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被历史掩埋的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 2022-04-04 07:59: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美文 点击: 102

关于历史的故事文章主题是问爷爷外公或者爸爸妈妈以前有没有参加战争,还有关与那时的日常生活住的环境、吃的东西等等,那时工作地方的劳...

如何寻找被历史掩埋的优秀文章

关于历史的故事文章

主题是问爷爷外公或者爸爸妈妈以前有没有参加战争,还有关与那时的日常生活住的环境、吃的东西等等,那时工作地方的劳动环境、安全对策等等rn年龄、年月日,场所也要写清楚
先了两偏,可按你想要的改一下用哦;

“关于历史的故事文章”

爸爸妈妈的“战争” 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一段时间爸爸妈妈总是 “战争”不断,可谓是“大战三六九,小战天天有”。

有时候,晚上爸爸喝了点酒,回来迟了一点,妈妈就会和他嘀咕一气,说着说着就会吵起来。而我这个无辜的旁观者也会因此成为他们的出气筒。哎,真可怜!我常常心里琢磨:爸爸是教师,妈妈虽然没有工作,也是高中毕业生,听人说他们俩是自由恋爱的,一直关系都非常好,现在俩人关系为啥竟闹得这样糟糕?可惜没有人告诉我……

有一次,爸爸在外面喝酒,回来晚了,妈妈十分生气,说爸爸在外面花天酒地、鬼混什么的,和他大吵了一架,后来还三天没理爸爸,还骂我“有其父必有其子”,我委屈极了。

你瞧,这几天爸爸有任务,天天很晚才回家,妈妈又疑神疑鬼的,以为爸爸有了“外遇”,天天吵得死去活来,爸爸虽然无可奈何,但又无法洗脱“罪名”,弄得上班时也无精打采。好在妈妈没有什么有力证据,只能吵吵作罢。为什么?为什么?我决定找妈妈问问清楚。妈妈红着眼睛告诉我:“你爸爸变心了。

他的工资本上的钱和卡上的钱不符。一定干了坏事了!”我终于弄清楚他们吵架的原委了。于是,我准备也找爸爸好好谈一谈。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嘿嘿”地笑了半天。

第二天,爸爸一脸笑着把当月工资单交给妈妈,让她到银行去查一下,以证明自己没有在外面胡乱用钱,是清白无辜的。 妈妈果然到银行去了一下,去时她非常高兴,这也难怪, 谁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是清白的呢?可回来时,我悄悄观察着她的脸色,十分阴沉,我预感今天又要出事了,偷偷瞟了一眼爸爸,为他捏了一把汗,心想今天又免不了一场“战争”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在暂时的沉默之后,妈妈和爸爸好象又吵了起来……

我吓得躲进了自己的屋里,心里企求上帝快让他们重归于好。咦!今天的战争很快就结束了。爸爸妈妈走了出来,爸爸一脸坏笑,而妈妈的脸红红的。

后来,我从爸爸口中的得知,原来工资单上写的是3000元, 而妈妈去银行查时发现实际只有2800元,她认为一定是爸爸在外面花掉了,却还想骗她,所以十分生气。后来爸爸告诉她,国家规定工资超过一定的数额要交“个人所得税”的。这下妈妈不好意思了,因为她下岗后一个月只有300元的补贴,补贴很少不要交税,所以一时忘了爸爸要交个人所得税,结果闹出了这个笑话,一场轩然大波就这样以喜剧形式而结束了。

爸爸还告诉我,纳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税收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有了它,国家才能正常运转……爸爸骄傲地对我说,他也是一个纳税人。

从此家里一直充满和平,爸爸妈妈再也不“战争”了。

----------------------------------
“关于历史的故事文章”

