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9 09:41: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是一本由[日]内田树[日]石川康宏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精选点评:●109●已经读完了。很标准的兴趣读物,算是吊起读者读马克思经典的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精选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是一本由[日] 内田树 / [日] 石川康宏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精选点评:

  ●109

  ●已经读完了。很标准的兴趣读物,算是吊起读者读马克思经典的引子。内容里的干货是很少的,记得最清晰的就是“劳动异化”了。

  ●马克思爷爷是看透了资本主义,然而共产主义不是空想,到底是个啥。所有人都可以不受限制自我发展,人跟人共存,就是限制。可能人类进化成无限高尚的物种了才可以吧……

  ●实践哲学

  ●或许马克思消灭阶级的终极梦想有一天真的会实现,但是不是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而是反过来。我们不必消灭剥削,可以从剥削人类,转而剥削AI。人性不必变好,世界也可以变好,我相信有那一天。

  ●我写过的最长的一篇读后感啦

  ●内田老师的信更好懂一些

  ●三星半四舍五入为四星

  ●虽说是科普,但也太水了

  ●文史入门书籍找哪家,目前还是日本强QAQ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一):带有咖啡味的鸡尾酒不错

  这是一本适合于不小心考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如果你考上这个专业纯属意外,那么看看这本口袋书有助于你树立继续学下去的勇气!!纸质版的书就别买了,一个下午就能看完,看完后也不会再去翻阅的类型,还是看看电子版,省了钱去喝杯鸡尾酒吧。嗯!带有咖啡味的鸡尾酒不错。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二):马克思前期理论的说明书

  马原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本是带着很高的期望去买去读的,用了不到一星期读完了,有些东西的确不是太懂,但是感觉读这种书,就像看说明书似的,还是不如实际操作来的痛快。现在距读完书已经有一周了吧,感觉收获不是太大。因为这本书只是按时间顺序写到德国意识形态,后面的很多重点都没有写到,也是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的。 书的内容和见的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达到的,还有从书中看到一点,日本人受中国文化影响真的很大,他们的思考方式都与我们大同小异。 多了解一些知识,随便写点什么,都可以对其他人有帮助,可以换做财富~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三):瞅瞅马克思呗

  可以算是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入门级的书吧。

  最开始被吸引是因为作者是两个日本人,而且书名很吸引人啊:青年到底能从马克思那里学到什么?马克思所主张的种种深奥的哲学是否能为我们所用?

  但事实却是,这是一本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的著作。内容是以马克思的四部主要著作作为基础,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尽可能通俗的阐述马克思原著中的种种概念和思想,当然,作为个体,书中难免会发表一些作者自己的想法。毕竟,这本书就是由两位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整理出版的。

  我自己还在慢慢摸索马克思的一些思想,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二十世纪的哲学家,纵使其著作中难免会有一些时代局限,但是并不妨碍我们进一步去学习和了解其基本思想,尽可能化为己用,毕竟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改造世界才是哲学研究的目的”’。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四):书能带来的东西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书中所说:书能带来的东西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对于一本书,每个人看了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就如之前所说,30岁看书恰到好处,这时候看书,由于阅历多,理解知识不至于偏薄;精力也是人生最充裕的阶段,所以此时,看书更能看出其中的味道,更加能理解其中的心境,也有更更多的想法,收益,以及自己新的认识。

  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经济是政治以及精神历史的基础。就拿中国来说,固然是社会主义,但很明显也看出来有“有权利阶级”以及“无权阶级”的清晰划分。阶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上天注定”,而是由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利益的争夺点。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最后,便会有差距,有差距这就是阶级。有阶级,就会有压迫,有剥削。马克思,如同中国的大儒孔子一样,都是理想和平国度的规划者。可惜现实都很残酷。

