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书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9 10:58: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生死书》是一本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生死书》精选点评:●翻译拖沓,各篇之间没有逻辑贯连。书封好看但版本不怎样●或许他是对的,但无法理解●克里希那穆提也是略

生死书读后感精选

  《生死书》是一本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书》精选点评:

  ●翻译拖沓,各篇之间没有逻辑贯连。书封好看但版本不怎样

  ●或许他是对的,但无法理解

  ●克里希那穆提也是略微鸡汤了

  ●看封面好酷 昂这本书就是因为封面很酷,所以才借来看,借来的时候看了一下导读,发现很酷很有意义很有道理,当然书中的内容并不都是这样首先昂我还是按原来的计划写写书评吧

  ●不认可克里希那穆提每天死去,断绝一切关系,超然于世的观点。照这个观点下去那即使获得了所谓的大爱也没什么意思。不过他活在今天活在当下的观点很值得赞赏,过去和未来都没什么必要,只有把今天过好未来才会更好,做到每天都没有遗憾,和“朝闻道,夕死可矣”暗合

  ●当我想起死亡的时候

  ●所谓“来者要惜,去者要放”

  ●纯真而鲜活的心,是独立不依附的生活,而不在记忆的累积里存活。 克氏的书大多经典,此版较不喜欢。

  ●写的很浅,不推荐一读

  ●目录就是比较好的读书笔记。 有点碎。

  《生死书》读后感(一):难以捕捉的死

  书中内容是由作者多年来所言所写文章集合,书中不断的重复,叫读者去死吧,去死吧,去死吧,生就是去爱,就是去死。 整本书都在说死,死是包罗万象的,肉体的死亡只是死的非常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也有点囖说地去试图谈去“我执”,偶尔有些地方谈到了去“法执”,谈到道,谈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在我看来,书本中不断重复的概念(虽然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让人渐渐能建立起对这生涩、不可感知、虚无的主题的熟悉感。挺有启发的一本书,能让人联想到释和道,能用平实的语言讲诉难以理解的道理,虽然很多地方作者讲完之后,我还是难以理解,至少抛砖引玉吧,对存在脱离时间一说,深感喜悦。

  《生死书》读后感(二):现在的我们,可能完全无法理解

  本书所描述的思想(虽然作者非常不喜欢使用这个词语,因为思想导致了人类的局限)跟佛教有些类似,但是却明确拒绝佛教的一些来生思想。

  对死亡的恐惧一直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没有之一,本书主要就围绕时间、思想、生、死这些论题展开,有个人讲座形式有对白形式。每一篇之间内容都是相关联的,主题表达的核心都是一致的,让自己每时每刻都死去,不要纠结过往,不要妄念未来,过好现在(就这一点来看,作者肯定还有很多针对过好现在的著述甚至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因为这又是一个极大的话题了)!

  相信作者还有其他很多著述和观念,但是就本书来看,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实在难以做到作者所说的去抛开思想以及思想带来的限制,去直面死亡,去直观感受我们的恐惧和我们所恐惧的对象。

  总而言之,兄弟我一知半解,没有看懂。哈哈哈哈哈

  :兄弟我在豆瓣从未写书评,第一篇书评也是因为看到这本书没人写,权当抛砖引玉,大神勿拍。

  《生死书》读后感(三):《生死书》首读

  《生死书》,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这本书,是18年4月到我手上,是在实习时候一个读书流转会上偶尔交换获得,迟迟没有打开阅读,生死,一个太大的话题。18年经历过奶奶的离去,难过,但内心没有太大的波动,总觉得不真实,甚至现在仍这么觉得,只不过是不再听到奶奶的声音了而已,只在逢年过节去烧个香。在多年以前和妈妈聊过一句“怕不怕死”,给出的回答是“已经体验了人世,也看淡了”,彼时看淡此时或许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我,惧怕死亡。

