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咖啡学》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20 08:33: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世界咖啡学》是一本由韩怀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世界咖啡学》精选点评:●韩怀宗老师的咖啡学已出第四版,从第一版开始拜读,到如今第四版,在现实中学到的咖啡知识也不同了,每次都读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1000字

  《世界咖啡学》是一本由韩怀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咖啡学》精选点评:

  ●韩怀宗老师的咖啡学已出第四版,从第一版开始拜读,到如今第四版,在现实中学到的咖啡知识也不同了,每次都读都有新的体会。好书都是文笔流畅,意会的人看了自然有跃然纸上之感。期待第五版!

  ●比较全面

  ●非常详实有料,通篇干货,对于外行来说是很好的入门科普读物,也是我一直最想遇到的那种不流于空谈而真正扎实介绍一个行业和领域的好书。读得出作者同这个行业的许多从业者一样,在热爱之外,也是具有匠心之人,愿意花费精力和光阴去研磨咖啡技艺,不断做出突破。读后喝精品豆也头一次感受到了所谓的酸香和花果味谱,太有趣了。遗憾的是介绍云南咖啡的篇幅太少,我国相关领域确实也不甚发达,但总觉得幅员辽阔,水土丰盛,对于国产的精品咖啡豆很看好。今后打算抛弃速溶,去尝试一些精品咖啡了。

  ●对咖啡发展史感兴趣。关于咖啡起源有牧童卡狄说(本书作者认为不可信),作者考证的大致如下:埃塞俄比亚有野生咖啡树,也门的伊斯兰传教士把咖啡树带回也门摩卡,经历了咖许(咖啡果肉水煮成)和咖瓦(咖啡豆水煮成),最初仅限于宗教和医疗,后平民化(这个过程遇阻,郑和下西洋交流茶文化也推进了咖啡的世俗化),然后欧洲列强(主要是法国、英国、荷兰)移植咖啡树到其殖民地(亚洲、南美),发展咖啡经济。接下来的章节涉及到精品咖啡产地、咖啡果到咖啡豆的加工、咖啡豆烘培、萃取等技术性的东西,尽管重要但不够有趣了。

  ●不考虑咖啡这个主题,这也是一本非常有趣又带有独特视角的历史书。作为咖啡知识扫盲书籍却一点也不生涩,融会贯通很快就看完了,点赞

  ●最近同步刷的4本咖啡著作中,韩怀宗老先生的这本最佩服。首先是佩服韩老其人,这么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理顺,理到这么深的程度,就很难得。对比田口护、霍夫曼的两本,这本显然更自信。只有一个人对行业的知识学习到了顶尖的水平,才会透露出这样的自信。把各个产区的豆子的风味精炼总结,又把烘焙的基础知识和各种烘焙法的特点介绍得这么浅显易懂。此外,这本书真正担得起《世界咖啡学》的,是韩老的历史态度——看到咖啡的引用方式的演变,难免会想起考古学家在“刨坑”的时候,最爱发现的就是饮具和炊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缩影。而咖啡的饮用,也随着去壳、烘焙、萃取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走到了今天第三次浪潮的时间点。啊,另外,受益匪浅的是萃取部分的理论结构,简直是遇到陌生豆子时候的法宝!美中不足,部分结论下得较死。

  ●只能说我为作者的知识所折服,有理有据逻辑缜密。还有一大波走心推荐,要是有图片就好了。唯一不足大概就是部分章节有些赘述了。

  ●先讲了些人文的:咖啡树的起源,咖啡有关的历史事件,单品咖啡产地介绍;后讲了讲化学的硬货:豆子的烘培和化学成分和变化;最后讲了咖啡在中国的简短历史,咖啡历史的译名特别好玩,比如磕肥,黑酒什么的……

  ●微信读书上可以免费阅读,是我目前读过关于咖啡的书里边最涨知识的。

  ●昨晚失眠终于把它看完了。关于咖啡的一切,看完超想学烘豆子。。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一):带着书中的味觉旅行地图,探索地标咖啡和咖啡馆

  这篇笔记只涵盖了书中提到的地域精品咖啡豆;另外,好豆出国赚外汇是产豆国的宿命,因此赴产豆国观光买咖啡要很小心,以免买到瑕疵豆。资料较多,祝阅读愉快 :D

❶伊斯兰教国家(也门与其他阿拉伯半岛国家、土耳其、叙利亚)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二):dark coffee

