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晚明③》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09 08:29: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活在晚明③》是一本由贼道三痴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活在晚明③》精选点评:●虎头蛇尾,大概是作者体力不济,若是能一一交代清楚,施展完抱负,定是神作。作者可能无力改变什么了,毕竟

《活在晚明③》的读后感大全

  《活在晚明③》是一本由贼道三痴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在晚明③》精选点评:

  ●虎头蛇尾,大概是作者体力不济,若是能一一交代清楚,施展完抱负,定是神作。作者可能无力改变什么了,毕竟晚明体制从根上腐烂了,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文人墨客有志之士,皆无力回天。景徽与张原的感情桥段颇为不适,他或许恋童,这个作者描写感情总有股腥味。

  ●这本小说最终还是坑了……让人心里特别空/(ㄒoㄒ)/~~

  ●对于晚明,我只对历史有一点点的了解,当时的人民生活、科考等都是一种很朦胧的状态。这本书很好地吸引了我的兴趣。作者文字功夫很不错,剧情生动不俗,描写到位,所以对开了金手指的主角也不反感。缺憾可能就是人物比较多,配角形象不算太鲜明,很多原以为是伏笔的内容后文都没有交代。

  ●三部读下来,作者写男主无非就是一路高升、左右逢源。倒是女主配角都很好,我是尤其喜欢景薇的、婴姿苦做茧希望有好结局。

  ●500多回的书,才出版了135回……出版社节操呢!

  ●越来越多的女人围着男主角转,有点不适。整体来说不错。不过作者真的想要让男主角力挽狂澜吗?他去世了也就不知道结局了,也许这样也好。

  ●原名《雅骚》,真正有晚明繁华味道。

  ●用了一天读完三本,可惜看不到后续了π_π

  ●越写越差了?虽然还有几卷,已经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

  ●结局有点突然啊,还以为有后续呢,男主怎么出谋划策,怎么使皇太极溃败等等......可惜,写到萨尔浒战役后就是结局了...后续啊....再来个后传吧...

  《活在晚明③》读后感(一):《雅骚》的虎头蛇尾

  读得疲惫看伤了,越读到后面越觉得《雅骚》过于冗长、啰嗦、细碎,写爱情和妻妾、红颜的相处应该砍掉,娶这么多回家,每个女的光生个孩子都要占用不少篇幅。 三痴算是男作家里难得文笔细腻雅致的,但也显得太小家子气了。发现他缺点确实是无法把控大场面,比较有意思的描写还是科举之路那块儿。后期应该把重点放在官场斗争、军事布局谋划以及历史大事上,三痴真不如写些太平盛世的风花雪月,乱世他驾驭不了。 心理活动没必要事无巨细的都写出来,重复的内容多,当读者是傻子吗?个人比较喜欢的情节却点到即过,实在不过瘾。像张原拜师、和两位太监的交往、对天启帝的教导等,完全可以铺展的更详细长远。 什么领域的名人都要结交,这件事也管,那个事也要插一杠子,最后什么事写的都不精,还意犹未尽呢就戛然而止。莲池大师出场没两句话就圆寂了,实在太失望了。

  《活在晚明③》读后感(二):真情•善谑•知识

  雅骚是我读的贼道三痴的第二本小说,第一部是写魏晋的上品寒士。考虑到作者已经去世,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相见恨晚和读一本少一本遗憾。

  这一本写的晚明,虽说风流不如魏晋,但从山阴张岱的家族入手自然也极有趣的。作品的主题也是要通过主人公的努力改变历史进程,留住江南的风情。

  成功网文的第一特点当然是爽,主人公穿越后获得的能力是过耳不忘的记忆力。在此基础上拜名师,斗讼棍,娶娇妻,结文社,倒恶绅,纳美妾,考状元。读起来十分过瘾。

  但这本书除了爽,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情

  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写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给书中的师妹一个好的结局,但恰好是这一点残缺让师妹对主人公的感情愈发真挚可贵。而作者对诗词的运用,对时代限制的描写铺垫,对人性的细致把握都让这个角色和这段感情令人印象深刻。

  二、善谑

  书里的几位主要人物都十分风趣,很多通过这些人物讲出的笑话都让人捧腹。但最难得的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些搞笑情节,常常会让人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来。考虑到网文的产生机制和作者的更新压力,真正的幽默是很难得的。(这也是我评价网络小说优劣的标准之一)

  三、知识

  现在的穿越小说很多都以对史实的尊重为卖点,也有很多人会借小说表达自己的史观。这本也不例外。但在史实史观之外,作者还生动详细地介绍了晚明的科举制度,行政模式,民俗民情。而这些知识都是和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我联想到国外有人通过游戏教历史,也许也可以试试通过小说教历史?

