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1 20:35: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是一本由包慧怡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精选点评:●只想偷偷把她藏起来的喜欢。嗷●我爱!!!!“我到过这儿必将永不再受诱”●“我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1000字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是一本由包慧怡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精选点评:

  ●只想偷偷把她藏起来的喜欢。嗷

  ●我爱!!!! “我到过这儿 必将永不再受诱”

  ●“我颅中溢满眼泪/下个凛冬将长达三十一年。”如果要说一个概观,那就是语词的神秘主义夜会。幽幽华丽的中世纪凯尔特癫人织锦

  ●叹为观止!真希望和作者在一个年纪,目睹她青春,或许尝试绝望地追她

  ●包师的诗充满神秘感 异域的情调。是对伊斯兰的理解?是对中世纪的解读?是对神秘学的爱好?才融合成包师的风格。分分秒秒从一个时空跳跃到另一个时空,那些相互不关联的场景,在包师笔下却能融合在一起却不显的尴尬,可见功力所在了

  ●读出来很好听,字词的组合有种辽远的神秘气氛,像老一点的冬天里,大家围坐在炉火旁,盖着厚厚的毯子,听长得很美却不爱笑的姐姐讲奇妙的故事。

  ●学术的缜密积累并不伤害诗人的灵气与敏感。语词嵌入致密的结构当中产生宏阔的力量与美感,应接不暇,向深处渗透。读到后半段,结构相对松弛,近乎于童谣。

  ●非常知识精英的精致化诗歌,典故和象征遍地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迷失在语词融汇的海洋之中。同时,跳跃式的联想修辞也常常令人惊叹,但也可能胜于技法而失之恳切(虽然说一切劣诗才是诚挚的,但就读者主观而言,想对绝对个人化的诗歌写作进行共感与捕捉则是不可避免的常情)。包老师这部诗集让人重新找回了“纯诗”的美感,语言辨识度(甚至标题与意象,如掌纹等)极高,几乎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雷武铃对其的评价很到位:“修辞丰富,色彩斑斓”,且声音尤其迷人。但有些许地方我不同意,我认为比起开头,每首诗的结尾的部分反而更有张力,才是真正的“破空而来”,给人的感受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般是坐在集聚已久即将喷发的“火山的最边缘”。如《连》的结尾:你的夜晚从未连起过两个白天,而你并不犯愁。洞见与神思兼备,倒着读诗反而别有趣味与惊喜。

  ●现代诗总是很难分辨/究竟是私人的呓语/还是包罗宇宙的气度。和词句瑰丽的诗人比起来/哲学家似乎更易琢磨/而诗人如此莫测/稍不留神/便走失在她笔尖迷乱的万物之中/舌尖荡起危险的气息——不似日常的陌生密林/万花筒/记忆早期的影像/失语。多数时候/毋宁做个可把握的庸人/至少离迷狂和疯癫更远。

  ●“幽蓝的轻霾折叠着自身,掠过沙漠松针,掠过雪原燃烧的褶皱,透视阻挠的云朵…”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一):一篇综述中涉及到慧怡的一段

  一篇综述中涉及到慧怡的一段文字

  或许可以挪来作为本诗集的短评

  完整的文章,等熬过年底忙碌期再写吧

  茱萸

  包慧怡的写作,几乎不受大多数同代人所浸淫过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之写作潮流的沾染,而得益于一种奇异的混合体验。这种混合体验,来自女性天然富有的感性气质,来自对周遭的敏锐而细腻的观察,来自她的所学与所思中美妙的采撷与洞察。包慧怡的诗亦旧亦新,一方面回荡着来自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呢喃,另一方面则充斥着当代生活的洛可可式轻盈——虽然这种轻盈常常是表象,而人之存在于世最根本性的哀戚与伤痛才是内核,一如她在《去墓地》一诗中说的那样,“只有死亡值得我们结队成群”。这些诗篇,有的如中世纪手抄本般色彩斑斓绚丽,有的则在音调上繁复多变,却都不仅仅止步于静止/精致的修辞游戏,而常常呈现为富有戏剧性和表达张力的心智导览图。在这幅充满异趣风情的导览图中,既遍布着“所有不在场的潋滟之物”(《午时经》),又有在“海的酽烈”中祈祷“陆地的曼妙”(《慢》)而无人知晓的、孤独的时辰。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二):驾驭失当的意象主义写作

  1 包慧怡首先是作为毕肖普的中译者广为人所熟知的。她对语词的敏感,节奏的把控,考虑到她的年龄(1985年出生),从事过翻译的人应该都会不由得暗自惊叹:这小妮子真了不起!