节约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良好习惯。而然,有不少人却认为勤俭节约是丢面子、是小气鬼,把奢侈浪费看成是比派头、讲阔气。这种观念与当代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很不适应,必须彻底的改正。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外出吃饭有“吃不了兜着走”的习惯,而在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很多人似乎很慷慨。有些老板和个别领导干部把奢侈浪费当成是一种讲时尚、赶时髦,一顿饭吃掉千元甚至万元毫不吝啬,满桌的饭菜动不了几筷就白白倒掉。大白天亮着路灯,水龙头漏水视而不见,汽车停在那里发动机却在不停地空转,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一些贫困县、市的老百姓吃不上饭,而政府官员的小轿车排量越来越大,住房越来越豪华。一些官员为了个人的升迁,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大搞形象工程, 相比之下,日本因为资源贫乏,天生具有节约意识,其所发展的工业,以"轻薄短小"为特色,注重技术含量.而我们呢,还在限制小排量汽车呢.
生命离不开水。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水,人类和其它生命怎么继续生存?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生物都灭绝掉!虽然地球表面是由71%的海洋覆盖,但是人们真正能够利用的只有其中的0.26%,再加上人口不断增加,到2025年,世界40%的人将面临缺水。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按 1995 年的人口计算为 2238.6 立方来,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 1/4,也是美国的 1/5,前苏联的 1/7,为世界第 109 位。中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 13 个贫水国之一。所以,节约用水是刻不容缓的!而水的节约方法中将水多次利用最能节水,我们可以将淘米水用来浇花、洗菜,而洗菜后的淘米水还可以用来冲厕所,达到一水三用的节约效果。除此之外,随手关掉水龙头,不用“长流水”洗碗、洗菜,发现水龙头坏了应及时维修等。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英明决策得到国人的拥护和积极响应。不过,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升油开始。
当我们抱怨空气污染、沙尘暴频繁、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时,何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是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这样的小事,日久就会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生活中也离不开木制品。用木料不但可以制作精美家俱,也可以将木料用机器切割做成一次性筷子,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纸张...树木的用途实在是太广泛了!除此之外树木还是制造氧气的工厂,树木砍光了,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新鲜氧气供人类呼吸,人类也就会灭绝。所以,节约身边以树木为原料做出的用品也十分重要。而纸张、一次性筷子则是大家能节约的木制品。把用过的作业本、草稿纸、包装纸回收起来,送到废物回收站集中处理,使其循环利用,产生再生纸。作业本和草稿本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尽量的让将本子写满,没有用完的本子应当收起来,留着以后用。一次性筷子在小吃馆里最常见,节约方法是出门到小饭馆去吃饭前自己随身带上一双家里的筷子,虽说有些麻烦,但是绝对有效,如果人人都能这么做,那么这世界上将永远没有一次性筷子的踪影。
总之,不能光说不做,我们应该把这些落实到行动中去,小学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节约的观念,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现在逐步进入了夏天,夏天节约的知识多少要懂点;
1、照明设备的室内布置要合理,采用发光效率高的节能光源;
2、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要根据家庭人口情况和实际需要,选合适的冷藏立升、洗涤公斤的设备,不要过份求大。
(1)家里各房间的照明灯、电扇、电视机、空调等在无人的情况下要及时关掉。
(2)空调温度的设定要合理。
(3)洗衣机要根据所洗衣服的量和实际需要设定程序。
3、电冰箱使用应注意下列几点:
(1)放置地眯要选择在室内温度最低,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
(2)开门次数要少,开门动作要快。
(3)存放食品要适量,食品和食品之间,食品和箱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这样可以使空气畅通。
(4)存放热的食品,要待凉到室温后再存入冰箱内。
(5)及时化霜,冷凝器、冷冻室要保持清洁,以利散热。
4、淋浴器温设定要合理,一般在60-80℃之间,开停时间要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5、要经常注意开关、插座和电线的完好情况,增加用电设备 要及时更新线路和开关设备,以免发热绝缘老化发生漏电,浪费电力,更严重的要产生不安全隐患。
空调不低于26度 全国节电上亿度
多坐公交和地铁 既省能源又便捷
在外就餐要打包 别把节约当口号
电脑不让空运行 两面用纸处处省
灯泡换成节能灯 用电能省近八成
洗衣服节约的窍门
1、精选清洗程序
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定得太高,衣服在高水里飘来飘去,互相之间缺少摩擦,反而洗不干净,还浪费水。目前,在洗衣机的程序控制上,洗衣机厂商开发出了更多水位段洗衣机,将水位段细化,洗涤启动水位也降低了1/2;洗涤功能可设定一清、二清或三清功能,我们完全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洗涤水位和清洗次数,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2、提前浸泡减水耗
洗涤时间可通过织物的种类和衣物脏污的程度来决定。在清洗前对衣物先进行浸泡,可以减少漂洗次数,减少漂洗耗水。
3、适量配放洗衣粉
洗衣粉的投放量(即洗衣机在恰当水位时水中含洗衣粉的浓度)应掌握好,这是漂洗过程的关键,也是节水、节电的关键。以额定洗衣量2公斤的洗衣机为例,低水位、低泡型洗衣粉,洗衣量少时约要40克,高水位时约需50克。按用量计算,最佳的洗涤浓度为0.1%~0.3%,这样浓度的溶液表面活性最大,去污效果较佳。市场上洗衣粉品种较多,功能各异,可以根据家庭的习惯进行选择。过多配放洗衣粉,势必增加漂洗难度和次数。
4、衣服集中一起洗
衣服太少不洗,等多了以后集中起来洗,也是省水的办法。
5、充分利用漂洗
(1)增加漂洗次数,每次漂洗水量宜少不宜多,以淹没衣服为准。(2)每次用的漂洗水量相同。(3)每次漂洗完后,尽可能将衣物拧干,再放清水。(4)如果将漂洗的水留下来做下一批衣服洗涤水用,一次可以省下30-40升清水。
节约用气六小招
正确使用燃气做饭需注意以下六点:
一、天然气燃烧时火焰呈红黄色说明缺氧,产生“脱火”现象则说明空气过多,此时可适当调整灶具风门,待火焰呈紫蓝色时,表示燃烧充分。二、做饭时,应先把要做的食物准备好再点火,避免烧“空灶”;若是烧汤,炖东西,先用大火烧开,关小火只要保持锅内滚开而又不溢出就行。三、做饭时,火的大小可根据锅的大小来决定,火焰分布的面积与锅底相平为最佳。四、做饭时最好不要用蒸的方法,蒸饭时间是焖饭时间的3倍。五、应先把锅、壶表面的水渍抹干再放到火上去,这样能使热能尽快传进锅内,节约用气。六、若有风把火焰吹得摇摆不定,可用薄铁皮做一个“挡风罩”,这样能保证火力集中。

