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而差异读后感(教育公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4-01-17 12:43: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什么是“教育公平”张曼菱读后感?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人人都有学习的潜力,而且能获得知识,促进未来自己的发展,那么通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表达我们对知识的渴...

教育公平而差异读后感(教育公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教育公平”张曼菱读后感?

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人人都有学习的潜力,而且能获得知识,促进未来自己的发展,那么通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表达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应该出现不平等的对待。

教育专著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教育专著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专著读后感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能够暂时忘却自我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能够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教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 :作为教师,应当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仅增长见识,还能够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教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教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异常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向认为读书能够让自我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供给适当的精神营养。我能够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一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 :教师应当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教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教师高尚得多。在那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那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教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异常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教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教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提高,并和学生一齐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教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教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 :做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应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我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教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日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日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日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日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日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日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日“过电影”没有?八问今日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日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日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一天按实际情景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比较了一下,我也经常提议学生问问自我今日学习了什么资料,今日复习巩固了吗?今日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理解教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当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教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教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构成自我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教师”的呼唤!

教育专著读后感2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 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于1632所着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 “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大教学论》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教育工作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让人感动的是,《大教学论》中提出的让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理念: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强调了教育是一种和谐的艺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平等,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推进教育的平等化方面还有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其涵义包含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这是相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来说的。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个人有均等的人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和成功的机会。第四,差别性对待的原则。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因此,教育平等的实现必然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都有很大差距,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缩小这种差距。

  以日本为例:(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日本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摸索出一套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的有效办法。

   一、硬件均衡所有学校统一标配

  在日本,受教育机会均等是历次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体现教育的平等性,日本的中小学一般都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不论山区学校,还是繁华的东京都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设施均以全国统一标准配备。例如我们参观的茨城县麻生高中,虽然是一所建校81年的乡村学校,但配备着与东京市的学校几乎相同的基础设施:一栋多功能的教学楼、一座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

  为了保证青少年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日本的学校向学生提供便宜的营养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免费午餐。

   二、师资均衡所有教师参加流动

  为了实现各个学校的师资平衡,“二战”后的日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制度——教师经常性流动。在日本,一位教师在一所学校最长只能任教7年,没有一位教师和校长能在一所学校工作一辈子。

  同时,在教师业绩评价方面,由于日本公立学校一般只给学生提供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教育,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社区大学或短期大学,有多少学生考入大学,不会与教师的评估和待遇挂钩。

   三、 个体均衡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试图打破对所有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为此,日本从中学阶段开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做法。到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以选修课为主,有的学校实行跨学年选修,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实,教育公平堪称世界性难题。我国在法律上直接规定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地政府要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的“平等保护”。

  从表面上看,这很公平,但实际上并没有教育平等的问题:父母开始通过购房等手段为孩子的就学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你现在能否去得某个大城市的户口和房产不是关系到你自己,而是关系到你的下一代的入读学校的大问题。

  所以,我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最重要的是缩小各个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例如象日本一样,设定某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每个学校的硬件设置和师资之间的差距逐渐的缩小。虽然要将所有的学校的均等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努力去做,差距一定会一步一步的缩小,离真正的教育平等也会越来越近!

教育专著读后感3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教育专著读后感4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他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1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所以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策略》,觉得受益匪浅,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也有不少指导意义。其实所谓的“差异教学”并不是意味着将学生间的差异扯平,使他们齐头并进,而是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促进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差异是永恒的,无法消除的,人没有了差异就成了"机器人",即使是"机器人"也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也正是这样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书中,作者肯定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确实,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也或多或少有着差异。

  教师是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首先在各个教学环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上要特别强调在教学关键环节的兼顾,学生这时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学习的效果也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上课提问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班级大部分水平较接近的学生,另一部分针对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有学习困难或超常的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考虑针对不同学生需要的教学措施,然后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而灵活。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多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改变学习活动,并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成功感教学。

  同时,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他同学的帮助作用。教师应鼓励同学间交往,提倡合作式学习,如同学间合作,小组合作等等。在口语交际中,我常常运用这种方式,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上台来表演对话。对于这种方式,学生都很乐于接受。

