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为什么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发布时间: 2020-01-24 16:54: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1、写这篇文章,也是想聊聊读佛教经论的方法。经论,一般是比较枯燥晦涩的,很容易读得昏昏欲睡。而且,如果浮浮泛泛地读,虽然读过了,也跟没读差不多。我经常发现,好几年前读过划过的地方,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古人说,读书要“于不疑处有疑”,这是儒家的话,对佛教经论也适用。既要“于不疑处有疑”,

王路:为什么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1、

  写这篇文章,也是想聊聊读佛教经论的方法。经论,一般是比较枯燥晦涩的,很容易读得昏昏欲睡。而且,如果浮浮泛泛地读,虽然读过了,也跟没读差不多。我经常发现,好几年前读过划过的地方,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古人说,读书要“于不疑处有疑”,这是儒家的话,对佛教经论也适用。既要“于不疑处有疑”,也要“于疑处有不疑”。于疑处有不疑,是指不疑佛所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倾向认为,既然经上这么写,必然有它的道理。“于不疑处有疑”,是说不要随随便便看过去,觉得怎么说都行,好像正着说也通,反着说也通。但是,经论上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别的词,如果把这个词抠掉,换成别的词,行不行?这样,就能加深对经论的理解。

  我昨天设计了十道选择题,把《大智度论》上的词抠掉,给一些迷惑性的选项,发现掉到坑里的人也不少。这样一检验,就知道自己对文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过去的典籍,流传到现在,有不少传抄的错讹,甚至还有人故意伪造些句子夹进去。比如《四十二章经》“施饭转胜”一节,最后一句叫“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古今不少大德给出了解释。其实,这句话很可能是某人的恶作剧,抄经刻经时,随便加的。后人不知道,就去解释它。

  网上流行一个帖子,其中说到,色究竟天的天主是大梵天。这就是乱讲嘛。色究竟天是五净居天,只有圣者才能进,而大梵天必定有邪见,连色究竟天的门槛都迈不进去呢。

  不说这些了,说说为什么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2、

  昨天,小游戏第一道是这样的:

  题1、____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A. 菩提心

  . 般若

  C. 大悲

  D. 福德

  很多人选菩提心,也有选般若的,答案是福德。

  《大智度论》说,“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我看到这里时想,如果把福德盖住,问什么是菩萨摩诃萨根本,恐怕九成人要答错。那么,这里是随便写的吗?会不会换个地方,又说“菩提心是菩萨摩诃萨根本”?——如果那样,不成忽悠人了吗?想说什么是根本,就说什么是根本。

  也许别的地方,别的大德讲过“菩提心是菩萨摩诃萨根本”之类的话,但是,对龙树菩萨来说,菩萨摩诃萨的根本,就是福德,既不是般若,也不是菩提心。如果我们要了解龙树菩萨的思想,就要在这种地方思考。大德互有歧见很正常,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人的思想体系,不要混为一谈。

  佛,是福德智慧都圆满的,叫两足尊。我们要成佛,一要修福德,一要修智慧。这两个当然都很重要,但如果硬要比较,问两个里面,是修福德更殊胜,还是修智慧更殊胜呢?

  龙树菩萨说:

  “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

  最为殊胜的,是“修福行道”的,不说“修智行道”的。

  为什么不说般若智慧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因为二乘也有般若智慧。一个人,为了赶紧了生脱死,当了阿罗汉,跑了,也是行道者,是修智慧的,也是佛陀的弟子,遵从佛陀教法,但是,他和发了菩提心的人比起来,不够殊胜。

  那,为什么不说菩提心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菩提心,凡夫也能发。你我都能发。菩提心,是凡夫和菩萨摩诃萨所共的。般若智慧,是二乘和菩萨摩诃萨所共的。

  但是,菩萨摩诃萨的广大福德,凡夫和二乘都不能比,这是菩萨摩诃萨不共的。

  二乘所得的般若,和菩萨摩诃萨所得的般若,是同一个般若,只是深浅有不同。般若并没有两个。就像进北京,二乘进六环,也是进北京,但不如菩萨在北京到处走遍。菩萨之所以能“入甚深法性”,“行深般若波罗蜜”,靠的是福德,或者说广大行,有了广大行,才能深观,靠福德的支撑,智慧才能圆满。