资源忧患,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共鸣更强烈的话题。
不断膨胀和日益多样化的人类需求,虽然推动和造就了今天世界的多姿多彩,但也造就了资源危机,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危机。
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方式和途径,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引导人类的合理需求。
电力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与一般商品相比,电力更具有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的功能,更富有创造性。它既能直接消费,又能作为生产资料在社会再生产和资源利用中发挥作用,产生出高附加值。因此,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时,电力商品的介入范围和介入程度,远非其它商品所能比拟。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在自己家里都大手大脚浪费的人,会爱惜、节约公家财产;一个平日里没有节约意识的科研人员,能够发明出节能产品;一个没有能源危机意识的政府或企业负责人,能够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相反,如果人人都有节约意识,每个公民在各自的角色上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把节约进行到生产、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把节约资源变成每个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爱节约,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们要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同义词,其实不然,参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实现的。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远了。”
让节能意识深入人心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节约的习惯。像节约用电,我们首先要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不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电灯,不用就要随手关掉。对于节约用水,人几天不吃饭可以活下去几天不喝水却不行,人类要生存就离不掉水,可见节约用水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从小就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思想、好习惯,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都要注意节约用水,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学生。节约粮食也同样重要,上海人不愁吃穿,但许多西部城市的人饱受挨饿,所以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你是否还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已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日益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显突出,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倡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之风深入人心,节约美德蔚蓝成风。
在此,特倡议如下:

一、 增强时代责任感,树立三种意识

作为21世纪中国的建设者,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我国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出发,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

二、 节约资源,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实践,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环境的净化需要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寸土”,倡导使用循环用水、节能产品和再生材料,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推广办公电子化和资源变废为宝。

三、 积极实践,为建设节约型机关、校园和研究院所建言献策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高度,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实际出发,w围绕本单位在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建设节约型机关、校园和院所的意见和建议。广大青年科技人员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投身节约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创新和改革,真正形成人尽其才、地尽其利、时尽其效的节约型社会。同时,节约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用我们青年率先垂范,广大青年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培养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青年朋友们,节约新时空已经展现,建设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我们的智慧和行动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一切。
什么问题?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刘备、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虽整天东奔西跑,但因缺少谋士,总觉得恢复汉朝天下无望。后来得徐庶帮助,连打胜仗。徐庶为救母无奈去了曹营。临走推荐了诸葛亮。
一日,刘备带关羽、张飞来到隆中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小僮说:"先生今早出去了。"刘备让僮子转告先生说他来访,然后拉马闷闷不乐地回去了。又过了数日,刘备控得诸葛亮已回家,便同关、张二次来访。僮子说:"先生正在草堂看书。"刘备求见后得知不是诸葛亮,而是其弟诸葛钧。于是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刘备想再次去请诸葛亮。关羽劝说:"可能诸葛亮没本事,怕见我们。张飞则说:你们别去了,我用绳子捆来。刘备忙讲了当年文王访姜子牙的故事。兄弟三人又第三次来到卧龙冈。他们一到,小僮忙说:"先生在睡觉。"刘备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后更衣相见。刘备不辞劳苦,三顾顾庐,终于请出诸葛亮出山辅佐,共图大业。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张怀瑶《书断》,晋帝祭北郊,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写一篇历史遗迹的游记文章(侧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感叹)450字

云南

一、汉习楼船

汉武帝初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报告说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身毒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那大夏一定离蜀地不远,于是建议开通一条从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身毒。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当地的昆明族给挡住了。因为西汉的士兵大多不习水性,无法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族,于是,征讨一失败告终。汉军回长安以后,汉武帝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了“昆明湖”,操练水军,以期能打败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区。这就是云南历史上有名的“汉习楼船”的历史典故。

之后,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举国投降,汉朝就在滇的故地上设置了益州郡。这为云南成为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也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同时,郡县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云南诸部林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把云南历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唐标铁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占了安戎(今四川汶川西南)后,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诸蛮的道路。随后,吐蕃与唐朝在洱海地区展开了争夺,他们之间的争夺,其胜负关系到唐朝政权的生死存亡。因为吐蕃向东扩张,不仅西北边陲不得安宁,连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胁;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区又使唐朝西南边疆的安全面临危机。为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唐必须从洱海地区抗击吐蕃,与西北相配合,形成对吐蕃的包围。因此,巩固姚州都督府就成为保卫唐王朝全局战略的重要措施。要巩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须依靠洱海诸蛮;洱海诸蛮的向背关系着姚州都督府的命运。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洱海诸蛮的联系,招抚诸蛮

为保卫姚州和抗击吐蕃,唐朝于公元707年派监察御史唐九征为姚雟道讨击使,进讨深入到洱海地区的吐蕃。当时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间架设铁桥,以通西洱河,并在西洱河两岸构筑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毁了守桥的城堡,继而焚毁了两坐铁索桥,截断了吐蕃进入西洱河地区的通道,战役结束后,命书记闾邱均在剑川勒石建碑,立铁柱于洱海北面,以纪念这次战役的巨大胜利。这个铁柱是唐对洱海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标志。

但这次战争的胜利也并未彻底改变洱海地区诸蛮对唐王朝时叛时附的局面,因为安戎城和昆明城还为吐蕃所控制。于是,夺回这两坐城池成为唐朝争夺洱海地区的当务之急。之后,又经过了4次战争,安戎城终于又回到了唐朝手中。吐蕃曾多次派兵反攻,皆失败而去,两城的收复,不仅巩固了唐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也为南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宋挥玉斧

“宋挥玉斧”这一典故说的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后,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图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这并不是因为宋朝不想要大理国这块土地,而是因为北宋不像汉唐那样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当时北宋国势贫弱,已无力再进攻云南;加之宋太祖错误地总结唐朝扶持南诏而南诏叛唐的教训,因此将云南划在疆域之外。

而实际上,大理国自建国以来,与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公元965年,当宋统一蜀地时,大理国立即派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官员送牒入宋朝表示祝贺。968年,大理国又派使臣带牒到宋朝要求通好。976年,白王请求内附,太宗册封大理国国王为“云南八国郡主”。1115年,大理国与宋朝正式建立臣属关系,而这一关系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反映大理国与宋朝关系密切的另一个侧面是以市马为纽带的经济文化交流。宋朝的战马主要来自北方,称为“陕马”。宋朝南渡以后,陕马来源断绝,不得不主要依靠来自大理的战马。而马市的繁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理国与宋朝之间相互依存、亲密友好的关系。