  但是在韩怀宗的《精品咖啡学》和这本《世界咖啡学》中选择了后者,这主要是因为看目录后者的系统性逻辑性更强。这本书讲到咖啡的风味由咖啡豆、咖啡烘焙方式和萃取方式决定。 咖啡豆的品质是基石,不好的豆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好的咖啡的。咖啡豆的品质七分看基因、三分看环境,才下来的咖啡果实需经过处理才可得到咖啡豆,处理方式对咖啡豆的品质影响也不小。 烘焙是一门在生涩的豆和灰烬之间权衡的艺术。烘焙程度有一个指标叫艾格壮指数,数字越小烘焙程度越深。浅度烘焙会更能体现咖啡的酸香花果的风味,深度烘焙则能更好得诠释咖啡的醇厚。 萃取的比例、温度、压力等都会影响咖啡的风味。意式浓缩、浸泡、滤泡、手冲之间的区别我也不甚了解。 本书专注于黑咖啡,对于奶咖的制作只字未提,或许是因为作者认为所谓的精品必得是纯正的咖啡,加了奶和糖就像是茶里加了盐,就落了下成。这或许是种饮品哲学,归于至简。

  作者笔下文字颇见功力,本是想把它当课本啃的,结果却常常被作者可爱而不失严谨的文风吸引了去。本是想当说明文读的,却意外地获得了读散文的体验,妙极。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三):咖啡是我苦痛与乐喜

  作者:杨蕊(棉里咖啡)

  好吧,题目来自巴尔扎克先生。

  咖啡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充当着不同角色,对一些人来说,它们是繁忙生活中的提神饮品;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它们是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而咖啡对我的意义,大概就是巴尔扎克先生所说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描述咖啡的传播历史时,若就咖啡谈咖啡,不敢想象会无聊到多么可怕。韩先生的《世界咖啡学:变革、精品豆、烘焙技法与中国咖啡探秘》,首先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生动地描绘出大背景:战争、宗教文化冲突等事件,再结合去讲在这样的舞台上,咖啡是如何传播的。当我读到下面这一段,不免放声大笑:“保守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抨击咖啡是‘撒旦的邪恶发明’”,因而“咖啡一直是回教的象征饮料,基督徒碰不得”直到“岂能让回教徒独享琼浆玉液之美?咱们不妨愚弄撒旦一番,为咖啡施洗礼,除去昔日污名,基督徒即可安心享用咖啡。” ……这种对大人物、小心机的揣摩和描述,实在有趣。

  在津津有味阅读的同时,我不知不觉做了读书笔记。既然主题旅行已经细分到“博物馆之旅”、“某某小说之旅”,完全可以“咖啡之旅”嘛!去土耳其,一定要喝一杯泡沫均匀、绵细的小火煮咖啡;去威尼斯,一定要去世界第三长寿的弗罗里昂咖啡馆……但如果想去南美洲或者非洲按图索骥喝精品咖啡则几乎会失望,因为产地国的最好的咖啡都出口了……唔,就近的话,可以先去云南试试小粒咖啡。台词已经设计好了,问“这是卡提摩还是铁比卡?”(云南铁比卡才是精品)。至于会收获惺惺相惜的眼光还是一顿白眼,我认为都是咖啡带来的“乐喜”。

  而对于咖啡烘焙师,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工具书。书中对于数据的记录,有着治学般的严谨。

  我大胆猜测韩先生在写作这本兼顾“有趣”和“实用”的书的过程中,一定是经历了“苦痛”和“乐喜”的阶段的,支持他坚持下去的,一定是对咖啡的热爱。我开了几家小小的咖啡店,和韩怀宗先生因咖啡相识。我开咖啡店,是出于对咖啡的热爱,但自认所知的咖啡知识、以及对咖啡的热爱,跟韩先生相比,实在望尘莫及。

  前路漫漫,在苦痛和乐喜中,有咖啡陪伴,这很好。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四):阿拉比卡项下品种品鉴表

  【古老原生种】

  ⑴铁比卡Typica

  风味优雅,产量少

  豆粒较大,成尖椭圆或瘦尖状

  ⑵波旁Bourbon圆身豆

  风味不输铁比卡,甚至更优

  果酸味不因海拔改变,海拔1463米以上酸香更佳

  【基因突变种】

  ⑶波旁尖身Bourbon Pointu(波旁圆身豆变种)

