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洪荒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2 09:45: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告别洪荒》是一本由赵林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告别洪荒》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浅谈告别洪荒从原始社会的文明初现到近代社会的工业时代,赵林用了一本书去阐述了在这段期间里各

告别洪荒读后感1000字

  《告别洪荒》是一本由赵林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洪荒》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浅谈告别洪荒

  从原始社会的文明初现到近代社会的工业时代,赵林用了一本书去阐述了在这段期间里各地区之间的文明发展与碰撞。而在漫长的文明发展、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后世的人也只能用一个较大的时间尺度去描述分析这段历史,这样看来是不是有点《文明》的影子。

  纵使中华上下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限于本书研究的是人类文明的演进,那些中华民族自我的朝代更迭的历史也就没有在书里大书特书了。而在书中提及的也都是元朝清朝这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毕竟这也算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据作者赵林所言:“雅利安文化类型的各支游牧民族侵入农耕世界以后,往往会使文明世界陷入一段长达数世纪的混乱状态,即所谓的‘黑暗时代’,······这个‘黑暗时代’实际上就是两种迥异的文化传统碰撞、交汇和融合的过程。在经历了‘黑暗时代’的痛苦‘分娩’以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才会呱呱落地。在这种新文明形态中,分属于两个不同文化类型的‘亲本’文化以一种‘融合遗传’的方式导致了文化新性状的出现,从而使变异性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点。”

  然而在中国,因为中国自身长足的发展,致使即使有外来民族入侵并占领了全国,但为了实现长久稳定的统治与发展,外来民族反而必须贴近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很难说会碰撞出一个新性状的文明。在书的前半部分中,作者也提过,在早期的农耕时代,也有过游牧民族入侵,占领后却发现还是农耕更适合长久稳定的发展。

  以上这些就可以简称为“文化杂交”,当然这也仅仅只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不可能说没有了战争和侵略,文化就停滞住了,文明就不发展了。而在没有战争的平静岁月里,人们的生活则是不断的推动文明的演进。就比如最初的农耕时代,人们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天文地理知识,因此对于耕种时常是靠天收,也正是因为早期的愚昧,所以人们开始产生了一种寄托,一种美好的祝愿,神话也就是这么衍生而来。但随着神话体系的不断丰富,人们开始制定出了一个关于神话的体系。在此之上,宗教等也有着飞速的发展,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然而除去宗教信仰者,民间还是有不少人会供奉一些历史英雄,就比如忠义必拜的关二爷。

  当然这些内容,作者赵林都将其一一总结收录书中,此处便不再赘述,有兴趣者可以自己购买来一睹为快。

  《告别洪荒》读后感(二):文明的演进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频繁的交流之际,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要想更好地发展,了解世界,了解昨天必不可少。其实,当代世界诸多争端,隐藏在背后的根源其实是长期的文化冲突。

  《告别洪荒》一书能够带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他的作者赵林教授是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他的这部作品学术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世界演进过程的读物。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作者详细介绍了人类文明不同时代的特征。作者把人类文明分为四个时期:神话时代、英雄时代、宗教时代、工业时代。

  1、人类文明体系

  ★人类四大文明体系

  四大文明体系一一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教文明、佛教一印度教文明、中国儒家文明一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历要化过程。这四大文明体系在过去的数千年间成为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色,而且在未来世界中还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些亲体文明分别是(从西向东排列):克里特文明、埃及文明、美索磁米亚文明、印度哈拉巴文明和中国夏商周文明。

  2、文化的变革

  ★文化是一套价值观念;文化是习得的行为规范;文化是一种结构符号;文化是人类的生物本性;文化是一种社会机体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富的总和,以及其他各种纷纭不一的说法。

  ★近代西方文化的变革:思想变革—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也可以对应的表述为:精神文化层面变革—制度文化层面变革—物质文化层面变革。

  3、以何种态度对待西方文明

  中国历史上记经历过闭关锁国,也经历过“全盘西化”,经历过漫长的探索,正在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经历过两次启蒙:第一次用外来文化启自身孤陋闭塞之蒙;第二次以自身中发生的新精神来启盲目崇外之蒙。中国是一个追求民族富强的国家,固步自封和妄自菲薄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中国文化想要发扬广大,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创造出一条崭新的时代精神,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告别洪荒》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体用双修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都是进化的产物,那么由人类这个高等生命体所创造出来的“非生物”是否也在进化当中?或者换个角度,作为生命体的人类在进化,那么作为人类的附属产物,他们是否也在进化?基于这样的,融汇生物学进化思想的《走出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一书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与其说这是一本学术专著,我更愿意称之为科普读物。近年来,科普之风盛行,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算作科普却笼统概括。传统被划入理工科范畴的专业学科对应的知识,肯定是属于科普范畴的。但是传统意义上属于文科的专业知识是否需要科普或者是否属于科普呢?我个人以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借用赵林先生在本作中的观点,私以为对于理工科的重视甚至在某些时候是盲目崇拜,也是20世纪以来“泛西方化”在我国推行的一个产物。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东方文明“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前提,以实用理性为手段”,使得近代化前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人“淡漠彼岸的上帝和天国,远离自然和神,造成了轻视科学和神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西方坚船利炮下被迫开始的中国近代化,对科学技术陷入了既崇拜又蔑视的矛盾怪圈,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这种怪圈的典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科学技术的简单崇拜与经济浪潮的复合裹挟而下,到了今天,科普的内容,仍然多以科学为主,关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看似无用的知识,依然鲜少问津。然而,对伴随人类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文化传统、社会体系、思想观点等的思考和了解,恰好是我们身处告诉变化的当下需要关注的。文明作为人类发展中伴随演化的产物,既对物质有影响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重要依托。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既是对自己内心的内省也是对这个世界的重新了解。

