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先生的世界读后感(《芬尼根的守灵夜》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4 01:38: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芬尼根的守灵夜》读后感,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最难读的一部。虽然经过70多年的积淀,一些当年令人瞠目...

芬尼先生的世界读后感(《芬尼根的守灵夜》读后感)

《芬尼根的守灵夜》读后感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最难读的一部。虽然经过70多年的积淀,一些当年令人瞠目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常见元素,比如戏仿、杂糅、意义的不确定等,但其中仍有很多先锋性实验有待时间去消化和接纳。这样一部作品却被列入20世纪百部优秀小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乔伊斯的创作对当代文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芬尼根的守灵夜》是英语文学的一个里程碑,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无法绕开它。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评论界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是从审美到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德里达等法国解释学家对其中字谜一样的词语的解构阐发,改变了当代文学的阐释方式;该书犹如迷狂的叙述,一方面在贝克特那里得到哲学性的发展,一方面在罗伯—格里耶的《观察者》、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巴塞尔姆的《城市生活》等作品中得到虽不完全相同,却也颇为相似的表现;其迷宫一样的结构早已成为当代众多作家使用的创作手法,“迷宫”、“百科全书”、“万花筒”这些乔伊斯用以描述《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词汇常常出现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伯—格里耶等名家的作品之中。在20世纪初期,在几乎没有前人参照的条件下,乔伊斯已经全面地发展出了六七十年代才兴盛的艺术手法,难怪美国学者伊哈布·哈山把《芬尼根的守灵夜》视为后现代文学的鼻祖,称“‘倘若没有它那神秘的、幻觉式的闪光在每一页中的每一个地方滑过……’后现代作家们就完全可能和他们的前人毫无差别,而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正因为《芬尼根的守灵夜》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代的文学和思想,因此这是一本需要巨大的勇气、毅力和悟性来阅读的天书。美国诗人约翰·毕晓普认为如果说在早期作品中乔伊斯把福楼拜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那么《芬尼根的守灵夜》则与福楼拜的传统做了彻底的决裂,因此再用过去的文学观来审视这部作品,就会发现它无法理解。但是乔伊斯这里处理词语的手法在毕晓普看来“是所有诗人们一直在做的,尤其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一直做的,即借助一种多义来制造高度浓缩的比喻”。与此同时,《芬尼根的守灵夜》里的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又都惊人地忠实于人们借助物理学和心理学获得的认识。换句话说,《芬尼根的守灵夜》将诗意和写实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阅读它既需要像读诗一样去想象,也需要像读小说一样去体验。

  《芬尼根的守灵夜》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对读者的另一个挑战。就像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传唱着《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样,半盲了的乔伊斯也要传唱爱尔兰的史诗和人类的史诗。标题中的“芬尼根”首先就对应着爱尔兰传说中的英雄芬·麦克尔和他的芬尼亚勇士们,他们也是后来爱尔兰独立运动的榜样,19世纪争取爱尔兰独立的芬尼亚兄弟会和领导了1916年复活节起义的新芬党都用这个传说来为自己命名。同时,爱尔兰民间广为传唱的民谣《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泥瓦匠芬尼根又给这一爱尔兰的古代和当代历史加上了民间的维度。此外,《芬尼根的守灵夜》也是爱尔兰的宗教史诗。书中的圣帕特里克、圣布利吉特、圣凯文、Mamalujo所代表的四福音书的作者,以及将爱尔兰艺术与基督教经典完美结合的《凯尔斯书》等,都将《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叙述引向悠久的基督教历史。

  不过,乔伊斯最终比这走得还远。《芬尼根的'守灵夜》虽然有一部分内容写的是20世纪都柏林的酒吧老板汉弗利·钱普顿·壹耳微蚵,真正的主人公却是HCE。HCE是众多词组的缩写,也是“此即人人”(Here Comes Everybody)。这种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称呼显示出乔伊斯的一个新想法,即他已经不再仅仅写爱尔兰,《芬尼根的守灵夜》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乔伊斯自己也说这本书的特点是它的宇宙性,说过他要写“世界史”,因此乔伊斯把表现的触角拓展到了埃及、印度、中国等众多文化,用60余种语言来建造文化的巴别塔。这么多的文化背景却极少在作品内部得到详细交代,对很多词句的理解需要一种类似当代文本链接的超文本阅读,这种叙述方式在《尤利西斯》中就已出现,萧乾先生称之为“呼应注”,但是直到《芬尼根的守灵夜》才成为全书的主要叙述模式,对读者的文化视野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这种叙述,乔伊斯不但要把整个人类丰富的历史写成一部高度包容的文学作品,而且要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世界的丰盈、博大、包容、变幻莫测。要做到这一点,乔伊斯必须让作品具有万花筒的炫目、闪烁、千变万化,而这只有《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语言才能做到。

  对普通读者来说,《芬尼根的守灵夜》可能是卖弄学问、炫技、充满不必要的含混,但是不能不承认是它拓展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至少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之后,文学已无法再像它过去的那个样子。

少年与海读后感

  《少年与海》是网站起点中文网连载的一部小说,作者是夜雪小白。为您我整理少年与海读后感,欢迎阅读。

   少年与海读后感(一)

  我买了《少年与海》这本书,看了之后,觉得十分有趣,稀奇!