  咖啡因含量只有一般阿拉比卡一半,极为珍稀

  豆体密实属极硬豆,风味绝佳

  据说波旁岛栽植的无苦味,果酸优雅且带有浓郁柑橘香,甚至有中国荔枝的清香味

  哥伦比亚栽植的,烘焙佳的,酸质干净剔透、甜感佳、余韵厚实;烘焙不佳的喝来会有木质味

  {波旁适合栽种在海拔1200米以上,风味明显优于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波旁豆}

  ⑷肯尼亚“SL28”与“SL34”(波旁嫡系)

  L28以独特的梅果酸香味闻名于世

  顶级的肯尼亚咖啡都出自这两个品系,但移植到亚洲却走了味

  ⑸艺妓Geisha(铁比卡变种)

  精品豆

  ⑹黄色波旁Bourbon Amarello / Yellow Bourbon(波旁变种)

  深焙浅焙皆宜,精品浓缩咖啡的配方豆

  ⑺卡杜拉Caturra(波旁变种)

  高质量的精品豆,果酸味不因海拔改变

  海拔1463米以下整体风味比波旁好,1463米以上波旁更佳

  ⑻黄色卡杜拉Caturra Amarello(卡杜拉变种)

  风评不如黄波旁

  ⑼帕卡斯Pacas(波旁变种)

  质量佳

  (10)薇拉莎奇Villa Sarchi(波旁变种)

  (11)象豆Maragogype(铁比卡变种)

  700-800米低海拔区风味泛善可陈,毫无特色,甚至有土腥味;1000米以上的稍高海拔,风味较佳,酸味温和,甜香宜人

  豆体巨大世界之最,密度低

  如以传统半直火式烘焙,宜以小火为之;如以热气式,则务必小量烘焙,以免热气吹不动象豆,无非沸腾出现黑焦点

  【阿拉比卡种内杂交intraspecific hybrid】

  (12)新世界Mundo Novo(波旁+苏门答腊铁比卡 杂交)

  质量佳

  (13)阿凯亚Acaia (波旁+苏门答腊 杂交)

  类似新世界

  (14)卡杜阿伊(新世界+卡杜拉 杂交)

  整体风味表现比卡杜拉单调

  有红果黄果之别

  (15)帕卡马拉Pacamara(象豆+帕卡斯 杂交)

  精品咖啡的品种,咖啡香醇甜美

  豆粒硕大仅次于象豆

  (16)肯特Kent(铁比卡 杂交)

  【阿拉比卡与粗壮豆种间杂交interspecific hybrid】

  (17)体摩Timor(阿拉比卡+粗壮豆 杂交)

  酸味低,缺少特色

  配方豆,平淡无奇,/高海拔纯种铁比卡水洗豆,精品豆

  (18)卡提摩Catimor(卡杜拉+提摩 杂交)

  风味差

  (19)阿拉巴斯塔Arabusta(阿拉比卡+罗巴斯塔 杂交)

  风味不佳

  (20)伊卡图Icatu(阿拉巴斯塔+卡杜拉+新世界+波旁等阿拉比卡 杂交)

  (21)鲁依鲁11 Ruiru11(提摩为种马,阿拉比卡+粗壮豆 杂交)

  风味不佳,泡出的咖啡含有很高的柠檬酸,口味酸涩

  (22)强卓吉里Chandragiri(薇拉莎奇+卡提摩 杂交)

  风味待定

  (23)露比Rubi (卡杜阿伊+新世界 杂交)

  (24)莎奇摩Sarchimor(薇拉莎奇+提摩 杂交)

  (25)欧巴塔Obatã(莎奇摩近亲)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五):幸福饮品 咖啡万岁

  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咖啡书,从咖啡历史、产区、精品豆,到烘焙、冲煮技艺,人文与科学并存,满足了咖啡从业者和咖啡爱好者对专业知识的系统了解。

  咖啡之学,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咖啡界没有达人,也没有专家,更没有大师和教父,只有终生学习的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咖啡万岁,多喝无醉。

  一、咖啡史观演绎

  咖啡演进史绝不像“牧童说”那么单纯,三言两语就足以交代一切,其间牵涉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撰史者心态。虽然1500年以前的咖啡史出现断层,即使有相关记载也残缺不全,但咖啡史观有必要重新建构,书中重新推演两千年来咖啡饮料进化历程如下:

