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28 08:32: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是一本由[英]克里斯托夫·凯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一):匈人国与罗马帝国,绕不过的野蛮与文明对匈人历史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1000字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是一本由[英]克里斯托夫·凯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一):匈人国与罗马帝国,绕不过的野蛮与文明

  对匈人历史不了解的读者如我,会不会总怀着一种神秘的情愫对它产生兴趣?我在很久以前就买过《匈奴的历史:苍狼的帝国》一书,今天面对《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仍然十分好奇。这样的状况促使我下决心,平心静气地克服许多阅读障碍,诸如陌生的地名、人名,以及对地理知识的匮乏,当作故事一样地读那段西罗马衰亡史和匈人王阿提拉的传奇经历。

  没有人会认为是阿提拉领导的匈人军队,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但他们确实加速了这一过程。他们擅长在马背上骑射,伏击敌人迅速突袭,之后又快速消失。匈人士兵所到之处,打砸抢、烧杀劫掠,其血腥暴力为罗马这样的所谓文明世界“又惊又怕”。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匈人并没有灭亡罗马帝国的企图,他们只是对罗马帝国财富的觊觎,才一步步西迁跨过多瑙河边境的。

  匈人与匈奴只一字之差,他们是什么关系?

  有学者推测匈人与匈奴同属起源于蒙古的游牧部落。公元91年,东汉与北匈奴之战取胜,从此南匈奴归顺汉王朝,北匈奴远走他乡。《北史·西域记》记载,北匈奴向西取道乌孙、康居、阿兰国等。十八世纪法国人德基涅《匈奴通史》认为,匈人就是匈奴人,他们占领阿兰后逐渐西侵,在阿提拉的带领下建立了匈人王国。

  匈人王阿提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与强大的罗马帝国为敌,我们不禁心中要问,阿提拉凭什么?除了阿提拉与其兄长布勒达幼时便学习射箭、用剑和索套,及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等硬实力外,阿提拉的软实力在于“谦和、节俭和克制”。普利斯库斯在《匈人王阿提拉》中所说,亲历罗马使者与阿提拉的晚宴上,看到宴会流程讲究是礼仪和秩序。阿提拉衣着平实没有华丽的配饰,只吃平常食物使用木质餐具,也不同众人取笑疯癫之态作乐,整个过程态度十分谦恭。按照当时的传统,餐桌礼仪是衡量领袖的道德水准之一。根据阿提拉并不暴饮暴食饮宴无度,可以推测大概率他不会是一个品行低下的君主。而且后来的战争实践也证明,他的政治判断是十分准确的,对敌我形势有精准的审度。普利斯库斯特别提到,只要和小儿子在一起,阿提拉就会变得温柔起来。

  匈人国与罗马帝国,孰文明孰野蛮?

  在罗马史学家看来,罗马文明有着天然的优越性,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匈人国似乎天然就稍逊一筹。在普利斯库斯之前的罗马史学家的笔下,匈人似乎就是野蛮落后的代名词。普利斯库斯比较了阿提拉晚宴与罗马式宴会背后,两种文化的巧合点,得出匈人遵从罗马文化的的结论。普利斯库斯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开放的姿态探寻匈人与罗马文化碰撞的瞬间,并对这些交锋时刻抱肯定的态度。

  匈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阿提拉一死,匈人的历史在文字记载中便消失了。罗马帝国终于摆脱匈人的控制后,迎来哥特人疯狂地侵略,加之法兰克人步其后尘,对此罗马皆无能为力。此后几十年间,西罗马政体被分散瓦解,包括现在的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二):《匈人王阿提拉》—— “伟大到别人印象深处的人物”的侧面描写

  如果一位养尊处优的罗马廷臣嚷着,自己在试图与敌人谈判时受到的无礼待遇,“简直令人感到恐怖!”估计一般人只会觉得他可能失了些体面,用词有点夸大;但是,如果这位廷臣是从匈人王阿提拉那里回来,而且用上了“野蛮”这个词来形容他的经历,听他讲述的人多半会深信不疑:毕竟,自诩文明的罗马人自己对付起敌人来,即便令人感到恐怖,也不至于将令人感到恐惧的手段用在每个人身上,可是,拜托,“野蛮”,可就是“无差别攻击”的代名词了。