  施差异教学,首先需要一颗宽容的心。承认差异不难,可当面对差异时,要正视它却不容易。有了这颗宽容的心,就能包容学生的差异,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人人有才,人人成才"。为了在教学中能照顾学生的差异,有针对地教学,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要照顾到这一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所有的学习要求,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体现这个差异。

  其实,差异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好好地运用差异教学这一教学理论,让它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另外,教师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差异特征。教师决非事事万能,正确地认识了学生的差异,还要学会通过分析自己的长短优劣来采取一种适合师生双方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们教师还必须做到学会反思。

  第一,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评价来自于对学生的行为观察,标准则是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程度来度量的。

  第二,注意自己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主动地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线索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从而获得成就感。

  第三,成为学习型教师。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能。

  第四,有顽强的意志力,只有顽强的意志力,才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同时,教师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一定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2

  《差异教学策略》指出:我国目前中小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从客观上讲,班级学生还是存在个性差异的,而应试教育是不断筛选出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接受高一级教育,不断淘汰学得不好的学生。学得不好的同学,往往是学得较慢,但并不是不能学好。应试教育的课堂着眼于少数学得好的同学,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我们应实施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

  为了使班集体教学能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必需提高时间利用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差异教学论》指出:可以多角度地研究课堂教学,力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研究中,的确有许多学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目前看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我们也经常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照顾全面的学生,但在操作的时候,并不是能全部做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下来给他们,而事实上,在实际课堂上,在不断地引导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学习有优势同学则感到无趣,注意力会有所分散。

  而为了照顾有优势的同学,总把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留给他们,久而久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似乎与这类思考性的问题沾不上边。长此以往,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日俱减少,而是会逐渐拉大。而教师总是考虑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深思这类问题,而是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发言,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

  到底在课堂上,怎样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呢?怎样用有效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呢?说实话,我也感到困惑。的确,我们做教师的往往用一种教案来面对不同的学生,目前能做的只是在提问中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看了此书后,觉得自己现在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中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书上指出: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小组中,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组长的组织中,组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各司其职,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不仅可以增加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对于困难者来说,可以聆听他人对自己发言的指导,可以参与思考性问题的讨论,不必担心自己的困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对于有优势的同学,他能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学习会更具备积极性。

  由此还想到,为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同学,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有坡度,适应大家的需要。简单的问题可以和复杂问题交替进行,这样有困难的同学在回答好自己的问题外,可以听取他人对难度问题的回答,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记得在上《10迷人的蝴蝶谷》时,在这一课中,我对这一课的定位是积累描写蝴蝶的优美词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把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好词句找出来,估计兴趣一般。而且估计在分类找的过程中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难度。

  那时我想到:能否先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迁移到新课中,于是,我在进入蝴蝶谷美景的时候,先不让学生看书,而是用音乐和图片把学生先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你来到蝴蝶谷,你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你最想说的一个词?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其实,学生说的都是描写蝴蝶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的词,由于这个问题开放性大,所以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回答,老师及时把学生的词语板书归纳入色彩美、姿态美、数量多这三类中,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寻找书中的这类好词。难度降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教育是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合适的发展,的的确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几堂课下来就可以摸出门道来的,有的时候,课堂教学还会面临预设的失误,讲台毕竟不是舞台。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老师有这个心去做,无论结果大小,学生们都会从中受益的。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我拜读了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打造了有效课堂的新视角,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了“有效”的含义。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过去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结合《隆化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我们在备课中下功夫,尽心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充分备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差异,了解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并充分估计。从备课理念上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个性化教学”做好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双基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来实行分层教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树立自信。

  备自己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最后,我想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话语来结束: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学没有道理,更不是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4

  亨特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的多样差异,以满足他们各不相同的教育需求。

  一、面向人人的均等教育机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在差异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要面向人人,不能太难、揠苗助长式的拔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各个分组与分布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动态的观察学生的课堂投入情况,对走神的、投入度低的学生,多提问、多调动,对独立性强、自主性高的学生,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不要贸然打断。

