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之城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28 10:53: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神话之城》是一本由席路德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神话之城》读后感(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神话之城我认识席路德是在14年前后,那时候我在豆瓣上写建筑史的专栏,她写神

神话之城读后感1000字

  《神话之城》是一本由席路德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话之城》读后感(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神话之城

  我认识席路德是在14年前后,那时候我在豆瓣上写建筑史的专栏,她写神话专栏。她自称冰女巫,于是我就叫她女巫姐姐。而我一直用一个羊驼当作头像,所以她叫我“羊驼头像君”。

  有一次,她获得了豆瓣阅读的小雅奖,我前去祝贺。她笑呵呵地跟我说,她每月在豆瓣上的稿费可以用咖啡豆的颗数来衡量。其实我也差不多,每月的稿费分成不过两位数。

  但什么东西支撑我们在这里写下去呢?想了半天,大概是傻瓜的血脉使然吧。这两年冰女巫大人接连有书出版,着实可喜可贺。拿到这本厚厚的神话之城,看到里面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字,不禁又让我想起这几年追着女巫姐姐专栏读的日子。

  三年前,我远赴新疆读研。那里对我来说是一片全新的未知的土地,那里的文化风俗我全不熟悉,而且我在那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我被分到了一个维吾尔族老师的门下,最初主攻地域建筑和地方建筑史这些方向。这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对当地的文化风俗历史不甚了解。

  我去图书馆找来很多书。历史书、地图集、建筑图册等等。但真正让我叩开大门的,却是一本薄薄的神话故事选集。当时我正在和一个维吾尔族的同学一起在图书馆查民居的资料,我顺手把这本书一起拿了回来。这些神话天马行空,讲述了新疆当地民族的创世传说和族源神话。神秘的天神、高耸入云的神杨树、顶着天地的公牛、四十个姑娘的传说。这些神话把我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其中很多神话连当地的朋友们也没有听说过。

  于是我开始扎进新疆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收集当地的民俗和神话。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受到了前辈的指引,慢慢地将当地的文化融入了自身。这个过程中,女巫姐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女巫姐姐的督促和指导下,我整理了哈萨克族的神话、维吾尔族的族源和创世神话、通读了乌古斯汗和玛纳斯这样的史诗著作,还查阅了很多阿尔泰语系神话的文献。这个过程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还对我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神话传说似乎是讲给孩子们的故事,我们成年人读神话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我是一个很喜欢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专注民科。与女巫姐姐交流的过程中,我渐渐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神话并不是悬浮与空中,与我们这些凡人的生活无关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口讲述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童年。作为个体,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民族亦然。虽然我坚信,身为人类的我们并无本质不同。但我们又必须承认,文化是多样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那些经历会通过神话烙印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它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一种浪漫的讲述。我想这就是神话最吸引我的地方。

  女巫姐姐的文章不是在单纯地复述和介绍神话故事,她会把目光投向与神话相关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之上,把神话的本质揭露出来,这正是她文章中最迷人的地方。所以《神话之城》这本书的写法就非常棒。神话的起源不是天上,真正的神话起源于大地上人们聚集的地方。当人们建立起城市,开始以自身的行动向上天发问,神话的时代才正式开始。因此冰女巫的神话都是围绕地上的城展开的,读罢之后不但可以得到神话知识,还可以作为旅游导览,确实是很不错呢。

  读完神话之后,再看城市,感觉就不一样了。这座城此刻或许已经是车水马龙,高楼入云。但你知道它曾经是一座神话之城。人们从大地上向这里聚集,在新建房屋的广场间隙中谈论着各种怪谭。月亮的影子投在建到一半的神庙上,老人虔诚地祈祷,年轻人敬畏地仰望。

  我还记得自己漫步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的时候,我跟身边的朋友讲起这片土地上的神话。

  “你知道乌鲁木齐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吗?”

  “知道,大陆的中心点就在这里往西不远处呢。”

  “所以,古代游牧民族神话中撑起天空的神杨树就长在这里附近。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它的一片叶子。当风吹起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会互相碰触。”

  “好浪漫啊。”

  “是的,好浪漫啊。”

  然后我们一起抬起头,看着这片古老的天空。心中保有这种浪漫情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神话之城。

  《神话之城》读后感(二):推荐序 一场有趣的世界神话地图之旅

  老友席路德的新作《神话之城》成稿,付梓之前找我写一篇序言。替老友开心之余,也很有些忐忑。

  和席路德认识,是因为我曾经主持过一本叫《飞·奇幻世界》的杂志,这是当时国内很有影响力的一本专门刊登奇幻文学作品、介绍奇幻文化知识的类型文学杂志。众所周知,奇幻文学一直和神话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奇幻文学本就诞生于神话传说。因此当时的杂志上也开辟了专门的“神话”栏目,席路德当时就以“冰之璇玑”为笔名发表了大量文章,成为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

  席路德对神话的涉猎颇为广博,除了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广为人知的神话体系,她对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等普通读者陌生、但奇幻文学常常涉及的神话也非常熟悉。更为难得的是,她还是国内少有的对两河流域神话和美洲神话等冷门神话体系颇有研究的专家。她的文章选题精准有趣,资料翔实准确,语言风趣轻松,宗教学、语言学等跨学科知识信手拈来,尤其擅长将纷繁复杂甚至有些混乱的神话脉络梳理清晰,并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同时融入自己的观点,又务求客观,深受读者欢迎。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奇幻杂志陆续停刊,《飞·奇幻世界》也未能幸免,“神话”栏目因此中断。但席路德并未就此停笔,仍孜孜不倦地用各种方式传播神话知识和奇幻文化,陆续出版了多部神话专著。除了传统出版,席路德更是专门做了介绍神话知识的微信公众号“三分钟读神话”,并坚持至今,成为很多神话爱好者必看、必追的自媒体品牌。

