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北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01 19:40: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南朝,北朝》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南朝,北朝》精选点评:●南北朝,五胡人入侵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正史混乱而找不到时间轴,一个“国家”的寿命也就短短数载,也正是这样

南朝,北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朝,北朝》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朝,北朝》精选点评:

  ●南北朝,五胡人入侵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正史混乱而找不到时间轴,一个“国家”的寿命也就短短数载,也正是这样子一个“试错”的时代奠定了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的帝国架构。道教和佛教也在这个时代得以入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正统。回看之前的书,突然可以看得出作者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信仰和宗教并非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

  ●一段零碎而有人才辈出的历史

  ●以上这些,是儒释道三流汇流前的险滩和漩涡。 而成住坏空,才是文明永恒的主旋律。 至于阶级和民族,是文明内在,最根本的两个标签。

  ●前半段还是看不懂,后半段才能体会到中天老师的爱中华之心。激情澎湃。老师,我好像又看到两次“呵呵”

  ●五湖之后,南北开始

  ●这段历史,是看不清的。易的历史决定论实在太强了,就跟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样可疑。

  ●不见长安,洛阳鏖兵,金陵余晖。南朝风流人物,有志者无力回天,无志者混吃等死。太可惜。

  ●五胡散,南北现。

  ●大概梳理了一下,水平很一般,易中天老师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应该没受过专业的历史训练,算是个高配的高晓松,但归根结底还是说书的

  ●越读书越觉自己无知。

  《南朝,北朝》读后感(一):南北朝竟然有170年

  易中天的《南朝,北朝》看完,很短,用时3个小时多一点。

  还是从几个数字说起。从秦并天下到董卓入京,秦汉“第一帝国”历时410年。从隋文帝灭陈到朱全忠灭唐,隋唐“第二帝国”历时318年。二者之间这一段,刚好整整400年。所以先是这个时间跨度惊讶到了我。

  这400年的历史就可以这样来概括:统一的大帝国一分为三,这就是三国。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大分裂,这就是魏晋十六国。然后是四分五裂变成南北对峙,这就是南北朝。最后是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诞生新的中华大帝国,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几乎一样。

  对于这近200年的南北朝,如易老师所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易中天老师说的: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

  我们常说的南北朝。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南朝是一个政权替代另一个政权,北朝则是先由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再由北齐和北周分别替代东魏和西魏。北周灭北齐后,北方再次实现统一。替代了北周的隋灭亡了南朝的陈以后,全中国统一。

  在这170年的南北朝里,诞生了很多的大人物。比如北魏的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比如刘宋的刘裕,比如梁武帝萧衍等等。他们在不断的摸索,尝试,在努力的实现胡汉一家亲。尽管他们的晚年也有糊涂,所以下场并不是很好,但是功劳不可磨灭,对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还在传承的文化就有胡文化,比如说的坐椅子,比如讲的世界,智慧等等,都有胡文化的影子。

  本书中,还重点讨论了佛教,道教等宗教起源和文化历程,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深刻。特别是对于神,仙,佛那一块儿的分析,很精彩。同事,把我们南北朝跟罗马进行了比较,虽然对外国史不感兴趣,但不得不说,易老师思路很清晰,学问太深了。

  最后,美中不足,或者说这个系列书的一个小遗憾就是太偏重理论和分析,很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不是以故事的形式的展开,所以这样的书适合后看。再一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积累的基础上再看,肯定获益更丰。

  《南朝,北朝》读后感(二):最乱的历史时期清晰了许多

  北方五个少数民族竞相登上统治舞台,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试图融入中华文明之中,虽然初期有着很大的民族矛盾,但胡汉融合的统一有了极大的可能性。南朝四个王朝的政治非常混乱,朝代短命皇帝也难得善终,宗室内斗不止,权臣做大便篡权夺位,改革的实验没能成功。

  佛道两教在南北朝时期都有所发展。我们的本土宗教道教之前由黄老之学的理论派与方术人士所组成,佛教传入之后,他们吸取了对方的一些组织能力,从而将原始道教变得宗教化。佛法西来之后也不断的变得本土化。统治阶级和佛道两家都对宗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助于统治与国家的凝聚力。最终南北方重归一统,经过了多年的动乱,我们的民族获得了整合,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大乱之前进入了第二帝国阶段。

