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17 17:49: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主要通过与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以及与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主要通过与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以及与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下面是为读者朋友搜集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600字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学,文中指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举动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平等协作关系,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可以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中: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佐藤学先生还说到,“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读到这些语句,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班上,孩子们几人一组,身体放松、气氛轻松、毫无顾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耳静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判断、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二):800字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读着日本佐滕学先生的作品《静悄悄的革命》,就感觉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和鼓励,让我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质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

  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对待学生,要学会倾听,这是对学生的起码尊重,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反观自己的教学,虽然也在大声呐喊“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无蹲下身来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我看自己平时更多的是“引诱学生上当”,钓到“学生的答案”为目的,展开所谓的教学。一旦有了答案随即进入下一环节,也不管其他的学生懂不懂,或者说不管学生是真懂还是碰凑巧碰到了教师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经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进入下一环节,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再说。

  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陶醉于自己的精心提问设计,当我们还在对着同行的课堂教学评头论足时,我们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不是吗?针对教材设计的精心提问,能引起多少学生的共鸣呢?因此,我想,以后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学中的做法了。最起码也要注意一下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间的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了。启程吧,不管结果怎样。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静悄悄的革命》悄悄的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三):1000字

  很惭愧,在同事们都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读的快结束了,我今天才有空细读了前言部分。读了这部分,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当一个叫彻也的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学校时,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小林走过去问原因,彻也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在彻也看来学校里并不快乐,还不如在家里打电子游戏好玩。小林老师从其他同学那儿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第二天小林老师把自己的诗写在黑板上时又引起了孩子们说:“小林老师太温和”的声音。

  当然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应该放心地敞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应该得到关注,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幸福的教育,享受阳关与雨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多关注后进生,不要从人格上歧视他们,要学会在学习的旅途中等他们,多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这让我想到班上有个叫朱俊宇的孩子,记得刚开学的那段时间,班里连发现四起“打人事件”,惹来了好几位来替孩子告状。经调查,发现事件的源头都在朱俊宇这孩子身上,这孩子经常无缘无故的去打自己的同学。知道事情真相之后,我就找这孩子谈了谈,我问他为什么老是打同学,他很不在乎的说:“我越打架越觉得高兴。”他的回答让我心里很不解,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把打架当成了乐趣?

  后来我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知道这个孩子在家里爷爷特别宠他,在家附近只要有人和孩子发生矛盾,爷爷都会鼓励孙子以武力解决。久而久之这孩子就变得越来越喜欢打架。而且据听说孩子在幼儿园还被老师劝过转学。后来在课堂上我发现这孩子也特别不会听课,有时我正上着课,他却突然打起身边的同学来。找他聊了几次,也没有太大的效果。

  看孩子这样心里很生气,很想放弃不管他。但想到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不让老师喜欢,在小学时老师再不喜欢他,孩子是聪明的,这些不喜欢他是能感觉到的,那可想而知,他的中学、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人生路该会是怎样啊?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这孩子成了社会的罪人,推他去深渊的不也有我的一手吗?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有所改变,哪怕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于是我找到他的妈妈,和他的妈妈聊了一个下午,我首先将孩子的情况告诉了她,并表明我只是想让他知道孩子的错误,想办法加以改正,希望她能配合我一起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他妈妈听了很感动,而且还告诉了我关于孩子许多方面的问题。说每次她因为孩子,出去都抬不起头来。并表示全力配合我去改正孩子的错误。

  后来,在平时我经常找他帮我做一些小事,并对他表示感谢;课间,经常和他手拉手一起做游戏,努力和他交朋友;课堂上,我也总会找一些对他来说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对回答对的地方大加表扬。慢慢地,他会时不时的问我今天表现的好不好?愿不愿意和他做朋友等等问题。此时我总会告诉他如果你能团结同学就更好了。慢慢地,我也发现这孩子和同学打架变得少了……当然这个孩子的缺点还有很多,比如说不喜欢写作业、不听课、爱抄别人作业、课堂上经常答非所问……也许我不能将这个孩子完全改变多少,但我希望在我这一站,能给孩子多少就给多少。希望孩子遇到我是幸福的开始,而不是罪恶的开头!在我扪心自问时,会让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的路不是很远很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四):1200字