  这本书讲述了海边上有三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少年。传说中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嗜血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然而,三个少年总想探个究竟。他们历尽艰辛,终于接近了传说中可怕的小妖怪、老袍子精、蘑菇婆婆、牙医伍伯等,经历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他们逮住了小妖怪,还试图制服老狍子精,探索荒原上残酷征战的历史……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三个少年认识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进一步成长和成熟起来。

  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进了他的作品了,同时也将他朋友告诉他的事写进了书里,变成了一本本丰富多彩的,适合广大读者的读物!

  《少年与海》这本书十分有趣,内容十分精彩。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少年与海》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怪物,都被作者先生描绘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一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特点;三位少年机智勇敢,老袍子精狡猾奸诈。书中的每一情节都让我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我从手滑了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丰富精彩的,我们要珍惜这段时光,将它刻在心头。

   少年与海读后感(二)

  在一两个星期前,我在学校里买了一本书,叫做——《少年与海》。这本书,是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张炜老师写的。

  作者张炜,在1956年11月时,出生在山东龙口市的一个半岛上。他有许许多多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散文集:《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学术论集:《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他的作品屡次获得茅盾文学奖、鄂尔多斯奖、华语传媒奖、中国出版集团奖等。

  在这一本书中,讲述了:海边上,有三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少年。他们分别是:我、虎头、小双。传说,在这个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嗜血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然而,三个少年总想探个究竟。他们历尽艰辛,终于接近了传说中可怕的小妖怪、老袍子精、蘑菇婆婆、牙医伍伯等,经历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他们逮住了小妖怪,还试图制服老狍子精,探索荒原上残酷征战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里面的故事都是由作者想象到的事情,作者将自己想到儿的事一个个都写了出来,而惊心动魄的故事吸引着我们继续往下读着。

  这本书中,里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不少,而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被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所以我想说:这本书写的真是太有趣儿,太值得我们去读了!

   少年与海读后感(三)

  在一次偶然的学校购书活动中,我得到了一本书《少年与海》。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叔叔写的,主要写了三个孩子在神秘的林子里寻找妖怪的故事。他们在寻找妖怪的过程中,慢慢地认识了大自然,慢慢地长大、成熟起来。

  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当读完《小爱物》,我对张炜叔叔由衷地敬佩起来。他真是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大作家,居然能把生活中的事情和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巧妙地融合起来,写出一部感动人、启迪人的巨著来。而且,张炜叔叔的想象力不受约束,书中那些小妖怪让人想也想不到,十分了不起!

  说到拥有自己的想法,我却没有张炜叔叔好,有时甚至懒得思考。比如,每当周末,爸爸经常带我到外面吃早餐,他总是要问我:想吃什么呢?到哪里去吃啊?可是,我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不知道”、“随便”。爸爸每次听到我这样回答,他总是直皱眉头,有时不得不批我“没主见”。

   少年与海读后感(四)

  海边上有三个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分别是作者、虎头、小双,他们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村子里的人非常有礼貌。

  传说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嗜血的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是界的亲密接触。然而,三个勇敢的少年总想探个究竟。他们历经艰辛,终于接近了超大型天鹅妖怪,在接近妖怪之前,他们不具带着枪的士兵,勇敢地闯进关守妖怪的房间,打晕士兵,冒死救出妖怪。并把它放回大自然。他们这种勇敢,不惧危险,爱护动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说到这我想起了去年夏天的一个故事。炎热的夏天,我和几个同学在外面玩耍,一声狗的惨叫吸引了我们,是一个很凶恶的叔叔在虐待小狗,我们上前理论,毫无效果,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我们要去救这条小狗,过程虽然曲折,可凭借我们的勇敢与智慧,我们救了这条小狗,让后把他送到理想的家--狗收容所,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吧。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定要很勇敢,也要在危机时候学会冷静思考,最后是我们大家要非常爱护身边的小动物,不要让坏人伤害到他们,如果有坏人去伤害他们是,我们一定要出手相救,不要让任何一条小生命从地球上消失了。

   少年与海读后感(五)

  海边上有三个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分别是作者、虎头、小双,他们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村子里的人非常有礼貌。