  人类文明的演进,既是人类这种生物在思想上由简单向复杂分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当下人类社会中种种制度诞生与演进的过程,更是当今世界形态发生成长的一个过程。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中诞生出的宗教至今仍影响着世界的发展,甚至在未来可能扮演更重要的作用。同样是从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冲击中产生的工业化过程,不仅深深改变了人类本身的历史进程,更是对地球生物、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宗教基础彼此分隔的文明之间,虽然藉由工业化放大的经济利益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但是文明之间藉由宗教基础已经产生了大量无可弥合的分歧。因此,统一只是短暂的,未来多元化将重新取代“反西方化”。而当下正是这样一个时期。藉由本次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勉力构筑起的经济全球化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不同国家在面对冲击时采取的措施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是变革的时期,人类文明将出现新的分野。正如赵林老师所言,21世纪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轴心期”,世界文明将有新的走向。身处其中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了解世界文明的过去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反过来,未来也诞生于过去,了解过去就是面向未来。

  《告别洪荒》读后感(四):了解过去是为了看清前路

  几千年来,人类对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对于地球几十亿年的光阴来说,人类的存在似乎显得九牛一毛,人类文明或许并非地球上存在的唯一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说是来自于河流两岸的农耕世界。本书将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神话时代、英雄时代、宗教时代、工业时代、泛西方化时代、非西方化时代。并借用大量的实施材料进行了充分的呈现,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的《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在苏联解体和冷战时代结束之后,21世纪的世界主要冲突形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甚至也不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非西方世界的传统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将再度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壁垒将取代意识形态和两大阵营的对垒再次凸显出来,从而使文明的冲突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题。”

  近代伊斯兰教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试图重振自己传统文化的运动,以及中国提出的“新儒学”“振兴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印证了这位教授的说法。文明的发展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在人类历史上主要存在四大文明体系,即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佛教——印度教文明和中国的儒家文明。

  “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文明。”文化在发展的周期进展之中,最终会变成文明。各种文明之间相互联系不断发生嬗变,最终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本书作者认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似乎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杂交而形成的最终结果。作者认为古埃及文明的消失恰恰是因为它的纯粹性。

  对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几千年来也是众说纷纭,变化莫测。最初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观点,认为人类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认为人类与地球一直都存在。

  近代生物进化论以及考古学的发现,使人类对于起源问题有了新的推论。

  他们认为人类是由远古猿人而逐步进化而来,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便由此展开。从最初的采集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现代信息文明。

  对于这个历史进程,本书作者分别从神话、英雄武器、宗教分派、工业发展与侵略、泛西方化、各国传统文化六个角度论述,并做出相应对比,由此逐步呈现出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演化进程。

  对于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书中对此言之甚少。部分观点我个人认为仍然有待考证。不过总体上作者还是保持着历史的客观性,呈现出整个文明发展恢弘的图景。

  《告别洪荒》读后感(五):《告别洪荒》:从动态角度探讨人类文明演化历程,寻求文化独立性

  喜欢就点个“有用”加“关注”吧谈到波黑战争、阿以争端这类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冲突的起因主要是领土争端,事实上,在这个争端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冲突根源。

  就波黑问题而言,就恰恰是历史上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长期冲突的一个焦点地区。

  宗教信仰的不同,文明体系的差异,导致了相融过程中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只有更好的理解文明发展的进程,才得以探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文明发展,借此深度理解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以“挑战和应战”来概括整个人类历史之演变,哲学家黑格尔则将人类文明和历史演变看作人类精神发展史。可见弄懂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对于了解现代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悠久古国,却培养不出类似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巨擘?