  科学应用同质分层的方法,有助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教学中倡导的隐性分层、动态分层,教师对学生水平全面有效的掌控,以便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与考核要求,灵活安排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分层不代表贴标签,而是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弹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遵从学生个人意愿,自行选择课堂分组。

  例如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低压开关》教学章节中,学生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正确识别、选用、安装、使用低压断路器、负荷开关、组合开关。”将学习目标进一步拆解,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识别、安装低压开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选用低压开关。通过教师前期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和学生差异的了解,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要求每一个都能识别、按照低压开关,要求每一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能够正确选用低压开关。这样,既做到了面向人人,又关注了动态分层与小组合作。

  二、全面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能通过课堂活动培养情感、磨砺意志、锻炼行为等,以上部分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自我成长。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赢得了同学的认可与自我悦纳,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况,必须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早恋情节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应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有助于达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多样需求。小组学习中的异质合作,要尽量达成优势互补,让不同学生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不同强势智能的学生相互搭配,每个小组中都有擅长语言表达的,有擅长动手操作的,有擅长沟通交流的,有擅长提问发言的,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依赖关系。

  三、兼顾不同学生需要的方法和手段

  马卡连科说过“只有在学会15种、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要当会在脸色、姿势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教师可以依赖自己的自身魅力和多种教流方式来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也可以科学的帮助学生小组自我教育。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5

  “面对渴望阳光的心灵,你用心开启;面对没有声音的世界,你用爱耕耘;面对残缺的花朵,你用心去浇灌”特殊教育已然成为我的一项事业。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阅读总能给这些孩子们最想要的一面。最近我读了整体教学策略系列的《差异教学策略》一书,果不其然阅读的过程中总给带给我不断地欣喜,打开了我思维的另一扇窗。以下我将结合书中的理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例子,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与生成。

  学习目标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目标的挑战性。教师应尽可能制定有一定梯度、不同类型的目标,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教学目标应当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套球,但是无论对哪些学生,为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内,不能借口照顾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只有细化教学目标,老师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展开是游刃有余;建议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这些细节都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意识;要考虑到每个教学的落实有什么用,不要随意地去写一个目标,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以出发点。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9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b层的学生就定位在“识记、抄写”之类的,这样常此以往是不是对学生就缺少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虽然说我们的学生很特殊,但是是否敢去打破一些既定的标准。

  二、弹性作业的策略

  加强课堂作业,不仅有利于及时反馈、校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独立思考和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我思考了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因为是九年级的语文篇幅通常比较长,经常都是我讲的很多,其实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为了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放开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比起我一味地讲解的更有效果。因此这个时候也牵涉到我必须设置符合本节课目标的有效的练习。

  尊重学生差异,改革作业设计。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a生可选一些实践题,丰富他们的学识。对于b类学生,让他们选择性地完成制定题的基础上,可自我尝试挑战a类学生的作业,只做认为适合的题目,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做,同时激烈他们力争上游的自信心,c类的学生,通常基本能完成,只要求做对,不要求做多,这样他们变得乐意接受老师的安排,学习变得主动起来。我们启智的语文教学一直坚持分层教学,在作业上同样也是这样设置的,而我在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学生作业丢失,就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文件夹,让他们自己保管,对作业的前后都有个自己的比较,对不清晰的问题能清晰地订正,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其中问题出现比较显著的是c类的学生,有些不会保管,或者是不会做,那么我基本上采取的一对一辅导,或者让好的学生去带领他们学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在逐步地提升。