  怀着欣喜与好奇拿起《静悄悄的革命》,静心细读,《静悄悄的革命》讲述的乃是教室里的一系列变革,即“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掩面沉思,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理论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书中说到的很多东西,和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多么相似甚至多么相同,深受震撼!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我们认为是好课堂;反之,我们认为是沉闷的课堂。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认真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我的教学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上一些抢着发言的孩子,他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一味要表现自己,结果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却不能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就显得表面和片面,同时其他同学好的经验或方法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室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我所任教的班级,正好是一个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的班级。这个现状一直令我十分担忧。但是,我们班在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上,却一直比其它班更好些。佐藤学先生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点点的曙光,在发言这件事上,也许并不是态度的问题和能力的问题。“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时光。”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这让我回想到有时教学比较融洽的时候,学生们也是双眼明亮,跃跃交流的。看来,想要有“润泽”的声音和谐的课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这让我回想到有时教学比较融洽的时候,学生们也是双眼明亮,跃跃交流的。看来,想要有“润泽”的声音和谐的课堂,作为教师,自身的努力更加重要啊!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五):1500字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看到了为人师者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赤诚之心,更看到了像佐藤学先生这样孜孜不倦的教育者、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它深深地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倾听的习惯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没有正确的倾听,师生之间难以达成共感共鸣。我们的不会倾听,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信服的专心倾听!所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最深的感触是: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做到真正有的放矢的教学;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取他人所长来充实自己。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用心相互倾听的学生,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教给方法,明确倾听

  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倾听呢?学生比较模糊,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同学发言时,眼睛要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明确提出倾听要做到“五心”。即倾听时要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和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尊重别人,要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要细心,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才会明确如何倾听。

  2、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准确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认真倾听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满足感。如:“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一点小错误都被你听出来了,真是金耳朵呀!”、“这位同学不仅认真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我被你说服了”、“你说得有道理”、“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思路真清晰!”等等。当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会采用同样活力的倾听策略,我们听完后再提出建议性的回馈。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逐步养成听的习惯。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六):2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读这本书让教师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读着读着你会感到它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鸣之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过多地追求课堂上小手如林地争抢发言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似乎只有那样的课堂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却忘记了缺乏静思默想的发言往往是最肤浅的理解,最没有深度的表达。同时造就了一批思想的“懒汉”;培养了一批只知道表现而不善于思考的追求虚荣的幼苗。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呢?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该只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作者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老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立即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脑子里只装着自己的见解,却没有用心倾听其它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不够全面、缺乏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就得丰富起来”,这样,学生的发言才会有深度,有广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何尝不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学生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犹如是在“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悦的”,由此可见倾听的确非常重要。所以说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表达不畅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不但要去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

  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共鸣。如果我们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即用心倾听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也用心倾听他们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那么一定能真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成了我现在要一直努力的目标。

  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虽然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他们所说的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 每节课后要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回想自己的课堂,有时会抱怨学生听得不够认真,发言不积极,又生怕漏过每一个让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且甚至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明确问题的答案,我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导致了原本会听的孩子也有些厌烦而失去认真听的耐性了。有时课堂上学生还会发出一些不经意地声音,为了赶教学进度,我未必会去理会他们,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为此我常常感到苦恼,到底我该如何能让我的学生来认真地听我的课呢,来更好地掌握教给他们的知识呢?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我的这种苦恼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我并没有意识到在我的教学中,我该怎样来照顾到我学生的反应;我该怎样以学生的立场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来建立相互倾听的教室。文中说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800字

   【第1篇】

  这几天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因为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做课题研究有7年多了,在这几年中尽管一直坚持着,但感觉还是不够深入,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难为借口就放弃继续的念头,平时对自己所带的实验班离成为润泽的教室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课堂上没有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第2篇】

  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我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写的《静悄悄的革命》,佩服他做研究的毅力和执着,能够坚持访问学校、参观教室接近20年,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在学习班中推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推行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

  读完整本书,感受颇深的是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这一观点,对照着我自己的日常教学,不免产生共鸣之处。

