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7-15 08:34: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是一本由赵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精选点评:●很好的散文。我还有作者赠书哈哈!里面的故事我也经历过!●从中学到很多,悟到很多。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精选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是一本由赵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精选点评:

  ●很好的散文。我还有作者赠书哈哈!里面的故事我也经历过!

  ●从中学到很多,悟到很多。

  ●读随笔就像在和作者交流,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20190602购买。第一辑可以4星。

  ●私人写作,也算是真性情了,字词间偶见文采闪烁。

  ●最近甚萌赵勇大叔~风格和老爸当年教我的颇像。。。喜欢,所以买回来作为亲子共享的读物。嗯,很好。

  ●赵老师的书

  ●书如流年,生者逝者恒相连。流年如书,页页崭新不重言。

  ●土里土气、会弹琵琶的的赵sir,不半遮面了呀。

  ●感觉略琐屑。对于提到的几本书比较有兴趣。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一):“赵屌”

  陈妈拿来一本赵老师的书,看到签名笑喷了。眉飞色舞的“赵屌”二字。恩 做大众文化批判的人就应该深陷滚滚红尘而不染,以屌丝的姿态怀疑世间万物。屌丝的逆袭、、、

  其实“赵屌”有一颗柔软的心,侠骨柔情?尽管抽烟沉默的样子真的屌薄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他写的《一个人的阅读史》这篇长文,富有诚意,诗意。让我想到写写自己的阅读史。

  关于这本书的一个小片段是,看到老赵书中写自己每天都会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开电脑回邮件,我抱着好玩的心态发了一份邮件、居然就真的回了。果真不余欺啊~~

  上赵屌的文学理论,感觉是深入文学殿堂的关键性课程、无比感激。以及铭记那个狂风暴雨天而参加的3个多小时的期末考试。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二):流年多过阅读

  看书名时所联想到的”书外”不过”掩卷之余”的距离,读到一半才发觉是所谓散文的汇总,后半部分是无关乎阅读只关乎流年的。

  文字水准在普通文学爱好者里属中等偏上,而且比较私人化,这是要防止自己哪天一不小心暴得大名而提前留存记录么?。当然,若学界泰斗有如此文字水准,就有资格成散文大家了,比如我们的季羡林大师;若路人甲乙丙丁之类,顶多自己在博客上自娱,然后就在这个写作癖流行的时代里湮没了。所以,赵勇教授还是有些能量的。

  意外发现赵教授居然是北师大童庆炳老先生的弟子,而我有本收藏近二十年的《艺术与人类心理》恰是童先生所著。这本书是大学毕业那年一同学赠送的,赠送缘由为”书卷择人开心怀”。

  记得收到赠书后很快便阅读了,因为同学赠书的一番深情厚谊,也因为那时有闲暇时不时拿一些纯理论性的东西为难一下自己。不过现在我已完全不记得书中到底写过些什么了,也从无兴致再次阅读,然而有种说法令我感到很安慰——那些我们阅读过然后遗忘掉的部分,都会内化为我们的知识背景。因此,兴味盎然地阅读,理直气壮地遗忘。

  赠书的同学还在扉页上题了两句陆游的诗,曰: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也许那是酷爱读书之人过滤掉生存烦恼之后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了。

  赠我书的这位同学正是酷爱读书之人,至少在当年是这样,也很难想象现在不是这样,一个人在青春年少时内化到生命里的习惯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书籍自有它们的命运。

  1904年,卡夫卡在给波拉克的信中写道:“总而言之,我们只该去读那些会咬啮、刺痛我们心灵的书。书如果不能让人有棒喝般的震撼,何必浪费时间去读它。好像你说过吧,人们会去读书是因为书让人快乐?上帝啊,没有书,我们也同样快乐。让人愉悦的书,必要时我们自己都能写出来。人们真正需要的书是读后有如遭到晴天霹雳的打击,像失去至亲至爱;或者有如放逐于野外的大森林里,面对不见人烟的孤寂,就像自杀身亡。好书必须像把冰斧,一击便能敲开我们结冻的心海。对此我深信不疑。”

  当各个售书网站竞相展开价格战时,当想要的图书越来越便捷地触及并拥有时,当书架上的书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却似乎越来越没有时间和一颗沉静的心来读书了。以前我们没有钱,可以一天天饿着肚子跑书店,站着小心翼翼地捧着书,轻轻地翻阅,并时不时偷看书店工作人员的脸色,只为了不花钱把书给看完,那种精神上的丰富远远战胜了肚子的抗议声。如今我们有买书的钱了,在物价膨胀的今天,书反倒越发划算,然而我们可以很随意地去吃一个套餐,看一场电影,却在网络上拼命搜索希冀找到免费的盗版资源,即使我们也买了书,但充实的更多的是书架,而不是自己的头脑,很多书在买后就被遗忘,更多的命运是被潦草地翻过几页,就被扔在一旁,任由灰尘亲吻,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看的是给工作充电的专业书,给自己考取文凭添力的考试辅导书或者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书。这些书,我们囫囵吞枣般地咽下去,再不加消化地铺陈开。你怎么对待书,书就怎么对待你。

