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城市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28 09:43: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柔软的城市》是一本由[英]乔纳森·拉班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1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柔软的城市》精选点评:●恕我太浅薄,明知道很牛逼可是真的读不下去了,待我重读英国近代史和英国文学史中

柔软的城市读后感100字

  《柔软的城市》是一本由[英] 乔纳森·拉班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1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软的城市》精选点评:

  ●恕我太浅薄,明知道很牛逼可是真的读不下去了,待我重读英国近代史和英国文学史中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通读加上对那些建筑作品更深理解后再回来拜读吧。。。

  ●柔软得乱七八糟的笔记,我果然还是太pursue一些东西了以致无法接受这种意义上的散文~btw,译者您能不那么装B么?曼福德当然可以接受,卢克修斯是谁?最关键的是,乔治·西摩尔是谁?八国联军回来了是么?!!

  ●这座城市始终在吞没其公民,接收他们进入一个黑暗的不透明状态,晦暗得就连小说家都无法穿透。最卑鄙

  ●虽然是用章节区分的但原谅我真的没法把它当做小说来看。对于城市中地缘文化以及扭曲的移民情节等等阐述令人着迷。谁的心中没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美国梦呢……

  ●翻译弱爆,难道是想逼着英语四级考了四年的同学去看原版么?

  ●32/50,書不好看,但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人很了不起。

  ●“我们需要坚强起来,不要在软城中变软。”我们居住的城市很柔软,然而不管它有多缤纷复杂,变化多端,我们的内心要不易碎。建筑坚强的心灵城市,以不变应万变。

  ●P143: "你想要的是一种持续的感觉,如果得不到永恒,至少要得到永恒的可能. 你所得到的却只是互瞧一眼而已, 时间快得相遇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有些过于苦涩的感觉,有些篇章写得挺好的。

  ●有点晦涩和枯燥 看起来很累 但还算精彩

  《柔软的城市》读后感(一):阅中小记

  我是一个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

  每次走在异乡的街头

  看车流人流潺动

  总觉得心里空空的

  借用书里的一句话

  “他在城市生活中的一切,都缺乏原因和结果。”

  我经常被这本书中的某一句话怔住

  慢慢 慢慢地想想

  现在我读了一半了

  发现现在走在街头时,好像有了一些方向感

  城市在心中的形象 不知朝那个方向变得清晰了一些

  我不怀疑读这本书的价值

  从第一段文字开始

  希望它能给我带来更多

  《柔软的城市》读后感(二):笔记

  1.柔软-包容性、复杂性

  2.幻灭是梦幻的组成部分;对于分类的渴望促成了符号化与抽象化;沉湎于做戏与模仿

  3.移民-第一个城市生活的角色;装扮像代码-供人阅读也被误读;批量生产廉价潮流服装满足消费者需求也提供了就业机会

  4.无主导风格;想要去风格,而实则仍受到风格的约束

  5.废物变成古董;靠物化、标签宣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符号化的城市生活;大都市像剪贴簿

  6.与他人失去联系,只有我才是真实的,唯我独尊

  7.城市基于理性与相互依赖;魔幻能提供一种幸存方式;《易经》六十四卦与变体和城市的模式类似:多元随机、难预料,但又有某种秩序

  8.都市人与地界的关系并不密切;替代地图的是一张“通讯网络线路”,集合点断断续续;最强烈的城市情感是对一个地方的忠诚与眷恋

  无法用单一视点审视城市,它具有不可辨认性;几乎人人都觉得自己处于边缘;很难把自己视作公民,但我属于城市;城市的自由大而无边,个人变化与复兴无穷尽,但很难学会慷慨大度;参加聚会、约见朋友是都市人寻找归属的途径;非连续性;理解公民权的性质、对自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对城市的可塑性及隐私与自由等,进行思考和评估。

  《柔软的城市》读后感(三):烂翻译是如何毁掉一部趣味之作的

  内容还是很有趣,但这部书更大的意义,在于说明优秀的内容如何被糟糕翻译所毁掉。翻译讲究信达雅,而译者的表现令人怀疑其母语究竟是不是中文: 一是欧式文法通篇硬译,定语冗长,例如第二章“他们带有已经习惯总是被人怀疑不干好事者所特有的那种偷偷摸摸的神情”,类似表述让人不忍卒读; 二是标点运用不够本土化,外语中的插入语全部用双破折号带入,把好好的句子弄得支离破碎,例如第六章“这个形象对狄更斯关于广大伦敦——可从其中随意钓出人物,又随意扔回去的一重外胚层质的黄汤——的远景来说是真实的”,文气不畅; 三是注释太少,原文涉及大量的西方人名地名,大名鼎鼎如狄更斯、莫奈可以不注,但名声稍逊者有必要加注说明,如写作《太阳城》的康帕内拉,又如第七章提到的都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相关代表人物及学派主要论点似乎都该有注释,帮助中文读者理解;