  可不幸的是她还是名诗人。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可归结为两个字:目眩。是的,她的诗歌哲学是建立在华丽辞藻的扭结上的。

  2 在笔者看来,诗歌之所以称之为诗歌,其抒情性是占关键地位的。可包慧怡给人的感觉,像一个走偏了的埃兹拉·庞德,她的结构、框架全是围绕意象——真正意义上的意象——组装起来的。然而词语的重力不断消解、打乱、压缩着文本的抒情张力。甚至可以说她的华丽辞藻有一种破坏感,变成了打碎一地的,向四周散射的水晶的光,而不是一股流淌的溪水。后者才是诗歌应该有的模样。

  更进一步说,她为数不多的朴素的句子,才散发出一种可贵而真挚的情感。然而她的发力点依然是华丽的辞藻,这就使得读者的感情走向了浮光掠影,浅薄的感情滑行在辞藻的身躯之上。而这种感情是极为空洞的。

  在包慧怡这里,是真正做到了有词无句。确切说,她的诗歌就像一个万花筒,随着阅读的深入,万花筒开始旋转,你不会知道你终究被带往了何处,因为诗人本身也不知道——她的使命只是带你走马观花,唯有席卷而过的意象风暴残渣。

  3 严肃地说,这是一种抒情诗的精神分裂症。作者就像一个莫名其妙的,兴高采烈的意象罗列者,她所造成的效果就是空洞,她所信赖的就是文本主体的伪存在。她似乎离开了华丽的意象就不知道如何说话了,这对于观念先导的诗人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2020.3.20 李因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三):春天 我的眼睛化成一只鱼

  - 知道包慧怡是因为她是毕肖普《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的译者 很喜欢她的翻译 于是想读读她其他的译作 结果发现了这本小诗集。 从书名开始 每首诗都挺吸引我 但是感觉意象太繁复幽深 读起来有点累 最后读到布妈妈童谣集时感觉松了一口气。最爱沙漠巨人! 比较喜欢的片段: /冬 我知道 冬天是最好的 纯色的树木纤细 硬朗 不再多说 人们变得聪明 晴和 警觉 像一块玉 深深的刻痕 慢下来的眼睛 /小心火烛 作为一个黄昏起床的人 烛火是她的太阳 … 火焰跳着麻风病人之舞 从傍晚到凌晨 火焰在玻璃内部烧出亘古的地貌: 漂移的冰山 梦游的海岸 晶莹的岩浆 内坍的环形山 /沙漠巨人 亲爱的,亲爱的姑娘 请别责怪我的粗鲁 别怪我 不经同意 就把你吞进了胸腔 … 拐过这个弯 你就能看到我的心 那里干燥又宽敞 白蜡烛释放着芳香

  我为你

  去法国吞下了甜面包

  好好地放在桌上

  我为你

  去东方吞下了瓷茶具

  盛着百合的琼浆

  当然

  我还吞下了很多

  不太好咽的东西

  软缎的舞鞋

  象牙的竖琴

  一座白桦林

  还有一片

  生满菖蒲的池塘

  我还会吞一只小船

  让你可以轻盈地荡桨

  我还会吞一群蝴蝶

  让它们在你发际飞翔

  亲爱的,亲爱的姑娘

  如果还有什么

  是我没有想到的

  请原谅我的健忘

  请长长地

  久久地 住在我的心房

  我会小心注意

  让那里

  永远温暖又安详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四):打开包慧怡的中世纪古匣——试解包慧怡诗歌意象与主题,兼议其诗艺