四、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计划先灭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忽必烈率十万大军来到金沙江畔,可是面临着汹涌的金沙江水,蒙古军队无法渡江。正在为难之间,当地少数民族献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单个革囊缚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个皮囊连缀为筏子。于是忽必烈大军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过金沙江,灭了大理国,将云南归于元的统治之下。

第二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下大将兀良合台戍守云南,继续平定大理各部。经过两年多的征讨,1256年大理国王段兴智举国归附蒙古。之后,兀良合台向朝廷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设官料理民情。朝廷赞同并支持了他的建议,加封他为大元帅,赐给银印,镇守云南。

元统一全国之后,1273年,忽必烈从亲信大臣中派选回回人赛典赤·瞻思丁出任云南省平章政事,到云南筹建云南行省,他也成为了云南第一任行省长官。1276年将云南行省所定的路、府、州、县上报朝廷,并把云南的政治中心从大理转移到昆明。他在任期间,一方面整顿吏制、加强统一,稳定了社会。另一方面鼓励农业,发展经济,在全省各地大规模的实行屯田,并带人修筑了松花坝水库这一沿用至尽的利民工程,水库的修建降低了滇池的水位,不仅使滇池及其水系周围的农田受益,而且在滇池的周围形成了万亩良田。

五、三征麓川

明朝朱元璋治理云南诸族群的基本原则是“非为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王朝采取了许多重要的举措,企求在云南的统治长治久安,并且的确取得了超过前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自明代统一云南以后,当地族群的动乱此起彼伏,不绝于史。

最大的动乱是在明正统年间麓川(今云南德宏瑞丽)思氏的反叛。至正初年,思可法崛起于勐卯,势力逐渐扩大,于是设置平缅宣慰司

任命思可法为宣慰使。元末,思可法乘中原争扰,兼并金齿各部,称雄一方。

1382年,思伦法继承职务,1385年思伦法调集10万兵力又攻占景东。1388年,思伦法以5万兵力,大象百余只,发动“定边之战”。沐英率

15000精骑,昼夜兼行,直奔定边,大破象阵,歼灭了思氏的有生力量,思伦法败退麓川。1389年,思伦法请降朝贡。为了稳定局势,明朝廷于

永乐年初分设麓川、木邦、孟养、缅甸四个宣慰司。以后一直到明宣德年间,各部之间虽然有一些小纠纷,但是大体上安定。1413年,思任法继任麓川宣慰使,他极力想要恢复他的父亲思伦法所失去的失地,多次与邻近的土司发生争端。1438年,镇守云南的黔宁王沐晟开始调集大兵征讨思任法,可军事进展不顺利,主将方政战死,沐晟也因害怕朝廷怪罪而暴死。沐昂再次出兵,但是也无成效。思任法想要派遣使臣进贡朝廷以示修好,但是朝廷想彻底的解决麓川的争端问题,于是在1441年、1443年、1448年三次派王骥率大军征讨麓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军资爵赏不可胜计”。大军三次征讨麓川,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思任法与其他三个宣慰司的争夺。

1449年,因北方空虚,瓦剌攻入土木堡,明军大败,明英宗被掳走。可以说,瓦剌是“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骥三征麓川是导致“木之变”的根源。

六、改土归流

明朝在平定云南之后就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并不断的使之完善。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土司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不再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中央的统治了。它虽然在历史上起过有益的作用,但是本身这一制度就有不少的弊端。

土司统治下,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对所属人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主仆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统治下,人民生活艰难,同时也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之间,土司内部也时常斗争,相互抢劫村寨,滥杀无辜,使人民遭殃,影响了边疆的稳定。土司拥有自己的武装,他们利用自己的兵丁镇压当地人民,抗命朝廷,叛乱不绝。土司制度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土司制度的落后性与弊端日益突出。废除土司制度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于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在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首先就废除了土司,改以流官取代土官,实行改土归流。

可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主要是发生在清代雍正年间,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鄂尔泰认为土司制度是西南边疆的最大隐患,必须尽早尽快解决。只有将横暴桀骜的土司逐渐擒拿,在其统治地区逐渐改设流官,才是治本的方法。否则是不能解决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安宁的。

鄂尔泰的改土归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贵流。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余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设立保甲、编制户口、丈量土地、厘定租税、清查钱粮、建立学校、推广儒学等。这不但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进步,也大大加强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使云南边疆与内地在政体上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七、反清起义

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

19世纪,云南的地主商人之间为争夺土地与矿权时常发生争执,经济权益的争斗常常导致乡绅权力之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些斗争逐渐演变成为汉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日益激化。1845年,永昌府发生回汉互斗,官吏袒护汉人,大杀城内回民。1847年,杜文秀赴京控告永昌府残杀回民之事,清廷改变了态度,支持回民。永昌汉人起而反对官府,再次攻杀回民。清政府前后态度不一致,意在扩大矛盾,使回汉自相残杀。1856年5月,昆明发生回汉冲突,云南巡抚下令对“滋事”回民,格杀无论。昆明城内外,大肆搜杀回民三天,杀死回民约三千人。继而全生之内,不断的出现烧杀回民的惨剧。回民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求助官府主持公平的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愤慨而勇敢的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回民起义在各地风起云涌,不久汇成两支大军:一支由马如龙、马德新为首,活动在滇南和滇东地区;一支由杜文秀领导,战斗在云南西部。