  “用儿童是眼光看世界,我们能解读出小草的微笑,星星的语言,海洋的天堂”。这是从事教育的我们始终坚持的信念,而书籍则传递给我们进步的阶梯。生而不息,学而不止。

教育公平论文 “教育公平”辨析

  【摘 要】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均衡有着某种关联和意义的相近表达,但人们在混用中模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正体现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规范等在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及个体发展的公正性,教育平等反映的是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和实然状态,教育均衡是在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教育公平则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成分,是一个反映相对性、主观性、规范性的范畴,反映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
  【关键词】教育公正 教育平等 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何谓公平、何谓不公平很难用一个确定性的标准衡量。在社会基本价值的追求中,公正、平等、均衡和公平的某些意义极为相近,因而很多人将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混用。为了更清晰地阐释教育公平的内涵,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加以辨析。
  一、教育公正与教育公平
  公正侧重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其正当性;公平强调衡量标准的“同一尺度”,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用以防止社会对待中的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这是公正与公平的最重要区别。[1]“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关涉人的价值,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层面所寄托的思想和价值,追求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和谐关系,侧重于“应然”层面,凸显了理念化、理想化的公平。公平就是同等的情况同等对待,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公平的正义和正义的公平旨在阐释公正包含了公平的尺度,同时还有正义的价值观,进一步讲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正像作为隐喻的诗“并不意味着诗的概念与隐喻是同一的一样”[2],公平侧重于个体之间利益的均衡分配,公正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其本质是对一定的人际关系、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反映,公正的事情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事情未必是公正的。
  20世纪80年代,教育公正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在教育伦理学中提出,当时只将教育公正的范畴局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为上,从狭义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公正即是教师公正,如王正平在《 教育伦理学 》一书中说:“教育公正,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要求。”[3]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教育公正,比如“在现代社会,教育公正不只是教师行为的伦理规则,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基本伦理原则。它规范的不应只是教师,而是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4] 因此,教育公正变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关涉的不仅有教育手段方面的内容,更要体现教育目的的追求,要求从资源配置、个体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教育制度等方面来理解。近年探讨教育公正的学术论文日益增多,既有制度建设层面的教育公正,也有资源配置合情合理的公平视域中的教育公正;既有政府责任担当的教育公正,也有受教育权分配的教育公正;既有外部的教育公正,也有内部的教育公正;既有自由至上主义或绝对平等主义的教育公正,也有谋求自由与平等间平衡的教育公正。这些说明教育公正的内涵在扩大,也意味着教育公正范畴的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换,即从个人美德范畴上升为了制度伦理范畴。 [5]
  教育公正核心是教育制度的正义性,正义的制度保障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享有应得的教育资源,使得个体都具有通过教育发展自我的机会。教育公正就是在国家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权利分配上的公平 [6],它以牺牲个体意志为代价,寻求教育制度的公共意志。正义的教育制度强调价值取向的正当性,是保障教育公正的尺度,它规定着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尊严,标注了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类权利,保障了个体教育机会的平等。正义的教育制度是基于每个人拥有通过正义分配而得到不可侵犯性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来体现人们对教育的美好追求,进而摆脱束缚教育发展的限制。那么,公正在教育中就表现为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规范等在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现实性和群体性。教育公正不仅体现在制度上的价值追求,而且注重个体发展结果的公正。人是自然中独特的存在,人独特的个性在于自由,自由的发展就是其个性的发展,教育公正不能抛弃人而在虚空中寻求,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在教育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个体,那么作为生成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其公正性在于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自由。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育公正是针对社会任何成员而言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特别是依据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而涉及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制度适度调节的分配表现出既合理又公平的价值取向。而教育公平关乎教育活动中操作层面的事情,只需遵循同一标准,意味着教育现实中在条件相同情况下的同等对待,强调着衡量教育利益关系上的“同一尺度”,是对教育制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弄清教育公正与教育公平的区别,避免将教育公正代替教育公平,更不要将教育公平问题当做教育公正的问题来处理。
  二、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既“平”又“等”的思想影响深远,但真正提出平等概念的人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教育专著《爱弥儿》中阐述了不管种族、等级、男女、贫穷之别,所有人一律平等的思想,“各种身份的人都是一样的……自然的需要人人都是一样的,满足需要的方法人人都是相同的”。[7]平等的基本词义是均等、等同、均一,是一种事实判断。究其内涵,依据卢梭的观点,平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或者生理上的平等,起因于自然,是自然方面造成,诸如相貌、智力、性格、性别、人种、身材、能力等方面的平等,追求自然的或生理的平等完全不可能,不能够进行道德评价也是不可选择的。二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平等,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平等,这类平等是人们活动所造成,受教育程度、贫富、贵贱、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平等,属于可以选择的平等,也能够进行道德评价。“自然平等与社会平等虽然都与利益相关……但是,自然平等仅仅是利益问题……社会平等则不仅是个利益问题,而且根本上说来,是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8] 平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无数先贤都将平等作为人类的最高追求,但当下意义的平等理念是基于反对传统等级社会的先赋特权而形成,其形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从个体层面来讲,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平等强调的是不同社会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需要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同等的社会权益,注重权利和义务的等同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社会层面看,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构成了整个社会,社会的存在离不开个体的存在,所有社会成员在人性上的平等以及贡献和地位的均等性,意思就是个体人对社会的基本贡献均必不可少,个人是平等,人性更是平等。平等不仅是权利上平等的理念、制度和原则,也是在交往过程中享受同等的权益时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制度和原则。