  “野蛮”,意味着对方不会接受财宝贿赂、联姻嫁娶、迂回退避等待机会的提议……等等,关键阿提拉这些都做过啊,怎么罗马人自己做起来就是文明开化,匈人王阿提拉做的,就要被从文明的行列里否决?只是因为阿提拉的衣食住行方面没能有着罗马的精致奢华?还是因为阿提拉没去收买罗马宦官近侍试图以宫廷密谋除掉罗马统治者?还是因为罗马人对让自己失去骄傲的人带有偏见,没能走进阿提拉的王帐,就凭借自己了解的普通匈人的生活和道听途说,就对阿提拉的一切妄加揣测?

  带着暗杀任务前去谈判的罗马人无疑失败了,但是,作为随行的历史学家,普利斯库斯却大饱了眼福,而且进行了对比和反思:阿提拉在某些方面,与罗马当时的统治者狄奥多西二世比起来,貌似还更有些“人君气度”。比如,匈人的宴会上,排座次、敬酒等行为的秩序和礼节并不缺少,娱乐节目里也不以取笑精神病患者为乐;阿提拉本人的杯子和餐盘都是木质的,完全没有借机炫耀财富的浅薄;阿提拉并不暴饮暴食,毫无体面,而是穿着朴素,举止平静,“只有当小儿子厄纳克待在他身旁时,阿提拉才变得温和起来。阿提拉把厄纳克拉到身边,”“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可见这位自称“上帝之鞭”、他人眼中的“野蛮君主”,在战争状态之外,也有其至少与罗马人相通的一面……

  本书纲目清晰,内容详尽,但由于罗马方面的史料相对琐细散乱,前因后果部分篇幅略多,所以,即便是本书中的阿提拉,也没有写到什么实际的阿提拉自己独创的、成为条目的施政措施,而只借助于一个没有成功的刺杀事件(以及数场阿提拉的宴会)、一场没有成功的“和亲”、一句惊恐的罗马人听了之后更加绝望的“上帝之鞭”的自我评价,侧面表现出了阿提拉及他统御下的匈人们,绝非都是毫无文化、不通人性、举止粗鲁、类似野兽的人。特别是阿提拉本人,更是有着政治手腕、信仰礼仪、野心诉求并精通世道人心的枭雄,只是在能够让人获取更多政治、经济、部属、信徒的战争面前时,本来就相对异化的行为会被历史学家的史笔记载的更加“异样”罢了。本书适合对罗马历史、匈人习俗已经略有所了解的人阅读,否则很容易在杂芜的人名和地名间感到迷茫,也不易在仅通读一遍后就对那段历史和阿提拉本人形成较为完整的看法。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三):“上帝之鞭”阿提拉

  还记得由本.斯蒂勒主演的《博物馆奇妙夜》系列电影吗?在电影中的博物馆所展出的那些人物蜡像中,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匈人王阿提拉。别看他在电影中就是一个逗笑卖萌的小配角。历史上的匈人王阿提拉可是个相当厉害的主。那可是古代亚欧大陆匈人的领袖,曾经两次进军巴尔干半岛,围攻君士坦丁堡,改写罗马历史,甚至还带领这军队去今天法国的奥尔良地区兜了一大圈。这一路上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令当时的欧洲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经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阿提拉同样也被当时的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

  人们总是对强者的故事感兴趣,对于这位能够与成吉思汗比肩而论的匈人王阿提拉若的传奇故事,更是有诸多的好奇之心。英国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博士克里斯托夫·凯利所著的这本《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将带领读者重回公元五世纪的亚欧大陆循着阿提拉及其所带领的匈人们的足迹。一起去看一看他是如何带领匈人,一手打造出自己的帝国,改变当时的欧洲的权利局面,甚至影响到当时的整个世界的。

  匈人是匈奴人吗?

  记得最初看《博物馆奇妙夜》的时候,影片中将“匈人王”阿提拉译为“匈奴王”阿提拉,当时还以为这匈人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是一回事,后来才知道原来并非如此。在匈人起源这方面的历史研究中,的确有一个关于匈人是匈奴人后代的理论,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证实。最近发掘的一些考古证据则更加进一步证明,来自欧洲的匈人与来自蒙古的匈奴其实有很多的不同。那么欧洲的匈人到底从哪里来的呢?很遗憾,虽然一直以来有诸多历史研究推测,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出一个完全准确的定论。

  历史上的匈人是文明未开化的野蛮人吗?