1867年,杜文秀派二十万大军包围昆明城,久攻不下。1869年清军反攻,起义军失利,退回滇西。1872年,清军围困大理,杜文秀服毒就义,起义失败。

李文学领导的彝族人民起义。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彝族贫苦农民李文学在太平军战士王泰阶、李学东的帮助下,于1856年5月,率领五千多农民,在弥渡县瓦卢村天生营誓师起义。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于1870年进攻哀牢山区,王泰阶、田四浪不幸牺牲。1872年,李文学支持杜文秀起义失败,不幸被俘,第二年惨遭杀害。起义军将士在首领被害之后还英勇抵抗,最后义军将士或牺牲、或失散,起义失败。

八、保疆斗争

景颇族人民的抗英斗争

19世纪初,英帝国侵入缅甸后,企图从云南开辟一条自印度、缅甸到中国长江流域的通道。1831年,英国陆军大尉斯普莱由印度经缅甸到云南考察回国后,给英国政府写报告,建议修筑从缅甸仰光到云南的铁路。他的建议受到英国大资本家的重视,他们积极推动入侵云南,开辟市场的活动。不久英国取得了在缅甸伊洛瓦底江自由贸易的权利。1874年,英国派遣伯朗率领二百余人的武装探测队由缅甸进入云南。同时,英国驻华公使派翻译官马嘉理从上海到云南,前往中缅边境迎接伯朗。马嘉理沿途收集情报,在腾冲绘测地图,激起了腾冲人民的反对。腾冲地方官员将他护送出境。他到了缅甸和伯朗会合后,于1875年率领武装队伍侵入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边疆各族人民义愤填膺,自动组织起来保卫祖国门户,并得到云贵总督岑毓英的支持。当马嘉理率领先头部队到达盈江芒允、雪列时,景颇族、傣族、汉族群众200多人将他们包围住,勒令他们退出中国边境,马嘉理竟悍然开枪大、打死边民。愤怒的民众将马嘉理及其随从消灭在雪列户宋河边。此后,参加战斗的群众增加到了6千多人,乘势将伯朗率领的英军包围起来。伯朗纵火烧山,乘烟雾弥漫逃脱,退出了中国边境。

苗族人民的抗法斗争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和驻云南清军是抗击法军的主力,在西线大捷中给法军以沉重的打击。1884年法国军队入侵麻僳坡、马关两县,当地猛峒苗族首领项崇周带领苗族、瑶族、壮族、汉族等民众数百人,用大刀、毒弩、火铳经过大小数十次激战激退一千多以洋枪洋炮武装的法国侵略军,收复失地约七千平方公里。1855年,法国侵略者在猛峒一带横行霸道,项崇周率领苗族人民,在蒙通、船头、扣林等地袭击歼灭法国军士200多人,击退从黄树皮、清永河前来救助的数百名援兵,迫使法军退出中国边境,不敢再踏入中国领土一步。法国军队曾多次派遣使者以重利厚礼诱惑项崇周,但他毫不为动,大义凛然,庄严宣告苗族是中国人,誓死保卫自己居住的中国领土,决不服从法寇。1889年中法会勘滇越边界时,项崇周参与堪界工作,并提供边界历史资料,据理力争,保卫国土,维护国家主权。清政府加封他为边防团练营管带,准许子孙世袭,并题赐“庙中之豪杰,边防如铁统”的巨大匾额。

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争

1900年,英国侵略者侵占片马地区,当地僳僳族人民联合景颇族、白族、汉族民众在土把总左孝臣的领导下,群起反抗,将侵略军逐出国境。1911年初,英国军队再次侵入片马地区,左孝臣在抗击英国侵略军中壮烈牺牲。;僳僳族人民在僳僳族管事勒黑摄帕率领下,奋力抵抗。僳僳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在僳僳族和边境各族人民的打击下,英国被迫正式承认片马、古浪、岗房三个僳僳族村寨是中国领土,却在当时私立界桩,建造营房,企图长期霸占。第一此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军一度撤离。1922年,英军卷土重来,再次侵占片马地区。在1961年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中,缅甸政府同意将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归还中国。

佤族人民的抗英斗争

英帝国占领缅甸后,就把侵略魔爪伸到我国云南西部的阿佤山区。他们不断的派遣传教士、探险队进入阿佤山区收集情报,以金钱利诱、收买当地头人酋长。班洪、班老、永班三个佤族部落之间盛产银矿,1934年1月,英国派军队侵占银矿。班洪、班老佤族首领胡玉禄、胡玉山、胡忠华等召集十七个佤族部落首领歃血为盟,奋起抵抗英军,保卫矿区。英军沿南滚河推进,焚烧班老寨,班老王胡玉禄率领全寨男女老少退据龙头山誓死不降。在当地傣族、汉族人民的支援下,击退英国侵略军,收复失地。1941年英国利用抗日战争面临危机之时,以封闭滇缅公路相威胁,以换文方式同中国政府在阿佤山划定一条有利于英国的边界线,即所谓的“1941年线”,但未能在这条线上实际堪界,树立界桩。在1961年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中,缅甸政府同意把班洪、班老地区归还中国。