  一、书名“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与扉页“致缺席者”题解 诗集第一首便暗示了”致缺席者”的含义。其中写道“我们之中谁都没有到过新奥尔良”。这就点明了作者“缺席者”的身份。我们从未到过新奥尔良,缺席了亲眼见证它的机会,却由此引发了诸多奇妙的想象。而《午时经》则更明确地表达出这一点。诗中写道:“所有不在场的潋滟之物/与我距离最近/缺席是我的笙歌与荆棘”。所有值得留恋、值得体验的事物都需与作者保持距离。相比参与,她更爱旁观。由“缺席”引发的审美距离产生了美,却因不参与留下了遗憾。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对世事冷漠,其中潜藏着强烈的爱欲。而强烈的爱欲以冰冷的方式展现,则是由于作者对死亡和衰老的思考。《慢》与《消失》指明了这一点。《消失》写道:“我修习独处的功课,为了不至迷恋风雨/我高悬在碎玻璃中小心掩饰/属于缝叶莺的乐趣”,而在诗末作者写道:“回到地面上吧,人类的孩子,趁黄昏/你可要慢慢地学习消失/不可对自己的花粉以身相许”。事物的易衰朽与消亡惊醒作者它们皆不可迷恋。迷恋的后果便是失去与悲伤。而《慢》则表现了因面对死亡而表现出的另一种相似的态度——以尽可能慢的姿态欣赏容易衰朽的万物以此避免悲伤。于是作者写道:“全然不懂得哀哭。海渊翻动出闪闪的宝物/星星,鲸骨,蒸汽马达,人鱼眼珠/而闭上眼(转过身)/就是全部的慢术”。在这里慢的极致就是“缺席”。 于是书名“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就不难理解了。“火山”指向现世热烈却容易逝去的事物。而“我”为避免悲伤与失去而与“火山”保持距离,作为一个“缺席者”远远观之。这种人生态度显然受到宗教思想的启发。然而,从其诗作来看,作者很可能不信教。于是在领会到死亡和衰老的普遍性后她并没有获得基督教中“灵魂不灭”或“永恒天国”的安慰,只能转向审美关照。而此类审美关照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悲剧性的态度在死亡及其带来的悲伤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另一种则是如包慧怡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尽可能避免死亡和悲伤。这可能是作者反对“灾难诗”的原因之一。它也基本统摄了诗集中大部分偏于冷清的情感基调。而诗歌里频繁出现的古旧的中世纪意象与这一基调相吻合。它由此形成了作者在汉语世界独树一帜的诗风。它成就了作者也局限了作者。 二、信仰与怀疑——外道诗人书写的《异教时辰书》 辑四《异教时辰书》是诗集中宗教色彩最浓的部分。从诗风来说,辑四算是一个分界点。辑四之前的诗作以短诗为主,意象运用和修辞较为节制,整体结构较为完满。而作者在辑四开始堆叠繁复的意象。这一趋势在辑六到达顶峰。辑四较好地处理繁复意象与诗歌内部结构的关系。而辑五、辑六的许多意象所运用的隐喻与意义完全脱节,甚至出现诸如“精斑”、“”我擦”、“阴茎”之类大胆的词汇。这使得辑五、辑六大部分诗显得臃肿而晦涩。因此,辑四是目前包慧怡中世纪色彩和繁复意象风格最好的代表。 辑四中《晚祷》、《垂怜经》与《申正经》集中围绕信仰与怀疑的矛盾展开。在《晚祷》和《申正经》中,作者从假拟的信教者的角度表达内心挣扎。作者用十分视觉化的方式将对信仰的怀疑展现出来。《晚祷》中写道:“菖蒲率领常绿宽叶植物/释出疑惑的暗香,它们已吸饱了阴影/膨胀的根须在水下织出微光灼烁的庞大地图/属于另一个迷宫的国度;更绿、更黯、更繁复/有着不可思议的比例尺。我俯身张望它阴郁的回廊”。而《申正经》更富有戏剧性。在埋怨上帝造物的不完美之后,诗最后做出了反转——“主,我说谎了。我仍感激/你曾为我们做过的一切”。《垂怜经》中作者更进一步,以信仰破灭者的视角表达出对深陷信仰与怀疑之苦之人的怜惜。诗中写道:“我将失神地转动古瓷眼珠,看那只角桠分杈的鹿/如何闯入它内在的图腾” 值得一提的是,诗集中与眼睛相关的隐喻十分具有作者个人特色。除“古瓷眼珠”之外,《Yoland》里“人们终年佩戴绿松石,竞相把左眼/抛入森林的青花瓷盘”,而《复调》中“我有千百颗玻璃眼珠被抛掷到你脚下/来回滚动”当属绝妙。包慧怡擅长将身体部位、神态或精神状态与精致的小物件相联系。 除以上几首外《晨祷》又是从非基督教教徒书写个人信仰。于是,在不同角色与视角的转换中,作者以“缺席者”的身份穷尽了信仰与怀疑的主题。 三、其他杂议 情色诗在诗集中数量很少却异常突出。《梦一则》将春梦中的性交和高潮用丰富的象征呈现给读者。《黑死病》则有用性狂欢对抗死亡的内容。出格的想象让人眼前一亮,却流于表面,难以打动人心。此外,《旋梯十四行诗》则展现了作者独到的知性认知——热恋的诗句一旦被写出,爱情也就熄灭了。然而该诗过于繁复的隐喻彻底压垮了诗意。从“琥珀冷却,冰晶羽化成内在的灯笼”到“人鱼最后一缕泡沫轻颤着逸出砂岩的毛孔”,其间每个隐喻都不得不说很精妙,但整首诗却早已臃肿不堪。当然这并不能说作者在诗篇整体构造上没有能力。《我不能乖巧地枯坐此山中》、《露台》以及《关于抑郁症的治疗》都在结尾处作出出色的反转。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五):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为我轻浮的孤单砌起影壁