  这本书全文是由24篇小文章组成,是作者的发言稿、讲话稿或者是和他人的问答组成,从时间、延续、恐惧、理解等几个方面来阐释生与死是一体的,心灵的觉醒。惧怕死亡,不外乎是欲望还没有达成,想要在世间再多得到一些,再获得更多满足,没有实现的事情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亦或是,对于不确定性的惧怕,不知道何时死亡会降临,若是明文宣告死亡时间,或许更为容易接受。我们一直活在昨天或者明天,总想着“昨天我做了什么,下次我要更好地处理什么事情”,或者是对于明天的安排,明天我要如何如何,将来我会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们总是轻而易举地让自己活在了昨天活在明天。

人们害怕的不是未知,而是害怕失去他已知的事物。我们接受了时间,也就培养出来惰性。生命重要的是你此时如何生活——不是你相信什么——而是你是什么,你做什么。恐惧会不可避免地沦为独裁、占有、暴虐和统治。我们害怕未知,害怕困难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对于过去的依赖——多去有它自身的价值,可以为我们所用,而且必须当做知识来使用——那么我的生活就会是一场持续的更新,一场在未知之中持续的运动,那里既能学有所得,又不会一成不变。未来是被当下偶尔改成而成的过去;明天是被今天的经验、行为和知识重新塑造的昨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因为要坚持留住已知,所以恐惧会存在,已知是活在当下并改造着未来的过去。对绝对孤独、绝对孤立的恐惧,对一无是处的恐惧,才是最基本的,是我们自我矛盾的根源。心灵会在本质上害怕不安全,所以会在习惯中运作。这就是你害怕的东西——害怕什么也不是。只要对延续存在欲望,就会惧怕死亡。因为你无法经历死亡,所以你害怕死亡。只要我们还在寻找着确定性,我们就一定会害怕不确定性。当习惯于拥有确定性的心灵遭遇不确定的时候,当那个从已知和过去之中诞生的心灵,遭遇到未知和未来的时候,恐惧就会油然升起。

  以上摘录自文章,能够最简单最直接的说明了为什么恐惧死亡,但如何破解这层恐惧,读了一遍,目前还未参破。时看时新,或许更多人生经历后能有不同理解。

  生死,究其根本,都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事件。生,取决于父母。死,取决于年龄或者身体状况或者意外(不包括自己了结生命)。太多的不确定性,就像蝴蝶效应般,一件小事或许对于死亡就有决定性影响,只是当下并不知,也没有上帝视角,无法窥探人生全局。害怕不确定性,害怕自己没有得到延续,内心还有很多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故而害怕死亡。在过去十几年的学生生涯里,被教授的都是1+1=2的确定性,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当抛出一个问题,答案可A可B可C时,茫然是我过去的第一反应,虽知道世间万事并非非黑即白,但还是一直在追求一个确定性,长大了,在理解和接受不确定性。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让过去的成为过去,反思昨日后就把昨日放下,思考明日行动后就把明天滞后,今天是今日,是要把握住的一分一秒。有太多的昨日和明日,所以从来不会好好的活在今天。“假如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怎么过?”当这句话是假如的时候,从不会引人重视;当这句话成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重视它。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活在当下,感受未知,拥抱不确定性。勉励自己。

  《生死书》读后感(四):时间 —— 记忆 —— 思想 —— 延续

  不满 —— 意志 —— 恐惧 —— 逃避

  这本书是摘录的演讲内容,重复较多,我把各个重点概念整理了出来。

  思想

  思想属于时间,思想从时间中产生,同时又创造了时间。思想的延续不是生命,而是滋养了我们的全部痛苦。思想是对记忆做出的回应。

  思想本身不会持存,但思想通过肉体、图像、知识,通过所有的经验、哀伤、愉悦、悲痛来认识自己,这些赋予了思想一种持存的特性。

  思想是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反映,因此它总是陈旧的、从不自由,它属于时间,所以意识不到永恒,意识不到时间之外的事物。