  尽管小说的结尾因为作者身体和‘转会’的原因有些仓促,但总体而言仍不失为一部难得的阅读体验和收获都上佳的优秀作品。唯一的遗憾就是斯人已逝,不知道何时才能再遇到这么好读的书。

  《活在晚明③》读后感(三):矢志不坠,年行三百六十日

  此为首次拜谒贼道三痴著作。究其缘由,却带心酸。道长新作《清客》,缓缓铺陈,势必要绘就另一番锦绣河洛。可惜,天不假年,道长徒生恶疾,于青壮丰硕之年,撰下卷末辞别之言。于此,吾辈唯能扼腕叹息,哀呼天道凄凄,不遗慈悲留世人。

  论及道长《雅骚》一书,避不过第一主角张原。道其名,平凡无华,淹然众生,难觅痕迹。观其字,曰介子。小子冒昧,对此稍有所感,莽撞下作两段思想。一者,着于“借”。后世人借前世人学子之身,拜读四书,入八股官道。借太监、军官、士绅、文人、商贾之势,以成“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之至理,拨云弄月,辗转于晚明。此一借,如得春秋机要,偏教万千儿郎得赏士子粉墨登场,雅韵风骚。二者,着于“芥子”。是为须弥芥子,不过毫末微物,不落人眼。然这芥子布局严谨,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蝴蝶展翅之威,掀起晚明浪潮,着实叫人不能小觑。此二者,一着于皮相,一着于布局,倒也相映成趣,妙不可言。

  知甚易,行颇难。张原张介子长袖善舞,除却过耳成诵之能,亦不缺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之持且久。眼有疾,则西张清客伴读;至不济,则书童侍读。每日皆有时限,如食三餐,如会周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积月累,自然小池溢满,腹有韬略。及至执束修拜名师,作八股制艺,行古文篇章,每日不殆,得授饱学之士评点,一牵一引,自然精进,一日千里。次结才子,会文友,不禁足,不宅居,不做书中虫蠹,与群英比对,文法互通,观点印证,日行三省,妙悟无穷,雅量扬长。如此,万卷书读,凝之笔端;千般法理,聚于你我。如此,知而行,行而思,往复回转,自然长于假借,会心于伏延千里。

  呜呼!滴水穿石事不难,三百六十心胆寒。莫言翰林容易做,悬梁刺股几人沾?

  萧牧梵

  二〇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活在晚明③》读后感(四):我眼中的晚明。

  晚明其实是个敏感的词,因为明清易代的事儿就离这个不远。但我并非因为亡国,怀念之类的情愫而关注这段时期,很简单,最开始因为戏,在古代戏曲史上,晚明的剧坛是一个不容忽视,光芒逼人的时期,四大声腔,昆曲流行,江南文风鼎盛,才女才子辈出,各色剧本涌现,仿佛那个时代生活在江南的人,凡是文人,凡是名妓,凡是官绅,似乎大多都和戏曲沾边,会写会演会唱,有家班的更是要精心培养,以求尽善尽美。

  当然1644是个界点,明清易代也是个绕不过去的大事件,而我却如同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张岱一般,只是沉湎于亡国前的纵情声色,繁华似锦,不愿梦醒,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在某一方面已然绝望,干脆将热情与真心都付与闲情雅致,诗词歌赋上,以求自我麻痹,自我疗伤。

  对于史,我所知甚少,所喜爱的,大概是那阵放纵任情乃至奢靡狂狼的性情风气。我知道要做到那样的不管不顾,愤世嫉俗,逃离现实是需要一个前提的,若社会秩序正常,矛盾缓释,内外安定,便没有那么多的隐士,隐者,自我放逐之人,披发入山之人。