  以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也许,在进城的路上,我和许多人一样,身上既打着索黑尔的烙印,也流着高加林的血液,我们也就有了像他们一样的燃烧,执著,冷酷和忽然之间的轰然倒下。我们得到了不少,也必然会失去很多。但毕竟我还有感动,我还会感动。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还不算贫困,脸上也流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四):讲故事的散文集

  这是一本读来感觉亲切自然的书,仿佛与一个老朋友邂逅,四目相接,他便径直向你走来,握个手就随意地聊了起来。我想,可能是因为书中收录的文章大都为友情约稿,作者下笔时无甚功利心,所以既没有向编辑、读者抛媚眼试图讨好,也没有自我标榜矫情粉饰,只信笔书写,字里行间透着单纯朴实,读着也就舒服多了。

  后记中,作者自谓所收文章均是当散文来写。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不会太把文体当回事,尤其是散文。因为在我看来,散文与小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讲故事。小说有虚构原则的护航,可以纵横想象、翻云覆雨自不待言;散文虽然由于叙述者与作者身份的重合而坐实了叙述内容与现实的联系,但终究也是一种建构,无论抒情、记叙、反思,都是对已逝时光的重建,即使那一刻刚刚过去。如果一定要说不同,大概小说可以更恣肆,而散文多了与现实的纠缠,或者时过境迁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或如入戏太深的戏子,戏我不分,反多了人生的滞重,这其中的况味,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感受最真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散文很大程度上还是写给作者自己的。

  作者是曾经的文艺青年,现在的人文学者,因此行文中涉及大量读书求学的往事,然而读到最后,在我脑海里却出现了一个农家子弟的形象,挥之不去。他的率真、敏锐、自强、困顿、无奈……都让我感慨、感伤、感动。作者出身贫寒农家,天资过人,敏而好学。然而,在并非个人的努力和才学就可实现梦想的国度,在等级森严、权势横行的社会,他的人生道路注定是坎坷的。迎接他的挫折很残酷,却又如此典型,正如读者在《我与〈批评家〉的故事》一篇中所看到的。毕业分配的不公如其他各种场景中的不公一样,在国人眼中几乎习以为常了吧?或许有人会说,没有绝对公平的世界、人生总要经历风雨等等,然而这不是正常的人生挫折,而是社会痼疾对个体无情的伤害。让我始终感到无法释怀的是,今天类似的故事继续在上演,越是弱势的群体与个体,遭受着越是严苛的盘剥与压制!而即使有些人如作者一般历经磨难终于出人头地,活得也仍然不轻松。《过年回家》中作者对父老乡亲当仁不让的责任感,以及有心无力的无奈与痛苦都溢于言表。然而,当国家将公共责任推诿给个体,社会层层倾轧积难于底层,单枪匹马如他又能如之何?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作为农家子弟的作者此生大概都会活得很沉重。

  另一方面作者又是幸运的。与乡村天然的血脉关联在相对封闭、优渥的书斋生活与本真的现实之间保留了最直接的沟通渠道,对一个很可能困守书斋的人文学者似乎不是坏事。此外,尽管生长于斯的故乡和今天大部分的中国农村一样凋敝颓败,然而作为人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相信它将永远滋养着他,成为永不沦陷的精神家园。《过年回家》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土地被蚕食鲸吞的痛惜,也流露出对土地真切的依恋之情。与土地的亲密接触对作者少年时精神世界的塑造意义深远,也赋予了作者对自然的原初的敏感与多情。他对麦田的体验与赞美固然有文艺青年的影子,但更多地源于自小与土地的相依相伴。当作者引用海子的诗描述自己对麦田的体验时,我想,城市里的女人也许能辨别夏奈尔5号和第五大道香水的不同、男人分得清茅台和五粮液的香型,可是有多少人还能嗅出“麦子的清香”?对许多连麦苗和杂草都分不清楚的城市居民来说,麦田的美与香气,以及无限生机,可能永远只是几粒干瘪的汉字。尽管作者现在长居都市,感受着都市的错乱、分裂与悖谬,如《北京的乡土性与现代性》中所言,然而毕竟他还有一方故土可以回望。相比之下,我这种水泥地上长出来的盆栽植物,腹背都是日新月异光怪陆离的城市,却到哪里寄托内心深处的乡愁?