  匈人属于游牧民族,一提到这个词,或许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粗犷豪放,野蛮未开化。在阿提拉时期在东罗马帝国供职的希腊历史学普利斯库斯曾经前往阿提拉的帝国,近距离的接触了阿提拉和他所领导的匈人。他还参加了阿提拉的宴会,虽然相比之下这宴会显得有些朴素,没有当时的在罗马所开的那些宴会那么复杂,但是却十分讲究秩序,有着一套复杂的礼仪,甚至还有载歌载舞的诗歌诵读用以助兴。在普利斯库斯所记述的有关于匈人的史料中,虽然匈人确有其残暴的一面,但是他们并非是一群完全粗野的游牧人。

  阿提拉的结局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文死谏,武死战”。阿提拉虽然并非臣子而是匈人王,但是他戎马一生或许功成名就,战死沙场才是他最为圆满的归宿。不过历史总是不以平常人的心态来出牌的。这样一位叱咤亚欧战场的风云人物,最终的结局居然是在最后一次迎娶新娘时,死于醉酒后的新婚之夜,虽然没有人说的清楚到底是一次意外还是一场阴谋,但是这的确是为他不平凡的一生画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句号。

  阿提拉之后,匈人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有人曾说如果阿提拉不死,或许西罗马帝国也不会消失然而历史是不能够用来假设的。对于阿提拉此人,后世的评价各不相同,《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一书在最后的章节中,也分别进行了列举对比。孰是孰非,还是由后世的看客自我评断吧。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四):《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细致且不乏趣味的匈人史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以下简称“匈人王”)是由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凯利撰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克里斯托夫·凯利是剑桥大学圣体学院教授,古希腊语古罗马文化博士,专注于对古罗马的研究,著有《统治晚期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简史》等书。

  克里斯托夫·凯利延续了东罗马帝国史学家普利斯库斯及其《匈人王阿提拉》的史学风格,沿着对于真实匈人和罗马人的记载与还原,从众多的历史资料中,爬梳出了阿提拉前后的匈人与罗马帝国的纠葛。

  匈人的形象到底如何?阿提拉对于罗马帝国的崩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都是克里斯托夫·凯利所关注的。

  一、匈人:丑陋乏味的野蛮人?

  在普利斯库斯的《匈人王阿提拉》之前,关于匈人的记载几乎都是在想象基础上的丑化:外观方面,野蛮凶残,四肢发达、脖子粗壮、长相丑陋、面目扭曲,俨然“两条腿的野兽”;生活习惯也是未开化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只穿同一套衣服,吃半生不熟的动物肉和植物根茎。男人吃睡在马背上,女人在马车里劳作;此外,匈人对财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性格喜怒无常、暴躁易怒。

  普利斯库斯借着出访匈人国之机,近距离观察了匈人及其统领阿提拉,并写下了当时的“畅销书”《匈人王阿提拉》。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完成于公元5世纪50年代中期,很快就在读者中流传开来,它的客观性,使其成为“研究罗马帝国和匈人关系的最权威、引用最广泛的著作”。在书中,普利斯库斯描绘了一幅较为真实的匈人社会生活画卷,他希望读者能够借此了解罗马人与匈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克里斯托夫·凯利总结道,“人们习惯于把敌人想象成没有任何信仰的野蛮人。虽然不情愿,却不得不承认,匈人可能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像罗马人。”

  在历史学家托马斯·霍奇金撰写的八卷本《意大利及其侵入者》中,出版于1880年的第二卷详细记载了有关阿提拉的史料。他对匈人的评价不高,“呆板乏味的野蛮人,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却缺乏创造力,没有为人类进步做过丝毫贡献。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也还是摆脱不了其与生俱来且无可救药的野蛮本性。”

  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特殊性,往往会引起定居的农耕生活者对其嘲讽与不屑。今天看来,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二、阿提拉:压垮帝国的稻草?