  下面我先引用佐藤学教授所说的一段话:

  互相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因此,相互学习的关系式不可能产生的。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如果不能建立相互倾听、相互交谈的和谐关系,是无法创设出相互学习的教室的。

  曾有特级教师提出:有效地课堂教学从倾听开始。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是否能真正专心听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些现象:孩子们善于思考,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去专心的听;当一个孩子回答完后,就会有另外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表达不同意见,结果却说得和第一个孩子一模一样;甚至还有孩子看似聚精会神地在听,然而提问时才发现原来他对老师问什么也不知道。而在一些公开课堂上也能听到一些教师为了让整个课堂控制在自己的预设中,难免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甚至是扭曲的回应,比如:“对不对?”“是不是?”“恩,你说的就是某某意思,是吧。”反思着这一切,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洞悉自然地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是解除自身疑惑的途径。然而,倾听的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心情、态度等。让我们的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着被倾听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激发起上进的渴望。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让他们更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比如可以这样告诉我们的学生:善听的孩子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可以这样提问我们的学生:“猜猜某某某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想想看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等等。相信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才能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微信公众号搜索 精典说说美文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到精典说说美文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初见书名,并不明白所谓的“革命”指的是什么,更没有听说过佐藤学先生。只是想知道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于是打开这本书开始翻阅,才发现“静悄悄的革命”讲述的是教室里的一系列变革,即“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我读着读着对这本书越来越感兴趣了,就开始慢慢地品读《静悄悄的革命》,从打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的懵懂,好奇,疑惑……慢慢都得到了回应和解答。书中说到的很多东西,和我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多么相似甚至多么相同,怎能不使我揪心和震撼!深深被佐滕学的研究态度所折服。这位教授始终亲临在教育一线,与老师们交流、探讨,文字是那样的朴实,案例是那样的鲜活,让人赏心悦目。这才是教育专家,才是真正的教学引路人。

  佐藤学先生所谈到的学生、教师、学校多方面的互相配合,共同学习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一:“‘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室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横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印象二:“究竟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师大门都如此之难呢?原因看来很多,最突出的是:不想再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然而,只要这个心照不宣的规则存在一天,学校就无法改变。”

  佐藤学学生指的“开放的教室”,并不仅限于我们在上公开课、实践课之类的时候,让本校或外校的其他老师听课。而是指在日常的教学中,随时敞开大门,欢迎其他的老师一起走进课堂,然后一起研讨,从而进步。想象一下,现在我们一学期上一次“开放的课”,已经是十分为难。如果随时开放课堂,那会是怎样的结果?事实上,在日本的许多学校里,佐藤学领导的“开放的教室”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很大的成功。想要让一个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随时地开放自己的课堂,困难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至少在我们中国,我似乎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地方有这样的先例。说实话,就是一年一度或者一年两三节的公开展示课,作的准备、上的方式以及重视的程度,和平时的家常课也是有很多差别的。但佐藤学先生及无数日本小学的变革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这一举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这方面,日本是先我们一步走的,中国日后的发展,会不会也朝着这样的方向?毕竟是使学生得益,使教师得益的双赢的局面。

  印象三:“学校组织的精简做得更彻底了,该校教室除了参加研究教学或课程建设的年级会和每月两次的全校教工会议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会议了,校务分工会议和校务委员会议当然也统统没有。没有会议并不是说就没有校务分工工作。在该校一人一职,每一个人都分担着校务工作,他们和校长、教导主任商量,负责完成分担的食物,如需其他教室配合时,要向教职工会议提出。因为是一人一职的分工,所以没有必要开会。”

  日本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佐藤学先生说:“通常,日本全国教师每周工作达52小时,但其中只有一半时间用于授课、课程建设和研讨,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会议和杂物上。”作为一个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对此我深有同感。平常工作中除了担任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外,各种各样的大会小会,各种各样的资料表格,不时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矛盾,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马不停蹄了。虽然没有日本教师工作52个小时那么长,我们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中,的确也是够“充实圆满”的。如果能够像佐藤学先生主张的那样,事事去繁就简,次次目标明确,我想所有的教师会以更充沛的经历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着。