  传说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嗜血的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是界的亲密接触。然而,三个勇敢的少年总想探个究竟。他们历经艰辛,终于接近了超大型天鹅妖怪,在接近妖怪之前,他们不具带着枪的士兵,勇敢地闯进关守妖怪的房间,打晕士兵,冒死救出妖怪。并把它放回大自然。他们这种勇敢,不惧危险,爱护动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件事情。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朋友们在下面玩,由于太热了,我们就去外面的亭子避暑。正当我们真要坐下来时,我听到一声惨叫,我会有一看,原来是一只瘦弱不堪地一只流浪狗在偷吃已经煮好的清蒸鱼,原来那声惨叫是那只狗叫的,一个高大威猛的男人在用铁棍打狗呢。看到这一幕,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去阻止他,我正想评理的时候,那个男人好像看出了我的意图,便对我说:“小子,我告诉你别惹事啊,滚一边去。”听了这话我当时气得火冒三丈,正想回去还一句时,我的好朋友拦住了我:“先不要跟他费口水劲了,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想怎么样把狗救出来。”我冷静的思考了一会,想出了一个打胆的计划。我先带三个人把狗救出来,再找两个人在外面接应,之后就跑出去,到秘密基地回合。等到黄昏的时候就动手。不一会,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我们按事先计划准备将狗救出来,一切进行的很顺利,狗被关在笼子里了,我们将笼子带着就跑。在门口时却遇到了那个男的,男的还没反应过来,我们已经溜之大吉了。

  我们将狗带到狗收容所,把它放在了那,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吧。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定要很勇敢,也要在危机时候学会冷静思考,最后是我们大家要非常爱护身边的小动物,不要让坏人伤害到他们,如果有坏人去伤害他们是,我们一定要出手相救,不要让任何一条小生命从地球上消失了。

   少年与海读后感(六)

  好作家大概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管他有多大年岁,无论写实还是虚构,总能在文字里涵养一脉真气,从而和读者相濡以沫,其作品才会流传久远,以至生生不息。这样,也才有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事实上,所谓经典未必是《芬尼根的守灵夜》那样玄奥艰涩的大部头,像《小毛驴和我》、《小王子》这样的小书,也不见得就比《约翰克里斯朵夫》、《静静的顿河》之类的宠然大物差。所以很多大作家不仅有体量厚重的大手笔,也有简短轻逸的小文本。像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卡尔维诺、艾·巴·辛格,都写了大量童话作品。英国剧作家、诗人王尔德反而是由童话闻名于世。他们深味世间的炎凉,却有不泯的童心,不然怎能写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城的故事》这样总也不老的书?

  我喜欢一些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他们像世事洞明、举重若轻的老顽童,他们能打也能闹,可以一本正经地谈玄论道,也可以忘乎所以地捣鬼惹祸,他们的作品就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自由王国。我把博尔赫斯、圣-埃克苏佩里、塞林格、赫拉巴尔、马尔克斯等国外作家归于此类,当代国内作家,最可推重的,当属张炜。从早年的“芦青河”系列,《古船》、《九月寓言》,到后来的《刺猬歌》、《你在高原》,他的作品悉皆元气丰沛,充满雄浑勇猛的力量,虽深邃而不乏机敏,悲悯而不乏智趣。他没有板着脸搞严肃,反而将一些精灵古怪、滑稽好玩的元素点化其中,一个有某种怪癖的人物,一句挠人心窝的口头禅,一段旁逸斜出的闲笔余墨,看似无所用心,实则多有会意,就像放到虾塘里的黑鱼,让他的作品拥有了神奇的活力。假如《声音》中没有二兰子的吆喝(“大刀唻,小刀唻——”),《一潭清水》中没有鳝鱼一样的孩子“瓜魔”,《蘑菇七种》中没有那只丑陋的雄狗“宝物”,《芳心似火》中没有那些可爱的奇人异事,——显然,假如丢掉了无畏、天真的成分,这些作品定会索然寡味,了无生趣。事实上,自小长在“莽野林子”的张炜,似乎生就了对大自然、小生灵的“爱力”,那片林子和林中野物让他拥有了不变的童心、诗心,他的几乎所有作品,主要背景都是那样一个环境,他的童年记忆也常会不知不觉地映现于笔端,成为其文学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角落”。张炜说,从开始创作起,他一直写着自己的“小儿科”——以儿童为重心的文学创作。或这样写来仍不过瘾,为了“充分地表达童心”,“步入文学的核心地带”,除了在作品中零散流露“小儿科”的纯真情愫,张炜还把它做成了“了不起的大事业”——在完成长篇巨制《你在高原》之后,他又开辟了一个神秘玄妙的奇幻疆域,写出了野物众多、野气旺盛的系列“童话”:《半岛哈里哈气》五卷书。此书初版于2021年,写的是海滩林子里的各种野物和一群野性激扬的孩子(美少年、唱歌天才、长跑神童、调皮大王)——这些“哈里哈气的东西”,相互嬉闹,也相互亲昵,他们相似的“可爱的顽皮的模样”,足以带给我们“最大的安慰”。这样的“童话”显然不是通常意义的童书,它在叙事上采用第一人称的童年视角,使其具有了“童言无忌”的优势,所以,可以尽情地放松,甚至可以放肆地“哈里哈气”,它把天真当成了最勇敢的武器。这样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孩子,也是写给大人:它以孩子的口吻重拾了成年人失落的激情、幻梦。《半岛哈里哈气》让我们看到以厚重著称的张炜亦不乏轻逸,他保藏的密码箱一经打开便神气飞扬。