  (一)公元6世纪:盖拉族嚼食咖啡果子与咖特草。

  (二)9至11世纪:波斯名医以咖啡入药。

  (三)1405至1433年:郑和下西洋,加速咖啡世俗化。

  (四)1400至1470年:咖啡教父夏狄利与达巴尼倡导“咖许”与咖瓦饮料。

  (五)1511年:麦加查禁咖啡事件,咖啡“有史时代”降临。

  (六)1555年:阿拉伯咖啡宫殿斗艳,欧洲人惊艳。

  (七)1671年:罗马奈龙教授编造“牧童说”。

  (八)17世纪:欧洲咖啡馆乍现,欧洲人更清醒。

  (九)18世纪:欧洲列强巧取豪夺移植咖啡树至印度尼西亚和中南美,打破也门对全球咖啡市场的垄断。

  最早的咖啡馆诞生何时何地,文献并无记载。目前我们仍无法证明1500年以前,麦加、开罗、大马士革或伊斯坦布尔是否已有大型咖啡馆存在。欧洲人对咖啡的认知从16世纪末的学术探讨,酝酿到17世纪中叶,才在威尼斯付诸实践,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并在18世纪大行其道,发展轨迹近似阿拉伯咖啡世俗化,在争议声中逆势成长。18世纪中叶,咖啡馆开遍欧洲各大城市,庞大的咖啡需求量带动中美洲栽种咖啡热潮。咖啡栽种史说穿了就是浪漫传奇与列强侵略血泪史的综合体!没有欧洲霸权大肆抢种咖啡,咖啡种子不可能迅速扩散到亚洲和拉丁美洲,产量也不可能快速增加,咖啡更不可能成为今日最普及的饮品。

  二、精品咖啡与产地

  再好的烘焙技术也无法将平庸豆或瑕疵豆美化成精品豆,挑选好豆,剔除烂豆,是精品咖啡的第一步。精品咖啡强调各产区或庄园的“地域之味”,因此以单品(single origin)为主,同时更强调新鲜烘焙,勇于标示“出炉日期”,以取代不新鲜的罐头咖啡。

  咖啡迷常陷入咖啡产国的迷思中,以为某产国的咖啡属于果肉厚实或果酸味很强的类别,或某产国的豆子一定是软豆等,这些是见树不见林的狭隘见解。产国固然影响咖啡风味,但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纬度、海拔和品种。越接近赤道、气候越热,栽种海拔就要越高,才能种出极硬豆。而离赤道稍远的亚热带,温度较低,栽植海拔或可低于热带区,即可种出硬豆或接近极硬豆。

  精品豆除了要慎选品种,择良地而栽,更重要是最后的取豆“接生”技术。这三大阶段完美无缺,才够格称为精品豆。取豆方法常用的四种正规方法有日晒法、半日晒法、水洗法和机械式半水洗法。还有一种传说中的体内发酵法,最为咖啡迷津津乐道。就是利用动物消化道的乳酸菌与消化液,来除去果肉和依附带壳豆表面的果胶,带壳豆最后随粪便排出,再请逐臭之夫捡拾动物的便便,清洗出一粒粒珍贵的体内发酵豆。

  这绝非天方夜谭。体内发酵豆与水洗发酵豆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所知的动物“加工”豆,包括麝香猫、凤冠雉、猴子和大象。其中,麝香猫和凤冠雉咖啡豆已逐渐打开市场,为小魔豆增添一页趣闻。

  国际惯用的生豆分级制有“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生豆分级制”以及“巴西生豆分级制”两大系统,前者专供精品咖啡使用,后者适合大宗商业用豆。购买生豆的关键是:闻、看、摸。原则上,越高等级的咖啡豆瑕疵豆越少,但仍难保坏豆混入其中,买生豆前莫忘观其色、闻其味、摸其质。

  科学家至今已从咖啡熟豆分离出800多种芳香物,主要是由生豆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葫芦巴碱、脂肪在短短8~20分钟的烘焙过程中,完成焦糖化、梅纳反应、降解与聚合,而创造出世间最芳香的化合物,其复杂程度已超出当今高科技实验室所能做的。