  爱德华·吉本在其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认为阿提拉的入侵只是导致帝国走向倾覆的原因之一,帝国之所以崩塌,最根本的原因是狄奥多西二世与瓦伦提尼安三世作为帝国管理者的无能:前者“把教堂丢给主教,把政务丢给宦官,把城邦丢给野蛮人”,后者“羸弱而放纵”“缺乏理性与勇气”。

  事实上,就阿提拉的战绩来说——率领匈人,在公元422年、434年、441年和447年,四次渡过多瑙河;在公元450年入侵法国,并在452年进攻意大利——他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其激烈程度也远逊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

  匈人发动战争的目的,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为了侵占领土,而前者意在劫掠财富。匈人在获得满足后,往往就撤回到多瑙河以北了。而且,从战略上,阿提拉也努力争取在匈人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建立更大的缓冲带。“他(阿提拉)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对罗马作战,而在于巧妙地避开了很多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靠着“剥削”就能建立起强大的帝国,并尽量减少匈人的伤亡,阿提拉至少是个极其聪明的“野蛮人”。阿提拉的聪明,还体现在他如何处理来自东罗马帝国的刺杀阴谋。

  狄奥多西二世的宦官克里萨菲乌斯,试图通过策反阿提拉的使者艾地柯来除掉帝国的心腹之患。帝国派出了由年轻军官马克西姆努斯、翻译维吉塔斯、商人鲁斯蒂奇和史学家普利斯库斯组成的使团,与艾地柯和阿提拉的秘书俄瑞斯忒斯一起,深入匈人帝国。阿提拉识破了克里萨菲乌斯的阴谋,不动声色的给予还击,这段故事的精彩程度,很有些“鸿门宴”的味道。

  狄奥多西二世及其宦官阴谋的败露,或可作为吉本指责其无能的佐证。阿提拉只是冲击了帝国而已,帝国的崩塌显然源于其自身的腐朽。

  三、关于匈奴·匈人·匈牙利的更多思考

  有一种说法是,匈人源于中国历史上北方匈奴的西迁。这种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学者中备受推崇。

  克里斯托夫·凯利通过总结考古发现,认为欧洲的匈人与匈奴没有血缘关系。“根据一些证据,最好的解释是,他们(指匈人)来自蒙古以西地区,大致在阿尔泰山脉东部边缘地带和里海之间的某个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虽然这个解释并不能令所有人都信服。”

  文艺复兴时期,匈牙利的统治者和史学家希望“为一个新兴的国家创造一段民族历史,想象匈牙利是由匈人建立的。”15世纪吞并了奥地利、斯洛伐克和波兰部分土地的匈牙利皇帝马加什一世,宣称自己是阿提拉的后代,也乐于被称为“阿提拉在世”。

  有人对阿提拉避之唯恐不及,有人却想沾阿提拉的光,皆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而已。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音乐学家杜亚雄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得出了匈人就是匈奴人的结论。

  在《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一书中,杜教授将研究对象聚焦于生活在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部的、人口不足15000人的裕固族。“经过20年的搜集、整理和钻研裕固族民歌,杜教授发表了一篇震惊海内外的论文《裕固族西部民歌与有关民族民歌支比较研究》,指出裕固族民歌与匈牙利古代民歌存在大量相同之处,认为匈奴音乐文化就是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渊源之一,从而确认了匈人即中国汉代的北匈奴部落。”

  杜教授的切入角度新颖奇特,其结论或可商榷,但非常神奇的是,据说,“有一位匈牙利记者采访他的时候,听了一段裕固族西部民歌的录音,居然可以分辨个别词句,而且还知道这首歌曲,连匈牙利人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详见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

  想要了解阿提拉和匈人的故事,克里斯托夫·凯利的《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细致且不乏趣味,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五):我,上帝之鞭,孤身对抗欧洲文明:阿提拉与罗马帝国覆灭

1、 匈人王阿提拉:如烟花般璀璨,如流星般短暂

“匈人的首领,蒙迪乌克的儿子,他是最勇敢的部落首领。他攻城略地,令罗马人和罗马帝国闻风丧胆。他被罗马人的祈祷所感动,接受罗马人的供奉,使其免遭劫掠。匈人王靠着他的好运气成就了这一切。他没有被敌人击倒,也没有被叛徒打垮。他死得很平静,欢欣愉悦地,毫无痛苦地死去了,他的子民也安然无恙。当没有人认为需要复仇时,谁说我们的王已经死去?”

