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13 12:09: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7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国]保罗•巴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在曾经打算报考考古专业的八年后,我终于。。。。。。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国]保罗•巴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

  ●在曾经打算报考考古专业的八年后,我终于。。。。。。。完整的读完了一本考古学的入门书

  ●任何学科如果不能满足人的欲望就没意义。理想跟现实打架嘛。

  ●像读谷歌翻译一样,无数次在想原文应该是什么呢。很多专用名词和背景知识都没有标注和介绍,读起来真费劲。所有插图的我都没看懂,文字看懂的不明白点在哪里。原文有一句说:欧洲白人到达美国的时候,除了想夺走他们(土著人)的土地以外,并不想伤害他们啊!这是什么鬼逻辑???超差评!

  ●浮皮潦草

  ●严重怀疑是教授拆分内容找学生翻译的,有让人不能容忍的翻译腔,前后风格还不太一致,当入门读物,勉强读一下就好。//作者还蛮幽默的,总有那么一些让读书的人能会心一下的地方。

  ●浅显和简单了一些

  ●充满了各种吐槽。。。

  ●略浅。

  ●其实到现在我还坚持认为我适合这个学科。。。

  ●存在于平行时空的另外好多种人生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摘抄

  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里,如果你去问有教养的公众中的一员,让他说出一位活着的考古学家,我敢打赌,他们中极可能没有人能够举出一位来,除了那位虚构的人物印第安那·琼斯。这就是好莱坞的威力,这就是今天考古学默默无闻的现状。

  考古学的乐趣之一就是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盘中餐,只要你能够筹集到资金开始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迄今为止,考古学有两个主要的趋势。第一,发掘已经变得比原来缓慢得多,也更加艰苦。第二个主要的趋势是,我们不仅获得了数量急剧增长的各种类型的材料,而且——由于新技术与新的科学分析方法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从每件器物上获得多得多的信息,这一点颇有讽刺意味。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它正在用比原来少得多的材料来做比原来多得多的事情。

  真正向前的道路是和谐的、没有性别歧视的考古学,而不是女权主义的考古学,那只不过是传统的硬币翻了一面罢了。

  遗产工业面对的基本困境是保存文物的最高要求与公众参观他们自己遗产的基本权利之间的矛盾——换言之,如何测量大众旅游对考古遗址的已知的或潜在的影响。

  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去往何处,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学如此重要的原因。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评《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

  文章最后说到:

  「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去往何处,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学如此重要的原因」

  看到这里感慨了一下:人类的改变从来没有依赖于过去,相反,阻碍改变的恰恰是人类的过去。

  文章的开始阶段很不错,翻译得生动幽默。可以看出原作者希望达到的那种轻松幽默的阅读感受。显然原作者感受到了写一部离人们生活很远的专业性著作的难度,他极力使用普通的字眼和易于理解的场景,希望能够和读者达成共识。但令人失望的,在专业性论述和后来的对于考古学现状的描述中,文字变得枯燥乏味,并且似乎不是很连贯,这也许是我完全是考古学的门外汉,不理解作者或者翻译者所提供的信息。

  著作的后几章尤为难以理解,也许是因为篇幅所限,作者不可能完全展开来讨论这些主题,但在描述的过程里,明显的,还是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对考古学的基本理解,对考古事件有过接触或者说学习记忆,否则当作者直接拿出一个人或事来说的时候就有些不知所云的感觉。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考古学的入门书籍,它介绍了考古学的目的意义过程和方法以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让读者,即使是我这样的白纸一张的人也能对考古学有了大致的认知。

  作者对考古学的很多观点我也是赞同的,比如考古学和公众的关系,考古学和阶级对抗,虽然作者在极力避免涉及这类话题,考古学种族主义以及男女权力等等,我尤其赞成作者关于收藏家是强盗的观点,那副漫画,拍卖者为了提高价格或者为了让收藏者手中的藏品升值而打碎了一对藏品中的一个,这种行径无疑是令人愤怒,惋惜但又无可奈何的。

  写到这,想起了几个月前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火,将馆内藏品付之一炬,这意味着国家历史的消失,这个损失是难以弥补的。本书作者恐怕是更加难过的。

  考古学研究我们的过去,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虽然看不到我们要到哪里去,但一定程度上我们会知道在可见的未来,我们人类可能会做的某些事情,也许会兴利除弊,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也许吧,我对此并不抱希望。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考古学初窥