  读书摘抄:

  清风带着血腥吹了进来,新民族和新文明则将在血与火的交汇中诞生。只不过这万里长征的接力赛,还得要更多的火炬手才能跑完全程。

  石勒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也;脱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兒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事实上对于广大民众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子过得如何。

  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天下太平,当然可以一团和气;凶滑横行,就必须重拳出手。对待知书达理的当然可以温良恭俭让,对付没文化的野蛮人只能用鞭子。

  历史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的。

  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如果从游牧变成了农耕,他们就必须接受或建立文明。走到哪吃到哪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拓拔宏成功了,他已经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

  寄生虫是不会有上进心和创造力的,也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原本就是需要学习甚至是模仿的。

  佛教是心灵的宗教,道教是生命的宗教。道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佛教却更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

  没有哪个政权会愿意自己的劳动力和战斗力,统统变成了在统治者看来毫无用处的出家人。控制宗教的规模,是统治者不能不考虑的。

  长安融合东西,洛阳沟通南北;长安代表进取,洛阳代表稳定。

  即便在这空前的动荡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顽强地生长,从混乱走向有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百姓若有人间之福,朕也不辞地狱之苦。

  民族融合要以汉为主,汉胡互化;意识形态要以儒为主,并容佛道。

  《南朝,北朝》读后感(三):南北朝

  2019.9 北方胡人建立的国家中,刘渊的前赵(2代25年)是先锋,石勒的后赵则基本统一北方,石勒作为枭雄也更今人敬佩。苻健的前秦在苻坚手中成为北方的主人,完全统一北方,可惜淝水之战败北,前秦亡。 北魏由于是鲜卑族立国,在华夏之中生存艰辛,太祖拓跋珪为了融入汉族而迁都却仍然抑郁而终。太武帝灭了十六国而正式开启了南北朝,也继续努力信奉道教,为此甚至杀了信奉佛教的太子。杀崔浩是因为写国史却直言不讳,并且用公款刻于石碑之上任人参观,统治者安能不怒?令人称奇的是,执笔的高允在殿前直言却打动了武帝,不但逃过一劫还被任命主审此案。经过不断努力还救下几千人!功德无量,高寿九十八岁,一生清廉只有草屋数间咸菜几坛。

  冯太后,北燕王室后裔,除了垂帘听政外也推进汉化改革,其孙子孝文帝拓跋宏(也可能是儿子,因为当时有子继父位可以收纳非生母的妃子)继续改革,迁都洛阳,目的是全盘汉化。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经济制度全面改革汉化。

  北朝风起云涌,那么南朝呢?乏善可陈!一百六十九年间,换了四个朝代。宋60年,齐24年,梁56年,陈33年。各国皇帝也都很惨,被杀者过半,只有陈国比较好,连亡国之君陈叔宝都没有被谋杀。

  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试验田,北朝给我们成功经验,南朝告诉我们失败教训。南朝是流亡政权东晋,依靠北府和西府军事集团。刘裕依靠北府,借助平叛孙恩之乱(邪教)而异军突起。恒温之子恒玄造反,北府当时的领军人物已经不是士族而是行伍出身的刘牢之却勾结恒玄,结果恒玄灭了东晋后要接收他的兵权。刘牢之在没有刘裕跟随的情况下,兵败被杀。而恒玄废东晋称帝国号楚,刘裕以此为借口出兵,仅仅1700人的军队就灭了恒玄。接着,灭南燕,西蜀,后秦,将东晋的旗帜插到了长安城头。随后逼东晋皇帝禅让,建国宋朝。萧道作为一个普通将领,享渔翁之利,强迫顺帝刘准让位,改国号齐,是为南齐,却只有两朝二十四年。梁朝四十八年却只有梁武帝一代。

