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读后感(谈谈你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和看法)

发布时间: 2024-03-26 01:39: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之脏腑概说(一),脏腑的名称与分类,脏,古作脏,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腑...

中医藏象读后感(谈谈你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和看法)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之脏腑概说

(一)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脏,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
  1.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5. 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
  6.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谈谈你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和看法…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就生活实践而言,如人饮食过饱则腹部胀满,因而认识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凉感寒则病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从而联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发生这些症状。这就清楚地说明,人体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分工,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医疗实践而言,古代医学家经过多次的重复,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如耳鸣、听觉不敏的疾患,从肾着手治疗而获效,于是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此外,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关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属性及其功能活动,脏腑器官构造与功能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等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五脏六腑的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则运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使之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这就使藏象学说更为系统化、理论化。   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另一位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某些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这一矢志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心系统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肺系统: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系统:   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系统: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藏象的生理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九极中医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九极中医》是一本由林辰著作,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5元,页数:412,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极中医》读后感(一):《九极中医》学习札记之“阴阳消长”

《九极中医》学习札记之“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一个事物内部只有通过阴阳的消长才能达到动态的平衡。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注意:一个就是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运动的;另一个就是平衡,阴阳也是围绕着他们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在运动,而不是在随便运动。以前学习中经常会提到一个例子,就是跷跷板。跷跷板两头的重量要保持基本相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动态的平衡,跷跷板才能玩得起来。跷跷板在玩耍的过程中怎么个消长关系呢?对跷跷板两头任何一方来说重力势能都在不同的消长过程当中。如果双方把一方称之为阳,另一方就称之为阴。某时,阳可能处于最高位(阳本身的重力势能最大),而阴则处于最低位(阴本身的重力势能最小)。此刻以后,阳的一方位置开始从高位向低位运动,阳本身的重力势能由最大往最小变化;而阴的一方位置则开始从低位向高位运动,阴本身的重力势能能由最小向最大变化。这样维持着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游戏才能不停下来。在人体的气化方面,化气与成形之间,气机的升与降之间,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种阴阳消长的生理平衡,当人体的这种生理动态平衡被打破,疾病也就由此开始产生。如果这里还往下引申的话,既然知道了疾病产生的原因,那么治疗也应该从恢复体内的生理平衡着手。还以跷跷板为例,如果出现两边不平衡了,一方偏重了,游戏没办法继续了,怎么办呢?第一:在偏重的一方减重;第二:在偏轻的一方增重;第三:可以改变一下支点;第四:以上方法综合运用;第五:等等其他方法。至于哪个方法最好呢,这个虽然是见仁见智,但总是要以恢复平衡最长久最有效最省力为标准,治病用药也是一个道理。

《九极中医》读后感(二):《九极中医》学习札记之“自学中医并不难”

作者:如是闲云

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实情也确实如此,从出生到死亡,不管是谁,不管在哪个阶段,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疾病,只是不同的人患的疾病不一样,小毛病像感冒、拉肚子,大毛病像糖尿病、癌症,还有人们常说的疑难杂症,各种疼痛、痘痘、高血压等等。

其实我觉得人应该关心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为什么会患疾病,知道了这个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养生”;另外要知道有了疾病怎样处理,所谓“是药三分毒”,若不能真正明白发病的机理,见到发烧就给退热栓,见到咳嗽就冰糖雪梨,见到高血压就用降压药,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把身体的“本钱”越花越少,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

中国更多人其实还是更相信中医,但说实话,相当多的患病人群包括我在学习中医之前,都觉得“好中医难找”。我自己就是因为病得很重,而且四处求医无果后才开始自己学习中医。而学到今天,加起来有十来年了,自己调治的也差不多能算上健康(当然强壮说不上),这才感受到摸到了中医的大门朝哪边开。

有些想学中医的人问我中医难不难学,以前觉得是挺难的。中医的难,难在辩证,有六经、脏腑、八纲等等辩证方法,辅助辩证的有望闻问切等等,而这些都非得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才行,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能摸索着学和用的。而且学习起来确实困难多多,比如我起步学习的《伤寒》,有发病的表现和用方,但没有详细的机理,对门外汉来说不是一般的难,而且就算把条文背住了,临床上病人的症状远比书上的复杂,所以更加摸门不着。