  四是文本里的引文不知从何而来,系译者自行翻译,还是引自相关中文译本,如第三章华兹华斯《序曲》,因手头没有华诗中文译本,无法核对。

  南京大学出版社也算是知名高校的出版机构,可拿出的这部作品和自身地位太不相符。阅读该书堪称一个饱受折磨的过程,想锻炼耐心和抗击打力的朋友推荐一试。

  《柔软的城市》读后感(四):城市在你眼里软下来

  城市的魅力究竟何在?40年前的著作依然明鉴一般映衬着我们今日生活之地。

  如果以半命题作文的形式给高考的学生命题——_____的城市,不曾想出现最高的词频会是哪个。但如果我是评卷老师,恰巧看到有学生用“柔软”这个词,我想自己找到了相当足够的理由给他(她)满分。

  我们早已习惯了城市主义的坚硬。这多半与我们习惯于通过社会学、人口统计或者建筑学来解读城市,习惯在统计数据的地图上展现人对于城市的控制权有关。多元、异质、匿名的城市社会学特征,或者摩天大楼想要与上帝直接对话的愿望,以无处不在的张力和潜藏在暗处的犯罪欲望为注脚。城市明明如此亲昵,却又如此不可触摸——它坚硬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流光溢彩、人口爆炸的实体,辅以波谲云诡般的变化速度,常常令人在交通灯前停下的时刻茫然若失,产生自我怀疑(lose the sense of identity)。

  我们当然希望它软下来,让城市再度围绕我们,城市也确实邀请我们这么做。“……它等待着一种身份的印记,无论还坏,它都邀请你将他重塑,把它固化成某种你能生活在其中的形状。把你是谁这件事情决定下来吧,城市就会再度围绕着你,再度呈现出一个固定的形式。把城市是什么这件事情决定下来吧,你自己的身份就会凸现,好像利用三角测量法在地图上测定出的一个位置。城市就像村庄或小镇,天生具有可塑性……”我们以自己的形象塑造城市,反过来,城市也通过抵抗来塑造我们——这种关系存在于都市生活持续的创造性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实需要艺术、风格、语汇来描述人与城市间的特殊联系。

  http://brave1zhang.blog.163.com/blog/static/888325592019111394222884/

  《柔软的城市》读后感(五):写给《柔软的城市》

  开卷有益。我说,一部好书可以完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修正我们的思想方向。有朋友见到我如此评价一部书,便纷纷表示让我推荐给他们,我推荐了《柔软的城市》。因为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城市的审读态度:我们所生存的城市因为“柔软”而海纳百川,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海,因为它特别的柔韧性而包容着形形色色的生命。也因为它能够承载一切,而让人类的欲望在这里肆无忌惮的驰骋,但欲望过后,城市会用它的柔软进行反噬,正是这种不做声,让人类社会得到自有的报应。

  这几天在微博中总见到与我谈得来得陌生人,其中不乏朋友的朋友,但是我们在一开始谈天说地的时候并不知道我们之前隐隐存在的连带关系,只是知道我们在同一个城市里,我们相互感叹着,“这个世界好小”的社会,我们了解到虽然在同一座城市中,我们对于这里的情感亦是不同的,因为:我是原住民,他不是。那个小男生说他的家已经沉湖于水下,并给我看了他找到的图片,圈出他的“家”,我说,我的“老家”也已经被拆迁,当我看到那个呼喊着“老家”的那只广告时,竟然会潸然泪下。他说,你现在的“家”人很多吧,都被“我这样的人”给挤占了,我说因为你们的家被做他用,所以你们要走到别人家,即便不来这里,也会去到那里。他和所见到这段话的人都称是。另外,一个城市的柔软,虽然可以容纳一切,包括好的、坏的,但是你给予了它怎样的作用,它亦会用自己的方式反噬给作用它的“社会”。你过于开发它的资源,它始终不言不语,看似无碍,但是会用你生存得越来越困惑而报应人类的贪婪。但这时候,一些无法制衡的弥补方法则显得苍白无力。在《柔软的城市》的字里行间中“我”是一个看客,用自的眼睛记录着一座城市的种种生存状态和表现形式。比如那些将社会当做舞台的“演员”、在繁华底层中挣扎的家庭、在上流社会中游弋的交际花。作者用自己的眼睛描述出他们的种种爱与哀愁;他还看到了繁华的顶端和末端的落差,看到他们各阶层的人相互羡慕又自得其乐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活在中间层的大部分人所没有顾及到的罢。

  如果你是一个“漂客”,你是怎样走进这座让你憧憬万千,却只看过、没有生存过的地方呢?从陌生的游离状态到踏踏实实的生存,我跟那个志气相投的“博友”说,我们这些没有“老家”的人,到处是家,但是却已经失去了那魂牵梦萦的情愫。博友是个年轻的作家,他的心境竟被我这句话搅得百转千回。是的,我们就是这些生存在繁华中层的人,在大都市中忙忙碌碌的上蹿下跳,却找不到位置。因为城市的柔软,由得我们这样的折腾。我擎着书,却在字里行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英国人是如此的敏锐,他将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得很透彻,写出了我们对于城市的那种已经感受到,却没有仔细分析的情怀。我在开卷初就感慨万千:原来城市给予我们的一切感受,就是我们作用与它的态度。

本文标题: 柔软的城市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1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很累,但我无路可退千年繁华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