  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张炜的最新长篇儿童志异小说《少年与海》。单从题目即可想见,故事的背景和叙述主体仍是海边林子和沉迷其中的懵懂少年。与《半岛哈里哈气》有所不同的是,《少年与海》的主角并不是其中的“少年”,而是少年们见识到的各类灵异物种——有介于动物和人之间的美丽小妖、“闪化”成老婆婆的蘑菇精、擅讲礼数的“老狍子”、镶了铁牙与狼决战兔子,还有长不大的小猪和千里迢迢回故乡的猫。作者并未像通常童话那样,让此等“非我族类”直接口吐人言或自陈行状,而是以莽野林子为故事源发地,以“铁匠铺”、“镶牙馆”、“老祖母”为前台或中间人,借由三个“少年知己”(我,虎头和小双)之口,讲述“我们”的所见所闻。正如作者前言所说:“讲述这一类故事虽然多少有些冒险,但也只能如实道来。这些故事除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再就是听来的,即所谓的‘耳闻目睹’”。可见《少年与海》并非无根无凭的胡编滥造,至少它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言之凿凿的仿真策略: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当比个别人的一面之辞有说服力,再加上“我们”不单是故事的讲述者,且是故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种身入其境的亲历性更增加了叙事的可信度。你会看到,三个少年如同林中密探,假如没有他们的掺和,就不会发生如许精彩的海边奇谭。所以,《少年与海》首先是让人亲近的“真话”,它靠着“拙讷的讲述”把读者也拉进了“我们”的阵容,让你不由自主地与之同声共气,全然忘了这是一部荒诞无稽的“童话”。

  一般说来,童话是不必讲究真实性的,若是过于较真,很多经典童话根本没办法自圆其说。所以童话通常都是煞有其事,不管你信不信,狼外婆能一口吞下小红帽,小红帽也能毫发无损地被猎人救出来。传统童话的讲述手法大抵如此,叙述者只负责讲好一个故事,不必为故事的真实性负责。这样的童话只要有情节、有寓意也就足矣,无须解释彼得·潘为什么会飞,又为什么可以停止长大。为了讲道理而不讲事理大概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法则,只要能把故事讲下去,再明显的Bug也无关紧要。之所以会这样,恐怕与儿童文学的叙述人有很大关系。儿童文学主要就是童话,所谓“童话”,其理想读者自然专指儿童,为了亲和儿童读者,作为成年人的写作者免不了要走低幼路线,这样做的结果不是苦口婆心地包装一些大道理,就是拿腔捏调地模仿小孩子(甚至模仿成了弱智),总之这“童话”就是大人用假嗓子讲出来的大话、假话。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有这个通病,我们太想让小读者大受教益了,常把童话写成了貌似很营养的奶油制品。张炜深知儿童文学首要的标准应是文学,他没有刻意把童话写得“成人不宜”,而是老少咸宜——《少年与海》懂得尊重读者,它的出发点不是哄小孩子玩儿,也不是教小孩子乖、听话,而是任由三个海边少年自说自话,把“我们”遭遇的蹊跷事儿和盘托出,三个孩子信马由缰地有甚说甚,并不在乎讲出什么真理,也不急于寻出什么真相,只是好奇莽撞地揭出些常人难解的秘密罢了。这样的童话才最接近于“童言无忌”,能够让你毫无挂碍地被它的情势所带动,像掉到兔子洞的艾丽丝那样,打通与人类隔膜的另一重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外号“见风倒”的馊货会和形貌怪异的“小爱物”两情相悦,看似可怕的“老妖婆”却是慈悲心肠,不知是人是怪的老狍子总是神秘莫测,不甘为奴的兔子会和狼族决一死战,小猪和小猫也能产生跨越族类的情感……,这个野性的世界无疑比文明的人类社会更多情,更有趣,也更值得信赖,藏在林中小屋的老婆婆、老狍子非但不必是害人的妖孽,反倒可以是人们的芳邻、知己。从这个角度看《少年与海》实质也是一本驱魔书,从成年人、城里人对待“小爱物”、“老狍子”、“球球”的态度和方式,你会发现真正的魔鬼并非藏在“黑乎乎的林子最深处”,而是藏在有些人黑乎乎的心里。所以《少年与海》能让我们换种心态看世界,让我们不至于时时设防处处树敌,如此,自然不会被自己的影子吓坏,也不会妄自尊大硬要充当万物的主宰了。相对传说中的“不二掌”、“狍子精”而言,人心险恶、人心无尽才是最可怖的,有谁能够“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呢?《老子》有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新约》亦记有耶稣的话:“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可见东西方的先贤都对小孩子格外看重,他们所说的“含德”、“谦卑”,才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真若心地无私,胸怀坦荡,也就不会畏首畏尾,怕这怕那了。假如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世故,没有那么多的计较,没有那么多的敌意,或许也能在凶险的莽林丛中畅行无阻。这也是我从《少年与海》看到的大勇气。

