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09 09:42: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3

《钢琴教师》是一本由[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钢琴教师》精选点评:●女人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匪夷所思。●她被母亲改造成了衣橱里过时的旧服装,同时在

钢琴教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钢琴教师》是一本由[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琴教师》精选点评:

  ●女人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匪夷所思。

  ●她被母亲改造成了衣橱里过时的旧服装,同时在音乐的滋养下孕育出一颗傲娇的心脏。埃里卡渴望去触摸封闭空间以外的世界,哪怕迎接她的是刻耳柏洛斯的血盆大口。性心理的叛逆源于对母权监管的反抗,然而在假想与真实的扭曲过程中,受到伤害的都是她自己。另一条主线同样震撼。克雷默尔从懵懂无知蜕变为恶魔,不思悔改毫无同情心,活生生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浮士德。主导者与被诱导者的强弱转换,直到最后一个字符都充满不安的期待。原文意境难以如实还原,非常感谢译者的美妙译笔。

  ●实在欣赏不了这类独特的表现手法

  ●强忍着恶心一目十行地看完,所以我没办法打分,但是我确实不喜欢那么冷漠的世界,那么无动于衷的施暴者和受虐者。

  ●真不愧是神小说,写作风格和语言太牛逼。

  ●诺文的得奖作品,人性扭曲下的极端故事!但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语句读起来即不通顺又毫无逻辑关联,几场情欲片段写的是又抽象又晦涩,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看的极其痛苦

  ●各种扭曲的阴暗的恐怖的肮脏的内心读白

  ●语义密集几如枪林弹雨,但仍难掩狂热语言激情背后的枯燥,这种激情甚至沦为纯技术性的堆叠。把长幼、男女关系纳入刻板的权力秩序,令人厌倦。

  ●以前喜欢一个弹钢琴的男人,看了很多本关于钢琴的书。这本不算写得特别好,但共情这事儿谁说得来呢。

  ●只能说,不对我的胃口。

  《钢琴教师》读后感(一):孩子的性格最容易扭曲

  一个从小就被封闭的灵魂,几十年地面对强权与压抑最终导致人性的扭曲,渴望得到解脱却得到更悲惨的结局,从这个钢琴女教师的命运只能感叹思想的桎梏与抑制确实能毁灭一个人,孩子的心灵得让其自由发展而不是控制,强行塑造只能带来悲剧

  《钢琴教师》读后感(二):密集且跳脱的比喻

  感觉像是一张自带解谜环节的藏宝图,潦草看下来什么都得不到,一步一步去解会很累但解出来很开心。还有种跟在作者身后捕捉思想碎片的感觉,寥寥几片让人摸不着头脑,攒得够多了却发现拼不起来,也算是一种特别的阅读体验了,以及这本书真的是很难为翻译了。

  总之可能不会让人读得开心,但逐字逐句地读可能会有惊喜。

  《钢琴教师》读后感(三):约束与解放,哪里是天堂?

  总有一些人,他们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父母、家人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期许活着。一个女孩子,不可以和男生过多接触,不可以在周末去跟朋友聚会,不可以羡慕,也不可以嫉妒……或许吧,很少人活得像埃里克一样那样的压抑,但我从不曾否定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会有她的影子,被压抑着,想要解放,却不忍心逃离渐渐老去的亲人。

  书中的世界,仿佛每时每刻都笼着抹不去的灰色,代表着无法摆脱的疯狂与挣扎。肉与欲的纠缠,被错误地认为是解放的康庄大道,可是结果呢?所谓的爱,只是想要控制一切的借口,只是逃离的理由,只是一场证明自己魅力的游戏,只是一场肉欲交易。

  耳边回响的钢琴曲,有人说它高雅,有人视之为生命,可有谁知道音乐背后的挣扎、颓靡、绝望……太多的东西,我逃不开,改不了,就像在迷宫里一遍遍地打转,却没有帅气的魔法师搭救。那种想要逃离的欲望和走不出的绝望,也许真得觉得只能用肉体的痛才能减轻!

  未来的路,还是要自己走,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人生。时光无情,从没有回头的机会,请慎重吧!

