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析爱伦·坡的《红死魔面具》

发布时间: 2023-04-07 11:0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1

《红死魔的面具》读后感600字《红死魔的面具》读后感,《红死魔的面具》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代表作,被评为世...

如何解析爱伦·坡的《红死魔面具》

《红死魔的面具》读后感600字

《红死魔的面具》读后感

《红死魔的面具》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代表作,被评为世界最优秀的恐怖小说之一,作者以绚丽的文笔描绘了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富丽奢华和隐藏在这背后的对死亡的恐惧,小说以死神的舞蹈来象征死亡的不可避免。
《红死魔的面具》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红死病猖獗的欧洲,残忍的亲王在城堡内建起了庇护所,妄图躲避这场浩劫,当亲王在午夜举办化妆舞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扮演成红死魔的人,其实这个神秘人即是红死魔的化身,亲王与贵族们仍然逃不脱这场浩劫。
贯穿作品的整个基调是阴森恐怖,神秘诡异的,故事充满着爱伦坡式的黑色与恐怖气息,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舒适的恐怖和激动”。
本文的线索共有两条,一条是王爷最终毙命的那间屋子,还有一条便是在文中反反复复出现的“红死魔。”
王爷最终毙命的第七个房间是爱伦·坡在七个房间里描写最为详尽的一间,这也是最非同寻常的一间屋子,在小说中有特殊的含义。“第七间从天花板到四壁壁脚都密密层层罩着黑丝绒,层层叠叠的拖到同色的地毯上。只有这一间的窗子,色彩同室内装饰不一致。这里的玻璃是猩红色的——红得同浓浓的血一样。”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在视觉上造成浓烈的冲击,在心理上产生强大的压迫,读者难免会和小说中的宾客一样,对这个阴森可怖的黑屋子产生莫名的恐惧,而这正是爱伦·坡想要达到的效果。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爱伦·坡在小说中,通过对黑屋子的详细刻顾将这种恐惧的虚无对象具体化,并将其直观的表达出来,所以人们对这间黑屋子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死亡的恐惧。而王爷最后倒毙在这间恐怖的黑屋子里,也让宾客及读者对黑屋子即死亡的恐惧提升到极点。
红死魔同时也作为恐怖的主体贯穿全文。从一开始对它的详细描述到故事的高潮——假扮成戏子的红死魔——都让人感到毛骨悚然,恐惧莫名。爱伦·坡在小说的开端对这场瘟疫即红死病有着详细而可怕的描述,“这病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就是出血——一片鲜红,令人发指。……只要患者的身上,特别是脑上一出现猩红色斑点就是染上这瘟疫的预兆……。”鲜血本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为何在这里却成为了死亡的预兆?
虽然这是杜撰出来的一种病,但红色——鲜血,本是生命之源,在小说中却成为了死神的面具,颇为耐人寻味。爱伦·坡选择源自鲜血的红死病作为死神的象征,便是要告诉读者,死亡并非是来自外界的某种威胁,而是我们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躲避死亡,只能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生命才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是为死而生。而这亦是在《红死魔的面具》中所要表达的终极命题。