  总而言之,这是段不太正常但又极具个性解放的时期,政治沉疴难返,但在民间,却有各色各样的人和事,宛如浮世绘一般绚烂多姿,这些促成了我成为一个晚明粉。

  然后来说说这本书吧,故事完结在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离1644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的,末世端倪显现,而主人公的杀青镜头是这样这句话:春风骀荡,杏花如雪。

  故事的开头张原从山阴启程,走上读书救国的道路,故事的结尾是他回到山阴,与家人团聚。

  从1612到1618,只是六年,功名,红颜,家庭,事业,抱负,荣华通通得到,晚明人该有的生活,也都过了一次,该是不虚此行吧。

  正好前不久看到有人评价晚明服饰,针对立领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一大家还是有所共识的,就是明后期气候的变化,大概是进入了冰河时期,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立领就成为了女性御寒的遮挡物,第二个就显得有些个人色彩了,说是一种禁欲的标志,用来束缚女性。作为一个对晚明女性生活稍微知晓的人来说,这个禁欲有点可笑。若要禁止一样东西,前提是这样东西必定要形成一种趋势,让人觉得需要控制,才去禁止。

  众所周知,明中后期心学兴起,王阳明,李贽,乃至一批文人和女性都具有了个性解放的意识,虽无法完全摆脱礼教束缚,但在自我意识上已经开阔许多,明代服饰文化里出现了服妖一词,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本应该按照等级和身份严格划分的穿衣规定,忽然被打破了,男性变得花枝招展起来,红妆,鲜衣,并以此为美,之所以成为了现象,是说服妖并不少,还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逾越等级也开始出现,上层与下层人民互相学习穿衣,追逐潮流,下层的人去模仿上层人的穿衣制式,富贵精致,而上层人士去追赶民间的新奇样式,风行时尚,由此便有了余怀写在板桥杂记里的一句话:南曲衣裳妆束,四方取以为式,大约以淡雅朴素为主,不以鲜华绮丽为工也。这个南曲说的是秦淮,青楼女子的穿衣成为四房女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淡雅简朴,看来当时的名妓的审美确实高一些。

  略微走题,回到小说本身,感到遗憾的是仍未看到一个鲜活的存在晚明的独立女性形象,大概作者是男性,总是希望拥得美人归的。王端淑在历史上嫁给了一个姓丁的,并没有为了张原而终生不嫁。

  故事停在1618,离我期待的精彩时代还有点距离,秦淮八艳尚未登上舞台,东林与朝中各方势力的争斗还未如火如荼,那些在朝廷动荡时期做出个人选择而被后人所评说的人还过着安稳日子。如张岱,祁彪佳,钱谦益。

  戛然而止。用当下话语说是烂尾,但觉得作者是对晚明有情之人,再写下去,也许便无力左右大局了吧。

  《活在晚明③》读后感(五):杏花如梦

  关于整部《雅骚》的

  断断续续殆半年,终于在今天把近二百万字的《雅骚》看完,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网文(除去初中时候在手机上看的《冰与火之歌》(后来补上了正版)),现在又要成为第一篇读罢我想要留一点痕迹的网文了。

  高考之后不怎么再看网文,好像这样的消遣只有在当时的急难时刻才管用,一如只有在高中里,零食才那么的诱人。大学之后,接连看了几篇,却开头便放弃。

  当时无论什么小说都看不进,遑论简陋者,自叹连小说都不再吸引人,这人生已然木了——

  其实心里极乱极闹,那些小说还不如自己当下的处境。

  《雅骚》最初吸引我的点仅仅在晚明的背景,对于“穿越”这一标签甚至略有厌恶。但是作者的文史知识颇丰,观念上又极正,大历史的格局令人叹服,几乎每一物、每一人、每一地、每一事,背后都有着文献查阅的积累。由此部分地弥补了网文创作形式的不足。