  所以,看到她新书出版,不论是作为多年老友,还是神话爱好者、资深幻迷,都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神话之城》不但内容涉及以上种种,对每一类神话的介绍都深入浅出,干货满满,不过我个人的喜好更多地集中在中国先秦神话,为这样一本书作序,不能不说心怀忐忑。

  尽管如此,看了书稿之后,惊喜之余,的确有些话想说。

  中国拥有悠久的神话传统,从远古到现代,从乡野到城市,神话一直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人出于特有的文化包容性和实用主义,对外来神话也饱有在全世界都少见的开放度。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的神话学不但较为冷门,而且主要集中在学院之中,与公众距离遥远。

  近年来,随着国外大量幻想类影视、游戏作品引进国内并广为流行,幻想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变化下,公众对神话知识的需要也日益增长,介绍神话的著作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很多这一类神话图书都是浅尝辄止的,以普及最基础常见的故事为主,不但无法准确反映神话产生的背景和由神话引发的影响,甚至因为丧失了很多细节而让神话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这是最根本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但席路德和《神话之城》却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神话是活的。不但曾经活过,而且还在活着。

  本书的一系列文章,在风格上传续了当年“神话”栏目的长处:资料翔实而有趣,即使是从没接触过这一类神话的读者也很容易进入。但本书又有新的发展和全新的切入点。

  首先,神话不但反映了人类的历史,本身其实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又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神话之城》和很多的神话著作一样,也将神话与其产生的历史结合着展开介绍,但它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的视野没有完全停留在神话产生的时代和神话兴起的时代,而是把目光延伸到了中世纪甚至现代。这大大拓展了神话的长度,也就是扩大了时间尺度。

  其次,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把神话与现实地理相结合。神话从纷繁甚至混乱的神谱中拨茧抽丝,铺展到地图上,可以走入其中亲身感受;诸神从天上回归我们脚下的大地,变得鲜活生动。这又大大拓展了神话的广度和精度,让读者从模糊的“希腊”“罗马”“西亚”“美洲”等地区概念精细到具体的城市,乃至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地理气候,从而产生直观而清晰的印象,触手可及。也正因如此,《神话之城》不但可以因“神话”而看作神话著作,更可以因“城”而看作旅游之书——事实上,本书里就有很多“游记”内容,是一本可以让旅行变得更有深度、更加趣味、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文化景观攻略宝典。

  第三,视野遍及全球。除了可以借助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两河流域神话畅游地中海,在本书里,你还可以看到印度神话、凯尔特神话、玛雅神话、印加神话、阿兹特克神话、萨米神话,甚至当代人造神话“克苏鲁”,并借由它们走遍全世界,从而真切感受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多元。事实上,神话本来就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这些神话并非是孤立的,而存在或深或浅的交流、吸纳、影响。通过这些神话的存续和消亡,读者更能体会到人类文明交往史,从而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有更深的感悟。

  最后,虽然本书讲的是过去远古的神话,作者却又游刃有余地编织着时间,在讲述时与当下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比如“猫奴”,比如“玛丽苏”,读来非常亲近鲜活。而这也无疑赋予了神话更多的年轻元素,让年轻人不再觉得神话古旧遥远,可以说让神话也变得年轻了。

  是的,《神话之城》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新意的神话学著作,有料但不粗糙艰涩,不但适合神话爱好者,更适合幻想爱好者和普罗大众,甚至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本特别的旅行书,来安排自己的美好假日——捧着《神话之城》徜徉在神话之城,你不但会收获更多的神话故事,也能比其他人更懂一座城。

  《科幻世界》主编 拉兹

  《神话之城》读后感(三):吉祥天女被魔王掳走,幸好被印度神猴救出,胡适:那是孙悟空原型

01 神猴哈奴曼,印度版孙悟空?

  《西游记》身为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神仙妖怪,其中最受人欢迎的,莫过于齐天大圣孙悟空了。但吴承恩是怎样塑造出孙悟空丰满的形象呢?孙悟空的原型究竟是谁呢?这一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成为学术界的一大难题。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鲁迅和胡适就曾经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论战。

  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山海经》里面所写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长相酷似一只猿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将其擒获,并镇压在淮阴的龟山脚下——这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极为相似。

  然而,胡适对此问题却抱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借鉴的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之一,其形象在印度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是家喻户晓。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印度电影《小萝莉与猴神大叔》中,那位主角“猴神大叔”帕万,就是是神猴哈奴曼的虔诚追随者。在电影里,帕万看到猴子时,都会虔诚的上前参拜,并说一句:“荣耀归于哈奴曼”。

  那么,这个神猴哈奴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它又做过哪些壮举,与孙悟空有何相似之处呢?在《神话之城》这本书中,我们将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席路德,是一位资深神话考古爱好者,他不仅是著名科幻杂志《飞·奇幻世界》神话栏目的撰稿人,还曾经出版过《妖非妖》《男神考》《无名之城》等热门神话小说,在国内神话界颇有名望。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神话、爱上神话,并享受一场神话与历史的旅行盛宴,席路德在搜集了大量神话故事资料的基础上,从五大洲的15个国度里,精心选取了20座拥有丰富神话传说的古城。在《神话之城》这本书里,他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我们一一讲述这些城市的前世今生,带领我们跨越时空,一起去探寻这些从人类文明曙光中崛起的伟大城市。

  这本书所讲述的神话故事时间跨度极大,从人神共居的年代,一直延展到中世纪及近代。而且,除了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广为人知的神话体系外,我们还将看到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两河流域神话、美洲神话、南太平洋神话等冷门神话体系,就连现代人造的克苏鲁神话也囊括其中。因此,将这本《神话之城》称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神话旅行手册”,是丝毫不为过的。正如《科幻世界》主编拉兹所评价的那样:

  《神话之城》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新意的神话学著作,有料但不粗造艰涩,不但适合神话爱好者,更适合幻想爱好者和普罗大众,甚至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本特别的旅行书,来安排自己的美好假日——捧着《神话之城》徜徉在神话之城,你不但会收获更多的神话故事,也能比其他人更懂一座城。

  那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席路德的脚步,一起穿越古今,徜徉于虚实交融的历史现场,踏上这场关于古文明遗址的探索之旅吧!