  自小就喜欢考古。

  在电影或书中考古出现的频率很高,因为发掘出失落的文明,使得考古被描绘成为一种通灵的存在,沟通过往与现在。那些古老的一切,遥远的幻想,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美梦与寄托,象征着美好神秘。脑海中想象的考古,就如同书中描写的那样,是发掘了古特洛伊的谢里曼,幻想自己加入一个考古工作队,对地下的文物进行发掘,在未知的地带去探险,那该是一件多么样的幸事。可能最初的理解,考古总是与冒险分不开关系。

  在后来的成长和时代的变换,盗墓小说的盛行,使得考古和盗墓之间画上了一些等号。人们对待考古,失去了些崇高的认识,而对待考古也较为低俗化,庸俗化。联想起考古学家,就会想,不就是盗墓的吗?考古和盗墓之间的区别,虽然同是打扰逝去的亡灵,但发掘失落的文明与肮脏的逐利是有其本质的分别。

  回到书中,书中探讨了一个问题,就是考古与尊重当地文化之间的矛盾。我们进行考古,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再现逝去的文化遗迹,再现逝去的辉煌历史,展现古代先祖的生活文化,能够了解我们之所来。这样的一项事业,无疑是伟大的,不知所来,岂能所往。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考古学所能依据的工具的发展,我们能获得的信息更多,同时谜团也更多,问题不断变多,答案却无法肯定,这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考古学能够成为人一生为之向往的所在。

  本书所揭示的,是考古学,这一项古老又现代的事业是如何发展的?通过时间和类别两个维度,对考古学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一是从时间维度上,考古学学科的变化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新的工具,产生的进步。二是从不同类别的考古方式上,对考古学进行了阐释。其他方面一是对考古学流派的优劣,各种新思想,前人颠覆古人的一些方式方法,给予了一些评判。二是又探讨了一些考古学面临的问题,一、发掘的文物如何保存;二、缺乏经费支持考古学工作如何开展?三、考古学理论与实际发掘之间的矛盾?

  最终,作者抱有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考古学在不停的发展,在欧洲,因为白人的优势心理而对其他落后国家的强制性考古,已经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发展,能够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了进步,心态更加宽容,不再抱有种族至上,不在抱有文明审视落后这样一种的心态。

  相信考古学会越来越好,因为只有通过发掘文物,通过对具体细节的确认,才能使得我们能够得到有效的肯定的信息,使得我们了解自己作为人类的过去,也就是,考古学的意义所在。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向人类遗存追问历史

  谈到考古学或考古学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还是遗址发掘现场,小心翼翼的专业人士在慢慢清理灰尘,测量各式各样的古物遗存,其中可能还有尸骸,再然后,他们回到自己那间窄小、封闭的书房或办公室,与世隔绝地进行研究。类似的想象,在流行文化中比较普遍,再加上很少有考古学家出面纠正此类想象,因而这种看法有着广泛的基础。不过,考古学家的生活真的如此单调乏味吗?考古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又是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保罗·巴恩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一书中,他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讨论主题、历史发展、下属分支、所遇挑战,以及可能会拥有的未来。借助他那幽默而风趣的文字,读者可以扫除自己对考古学或考古学家的偏见,领略考古学,这门“永远也不会真正有一个结果”的学科,或“一次无尽的旅行”始终存在的无限魅力。

  顾名思义,考古学是对古物遗存进行研究的学科,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古物遗存”指的是“遗存下来的人类过去的物质遗迹”,因此,“考古学家并不研究恐龙或是岩石本身”,后二者分别是古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它的主要分支,按照不同的标准包括海洋考古学、陆地考古学;实验考古学;人种考古学;认知考古学(包括考古天文学),等等,不能说不丰富多元。

  考古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为此它遭受到来自自然科学的质疑。哪怕是一小块动物或植物的遗存,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它的年代、驯化与否、为何出现在此地;至于人类的遗存,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年龄、死因、墓葬方式,是否表现出某种仪式,等等。考古学因此注定了是跨学科的,它经常会从姐妹学科,甚至是不相干的自然科学那里借用概念和技术,从而不断地发展自身。