  宗教,据说佛教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进去国内,道教出现要晚半个世纪(是否受到佛教影响无定论),个人猜测应该有相当借鉴。佛图澄,后赵佛教领袖,被皇上石勒尊为“大和尚”,意思是伟大的导师。但得到尊荣却是因为释迦摩尼严格禁止的方术巫术。被魏晋推崇的是道教,因为道教宣扬服食行气养生成仙正好符合士族的享乐。魏晋时期道教起于民间道教,发扬由士族道教,辉煌至皇家道教。道教之佛图澄叫寇谦之(北魏上谷昌平人,今北京昌平),作为北魏国师,他比佛图澄出道晚了近百年。此时的佛教却大难临头,被太武帝拓跋焘全面禁止。注:四月初八佛诞节。北方重佛南方重道,然而北魏太武帝灭佛,南朝梁武帝媚佛。

  南北朝谢幕,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进而变成北齐和北周,北周统一了北齐后陷入混乱。直到随国公杨坚晋升隋王,再上演禅让变为隋文帝并最终灭亡了陈国。

  北纬33度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北方苦寒易发奋图强,南方鱼米致温柔水乡,故北方统一南方时必然。五胡没有了,南北之分有了。

  《南朝,北朝》读后感(四):南北朝——一段被尘封的往事

  三国归晋之后,晋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让人贻笑千年,这样的皇帝不给人当成傀儡,都没有道理了,把持朝政的是他媳妇贾南风。 这一干政却引发了八王之乱,就在此时在北方五胡趁势崛起,入侵中华,开启了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用曹操的诗评价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以想象当时是有多么的乱了,朝代更替也在一两年之间,甚至更短。 西晋的臣民衣冠南渡,来到了江南,也就是曾经孙权这块地方,当初孙皓曾对司马炎说我在这里设置个位置等待陛下好久了,这当然只是孙皓的狂妄,但谁想却在后来的某一天实现了,史称东晋。 北方第一个称帝的则是匈奴刘渊,国号是汉,但和刘邦的汉并没有多大关系,可刘渊似乎就想和他们扯上一些关系,试图借壳上市,毕竟汉有一定号召力。 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说刘渊建立的汉,还真把西晋给灭了,历史总是那么戏剧化,被魏和晋篡灭的汉,悄然获得新生,反过来又被汉给灭了。 这是在变相的替刘备完成白帝城未完成的遗愿呀,也难怪在续三国演义里面,把刘渊写成刘禅的孙子,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只是不知道当年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匈奴,却被困在白登的刘邦是什么感想,估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后世会有一个匈奴人会认其为祖宗,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这实在是很荒唐,在刘渊死后不久,养子兼侄子的刘曜干脆撕下假面具,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在此之前羯人石勒也建立起赵国,史称后赵。 刘曜原本想封其为赵王,可石勒不稀罕,说道要封就自己封,于是自立为帝,并在后来把刘曜这个赵国给灭了。 石勒对汉文化推崇备至,专门设定一个部门叫君子营,还将汉人张宾尊为谋主,也首次在他手中把中国北方短暂的统一了起来。 只在石勒死后不久,侄子石虎篡位,石虎死后,养子冉闵篡位,史称冉魏。冉闵杀羯人二十多万,引起民族仇恨,被鲜卑的前燕所灭。 冉闵在许多网文里面被说成是民族英雄,我只想是英雄在哪?杀羯人吗?这个时候东晋还是在的,没有冉闵,我中华就真的要灭亡吗?这实在是搞笑。 氐族豪帅苻坚便趁机建国,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北方就暂时是前秦的了,比起后赵来说可以算是北方的完全统一。 苻坚比石勒更加推崇汉家文化,在依靠严刑峻法打击豪强肃清吏治的同时,他们也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提倡孝悌,算的上是儒法并用。 就在其想信誓旦旦一统南北时,还表示长江天堑又如何!以我百万之众,每人扔根鞭子也能让它断流。 淝水之战一声令百万大军退兵,原本打算挪场地,迎战晋兵,瞬间又变成了逃兵与败兵,堪称史上最尴尬的退兵,也瞬间让本来统一北方的帝国再次分裂了,而再一次统一就是鲜卑拓拔建立的魏国,史称北魏。 北魏的出现也是标志性的,表示十六国彻底结束了,而也被誉为是南北朝的开端,北魏统一的比石勒和苻坚统一时间加起来还长,足足有一个世纪多,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功绩。 而在之后又分裂成为东西魏,东魏又被北齐替代,西魏又被北周替代,最后北周胜出统一了北方,又被杨坚篡位,建立隋朝,把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给灭了。 北齐与东魏,北周与西魏,名为两朝,实为一体。因为掌握实权的,东魏和北齐都是高欢一族,西魏和北周都是宇文泰一家。 鲜卑在五胡当中是文化最落后的,拓跋在鲜卑各部中又最落后,却能够一统北方。在鼎立的陈、齐、周三国中,北周原本是最弱的,然而最后胜出的却是他们。战国七雄中,秦国不是相对逊色吗?看来文化落后并不要紧,关键在善于学习并勇于创新。 而南朝一口气换了四个短命的朝代,宋、齐、梁陈,一个比一个短,算的上是乏善可陈,王朝短命,皇帝亦然,有的在位一年就死了,大多数都不是寿终正寝。 如果说北朝在不断的走上正确的道路,而南朝无意间就是在试错的路途中徘徊着,当然南朝的开国皇帝基本都有一番作为。 因此宋有元嘉之治,齐有永明之治,梁有天监之治。但无一例外,紧接着都是大乱,然后则是亡国。一部南朝史,几乎就是治乱循环史。 细看这着四百年的历史就可以这样来概括:统一的大帝国一分为三,这就是三国。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大分裂,这就是魏晋十六国。然后是四分五裂变成南北对峙,这就是南北朝。最后是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诞生新的中华大帝国,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几乎一样。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认同华夏文明,争执仅仅在于谁更有代表权,他们都自称为中华正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 五胡是被消融而非消灭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都融入了新汉族,途径则是通婚混血和移风易俗。不过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汉化的同时也在胡化。 汉胡界限模糊之后,南北分野便突显出来。士族,南方的尚清谈,北方的尚实务;佛教,南方的重玄理,北方的重践行;文艺,南方秀丽唯美,北方雄浑质朴。 那些厚重的石窟比如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全在北方,骈文和诗歌等文学方面的成就则南方更高,都绝非偶然。 此后,关于南北差异的说法越来越多,比如,南腔北调和南拳北腿。 前者的意思是:北方方言只是声调不同,南方方言则连读音都两样。后者的意思是:南方人打架喜欢用拳,北方人动武喜欢用腿。就连男女关系暧昧,南北说法都有不同:南方叫“有一手”,北方叫“有一腿”。 南人与北人的区别,自然也就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南方与北方,俨然两个世界。南人与北人,俨然两个民族。 隋唐帝国的人民是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新民族融入了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各部,因此可以叫做新汉族。在下一阶段,他们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 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