02 斯里兰卡,神猴与魔王的古老战场

  很多人对旧地名怀有执念,比如,枣庄不如兰陵好听,西安不如长安好听,临沂不如琅琊好听,而斯里兰卡当然也不如锡兰好听。不过,在英语里,斯里兰卡(Sri Lanka)这个名字可谓是想当酷炫呢:

  ri表示神圣的,而Lanka则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面那个十头魔王所居住的地方,意思是“光明的土地”,合起来就是“神圣的光明之地”,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

  《罗摩衍那》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便于普及,译名曾经叫做《大神罗摩历险记》,顾名思义,它讲述的是拘萨罗王子罗摩和王妃悉塔的惊险传奇故事。

  在这部神话史诗中,统治斯里兰卡岛的十头魔王罗波那,拥有不死之身和近乎无敌的力量,是一个强大的魔王,就连诸神也拿它无可奈何。而拘萨罗城的十车王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罗摩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体内有毗湿奴的一半神性,被十车王视为太子的最佳人选。

  离阿逾陀城不远的遮那竭国,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她名叫悉多,是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天女的化身。老国王为了给悉多公主挑选如意郎君,便声称,谁能拉开家传的神弓,便能娶悉多为妻。天生神力的罗摩不仅拉开了弓,甚至把弓从中拉断,因此赢得美人归。

  然而,由于宫廷斗争,罗摩不仅没有成为太子,反而被流放山林,追随他的只有妻子悉多和弟弟罗什曼那。在路过楞伽城时,魔王罗波那的妹妹罗刹女向罗摩求爱未遂,心怀怨恨,便怂恿罗波那化身金鹿,引开罗摩和罗什曼那,趁机将悉多劫回楞伽城。

  在寻找悉多的路上,罗摩和罗什曼那帮助流亡的猴王须羯哩婆收复了失国。猴王为了答谢他们,派出神猴哈奴曼帮助罗摩。哈奴曼是风神的儿子,因此他不仅神通广大、变幻无穷,还擅长乘风飞行——这与擅长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非常相似,因此胡适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哈奴曼乘风越过大海,来到楞伽岛,然后化身潜入罗波那的宫殿,找到了悉多被关押的地方。悉多得知哈奴曼的来意之后,便将自己的信物戒指交给哈奴曼,托他带给罗摩,以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哈奴曼拿到信物之后,在罗波那的王宫里四处点火,然后趁乱溜了出去。

  拿到悉多的信物后,罗摩喜忧交加。在猴王的帮助下,他率领军队渡海登上楞迦岛,与十头魔王罗波那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罗波那被毗湿奴化身的罗摩所杀,而吉祥天女悉多也被顺利救了出来。战争结束后,罗摩任命罗波那的弟弟维毗沙那为楞迦岛的新主人。这就是关于斯里兰卡的神话传说。

03 夜叉与娜迦,来自魔王岛的神秘种族

  按照《罗摩衍那》的传说,罗摩征服斯里兰卡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千年,但斯里兰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只有两千多年,因此,《罗摩衍那》对于探究斯里兰卡更久远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说中,在斯里兰卡有两个强大的原住民部落,印度人征服斯里兰卡时,把这两个部落称为“夜叉族”和“纳迦族”。

  夜叉是梵文“Yakşa”的译音,也被称为“药叉”,这个词来源于古印度神话,最初是指财神俱毗罗的侍从,为俱毗罗守护被埋在吉罗娑山中的巨大财富。

  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在佛教里,“夜叉”是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至于纳迦一族,可以说是整个东南亚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了,无论是佛教、印度教,还是耆那教,从宗教文献中都可以找到关于纳迦的记载。根据传说,纳迦是一种长身无足,带有剧毒的水属精怪类生物,外形与蛇十分相似,它有操纵水的能力,甚至可以兴风作浪。这些属性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龙”非常相似,因此,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纳迦一度被误译为“龙”。

  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佛教国家,纳迦的形象更是随处可见。在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掸邦地区,纳迦常出现在寺院的阶梯旁或大门口,而在缅甸地区,纳迦则多以盘踞在佛陀座下,为其遮挡风雨的形象出现。

  今天印度的纳加兰邦、曼尼普尔邦,以及缅甸的钦邦等地,还留存着一个名叫Naga的古老民族,这一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乃至衣着服饰,都与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的佤族十分类似。

  据说,这支少数民族就是纳迦族的后裔。按照佛经的说法,佛陀在世时曾经发生过“龙众皈依佛教”的事件,一些Naga族的部落在聆听佛陀讲经后,接受了佛教的信仰,并融入到印度社会,一直繁衍至今。

  当然,在今天的斯里兰卡岛上,既没有夜叉,也没有纳迦,有的只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正如席路德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座魔王曾经居住过的“神圣光明岛”最大的魅力,就是那生机盎然,野性十足的自然魅力吧!

