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2 21:12: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齐物论读后感,人心变异邪僻的显著表现之一即是言论争辩,在庄子所处的时代,百家鹊起,互相争鸣,彼此辩驳,甚至互相攻击诋毁,以争是非短长和社会名...

秋水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

  人心变异邪僻的显著表现之一即是言论争辩,在庄子所处的时代,百家鹊起,互相争鸣,彼此辩驳,甚至互相攻击诋毁,以争是非短长和社会名利。以下内容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齐物论读后感,欢迎参考!

  齐物论读后感一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与死,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与结束的两极。一般来说,人们是乐生恶死。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事。但读了《庄子》上述文字却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庄子说的意思,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没有必要忧伤。他给我们讲了丽姬的故事:她开始被晋国掠去,因而哭泣(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来成为王妃,享尽荣华富贵(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就为曾经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庄子借此告诫我们:有可能到了那个世界后,我们会像她一样,后悔当初哭泣。而且还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生与死所在的两个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些,恐怕无人说得清。

  婴儿出生时,都是哭来到人世间的。有人说,一落生就啼哭,是说婴儿知道苦难的人生开始了。此话虽不科学(科学的说法是:环境骤然变化的生理反应),但确有一定道理。确实,极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顺,处处有圣人帮扶。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为生存奔波劳碌的一生。有过不完的坎儿,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与婴儿本人相对应,人们大都以欢笑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既然人生多苦难,旁人为何还笑,是笑又多了一个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没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个世界,外国人称之为“天堂”,佛法称为“极乐世界”,按说是应不错的。但一个人故去时,本人哭者有之,平静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极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绝不能笑,笑则一定招骂。

  由此说来,以往我们认为正常的表现好像没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生,就让我们快快乐乐地生(生活)。死,也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死。还是那话,快乐每一天!每天快乐,一生快乐。

   齐物论读后感二

  “齐物论”,即“齐、物论”和“齐物、论”,意即平等一切言论、平等一切事物。在前篇《逍遥游》中庄子已经指出了万物一体、涵融于道的观念,在此篇当中以此种观念为根基和始源,庄子又提出了对于事物言论观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平等一如。

  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人均有“心”作为身体的主宰,这个心通往自然天道,乃与生俱来、顺应自然、体道契天的精神主体,它可以控制人的言行举止,支配整个身心即身体与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若欲顺应自然,与道合一,首先便需要让这个主宰之心即“真君”彻底与道相通相融,摆脱一切世俗知识、文化习俗、心理状态、价值体系的影响和制约。

  庄子首先用人籁、地籁、天籁作喻,指出存心与丧心、有心和无心的区别及其作用。庄子指出,自然万窍之所以能够发出不同的声响,乃是因为自身本然如是,只有根源于自身的形状、特征、性质、地理因素等,才能遇见不同的风而发出不同的节奏和声音。“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万孔发音皆是自己的自然状态所为,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发动者来使它们发声。而人籁则是人为的竹管丝弦类的乐器,吹响这些乐器则是由于人主动发动的结果。人可以依据自身的喜怒哀乐、是非评判、好恶取舍进行各式各样的鸣奏和弹,人心在此便起到了主宰支配的作用。庄子以人籁刻意为之的方式喻示人心的机巧伪诈、机密做作。人们在互相争斗比赛的过程中,就好似精心弹吹管竹丝弦一般,巧妙地机警地周密地设置经营每一个音符、节律,在每一个曲子音调里都设下了自身内在的精谋虑和身形的劳役,到头来也不过是为了最后的输赢胜败,身心已经苦劳不堪矣。不过,人籁更丧失无为之心,然而却依然是顺应了各种乐器曲孔的自然规律和本质特性而作的,并非任意妄为,随心所欲,故而在对待外在事物的方式和途径方面亦是可取的。只要不在认识事物、利用事物的过程中放失掉自然原始的本心,便能够臻至与自然事物相通、与万世大道吻合、内心明亮逍遥的自由境界。

