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 读后感(红楼梦服装的读后感 500字以上)

发布时间: 2024-01-29 00:48: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中国音乐美学史读后感想要2000-3000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读后感中国美学史读后感,第一章.,远古美学嬗变,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

中国服饰 读后感(红楼梦服装的读后感 500字以上)

中国音乐美学史读后感

想要2000-3000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章. 远古美学嬗变 第一节. 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 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 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 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 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 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 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 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 ,也就是盛饮食的 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 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 “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 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 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 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 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 皿来盛的。 第三, 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 还是丰富多彩的, 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 “致其敬于鬼 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 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 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 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 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 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 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 ,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 “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 “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 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 更加突出的优点, 就是可以随身携带, 它即在礼器之中, 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 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 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 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 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 中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 都有一种: “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节 文:审美对象的总称 “文”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文章,文学之类,而是指原始仪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 仪式中的人就是在仪式中或为了仪式而文身的人。 现在的人们出席一些重要的仪式时, 会根 据不同的服饰来穿,但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衣服,于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 与现代服饰不同的是,远古时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问,从神的功能来说,是“巫” , 从其社会角色来说,是“王” ,从其“形象”来说,是“文” 。因而用文来指仪式之人,表明 中国文化对人在仪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学外观的重要性的重视。 作者在书中书写,文在社会中的普遍化,其实质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文化化。因此文就 有了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既仪式的人(文身之人) ;广义的文一是一种礼的外观, 二是社会的外观,这样文就有了两条发展之线:一是人之文的发展,一是整个文化之“文” 的发展。 演化的核心和主题, 这就是仪式中的文饰的发展。 而中国式的宽大服饰则以改变人的自然形 体,从以自 文的本意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然形体为主到以非自然形体为主,这是一个 质的改变。 在原始时期,虽然不同的阶段之“文”在美学上和意义上有差别,但又有其共同点,这 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华、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 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不论从电视还是书籍等上面都会看到古代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 角色的生录—龙。不仅在服饰上,就是在书籍上我们也会得知,有着四个面孔的皇帝本身就 是龙,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设者夏启则自己乘龙。龙是帝王的象征。同时象征方式的 不同使得在作为仪式之人的“文”远古演变中,有了两个飞跃: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 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 而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则和美学 原则。 从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对人重视的是外观和修饰的美丽, 而外观和修饰的美 丽又与社会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征紧密相连, 这是中国人体美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 而仪式 中纹文身之人的发展, 同时就是与人的外观形式相连的整个仪式外观的发展, 也是仪式四因 素在美学外观形式反方面的发展。 文学是最美的语言, 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 因而我们可 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 ,赞西周“郁郁 乎,之哉” ,而时代的宋濂则说: “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 ··· 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 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 一是服饰如何将人 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 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 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 而具 有了三大美学特征。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 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 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 等级中的权利。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 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 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 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 演变;二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 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 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 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 外显。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 就成了文字。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 是成为文人。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 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 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 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 么美好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仅仅读了第一章的前两节,虽然篇幅没有特别长,但作者优美 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使我对他有了一种敬佩, 美学对我而言再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仅从 这两小节来说, 礼和文就够每一个人拿来品味很久。 我想这品味的过程也需要丰富的阅历和 足够多的文化内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有许多的惊艳,许多的灿烂,也有许多的 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就这两节的内容而言,我们 要做一个有礼之人,懂得什么地点行何种之礼,同时更要有厚重的文化修养,做一个有文之 人。 这是我们的中国所特有的灿烂文化,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去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 进而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美学史仅仅是从一方面介绍了我们的文化, 但这总让我们去 细细地品味一生, 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资本, 都是我们的祖先穿越时空给我 们的馈赠。 国美学史读后感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 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 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 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 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 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 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 ,也就是盛饮食的 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 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 “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 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 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 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 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 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 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 “致其敬于鬼 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 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 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 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 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 “礼” 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 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 是一种审美的欣赏,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 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 ,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 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 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 “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 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 “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 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 更加突出的优点, 就是可以随身携带, 它即在礼器之中, 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 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 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 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 , 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 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 中国的艺术, 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 都有一种: “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 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 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 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文明其中蕴含的历史数不胜数。而中华美学也是一样,值得 我们细细品味一生。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读后感 快呀 急用