  《南朝,北朝》读后感(五):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3—同样分崩离析,为何中国在隋朝重新统一了?

  又重温了易中天中华史的《南朝 北朝》,这本书角度颇新,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晋王朝和罗马帝国自5世纪开始的分裂,对比同时代全球游牧民族的兴起,以及对传统强国的挑战。

  看完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耳边:同样分崩离析,为何中国在隋朝重新统一了?而欧洲,自西哥特人攻克罗马城后,一直到今天都是分裂的,罗马帝国的版图一直未能恢复。

  让我们先来回顾下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西晋一统天下后,迅速腐败了起来,晋武帝司马炎开始疯狂扩充后宫,人数多达2万,忙不过来了,哪管百姓死活?还纵容官员贪腐,石崇靠抢劫起家,成了巨富,奢侈到令人类发指的地步,把蜡烛当柴烧,用人乳喂养猪,整个西晋人们沉浸在欢乐中,以为天下太平了。

  没想到,争权夺利的司马王爷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八王之乱爆发了,人民死亡几十万,与此同时,一场酝酿已久的大起义爆发了。

  那个人叫刘渊,他是匈奴人,本来姓孪鞮,因为祖先和汉朝和亲所以改姓刘,他熟读经史,文武双全,很得晋武帝喜欢,其实他早就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了。

  永嘉元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克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中原板荡,人们纷纷南逃,向南,向南,再向南。