  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凭着丰富的深入学校的经验,巧妙的将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他工作的方法与作风是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他提供的经验是那样的丰富和及时;他对问题的剖析是那样的深入和透彻;他提出观点和提供的案例是那样的发人深省!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受益较多,里面的很多案例和思考,给了我指导和启发。其中,我对介绍一个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的案例印象较深。

  案例讲的是新泻县长冈市黑条小学的小林教子老师的一节算术课,题目是“比例”(六年级)。小林老师凝练的话语培育了侧耳倾听的儿童。尽管是在六年级,但很多学生还是害怕学习分数。“有一瓶840毫升稀释的橙汁。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在前节课上学生们把自己的解法写在了海报纸上。学生们用了四种方法求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交流了这四种方法之后,理解“比”的量的意涵与运算的意涵。小林老师询问道:“请谁解释一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静静地举起了手。一开始,教师点名让凌子回答,她在海报上用了最简单的运算方法。被叫到之后,她就急急地撤了手,小声地说“能解出来,但是解释不了。”小林老师表态说,可以稍微等一等。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小林老师鼓励她说:“在海报纸上写着呢。去拿来看看。”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与鼓励下,绫子同学站在黑板前开始慢条斯理地解释起来,声音小得像说给自己听一样,但却解释得无可挑剔,为此,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

  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景,这些学生胆小怯于表达,缺乏锻炼,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一样,在这种时候我总是很恼火,因为她的回答不能让其他学生都听见,觉得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总是生硬地要求她把声音放大再说一遍,但实际并没什么效果,要么她是再说了一遍,但声音并没放大多少,要么她就干脆闭起嘴巴不敢说了。而更糟糕的是,这个时候其他的学生并不是在安静的等待和专注的倾听,他们这时往往是迫不及待的举手,并发出“嗯嗯”的迫切希望老师叫他们回答的声音,在这种时候我的反应往往是请那个声音小的学生坐下并叫另一个声音大点的举手同学来回答,这样做看似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场面,推进了教学。()但对那个胆小学生来说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打击吗?下次她还能大胆的举手发言吗?她的声音还能越来越响亮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了。这里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当小林老师表态说,可以稍微等一等。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之所以说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是因为其他学生不能举手了,就迫使他们转向对那个胆小同学的期待和聆听,这正是对那个胆小同学最好的鼓励啊,在这种情况下,她才有可能大胆的表达。我们的课堂上要想照顾好这样的边缘化儿童,除了要给他们以尊重、宽容和耐心之外,也要动脑、用心制定好合适的课堂规则,让这些规则来辅助我们真正地达成目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2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最大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3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这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来向我们宣告:当今的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这场宁静的革命不仅仅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发言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并且追捧它们为“优秀”的教学,认为课堂上不断的发言,才算真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要求。然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却没提倡这种教学方式,反而是强调:“倾听”才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只有以“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可替代的”信念为前提,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

  回想起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感到惭愧。坦白地说,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学生不停发言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的课堂,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回答是否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总是害怕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出现过让学生机械应答“是的,是的”这种表面看似非常活跃而实际没有任何意义的热闹场面。

  而在前段时间看了《教师的挑战》这一本书后,让我得到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倾听的关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回顾起自己课堂上出现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不认真倾听时,总有几分气愤,然而此刻才发现,自己有时也在无意间流露出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开始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的倾听。

  对于回答声音较小的学生,我俯下身降低自己的高度,去倾听他的回答,对于一些后排的同学,通过走到他们跟前,认真倾听他的回答。几次这样的倾听后,我发现到班上原本不认真倾听他人回答的现象,开始有些改观了,渐渐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懂得慢慢去倾听他人的回答,虽然说人数并不多,但至少这也算是个好的开头。同时,还有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学生的第二次回答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回答后,我想到了……”的形式展开,这让我感到一阵欣喜,因为我知道他有真正做到了倾听,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从而促进了自己的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通过善于倾听来关注每一个学生,逐步形成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同时把课堂上学生们的观点如同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让学生借助同伴的思考与帮助,深化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4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一、转变教师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台模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讨论这些问题,互相查漏补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识,生成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融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系统研究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有效的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花。