  在马克思眼里,一个国家要人人幸福完美,那么就必须消灭阶级。且只有消灭阶级关系,那社会才不会有压迫,不会有剥削。阶级来源于利益,利益来源于自私自利(也就是人们常常会提到的犹太人精神)。犹太人精神是指那些自私自利以金钱为目的的市民。当然不是指犹太人,犹太人之所以经商很厉害,那都是受生活所迫,无可奈何才走上这条路,要知道当时的欧洲重农轻商,将经商视为最低等人做的事情,不过现在看来是最可笑的。这可笑在于,我们现在人认为经商,自主创业是很了不起的行当。这一点马克思也说了:批判别人的人,其实自己也有这种想法。马克思并不认为犹太教徒就是拜金,犹太人之所以不被承认,就因为社会都自私自利的盈利,并且自由的经商,也就是作为人本来就有的普遍人权受承认后犹太人因其商业的犹太的本质为理由被拒绝的事情就慢慢的消失了。对于这些话,简单的举个例子,以前穿超短裙是不正经的表现,但是伴随时代的推进或者自己也穿超短裙的时候,也即接受这种观念(权利)时,那我们就不会认为这是不正经的了,反而对此大声叫好。可见,自私自利在这其中是多么能主导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的思想。在重商主义初期,自私自利被视为犹太精神的同义词。犹太精神是由现今的市民生活所不断产生出来的,并且在货币制度中获得高度的发展,逐渐扩大到每一个社会。对这种自私精神的扩张,我们或许只是被动的接受了这种社会意识。换句话来说,对于人来,他面前其实有两条路但他们看不见:一条是为自己,一条是为大家。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因为别人都自私,你不为自己着想就是傻),就如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的思想总是呈现出这样的假象,似乎因为他们不是正确的所以才具有统治地位”。所以大家都选择了第一条。并且这种想法在钱——这个最大的利益点的驱动下,变得更加坚定。

  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将他们捞了起来。将市民划分私人和公民的两面孔,私人希望能够追求个人利益,公民则是追求共同体的利益。有点像那句话“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你要做私人窃取更多利益,那你就意味着道德的流失不受爱戴;若你想做公民受大家爱戴、有好的自身形象,那就要抛弃财富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划分很重要,这样给大家一看。大家就有了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社会意识接受,从而让“人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真正发挥出来(这就是马克思认识到的:意识并不决定人,而是人决定意识。)。

  当道路划分清晰之后,那就是引导。怎么引导?如果是你,你也知道怎么办。那就是,你想把对象往哪边引导,那就往那边说好就行了。马克思就是这样的,并且也是有理由的。“人只有为同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会完美。”————其实,在博弈论里面。对博弈论有了解的都应该知道。囚徒困境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自私作祟,越是自私反而自己判刑越高,若是合作判刑却是最低的。在商业合作中也是一样,若不为对方着想,自私的为自己着想,反而获得的利益是最小的,因为你忽略别人也是自私的,都自私就会有博弈成本,最后收益肯定就低了。所以,一部博弈论。告诉我们的就是:博弈要成本,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

  可说引导,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还管用(所以马克思主义最先由学生发起)。但对于已经拥有权力,拥有财富的依托于剥削他人来满足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奏效。不然,怎么会马克思已提出,就受到资本主义的驱逐?

  对于马克思,要说的实在太多。。。。。。。。就这些吧。书上自己看。

  ——算不上是马克思的fans,但由于大学教马列的老师讲的确实不错,所以对马列主义思想特别喜欢。可见,一个好老师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本书,也是出于对其喜好或者回忆,所以看了看。而其序,声称是让不懂的人看懂,不过看到书只剩下不到3成才发现有点收获,看来还是不懂的太厉害。

  。。。。经典语录。。。。。。

  只要公民是虚构的私人是真实的人就会优先追求自己的私利只要人们的本意是自己好了就行,那么就会一直将别人视为工具来利用

  “犹太人精神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

  当市民称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就完成了人类的解放

  李嘉图在价值的定义上只有坚持生产费用,萨伊却只坚持实用性(有用性)当英国人谈论生产费用的时,竞争代替了效用

  而当萨伊谈论效用的时候,竞争却带来了生产费用

  现代国家承认人权犹如古代国家承认奴隶制是一个意思

  现代国家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私欲的奴隶

  马克思的革命论以生产关系的转换为根本,希望通过实现这种转换来获得人类关系的转换

  异化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马克思主张将他们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应该是我们的工作