  经历后赵攻灭前赵、冉闵夺权一系列混乱后,北方的东西两部分形成了前燕和前秦两个国家,前秦在千古良相王猛的率领下,前秦鲸吞了巴蜀,灭了前凉,代北拓跋国,最后灭亡了前燕,一统北方 。

  前秦国主苻坚率领83万大军南下要灭亡东晋,那时东晋的人口是200万,军队只有20万,精兵只有8万北府兵,最后苻坚大意之下让东晋军队过了河,83万前秦大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晋军排山倒海一样的冲垮了,晋军一个个杀红了眼,为了国家而战,这时前秦军中的奸细朱序大叫“秦军败了”,结果前秦军队纷纷退去,互相践踏,唯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前秦败了,北方又分裂了,一时间全中国居然有12个国家并存。

  而以上出现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是胡族建立的(除了冉魏和西凉),汉人的政权则一直是南方的东晋。

  最后年仅15岁的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才逐步统一了整个北方,与此同时,刘裕平定了孙恩起义和桓玄势力,又北伐收复山东,灭南燕,收复河南、陕西,灭后秦,建立了南朝宋,南北朝形成了。

  北魏经过孝文帝改革后,盛极而衰,最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六镇大起义,一时间,似乎被汉化的胡族又一个个冒出来了,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匈奴人万俟丑奴、羯人尔朱荣、鲜卑人葛荣、羌人莫折大提、高车人杜洛周,好像又回到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汉化全面逆流回潮。

  尔朱荣最终全面掌握了北魏大权,被孝庄帝杀死后,他的部将高欢、宇文泰最后东西对峙,北魏一分为二,为东魏、西魏。

  最终北方形成了北周、北齐两个国家,而南方的梁朝则被另一个羯族人侯景搅得天翻地覆,势力大衰。

  鲜卑化改革的混乱和精神错乱在北周、北齐两个国家身上一览无余,浅层次看,皇族为汉族的北齐实行鲜卑化,皇族为鲜卑族的北周反而实行汉化,然而深层次看,实行鲜卑化的北齐却恢复了汉魏宫廷礼仪,被后世隋唐继承,还颁行了沿用数百年之久的《北齐律》,而实行汉化的北周反而搞起了虚无缥缈的周朝礼仪,还给汉人赐鲜卑姓名,种种混乱中,最终还是汉化制度取胜了,北齐被雄才大略的北周宇文邕所灭。宇文邕要统一中国,北征突厥时却突然暴亡。

  最后统一天下的重任却落在一个汉人的身上,那就是北周大将军杨忠之子杨坚,杨坚自己韬光养晦,篡夺了北周皇位。混战300年,最终杨坚决定终结这一混乱,一统天下,经过7年休养生息,派年仅20岁的晋王杨广伐陈。

  公元589年,杨广率领55万大军南下,西路军贺若弼攻下了安徽采石,东路军韩擒虎攻下了江苏镇江,他们会师南京,55万大军涌进秦淮河,一时河水被拥挤的竟然倒流。那一天中国重新统一了。

  400年,湮没了多少尘封的往事。

  然而,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了,为什么中国能在隋朝重新统一?

  更进一步,易中天在书中一口气提出了5个问题。

  1、四百年分裂动荡之后,为什么会重归一统?

  2、统一的进程,为什么是从北到南?

  3、在此之前,北方为什么还要再分裂一次?

  4、从未分裂过的南方,为什么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5、最后实现统一的,为什么只能是鲜卑化的汉人?

  首先,还是回到了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分裂400年之久,中国能重新统一?