  人心变异邪僻的显著表现之一即是言论争辩,在庄子所处的时代,百家鹊起,互相争鸣,彼此辩驳,甚至互相攻击诋毁,以争是非短长和社会名利。庄子针对此种现象大加挞伐,《齐物论》篇可谓集中评判谴责各家各派之辞。“夫言非吹也”,在庄子看来,是非言论乃是丧失“真宰”、“真君”(即“本心”)的“成心”所为,并非如同自然万窍自然发声一般。“成心”可指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形成的知识和见解;一是世俗成见即偏见。它们皆妨碍对于事物全面正确的认识取舍。由于“成心”,人们之间互相争论辩驳无休止,就像风已经停止而树枝树叶仍然摇摆晃动一样。如此”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与搆,日以心斗”(睡觉时精神交错,醒来时形体不宁,与外界接触,产生种种是非取舍,精神疲劳困顿。),终身劳苦忙碌而乏累不已,丧失掉自然本性的生意。心被外界牵制,随时与他人竞相斗辩,不仅会使自己时刻处于紧张劳累的境地,而且也会严重妨害精神的安宁和身体的舒展,产生种种不良的情绪和心识,如喜怒哀乐、忧虑、恐惧、虚伪、兴奋、自满、浮躁、放纵、张狂、作态等等,它们均是严重滞碍扰乱人们内心平和慈爱和安定的狂乱和邪僻。同时,争斗攻击亦会妨害人们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和获得,以己为是,以他为非,永远沉溺于彼此长短的争夺上,而放失掉了对于真理真相的探求、把握与体识。

  以道观之,万物均平等一如,无有分别。“道未始有封”,道原本没有界限和区分,“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通为一”。一切事物均源于道生,复归于道,顺应本然而生,在自然大道的光照下皆是本性自显、完满自足、平等一体的。只有人的“成心”、人的“爱”(私爱、私情),才使万物有了分别和界限,社会上才有了上下尊卑优劣等级。世界上本来具有“天倪”,即自然的分际,物与物间自有形体、性质、特点、作用的区别与不同,然而在价值、地位、意义、起源、归宿等方面却是相同无分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每个事物均有属于它自身的本来面貌和作用,在自然世界的化育流行里均是自然而然必然生成的,无论大小寿夭、美丑多少,都是顺应道生平等相通的当然合理之存在。我们对事物人为的分类和划界乃是因为知识的限制及情感价值观念的左右,此即为“成心”,即一己之成见。如偏于“小成”,不思融通和进步,便会蒙弊我们对于事物全面客观的体会和辨认,亦会把自身的价值理念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以己为是、以他为非的善恶美丑大小寿夭、对与不对的辩论和区分。庄子认为,这其实属于“朝三而慕四”之举,同猴子们自以为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和早上给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栗子不相同的思想和作为同途无异。偏弊于狭隘的心胸和眼界则不能体认道赋予万物的平等无分、平均一如的实质和本然。

  因此,在庄子看来,要想顺应自己的本性生活,顺应事物的本性去认识辨别,就应当“以明”和“照之于天”、“和之以天倪”。“以明”意即内心虚静清明,如同明镜照物,纤毫毕现,去除人为的私心杂念。“天”即道,按照自然之道即事物的本来面貌、自然本性认识体会并加以利用,如此方能善用万物,无有偏见和随欲。“以明”和“天倪”皆能去除“成心”,回复“真宰”、“真君”,“天倪”是思虑行事的最高标准和依据,“以明”乃是达道的根本途径和要求,二者相为结合,即可通达万物自然如此的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可与不可。

  庄子批判人间是非争执的现象,可归约如下:

  一是双方所谓是非的标准、概念、依据等并不相同,“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对方看不到的`现象或者对方有差异的方面,此方则认为是对的、正确的,彼此双方便依此争论不休、无有定准。

  二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知见和成就并非完全正确、全面无漏的。任何一种知识、看法和言论均是对于事物一隅的体认和把握,知识永无穷尽、广博无限,道的体会和契合也只是在生活中逐渐随时地领会实践,而非能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贯通和掌握。与道一体、认识万物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前进过程,不会出现止步于此、静止无动的生命终点。如同吹奏乐器,有生成的音符,便一定会有遗漏和未吹的音符和节律。因此,知识见解的条件性和局限性见证了人们之间的是非之辩是多么得荒谬无知,任何一个前进发展的认识和知见便能打破甚至推翻掉之前固以为是、执之不变的见解和结论。