  当然,即使被视为故事集,本书也很难用《“凤凰男”的奋斗》之类的名字来概括。书里故事还有很多,仅作为主干的作者的人生故事就有许多分支,比如书虫如何成长为学人、文青如何蜕变为知识分子、父亲如何在儿子的成长中成型等等。也有些小故事中,作者退居边缘,只作为叙述者出现。于是,大小纵横的故事相互编织,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空间,作者笔下所叙的一切因此溢出私人领域,而更像一个微缩的社会标本。在这个空间中,作者就像一棵荒原上的白杨,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树冠的茂密丰满,还可以看到树干上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伤疤,仿佛凝视世界的眸子;不仅看见他脚下的土地,枝桠指向的天空,还可以看到停留过的鸟雀,身旁枯荣的花草、比肩的丛林;甚至,看树叶翻动感受吹过他的风。

  (本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发表时有删节,这里是全文。)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五):书里的光阴流年似水——读赵勇散文随笔集《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

  书里的光阴流年似水

  ——读赵勇散文随笔集《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

  读赵勇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前,零散地度过一些他的学术文章,因为自己不研究,也就没留下什么印象,但通过这本散文随笔集,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了这位文化学者的人间世俗情怀。

  说实话,我对学者散文是抱有一定的警惕。如果不是赵先生这本书取了一个有关“书”的名字,或许不会想起去读他。我有一个不算太好的阅读习惯,看到书名或者内容与“书”相关的书或文章,我总想拿来翻翻。于是在接触到《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时,就凭着习惯翻开了目录,翻着翻着就没放下了。

  我得感谢我的这个阅读癖好,让我在这个春天收获了一份阅读的愉悦。

  这种愉悦从本书篇首的《一个人的阅读史》时就开始了,至终篇《小勇的进路与退路》都还没有结束,直至读到“后记”,更是一种回味。

  赵勇喜欢那种简单自然的读书生活。而这不就是我的追求么?当读到他的中文系情结以及跑图书馆的情景,仿佛书中的那人就是自己,大学时的我不就是这样的吗?看着看着就羡慕起作者来了,读了想读的中文系,而似水流年的光阴更是轻轻低从书里漫过,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呢?

  《一个人的阅读史》说是阅读史,更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于是,我就一步步循着他的阅读史,内心开始比照起来了。这本书我压根就没听过,更别说读了;那本书,我也读过,却早已忘了干干净净,但本文作者却能如数家珍;终于在谈司汤达《红与黑》、本雅明《单向街》等章节理找到了同感和共鸣,开起小差回忆起自己读这些书时的情景了;他的那段有关书的复印史,又让找回了抱着一本本复印、装订好的书回宿舍的那份心满意足;而略萨的《绿房子》,赵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就读过了,而我却是恰巧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意中在旧书摊以2.5元的价格淘到的……

  “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读到本书中引用本雅明的这句话,我再次仍不住动笔摘录下来。而其实,在读《单向街》时就已经摘录并记了下来。

  赵勇说,他遇到喜欢的书,舍不得一下子把它读完,每天都只敢读一点,就用这种方式延长着自己的快乐。这大约是从那种书籍匮乏年代过来人的心声。而我恰恰相反,每遇心仪之书,必想一口气把他读完,哪怕读到东方已露鱼肚白。但是在读《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时,只能入其乡、随其俗,本来两天可以读完的书,愣是用四天时间读完了,充分享受了两天的快乐,也多了两天的煎熬。刚好本书分三辑,每天读一辑,第四天把书中的“书里书外”、“旧人旧事”两辑以及《我与<批评家>的故事》、《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篇章再读了一遍。尤其是《给儿子的一封信》读了两遍不过瘾,就再温习了一遍作为学者赵勇的拳拳父爱与温情。

  收入本书的一些读书随笔,或许少了其学术味但更多的是一种人间的世俗关怀,或许正如孙郁先生评论伍尔夫读书札记时说的,看似随意的感悟,却沉淀着思想的基石。

  比如说,在《我与<鲁迅全集>》中,作者说买《鲁迅全集》就没什么道理好讲,难道真的没有什么道理吗?“有一套在身边,心里好像才能踏实。”就是最好的道理。而当看到他曾经读过的鲁迅著作的单行本“1973年版,白皮,小32开”时,我忍不住回头看了看我的书架最上层,因为那里就摆着这个版面的二十来本鲁迅著作的单行本。赵勇说,很长一段时间,找鲁迅的单行本成了我购书的一项主要任务。而这,却是我最近购书的主要任务。

  海子是我非常尊敬的同乡诗人,我的诗歌写作很大部分也是因读他的诗而开始的,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与海子相遇的数个瞬间》来回顾海子对我的影响。所以当我读到收入本书的《阅读海子的零散记忆》篇时,我就迫切想知道海子在文化学者赵勇先生的零散记忆里,会如何呢?读完才发现,我们叙述的都是与海子的“缘分”,这种缘分让我读此文时,倍感亲切。

  或许这些读书随笔是赵勇学术之余的一种自我调剂,而本书的最后一辑“旧人旧事”,就让我们对这位学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小玩到的聂尔,大学同窗四年的陈书义(即作家陈树义),寂寞的学者宋谋瑒,英年早逝的学生张欣以及“这一次的见面,老吕在复习我,我缺仿佛是第一次阅读他”的老吕等人,都构成了赵勇流年似水的四十余年光阴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片段,这些无不如同一张张漫过光阴的书页。

  2019-4-2

本文标题: 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0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盗梦空间》读后感锦集今年夏天,只想和你恋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