  这两篇,你可以参考下,,,,
  (1) 浅谈罗可可艺术的女性化特征
  内容摘要 :产生于法国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反映的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是集享乐、奢侈、豪华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代名词。文章通过研究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探讨表现在建筑、家具、绘画以及服饰方面的女性化风格特征。
  关 键 词 :罗可可 宫廷贵族艺术 女性化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罗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
  “罗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罗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罗可可艺术崇尚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于女性化象征的S形、C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罗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罗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罗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罗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罗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罗可可艺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18世纪,罗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贝壳、草茎和花朵是罗可可样式最常采用的装饰母题;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到是罗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①可以说,罗可可风格渗透到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与建筑上,还涉及到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
  罗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罗可可式室内装饰总体倾向自然主义,它将草叶、贝壳、石子、蔷薇和棕榈作为装饰题材,不仅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还用在栏杆、窗台、壁炉、镜框、门窗等一系列装饰构件上。此外,还在室内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以显示主人的豪华与高雅。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多采用娇嫩明快的色调和富有光泽的色彩,并且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如墙面粉刷,多用白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等浅色调,线脚多用金色,使室内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由于在装饰上过于繁缛花
  巧,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的格调显示出过浓的脂粉气。
  罗可可家具
  罗可可家具由其装饰形式的新思想出发,整个家具设计都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可以说,女性化的柔美与纤巧的格调在罗可可家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师从妩媚修长的女人体得到启发,创造出秀气、高雅、轻巧的家具,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最为典型。沙发靠背、扶手、画框大都采用细致典雅的雕花,椅背的顶梁有玲珑起伏的“C”形和“S”形的旋涡纹的精巧结合。罗可可家具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青镀金、雕刻描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讲究精致繁琐,这种富于想象力的细线纹饰使得家具显得愈加轻盈纤柔。所有这些致力于追求外形特点的家具,构成了罗可可风格时代的贵族们浮华绚丽的生活场景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next] 罗可可绘画
  “罗可可”以一种轻松优雅的风格使绘画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教化思想,此时的艺术理想由雄伟转向了愉悦,享乐的世俗生活和欢愉的爱情是罗可可绘画的主题。特别是青年男女爱情的风流韵事成为广泛的题材,罗可可绘画讲求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甚至追求形象肉感和性感描写,即使是男人肖像也带有女性化的纤柔。画家华多以轻柔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在画面中渲染出一种如梦的境界,以此来衬托动作优雅、绮罗遍身的男女们。这些男女们虽在远离尘世的仙境中野餐,谈情说爱,尽情地安逸享乐,然而甜美中却浸有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种“夕阳无限好”的意味,使华多避免了浅薄的思想而超越了其他罗可可画家。罗可可风格在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感官之美真实大胆,富于情调效果的追求,成为了那个无忧无虑、奢华萎靡时代的诠释者。
  罗可可服饰
  罗可可时代是女人的时代,女性浪漫而华贵的服饰把那个时代渲染得无比精彩。突出妇女的体形美是罗可可女装最大的特点,罗可可女装流行内穿束身紧身胸衣,胸衣领口开口很低,并以褶裥、荷叶边和蕾丝花边装饰领口,以衬托女性丰满的胸部。受东方文化影响,女装裙子面料流行飘逸温软、高雅而精致的丝织物,内以鲸骨做撑架,这种裙撑越来越大,犹如盛开的花朵,裙撑外的多层衬裙要将外裙前摆卷起至后臀处打褶垂放,目的是为了使臀部更突出,腰肢更纤细。罗可可女装经常在局部饰有精巧的刺绣工艺、蝴蝶结、玫瑰花,再配上独特而夸张的假发和帽子,显尽了女人的华丽与娇柔。男子服饰没有领子,领口有一排长而密的扣子,将前襟去掉,就形成了日后的燕尾服,而颈前的蝴蝶结,就是今天的领结。
  结语
  风靡一时的罗可可风格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逐渐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由于罗可可艺术一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中,只为上流社会苍白、颓废、娇弱的思想生活服务,不免显得过于娇媚浮华,缺少了精神内涵的深刻性。但是,罗可可艺术夸张的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则使它具有了超时代艺术生命力,甚至至今还为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思路。
  (2)
  包豪斯的发展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现代设计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艺术设计、环境艺术、工业造型等各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包豪斯”的影响,或多或少有其设计理念的意识存在,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等。
  德国包豪斯(Bauhaus)学院,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基人格罗皮乌斯(Walter Adolf Georg Gropius,1883—1969)建立。
  “包豪斯”一词是从中世纪的“土木行会”转化而来的,其意思是建立像中世纪匠师们那样通力合作的关系,力图打破纯艺术和工艺技术之间的界限,团结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一起创造出精神和物质合一的、完美的美术作品,其实质是推进现代新技术下造型艺术的创造。包豪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建筑工业设计学校,它的诞生是现代建筑工业设计的一个里程碑。①根据其校长的任期,包豪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格罗皮乌斯任校长的1919—1928年,迈耶任校长的1928—1930年和米斯·凡德罗任校长的1930—1933年。校长的作用对包豪斯具有重要的意义。②根据校址的三次迁移,包豪斯经历了魏玛时期(1919—1924年),迪拜时期(1925—1930年)和柏林时期(1931—1933年)。
  在学校构成、教学思想、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制度及设计理念等方面,包豪斯学院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即格罗皮乌斯的理想主义与其浪漫的乌托邦精神,迈耶的共产主义政治目标,米斯的实用主义方向与严谨的工作方法。所有这些虽都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同时也成就了包豪斯精神内容的丰富性、文化特征的复杂程度,这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世界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919年4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包豪斯正式在魏玛成立,格罗皮乌斯亲自拟订并发表了《包豪斯宣言》,在宣言中他提出:“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不存在使得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起很大障碍的职业阶段观念……”③在《包豪斯宣言》中,格罗皮乌斯的核心思想:一是打破艺术种类的界限。二是将手工艺人的地位提高到艺术家的层次。这就是格罗皮乌斯所说的“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的含义。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是一位瑞士画家,是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系统地创造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人,是包豪斯预科基础课程的第一位主持人。在基础课程中,他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包括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理解。二是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形式构成规律,特别是韵律和结构两个方面的规律,逐步使学生对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发展的敏感性。同时,伊顿也是最早开设现代色彩系统教学的教育家之一,但是伊顿醉心于早期基督教哲学和中国哲学,具有敏感力和浓厚的宗教意识。所以,其教学方式与内容往往是将科学视觉形式与神秘主义精神混作一体,有些干扰了正常教学,从而遭到了很多批评和抨击。最终他于1923年离开包豪斯,去苏黎士从事艺术创作,并继续研究中国哲学。