  作为主线的才子佳人、连连高中,穿插其中的算无遗策的斗姚、倒董,后来的京城宦途、出使朝鲜,乃至结尾的萨尔浒之战,开了“金手指”,都太像是传奇,只不过是看戏的心情。

  只是作者笔下的日常,淡然的、真切的,又是带着无可奈何的寂寞。这才是“雅”“骚”所在,后来入了京,却像是越写越“偏”。

  作为面向男性读者的网文,加之时代背景,几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必然处在附庸的地位,但作者写人的笔力不坏,她们依旧葆有“自我”的本质。商澹然、穆真真,补上王婴姿空白的王微姑,在我心目中,却都比不上王婴姿,也不全是因为姻缘的相错。

  一天之内的先后巧合,“八股文取秀才如探囊取物”,然而终究是女儿身。几个遗憾叠加在王婴姿身上,在同一瞬间放大开来。

  除了命中注定,也不能再如何唏嘘。

  说是同理心也不然,更像是替换了几个要素的感同身受。

  尤其是杏花寺之会,二人的篇幅其实将尽。当时读来久久不自禁,摘录如下:(原书中分在两章中,现整合)

“介子师兄。”王婴姿的声音从墙门内传出。张原回头,就见一道长长的人影先映了出来,影子在前,王婴姿在后,王婴姿并未改扮男子,只是原来的闺中装束,身后跟着一个小婢,往墙边左侧走了几步,人在昏暗里,说道:“介子师兄,我和你说几句话。”张原“嗯”了一声,走过去作个揖,等着王婴姿说话,王婴姿好半晌不作声。这时是戌时初刻,远未到缺月升上天空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透,星辰也就黯淡难辨,墙门里的昏黄灯光映照出来,渐远渐淡,好似流水渗进了地表——王婴姿不作声,张原也不急着问她有何事,只在昏暗中陪她那样默默地站着。武陵悄悄一扯石双衣袖,两个人走远一些,石双低声道:“小武,这王二小姐怎么了,找介子少爷有事却又不说话。”武陵忽然福至心灵,道:“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一出,武陵暗自得意,心想自己不愧是小三元的书僮,古诗信口道来,竟这般贴切。石双不明白武陵说什么,“哦”的一声,也不多问。那边王婴姿终于开口了:“恭喜师兄小三元。”张原看着夜色下王婴姿柔和模糊的面容,说道:“这要多谢师妹为我推荐了不少《春秋》典籍,五经八股就数《礼》和《春秋》最难考。”王婴姿又沉默了一会,问:“师兄即将去南京国子监求学吗?”张原道:“要先送我姐姐回青浦,何时赴南京国子监尚不确定,方才听炳麟师兄说国子监监规严苛,吃饭穿衣,俱有禁例,违者痛决,倒吓得我有些不敢去了。”王婴姿轻声笑了一下,说道:“我兄说话有些夸张,他说的是一百年前的国子监,那时严厉,现在想必不似从前了。”两个人说起近来读过的书,王婴姿道:“近日读徐文长的杂剧《四声猿》,中有两出戏分别是‘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戏文看着是热闹有趣,其实是做不到的,那日我远远看到师兄在龙门搜检——”说到这里,“哧”的一笑。张原有些尴尬,说道:“师妹那日也来得这么早吗?”王婴姿忍笑道:“要看个究竟嘛,这一看我倒是彻底断了女状元之念,只有寄望师兄一路连捷了。”张原笑笑,忽听王婴姿问:“听,什么声音?”作出侧耳倾听状。张原凝神倾听,有杏花寺僧人的木鱼梵唱、有街坊四邻的醉酒喧语、有夜风拂过树梢之声,心再静下去,还能听到一里外府河的舟楫声,就不知道王婴姿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垂垂暗夜里,王婴姿看着张原凝神倾听的样子,不禁展颜一笑,问:“师兄听到什么了?”张原打个机锋:“听到我能听到的。”这是大实话。王婴姿心道:“有些声音靠耳朵是听不到的。”问:“师兄可曾听到杏花凋零的声音,木鱼声中杏花落?”张原心道:“这是通感啊,婴姿师妹是女诗人,这种感觉常人难及。”微笑道:“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尚如何理会得,只管把木鱼敲破。”王婴姿称呼他为师兄,杏花寺就在左近,张原真觉得自己萧然一身大有禅意——王婴姿笑道:“师兄此言颇韵,倒象是半阙浣溪纱。”声音转轻,说道:“介子师兄,你有过耳不忘之能,那你方才听到的声音多年之后你还能记忆否?”王婴姿觉得这一刻值得铭记,看似平淡,但对她而言很重要。张原这时的心很静,悠远辽阔,说道:“多年以后,若有人提醒我,我会记得,若无人说起,无缘无故,似难记起。”王婴姿“嗯”了一声,说道:“巧者劳而智者忧,师兄有欲有求,事情太烦,以后怕是很难记起此时此刻了,让我帮你记着吧。不知为什么,张原心头瞬间闪过,去年在避园竹林、王婴姿抚竹大哭的那一幕。现在,婴姿师妹以很平静的语气说她已断了女状元的念想,却更让人愀然心动。王婴姿又道:“我知师兄有大志向,现在有了秀才功名,如蛟入海,山阴城是待不久了,以后与师兄相见也难,真是惆怅。”王婴姿很率真,她心里就是这么想的,也不觉得不能说。