  凡夫也能发菩提心。只是,凡夫的菩提心,遇缘可能退失,菩萨摩诃萨的菩提心,坚固不退。为什么坚固不退?因为菩萨摩诃萨具备凡夫不能比拟的福德。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福德呢?比如,知道自己必当作佛,不畏死,不畏三恶道。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福德。凡夫畏死,二乘畏堕三恶道,凡夫和二乘都不能说自己必当作佛。但是,菩萨摩诃萨可以。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凡夫菩萨虽然念佛,但不能说“我必当作佛”,初地菩萨能说“我必当作佛”,这叫“入必定”,所以初地菩萨欢喜。

  初地菩萨消除了对死亡的畏惧。初地菩萨想:“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饮食、所须之物自然即至。……我多集诸福德,死便生于胜处,是故不应畏死。”

  初地菩萨也不怕堕恶道。以初地菩萨的福德,是不会堕恶道的。但菩萨想:我无始劫来不知堕了多少次恶道,也没有利益;现在我求无上菩提,为了利益众生,就算堕恶道,我也愿意。因此,菩萨摩诃萨对恶道根本不害怕。

  菩萨成佛,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修福德的果报。菩萨修满三大无量劫之后,还要一百劫修“百福庄严”,才能成佛。

  3、

  我们对“福德”常有误解,以为世间的享福,叫福德。不是这么回事。

  福德,是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智慧,是无我的空观。

  修智慧,不一定对众生有直接的利益,因为修智慧主要是奔着断烦恼、得解脱的。但是,修福德,众生能直接受益。

  比如一个人受戒,尽形寿不杀生,那么,这辈子,他周围的有情,就不害怕他伤害自己了。如果每个人都尽形寿不杀生,国土立刻就庄严了,每个有情再也没有被别人伤害的畏惧。这就是福德对有情的利益。

  凡夫经常提修智慧、开智慧。其实,如果福德不够,智慧很难修起来,即便修起来,也很容易奔二乘去。思惟一下地狱的苦,心想,还是趁早解脱吧,就奔二乘去了。二乘怕去地狱,菩萨摩诃萨不怕,因为有广大的福德。

  般若智慧,是无我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不重福德,只重智慧,恐怕背后还是有微细的“我”在。昨天第三题是:“梵志以是智慧,于一切法中心得远离,于智慧亦复远离。” 智慧也是因缘所生法。于智慧不能远离,就还不彻底,不能得到甚深的智慧。

  因为修智慧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为了断烦恼,修福德,是兼为自己和众生。《大智度论》里讲,菩萨摩诃萨得般若波罗蜜,遍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后来的唯识家讲菩萨留惑润生,都是这样。菩萨摩诃萨,不把断烦恼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断烦恼只是得无上菩提的副产品。

  《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讲的是“善根福德因缘”,不是“智慧因缘”。一个没有多少智慧的人,有善根福德,照样得生彼国。光有智慧,善根福德不够,照样生不了。善根本身,也是福德的一种。修“净业三福”,都是福德方面的事情。

  CBETA的《大智度论》上说:“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修福众生,布施、持戒、修定慧,于此福德中,生随喜福德,是故名随喜。”

  这里“修定慧”,“慧”字是多余的。CBETA是依大正藏。大概《大正藏》的编者读到这儿觉得应该添个“慧”,就添了。如果根据经论含义,应以没有“慧”字的版本为准。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说的是“修福”。布施、持戒、修定,都是修福。如果加个“慧”,“修定慧”,就不仅是修福了。虽然“慧”也可以含摄在“福”里,但一般不含摄。

  后面也说:“复次,布施因缘故自调;持戒因缘故自净;修定因缘故自度。” 这里就是“布施、持戒、修定”,并不是“修定慧”。

  3、

  福慧是应当兼修的。如果不修慧,福德终究不会很多,更不可能圆满。因为离开了智慧,就不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真正的福德。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诸法是缘起的,缘起是甚深的。

  昨天第二道题是:

  题2、善无记法虽非____,而生____因缘。

  A. 涅槃,涅槃

  . 出世,出世

  C. 福,福

  D. 罪,罪

  答案是D。善法本身,当然不是罪,但是,善法可能成为罪的因缘,更不用说无记法。

  这就是为什么,要想让福德广大起来,必须要有智慧。菩萨摩诃萨之所以不同于凡夫,就是因为菩萨摩诃萨有智慧。菩萨摩诃萨有了般若智慧和无上道心,才有超出二乘和凡夫的广大福德。

  《大智度论》说,“供养般若,福德甚多。” 

  不识字的人,仅仅是供养般若,也有甚多福德。

  《般若经》还说,为别人演说般若,比自己受持读诵般若,福德更多。

  佛对须菩提说,知一切法无我的菩萨,比用遍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布施的人,功德还要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受福德。

  须菩提就问:菩萨怎样才能不受福德?