  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开放”“自由”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老师也教得轻松,改革初步呈现出由“师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三小将展现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5

  有幸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著作《教师的挑战》,在这本著作中,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走进课堂,心里就装满了教学任务,脑海里始终想的是如何完成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抛在了一边,只顾着自己孤独的前行。有时候,我也很困惑,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样进行,到底什么才是完美的课?读了佐藤学老师的书,我才彻底明白过来。

  一节完美的课,应该建立在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精彩的发言,不要害怕学生的错误回答,一个错误的解决,正好可以避免更多类似的错误不是吗?

  我们不能只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尊重是一扇门,对每个孩子的尊重,就是为敞开一道通往成功的门!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6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由佐藤学编著,书中“从相互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让我有感而发,我觉得,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至关重要。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之外,要培育相互倾听关系别无他法。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常常是教师期望的美好境界,可实践中的课堂上,常有学生表现出自制能力差,表现欲旺盛等情况,能“听”、会“听”的学生实在不多:有些学生缺乏“听”的习惯,不想听同学发言和教师讲课;有些同学在别人发言时,坐姿端正,神情专注,可缺乏思考;在有些同学的心目中,只有你“听”我的,哪有我“听”你的。在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心不在焉者有之,左顾右盼、东摸西搞……教师提问,部分学生“群情激昂”,而部分学生随声附和,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倾听上,一节课常常在判断问题对错层面上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其实,这些都是在“倾听”环节出了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

  1.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倾听也是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上课时,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发言受到其他人专注倾听时的被尊重感,然后,通过引导树立全班的倾听氛围,让学生每人都成为“伟大的倾听者”。

  2. 规范学生倾听的外显行为

  学生的张扬个性不代表可以随意插话,民主平等也不代表可以无视纪律。必须培养学生倾听时应具备的涵养:倾听者应用专注的眼睛看着发言者,面带真诚的微笑;赞赏的目光,会心的微笑,倾听者尽量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在耐心的倾听中去理解和体会发言者的观点和主要内容,尤其对学习有困难,表达不流畅,说话不完整的同学要有耐心,要给予期待……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令发言者增强信心。

  3.让倾听者承担责任

  在学生倾听时,要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具体的任要求去听,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充满责任感。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通过进一步的交流讨论来检验学生的倾听状况。

  4.教师的及时引导与评价

  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观察发言者,更要用心去关注发言者,充分肯定那些认真倾听别人的诉说,努力听懂、理解别人观点,从而作出积极反应的同学。

  带着这些感悟和心得,我想我会像那些平凡又具个性的老师们那样,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学生间的倾听关系,并且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对话权,以及展示自己。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7

  我已经是教龄十几年的教师了,一拿到这本书《教师的挑战》,心中产生莫名的压力。面对着这本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在交响的课堂上悄悄地进行着宁静的革命,谱写着和谐课堂的交响曲。我是又憧憬,又兴奋。直面自己现状的课堂,该做怎么样的调整和改进呢?在书中,我找到许多。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对此,佐藤学提出用“能”与“不能”的标准来区别对待,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创造。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发现和给予每个人的尊严和信赖的过程。

  合作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态度。在一个小组中,真正的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共同提升。在课程构建方面,我们是习惯于“目标—达成—评价”的组织方式,还是追求“主题—探究—表现”的学习形式?也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教授的场所”还是“学习的场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读完掩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课堂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开放。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从而建设“润泽的教室”。跳进脑海的关键词不外“乐学”、“联系”、 “倾听”……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篇8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着《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示例三篇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的教育著作,对沉默课堂的反思,创造出更加积极的课堂氛围,你知道相关的 读后感 怎么写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吗?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示例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在网上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与学校之中,与教师交流、探讨,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细细地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敬佩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敬佩他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

  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文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作为日本名牌大学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地革命”。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倾听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这方面经验:这本书中首先从倾听开始抓起文中的许多观点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非常幸运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同时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我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

本文标题: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26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死了一百万次的猫读后感600字(《死了一百万次猫》读后感)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读后感(中小学生德育课堂心得体会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