  教育平等的基本涵义在袁振国先生主编的《 当代教育学 》一书中有明确的分析,包含四个主要内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这里所谓的教育权利,指的是“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个人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有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在法律上对教育平等权利的补充,仅仅是为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提供一种保证。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机遇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式地实现,故要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要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但差别性原则的基本前提是,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简单点说,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9]
  教育平等主要是一个反映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的概念,而教育公平则主要是一个主观概念,是人们根据对教育平等事实状况的主观体验所作的一种评价。[10] 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育平等强调的主要是“怎样”,属于实然状态;教育公平强调的主要是“应该”,属于应然状态。教育平等反映的是客观事实或现实存在;教育公平则是对这种客观事实或现实存在的一种价值判断。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核心,也是教育公平的载体和实现手段,如果不能保证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那么也就谈不上教育公平;如果抽掉了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就成了空中楼阁。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追求的现实目标和永恒理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统一,是二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保证。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实施教育的原则的公平,它包括接受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的公平,评价和选拔受教育者的标准和操作程序的公平,教育方式及其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的公平,从事教育的设备环境等条件的公平,教育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结果的公平,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效果、程度、水平的公平。
  三、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
  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博弈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态。均衡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中。现今已经将均衡理念植入教育之中,其研究的主要焦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域教育均衡问题上。
  教育均衡,其实质是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活动的诸因素如受教育者、教育机构等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以达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相对平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11] 教育均衡具有多层次的内涵,不同的角度和对象对教育均衡的要求各异。在个体的视角中,教育均衡表现为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它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保障每一个人具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赖于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在学校等教育机构看来,教育均衡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及各教育层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层面看,教育均衡指各类教育机构在教育活动中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有了教育均衡的要求,教育领域内的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
  教育均衡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具体来讲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的配置均衡。综观之,教育均衡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理论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12] 但教育均衡发展只是一个促进教育发展并向所有人提供保证高质量的教育的途径,它既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不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均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阶层之间教育的差距,以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总之,教育公正强调正义性,教育平等讲究客观事实,教育均衡关涉资源配置的平衡性。而教育公平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成分,它是规范的概念,是综合教育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对教育进行一种现实状况判断,并按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教育策略选择。教育公平不仅涵盖了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体现了教育发展中的差异性公平,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制度的公平,更体现为对象拥有的教育选择权的公平。教育公平表现为一种价值理念,同时也反映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涪陵,408100)
  
  参考文献:
  [1]吴忠民.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4).
  [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13.
  [3]王正平.教育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65.
  [4]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31-132.
  [5]王本陆.教育公正: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7-103.
  [6]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4(5):33-36.
  [7][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60.
  [8]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4.
  [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17-418.
  [10]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
  [1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12]瞿瑛.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6(12):46-48.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7XMZ030)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标题: 教育公平而差异读后感(教育公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5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时空隧道之故宫瑰宝迷踪读后感(满月堂的神话故事《玉兔店长》读后感怎么写)西游记读后感375字左右(《西游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