  佛说:菩萨对所作福德,不贪著,就叫不受福德。

  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是在强调作福德的重要。不能理解成,修福就是为了未来享福,那就完全偏了。菩萨摩诃萨之所以有无量福德,正因为不受福德。不受福德,才无有疲厌,才能作无量福德。

  修福,是利益众生的种种善行,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未来的乐果,但那只是副产品。修福,是为了利益众生,为无上菩提积攒资粮,并不是为了享受的。

  因为这种误解,就有大德说,修慧比修福更重要了。

  4、

  有句话叫:“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这是说,一个人光修福,不修慧,因为愚痴,下一世堕到畜生道,投胎成了大象,但是,因为以前修福,就算当了大象,也很尊贵,身上披着璎珞。如果一个人修慧多,修福少,成了阿罗汉,结果还乞不到食。

  这个偈子很流行,《龙舒净土文》里讲过,并且认为:宁可修慧胜过修福,也不要修福胜过修慧:

  “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必不得已。宁使慧胜于福。莫令福胜于慧。若慧胜于福。则知罪福而戒慎。故无坠堕。若福胜于慧。则因受福而作恶。故有坠堕。”

  但是,如果考察福德本来的含义,去理解龙树菩萨的观点,就会发现,福德智慧的较量,并不能像《龙舒净土文》这么解说。

  《大智度论》怎么说?

  须菩提问佛:菩萨既然成就了殊胜的善根,为什么本生因缘里还经常做鹿、做马呢?

  佛告诉须菩提:“菩萨实有福德善根成就,为利益众生故,受畜生形,亦无畜生罪。”

  不要以为大象愚痴,堕畜生道,有些畜生,实在是为了度化我们,才做畜生道的示现。

  佛对须菩提讲了个大象的故事。讲完,佛说,这头大象的慈悲,连阿罗汉、辟支佛都做不到呀。这么好的心,为什么要受畜生身呢?正是菩萨度众生的示现。

  须菩提就问:为什么菩萨不示现人身,反而示现兽身呢?

  佛说:“有时众生见人身,则不信受;见畜生身说法,则生信乐,受其教化。”

  大象菩萨的故事,也是昨天的最后一题:

  题10、如菩萨本身作六牙白象,猎师以毒箭射胸。尔时,菩萨象以鼻________。

  A. 缠绕猎者,不令得害余象。

  . 缠绕猎者,不令余象得害。

  C. 拥抱猎者,不令得害余象。

  D. 拥抱猎者,不令余象得害。

  答案是D。这是说,菩萨的前世,是一头大象,有猎人用毒箭射中了大象胸膛,大象怎么做的呢?用鼻子拥抱住了猎人。

  设计这一题,是想看看大家如何理解大象的动机。

  很多人以为,大象用鼻子把猎人围绕起来,是怕猎人伤害其他大象。其实,菩萨象最重要的目的,是怕其他大象伤害猎人。

  当时,其他象看到猎人伤害菩萨象,就要攻击猎人,菩萨象把猎人拥抱起来,对雌象说:你是菩萨的妻子,为什么要起恶心?猎人也是受害者,是烦恼的受害者,不是他的过错。等我得了无上菩提,要帮他除去烦恼罪过。就像鬼附到人身上,我们要把鬼驱走,不要伤害人。请你不要伤害他。菩萨象又转头问猎人:你为什么要用毒箭射我呢?猎人说:我想要象牙。菩萨象立刻走到石头边,用石头的罅隙把牙拔出来,血肉一起涌出,菩萨不以为痛,还供给猎人粮食,指示猎人回家的路。

  这就是修福德呀。

  王路:《大智度论》小游戏

本文标题: 王路:为什么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12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好不好看,关你P事啊爱情的味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