  自由不是思想的结果,思想从来都不是自由的,也永远不会自由。

  记忆

  记忆是种族、团体、人群、家庭以及个人为我们所积累、继承得来的背景。人们害怕的不是未知,而是害怕失去已知的事物,即记忆。意识执着于记忆。

  我在过去之中找到慰藉,这是我的领地,我知道它的边界,边界即是我的意识,我的意识即是边界里的内容。

  记忆是心理时间。

  痛苦

  痛苦源于自怜,自怜一出现,就为痛苦铺好了土壤。只有愚钝的心灵才会忍受痛苦,要全神贯注地正视痛苦。只是消极地凝视、观看。只有在逃避、远离、挣脱或敬畏痛苦的时候,痛苦才会持续。

  已知就是痛苦,而你却渴望它延续。

  只要有从现实逃向虚幻这样的行为,就总会有矛盾和痛苦产生。

  痛苦不能通过任何方式的逃避来结束。只有当心灵为了逃避而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全被摆脱干净,痛苦才会结束。

  恐惧

  当你依赖于已知的事物,恐惧才会来临。

  恐惧制造出幻象。

  野蛮人只有一点点单纯的恐惧,而我们的恐惧却数不胜数,它的复杂性随着我们越来越“开化”而与日俱增。

  哪里有意志——行动和不满的意志、成就和满足的意志——哪里就总会有恐惧。

  恐惧、意志和痛苦同行,它们是分不开的。

  恐惧不能单独孤立地存在,只有与某物发生联系之后才会出现。

  我

  “我”积累起来的一切害怕终结,“我”是一堆记忆,一堆空洞的词语,这就是我们抓住不放的东西,这是分离的本质。

  这个“我”,只有当它认同了财产、名字、家庭、失败、成功,以及一切曾有和想要的东西,才会存在。你就是那个用以确认自己身份的东西;你就是由这一切组成的。没有它你就不再是你。你想要延续的,甚至想延续至死亡之外的,正是这种对人、对财产和对理念的认同;但这是有生命的吗?或者说,这难道不就是一团矛盾的欲望、追求、成就和失败,痛苦多过欢乐?

  逃避

  我们总是在逃离恐惧,所以我们才活在这样矛盾的生活当中。

  在逃避痛苦的时候, 我们迷失在神话和象征当中。

  延续

  你越想某个问题,你就越会让这个问题扎根,延续。

  能够延续的东西永远没有创造的活力。

  心灵仅仅习惯于一件事,即记忆的延续,所以走向终结这样的理念是可怕的。

  时间

  在心理上,我们被时间奴役,时间是昨天以及过去的记忆,带着它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不只是你个人的记忆,还有集体、种族和不同年龄的人的记忆。未来是被当下偶然改造而成的过去,明天是被今天的经验、行为和知识重新塑造过的昨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

  我们一直用过去来解释当下,因此让过去延续了下去。

  词语

  我们多数人都被词语所奴役,被这些词语所聚焦的概念和形式所奴役。有一种理念,一种模式,我们依此塑造我们的人生。

  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让过去死去。

  死亡

  就像叶子在秋天凋谢,不用意志去抗争,不会焦虑。

  当我活着的时候,我就无法终结吗?心灵不能从记忆的所有累积中解脱出来吗?

  当死亡到来,它不会问你是否准许;它到来,把你带走;它就地把你毁灭。你能否以同样的方式彻底地抛下仇恨、妒嫉、对占有物的扬扬得意,对信仰、意见、理念以及一种个别思维方式的依赖?

  我们从未看过死亡的美与浩瀚,我们仅仅通过恐惧和悲伤来了解死亡。

  毕竟,心灵的下降,敏感度的钝化,我们的一切观察变得粗糙——这就是真正的死亡,不是吗?、

  生死合一

  生与死并不是分开的,不能孤立任何一个,而试图去理解另一个。死亡就是此时此地。就像爱一样。生命、爱和死亡一同进行,不分彼此。

  让你已知的东西死去,也就可以开始理解死亡。每天都让所有事物死去,让所有累积死去,这样心灵才会在每一天都新鲜而单纯。

  过去的生命是一段死去的生命,活在过去的心灵是一个僵死的心灵。如果没有对过去的依赖,那么我的生活就会是一场持续的更新,一场在未知之中持续的运动。

  我们把生死分离这个事实也许就是痛苦的根源。

  倾听

  我们一直在转译他人所说的话,却从未倾听他人所说的话。

  中立

  你既不渴慕也不拒绝,既不接受也不推开,从不把任何事物关在门外,对你身边的一切保持完全而发自内心的敏感,就做到了中立。

  《生死书》读后感(五):什么是死亡?为什么会恐惧?