Poe, E.A.是谁啊

还有这个写法对吗?用","对吗
Poe,E.A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诗人、短篇故事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公认的象征主义先驱,现代侦探小说的开山鼻祖,对科幻小说和恐怖小说体裁的创立也有重要贡献,影响了包括儒勒·凡尔纳和柯南·道尔在内的很多作家。他是一位充满悖论的天才人物,坎坷半世,身后盛名远播,影响源远流长;他既具有卓越的想象力,也擅长缜密的逻辑推理;他推崇美,视美为诗歌的最高宗旨,然而,又钟情于对恐怖和死亡的凝视,他的作品具有瑰丽、诡秘和梦幻般的格调,属于黑色浪漫主义的一部分。
1809年1月19日,坡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巡回演员的家庭,三岁时成为孤儿,被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一位富商约翰·爱伦领养,六岁时,全家迁居英国。坡天性聪颖,就读于伦敦的私立学校,打下了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五年后,随家人回到里士满,1826年进入弗吉尼亚大学学习,但一年后因欠下赌债被迫离校,与初恋爱人的婚约也因双方家庭的反对告终。坡和讲求实际的养父之间裂痕越来越大,直至最后决裂。1827年,坡在波士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帖木尔及其它诗》(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署名为“一个波士顿人”,这本薄薄的诗集几乎无人问津。随后,坡入伍当兵,驻扎在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一带。1829年2月间养母去世,请假回家奔丧,随即退伍,年底发表第二本诗集《艾尔·阿道夫、帖木尔及其他小诗》( Al Aaraaf, Tamerlane and Minor Poems)。1930年与养父暂时达成和解后进入西点军校,但无法忍受军校的生活,六个月后故意犯规被开除出校。在纽约短暂的居留期间,他出版了《埃德加·坡诗集》(Poems by Edgar A.Poe,1831),随后五年间,寄居在巴尔的摩寡居的姨母家,并开始发表小说,1833年以《瓶中手稿》获《星期六游客报》(Baltimore Saturday Visitor)短篇小说一等奖,从此正式走上创作的道路。1836年5月,和不满14岁的表妹弗吉尼亚正式结婚,1840年出版了首部短篇故事集《天方怪谭》(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瓶中手稿》获奖后,坡开始了职业编辑生涯,从1835年至40年代中期,辗转于巴尔的摩、里士满、费城和纽约等地,先后为《南方文学信使》、《绅士杂志》、《格雷厄姆杂志》、《明镜晚报》和《百老汇杂志》等报刊当编辑,其评论文章锋芒毕露,文笔犀利,令人钦佩,也令人畏惧。这10余年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杂文,创作了一生中最优秀的短篇故事和诗歌,如《丽姬娅》(1838)、《厄舍古屋的倒塌》(1839)、《莫格街谋杀案》(1841)和《黑鸦》(1845)等,其中《黑鸦》一诗令他声名鹊起。坡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一名出色的编辑,然而生活上总是困顿,他因酗酒的原因常遭解雇,在文学圈内又因写过不少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树敌不少。妻子弗吉尼亚早年即患上肺结核,常年卧病在床,1847年,年仅24岁的妻子在贫病交加之中辞世,妻子的死使坡愈发沉沦,其后的恋情似乎也不顺遂。1849年10月3日,坡醉倒在巴尔的摩的街头,挣扎四天后,于7日清晨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坡在诗歌、短篇故事和文学评论三个领域都有建树。坡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其文学理论往往以自己的创作为圭臬,《创作原理》(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1846)和《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1850)两篇论文集中阐释了他的诗歌理论。在《创作原理》中,他说,“美是诗歌唯一正当的领域”,“无论何种形式的美,发展到极致,无一例外地会使敏感的心灵流泪。因而,忧郁是诗歌最恰当的调子”。人世间最忧伤的莫过于死亡了,那么,最有诗意、最接近美的题材自然是“一位美丽女子的死亡”。美人之死构成了坡的经典题材,这一题材将美与死联接在一起,制造出一种哀伤美艳的格调,令诗人黯然消魂,沉醉一生,反复歌咏凋亡的年轻爱人,缅怀永远不在的爱情。坡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将真正的诗歌定义为“有韵律地创造美”的活动,并提倡诗歌统一的效应(the unity of effect),即一首诗歌应收到一种整体效果。坡还认为,诗歌必须是短的,一首诗的长度应控制在一百行左右。他的经典之作《黑鸦》是展现其诗歌理论的完美典范。坡的诗歌意境是听觉与视觉、节奏与音韵、想象与情感高度统一的世界,是一个纯粹的美的世界。他反对说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倡导纯净的诗歌,其诗学理论深刻影响了以波德莱尔、马拉美和瓦莱里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坡最大的成就当属他的短篇故事创作,他不仅给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留下了不少短篇传世佳作,而且直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文学体裁,因而有“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盛誉。他的短篇大略可分为恐怖故事和推理故事两大类,有时,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在《莫格街谋杀案》中,既有恐怖元素,也有推理成份。两类故事如昼与夜完美地展示了坡独特的天才,作家似乎在梦幻与现实、理性与迷狂的两极间游刃有余,在卓越的想象与缜密的推理中穿梭自如。