  共同主义共同体成员全体共有所有财产的制度

  无法消灭私有欲望,只是充分的发挥了嫉妒和羡慕的功能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五):我写的最长的一篇读后感

  明天单位组织读书活动,被点名要做发言,还要有别的单位的领导旁观,所以咬咬牙捋了一遍,这是篇读后感,掺杂了一些个人看法。既然写了就顺手贴了,题目就是读后感,哈哈。

  本书一共8篇书信,讨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五篇著作论述《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两位作者在前言中谈到“我们预期的读者是——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这个定位和写作内容可以说是十分准确精到的,看完之后有这个感觉。这是一种“把复杂的东西分解之后教给初学者进行说明”的工作,同时,这项工作却并不像一般的教育初学者的教师那样轻松。我们说一个老师教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中专就可以了,本科毕业的教师去教初中高中。但在这个领域,却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阶梯性的传导。对一个领域知道得越多,他就越难以向一个初学者来完整又简要的阐述这个领域。但是好在我对这个领域知道得并不多,仅从个人的经历结合这几个部分来谈一下收获。

  在这之前呢,想提一下一个概念,作者探讨了“马克思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这个时间上的界定,所谓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实际上,指的是我们在从初中开始接受的政治教育和大学学习的“正确的批判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譬如物质决定意识、譬如历史唯物主义、譬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等。我们是直接享用了这个思想成果,而这里讨论的这几篇著作,展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萌生、发展、学习吸纳,从而一步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前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牛逼闪闪的英雄人物,而我们在瞻仰他们事迹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那些光辉的事迹和创造的财富遗产所震惊,我一直认为,能够激励人的,不是那些神人留下的成绩多么耀眼,而是同样是人,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和博弈,怎样的痛苦和抗争,或者说怎样以极大的毅力和意志克服了人类共同的天性:譬如懒惰、自我、偏见、懦弱,成就了自己和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的牺牲,这是怎样的过程,经历过什么样的内心和身体的煎熬和斗争,才达到的。基于这种情感和共鸣,我想可以为我们克服大部分学习的畏惧感和高山仰止的颓败感。

  一、《共产党宣言》

  这是一个纲领,所谓纲领,实际上就是一个基本的文书,政党、团体把自己的活动目标,还有为了这个目标所要采取的手段,整理出来,整理成册。

  就《共产主义宣言》来说,就是当时参加共产主义同盟的各位成员进行了讨论,譬如“各位,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着这样的缺点”、“我们得进行一些改革”、“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改革呢?”,之后,这些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来,就是《共产主义宣言》。在这个纲领里面,资本主义这个词还没有出现。马克思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为轴,描述了近代资产阶级社会;还有讲述了共产党人同工人阶级的关系,还有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而且是基于对之前的各种共产主义的思潮的批判。我们会了解到,在他们之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已经在世界各国存在相当多的面孔。但是为什么只有马克思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因为三点论述:1.不管哪个历史时代,经济和由经济生成的社会构成,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这个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常识,我们说一个人创造一条知识并不牛逼,牛逼的是创造了一条“常识”,常识的分量,基本上等同于发现了一条真理。)2.古代土地公有制崩溃,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所有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这种斗争必须由被剥削的阶级同时赢得压榨阶级,才能赢得解放。这三条根本思想,完完全全是属于一个人,他就是马克思。

  写《共产主义宣言》的时候,马克思只有29岁,恩格斯27岁,不仅思索很宏大的问题,而且自己给出了丰富而大胆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共产党人在我们革命的初期,也都是具有这种大胆无畏的精神,他们一样都是年轻人。

  说到这里,我是党员,那么我有责任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什么状态?什么蓝图?我们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印象,可能会认为它是由一个少数的精英阶级,或者由共产党来掌握国家权力,能够将全体国民计划进行管理的社会。但是,从马克思的角度来说,共产主义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它本身就是要在国家消失之后才会出现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党。那么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还要学习马克思?