  《钢琴教师》读后感(四):钢琴教师

  我读过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寥寥可数,《钢琴教师》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我根本没办法把它读完,当我无比痛苦地读到全书的二分之一,却发现作者一直在使用梦游一般的语言叙述同一件事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崩溃了。后来我又发现诺贝尔文学奖把我认为的“梦游一般的语言”官方认定为“超凡的语言”,顿时觉得作为凡人欣赏不了超凡的语言其实也不怎么遗憾。

  就我读完的二分之一来讲,《钢琴教师》是一部非常压抑的文学作品,主人公钢琴教师埃里卡已年近四十,但生活上处处受到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每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回家;必须和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母亲认为金钱应该用于对日后生活的保障,所以现在一分钱都不应该乱花,明年就会过时的衣服统统都不要买了;母亲还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所以根本就不应该找男朋友,不应该结婚,不应该生孩子……埃里卡长期生活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内心终于扭曲了。在公交车上偷偷掐别人的小腿,跑去音像店看色情影片,在卫生间里用刀片自残……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后故事发展到埃里卡不到二十岁的学生克雷默尔对她展开追求,世界观还没形成的少年和极端变态的母亲争夺内心扭曲的钢琴教师。忍无可忍的我默默的看了一眼结尾,果断地弃书了。

  对诺贝尔文学奖没有特别偏好的话就不建议看了,对题材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同名电影。

  《钢琴教师》读后感(五):个性,欲望,胆怯

  埃里卡把手延伸到尽量可及的地方,她的嘴不断发出咒骂,或者呓语,或者随便什么火车越过高高山岗传来的呼啸,在一片黑暗的通道尽头发出微弱的光芒,女教师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把握不住生命的命脉而让光线从另一头门外泄露,她觉得光是皮鞭和绳索已经不够,甚至耳光,那种浓浓的稠密液体从体内留到地板,这反而让她感到一阵无限的惬意,所有关于时间的代码都在这片湖泊中慢慢荡漾开,她想过无限可能会带来的失望,是的,绝对的失望,埃里卡没办法让自己从奥地利的姿势中解脱出来,甚至手指在琴键上飞速流动的时候,他都在想着哪天晚上公园里的奥地利男人和女人发出的呻吟,每次想起这些都会让她的膀胱无限肿大,把尿液洒在公园灌木丛后面的草地上,汩汩的泉水滋润草地上的禾苗茁壮成长,同时她也带着恐惧和兴奋等待那个男子转过身,可他只是在原地范围四处望了望,在绕过不超过一步的距离以后再次回到原地,这种以眼睛扫射为主和脚步丝毫不移为辅的搜查方式使他一无所获,但有所得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标是赶上刚从惊吓中离开的性伴侣,埃里卡再一次被置身于茫茫人海的阴暗角落,在这个角落里她可以拥有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但不能对任何人产生影响,瓦尔特*布雷默尔的偶然造访可能会对她长期阴暗的孤独产生一丝涟漪,但并未能持续多久,很快这种长期在习惯中养成的孤独感会同慢慢侵蚀下来的黑暗一样再次把她笼罩,这才是真正属于她的王国,她在这个王国里窒息,叹息,却丝毫感觉不到呼吸,但这个王国却是他三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中她不断半惬意半折磨的享受着母亲的殴打,并且在这种殴打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将对方头上的一缕头发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将头和手之间的距离无限拉长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年岁的掌控下不断趋之成熟,以至于在最后的一个晚上这两个女人在电视机前达成了和平--暂时的和平,这种和平只在进晚餐和看电视这段黄金档中才被两个人在这两天达成心知肚明的协议中产生效果--但并不长期有效,失效站出来说话的时候总是埃里卡晚归的时刻,哪怕晚回来五分钟,母亲苛刻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掌控欲会让这种协议被打破,战争在意料之中爆发,两个人依旧在一阵狂风暴雨以后慢慢回到温暖的港湾,也有例外的时候,埃里卡会倒在床上蒙头呼呼大睡而不发出任何温存的话语,这个时候埃里卡的注意力已经超越这种无聊战争带给她的乐趣,布雷默尔是一场更大的战争,并且建立在电视机旁的战争之上。

  她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无论是什么样子都已经无所谓,无论是什么样子都可以在她平静单调的生活死水中投入一个巨大的石头,结局反而变得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对自我的摧残,和在不断摧残中带来的恐惧,每次在快感结束的瞬间便会伴随无尽恐惧袭来,埃里卡没办法抗拒这种恐惧,但她同样也没办法抗拒快感,这是从身体内部发出的呼喊,这种嚎叫比任何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还要具有吸引力,因为这种嚎叫源于她身体本身,而不是从外部精神力量中得到的慰藉,外部的这种慰藉长期压抑她的孤独,却不能压抑她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像酝酿中的火山,随时有可能造成毁灭式的喷发,把她吞噬殆尽。

  不管怎样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无论对谁而言,无限滋长的个性是造成人们在不断战争中备受折磨的罪魁祸首。

本文标题: 钢琴教师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7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未来工作 : 智能时代的竞争力法则的读后感大全《人间失格》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