  《神话之城》读后感(四):20座城市里的历史光影,从南美到北极的神话之旅

  在古代文明史上,有许多城市与“神话”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大名鼎鼎的雅典城,曾经引发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冬的“竞争”,他们之中谁能够提供人类最需要的东西,就可以成为该城的守护神。

  波塞冬用三叉戟在石头上一敲,变出一匹马,雅典娜则变出了一棵橄榄树。在雅典人看来,马与橄榄树分别是战争与和平的象征,而橄榄树还具备多种经济用途,于是,雅典娜就顺理成章做了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城的命名就取自于雅典娜的名字。

  另一座希腊城市德尔斐,则与宙斯有关,他放出两只老鹰相向飞行,它们相遇的地方就是“大地的肚脐”——小城德尔斐,后来这里以盛产神谕闻名于世。

  除了这两座希腊古城,在世界各地都散布着迷人的“神话之城”:南美洲的热带丛林里,奇琴伊察城里坐落着羽蛇神金字塔,每年春分、秋分时,都可以见证“光照蛇形”的奇观;位于地中海东岸的阿法卡城,据说是美神维纳斯的情人之一——美少年阿多尼斯死去的地点;巴伐利亚的新天鹅堡,得名于路德维希二世对“天鹅骑士”罗英格林的崇拜。

  这些古老的城市,仿佛静默的讲述者,无声传递着关于神话、关于历史、关于文明的丰富信息。

01 《神话之城》:另辟蹊径读神话,20座城市里的神话掠影

  城市与神话有如此深厚的渊源,那么从城市入手读神话,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其中的难度可一点儿也不小。

  众所周知,世界神话体系纷繁复杂,除了知名度较高的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北欧神话之外,还有很多“ 冷门小众”神话体系,如南太平神话、凯尔特神话、印加神话、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神明的职责、形象等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要想一一梳理清楚并非易事。

  最近读到一本新书《神话之城》,作者席路德是一位神话考古爱好者,曾出版多本神话学著作,对世界各神话体系有深入研究。

  在《神话之城》这本书里,作者以20个城市为切入点,细致讲述12大神话体系,从希腊神话到北极神话,从玛雅神话到赫梯神话,甚至还有近些年流行的克苏鲁神话,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从文字风格来看,《神话之城》有着神话学著作的严谨和专业,作者对城市与神话之间的关联、神话人物的演变史等,都有细致入微的讲述。

  这本书还可以当做一本“神话旅行导览”,作者像一位资深导游,为读者一一呈现隐藏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神话线索。如果有机会到这些城市旅行,不妨在打卡热门景点之余,试着寻找古老神明们的足迹,不失为另一种旅行的乐趣。

席路德在《神话之城》中写:神话,只是历史在时间之海的扭曲投影;传说与现实,并无一线之隔。

  换言之,神话就像一面“哈哈镜”,它植根于现实,是古人对天地万物、自然起源的人格化、形象化阐释。神话与城市在自然、社会层面息息相关,而居住在神话之城中的人们,也或多或少经历着与神明们相似的困扰。

02 神话的“地域性”:从南美到北极,神明特色大不同

  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自然环境会影响人们的艺术创作趣味。举个例子,希腊地处地中海气候带,天气炎热,人们的日常穿着十分清凉,古希腊人对于肉体美的推崇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相应的,雕塑作品中的人体也以流畅优美的造型线条著称。相形之下,在天寒地冻的北欧,人们要穿厚厚的毛皮大衣御寒,艺术风格就要晦暗沉重得多。

  在世界各大神话体系中,这种“地域性”特质同样突出。

  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人们会将当地主要农作物赋予人格化形象,通过各种祭祀活动,以祈求神明带来丰收年景。

  古希腊适合葡萄、橄榄、月桂等植物的生长,于是有了酒神巴克斯,他整日流连于美酒佳人,是盛产葡萄酒之地才有的特色。阿波罗的诸多罗曼史里,他追逐河神之女达芙涅,后者为了逃避他的狂热恋情,化身为一棵月桂树。冥王哈迪斯拿给妻子珀耳塞福涅的食物,是一颗滋味甘甜的石榴。

  到了南美洲丛林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玉米有很高的依赖度,因此,与玉米相关的神明或故事就成了重头戏。在阿兹特克人的神话体系里,有至少4个玉米神,玛雅人的创世神话中,造物主甚至用玉米创造了最早的人类。

  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同样渗透到了神话故事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月亮之神、太阳之神的性别问题。

  在气候宜人的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由于纬度相对较低,太阳常常给人以炽热的印象,月亮则有清冷之感,于是月亮往往被安排为太阳神的妻子或女儿,是女性化特征显著的神明。在玛雅神话中,月亮神伊希切尔是太阳神伊察姆纳的妻子,希腊神话里的满月女神塞勒涅则是宙斯的女儿。

  但是在气候严寒、靠近北极圈的因纽特人聚集区,一年之中,近半年都见到太阳的踪影,这时神话人物就出现了“性别对调”:月亮化身白昼的守护神,具有了鲜明的男性化色彩,太阳反而成了月亮神的妻子。

03 维纳斯是“舶来神”?从神话故事,看城市文明变迁

  恩格斯曾说:神话具备双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是对自然现象的反映;另一种则是社会属性,是历史力量的代表者。

  自然环境塑造了神话体系的根基,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随着城市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神话人物的性别、形象、职能等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以美丽多情著称,与多个神明英雄有过暧昧情事。然而,这位爱情女神很可能是一位舶来的神明。