傣族人民的抗英斗争

1891年英国组织两个“探险队”擅自侵入云南边疆傣族地区测绘地图,收集情报。一队沿伊洛瓦底江进入德宏地区。当英国探险队到盈江县干崖土司所属铜壁关西侧时,刚承袭干崖宣抚使的傣族土司刀安仁率领傣族和汉族民众阻止英国探险队的深入。与英国人对峙几个月后,击退英军。不甘心失败的英国军队再次侵入干崖,攻打天马、汉龙两关。刀安仁领导傣族人民奋起抵抗,将英国人驱逐出境。1898年英军侵犯大青树营盘,刀安仁率领傣族和景颇族等边境民众坚持抗击英军八年。使英国入侵德宏地区的阴谋未能得逞,为保卫边疆,维护祖国领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另一支英国“探险队”约500人,经阿瓦山、孟连、勐遮、勐海抵达允景洪。当他们到达孟连时,明目张胆地将英国国旗插在白鹤山上,并召集当地的傣族民众开会,鼓吹孟连如果归附英国,傣族人民就会有“好日子”过。爱国的傣族人民不理睬他们的胡言乱语,砍到了英国国旗以示抗议。探险队到勐遮、勐海时,傣族人民关门闭户,不卖任何食品给侵略者,拒绝他们进入村寨。他们到允景洪时,再次把英国国旗竖起来,利诱车里宣慰写投降书。他们的强盗行经立即遭到傣族人民的反抗。宣慰议事庭大臣都隆腊华严正警告英国人:车里是中国的领土,不准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胡作非为。随即下令,全境居民不得卖食物给擅自闯入的英国人吃,不准他们进入村寨,并把英国国旗给扯了下来。这些英国人只好灰溜溜的离开西双版纳。当他们路过阿瓦山时,又遭到佤族人民的严重警告,不准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勒令他们全部下马,否则全部击毙,“探险队”的英国人只好乖乖的下马鼠窜而逃。
罗跟我说银川很不错,虽然这个季节沙湖可能进不去了,但西夏陵仍可一看。保罗当时还在密歇根的家里,声音从电话里传过来,千山跨过,万水相隔。

大约半个月后,保罗国内公司里那位秘书小姐打来电话,我把身份证号码一字一字地报给了她。

那个订票的网站发了好长的信息在我的手机上,看得发晕,照信息上的号码打电话过去,确认一下来回的航班。那边查了一下,说没有问题,您的票是在上海订的,早七点半北京出发,和一位外宾同行。回程是一个人,晚七点一刻银川起飞。一切都对,回程的时间是我要的,为了能够在银川多出一天。我的行程总共只有两三天,多一个白天就多出三分之一了。

再接到保罗的电话时,他已经回到北京了,他这次行程里只有一天在北京。保罗和我商量明早一起去机场的方案,我算了一下各自的住址和机场间的方位,说还是从我这边打车吧。

我住处附近有家大酒店,门前总停着些出租车,司机就三三两两地站在一边聊天。我过去问明早去机场的活拉不拉,其中一个答应了,给了我张名片,说好明天早上五点二十在我家门口等着。

第二天早上我下楼的时候天还黑着,空无一人的路上就街口这辆车的灯亮着,司机帮我把箱子放好,我们就往保罗家那边去,开进那条街不久,手机就响了,保罗说:“你开过了吧?刚看一辆没亮空驶灯的出租车过去,我在街口呢,路北。”

没错,我过了,我一直在盯着路南看,保罗家却是住在路北的一处楼盘里。打过掉头之后,很快就看到了路旁的两个身影,夜幕中一高一矮,高的是保罗,矮的是他年过七旬的老父亲。

保罗的行李比我多,连箱子带背包大大小小两三个,他的父亲亲手帮他在后背厢里放好,然后一直站在早晨清冷的空气里目送我们的车子从视线里消失掉。保罗放下向父亲挥着的手,转过来对我说没办法,老两口非要跟着也这么早起来,我爸还一定要陪我到楼下。

我问他老人去你那边吗?保罗说这几年不去了,身体不好,受不了长时间的飞行。保罗是独生子,他每年回来两三趟,但每回回来的日程都排得很满,真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呆的时间其实很少。

早起一路畅行,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机场,此时天已大亮。我很久都没坐出租车来过机场了,与机场大巴比起来,出租停的地方离候机厅要远得多。车费是101元,保罗没零钞,我翻包要替他取他执意不让,坚持给了110元,说大早起的师傅辛苦了。

我们乘的是国航的航班,登机手续办得极快,时间早,柜台前没人排队,把护照和身份证递进去,几分钟就办妥了。进了安检口才六点过一点儿,保罗说正好可以吃点东西。

在咖啡吧里一人要是一杯咖啡一块抹茶蛋糕,保罗的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我的咖啡不加糖但加奶,服务小姐开完票便冲里边喊一杯清咖、一杯拿铁,保罗质疑道难道只要加了奶的咖啡就一定是拿铁了吗?这些咖啡点心花了88元,我第一次领教了机场消费的厉害。

登机前,保罗在候机厅里买了几本书,有关于中式古典家具的,还有关于紫砂壶的。他现在很喜欢这种中国传统的东西,茶具、瓷器、京剧、武侠小说以及烧饼油条炸酱面等,保罗的京剧唱得很好,他唱黑头,从来就唱得好,据他自己说这几年越发长进了。不到两小时的航程就在关于传统与现代、中餐与西餐、三明治与豆汁爆肚等的讨论切磋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和保罗的一堆当地朋友一起坐在银川南门附近的国强饭馆里吃手抓肉和羊脖子了。

我对八宝茶不陌生,但国强这里的还是让我大吃一惊,冲水之前,除了桂圆、红枣、沙枣和枸杞之外,居然满满一盖碗的白糖,而不是像我以往见到的那样用几粒冰糖打发。保罗倒不是太愁甜茶,他愁的是酒。有酒就得喝,喝酒就得劝,劝酒就得划拳,保罗的当地朋友都是斯文人,我们不划拳,我们玩骰子,从完全看不懂到有点儿明白了,再明白也是一道深沟隔着,一层纸捅不破,人和人永远是不能一样的。