  与很多学科一样,考古学也面临着自身的学科合法性问题。它与常见的历史学,以及人类学的区别何在,这是长期困扰考古学学科建设者的疑难之一。在巴恩看来,尽管考古学、常见的历史学,以及人类学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从古物研究发展而来的考古学,其实与它们有着不少差异:常见的历史学主要研究有文字的历史(口述史学除外),而考古学,特别是史前考古学,关注无文字的历史;人类学“发生在现在”,而“考古学的情报提供者已经死去了,考古学的证据更是沉默不语”,考古学家无法像人类学家那样“要求”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出解释”,他们只能自己通过遗留下的一块块碎片,试图“重建人们的行为”。

  考古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未来亦复如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考古学遭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反叛,那些“叛逆分子”声称要建立“新考古学”,即科学的考古学。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考古学从来都不是精确的科学,尽管新考古学的挑战并非毫无益处。在不远的将来,考古学可能还得面对类似的诘难,以及考古式旅游带来的保护性难题,等等,但它的前途依旧光明。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梁白泉: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

  序言

  梁白泉

  马克思在讲到一般意识形态和德国哲学时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说到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自身的历史。

  什么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可是,无论中外,自古以来就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疑”字多义。《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逸周书•王佩解》:“时至而疑”,注“疑,犹豫不果也”;《说文解字》:“疑,惑也”,“惑,乱也”;宋《广韵》:“疑,恐也”、“不定也”。

  《后汉书•桓谭传》:“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曹褒传》:“互生疑异,笔不得下”;《郑玄传》:“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陶渊明《移居》中的名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南宋朱熹在《近思录•致知》中指出:“学者先要会疑”;近代胡适也提到,“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在西方,17世纪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认为以怀疑方法可以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对“怀疑论”(skepticism)的影响很大。

  历史是什么?从认识论出发,当今的史学家如詹京斯(Keith Jenkins, 1943— )等,大力鼓吹“后现代”(postmodern)史学。后现代史学家的观点有:历史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的参半”。人们因而要问:历史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信的呢?

  今天,我们历史学的工作者习惯于把历史学的组成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历史文献,如我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等;二是民族学(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特别是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调查、记录下来的那些原始土著居民的现状和知识,如摩尔根(L.H.Morgan, 1818—1881)的《古代社会》等等;三是18世纪中叶以来因发掘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陵墓、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遗址而建立起来的考古学,其中著作很多,举不胜举,例如柴尔德(V.G.Childe, 1892—1957)的《青铜时代》、《工具发展小史》等等。

  关于历史文献,人们大多深信不疑。因为列强侵略,西方思潮涌入,学者反躬自省,对古文献的价值产生怀疑。近代梁启超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帝王家谱”,是帝王家族的“相斫书”。上世纪30年代,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学者为首的“古史辨派”曾对我们的古史全面质疑。冯友兰又提出“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的历史划分。

  西方16世纪启蒙思想家、怀疑论研究者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告诫人们,不要“知之最少,信之弥笃”。

  克罗齐(B. Croce, 1866—1952)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一切历史都必须从当代出发,历史总是后人或别人的论述,只反映了后人或别人的历史观。

  英国古典学者、历史学家伯里(J. B. Bury, 1861—1927)提出了严厉而苛刻的要求:“历史是一种科学——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

  于是詹京斯在他的《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感叹“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过去。”

  民族学记录的原始民族或处于母系或父系社会,或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民族学家说:他们或多或少地证明了今天先进民族曾经经历过的历史阶段。但这只是推测,只是可能,只是“例子”,而不是“证据”。列宁(V. Lenin, 1870—1924)说过:“例子不是证据”,例子只是类似的可资比较的东西,证据是事物的全体或局部。

  看来,只有考古学,由于遗址、遗迹、遗物的直观性,具体性,原生性和生态性,才能比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考古学并非万能。第一,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先人的遗存已经大量消失,仅存者难以展示他们生存的全貌;第二,它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认识和解读;第三,正如我们认识、解读古代文献一样,存在着类似“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问题,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准确仍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的考古学从西方输入,百年来成果辉煌,证明了我们的古史基本可信,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成果。

  本书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1979年获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发表论著四百多篇,出版专著八部,其中部分被列入大学考古专业的参考书目。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在今天这个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这非常符合读者的需要。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强调学习要尽量与兴趣相结合,且要持之以恒。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请你不要轻易将此门关上。

  希望本书的阅读过程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本文标题: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8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独立我生有涯愿无尽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