  根据拜占庭时期百科全书《苏达辞书》中的记载,阿芙洛狄忒是小城阿芙罗蒂西亚的保护神,后来才进入希腊神话体系,演变成了在大海泡沫中诞生、具有倾倒众生魔力的女神形象。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则提出,希腊人对阿芙洛狄忒的崇拜,主要得益于亚述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影响。在波斯文化中,阿芙洛狄忒被称为密特拉,为金星女神,陪伴她左右的是两位男神:长庚星之神赫斯珀洛斯、启明星之神福斯福洛斯。

  阿芙洛狄忒从中亚来到古希腊的历程,可以作为古希腊人频繁开展对外交流的文化证据之一。

  从传播途径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方面,希腊与波斯之间发生过数次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古希腊人热衷于开展贸易,他们凭借发达的航海技术,来到塞浦路斯、非洲库勒尼、土耳其等地,在交换货物、赚取利润之余,将当地的神话故事带回了古希腊。

  像阿芙洛狄忒这样的外来神明跨越山海,被异邦人接受和崇拜的现象并不少见,欧洲的先祖“欧罗巴”,据说就产生于腓尼基人与希腊人的商业活动之中。

  不同神话体系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也让神话故事有了更深厚的生存土壤。席路德在《神话之城》中提到,玫瑰古城佩特拉的卡兹涅神庙中,所祭祀的神明包括希腊神话里的阿玛宗女战士、妖女美杜莎,还有埃及女神伊西斯等,神庙建筑本身则带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中,有和平时期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但在另外一些时期,则面临着外地入侵、战争、宗教改革等复杂局面,抑或突如其来的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伴随着一些城市走向衰落的,是曾经辉煌灿烂的神话体系。

  当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南美洲之后,玛雅神话和印加神话的相关文献记载、宗教祭祀物品等,被殖民者大量销毁,很多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也随着土著居民被屠杀而逐渐被遗忘,不能不说莫大的遗憾和损失。

  地中海沿岸的古城乌加里特曾是迦南众神崇拜的中心,然而公元前1200年左右,乌加里特遭遇神秘海上民族入侵而被毁灭,从此被世人遗忘3000余年。直到1928年,通过考古发掘,大量的希伯来文献和文物的出土,才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体系得以重见天日。

04 神话之城中的“人”:神话折射出的生死观与婚姻模式

  神话与城市之间关联的核心在于“人”,人类用智慧和想象力搭建出一个个等级严格的神明系统,设计种种祭祀仪式,进而对建筑、绘画等领域产生影响,构成古老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于那些居住在“神话之城”的古人们来说,神话和日常生活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神明和人类一样有着局限性,受到无可逃避的宿命约束。

  在各个神话体系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同版本的“预言”:俄狄浦斯被预言会弑父娶母,印度神话中的盘陀伽阿巴耶被预言会杀死舅舅……尽管他们的父母、舅舅计谋用尽,最后还是难逃预言成真的噩梦。神明英雄虽然比常人有更高的智慧与武力,却并非无所不能,多情如宙斯想要找新的情人,还得采用变形术,把自己变成天鹅、公牛或者闪电。

  死亡更是如此,音乐天赋过人的俄耳甫斯即使用笛声感动了冥王,但在即将返回人间的紧要关头,他的回头一瞥,最终使妻子与自己永远阴阳两隔。

  南太平洋神话中的毛伊几次挑战死亡女神,有一次眼看就要成功,却因为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吵闹,惊醒了死亡女神。连才能卓越的英雄都是如此,更遑论在自然力量面前显得尤为柔弱的人类了。

  神话人物的家庭、婚姻和权力斗争,往往可以在古代社会中找到类似的模式。

  希腊神话、赫梯神话中都有“弑父夺权”的情节,古代城邦的权力更迭,同样不乏刀光剑影的代际斗争。

  至于婚姻模式,在多个神话体系中的早期版本中,“兄妹联姻”现象的出现频率极高。

  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与赫拉、埃及神话中的伊西斯和奥里西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里的巴力与亚娜特,日本神话里的伊邪那美与伊邪那岐等,既是夫妻,又是亲兄妹。

  究其根源,除了创世神话人物数量少,另一半可选范围狭窄之外,可能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在人类文明早期,生物学知识匮乏,人伦道德规范尚未完善,兄妹近亲通婚的确真实存在过。

  事实上,直到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的法老家族仍保持着兄妹联姻的传统,目的是维持其高贵血统的纯正性。当然,近亲结婚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后代罹患疾病的概率大大提升,这就是后话了。

“神话是活的。不但曾经活过,现在仍然活着。”

  神话诞生于过去,但它活在现在,同样属于未来。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神话之城”中,那些曾经被无数人崇拜、祭祀的神庙、祭坛,或许早已坍塌损毁,只余断壁残垣。

  然而,文明的脉络依然绵延其中,夕阳残照下的帕特农神庙巨柱、安第斯山脉深处的马丘比丘古城、至今仍是谜团的极北之岛图勒。神话早已通过建筑、艺术和文字等形式,渗透进这些城市的基因之中,这大概就是神话之城的独特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席路德,《神话之城》

  2、丹纳,《艺术哲学》

  3、琼·肯尼·威廉姆斯,《古代希腊帝国》

  4、美柔汀,《博物馆里的神秘花园》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神话之城》读后感(五):为何西方诸神“风流倜傥”,中国诸神却“克己复礼”?

01.一个没有神话的民族,等于没有童年

「神话」是人类深层意识的语言,一个没有神话的时代,是人类心灵的堕落。 ——乔瑟夫‧坎伯

  地球的出现,科学已经证明是因为宇宙大爆炸,我们是否还要相信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人类的诞生,达尔文已经发现是生物演化的结果,我们还要自称是女娲后人吗?