和他的诗歌一样,坡的恐怖故事也常常描写到患病的女子,描写到美人之死,因而,恐怖又与美、疾病和死亡奇异地相伴相生。坡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可怖的死亡场景,如血淋淋的凶杀现场、痛苦的死亡过程、尸体扭曲横陈的惨状以及尸体僵硬腐烂的可怖情状等。有时,恐怖与异域风情和夸张华丽的审美趣味又揉合在一起,极力渲染色彩和光影的强烈对比,营造出极富感官冲击的视觉印象。比如《红死魔面具》将死亡安排在装饰华美、风格奇特的宫室里,故事写到一场肆虐的“红死病”,为躲避瘟疫,王子带领侍从隐退到城堡式的修道院里,纵情狂欢,然而在光怪陆离的化装舞会上,死神以红死魔僵尸的形式降临,黑暗、腐烂和“红死魔”随即统治了一切。
坡在诗歌和小说中都强调“统一的效应”,诗歌追求的整体效应是美和忧伤,而他为恐怖故事设计的统一效果则是恐惧(fear)。他说,“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当中,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描写的细节,甚至每一个字句,都应该收到某种统一的效果,某种预想的效果,或某种印象主义的效果。”总之,故事的一切要素,从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到遣词造句都应该服务于整体效果,唤起读者内心的恐惧。《厄舍古屋的倒塌》完美地展现了坡的“统一的效应”理论。故事具有浓厚的哥特小说色彩。故事的场景安排在一地处荒凉、行将崩坍的古堡里,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是古老家族的最后一支遗脉,他和孪生妹妹都受某种神秘疾病的折磨。哥哥具有高度敏感的精神气质,感官呈现病态的敏锐,妹妹马德琳长期以来也一直重病缠身,受某种僵直症的折磨。哥哥将弥留之际的妹妹活埋,而暴风雨之夜,裹着寿衣的妹妹又破棺而出,最后兄妹双双死去,古老的厄舍古屋也随之倒塌。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叙述人“我”是罗德里克童年时代的好友,受邀来访,以局外人的身份一步步见证了这个古老的家族走向崩溃和毁灭的恐怖历程。整个故事严丝密缝、浑然一体,从场景描写、人物塑造到氛围营造、情节发展,无不围绕整体效果展开,淋漓尽致地铺陈出阴森诡谲可怖的效果,令读者感受到巨大的惊悚。作家以细笔描写古屋的凄凉败落,以古屋的败落暗示家族的厄运,极力渲染两者之间血脉相连的神秘的共生关系。主人公弹唱的曲词、阅读的书名、暴风雨夜等等细节无一不体现出作家的匠心,直至被活埋的妹妹身裹白色尸布出现在被狂风吹开的门口,倒在哥哥的怀里死去。至此,故事的恐怖氛围达到高潮,而结尾处,一轮血红的满月西沉,厄舍古屋轰然崩塌,淹没在湖水里,又留给读者一幅极富视觉效应的恐怖画面。
坡的恐怖故事极力挑战理性的界限,向未知的、非理性的黑暗迷雾挺进,探索生命与死亡、梦境与现实、清醒与癫狂的晦暗不明的交界地带。坡始终为人类意识层面下非理性的力量所困扰,他敏锐地洞悉出理性与疯狂之间的微妙距离,致力于探究偏执、迷念、精神分裂、疯狂等精神病症,因而,评论家认为坡开创了现代心理描写的先河,是20世纪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坡笔下的人物常常表现出一种奇特的精神气质,在理性与非理性的边缘游移,难以界定。如《黑猫》中的主人公为难以理喻的憎恨所驱使,故意折磨他一度宠爱过的黑猫,最后误杀妻子,为摆脱警察的搜查,精心盘算、极端清醒地将尸体砌进地窖的砖墙之中。实际上,坡故事里的恐怖与主人公的精神病态往往紧密结合,恐怖正来源于丧失理智、走向犯罪、疯狂或崩溃的过程。而《威廉·威尔逊》读来仿佛是对人类自我的心理学解剖。它讲述的是一个多行不义的坏小子威廉·威尔逊,每次在他做坏事的时候,就有一个和他同名同姓、同样外貌的人出来干预,他气急败坏,最后残忍地杀死了另一个威廉·威尔逊,可是却惊奇地发现,他同时也杀死了自己。在故事结尾,威尔逊对主人公说,“你是多么彻底地杀死了你自己”,这话给人振聋发聩的启示。坡在故事的开篇引用了张伯伦的诗句:“我说什么呢?对于冷酷的良心,那个我人生道路上的幽灵,我说什么呢?”故事的寓意也正如诗句所暗示的,人是善恶的综合体,人是一个双重的自我,在良心泯灭之际,我们也随之死去。可以说,坡是富有心理学洞见的,他也是最早把患有精神病症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作家之一。