  这是罗马帝国的间谍躲在草丛中,所看到的匈人王阿提拉的葬礼中,匈人骑士们在低声吟唱歌颂着他们伟大的王者。这也是历史上关于匈人不多的记载之一。

  提到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在人们的印象中,尤其是东方人的印象中,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蒙古铁骑,以及他们伟大的“天可汗”成吉思汗。

  很少有人知道,在成吉思汗之前800年左右的时候,在遥远的欧洲大陆,有一个游牧民族横扫欧洲大陆,令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战栗,这就是匈人民族。

  而他们的最出名的王就是阿提拉。在他的带领下,各个匈人部落联手征战,短短的时间内,匈人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而匈人王阿提拉也获得了一个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绰号:“上帝之鞭”。

  如果按照小说情节的进展,这个帝国会继续所向披靡,继续争杀戮略,称霸欧洲乃至世界。

  诡异的是,匈人帝国却像那黑夜中璀璨的烟花,在绽放着空前绝后的光彩的同时,迅速划过历史的天空,消逝在那无尽的时空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正所谓成也阿提拉,败也阿提拉,匈人的崛起,与阿提拉的丰功伟绩离不开;而匈人帝国的没落,与阿提拉意外去世,没有留下合适的继承人有着极大的关系。

  阿提拉究竟来自何方,匈人部族又来自何方?这在历史上至今也是一个难以解答的谜团。匈人部落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的历史文献,存在的时间又短暂,世人对他们知之甚少。

  不过在东罗马帝国与匈人部落外交谈判的时候,随同马克西姆努斯使团出使的普利斯库斯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字记录,详细记录了在匈人社会的所见所闻。这可能是唯一现存的以第一人称视角全面记录阿提拉时代匈人帝国的历史资料。

  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凯莉根据普利斯库斯的历史记录,写成《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一书,详细还原了那段刀光剑影的历史。

2、野蛮的阿提拉,睿智的阿提拉: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表述

  在西方,几乎所有的英语世界的人都在反对阿提拉。

  这一印象大概都是源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吉本看来,阿提拉是罗马帝国走向颠覆的原因之一。阿提拉大肆杀戮,肆意破坏着罗马的文明。

  吉本的书中这样写道:“他傲慢的步伐和君王的风范都暗示自己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在他的笔下,阿提拉为人狡诈,阴险,野心勃勃,其残暴程度使得整个欧洲都在他面前发抖。而对于匈人部落来说,评价更是“其精神的本质是野蛮和毁灭。”对匈人及阿提拉极尽贬损之意。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写的,“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或许能很好地解释英语世界对于阿提拉的刻板印象。

  但是在出使匈人部族的普利斯库斯笔下,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面目的阿提拉。

  见到阿提拉之前,普利斯库斯曾经幻想过眼前会是一个野蛮的君主,抑或是希罗多德笔下那如野兽般典型游牧民族的模样,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他看到的阿提拉一点也不吓人。

  “他身材矮小,胸膛很宽,头颅很大,眼睛却不大,胡须稀疏花白,鼻子扁平,肤色黝黑。”

  在匈人的观念中,对于领袖的崇拜,对于强者的尊敬表现得极为明显。作为游牧民族,一个强有力得,有领导能力的领袖决定了整个民族能否兴盛,这也是游牧民族松散得组织形式所决定的。

  欢迎使团的宴席上,对于部族领袖的崇拜表现得极为明显,普利斯库斯记载:

“当一切安排就绪.一位斟酒人向阿提拉呈上一杯用木杯盛装的葡萄酒。……所有的客人以同样的方式向他表达致意,并品尝杯中的美酒,但他(阿提拉) 不必起身。”

  普利斯库斯的笔下,阿提拉是一个睿智,有涵养,有着强有力领袖气质之人,他领导之下的匈人社会无论是从初步的法律观念,还是从物质文明,还是语言艺术,都有着大量罗马文明的影子在里面。

  或许这与当时身为罗马人的自豪是分不开的,但是普利斯库斯忽略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匈人社会的认知与当时欧洲普遍的“无知的外族”并无太大的区别,高估了罗马文明对异族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而低估了匈人帝国对于文明世界的威胁。