后来那晚上保罗问我,(对那些应酬)你心里边对那些是不是很烦呢?说时带出了一丝抱歉的神色。我说怎么会呢?对那种热情我是非常感激的。我说得可能太例行公事了,保罗摇摇头,轻叹了一下,说他真的不适应,银川很好,要是没有酒就更好了。我知道自己在酒桌上装得也不像,总是有点儿应付,有点儿板,不像那些场面上做惯了的人们那么放得开。好在没人认真逼我喝白酒,就几口枸杞红还勉强对付得过。

我们从国强出来直接往西夏王陵去,保罗想开车,因为刚才看到司机喝酒了。司机说宁夏红不算什么,于是就都豁出去了。反正我想保罗的状态比司机也好不了太多,他已经开始犯困了,这会儿是他的午夜,时差还没倒过来,等倒过来他就又该回去了。

王陵博物馆对面是几十米长的一大面墙,上面刻满了西夏文。西夏文是很好看的方块字,几个方块汉字解构之后再凑在一起,就是西夏的文字。汉字是笔画越多的越好看,繁体就比简体好看,繁到西夏文的程度当然就更漂亮了。

保罗去年夏天曾来过这儿,刻过几枚西夏文的图章,他指给我看门口那溜刻图章的摊儿,这会儿是淡季,都空着。

博物馆的门厅里有座放大了的西夏画像石复制品,是个裸女的胸像,解说员就从这里开始讲起,说西夏墓里负重的都不是龟兽而是女人像。这让我心里不大舒服,我不喜欢看到女人负重,不知道西夏国的男人都哪里去了。

从展览内容得知,西夏王朝应该是跨越唐宋两代,赐给他们国王姓李的肯定是唐朝皇上了,后来亡于蒙古人那应该是在北宋之后了。保罗对历史比我清楚一些,给我讲说唐朝的那种节度使制度,实际上是在中央政权招牌下诸侯割据。我恍然大悟说那就是挂靠了。我们平时管没有资质用别人的章干活叫挂靠,保罗听了大笑,说没错,挂靠,就是挂靠。

退回多少年前,说这类妙语是保罗的拿手好戏,我只有一旁听了跟着笑的份儿。现在保罗在外边时间太长,讲起话有时也不得不夹些英语单词了。他的中文情结很强烈,送儿子上华语课外班,给他看《西游记》动画片,培养他吃烧饼油条。我说中文哪用得着下这么大工夫,捎带手就会了。保罗哭笑不得,反问我说你家少爷能捎带手就会了英文呀?那你干吗还非得一门心思地把他送进外语学校?

语言文字对人的心理影响确实不可低估,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接受同一种观念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点。也许就是为这个,西夏那个最能干的国王李元昊就把汉语汉字废了,单找人造了西夏文,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化。

元昊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建树不小,他最后是栽在生活上,也就是家庭关系上了,因为废后另娶弄得后院起火,被儿子杀了。西夏博物馆旁的另一个院子里,有这段历史的塑像展,一个片断就是太子受了宰相的挑唆,把自己的父亲杀了,因为父亲把他的生母打入冷宫,还娶了他的未婚妻。

看到这儿我就说这太子有点缺心眼儿,不够当太子的料儿,人家让你杀你爸你就真杀呀!保罗却坚持说太子他爸更缺心眼儿,娶谁不行呀非得娶自个儿子的对象!

这对父子杀来杀去的最后都死了,西夏国也就败落了,成吉思汗带兵打西夏病死在了宁夏这一带,最后西夏国被灭,蒙古人屠城,把西夏国的居民都杀光了。从此这个叫党项的民族就没了,花费很大精力造出的西夏文字也再没人认识了。

一种语言文字湮灭了,一个民族存在过的证据也就丧失了,这是多大的冤枉啊!简直就像宁夏民歌花儿里唱的那样——冰上开花六月雪。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保罗为什么坚持要他的孩子学中文了,如果一个家庭的后代彻底换了一种语言,那前辈的一切努力、一切付出就都湮灭了,没有证据了,无人承认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代价?为什么样的目的才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呢?

我往元昊陵走去,距展馆大约几百米远,周边一片空阔,初冬的下午,不是很冷,太阳照在一片旷野上,坟茔一座座鼓起,背景是层层叠叠的远山。这场景和几年前我在新疆魔鬼城看到的有几分神似,端起相机来感觉也是一样地不上像,缺少尺度感。据考证,坟茔外边原是有中式的木构楼阁的,早已毁于风雨侵蚀和烽烟战火,只剩下里面的高大的夯土台立着,几百上千年了,背倚着贺兰山,一直地就这么立着,大概永远就这么沉默地立下去了,一任后人评说。

西夏博物馆里有个小卖部,卖各种与王陵有关的纪念品。保罗在里边挑了好几种书,都是关于西夏文化的精装本,很厚重。还有一对贺兰石印坯,是一块整石开出的,拼在一起是一幅完整的图案。我挑的是一对贺兰石手镯,后来听波姐讲,贺兰石地地质学上算作一种泥岩,质地细,硬度低,不是贵重的石料,但很独特,是为银川这一带独有的。

第二天的早餐是在沙湖宾馆楼下吃的,保罗从一到了这儿就盯上这里的小吃了,可当地朋友说这里的东西不正宗,说另有家卖泡馍的馆味道才对。保罗的拍档老徐比我们早到一天,被当地朋友拉去那家泡馍馆吃过一顿,也想带保罗去一趟。