而现在,我跟着九极中医社区学术群学习一年多后,终于感觉到中医其实并不难,觉得难是在学习上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中医简单,就简单在“天人合一”。按“气一元论”的理论来讲,气是万物的本始,人存在自然中,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同禀一气而来。由于每个人出生时的时间、空间都各具特点,让不同的人禀承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气”,也就是素体特质,就像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仙人掌就喜温暖和阳光而畏水,荷花就只能在水中生长一样。但人的素体特质是不会变化的,就像仙人掌不会变成荷花,但宇宙天体在不断发生运行,时间在不断改变,四季在变化,人所处的空间也在改变,所以空间的“气”也在时刻不停的发生变化。而当人的“气”与空间的“气”不能相应时,人类因与空间相比而呈现的“渺小”就决定了人无法适应,所以就成了最初的疾病。而最初可能只是些小毛病,但随着养生、治疗不得当,小毛病会发生转变,“人气”变得更衰更弱,更加无法适应自然,所以病就逐渐加重了。

认知到这种根本,无论是想学医术来治病救人,还是做为一个爱好者想用来指导养生,中医都成为了一件容易的事情。懂得天时、看人哪里不相应,病因病机病症就都明明白白,用什么方法来调理当然也清清楚楚。

那如何懂天时呢?《九极中医》书上介绍的“九柱”方法是之前我从没发现过有哪家医学流派使用过的,然而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将时空的特点一一呈现出来,有“天极”,也就是时空“气”的状态,有“人极”,也就是人的生理“气”的状态。同时,这“气”不仅配有五行,而且用干支系统详化的脏腑,所以能熟练的掌握九极的内容,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清楚病因病机。

这种情况不仅在我们每天的病案析练习中有所呈现,在自己生活中也时常可以见到。前段时间老公公闪了腰,记得当天是申月申日,我听到消息后说“闪到右腰的可能性是最大的”,结果证实确实是闪到右腰。因为申应肺金,而金气从右而降,老公公就是素体应申金的时空不足而闪的。所以只需要稍微调治一下,老公公的腰就不疼了,根本没有用到“行气通气、活血化瘀”这些常见的思路。而若是能学的更好,能够提前在饮食中帮扶老公公,那么可以肯定,老公公的腰是不会闪到的。

所以《九极中医》不仅是中医临床的宝典,更是养生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其它还有哪本医书能做到具体指导养生呢?《伤寒》是公认的临床必学科目,可是伤寒没提到怎么养生;《黄帝内经》倒是有涉及,但都只是指出了大的原则,很模糊而且很难具体去运用,更没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质提出解决办法,其它的医书也同样找不到正确养生的方法,到处所见的都是“一刀切”的千人一方、万人一法,所以中医“治未病”的理想境界也就难以实现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些题外话,现在人人都“养生”,但实在盲目的可怕,直接按着传媒上教的吃这吃那,好多人都是盲目的吃坏了事。我曾见到过一个脸色发黑,明显肾水寒而木郁的人天天吃黑木耳“养肾”,却不知黑木耳更灭肾阳,还有弓腰曲背面如黄土,明显中土大虚的老太太买鸡内金,却不知鸡内金属金而耗土只会越吃越消化不良。这些现实的状况都太可怕了。

不管学什么,想学的轻松,一开始就要在正确的方向上,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所以学中医我觉得《九极中医》是非常实用的。疾病就像万花筒,拿眼睛看着乱象纷呈,但拆开不过几个零件。真正掌握《九极中医》是一定能入大医之境的,因为这是唯一的人天合一的医学学术体系。

当然了,任何学习都得下一番苦功,学《九极中医》当然得从基础学起,形成“气一元论”的自然观,掌握阴阳五行的方法论,对藏象生理、病理现象熟悉,并能够从干支角度来理解和运用,从一开始对一些小的毛病甚至只通过泡泡脚,敷下热水袋,煮煮美粥靓汤就好了;而学到一定程度时,就不需要再担心自己和家人生病怎么办啦!