坡是当之无愧的“侦探小说鼻祖”。1841年至1845 年间他创作了一组推理小说:《莫格街谋杀案》(1841年)、《玛丽· 罗杰疑案》(1842年)、《金甲虫》(1843年)、《就是你》(1844年)、《失窃的信》(1845年),展示了作家高度的理性和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他的推理故事表现出对人类理性的充分信心,他笔下的侦探以理性和逻辑力量为利刃,挑开层层谜团,深入表象之下的真相之核。《莫格街谋杀案》被公认为西方最早的一篇推理小说,故事充满了悬念,案子发生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内,凶手如何进出密室,令人不解,而结果却大出意外,作案者居然是一只猩猩。《玛丽·罗杰疑案》运用推理揭示了作案者的手段。《金甲虫》是利用破译密码找到巨额财富。《就是你》用死人说话的心理战术揭开谜底。《失窃的信》则揭示了最明显的事物却最易被人们疏忽的这个心理盲点。这些小说为以后的侦探小说提供了五种模式,即密室杀人、安乐椅上的纯推理侦探、破解密码、运用心理战术以及人的盲点破案。而他在《莫格街谋杀案》、《玛丽· 罗杰疑案》和《失窃的信》中所塑造的业余侦探奥格斯特·杜宾的形象,可以说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的前辈。尤其是以业余侦探为主人公、以推理活动为主线、以能力稍逊的朋友为陪衬和叙述者的格局,被后来的侦探小说广为模仿。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笔下的波洛和亥斯廷斯上尉,都因袭了坡的这种写法。甚至被称为侦探小说之父的英国作家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1824—1889)的名作《月亮宝石》(1868)也折射出坡的影子。
天才是丰富而驳杂的,难以简单地界定或概括,苦难的人生、独特的审美感悟成就了爱伦·坡不朽的艺术。他的艺术包容看似不相容的对立和矛盾;他带给读者艳丽的哀伤、迷狂的清醒以及诗意的恐惧。他的作品很好地融合了通俗元素,因而深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尚晓进
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诗人、短篇故事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公认的象征主义先驱,现代侦探小说的开山鼻祖,对科幻小说和恐怖小说体裁的创立也有重要贡献,影响了包括儒勒·凡尔纳和柯南·道尔在内的很多作家。他是一位充满悖论的天才人物,坎坷半世,身后盛名远播,影响源远流长;他既具有卓越的想象力,也擅长缜密的逻辑推理;他推崇美,视美为诗歌的最高宗旨,然而,又钟情于对恐怖和死亡的凝视,他的作品具有瑰丽、诡秘和梦幻般的格调,属于黑色浪漫主义的一部分。
1809年1月19日,坡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巡回演员的家庭,三岁时成为孤儿,被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一位富商约翰·爱伦领养,六岁时,全家迁居英国。坡天性聪颖,就读于伦敦的私立学校,打下了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五年后,随家人回到里士满,1826年进入弗吉尼亚大学学习,但一年后因欠下赌债被迫离校,与初恋爱人的婚约也因双方家庭的反对告终。坡和讲求实际的养父之间裂痕越来越大,直至最后决裂。1827年,坡在波士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帖木尔及其它诗》(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署名为“一个波士顿人”,这本薄薄的诗集几乎无人问津。随后,坡入伍当兵,驻扎在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一带。1829年2月间养母去世,请假回家奔丧,随即退伍,年底发表第二本诗集《艾尔·阿道夫、帖木尔及其他小诗》( Al Aaraaf, Tamerlane and Minor Poems)。1930年与养父暂时达成和解后进入西点军校,但无法忍受军校的生活,六个月后故意犯规被开除出校。在纽约短暂的居留期间,他出版了《埃德加·坡诗集》(Poems by Edgar A.Poe,1831),随后五年间,寄居在巴尔的裙丫拥囊棠讣遥�⒖�挤⒈硇∷?1833年以《瓶中手稿》获《星期六游客报》(Baltimore Saturday Visitor)短篇小说一等奖,从此正式走上创作的道路。1836年5月,和不满14岁的表妹弗吉尼亚正式结婚,1840年出版了首部短篇故事集《天方怪谭》(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瓶中手稿》获奖后,坡开始了职业编辑生涯,从1835年至40年代中期,辗转于巴尔的摩、里士满、费城和纽约等地,先后为《南方文学信使》、《绅士杂志》、《格雷厄姆杂志》、《明镜晚报》和《百老汇杂志》等报刊当编辑,其评论文章锋芒毕露,文笔犀利,令人钦佩,也令人畏惧。这10余年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杂文,创作了一生中最优秀的短篇故事和诗歌,如《丽姬娅》(1838)、《厄舍古屋的倒塌》(1839)、《莫格街谋杀案》(1841)和《黑鸦》(1845)等,其中《黑鸦》一诗令他声名鹊起。坡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一名出色的编辑,然而生活上总是困顿,他因酗酒的原因常遭解雇,在文学圈内又因写过不少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树敌不少。妻子弗吉尼亚早年即患上肺结核,常年卧病在床,1847年,年仅24岁的妻子在贫病交加之中辞世,妻子的死使坡愈发沉沦,其后的恋情似乎也不顺遂。1849年10月3日,坡醉倒在巴尔的摩的街头,挣扎四天后,于7日清晨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全名 Edgar Allan Poe