  看封面好酷 昂这本书就是因为封面很酷,所以才借来看,借来的时候看了一下导读,发现很酷很有意义很有道理,当然书中的内容并不都是这样首先昂我还是按原来的计划写写书评吧 这本书主要是以克里希那穆提不同年份的书籍演讲论述内容为主,编排成一本书。昂我认为他在书中主要是想回答: 死亡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当然他主要是想回答这个,但是我并不觉得他做出了具体的回答,他只是在不停的提问不停的绕概念……也许这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吧,很多重复累赘的概念性词语,一直在强调一直在重复,但是没有什么作用。另外,他的不同提问也自然而然给我带来思考,这块等一会我下面会细讲。不过总体来说,对克里希那穆提个人的观点我不持完全赞同,部分观点确实会引起思考引起共鸣,但更大一部分我认为说的废话,还有一部分有争议。可能我还年少轻狂吧,总之批评性学习是应该的。

  关于他如何论证自己观点,我认为就是道理道理道理论证,满篇的空口白话大道理,但是,他一直强调不能只听他的言辞,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所以这大概也是举例论证吧,举的读者自己的例子,代入感很强,引人思考

  关于如何构思这本书,我真的……emmm我感觉没有任何线索,总之他就是在重复很多的观念,死亡,死与生不可孤立,死就是爱,恐惧,时间,欲望……总之就是在这些理念里循环往复,也许他自己有线索只是我比较肤浅看不见吧……语言技巧,我就不说了,完全靠翻译,也许是本身就这么重复累赘,也许是因为译者翻译的这么循环往复,总之很多东西都是睡不准的,且看且批评

  最后关于我个人看完文章的感想,可以说是非常多了,一下会出现很多很多很多,耐心昂……

  从开篇的导读“要理解死亡,就必须理解整体的生命,生活在这片段中,而我们多数人就在这片段中生活”刚开始看这句话没什么感觉,但总觉得应该有什么感觉,于是又看了几遍,发现真的有感觉。生活作为名词,或者人称代词,它在片段中,而我们在这片段中生活,第二个生活就是动词,这应该和英语相似,同一个意思的词语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这样就会有意义完全不同的意思,也许是我自己瞎想多了。不过这种绕圈圈的哲学语言最吸引我了。

  然后,克里希那穆提提到痛苦合理化,痛苦源于自怜,领悟一切逃避,自怜,喋喋不休……然后仔细想想其实说的真的很有道理,我几乎目前的痛苦都来自于我对自己的怜悯,觉得自己长得丑,没钱,不够聪明,不够脾气好,成绩不好,近视,不能专心听课,单身,各种可怜自己,于是给自己平添很多痛苦,都是自找的,也来自自己的喋喋不休,嫌弃自己遗憾自己,痛苦的来源就是自怜,当然还有部分痛苦来自事故,依赖,自然灾害,不可抗力等。我甚至由这个联想到了上学期因为有些事感受到的道理……愤怒合理化,也许这样说不够贴切,但我觉得我自己已经找不到其他词来形容了。当你和别人有矛盾有冲突你很生气的时候,要去想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愤怒,不用愤怒,而不是一味的安慰自己,我善良我大度我不能生气,这样只会让自己觉得更加委屈,我凭什么要宽容他,而不是他宽容我,所以要让这份愤怒化解,梳理清楚自然愤怒所剩无几。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懂我在说什么。我也没有其他办法说更多来让你们理解我。