九极中医社区呱呱学术房间将于近期举行《基层诊所如何发展》、《经常生病,我该怎么办?》、《自学中医的捷径》等系列专题讲座,敬请留意社区群内通知。

《九极中医》读后感(三):读后感

人是吃五谷杂粮的,不会有一个人从不生病,当身体有点病痛的时候,就算是外人看来微小的疾病,对自己来说,也是比较难受的,想解决,但是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更加现实自己的无助,看医生,看到好医生是福气,看到不负责的医生只能自认倒霉,如果自己懂点基本的中医知识,对自己,对亲人,都有益处。这本书,是和以往中医书不同的,在原有的传统中医基础上,会带我们进入一个新世界,能真正了解一些我们从没想过的方面,也能让自己知道自己身体情况,一些慢性病也能自己慢慢调理,最可贵的是,就算是零起点的,这本书看起来也毫不费劲,浅显易懂,字里行间的逻辑性也非常的强,每一章节蕴含的知识点都不少,好的一本书胜似百本书。

《九极中医》读后感(四):遇到九极中医乃我之大幸!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但是苦于不得要领。自从有幸接触到了《九极中医》系列丛书以后感觉以前所掌握的养生理论多数是误区。这套书能由浅入深地使一名零起步的爱好者到达一名具有专业水准的营养师及中医师的水平。

对于该书的评价我就用一句话来描述吧:集传统中医之大成开,开干支药食理论之先河。

希望更多的像我一样的爱好者及专业医生都来学习《九极中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国粹。

《九极中医》读后感(五):《九极中医》值得拥有

《九极中医》是一本中医基础书籍,相当于教科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但又跟它有很多的不同,它以古代华人所认为的世界本源-太极为出发点,应用天干地支、历法知识等诠释天人相应的关系,然后通过天地四时的气团运动规律构建出九极时空模型,更进一步对天人相应加以理解和运用。这样的理论与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天人相应相比,让人更容易明白、理解和运用,比泛泛而谈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尤其是临床实践。

对于藏象篇,运用干支关系等追本溯源,对藏象的生理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让你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作用等,从而让你学会一种点对点的一种诊治模式,让你对中医的精准医学的实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运用和升华。

所以它是一本值得去看、去读、去品的好书,是一本可以让你快速升华进入实战的好书。

《九极中医》读后感(六):《九极中医》学习札记之“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一定的条件下”,指的是什么条件呢?阴阳之理,极则生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个条件就是“极”。

这个“极”又怎么理解呢?以水为例。水在零度以下由液态变为固态,在这个阴阳转化过程中零度可以称之为“极”;水在一百度以上,沸腾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这个阴阳转化过程中一百度也可以称之为“极”。

同一个水,可以有多个“极”,这说明了什么呢?阴阳是相对的,“极”也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在讨论之前就要先设一个前提,一个范围,一个对象。前提没有定下来,就讨论阴阳,就讨论阴阳转化的条件,能讨论出什么结果吗?

《九极中医》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一年四季,冬去春至,夏往秋来。从春到夏如果是质变的话(这也就是先设了前提了),那么从立春到谷雨就算是量变的过程。还是以四季为例,如果单把春季作为研究对象拿出来分析,春季中的节气交节就和一年中的四季交替一样,都可以算是质变了。从立春到雨水可以算是质变,从惊蛰到春分也可以算是质变,春季里面每一个节气点的变化都可以看成是质变了,而每个节气这15天就是量变的过程了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只要涉及到阴阳 ,不管是对立、互根、消长还是转化,由于阴阳的相对性,都是要预设前提的,都是要在一定范围内来看的。这个前提对象就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内才可以讨论阴阳的所有的运动表现特征。

在这个前提下,再回到一开始说的阴阳消长和转化(量变质变)的话题,那么阴阳消长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事物的内部变化过程,这个内部变化达到了一定程度(“极”)后,什么程度(“极”)呢? 就是达到可以改变这个事物整体的阴阳属性的时候(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气) ,这个时候就是阴阳转化了。