  三是知识与价值观是相对的、成条件的,即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下才能成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这是知识的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唐朝喜胖女,楚王好细腰,这是价值观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桔成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根据地区、条件、范围、因素的不同,事物的性状、作用、特质、价值、意义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不可能定于一准、偏于一见,一视同仁地把事物划为完全相同的一方,或者一刀切地固定划分彼此的疆界和分际。

  四是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此方会犯彼方的错误,彼方也会犯此方的错误,彼此所攻诘的对象与焦点可能转瞬间便成为了自己误入的迷路和方向。

  五是对立双方均执持于自己的标准和观点,攻击批判他人,然而此方所执着的评判观点、价值依据、态度方法,彼方也可以用此而攻之。双方各自为用,各自运用相同的理念判准议论诘难对方,如此则循环无已、永无止境矣。如同庄子和惠施议论是否知道鱼快乐,惠施说庄子不知道鱼快乐,庄子说惠施不知道他的内心,彼此运用相同的辩论方法和句式结构循环攻难,无有成论。

  在庄子看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意即一切言辩都是此消彼长、互相为难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方可成立,可与不可、是与非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彼此双方亦会互相转化、互相利用。因此,人为地刻意划分事物界限,并一意执着于是非彼此之辩,以一己之是非作为评定和认识事物的依据和准则,实乃是丧失天心、迷乱狂妄、枉费心机的徒劳举动。

  庄子说:“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只有通达于道的人才能视万物为一体,而不再拘泥于一己之成见,能够因任万物自然本身的性质和作用加以体认与利用。在庄子看来,我们不应当从价值和地位的角度认识运用事物,而应该从事物本身的作用和性质加以辨别和体知。尽管万物在形体和特质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以道的视角看来,它们皆是具备各自为足的性能与用途的必然和合理之存在。比如,泥鳅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猴类喜欢攀援高树山石,而人则喜欢干净、平坦、舒适的地面,那么这三者谁知道真正正确的住处呢?又如,人喜爱吃牛羊犬豕,糜鹿喜欢吃草,蜈蚣喜爱吃小蛇,那么这三者又谁知道正确的食物和味道呢?显然,大到每类事物,小到每个事物,均具有不同于其它种类和事物的性能、喜好与特点,我们自然不可以运用人类的价值观念,更不能凭借一己之偏见去认识和评判,而应当在道的体认和观照下,按照事物自然本身的样式、特点和作用加以认识、判别和利用。

  庄子认为我们可以从事物存在和作用的方面认识掌握万物,如同无与有、空与实,它们在存在的意义和各自的作用方面都是必不可少、合理正当性的存在。如一栋房屋、一个杯子,如果没有有和实,便没有房屋和杯子的存在和显露,有是事物存在外在的表现和彰显;如果没有无与空,便没有房屋和杯子的功用与价值,房子不能住人,杯子不能喝水,无乃事物存在发用的依据和根本。因之,万事万物均具有它们自然本身充分完满的存在作用和宇宙之意义。

  最后,庄子用梦蝴蝶的故事喻示了“物化”的现象和道理,“物化”一词可谓对全篇的思想主旨和立论目的做了一个高度概括和总结。“物化”可以说包涵了三层含义:一庄子用蝴蝶与我原本无别指出我与它、事物与事物之间皆是合为一体、无有分界的合理之存在,万物在道的光照涵容里具有各自顺遂为用的特点与功用,它们不分先后上下优劣尊卑,在自然中乃是平等一体、互相涵摄的必然应然之物。因之,人们在自然本性的流露和含藏中能够与万物交感通合,体认生命运化生生不息的变通流行,深契本然之性的尽情舒展和畅达快意;二是庄子运用不知是我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我来譬喻人的认识和知见永无穷尽、广博无涯,人们只能认识当下一瞬周遭现实的事物情态,而不能体认所有的真相和道理,未知的领域和现象层出不穷、殊相曲尽,人们的认知之途只是一条永往直前、永无止境的通阔之路;三是如果执迷于它物,沉浸在恍然一梦的境遇中不能自拔,则会蒙蔽双目和心识,不能清醒地体认和辨识自己的处境和真心,一味追逐外在虚无的刹那和影像,便会无法达到与自然大道的圆融协一。因此,在庄子看来,人应当打破“成心”和“我”,消除彼此、是非的分别与界限,抛弃固执己见的价值观和评判准则,把“以明”和“天钧”(道)二者相结合,运用虚静开放的心胸和情态,在自然大道的视域和境界中,不断地考察体认万物,按照事物本然的特点和样式加以辨别体知和合理运用。