  然后,提到了“恐惧存在,幻象存在”真的是说的非常对了,我不知道他经过怎样痛苦的思考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真的无法言说我是多么支持他的这个观点。比如因为怕失去他,所以我一直在想他,一旦愿意接受失去,过去的回忆就走向终结,幻象不再存在。因为你想要所以它们存在,过去的知识、图像、声音演变成回忆,已知的思想就是回忆,所以活在回忆中,要活在现在,就要让过去的已知终结、死亡。

  他甚至还有些想法和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心灵可否先于肉体终结,从记忆的所有累积中解脱? ◎肉体终结死亡后思想还会延续吗,仇恨能在死亡时彻底被抛下吗? 这些问题真的够想上三天三夜了,甚至不会想出任何结果。——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圣人,解决问题的时候是世人(俗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当然我把自己说得很理智很清高,其实一旦遇到爱情,金钱,性欲,我也是一个失去自控的俗人。

  然后,我貌似知道这本书的主要问题了,“如何让已知的思想死去? ?过去的回忆终结,在死之前”似乎作者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回答出答案,他只是一味的讲不能将生与死孤立,时间可以延续吗?有什么是永恒的吗?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死亡?心灵就是思想,除了思想心灵能独自永恒存在吗?类似于这些问题不断地重复,但却没有答案。我甚至想到了一句,听起来很棒的句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享乐和续命”是吧,活着为了什么学习为了什么工作上班挣钱为了什么,为了你的家庭为了你的祖国为了你的世界和平吗,到最后也是为了享乐,谈不上享乐的就是为了续命。

  “如果我不能结束痛苦,那么就让我沉迷于享乐,或者变得严肃一些,翻开书,学点知识。我们也会通过暴饮暴食来逃避,通过无休止的谈话、争吵,通过让自己变得沮丧,来逃避痛苦”说得真的就是我了,很有道理,因为我总是这样逃避痛苦

  “你从未因为一个理念而欢欣,从未看到它的全部意义,并超越这个理念”“因为我们一直在转译他人所说的话,却从未倾听他人所说的话”好的,我意识到自己确实如此,我正在往超越原有理念的方向前进。

  “一个人必须要保持中立——对健康,对孤独,对人们所说的和没说的话保持中立,对成功和没成功保持中立,对权威保持中立”一个学法的人应该对所有都保持中立,保留我的观点。

  “你说得很清楚了。如果我在活着的时候能够了解或体验到死亡是什么,那么恐惧自会消失。”我想他的意思就是,在死之前无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在死亡之前体验死亡……所以这就是他提出的对解决恐惧的办法吗,所以越到后面我越是质疑他的言辞。“因为你无法经历死亡,所以你害怕”——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经历了死亡后,你才不会害怕,但我经历过掉钱,可我还是恐惧掉钱,这个怎么解释呢,真想和他当面讨论一下。“是已知带来了恐惧,而不是未知”这个说的很对,因为我们知道鬼是什么,鬼会伤害我们,所以我们恐惧鬼,如果我们从没看过鬼片没听过“鬼”这个词,没有想象过一切关于鬼的,那么我们也不会恐惧“鬼”。就是这个道理。

  以下是我的自问自答☞“结束是什么?”死亡,有什么是永恒的吗?“我”是什么,“我”可以延续吗?◎结束是什么?——结束就是化为虚无。“你的记忆你的肉体你的精神化为无,别人关于你的记忆你的肉体你的精神留在别人的思想里,同样有一天也会化为虚无。◎那么我的房子,我的妻子,我的书籍,我的名字,我的时间会延续吗?“以你的名义延续直到他们也死亡”◎亚里士多德的书籍,名字,诺贝尔的基金会会一直延续直到永远吗?或者说他们永不死亡吗?或者说他们早已死亡还是除死亡以外的东西在延续?

  值得你思考的东西远不止今晚吃什么,明天穿什么,周末去哪玩,国庆回不回家,而还有死亡和生命。

本文标题: 生死书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6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1000字《拿破仑传》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