《九极中医》读后感(七):学九极有感

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都说中医治疗效果好,尤其慢性病,疑难杂病。但是在毕业几年的临床经历中发现并不是这样。或者说现在中医和西医对于这块疾病的治疗结果基本都查不多,吃中药也是维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的几片西药吃了也可以有效果,而且吃起来还方便。那么一直以来喜欢的中医发展到现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不明白的。长期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最后也只能“听天由命”,严重了就对症或者再严重就去医院。或者就归于看你没有运气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好大夫”。

在学校听到的上医治未病似乎也成了传说。现在基本都是患者来了就号脉,然后就开始根据经验开方子,六七十克的一味药很多,再加上其它药,组成的一付药就更不用提多少了。“辩证”对了这一堆药就很管用,错了呢就是责怪体质等等的原因了。

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也没能解决,自己也觉得想要能“开中药”可能要等到十几年以后了吧。直到我在考完助理医师之后询问当时讲中医课的老师才有幸和九极中医接触。当时老师就推荐我学习一个是伤寒论一个九极中医。都是初学者学习中医容易理解的。我当时就觉得伤寒论都是文言文,不容易看懂,就先了解一下九极中医吧。

最初拿到九极中医书本的时候发现基本都和中医基础理论讲的没什么区别,而且病理基本也没讲,这不是没多大用处么,还有什么天干地支的看着和天书一样也不懂,索性有一段时间直接把书放到一边根本没看。

直到最近才又重新拿起书本,跟着九极群的同学一起参加特训营并重新学习里面的知识,才发现当初自己是多么无知。九极中医这本书一定要多读,而且要反复的看,越看越会发现里面的精妙之处。发现治病原来就应该这样治疗,并不是一大堆药物放在一起“对症、证”治疗,而是要分析每个患者的生理病理过程,从而找到疾病的病因,这才是治病的根本,往往用药也是简单几味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并且这种“辨证”并不是医生凭借主观的“经验”去判断分析,而是透过对天干地支九柱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进行分析,这也应了传统中医讲求的“天人相应”理论。

我平时坐车爱晕车,之前都是自己在车上忍着。这种感觉晕车的人一定有同感。但是最近通过学习九极公众号的知识,在上车前一个小时左右用温盐水送服30克大枣预防晕车。坐在车上真的四平八稳,一点想吐的感觉都没有。通过这一次的事情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九极中医的信心。即使“对症”处理,也并非头疼医头,这样的方法才是真的中医。

不需要有多大的理想,起码学好九极中医至少能让我们每个人面对一个普通的感冒的时候,不是直接跑到诊所去开药、输液。而是在厨房里面就可以把感冒解决掉。最好的药房就是厨房。这才是中医真正的精髓。

《九极中医》读后感(八):难得一见能说得明白的中医书

这本书从气一元论开始,把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娓娓道来,更难能可贵是还从实战的角度,提出来九极时空模型作为诊治的依据,达到点对点诊治的目的,这是真真正正、有根有据的易医结合。

我还没有具体看到藏象,但书中的藏象描述的脏腑顺序,显然同现行的大学教材《中医基层理论》是不一样的,为何这样呢?估计这是有作者的深意,我看完再评论。

此外,我看结尾还有基层病例100例,详细的我还没看到,但以这种实战病例来结尾,能证明这本书很有自信!

《九极中医》读后感(九):《九极中医》值得拥有

《九极中医》是一本中医基础书籍,相当于教科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但又跟它有很多的不同,它以古代华人所认为的世界本源-太极为出发点,应用天干地支、历法知识等诠释天人相应的关系,然后通过天地四时的气团运动规律构建出九极时空模型,更进一步对天人相应加以理解和运用。这样的理论与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天人相应相比,让人更容易明白、理解和运用,比泛泛而谈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尤其是临床实践。

对于藏象篇,运用干支关系等追本溯源,对藏象的生理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让你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作用等,从而让你学会一种点对点的一种诊治模式,让你对中医的精准医学的实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运用和升华。

所以它是一本值得去看、去读、去品的好书,是一本可以让你快速升华进入实战的好书。

本文标题: 中医藏象读后感(谈谈你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和看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4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对得起自己的读后感(二年级读后感)初中教师读后感大全集(中学教师读书心得1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