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

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5篇

这本书让人感受到,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篇1

《列子·汤问》中有云:“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而后庄周大笔一挥,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洋洋洒洒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众说纷纭,或曰“法、术、势”,或曰“仁爱礼乐”,或曰“兼爱非攻”。当后世都以为道家万代的光辉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时,只这一笔,宕开属于庄周汪洋恣肆、瑰丽诡谲的酣梦,将南华真人的“逍遥游”铺陈在众生面前。

鲁迅评论其文字“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光从此句同样能窥探一二。题中“逍遥”二字,悠哉游哉,流转天地不受拘,大可归无为之最高。《齐物论》说秋毫大、太山小、殇子寿、彭祖夭。《人间世》中有支离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离无脤、瓮大瘿与之相应。《大宗师》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跃然纸上,《应帝王》中儵、忽试凿七窍。再折身来看《逍遥游》,以鱼卵表大鱼、以微小说穷尽。这种种读来莫不叹奇诡!惜我笔拙,借来王蒙一句评说:“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若说知名度可与“北冥有鱼”相提并论的,不知看官可曾听闻“庄周梦蝶”?

在《齐物论》的末尾记录了一场镜花水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忽忘此身为蝶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这故事不可谓不美,否则何来徐夤的“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人张潮于《幽梦影》中有一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觉。萧纲《十空·如梦》诗说:“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鱼乐否?这是个古往今来无从解释的命题,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逻辑上来看,这场交锋似乎是惠施占了上风,而庄周不过凭诡辩取胜。俗话说得好,此一时彼一时,带入这场漆园梦亦是如此。而今千百年已过,回首那纷乱的世代,先秦百家争鸣的盛况早已凋零,漆园梦中的蝴蝶徐徐陨落,再看那濠梁之上,早已无人结伴同游。天道有常,时光荏苒,不禁叫人扼腕叹息。——究竟是庄周幸,还是蝴蝶幸?

没有说法,毕竟无人参透这大道。《齐物论》中有云:“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不正是印证了他那句“天地与我

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篇2

四月桃花芳菲之际,我第一次与《庄子》相遇。

那天在图书馆,爸爸执意让我借下这本《庄子》,对于古典名著,我一直提不起兴趣,但是易中天的这部中华经典故事系列,精心挑选23个经典故事,36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画,重塑更加现代化的庄子形象。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我对古典名著的看法。就在所有诗人都认为是“桃花蘸水,春意将老”的芳菲四月里,我却在书香里找到了一番别有风味的领域。

庄子,原名庄周。他写这书的时候,已年过七十。庄子一生贫穷潦倒,但在书里却不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写达官贵族们的宫斗琐事,这个可会讲故事的老头只写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看似无关联却紧扣着结尾以水为鉴的道教,成为了传世名作中的不朽之籍。再加上易中天先生的现代文注解,让我对这本传世名作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那一个“农场的故事”。这一章概括了整本书中的思想源泉,里面讲了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农场的故事”这一大章里分为几个小故事。以“沉默的猪”为例。说到有只猪要给先祖祭祀,拿去牺牲,于是猪不乐意了,官员劝他说:“猪啊猪,你为什么不开心呢?你将会被庄重地放在雕花的瓷盘里。拿最好的白布铺在桌上,你看怎么样?”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庄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一只猪,最好的待遇就是把它留在圈里吃糟糠,而不是什么雕花的盘子。道理人人都懂,但当今社会许多人却做不到。名利是很重要,可在生命面前却什么都不是,但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却为了名利与名声丢掉了本心。他们的结局不也和这头猪一模一样吗?

是啊,在这一章最后的故事当中,庄子拿马举例,最后一句“此马只真性情也”道破了真谛。无拘无束的在田野上奔跑,才是马刻在骨子里的天性。我们不也一样吗?

我认为事实上沉默的猪、飞驰的马,乃至庄子及整个道家要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因此最重要的是无拘无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那才叫无愧于人生!