  我想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马克思并没有把世界的构造明确的讲给我们听,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建造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的方法,只是因为读马克思会让我们脑子变得灵光。我们会觉悟,自己思考的笼子从外面被摇晃着,牢笼的墙壁上开始出现裂痕,就会领悟到自己的思想是被关在牢笼中。

  这2篇书信的篇幅很短,如果一定要总结,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为什么要读马克思。

  二、《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第二篇书信把这两篇论述放在一起进行了讨论。

  1.石川教授的这篇书信: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并不愉快的相遇和相处-马克思视恩格斯为敌对方的拥戴者,压根儿就没搭理他;还有这两篇作品是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之前的“年轻的马克思”所做,作者比较精华的归纳了年轻的马克思的人生观、宗教观、理论观、择业观、幸福观:

  人生观——“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不是一码事儿,《论犹太人的问题》中,马克思的意思说,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只是争取到了跟其他基督教的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名义上的被同等对待,就好比美国不准歧视黑人,黑白平等一样,但是实际上的现实,大家都清楚,在完整的政治制度下,大家形成了“法律之外的默契”,这并不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这个解释起来相当的漫长,但是很有意思,建议大家看原著。

  宗教观——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心思想是,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是人创造了宗教。宗教是民众的鸦片——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的批判的萌芽”,这里的苦难尘世被杠了一下——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我的理解是,马克思认为,正因为尘世不够好,太过痛苦,人民用宗教中天上的幸福进行麻痹,统治阶级也鼓吹承受苦难以求来世,所以,对天上的宗教的批判实际上矛头就是指向地上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要搞清楚地面上的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理论观——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绝不是无力的,如果能抓住很多人的心,就能够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这可能是后来的简化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精炼表述的雏形。马克思的著作里,有很多理论是很跳跃的,就是他并不是所有的理论推导过程都一步步写得很明白,但是我们读的人会直接跟着他跳过去,不会去自己推导质疑,因为他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共识,他的理论纯粹有力,即使跳跃也令人信服。

  择业观、幸福观——马克思17岁左右中学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我们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此消彼长,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只有为同时代的人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从这点上说,马克思无疑是幸福的,他具体的社会、经济论述在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幸福观却一直传承了下来,他把这种思想义无反顾地坚持到了最后,形成了系统的学说,并且有千千万万的人为这个理想奋斗。

  2.内树教授的书信:在回应前一位作者的探讨之余,提到了几个重点问题,同时他展开了对“年轻的马克思”的批判。

  “反犹太主义”——不可思议的对犹太人和犹太的一切的疯狂的屠杀迫害的根源。简单说就是,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脱胎于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的分支,自己独立发展了之后,首先就要证明的就是,自己的“母胎”是如何的卑劣不堪,这是共识。(阶级斗争后夺取了政权的新的统治者们,也是一样做的。)这在以基督教为根本的欧洲,就是一种共识。有这个基础我们就很容易想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这么命苦。

  《导言》中论点的批判——马克思说,“要使一个等级成为一个社会的等级,社会的一切缺点就必须集中于另一个阶级…..成为一切等级所共通的障碍的体现;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须被看成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罪恶……”内树教授的说法是“这个推论本身从理论上和经验上来讲都有待完善。”我认为是出于日本学者一贯的“民族的谦虚含蓄习惯”,( 因为他们是一个从来不说“我爱你”,只会说“今晚的月亮真圆啊”的民族嘛……)。那我是什么感觉呢?马克思很着急,要变革这个社会,所以在手段上不介意流氓一点。