  匈人是残酷的,他们脱离不开游牧民族的局限性,实施掠夺时残忍而血腥。但是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同时代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巴高达人,他们对欧洲文明的掠夺同样的凶残。

  另外,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过程中所遭受的血腥屠杀让人们对弱者有了同情心,只记住了匈人帝国的血腥。但是不要忘记,本身罗马帝国的建立就是在野蛮中产生的,罗马帝国的所作所为一点都不比匈人帝国逊色。

  唯有阿提拉领导下的匈人在历史上受到如此的非议,留下如此野蛮的形象,或许是因为匈人并没有要给明确的目标,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战利品与俘虏;又或者是,匈人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他们连一句诗歌都没有留下来,针对西方文明的指责,没有自己发声的权利。

  就像是马克思说的:“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表述。”

3、历史的疑云:匈人部族来自何处?

  最早关于匈人的记录出现在公元2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史料中,但是当时人们对于这个民族所知甚少。

  也正是因此,当公元4世纪中叶匈人突然席卷欧洲的时候,给罗马人所造成的心理冲击是难以形容的。

  按照马塞林的说法是:“我们的古代记载中很少提到这个民族”,“其野蛮超乎想象”。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盖因无论是中西文明,对于“异族”总是会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或者是说对于本族有着天然的优越感,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按照与本文明的亲疏远近来划分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有着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对于匈人的起源,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匈人是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匈奴”的后代,北匈奴在受到鲜卑人的威胁后,向西迁移,直到以“匈人”的身份传到欧洲大陆。但是至今这一说法并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据来加以证实,而且这一说法有着西方壁垒保护的私心在里面,将匈人的身份与匈奴联系起来,是为了抵御长久以来的东方威胁,保护西方文明,从这一角度上来讲,匈人起源于匈奴的说法并不足信。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漠地区出土了一批青铜器,这些出土文物证实东方的匈奴与西方的匈人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另外在蒙古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带发现的匈奴遗址,无论是从城市遗址,还是装饰风格,这些与欧洲的匈人没有太多的相似性。

  那么匈人的发源地到底是哪里呢?根据最近的考究,可能是在阿尔泰山脉东部边缘地带与里海之间的某个地区,大概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

  虽然这一结论并不能让所有的人信服,但是至少可以破除一直以来西方的某种误解,让匈人不在与中国的匈奴联系起来,也不应当作为“危害西方文明的黄祸”。

4、“我是阿提拉,上帝之鞭”:功绩卓著的匈人王,却死于意想不到

  最初入侵欧洲的时候,匈人还是比较松散的游牧民族,缺乏集权,相对战力并没有那么强。

  等到了阿提拉的叔父卢阿当政的时候,匈人的战力初现,卢加于公元42年和426年两次进攻掠夺色雷斯和马其顿,迫使东罗马每年向卢阿进攻350磅黄金以换取和平。

  公元434年卢阿去世,王位由阿提拉和布勒达共同执掌,之后布勒达遇刺,死因不明,据称与阿提拉的权利欲有关。自此以后阿提拉独掌军政大权,成为匈奴王。他先后征服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许多部落。其领地西达莱因河,南至阿尔卑斯山,北至波罗的海,北海,东至伏尔加河,史称阿提拉帝国。

  阿提拉除了重用匈人本族的勇士,还有各游牧部族的加入,势力日渐增长。

  公元434年阿提拉入侵东罗马帝国,迫使东罗马帝国年进贡黄金700磅;

  公元447年阿提拉以东罗马帝国未能履约为由,索取到6000磅黄金的罚款,并且狮子大开口把以后的贡金数目提升至每年2100磅;

  公元451年,眼看着东罗马已经穷困不堪,阿提拉又将手伸向了西罗马帝国,他凭借着霍诺里娅的戒指,逼迫瓦连提尼安将西罗马帝国的一般领土分与霍诺里娅,遭到拒绝后,阿提拉挥师进攻高卢,一路烧杀抢掠。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特鲁瓦的主教卢普斯在战争的阴影前不得不与阿提拉虚与委蛇。他问阿提拉:“你是谁?”阿提拉说到:“我是阿提拉,上帝之鞭。”在阿提拉强硬的气势下,主教也不得不低头:“我是上帝羊群的破坏者,就让上帝用他的鞭子来惩罚我吧。”