  关于这个问题,易中天是这么解释的,中国能重新统一,在于消弭了南北。而罗马帝国灭亡后,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一直相互争斗,日耳曼没有被拉丁化,拉丁人也未能被日耳曼化,除了两者融合出法国之外,今天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德国还是泾渭分明,民族未能融合,统一自然无法谈起。

  易中天说,“十六国与南北朝,是不同的时代。十六国大分裂,南北朝半统一。分裂的十六国变成统一的北魏后,历史进程就发生了逆转:胡人的北方不断进步,汉族的南方每下愈况。北进南退,统一大业便只能由北方来完成。”也就是说,五胡十六国是分裂的,代表着退步和混乱,然而鲜卑人的北朝却是半统一,代表着统一和进步,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历史进步了,而从退步到进步的变化,在于完成了汉化改革。

  易中天更进一步说:五胡乱华之所以混乱,是因为胡人一下子成了中原大地的主人,中原汉人的民族优越感荡然无存,“长城之外的戎狄成了内地的主人,长城内外,天翻地覆。面对突然出现的权力真空和历史舞台,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的血性和蛮野,并把好端端的中原大地变成破碎的山河。五胡十六国之乱,原因就在这里。”

  易中天说:“这一切,又都与那条南北分界线有关。事实上从东晋开始,淮河就既是地理分界线,也是军事分界线。后赵与东晋、前燕与东晋、前秦与东晋,都是隔淮而治。淮河南岸从东到西今之淮安、蚌埠、淮南、信阳一线,也几乎一直是东晋的边防前哨和国境线。”

  在华夏文明的思想体系中,原本没有南北两方的概念。因为十六国的混乱后,胡族的北方实力强大了,从国变成了朝,胡与汉,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是老大。

  于是,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只不过一南一北。

  结果是有了南北朝。

  有了南北朝,这才有了南方和北方。

  然而,有了南北并不意味着统一,唯有消弭胡汉,才能完成一统。

  既然汉人太多,无法胡化,那么只能胡人汉化。易中天说:“作为少数民族和后起之秀,北魏即便能够实现统一,也无法将中国鲜卑化。这不可能,也不应该。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中国。要想得天下,必须中国化。冯太后锐意革新,拓跋宏全盘汉化,原因即在于此。”

  因此,这也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统一的进程,为什么是从北到南?汉化后的北方实力大增,而南方还没有像五代之后得到充分开发,人口仅为北方的十分之一,统一大业当然必须由北方来完成,也只能由北方来完成。

  实际上,这也是必由之路。

  同样,统一的国家最好还要有统一的思想,魏晋南北朝以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缺失的正统宗教部分,被南北方同时接受,无论是北魏的胡太后,还是南梁的梁武帝,都疯狂信佛,南北方信仰一致了,统一的国家信奉佛教,无论胡汉都不会反对,所以武则天直接用自己面容作了卢舍那大佛,毕竟唐朝是全民信佛的时代。

  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

  易中天的观点,其实还是陈寅恪隋唐混血帝国的观点,并不新鲜,只是他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南北朝的问题。

  南北没有了,胡汉也就没有了。

  易中天最终解释道,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

  什么没了?

  五胡。

  什么有了?

  南北。

  五胡是被消融的。

  南北差异还是存在的,但除了饺子、汤圆,今天的南北都是中国了。

  那么,既然完成了汉化改革,为何北魏不是一统天下,反而发生了东西分裂了呢?这就自然到了第三个问题。在此之前,北方为什么还要再分裂一次?

  对此,易中天说道:“汉化改革就意味着数典忘祖伤筋动骨,也意味着改变鲜卑人的文化传统,损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鲜卑族,各族既得利益者都不会甘心,因此统一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北方还得再分裂一次。”

  这是历史的小逆流,但是在历史大潮流面前,这点小逆流只是一个回坡而已,虽然是必然的,但是对于历史大势没有影响,阻碍不了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所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也得各自再政变一次,变成北齐和北周。

  北齐与东魏,北周与西魏,名为两朝,实为一体。因为掌握实权的,东魏和北齐都是高欢一族,西魏和北周都是宇文泰一家。宇文泰是汉化的鲜卑人,高欢则是鲜卑化的汉人。

  事实上,无论是汉化的鲜卑人,还是鲜卑化的汉人,都无法最终融合民族矛盾,北齐调和民族矛盾,结果被北周所灭;北周要汉人鲜卑化,结果为隋所亡。只有做到了“汉胡互化,以汉为主”的隋,才最后成功。

  在《北齐书》中,详细记载了北齐统治者在汉化和鲜卑化中间的种种精神分裂般的矛盾心理。北齐神武帝高欢本来是边镇上的一个普通少年,从小说着鲜卑语,有着“贺六浑”这样的胡人名字,还娶了鲜卑人娄昭君为妻,怎么看,他都是一个标准的鲜卑人。