  读张炜童话,成年人或会想到“道法自然”、“返朴归真”,想到向小孩子学习、与“牛鬼蛇神”为伍,小孩子或会信以为真,真的跑到林子里寻找“小爱物”、蘑菇婆婆、兔王“老筋”……作者并没有讲究什么深邃的寓意,只是说了些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老话,讲了些做人的本分,但他确是做到了化巧于拙,平中见奇。诸如狐狸、兔子、猫、狗、怪物之类,不过是司空见惯的童话演员,却显出了耳目一新的样貌。比如:兔子通常代表软弱、温驯,张炜却为之镶上了锋利的铁牙,把它们塑造成了抵抗强暴的勇士;妖怪本来是面目可憎、凶狠残暴的,在这里非但“一点都不让人恐惧”,反倒是精灵可人的“小爱物”;大黑熊当是和大土匪一样罪大恶极的大反派,却做出了“义举”:它救下并收养了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张炜通过强化某些“反常”的东西颠覆了我们的思维定式,许多世俗的偏见、顽固的界限,都被他轻松打破,他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宽容。所以,他的童话如梦如幻,棉里藏针,哪怕将其看作《动物庄园》式的政治寓言,也不可否认它写得狂野,奇崛,好玩,有趣,既有英雄情怀,亦见顽童精神。这样的作品就像祖奶奶的老花镜,它能放大你的天真,也能聚焦你的童心,可以燃起熊熊烈火,也可映现沧海桑田。

  张炜以其哈里哈气的“齐东野语”,写出了明心见性的不老之书。

   少年与海读后感(七)

  今天,我读了《少年与海》这本书,我感受十分的深。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海边上有三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少年。传说中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嗜血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然而,三个少年总想探个究竟。他们历尽艰辛,终于接近了传说中可怕的小妖怪、老袍子精、蘑菇婆婆、牙医伍伯等,经历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他们逮住了小妖怪,还试图制服老狍子精,探索荒原上残酷征战的历史……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三个少年认识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进一步成长和成熟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有了很多感受,我要像作者一样,要勇敢面对妖怪,不能害怕,这样才会成长和成熟起来,有什么事情应该像作者一样探个究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勇敢的面对世界。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1

  在这个夏日炎炎、赤日炎炎的暑假期间,我浏览了一本《埃米尔擒贼记》。观览完了这本书,是使我感受到一个孩子为抢回140马克而不谓困难的精神令大家可以学习。让我充满一种刺激感。

  整本《埃米尔擒贼记》讲了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五岁失去了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过着简朴至极的生活。这一天,住在柏林的姨妈写信来邀请埃米尔去度假,妈妈把辛苦攒下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的上衣内口袋里,让他捎给住在柏林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可恶至极的小偷趁他熟睡的时候偷走了这笔钱。更没想到,这个小偷就是偷走1000马克巨款的大坏蛋。埃米尔在追踪小偷的时候中认识到柏林的一大批男孩子,他们上演了一部惊心动魄的追捕大戏。后来,他们合作愉快,埃米尔不但找回140马克,另外1000马克还送给他。

  书中详细的记载了埃米尔与柏林男孩子如何抓捕小偷的种种事件,令我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很深,留恋不已,文章结尾还是快乐的结。

  这本《埃米尔擒贼记》主要讲埃米尔和柏林的一大帮男孩抓小偷的过程,他们的人物各个个性鲜明,相信大家也会各自有各的体会吧!

  《埃米尔擒贼记》在这个暑假是第一本看的!但我体会却是最多的,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样,爱上这本《埃米尔擒贼记》。我感受到埃米尔那坚持不懈,说到做到的精神。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2

  我读了凯斯特纳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埃米尔擒贼记》。

  里面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男孩,他五岁时,他爸爸——白铁匠师傅帝施拜先生去世了,和妈妈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一天,住在德国柏林的姨妈写信来邀请埃米尔去柏林度假,妈妈把辛苦攒下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上衣的内口袋里,让他带给住在柏林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可恶的小偷趁他沉睡的时候偷走了那140马克。埃米尔在追踪小偷的过程中认识了柏林的一大批男孩子,男孩子们愿意帮助埃米尔一起去追捕小偷,开始了一次动人心弦的追捕大战……

  埃米尔最后通过警局拿回了140马克,我觉得埃米尔和柏林的男孩子们都很机灵,很聪明。当埃米尔提出那140马克有个别针订过的小孔,那个时候,小偷才如实招来。真为他们高兴。这时候,我懂得别针也有它的用处。不管东西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也有它的优点。他们的语言表达都很风趣幽默,像:“如果你一定要这么办的话,你这个‘小富翁’!”、“你还像个猴子呢!”小帽子大嚷,“你再乱碰我车子,我们就断交,懂吗?”。风趣幽默的句子让我读的很开心,而抓小偷的情节让我觉得很刺激。看这本书,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情形、模样。