  今年的高温持续之久甚于往年,阳光炙烤着早已奄奄一息的大地。空气黏着让人近乎窒息,在每一个等待信号灯转换的早高峰,行人无视交通规则争先恐后在车流夹缝中穿行。从家到单位需要经过三个大路口,偏离人行道的前方不远处,一辆送外卖的电动车横卧在路中央,头盔碎裂,遍地汁液。一个规则失效的世界。

  规则。遵循规则的无意识应深深植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它不仅是一份保障,而且也是郑重的宣言。日光之下,不再需要雪亮的眼睛。似乎,曾经的闭塞反倒予人以安全;而如今的开放,却是全然的混乱的开始。

  规则是否等于为自我设限?为自己订立条框?

  几个月前,图书馆里的一本小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一本名为《岛屿与远航》的爱尔兰四诗人的诗集。译者包慧怡。一位研习中世纪文学、任教于复旦大学的女博士。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这本薄薄的诗集,像是一阵携带着岛屿之风的海鸥,翩然而至。透过那些琮泠有声的音节,让人的内心突然涌起扬帆远渡的愿望。包慧怡的散文集《翡翠岛编年》所描写的这座她求学和生活的爱尔兰岛,同样渗透着海风的咸涩和暗礁的神秘,有着不可言说的瑰丽。

  翻译别人诗作的同时自己也写诗,这种幽微的对照可获得更具完满的人生体验和更加立体广博的洞察视野。包慧怡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当代学者里难能可贵的存在。2019年,她推出了自己的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

  诗集的名字有点长而且有点怪。火山是一种蓄势待发的能量场,也是酝酿沸腾的中心。如果说将诗集的名字改为《火山的边缘》,那么显然就失去了一种主人翁的代入感;若改成《我坐在火山》,似乎也不妥,显的生硬而没有迂回感,一个“最边缘”淡化了行将爆发的焦灼感,似乎作者身在火山中却离火山还有一段距离,予人一种隐秘的安全感。火山大概代表了一种喧嚣的沸腾的俗世生活,以"我坐”来限定,既暗含了主观的驾驭感,又有一种洞若观火的气场,火山边缘并不是那么好坐的,需要气定神闲的心态。这从一个角度似乎解释了作者的主观立场。

  书的扉页上如墓志铭般“镌刻”着四个字:“致缺席者”。这又是一种对别人身不在场的暗喻。这缺席者是哪些人?作者为什么要致“缺席者”。这个茫然而神秘的四个字如同中世纪的回音,穿透千年的迷思,回荡在荒草蔓生的孤冢。

  在我看来,包慧怡的这本诗集是对诗歌因袭的传统的一次反叛,或者说改写。如果说诗歌也可以被纳入一种规则的话,那么包慧怡的这本诗集却全然没有受到规则的制约。她的文字,仿佛被裹缠了魔法,而她自己,就是施予这些魔法的精灵。该诗集分为九辑,每一辑的诗歌的主题都毫不相干,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她的诗歌中参差不齐的诗行,跳荡瑰丽的奇想和诗歌背后繁复而多变的意象。