  科学的世界里,没有造物主创造万物,也不是上帝主宰一切,我们是否还要相信诺亚方舟的故事?是否还要虔诚地阅读《圣经》?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小孩子需要神话激发想象力,大人们也需要神话释放原始的精神寄托。

  18世纪意大利学者、西方神话哲学创始人维柯认为,每个民族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人的时代,分别对应人类文明史的童年、青年与成年,神话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也被称为是“每个民族的童年歌谣”。

  所以说,一个没有神话的民族,等于没有童年。

  儿童永远会有十万个为什么: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从哪里来?

  花草树木从哪里来?

  天空和海洋如何产生的?

  万物的生死又是如何轮回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但是通过神话故事来探讨世间万物的诞生,反而能够赐予孩子更大的大格局。

  中外古今各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绚丽多彩,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深层意识语言,读懂神话,就能够读懂各民族共同理想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能够明白人类精神形态的由来。

02.西方诸神拥有七情六欲,中国诸神都不是常人

  1.以自己的想象来构筑神话世界

  鲁迅说过:“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原始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人类思想仍处于蒙昧状态,很多自然现象以当时的认知无法解释,只能依赖于宗教幻想或巫术礼仪等方式进行想象,更希望有“神灵”护佑他们免受灾难,于是就有了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体系主要有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神话、中原神话等,还有许多道家佛家宗教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

  除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之外,那些有关神、鬼、怪的故事也包括在内,比如说干宝所作的《搜神记》,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世界的神话、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的神话、造物神话、幽冥世界的神话、人物变形的神话。

  作为中国人,耳濡目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神话,自然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中国神话体系。

  但是对于西方神话体系,单是那些长串长串的外国名字都让人眼花缭乱,更别说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了,每每提及总是捋不清人物关系。

  最近看了席路德的新书《神话之城》,再对比中国神话体系,才感觉到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不是西方神话晦涩难懂,而是我们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横向的对比。

  作者介绍二十个古代城市相关的神话,跨越五大洲15个国度,把城市当做是载体,而神话则赋予城市以灵魂,给人带来无限惊喜。

  西方神话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代表性神话便是: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日耳曼神话,凯尔特,而书中则介绍了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赫梯神话、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印度神话、玛雅神话、印加神话、南太平洋神话、萨米神话、克苏鲁神话等全球各地的神话,当然了,还有一个重要神话体系,那就是宗教神话圣经神话。

  在众多的神话中,古人皆以自己的想象来构筑神话世界,以慰藉古老人类对原始社会的恐惧。

  在某种程度上,中西方的神话起源有很大的相似性。

  2.中西神话的相似性

  就神话的产生而言,中西方神话起源没有太大差异。

  宇宙处于混沌状态时,中国的神开天辟地,天和地分开,山川河流始出,这个神叫盘古。

  西方神话体系里,希腊大地女神盖亚在混沌之中诞生,然后她繁衍生育出众神,由他们掌管各个领域,创造人类文明。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它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创世之初,女娲用泥土捏成泥人,吹一口气就成了人类。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祖先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的崇拜和幻想,并因此采用了类似的神话来解释人类的起源和繁衍。

  其次,神话故事或多或少都与宗教相关,给人类以心灵寄托。

  马克思说:“宗教是现实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反映。”

  西方世界,耶稣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许多文艺作品都与之息息相关。

  在中国,中华民族崇尚龙,而把皇帝当做是龙的化身,封建时期几乎是与神“合体”。

  最后,对于自然界的恐惧与挑战,也在中西神话中有所体现。

  比如说,中国神话中的鲧从天庭偷取“息壤”,用其积山堆地阻塞洪水,帮助人们克服困难,而鲧被天帝处死。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为人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西方则有乌特纳皮什提姆向乌尔城国王吉尔伽美什讲述诺亚方舟的故事。

  西方的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取火种,遭到宙斯的严厉刑罚,让鹰在用利爪撕裂啄食他的肌体。

  在中国神话中,也有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3.中西神话的差异性

  因民族文化差异,价值观不同,中西方的神话也有很大的不同。

  有学者认为:中国神话与历史密切相关,西方神话更趋于体系化;中国人“崇德”而西方人“尚力”;中国人“抑己利他”而西方人“利己至上”。

  (1)中国神话与历史密切相关,西方神话更趋于体系化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很多传说和神话都交织难分,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

  所以有伏義仿蜘蛛网而造打鱼捕兽的网、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夏禹治水等等。

  但是,中国神话的不足之处是缺乏系统性脉络,只是单一故事的口耳相传,且保留下来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

  希腊神话记录方式相反,希腊的创世神话可谓是众神的家族谱系故事。

  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混沌神卡俄斯生地母盖亚,盖亚生子女十余个,其子女与神或与人继续繁衍,最终形成了庞大的神的大家族。

  这得益于希腊优越的地理位置,航海事业、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的发展迅速,更易于从其他民族汲取文化要素。

  创世神话是西方神话的开端,开天辟地、宇宙形成、人类起源、万物起源之后,就有了文字记载,如《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是西方神话规模化的基础,后来的《伊利亚特》《奥德赛》《旧约》更是发展壮大了西方的神话体系。在西方神系中,诸神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甚为明确。

  (2)中国人"崇德"而西方人"尚力"

  在中国神话中,我们供奉的神祗高高在上,或是悲天悯人的观世音菩萨;或是忠义两全的关帝;或是面目狰狞的四大天王;或是法术无边的八大仙等,脸谱化现象突出。

  他们的外表与凡人大不相同,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广袖一挥,就能够呼风唤雨;他们全知全能且美德无边,这跟中国古代推崇的是“孝悌”和“仁义”等儒家道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而西方神话中则完全不同,就拿希腊神话来说,希腊的神祇们与人类无异,有人的欲望和性格,有惊人的力量。