  在我们的社会中,会有一些矛盾在某个特定集团中有集中的体现,它们所背负的扭曲和不合理,正是社会的扭曲和不合理的集中表现。但是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只有一个地方有毛病,其他地方都是好的”的社会,如果只需要清除一个集团,整个社会就干净了,这就太简单了。——以上是作者的解释,我觉得还是过于含蓄。

  接下来是我的理解,人为的造就一个阶级或者一个集团的“罪恶”,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罪恶的。和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又将所有的卑劣和坑脏的词汇用于犹太教,又有什么区别呢?社会的罪恶,蔓延在整个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在分担着让社会变好或者变坏的行为。我们不能在自己自身之外寻找一个“纯粹的恶”,或者“明显的、公认的、纯粹的坏人”,通过批判和消灭他,来消灭社会的恶,而是看看自己,是否犯下了“不为人知的罪恶”吧。

  三、《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个不是马克思自己整理的,是1932年,一个叫阿拉什么的人,以马克思在巴黎的三篇文章为基础,总结出来的。从内容和完整度、成熟度上看,都相对较低。这个时候马克思第一次手稿中有五分之四内容节选的是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作品,我们可以说,那个一八四几年的年轻的马克思(1844年),在经济学上基本就是个小白。然后3年之后,仅仅是三年,他出版了经济学的书,打出了我们到现在都比较熟悉的“品牌理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还有,他在这个阶段构建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作者在这一节的探讨,重点并不在与经济哲学手稿的具体内容和成就,而在于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初始,还有恩格斯对其的影响,还有马克思随着自身思想的成熟,向经济学勇猛进发的历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被任何学术问题阻挡”的、一路高歌猛进的、充满了激情的马克思:

  1.写下“异化的劳动”的热血沸腾的马克思

  《资本论》中描述了英国女工、童工的悲惨境遇,其实我应该引全文来进行描述,有助于渲染气氛以便大家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会热血沸腾。但是篇幅有限。所以我们想象一下,马克思见到了一些悲惨的人的悲惨的遭遇,他充满了一种焦躁,一种带着“我必须要把他们拯救出去!”的使命感的焦躁。之前我说他的论点有些流氓,但是读到这里,我就原谅他了。

  马克思总结道:“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自身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我理解为制作的东西或者劳作的土地),但是这个生命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对象了。而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他所创造的东西,就不在是他自身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眼中的“异化的劳动”。

  马克思每次想到这个“异化的劳动”就变得十分激动,我们要注意,他的激动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于他因为自己经历了悲惨的遭遇,而是接触到“他人的悲惨”经历。所以马克思——还有共产主义,主张的并不是“把我们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是主张“把他人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应该是我们的工作!”他无法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坐视不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涉猎当时所有的思想和学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最快的速度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我们来看今天的口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我想这就是是这种人文的关怀,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仍然延续着鲜活的生命的最好证明。

  2.期待“类存在物”的完美主义的马克思

  在之前,马克思谈到人的“政治解放”和个人解放等问题的时候,深深的感到困惑,正是基于这种困惑,他觉得,当时哲学家和政治家们谈的“解放”都不是真的解放,然后他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真正的解放”,以及解放了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类存在物”就是无限接近“真正的解放的人”的一个概念。

  简单来说,我们大家认为,在单位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在家的自己才是真实的?我们自己都深信,作为私人的样子的自己,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而我们上班、上学、劳动,要遵从一定的规矩和法律,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公共的人”,这个时候我们是扮演着一种不自然的角色或者说是“原则上的角色”,也可以这么说,“我们虽不情愿,但是还要勉强”。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处于“公私分离”的状态,是很奇怪的,真正的解放的人,不应该是分裂的,而是“解决了个体与同伴的争斗,解决了私人和公民之间的对立,形成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的行为的同时实现公共福利的状态。”

  马克思在说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下他心目中完美的“人”的时候,是沉浸在一种类似于说梦话或者喝多了腾云驾雾的幸福感里的。“人和自然界、人和人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只要想一想这个,年轻的马克思就被这种美好感动的热泪盈眶。

  至于怎么努力成为一个“类存在物”,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我就不阐述自己的观点了。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这篇文章为分界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标志是什么呢?就是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包括:人类社会为什么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构造是什么?之前的历史对于现在和以后的社会发展会有什么启示等问题。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并不在以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来进行研究和阐述,譬如政治、经济、文化,而是以整个人类全体为研究对象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明确了这些问题的基本框架,形成了这些重要的理论基础。

  那么这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呢?