  第一辑中的开篇《新奥尔良》以简短的句型勾勒出一个作者“想象中的异乡”。第二句:“当我入睡,蜘蛛坐在我眼睑内侧织出船形白霜”。谁也不会在入睡时分想到蜘蛛在自己的眼睛里织网,然而第一句“我们之中谁也没有到过新奥尔良”又与这“蜘蛛结霜”的意象的转换是如此的迅捷与直接,这开头的两句颠覆了我们惯常的认知,第一句的描述和第二句奇诡的想象没有丝毫联系,而“船形白霜”又是多么诗意而凛冽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它仿佛蒙于作者双瞳之上的雾霭,蜘蛛结网是普遍而粗陋的动物生活方式,而在包博士这里,却赋予了一种凄凉的、惨白的浪漫。紧接着,作者从诗意的醉梦中醒来,她写道:“我听见人们纷纷盛装,涌下阳台”,这似乎又回归了现实生活,人们接着“涌进大街小巷”“涌向码头”然后奇怪的笔锋一转,写道“癫痫的墨绿色新月”“把一张张布满叶脉、河水般逆流的脸庞照的透亮”。这里,我们再一次不得不佩服作者奇崛的想象力,这月是新月,而且是墨绿色的新月,还是患有“癫痫”的墨绿色新月,用病症来修饰自然景物,这似乎也颇考验作者的想象的边界。将人们的脸庞用“布满叶脉”和“河水般的逆流”加以修饰,似乎有种流动中的病态感,倒是和患着癫痫的墨绿色新月遥相呼应。

  在《黑死病》中,包博士又出现了这样惊世骇俗的譬喻:“镜中我眼神失焦,长发变作锚索,乳房摇成了洋流”“翡翠鱼从碧泉穴上泳动,很快来到了天蝎座”......“我们暂时还殷红的血液在环形管道里狼奔豕突开辟锈谷......一个接一个纷繁的意象跃入读者眼帘。若长发变成锚索,让我们联想到古希腊的长发女战士作战的英勇,而乳房变作洋流,也仿佛是神话中的仙女下凡搅动世界的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小诗《梦一则》。诗的开篇提到了作者做了一个”春梦“,梦中她立在黝黑的衣橱的身体被狭窄缝隙的手指所插入,这是一首比较具有完整逻辑的诗。作者写到:”后来这手指开始发芽变绿 ,把青葱的液体泵入我的静脉,我的肚脐变成了蓝盈盈的灯笼,我的乳房变成了通红的火把,我变成了苦恼的刑天,弄丢了斧头而垂首伫立。“作者将神话与梦境相结合,探索梦背后隐含的意义。后文中出现了”我变成了晶体管“”体内打出花体字母“”耗尽了氖气和磷“,这又是将物理学、古文字和化学学科的交相渗透。因此,从这些难解的意象里,我们可以略微窥见包博士的跨越的思维取向。

  然而,诗集里也有清新而不至于太过晦涩的存在。在《春天,我的眼睛化成一条鱼》里作者这样写道:“我的孤独像砂一样埋下来,我的指尖像枣一样硬,我的碎片像回声一样凉,我的眼泪像佛法一样尊贵”。这四个工整的排比句具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孤独”-“砂”,“指尖”-“枣”,“碎片”-“回声”,”眼泪“-”佛法“,似乎没有什么关联性,但内里却拥有着作者独特的文字感和将用文字堆砌魔方的意识。

  包博士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注定了她的孤独深入骨髓且与众不同。我们住进她搭建的流光溢彩的帐篷之中,因了她那漫溢着神性和灵光的文字,能一点一点接近她的轨道,探索她的频率,这是包博士及当代诗人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同时,更是时代的幸运。

  为我轻浮的孤单砌起影壁。90年代海子的卧轨象征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消亡。在这条乏人问津的诗歌旅途中,孤独的每一个个体似乎无法找到与自己心有灵犀的那一颗行星。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同密码的电波破空而来,带着无与伦比的惊世光芒,将自己的星辉撒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本文标题: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2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免费:商业的未来》读后感摘抄《决战大数据(升级版)》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