  十多年来,作为专注研究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赵林教授几乎每一年都会给本科生讲授“西方哲学史”和“西方文化概论”这两门课。

  在这个传授的过程中,无论是赵林教授还是他的学生,都会被课堂上提到的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罗马文化的凝重之力、基督教文化的灵肉分裂深深的吸引。当讲到哲学上的一些空灵幽邃的精神境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感动得不能自己。

  经过多年的哲学研究,他深刻意识到中国人虽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较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要更透彻些,但在方法论上却依旧落后。

  就比如我国近代的文学家章太炎、陈寅格这样的皓首穷经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那样学贯中西的学术泰斗。但倘若拿他们来与黑格尔、马克思相比,则不免失之小小气,显得功底有余而思辨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与近代以来的“泛西方化”潮流有关。而“泛西方化”的由来则要追溯到人类文明历史的碰撞与交融。

  要知道,在最近的数百年间,当中国的学者们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中研精究微时,西方的学者们却在建构思想“体系”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所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者们纷纷从西方已有的各种理论体系中去寻找历史哲学的基点。这样的做法很显然会给学术圈带来一股全新的气氛,但也会使得中国史学界陷入理论的混乱。

  为了探讨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分野的这一问题,试图从不同的文化模式去解释中国和西方的种种历史现象。赵林教授着眼世界各大文明体系和形态嬗变的宏观角度去研究,出版了《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共分成六个部分,从“文明”的产生背景到工业时代的浪潮,赵林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文明解读加以事例的分析,力图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到——我国现代化道路只有以中国文化特色的方式进行,“全盘西化”的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所以,懂得通过自我批判的方式,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重建精神砥柱,以此作为嫁接西方先进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本根,才是中国文化在21世纪振兴的根本。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冲突,是“泛西方化”浪潮的开端

  我们知道,在旧石器时期,人类的主要生活手段是对植物果实的采集和对动物的狩猎。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耕活动的形成,使得一部分的人走向了定居的生活。

  狩猎和以农耕作为当时两种主要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从而也导致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对垒、冲突和融合。

  在很大程度上讲,我们的世界历史实际上就是这两个文化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因为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较为稳定和有规律性,所以其人的性格也显得文静柔弱一些;与游牧民族相反,粗陋、简洁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他们性格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暴力。

  可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每每游牧民族侵略,农耕民族都可以以柔克刚,巧妙化解。但这个侵略和制服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将蛮荒纳入了文明的范围之内。

  其中最为关键的入侵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和对匈牙利、维也纳的数番猛烈攻击,其结果造成了璀璨的希腊文化向西欧流归,从而促进了西方基督教社会的文艺复兴运动。

  到了15、16世纪之后,零星分散的游牧民族再也不能对实力雄厚的农耕世界构成威胁,它已经不再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而存在了。

  于是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矛盾就开始让位给了农耕世界和工业世界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泛西方化”浪潮。至此,世界的历史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作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工业时代同时也是“泛西方化”时代

  15、16世纪是欧洲的舞台,工业时代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远超过以往一切历史时代的总和。无论是在物质成就或者精神成就,都成为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模范和范本。

  工业时代的伟大变革,也使得西方基督教社会从一个不够完善的文明体系迅速转变为一个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等方面独领时代风骚的文明体系,取得了有别于其他文明体系的绝对优势,从而也为之后的全球“泛西方化”埋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个不可抗拒的“泛西方化”潮流一方面在工业化和近代化的基础上把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使得人类历史第一次真正地超出了国别史和区域史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使得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在北宫工业化和殖民近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更是成为了“泛西方化”的催化剂。

  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来推行帝国主义,试图掠夺更多的财富和巨额利润的时候,这个暴力的过程被迫让非西方世界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被迫接受西方化。这种强势更替的结果,带来的却是后来更大的文明冲突和文化进步的阻碍。

《告别洪荒》面世的真正含义

  如果说近代化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传播和扩散的历时性过程,那么现代化则是一个各国家、各地区立足于自己文化土壤共同发展的共时性过程。

  当“泛西方化”终于结束之后,非西方国家终于有机会立足世界开始新的文明进化,他们终于可以摆脱西方化的阴影,重新梳理自己的文化形象。

  但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

  近年来,中国民间和官方弘扬民族文化呼声迭起,伊斯兰教世界伊斯兰的复兴,印度传统宗教信仰的情感高涨,东欧诸国的民族矛盾激化等等,都表示了非西方国家对找寻自己传统根基,重新建立新的精神支撑点之迫切。

  赵林教授正是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决心从源头出发,为国人或者其他还活在迷茫中四处找寻根基的国家,试图指明一条全新的方向——只有在激进和保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更新中传承,在传承中更新,才能在全球性的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中建构成一个新的文化精神变革。

  要知道,单纯的传统文化复兴并不能成为非西方世界现代化的出路,时下传统宗教——伦理价值系统的复兴只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

  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精神必将会出现一个多元化的格局,但矫枉过正的反拨并不能成为寻求符合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正确方法,新时代的文明追求的是现代化,而不是“非西方化”。

本文标题: 告别洪荒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3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解释一切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方方日记”是啄木鸟精神还是乌鸦定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