  西方神话里,倡导的是英雄主义。

  比如说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十二神”,都是骁勇、凶残、非理性的神,力量感爆棚。

  比如说阿喀琉斯,他全身都是神级的刀枪不入,只有脚裸除外,他一生戎马,最后战死沙场。

  比如说赫拉克勒斯,他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参加了阿尔果斯远征帮助伊阿宋觅取金羊毛,解救了普罗米修斯等。

  (3)中国神都得克己复礼,西方神却可以处处留情

  和西方诸神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神是没有七情六欲的,修仙之人要断绝贪嗔痴恨爱恶欲。

  神话里倡导的都是舍己为民的大英雄,要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如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燧人氏发明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而西方诸神,不仅具有七情六欲,甚至可以说是放纵无节制。

  我们熟悉的宙斯就是典型的代表。

  他以霹雳为武器,带着黑色的猎鹰,他有智慧女神、规律女神、水草牧场女神、农业与谷物女神、记忆女神、哺育女神、以及天后七位合法妻子。

  还在人间搜寻美丽的姑娘,也拥有很多情人及私生子,其妻其子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神。

  女性亦是如此,如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美艳无双,与多个神明英雄有过暧昧情事。在波斯文化中,阿芙洛狄忒被称为密特拉,为金星女神,更有长庚星之神赫斯珀洛斯、启明星之神福斯福洛斯两位男神陪伴她左右。

  而中国神话爱情故事,喜结连理的喜剧少得可怜,牛郎织女等更是要等上一年才得相见一次。

  中国诸神大多是舍已为人、抑己利他,体现的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集体主义。

  西方诸神则自由散漫、处处留情,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个人主义。

  可以说,中国的神更加理想化,极度理性;而西方的神更加人性化,非常感性。

03.死亡与重生,是神话最深的隐喻

  神话形象激活了人们心底的原始意象,同时反映出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

  究其根本,在于神话有一种强大的隐喻功能,它可用以表述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以及社会宇宙的某些本质性规律,让人们从心底里欣然接受。

  1.神话的本质就是隐喻

《神谱》称:混沌之初唯有卡俄斯,随即是“宽胸的”大地女神盖亚,“道路宽阔的大地深处的暗地”地狱之神塔尔塔洛斯,还有厄洛斯一一令所有神衹和凡人魂不守舍,扰乱他们心智的爱神。 大地女神盖亚生下与她同样星辉熠熠的天神乌拉诺斯,随后她又与其子乌拉诺斯结合,生下一大堆提坦神,她最后生下克洛诺斯这个野心勃勃的孩子,憎恨他精力充沛的父亲。盖亚与乌拉诺斯还生下三个独眼巨人库克洛普斯和三个可怕的百臂巨人科托斯、布里阿柔斯和古革斯。

  但是乌拉诺斯憎恶百头巨人的丑陋,便把他们打入大地深处的塔尔塔洛斯,盖亚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她用白色石头打造了一柄巨型刀,交给克洛诺斯。

  趁乌拉诺斯不备,克洛诺斯便用刀割掉了他的命根子并将它抛入海中,从乌拉诺斯性器飞波出的血滴全被大地女神盖亚接收,随着时光轮回,她生出了强悍的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和高大强悍的巨人族,以及无限大地上被称作墨利亚的宁芙们。从性器入水中起的白色浪花中诞生了爱与美的化身,就是前面我们说到的倾倒众生的女神阿芙洛狄忒。

  这段神话故事,中国人读起来总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开天辟地的神生儿育女,为何关系混乱又争斗不休?

  “弑父”的神明难道不会付出代价吗?

  神话体系里到底由谁主宰这个世界?

  诸神建立的这个世界又该如何确立秩序?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力量,弗莱则提出了原型理论,两人都肯定了神话故事中的神秘力量。

  越是能够触动人心的神话故事,越是暗藏了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活动,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荣格表示,“其间虽有形形色色的神话主题,其结局却同样归结于一个中心”,并将此中心的象征称为“曼荼罗”,也就是说众多古老传说和神话英雄都有一个源头。

  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神话故事不是简单的精神寄托,而是自身观念在意识层面的显现。

  所以,神是人类的创造品,是为了满足对自然的好奇,是为了驱逐本能的恐惧,亦是为了释放对生活本身的欲望。

  与其说信仰神明,不如说人类是想探索世界。

  相信众神在琼宇,不如说人类把神放在心上。

  神话的本质就是隐喻,以象征包容文化内涵。

  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

之所以用“梦”来类比神话,是因为神话与梦有着相似的意义结构。 一方面,神话是一种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诗化语言,如果用实证或叙事的角度去解读,就会丢失其中蕴含的精神讯息。 另一方面,神话有着梦一样的内向沉淀,如果说梦连接的是个人不曾察觉的潜意识,那么孕育神话的源泉则是人类群体的无意识,这座人类共有的隐秘的精神蕴藏正是通过神话而得以具现。

  2.“弑父”与“寻父”——寻访精神的原乡

  第一代天神乌拉诺斯被儿子克洛诺斯阉割,第二代天神克洛诺斯后来也被儿子宙斯推翻。

  儿子赢得了与父亲的战争,新旧交替,迎来了新的天地。

  宙斯最终坐上了统管四海的王位,平定了堤丰的叛乱,建立了奥林波斯神系。

  胜利的果实属于后来者,可是在中国人看来,无论是克洛诺斯,还是宙斯,都是“弑父”上位。

  更有甚者,如俄狄浦斯,应验了 "弑父娶母"的神谕,但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知真相后羞愧不已,最终自己放逐自己。