  上帝之鞭的名号愈发响亮。

  但是这一切随着阿提拉公元453年的暴毙戛然而止。说起来也是很奇怪,阿提拉居然是因为迎娶伊尔迪卡的时候,宿醉不醒,被鼻血倒流呛咽而死。

  是的,匈人王阿提拉,欧洲历史上最令人闻风丧胆的英雄之一,居然是醉于婚床之上,死于鼻孔流血。。。。。。

  在西方的基督教徒看来,匈王阿提拉之死是上帝保佑的结果,在阿提拉死后,匈人帝国迅速雪融雾散,如流星划过一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由得让人感叹世事弄人。

5、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匈人、哥特人、罗马人之间的纠葛

  纵观匈人在欧洲发迹的历史,可以看出,他们一直与两个势力分分离离,纠缠不休。这就是罗马人与哥特人。

  从公元2世纪的庞大帝国,到公元5世纪的衰弱老迈,在匈人崛起的时候,罗马帝国已经无力阻止蛮族的入侵,就像是摆在匈人面前的一道盛宴,任人宰割。从700磅黄金,到2100磅黄金,匈人勒索的年贡数目越来越大。

  在匈人进入欧洲的时候,西哥特人已经入侵了西罗马帝国,而东哥特人主要的势力在东欧,他们也就成为了匈人进军的路上所遇见的第一个敌人。

  在公元375年,匈人与东哥特王国开战,并且将之击败,之后趁势追击,打败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的北方。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与阿提拉正对面的就是东罗马帝国。

  在公元443年,阿提拉围攻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大军全军覆没。

  在这种形势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无奈下过往的对手联合起来。西罗马帝国与西哥特人和法兰克人联手,而阿提拉的匈人与东哥特人携手,于公元451年进行了“卡塔劳尼亚平原之战”。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一世战死,而匈人最终战败被赶到了莱茵河以东。

  匈人、哥特人以及罗马人的命运真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匈人与哥特人同时代兴起,匈人还灭亡了强大的东哥特王国,因而崛起于东欧,对罗马帝国虎视眈眈。但哥特人后来又成了匈人的掘墓人,报了前仇。

  另一方面,在匈人的驱赶下,西哥特人进入了罗马帝国,最后居然攻陷了历史名城罗马,使西罗马从此一撅不振。可西哥特人又协助罗马统帅埃蒂乌斯在“卡塔劳尼亚平原之战”上挫败匈人,把西欧由匈人的蹂躏下拯救了出来,使西罗马帝国能苟延残喘。

6、匈人王阿提拉在罗马帝国覆灭及欧洲权力重建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分析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曾经说过:“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阿提拉去世以及匈人帝国分崩离析不久,西罗马帝国的埃蒂乌斯因为内部的争斗而亡故。

  在这两大名将之后,西罗马帝国与周围的势力再也没有平衡过。

  哥特人摆脱了匈人的控制后,大肆扩张,分别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建立了东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人入侵罗马,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汪达尔人入侵北非,从罗马帝国的口中夺下了汪达尔王国。

  对于蛮族的这些行径,西罗马帝国均无力阻止。

  就这样,在阿提拉死后的几十年之内,西罗马帝国消失了,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取而代之的,是若干个欧洲国家,欧洲的势力格局被重新洗牌。

  从历史的进程上来看,阿提拉在新欧洲的建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这其中,日耳曼民族对于阿提拉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在不同的国家,对于阿提拉的感官与形象都是不同的。这也就印证了“没有过去就没有身份认同可言”这一说法。

  无论是“上帝之鞭”这一称呼的异教徒身份,还是启蒙运动之后的“化外之民”,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阿提拉总是能够得到历史上不同的身份认同,也难怪西方国家对阿提拉这一英雄念念不忘,匈牙利某组织甚至上书匈牙利政府,要将“匈人”作为法定的少数名族。这足可见阿提拉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阿提拉,匈人王,这一导致罗马世界4世纪晚期剧烈动荡的直接因素,罗马文明消亡和欧洲势力重生的间接诱因,将会永远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标题: 《匈人王阿提拉与罗马帝国的覆灭》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5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女儿思《天堂的滋味,只要一文钱》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