保罗问什么叫不正宗?我说大概就是说这儿的东西是给游客吃的,保罗说咱们本来就是游客。他让我来决定到底在哪儿吃早饭,我说那就在这儿吃吧。老徐就到门口的前台去买餐票,要30元的,卖票的说你们仨买20元就足够了,最后我们连20也没吃了,剩下的票可以退掉。

这里的吃食样儿多,价钱不贵,并且主要是量特别大。现拉的细面下在羊肉汤里,5元钱好大一碗,我赶紧又要了只空碗,分给保罗一半,要不中午饭大概都得免了。

吃完早餐,我们往沙湖去了,听当地朋友说,今年冷得晚,往年这个时候沙湖都该冻上了,今年还没有。

沙湖已经不绿了,一片枯黄或者说一片金黄,但气势还在,湖水蓝莹莹的,芦苇一丛丛地都还立着。大船不开了,坐快艇上岛,快艇划过水面处,惊起一片飞鸟。沙湖湖底沙多泥少,凡有巴掌大一小块泥上,但密密地长满一丛芦苇,所以沙湖的苇丛与别处景色不同,不是一片苇荡,而是一个个的芦苇孤岛浮于水上。

沙湖是银川之宝,所以旅游宣传上都对这个国家级景区推崇备至,说是沙漠、湖水和沼泽湿地景观难得地结合在一起,举世罕见。后来听波姐说,沙湖实际上是个人造景观,是当地农场开垦荒地种稻之后造成的一汪积水。曾有过一种方案要从城里挖渠通到这儿,开辟一条市区到沙湖的水上观光航线,但因沙湖地势高于市区太多,最终搁置了。

保罗在银川的最后一天,下午和晚上连续做了两场讲座,一场是在合作单位,另一场是在大学里。两场讲座我都在场,晚上在宁大的那场尤其反响热烈。教室里座无虚席,后边还有好些学生站着,黑板上方挂着大条的红布横幅,校园的布告栏里早就贴出了大幅海报。面对着这过于隆重的场面和过于奉迎的态度,保罗似乎有点儿难为情,开讲前在一边悄悄跟我说,你就当看一场耍猴的好了,你还从来没见过我被人这么耍着玩吧?

我真的是有很多年不听讲座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内容的讲座,我一听就会睡着。发现只要进入一个多人在场、大家注意力都集中于前方某处的一个封闭场所——不论是会场、教室、礼堂,还是电影院、剧场,催眠作用在我身上立刻显现,所以我这些年就一直避免在这种场合出现。不过保罗的内容一模一样的讲座我连听了两场居然一点儿都没有犯困,并且还把内容记住了不少,这应该也算是奇迹了。

有没有一些有关痛惜历史文化遗失的文章?

随着历史的无常发展与有机进化很多珍贵文化因此流失,并且是无法挽留的流失。这是智慧与血汗的完美结晶,失去了太心疼了!
道士塔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招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宫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宫。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国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感慨文化的阴霾(

我常涉足一些蕴含着历史沧桑感的文化古地,甚至是断壁残垣。因为在那儿可以寻求到一丝丝灵魂的归属感。
触摸着那记载着斑驳历史的石碑石墙,静静伫立于其前,仔细端详那因风化严重而很难识别的文字,心里往往会生起悲凉.隐隐作痛之感。古今中外该有多少文化结晶消散在料峭.愚昧的阴风中,埋没于这浸着血泪的沙石.细雨中啊?
上周跟同伴到了豹子沟,那真是个世外桃源。一路上山清水秀美,花繁鸟声密。顺着一条已被走得中间凹陷下去的青石板路穿山而过,路边立着很多从山上裂下来的大石块,依附石块生长着许多植物,他们娇柔的的靠着石块,撒娇似的随风飘荡,尽态极研地向人们展示力与美的和谐
由于下着如丝如绸的细雨,并且又赶时间,于是我们顺着一条已被茅草覆盖的小道上了那于半山腰凿出来的两楼式的石屋下。那地方真险!上屋的路其实就是一条在悬崖的裂缝两边凿了几处人勉强能够踏脚的口子的石壁!并且还要手脚并用地爬五六米近乎垂直的断壁。据说那是以前猎人捕猎以防野兽侵扰的居处。上了石屋尽管已累得筋疲力尽但却仍强烈地感到先前的一路颠簸与冒险攀登值。看着远处雾蒙蒙的山、高大的树、繁密的山花、山下脆绿的水。天、云、山、石、水无一不聚集于此。因而不得不感慨造这石屋的人的审美视角之独特、美学造诣之高。
屋里石床、石缸、石壁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已布满厚厚一层细纱,石屋上层只有两个床位,但屋内光亮、宽敞,还有一个很小的阳台,可能这屋的主人曾经常坐在哪儿吹着晚风、看着夕日的余辉散去或偶尔吟唱几句当时很流行的诗句。屋的下层有三个床位、两口大缸,还有石凳等,可能是他们用餐聚会时的大厅或是存放猎物的储存室。
要是条件允许我真想在哪儿住一宿。等到夜幕降临,凉凉的晚风袭来,静静地听着黑夜的呼吸,与先人灵魂对峙,感悟那沉寂已久来自天外的旷然清逸的生活,挖掘一缕极为细微的文化沉淀。
微风佛过,壁沙陨落,先人的血汗和着历史一起被掩埋于厚重的文化阴霾下,不见天日。
冯骥材写了不少 你可以去看看的
不才! 是我写的。
本文标题: 如何寻找被历史掩埋的优秀文章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meiwen/1697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写文章同样的文字有人写出来会很有深度,有人写出来没有阅读欲望不好意思向别人要钱怎么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