  与中国文化体系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有所不同,西方神话的“弑父”也体现在文化思想上。

  “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学生可以挑战老师的权威,儿子可以挑战父亲的地位。

  俄狄浦斯神话揭示了在父法权威及超我道德下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儿子们以为除掉父亲,就可以得到王后和王位,事实上反而会背负终身的痛苦。

  要跳出弑父的恶性循环,就需要打破对享乐的幻想,重塑对父亲身份的认同,才能开拓新的世界。

  神和人一样,在混乱之中要塑造秩序,所以出现了道德和法律。

  所以,人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弑父”,而是“寻父”。

  神话里的父亲虽然死亡,但是又“死而复生”,比如说摩西被教徒杀害,“摩西十诫”却被奉为神谕。

  3.死亡与重生,是神话给予人们的精神寄托

  “神话是活的。不但曾经活过,现在仍然活着。”

  席路德在《神话之城》一书中如是说。

  神话赋予城市以灵魂,也折射出人类的生死观。

  西方的神话体系等级严明,但是神与人在生活中是没有明确界限的。

  中国诸神可以长生不老,但是西方神明和人类一样,有着无法逃脱的宿命。

  俄狄浦斯天性善良,却逃不掉弑父娶母的遭遇。

  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诗人和乐手俄耳甫斯,他的妻子仙女欧律狄刻被毒蛇咬死后,他想要把妻子从地府里带回来。一路上畅通无阻,但是快到地面时候忍不住回头看了妻子一眼,以致打破禁忌,和爱人阴阳两隔。

  南太平洋神话中的毛伊想要挑战死亡女神,最后一次眼看就要成功,却被鸟儿打破计划,死亡女神醒来后吞食了毛伊,死亡的宿命不可避免。

  在宇宙万物面前,在千万年时光流转中,人类的生命转瞬即逝,显得格外渺小,且孤立无援。

  生命的诞生固然可喜,但是死亡却如影随形,人类对于死亡有多恐惧和震撼,就对重生有多渴望和期盼。

  就拿中国上古神话来说,精卫填海、杜宇啼血、丹朱化鸟,无不是对死亡后重生的探究。

  在《山海经》有对"颛顼死即复苏"的描述,"蛇鱼相化"这种方式虽然不复人形,但是回归到与万物融合的状态,而非灰飞烟灭,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挽救妻子失败的俄耳甫斯回到大地,许多男性追随者向他学习音乐技巧,特别是他从地府之行后学会的奥义。

  后来,他被酒神狂女们撕成碎片,他的头颅漂到莱斯博斯岛,这里成了他的圣所,信徒们来这里祈求俄耳甫斯的神谕,他的秘教信徒相信自己能自由出入地府,并得以逃脱死亡。

  在阿多尼斯的故事中,我们也能窥见死亡与重生。

  据说,阿多尼斯是塞浦路斯公主密耳拉的儿子。因阿芙洛蒂忒的诅咒,密耳拉被阿波罗变成棵没药树,10个月后树皮裂开,产下阿多尼斯。

  由于阿多尼斯长得极其美丽,众神都来抢夺他,最后阿芙洛蒂忒和冥后珀耳塞福湦将其据为己有。但阿多尼斯较喜欢阿芙洛蒂忒,嫉妒的珀耳塞福涅便将两人的恋情告诉阿瑞斯,于是妒火中烧的阿瑞斯放出一只野猪将打猎的阿多尼斯杀死。

  后来在阿芙洛蒂忒的请求下,宙斯将阿多尼斯复活,从此每年他都会在山谷中死去并与珀耳塞福涅共处,但第二年春天他又会复活和阿芙洛蒂忒在一起。

  直到现在,从西亚到希腊都有庆祝阿多尼斯在4月复活的习俗,节庆期间人们往往用狂欢纵欲的行为促进大地丰产。

  而爱尔兰乡野间,那些凯尔特人的古老墓冢更精妙地诠释了重生的神话。

  爱尔兰人眼里,每一个墓穴都是一座仙冢或仙堡,里面栖息着“他方世界”的某位神衹或仙人。所谓“他方世界”,是古代印欧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概念,通常指凡人世界之下的冥界或世界尽头的超自然国度,人类的精神或肉身可通过一条轴线一一往往是一棵大树、一条河流或一座山脉,在诸多世界间旅行。

  这和现代流行的穿越小说何其相似,一个媒介或是一场意外,就能够穿越到另一个时空。

  遍布爱尔兰的史前墓地,最著名的当属安格斯仙冢。

  传说中,金发仙女尼娅芙是来自“他方世界”的公主,她把勇士奥伊欣带回老家成婚。

  她所在的王国被称作“青春之国”,那里的居民青春永驻,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衣食无忧,长生不老,甚至还有让人起死回生的食物,以及让人提升智慧的魔法水,人们整日宴饮,永远快乐。

  大智者如孔子曾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村上春树却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神话中的重生与青春永驻,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留恋与不舍,也折射出人类对于生死的思考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只有懂得生命的真谛,才能延长短促的生命。

04.结语

  神话诞生于过去,但它仍然延续至今,鲜活在《荷马史诗》《神谱》《伊利亚特》《奥德赛》,留存于帕特农神庙巨柱、马丘比丘古城以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中西神话有所差异,但是神话与现实相互映照,并无一线之隔。

  读懂神话,就是读懂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读懂人类发展过程的深层意识语言。

本文标题: 神话之城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1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多重宇宙》读后感100字《最爱你的那十年》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