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篇3

神人离形析体,混一无功。无形无相,名实攸同。大者有大之用,小者有小之用。二者各得其欲,是以无用以为天下用。况鳞羽文章而获死,珠玉光明而蒙尘。何弊弊于天下邪?尧犹怅然于姑射之人。有不龟手之药者,于宋则洴澼絖为用,于吴则裂土封邦为用,非无用长于大用乎?黄金者,多于亚墨利加,而输于欧亚之陆,是岂一隅之物用于天下。若大瓠虑以为樽,浮于沧溟之上,因马尼拉航线,易以黄金,岂非大用之用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何故?譬如一人言有甲,而听者亦以为有甲。究此二甲,竟非同甲,故隙生而怨成。且是非之言,多是此类。白所以命色,而马所以命形。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马非马。而庄子则谓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盖马者现量也,非命形也。白者,比量也。非马者,即非以马为马之马也,亦是比量。二皆非马,则争自绝矣。此章炳麟以唯识解之。

使我与若辨,若胜我,则若果是邪?若不胜我,则我果是邪?方始也,若知果胜我,则知之先也。若不知果胜我,则知之后也。果无变也。所谓是不是,然不然,指不指,是以穷年以逐末。丽之姬泣时安知后以为悔也,而李斯安知所求者不过黄门犬也?

昔李君明作准以定数,作六十律以为中吕反生黄钟。乃循蕤宾重上之法,终于南事之率。然则蕤宾下生之法,亦生律吕,何弃之不用邪?盖因蕤宾下生,则减于四寸五分。四寸五分者,清黄钟之数也。夫减于标准者,犹如淮北之枳,其实不同矣。黄钟定九寸,林钟则六寸。黄钟定八十一寸,林钟则五十四寸,余者莫不循黄钟而动。旋相为宫则五音成,五音莫不循宫而动,此所谓反者道之动。夫律吕,皆追黄钟。黄钟乃律吕之定数,衍生之准则也。不知准则不知律,故有道而物成也。

方我之生也,成我之元素亦有,方我之死也,成我之元素亦非无。然则火传于薪,不知其尽,而甲薪之火与乙薪之火焉有同异,又上流之水与下流之水焉有异同。则元素在此与在彼有何同异。若参商邪?四时也,县解也。安期生,王子乔,莫不为世俗所求也。长生也,不可得。长乐也,亦不可得。长乐未央亦一代之精神也。

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篇4

在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诞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遥自在,不惧生活的窘迫,不被名与利束缚,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内心永远的宁静,他就是庄子。

庄子的洒脱,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

庄子的洒脱来自于他对名与利的超越。听过这样的故事:有次庄子去梁国,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当时身居宰相的高位,听到众人说庄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会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连忙派人全城搜捕庄子,可庄子却不请自来,用鹓鹐和猫头鹰的故事告诉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国人来请庄子出仕,也被庄子用自己宁愿在烂泥里快活的说辞给拒绝。试问天下能有几人能够像庄子一样对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里无法自拔,为着家财万贯,名垂千史,在人世间苦苦挣扎,却在泥潭当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恶性循环永远看不到尽头。可庄子却是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穷困潦倒的处境下,仍是不肯向名与利低头,正是因为他超越了名与利的束缚才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洒脱也来自于他对生与死的超越。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是气息,居住在形体之中,而死亡不过是又使形体回到了气息,是经历过一生之后的解脱和长眠。面对亲人的去世,他能放声高歌,而不是在亲人离世的悲伤中痛哭,这种洒脱便是来自于他对生死的看淡。生与死连接着两个世界,庄子看透了生的喜悦也看透了死之后的长眠,他一生逍遥自由,既不乐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庄子一样看透,生活之中也会少很多哀声吧。

庄子的洒脱还来自于他对道的理解与超越。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将道的含义尽情诠释。《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顺其自然。当然庄子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过生活,而是跟着生活,从不妄为,只是独处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样乐得自在。至于他对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种逍遥不羁的人生态度,那种高深的境界,实在是众人难以到达的地步。

我们虽不是庄子,也很难达到他的境界,但我们每个人却都可以学习庄子,学习他的洒脱,学习他的超越。摆脱名利与生死的束缚,踏遍红尘看透红尘,永驻内心的静谧。

庄子寓言学生读后感篇5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的秋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扩展资料: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本文标题: 秋水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52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傅雷家书读后感400(《傅雷家书》读后感400字)中小学生处分决定的读后感(关于违纪学校处理规定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