  科学家认为,糖的热分解所生成的呋喃类化合物是构成咖啡香味的主力成分,是咖啡焦糖香的重要来源。含量第二高的芳香成分是吡嗪化合物,呈现咖啡的坚果香、烤面包与谷物的香味。另外,吡咯化合物也是甜香、焦糖香及磨菇清香味的成分。比较另类的是噻吩化合物,是由硫氨酸与碳水化合物在梅纳反应产生的肉味芳香物。二乙酰则是奶油香的重要来源。大马酮是咖啡水果甜香味来源,而愈创木酚则呈现咖啡的辛香味。

  三、咖啡的烘培

  了解咖啡豆的酸香涩苦成分、重要化学反应与烘焙机基本构造和烘焙度后,接着探讨咖啡学最深奥有趣的领域——烘焙。杰出的咖啡烘焙师傅,是半个科学家与半个艺术家的结合体,缺一不可。咖啡烘焙有时要借助科学的辅助,科学无法解释时,就要靠第六感与经验值补足。

  少了科学的烘焙,熟豆质量始终不一;少了艺术的烘焙,熟豆风味始终单调。对烘焙怀有高度热忱者,即使盛夏挥汗如雨,亦乐此不疲,几天不烘豆顿觉面目可憎。有慧根的人学烘焙很快就能上手;少根筋的人,学习数年也拿捏不准何时该加温、降火与出豆。总之,咖啡烘焙不是凡夫俗子的技艺,要有慧根与高度热情,才能顺心驾驭千变万化的烘焙进程。

  学习烘咖啡,先从最易上手的基本节奏的五大阶段学起,在每阶段里有哪些重要的豆相、味道、声音与色泽,然后再参考以分钟计时的温度变化,即可找准最佳蜜点出炉。欧美日传统派的烘焙节奏大致可分为五大阶段:(1)脱水阶段;(2)催火阶段;(3)一爆降火阶段;(4)二爆微调阶段;(5)出豆冷却阶段。

  初学者只要熟悉最基本的五大烘焙节奏,即可烘出很好的产品。国内一般使用的滚筒式烘焙机多半是滚筒无孔的半直火(即半热风)式,即以热气导热为主,金属导热为辅,火候控制尤其重要,应尽量避免火力失当,致使生豆表面被炽热金属烫伤,出现黑色焦点,加重了咖啡的杂味与焦苦味。豆表黑色焦点的多寡,是评断烘焙火候是否控制得宜的重要参考。

  烘焙师要有先知先觉的能耐,在豆表受伤出现黑焦点前,先行降火。一来适当延长烘焙时间,让绿原酸、奎宁酸和葫芦巴碱等涩苦物质有充分时间降解;二来让芳香物有充分时间聚合与发展。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而全以小火烘焙,因为温度太低会造成焦糖化与梅纳反应不完全,香味出不来。而且,低温慢炒的豆子,容易使挥发性芳香物消散,豆相尤佳,不会有黑焦点,咖啡喝来较厚实且保鲜期较长,这是慢炒的优点。但缺点是,风味呆钝,香气疲弱没动感,喝来像是死豆一般。反之,一味暴力式大火快炒,很容易出现黑焦点,且绿原酸、奎宁酸和葫芦巴碱来不及分解,残留过多,会有尖锐的酸涩味和半生不熟的杂苦味。

  玩烘焙就是玩火候控制的艺术,切忌走极端,过犹不及,唯有循序渐进分阶段执行的烘焙火力,咖啡香气才饱满,风味才有层次与动感。有以上认知,再来解析烘焙五大节奏:脱水阶段、催火阶段、一爆降火阶段、二爆微调阶段和出豆冷却阶段。

  小结:小小咖啡豆,犹如一座化学仓库,目前已经有850多种成分。只要尽量以滤纸冲煮咖啡,不加糖不添奶精,多喝黑咖啡,少碰三合一化学咖啡,就可有效防阻坏胆固醇成分(咖啡醇与咖啡白醇)。再者,每日咖啡因摄取量勿超过300毫克(约三杯咖啡),即可无负担摄取有益的抗氧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喝出健康。切忌酗咖啡,因为过量的咖啡因,非但无助提神醒脑,反而更让人疲惫、沮丧、失眠与头疼,未逢其利先受其害。

  (注: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标题: 《世界咖啡学》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7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神曲(全三册)(经典译林)》的读后感大全《老板要的不是牛》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