  然而,高欢本身又是一个汉人,在起义攻克河北之后,他认祖归宗,跟著名的门阀世家河北渤海高氏续上了亲,原来他居然是中原门阀汉人,只是因为太爷爷犯罪被发配到了边镇。

  认同自己汉人身份的高欢后来一直以汉人自居,还给儿子高澄取了一个叫“子惠”的字,这是标准的汉人文化。

  但高欢在家中还是说鲜卑语的,他在领导军队时说的也是鲜卑语,儿子高洋受他影响,更喜欢说鲜卑语,北齐就这样不可避免地鲜卑化了。

  《北齐书》中记载了高欢为调和汉人和鲜卑人矛盾做出的种种努力,他用鲜卑语对鲜卑军人说:“汉人是你们的奴仆,男人为你们耕作,女人为你们织衣,上交粟帛赋税让你们温饱无忧,为什么还要欺凌他们呢?”

  又用汉语对汉人军士说:“鲜卑人是你们雇佣的兵客,得到你们一些衣物吃食,为你们防盗击贼,能保你们安宁度日,干吗那么恨他们呢?”

  高欢就这样纠结地在汉人和鲜卑人中间左右逢源,四处救火,当时高欢属下头号将领高敖曹是汉人,也是他的族弟,但高欢部下又以鲜卑将领为主,鲜卑人都瞧不起汉人,但都害怕猛将高敖曹。高欢在发号施令的时候,一般用鲜卑语,唯独只要高敖曹在,一定说汉语,匈奴将军刘贵和高敖曹不和,一次看到兴修水利好多人淹死,要求调拨军队,刘贵不允许,说:“性命不值钱的汉人,救他们干什么。”高敖曹大怒,直接拔刀要砍死刘贵,高欢及时阻挠。

  人们才知道,北齐在平衡汉化和鲜卑化之间有多么矛盾。

  高欢的矛盾有点像《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心理,身在一个异族社会中,重新捡回自己的民族身份,是忠于国家还是忠于民族,种种矛盾令他们进退两难。

  其实,南北朝中的很多人都是萧峰的心理,民族认同上颇为纠结,王猛是汉人,却失望于东晋的门阀政治,选择为氐族的前秦卖命。孝文帝元宏是鲜卑人,却失望于鲜卑的军政,最终进行了汉化改革,他们又何尝不是纠结于民族认同间的萧峰?

  事实上,这恰恰是南北朝历史的精彩之处,民族的冲突迸发出的火花和民族融合汇成的细流交织成冰与火的史诗,两晋南北朝的英雄大多属于胡族,这也是这段历史不甚彰显的原因,和五代史一样,英雄多为胡族,这让很多汉人不那么适应,无论是黄发司马望长安,还是白头慕容哭参合,鲜卑族在这段历史时期太过于显眼了。

  这就回到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实现统一的,为什么只能是鲜卑化的汉人?因为这段时期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民族矛盾,而当北方民族融合了,不存在异族了,民族矛盾消弭了,鲜卑化的汉人自然就能完成一统大业,谁能区分得出奋力解救李世民的尉迟敬德就是鲜卑人了,更不用说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人,然而在唐代,鲜卑族已经消失,汉化为汉人,无论是尉迟敬德还是长孙皇后,在普通老百姓心中都是汉人。

  这就可以顺带解答一个问题了,以前的南北朝历史鲜为人知,也很少有影视剧涉足这一时期,到了这几年,《兰陵王》、《兰陵王妃》、《陆贞传奇》、《凤囚凰》、《锦绣未央》、《花木兰传奇》、《琅琊榜》、《独孤皇后》、《独孤天下》、《楚乔传》、《孤芳不自赏》、《凤凰无双》,一系列南北朝古装电视剧呈现井喷状态出现,超过以往20年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以前的南北朝却无人问津,现在的南北朝却异常火热?