写法是

E.A.Poe

有英文写作Poe,E.A.

应该是可以的吧,我在某些词典上好像见过这样的,把名放在前面,加逗号,后面是姓氏的写法。

这个人译名为埃德加·爱伦·坡。

资料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3457.htm

红死魔的面具的内容简介

1842年发表的小说《红死魔的面具》中,当百姓受苦、面临死亡威胁时,亲王却照样欢欢喜喜,他胸有成竹,天不怕地不怕,他认为。外界闹得如何,悉听自便。再说伤心也罢,挂虑也罢,都是庸人自扰。王爷早巳安排好一切寻欢作乐的设备。”表现了王爷自满和无视他人的态度。他把一千个他的朋友、弄臣和供他们娱乐的人封闭起来,不受已经使半数国民死去的红死病的影响,但这样的错误做法使他用生命付出了代价。把自己用高墙围起来,试图躲避问题是没有用处的。

《红死魔的面具》:死亡前的狂欢

“他一口气冲过六间屋子,生命也如白驹过隙。”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中有这样一则趣事:

说有一郎中殷赞庵医病回来,病家主人派了个叫杨横虎的仆人护送他,到了夜里,无处住店,二人借宿在一所传闻有鬼怪作祟的寺庙里。

“...人定后,果有声呜呜自外入,乃一丽妇也。渐逼近榻,杨突起拥抱之,即与接唇狎戏。妇忽现缢鬼形,恶状可畏。赞庵战栗,齿相击。杨徐笑曰:“汝貌虽可憎,下体当不异人,且一行乐耳。”左手揽其背,右手遽褪其裤,将按置榻上。鬼大号逃去,杨追呼之,竟不返矣。遂安寝至晓。”