  1922年10月份,拉兹罗·莫霍里·纳吉(Moholy Nagy,1895—1946)接替了伊顿位置。他年轻活跃,才华横溢,曾被格罗皮乌斯誉为“在建立包豪斯教育中最活跃的同事之一,包豪斯的许多建树都是他的功绩”。④纳吉使包豪斯预科摆脱了哲学倾向,具有明显的技术倾向。在艺术设计中,他使美学适应于结构逻辑,他为预科学生安排了三组课程,即工艺类、艺术类、科学类,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属性,掌握形式表面、结构、容积、空间和运动等概念的内容,学会使用手动工具和生产设备,熟悉造型表现的原理,让学生的形象知觉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纳吉是一位把包豪斯的艺术概念运用到工业和建筑上去的主要理论家,是继格罗皮乌斯之后,成为包豪斯思想传播和发展最有影响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 [next] 包豪斯预科的第三位主持人阿尔伯斯(Joset Albas,1888—1961),同样具有理性思维的教学倾向,但比纳吉更具有实践性。他十分强调学生认识材料及工艺特性,使学生在制作工业产品上完全贴近实际任务。阿尔伯斯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作品。他认为,双向交流比教师单向讲授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结构思维。
  表现主义画家克利(Paul Klee,1897—1940)与抽象绘画开拓者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1897—1944)也是包豪斯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他们对完善学院的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克利的理论知识丰富,是现代艺术中敏感性极强的人。他所关注的不是抽象与具象的分野,而是如何把所有元素从统一规范中解放出来,分解、组合、重建,构成多声部的整体,通过动态平衡,造就永恒的和谐,使之接近创造的核心。⑤克利的“自然现象的分析”“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这几门课程,从造型的作用说起,论述自然与物理、数学的关系,以及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他尽量把理论简单化、明确化,注重形式的分析,并善于将元素进行组合研究,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康定斯基是一位伟大的表现主义大师,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驱。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理论开始,然后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其关于点、线、面的论述在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平面构成的先声。
  包豪斯强调造型艺术的结合,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思想;强调新的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强调使用新的物质材料、新技术和实用功能决定的现代抽象形式;强调艺术设计才能与工艺制作劳动相结合;强调艺术家之间的协作和打破艺术家与匠师之间的壁垒。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成为世界许多学校设计教育的出发点,培养的杰出设计师把现代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其精神、观念与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包豪斯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作,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设计的特征,大力开展国际、国内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文化性格的新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集艺术、工艺、设计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和准则,使现代设计思想更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化的设计原则,使现代设计对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重新加以探索,有效地利用载体,使载体多功能化,对材料、造型、使用环境等诸要素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包豪斯的发展是坎坷的、短暂的,但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巨大的,我们在吸收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同时,应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问题,将科学探索精神及现代审美意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现代设计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并渗入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跨越众多学科门类和体系。虽然仅开办14年的包豪斯已经过去了86年,但是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
  ①张彤.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J].华中建筑,1993(3):22.
  ②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③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2.
  ④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1999:525.
  ⑤汪炳璋.包豪斯的工业设计及其发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36.

传统文化书籍读后感500字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文体中涵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学著作,其文体大多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书的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从中渗透出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诗经》、《楚辞》中的古体诗,还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近体诗,都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文化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中国的文体多样,在书中,则能尽收眼底,从书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艺术涵中华文化。艺术是一个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载体之一,就是书。《天工开物》,让人感叹年味的美妙;《衣装秘语》揭开了中国装饰的奥妙。也许,在这些书中,艺术是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暗藏其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年画是中华文化,服饰也是中华文化。不久前,听到一则新闻:一位上海女士,想将其设计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团队带到欧洲、美洲等地区。但她没有考虑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传播,唐人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蓝眼睛金发女郎。而这一切不仅在于海外华侨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书的作用。书的传播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会永藏于书中。
文化人传播中华文化。读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从《小说老子》、《说李白》到《鲁迅评传》、《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领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华文化。人是一个国家的代表,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像这些文化人一样不断发展完善。
中华文化,一个底蕴深厚的名词,而从书中,我们可以不断吸取文化的养料,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自己,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书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本文标题: 中国服饰 读后感(红楼梦服装的读后感 500字以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3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昆虫记读后感第三章300(昆虫记第三章读后感)阿兰的桥读后感(《和你在一起 [法国]阿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