  当然,原因很多,比如这些都是小说改的,历史背景不许架空,只好找个地方放放了,还有人说,乱世比较好编故事,安在南北朝反正大家伙也不熟悉,随便编编,也有人说南北朝这段历史天然具有神秘感,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四百多年的历史都是都是一头雾水,唐宋明清的历史剧已经多到烂大街了,不如换换口味。

  事实上,我觉得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百姓愿意看是一方面,看得懂是另一方面,之所以以前的南北朝却无人问津,现在的南北朝却异常火热,是因为以前人们讲述两晋南北朝历史,着重点在前半部分,现在人们讲述两晋南北朝历史,着重点在后半部分。

  三国之后的两晋时代,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也不想再看的历史,十六国和南北朝早期的故事自然无人喜欢看,而且民族矛盾突出,谁愿意看凄苦的民族互斗。

  南北朝后期,尤其是靠近隋唐的一段,人们有了印象中熟悉的名人,比如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熟悉点了,自然喜欢看,而且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已经消失,可以安心编故事了,比如兰陵美男、独孤美女,这些故事自然很多人喜欢看了。

  总而言之,南北朝作为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各方势力群雄逐鹿,各种思想激烈碰撞,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大剧,然而,真正的闪光点还是后期,特别是完成了民族融合之后的时期,毕竟人们希望看到曙光,而不是没有希望的黑暗。完成了汉化的鲜卑人和接纳了鲜卑人的汉人,最终凝结成了超级强大的新型帝国,足以完成统一大业,再造盛世辉煌。

  虽然南北朝完结了,但我们不要忘记,跟鲜卑、匈奴一样消亡的还有契丹、党项人。

  虽然唐宋并列,然而与大一统的唐朝相比,北宋只能算是局部统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恶果使得唐朝丧失了对辽西走廊和河西走廊的控制,而在这两个地区形成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辽国和西夏国。

  因此,北宋和辽国、西夏国的对峙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虽然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要攻灭辽国,却最终在高梁河之战中折戟,宋仁宗在和西夏李元昊的立国之战中,三次全军覆没,西夏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一直延续到南宋时代才被蒙古所灭。

  如果对比下辽朝和北魏,发现不少相似之处,首先,根据记载,契丹人本就是未迁居中原的鲜卑人的后裔,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他们热爱汉文化,都对自身进行了汉化改革,今天的山西大同同时是北魏的都城、辽国的陪都,似乎暗示着辽国跟北魏的某种关联,某一瞬间,似乎辽国又变成了500年前那个一统北方的北魏王朝。

  不过,辽国终究不是北魏,北魏入主了中原,迁都到了洛阳,被承认为中国正统,而辽国一直被北宋阻碍在中原之外,似乎称不上中华正统。

  但金朝是例外,金朝灭亡辽国后,迅速进攻北宋,仅用了2个月就灭亡了北宋,导演“靖康之耻”,如果不是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拼死抵抗,南宋本会跟南明一样,连建国都成问题,如果说宋辽是南北朝很多人不服气的话,那么宋金毫无疑问是南北朝时代了,而且金国不仅灭亡了北宋,还把都城也迁到了河南汴梁,金国君主都学起了汉语,似乎500年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盛况又重现了。

  在这一南北朝阶段,金朝和西夏都经历了自身汉化改革,也最终消磨了血性,成为了耕田种地的中原人,“辽以释废,金以儒亡”,难道不足以说明辽金夏都经历了信佛的阶段,信仰达到了趋同?最终他们都被蒙古一扫而空,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党项人,也变成了汉人,一如曾经的鲜卑人、匈奴人。

  到了元朝时代,契丹人和女真人、党项人和北方汉人都被当成了汉人,一直到今天,俄语和中亚都以为中国的名字叫做“契丹”,这难道不是一种融合?

  我想这就是南北朝和宋辽金历史吸引人的地方,毕竟冲突会有血与火,而融合会有文明之光,刀锋上的文明才格外吸引人。

  只是,有个一个新的问题,为何大一统的隋朝和元朝能够融合胡汉、消弭南北,却无法拯救自身的命运?

  这就要留待刘焕读《易中天中华史》4来解答了。

本文标题: 南朝,北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2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乡村医生》读后感锦集《风筝》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