  深圳市福田区全海小学三年级:林于渲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3

  埃米尔是一个懂事、听话、孝顺、并且知道感恩的男孩子。其实我们也应该向埃米尔一样,知道自己的父母生活非常的辛苦,挣钱不容易,应该知道回报自己的父母、家人。

  埃米尔的家并不富裕,他没有了爸爸,所以和他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他的妈妈是一位理发师,他妈妈给她140芬尼,让埃米尔去外婆家,顺便给外婆120芬尼,剩下的20芬尼自己用,结果在火车上被格龙德艾斯偷走了,埃米尔非常的着急,埃米尔知道为了积蓄这140马克,妈妈辛辛苦苦工作好几个月,而且外婆连一芬尼也没拿到手,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些钱追回来!于是,他就开始了冒险之旅。

  他偷偷跟着小偷到柏林,遇到了带喇叭的孩子以及他的伙伴。在他们精心策划下,终于把小偷送进了警察局,把丢了的钱夺了回来,送给了外婆,因为这件事埃米尔上了报纸,他抓了一个警察局追捕的`四个星期的银行抢劫犯,警察局还奖励他1000马克,这件事全城的人都知道了,埃米尔的妈妈也知道了,他们为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在最后埃米尔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小伙伴,他懂得接受别人的帮助要回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遇到事情不要慌张,要冷静的想好对策,做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4

  几天前,我无意间翻到一本书,这本书令我非常的着迷。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德国大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所著的《埃米尔擒贼记》。

  书中的埃米尔本来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男孩,他从新城坐火车到柏林的姥姥家去玩,在火车途中却被小偷格龙德偷走了整整一百四十马克!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蹑手蹑脚地跟踪着小偷,好心的柏林朋友古斯塔夫、教授,还有表妹波尼等人召集了一大帮儿童围攻格龙德,最终帮助埃米尔夺回了一百四十马克,惩治了这个可恶的小偷。

  读完整本书,我的感触非常深。我佩服埃米尔的机智,佩服埃米尔和柏林朋友的真挚友情,更佩服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精神。假若是我随身携带着一百四十马克,钱被人偷了或是弄丢了,我不知会慌成什么样子呢!就更加不用说什么跟踪小偷和抢回钱了,我可能就会白白的让钱全部给小偷偷走。

  我觉得更值得我赞赏的是柏林朋友的热情,古斯塔夫和埃米尔只不过是在报亭旁偶然相遇,但听到埃米尔说出事情的前后,二话不说就叫来了许多附近的朋友们,大家虽然跟埃米尔只是一面之交,但却胜似最要好的伙伴,在几天的破案里,大家都没喊过一声累,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友情的可贵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情节一波三折,不论是捉贼时还是欢庆时,都被凯斯特纳描写得栩栩如生,似乎我也身临其境!希望大家也能来看看这本优秀的书!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5

  《埃米尔擒贼记》是德国(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写的。它主要讲了埃米尔在火车上因睡着而被别人偷走了钱,下车后遇上了古斯塔夫和一群男孩,他们组成给一个团队,经过团结协作,最终抓住了小偷,警方还给了埃米尔1000马克作为奖励。

  这本书充分体现了团结的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慢慢道来。设想一下,假如其他十几个男孩不团结,觉得麻烦,不想帮助埃米尔,那小偷肯定抓不到。只有达到每个人都齐心协力,才能成功。至于警察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偷,是因为警察们有的只是为了挣钱而应付,没有像埃米尔他们一样万众一心。可见团结多么重要。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队的力量往往大于个人。我要像书中的孩子一样,有团队精神,并具备领导思维。不要单枪匹马,这样永远不会成大业。花絮:经典就是经典。这一本《埃米尔擒贼记》是经典中的经典。凯斯特纳作品典藏的一套9本书中,庚庚读起来最投入,读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本。刚好,这本是也作者儿童文学创作的开端,并因此一下子享誉德国甚至全球。

  仍记得庚庚读这本书时的感慨:“写书就写书吧,写得让人看起来这么紧张!……不继续看还又做不到……”

  至于文中提到的“警察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抓住小偷?”庚同学的分析很独特,我得回去再读读。——貌似我之前读得不够认真。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6

  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埃米尔擒贼记》,看完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受。