如此看来,厉鬼也惧怕恶人三分,真是“世乃有逼奸缢鬼者,横虎之名,定非虚得”。

在我小时候,很流行《鸡皮疙瘩》一系列的书,与我同龄的,也许有人看过。“鬼屋”,“木偶”,“拎着脑袋的骑士”令人着迷也多成了小时候的噩梦。

随着年龄增长,窥见到人世间的发指,想那说鬼说神的无非只是说人罢了,鬼神不再让人惧怕,可怖的永远是人心。现在翻看爱伦·坡的小说,惊悚悬疑的气氛已不见踪影,只当作了一篇篇寓言看,这未免不是一种可惜。

《红死魔的面具》情节简单,讲述了红死病肆虐期间,普洛斯佩罗亲王在封闭的城堡中举行假面派对的故事。

“当他领地里的老百姓死了一半的时候,他便从宫里武士和命妇中挑了一千名体壮心宽的伴当,把他们召到跟前,然后带了他们隐居到他治下一座雉堞高筑的大寺院里。”

在坚固的高墙里,亲王早已安排好一切寻欢作乐的设备,这里应有尽有,尽可以安享太平。高墙外,却是“红死病”猖獗。

临死痛苦的哀嚎与歇斯底里的欢声辉映成将临的丧钟。

剧痛的挣扎与如疯如狂的舞动扭曲了这个世界。

一群梦中人,醉生梦死的人,以纵情声色麻痹对死亡的恐惧的人,在钟声敲响后又不得不面对“等待死亡”的现实:“红死”总有一天会找上门来。

钟声响起,死亡逼近,钟声响过十二下,死亡降临。

“这个人身材瘦长,从头到脚裹着寿衣。一张面具做得和僵尸的面容相差无几。他的罩袍上溅满了鲜血——宽阔的前额和五官都洒满恐怖的猩红点。”

“红死”是个公道的家伙,亲王筑起高墙来躲避死亡,用财富和权势来麻痹恐惧,但“红死”还是找上了他。

鲜红的血,生命的活力;猩红的血,生命的衰败。

七间房子是生命的轮回,猩红的房间是生命的归宿。亲王气急败坏,追随“红死魔”从蓝色房子走到最后一间屋子的尽头,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一口气冲过六间屋子,生命也如白驹过隙。

七彩斑斓本是生命的向往,在这里却成了坠入死亡的通道。

“乌檀木时钟的生命也终于随着放荡生活的告终而结束了。香炉的火光也熄灭了。只有黑暗、衰败和“红死”的一统天下。”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可规避。

与众不同的人生浸润出了与众不同的文笔。

“坡”被誉为侦探小说鼻祖、恐怖小说大师、科幻小说先驱等等,但他在世时却一生悲苦。“坡”的作品充满恐怖、死亡和精神错乱,这与其悲惨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坡”幼年时,父亲出走,三岁时,母亲去世,坡被收养长大。成年后连续失去至爱亲朋。他本人生活习惯也不甚好,酗酒。曾吞鸦片自杀,后又精神失常。死后,他的作品被天才诗人波特莱尔翻译介绍到欧洲去才获得了应有的尊重。

作家萧伯纳说:

“坡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评论家、诗人和短篇小说家。坡是在他那个年代最伟大的作家、杂志评论家,他的诗精致优雅,他的小说是艺术的杰作。”

坡的作品流传很广,又年代久远,后世模仿抄袭者很多,直到今天,坡的魅力依然丝毫不减。

1832年春天,德国诗人海涅在巴黎写下了一篇与《红死魔的面具》相近的记录,附于最后:

“3月29日当巴黎宣布出现霍乱时,许多人都不以为然。他们讥笑疾病的恐惧者,更不理睬霍乱的出现。当天晚上多个舞厅中挤满了人,歇斯底里的狂笑声淹没了巨大的音乐声。突然,在一个舞场中,一个最使人逗笑的小丑双腿一软倒了下来。他摘下自己的面具后,人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他的脸色已经青紫。笑声顿时消失。马车迅速地把这些狂欢者从舞场送往医院。但不久他们便一排排地倒下了,身上还穿着狂欢时的服装。”
本文标题: 如何解析爱伦·坡的《红死魔面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998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怎么靠写文章(网文小说)赚一些钱如果你变成了猫咖的一只猫,你会怎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