  后来这张原以解元中举,便一路北上,王家也随着王思仁迁到袁州去。此后婴姿也就没有正面的出现了。

  结尾一章名为《杏花如梦》,处理油然得神。

  原本茉莉花开的盛夏,一觉醒来——

起床洗浴,用罢早餐,大石头来报说有人来接少爷了,张原出去一看,一辆马车停在竹篱门外,两个随车的健仆有点眼熟,一时记不清在哪里见过。还有一个管事模样的人满面堆笑叉手施礼道:“张公子,我家老爷命小人来接张公子去杏花寺赏花。”张原心道:“赏花,现在是杏花开放的季节吗。”那管事很热情:“张公子请上车吧,我家老爷专等公子前去。”盛情难却,张原坐上马车,车夫驾着马车驶过府学宫,却见一个门子从后面追上来,气喘吁吁道:“张少爷,县尊大人有请。”管事对那门子道:“我家老爷邀张公子去赏花。”门子瞪眼道:“县尊有要事与张少爷商量,耽误了县尊的事,谁担得起罪责——张少爷,快请吧,县尊大人在廨舍等着呢。”张原便下了马车,向那管事告了罪,随那门子往山阴县衙而去。春风骀荡,杏花如雪。……

  在命运敲响定音槌的那一天,所谓的另一种可能。

  杏花寺之会与乡试之间,介子留乡备考,因种种巧合,介子与婴姿在避园有过肌肤之亲,当时大骂作者,竟然如此谄媚迎合那些读者,给婴姿这样的安排。

张原怕冷似的,将本已靠在他怀里的婴姿师妹搂紧。听得婴姿“嘤”的一声,双臂攀上来,勾住他脖子,踮起足尖,声音极低极细,却又清晰可闻——“师兄——”“嗯?”“亲我一下吧——”“……”“不知道会是什么滋味,我想师兄亲我一下——”…………(止于此,原文有一段无关,故删去)张原拉着王婴姿的手走了出来,感觉到婴姿的手在战栗,不仅是手,整个人都在颤抖。张原也不顾武陵就在边上,将婴姿拥住,问:“师妹,怎么了,冷吗?”王婴姿身子火热,摇头道:“不冷,心里——快活,嗯,原来是这样子的。”

  但现在想来,写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于婴姿自己来说,终归结了一个“果”的。吴组缃写过一个绣蝴蝶的小姐,名字篇目已经难考,不也是相似的命运吗,只不过婴姿他们并未被发现,而就让婴姿留在书里的年纪吧。

  那在朝鲜的哑女贞明,临近分别时,终于喊出了话。是心声吗?是的,但远不及心声的全部,可是这样也就够了。

  大概两者是相似的境界——单薄的杏花瓣飘落下来。

  还是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附记》里的那句话,“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年代”,不管是什么样的地方,不管是什么样的年代。

  书中可叹,书外亦可叹。

  才高架不住命贱,英年早逝。

  笔下张原知晓后事,作者敲下“杏花如梦”,可知两年后自己也就骑鲸梦游而去。

  暑假已到一刻,往后自望珍重。

本文标题: 《活在晚明③》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5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アルファベット・パズラーズ读后感摘抄《乔布斯传(1955-2019)(纪念版)》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