  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叫埃米尔的小男孩,带着140马克坐火车去柏林。但是埃米尔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钱不见了。埃米尔便下车跟踪小偷,后来埃米尔便联合很多孩子跟踪小偷,最后终于在银行抓住了这个小偷。警长告诉埃米尔,这个小偷是外地流窜来的,并给了埃米尔1000马克的奖金。埃米尔的妈妈也从新城赶来与他庆祝。最后,埃米尔的妈妈说:“以后不能让孩子一个人旅游了”。埃米尔的外婆说:“钱还是邮寄比较安全。”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就是不要粗心大意,像埃米尔稀里糊涂的睡着了。有时候,一时的粗心大意,所造成的后果非常非常严重。比如说,蒋介石和阎锡山的中原大战时,阎军的作战参谋把“沁阳”写成“泌阳”,这一笔之差,让阎军完完全全的失败了。

  第二,我们要学习埃米尔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埃米尔都不放弃对小偷的跟踪。否则,根本不可能找回被偷的钱。所以说,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

  通过读书,我又明白了这两个道理,希望大家以后要多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7

  最近,我把老师推荐的《埃米尔擒贼记》读完了。读完后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凯斯特纳非常有童趣,如果让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来看书里的各种角色,他看到的是一定是幼稚。而凯斯特纳看到的则是我们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他觉得这并不是幼稚,而是孩子眼中的快乐。

  说这本书好,还是要拿出证据来。我认为这本书有几点最吸引我的地方:首先,书名起得非常好,《埃米尔擒贼记》,埃米尔是怎么擒贼的呢,会引起读者的想象,所以,读者会看一看这本书的导读,埃米尔是一个小男孩儿,孩子怎么会抓住一个老练的小偷呢?自然,这么多的疑问,当然都要从书中解决了。开始看正文了,我看到一半儿的时候,凯斯特纳又开始吊读者的胃口了,他开始转着弯儿的引着读者往下看,到这时候,故事开始转变成有悬疑、困惑,也有一点隐隐约约的明白了,埃米尔应经快抓住小偷了。但是,这时候,凯斯特纳不是像普通人那样直接点出埃米尔抓住小偷了,他又拐了个弯,让小偷逃跑了,这样又会吸引着读者往下看。

  总之,书中的情节没有一个是无聊的,好好看一看吧!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8

  寒假中,我读了德国著名作家凯斯特纳写的儿童小说——《埃米尔擒贼记》。我至今仍深深沉浸在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意犹未尽……

  《埃米尔擒贼记》中说了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五岁就失去了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一天,住在柏林的姨妈写信邀请埃米尔去度假,妈妈把辛苦攒下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的上衣口袋里,让他捎给也住在柏林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可恶的小偷趁他睡熟的时候偷走了这笔钱。机智勇敢的埃米尔在追踪小偷的过程中结识了柏林的“孩子头儿”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古斯夫,他有一只喇叭从不离身,一按喇叭 100多个孩子迅速出现,于是便开始了惊心动魄“围剿”大战,虽然路途中遇到了种种麻烦,但最后通过他们机智勇敢与齐心协力,终于把小偷人赃并获,取得了胜利……

  这本极为精彩的书还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真理,我知道了:团结协作的力量与永不言弃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为都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然而正是这种精神使得这部小说让人人过目不忘!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埃米尔擒贼记》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吧。主人公埃米尔在去外婆家的火车上,身上带的钱被一个戴硬边帽的人给偷了,他发现后,打算去追踪小偷。他又怕他的姐姐和外婆着急,便寄了一封信回去报平安,让家人们不再担心自己。然后,他勇敢的追着小偷,坐上了177路电车。到了柏林,遇见了带喇叭的孩子王,孩子王招来了上百个小朋友帮忙,他们一路和埃米尔经过跟踪、侦察,终于,在一家银行里捉到了小偷。埃米尔拿回了自己的钱,并且把小偷送到了警察局,警察处长还奖励了他1000元的故事。

  看完后我深有感触,他们这种勇敢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学校举行运动会时,我参加了我们班的团体接力赛。看到前面位同学跑得很好,我在后面很紧张,怕自己跑不快,会拖累成绩,快轮到我接棒时,紧张得不知所措,边上的同学一直对我说“你行的,加油!”我突然想到了《埃米尔擒贼记》这本书,埃米尔和孩子们捉小偷时,遇到挫折勇敢面对,团结一心。我一下子就充满了信心,交棒的同学很快来到了我面前,交棒给我,并对我说“加油!”我飞快的接过棒开跑,然后,安全快速地把棒又交到了下一个同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队获得了好成绩。

  我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要学会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就很强大了,大家团结一心,无论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这本书很有趣,大家都来读一下吧!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10

  前一段时间,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埃米尔擒贼记》一书。我读过之后,有些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埃米尔擒贼记》是德国作家埃·克斯特纳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德国的一个小学生,叫埃米尔。一次,他乘火车去柏林看望他的姥姥,结果在车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身上所带的140马克被人偷了。他非常沉着,偷偷地对小偷进行跟踪,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抓住了小偷。

  埃米尔在追小偷的过程中机智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一点我们要向他学习。现在许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要知道:温室里生长的花朵是没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我们只有经历风雨、多吃苦,才能健康成长。经历逆境,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成熟,遇事不慌、更冷静。

