如此书的副标题,这是一种“时代浩劫试图封嘴的声音”,就造成的文化毁灭而言,具有极恶劣的典型意义。

  焚书或烧报,如果只是一种个人的情绪表达,其影响力有限,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危害,从个人自由的角度讲,这没有问题。但是,若此种行为由个人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由国家权力强制执行,那无疑是对文化、思想、学术极为恶劣的摧残,甚至是对民族国家元气的致命戕害。首先,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极权主义。国家用强力剥夺了对方平等辩论的权利,将一切反对的声音都当作“统治威胁”来残酷毁灭。尤其是,毁灭或保留的标准并不确定,因此任何著述都可能成为禁毁目标。而焚书造成的知识毁灭,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使民众愚昧。全世界的声音都化作一种之后,一切知识和思想都需领袖钦定,人们被单方面灌输官方之教条,最终丧失了最基本的是非好恶的判断力,出现了无数艾希曼式听命于极权统治的平庸恶棍的悲剧。

  焚书事件并非德国特有,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如中国秦朝时就曾残酷地焚书坑儒,导致大量先秦珍贵典籍被毁,今天所余者皆为秦火余烬。清代的乾隆皇帝借修《四库全书》之名,收集天下藏书,进而删节、销毁、篡改了数千种对统治不利的书籍。只是,很少有中国人像魏克曼这样具有反思的眼光和关怀,将焚书作为一个主题来书写,并对被焚的书籍进行收集、记录。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本书列举了这些被焚之书的名称和作者生平,只起到记录作用,并没有将焚书当成一个学术问题或历史问题来研究,因此还不能称为一本研究著作。尤其是当时焚书的具体情境、后来德国人对焚书的深切反思等等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均没有涉及。也许在作者看来,该书读者对象首先是德国人,而这些内容已经是人们的常识,因此没有必要重讲一遍。但中国读者读来却会有意犹未尽之感。

  好在,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哀悼录,因为魏克曼在讲述了残酷的事实之外,又给我们很多振奋人心的消息。比如,这些当时被焚毁的书籍,很多样本被有心者冒着生命危险藏匿起来,并转移到海外保存,留下了罕见的孤本。后来,德国将这些孤本以“焚书系列”之名义再版,使它们可以重见天日。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到,文化毁灭虽然可以猖獗一时,却无法笼罩万世。古往今来所有摧残文化的极权主义者,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败下阵来,在历史上留下了其应有的恶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有哪个文化统制可以千秋万载,或许就是这本书最想要告诉我们的。

  《中华读书报》2019年12月8日

  注:焚坑一词来源于耄诗:“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魂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皆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妙用该词,并非作者之智慧。特此说明,并致谢。

本文标题: 《焚书之书》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0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培养不怯场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铁根和他的伙伴》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