  “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在马克思这里第一次被提出来的时候是个贬义词,为了批判一些思想家灌输的虚假观念,他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好汉不会游泳,思想家说他怕淹死是因为脑子里有关于重力的想法,把重量和重力的想法抛去,就不会淹死了。如果这个讽刺有点难以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些类似的,很多鸡汤文告诉我们,过得好不好,在于你的心态,恋人离开你了不要悲伤,你要想是他损失了一个爱他的人;挣得少你不要丧气,因为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陪孩子孝顺父母还有修身养性;被人欺负打骂了不要生气,你可以看做是修福积德,老天自会给你好报……换个说法,它等同于告诉我们,抛去你关于“肠胃”和食物、美观、舒适的概念,你就不会饿死也不会冻死,更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所以这里指的“意识形态”,现在也确实存在,我想,作为青年人,还是要时刻警醒并且远离它们比较好。

  共产主义不是理想而是现实的运动:未来,不是一个理想,而是基于现在的行动而产生的结果。基于此,共产主义并不是对于理想国的臆想(臆想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在一个一个的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形式。这个想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未来的革命论和社会论的重要支柱。在这个论述中,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唯物关系”等语言,才开始纷纷登场,并且指点江山上百年。这个理论演变到了今天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词儿我们现在几乎都耳熟能详了,马克思创造它们,一开始是用来形容“市民社会”的,市民社会,我的理解是既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用这两个词来概括这个社会上的利益追求模式和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分散在每个章节里,要系统的整理就得看全,也需要仔细琢磨。

  “人”的历史唯物论本质: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生产什么一致,也同他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的这个简单直白的伦理观,我觉得实在是太厉害了——简单粗暴的讲:不是看这个人本来是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他跳出了“人这个东西”的生理学范畴,就是说,有的人虽然生而为人这个物种,但是行为卑劣无耻不干人事儿,那就不能叫人。而“人无完人”,我们当中,有的人性格懦弱、自卑、自私、心理阴暗,但是我们并没有做出卑劣和自私的行为,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是个正经人,这点马克思给了我们保证。想到这里我也为以前的一些对他人的攻击感到羞愧,譬如我们会攻击一个相貌、身体和能力水平并不完美的人,质疑其从事某项工作的动机和出发点,而对其付出的努力和结果视而不见;我们会嗤笑一个爱表现的人出风头,同时安然的享受他对群体的服务,忽视他的贡献;在推动某项事业的时候,我们喜欢看着没有做出万全准备的先行者们,摇着头评价他们说,太草率、这里那里有很多问题被忽视了,这些那些因素没有考虑到,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伸手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甚至没有去提醒,每当这种时刻——冷眼旁观的时刻,希望我们能够感到羞愧,这是我们还能称之为“人”的底线。

  其他一些重要的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各种革命的起源和形式、阶级的形成、共产主义的特征、国家和法律以及所有关系,这些我们从初中、高中、大学时候逐步开始接触的概念,在这里都出现了雏形,就不一一累述了。

  以上是粗读本书的一些感想和梳理,如果你想知道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那么这些就够了。如果你通过这些梳理,对马克思有了更多的兴趣,那么替这两位可爱的作者感到高兴,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有这样多的人还有如此的热情去研究马克思,这背后似乎还藏有一个更伟大的世界。”,那么,还是去书中寻找你自己的马克思吧。

  好不容易的原创,转载请吱声~

本文标题: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6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拼命赚钱的样子,真好看。《不爱学习的校园侦探》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