  埃米尔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团结,要是没有朋友们的帮助,仅靠埃米尔一人,是无法抓住小偷的。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埃米尔还是个非常孝顺懂事的好孩子。他的父亲早亡,妈妈是个理发师,家境不好,但他懂得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他的妈妈,当他得到1000马克奖金时,他并没有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坚持给妈妈买礼物,剩下的钱让妈妈存起来。现在许多小朋友都随身带着零花钱,经常到小卖部买这买那,根本不去想父母挣钱的不易。过年时大家都收了不少压岁钱,我觉着我们应该存起来,或者用到有意义的地方,而不是随随便便把他花了。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11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十分有趣的课外书——《埃米尔擒贼记》。书中妙趣横生的语言,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的读了两遍。每读一次,我完全融入到每一个情节之中,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这本书讲了埃米尔智擒盗贼的故事。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5岁时失去了爸爸,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有一天,住在德国首都柏林的玛尔塔姨妈写信来激请埃米尔去柏林度假,妈妈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的上衣口袋里,让他捎给与埃尔塔姨妈一起居住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叫格龙德艾斯的可恶的小偷,趁埃米尔熟睡的时候,悄无声息的偷走了这笔钱。埃米尔在追踪小偷的过程中,结识了柏林许多男孩子,他们迅速的成为了好朋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大戏,最后,埃米尔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制服了小偷,拿回了妈妈辛苦积攒的那珍贵的140马克。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得到了一个道理:不能只靠语言和外表来判断人的好与坏,不能轻易地把任何人说成好人,因为他可能蜕变成坏人,就像小偷格龙德艾斯那样。还有,我要以埃米尔为榜样,改掉我胆小懦弱的毛病,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而要坚持到底!

  至今,埃米尔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觉得他是永不言败的化身,我喜爱埃米尔!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12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有时生活也会跟你开个小玩笑,冷不丁地给你来个意外。比如《埃米尔擒贼记》中的埃米尔,他是个德国的小男孩,五岁时就失去了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有机会去柏林的姨妈家度假。出门前,妈妈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的口袋上,让他捎给他外婆。想不到意外发生了。火车上,一个带硬边帽的先生趁他熟睡时偷走了这一笔钱。

  埃米尔不想就这样空手回去,于是他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带硬边帽的人,“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他找到了那个小偷。虽然埃米尔人小,但凭着对母亲和外婆负责的一股劲,他一边提着行李箱,一边捧着花,小心翼翼地尾随着这个小偷。他碰到了“吹喇叭”的小男孩——古斯塔夫。好奇心与正义感让古斯塔夫也参与到捉小偷的“追捕”活动中,并找来了二十来个小男孩。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小偷被盯得“天衣无缝”,追捕者们也果断地提出了“合力包围”的计策。

  可惜小偷太狡滑了,一不留神让他溜到了银行里。埃米尔并没有紧张无措,而是查找蛛丝马迹,终于想起关键的证据——钱上面有别针别过的小针眼。他们得到了警察的协助,并很幸运地成为“悬赏案”的英雄!

  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由此告诉我们:生活会有许多小意外,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借助一定的外界力量,相信一定会征服一切!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13

  十一国庆休息8天,是个看书的好时间。我读了一本十分有趣好玩的书叫《埃米尔擒贼记》,你看这个书名,意思大概就明白不少了。

  这是凯斯特纳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五岁时失去了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一天,住在柏林的姨妈写信邀请埃米尔去度假。妈妈把辛苦攒下的120马克用别针别在了埃米尔的上衣口袋里,让他捎给住在格林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可恶的小偷趁他熟睡的时候,偷走这笔钱。埃米尔在跟踪小偷的过程中,结识了柏林的一大批男孩子,他们迅速成了好朋友,上演了一场追捕大戏······我就不多说了,留着让你们自己去看吧!

  我认为埃米尔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他十分孝顺,为了妈妈不再辛苦的工作。他就不顾危险去抓小偷。一路上,他和伙伴们遇到了好多困难,比如没钱了;没地方睡觉了;小偷跑了;到警察局小偷不说实话······

  总而言之,埃米尔是个好孩子,一个勇敢的好孩子,也是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他的种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在十一长假浅见,解解闷!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1

  《埃米尔擒贼记》中说了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五岁就失去了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一天,住在柏林的姨妈写信邀请埃米尔去度假,妈妈把辛苦攒下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的上衣口袋里,让他捎给也住在柏林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可恶的小偷趁他睡熟的时候偷走了这笔钱。埃米尔在追踪小偷的过程中结识了柏林的一大批男孩子,他们迅速地成为了好朋友,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追捕大戏。最后终于小偷被抓进了监狱,而埃米尔也要回了他的钱,并得到了一笔丰厚的奖金。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看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看到了永不言弃的精神,而令我不能忘怀的是小朋友们的机智和勇敢。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2

  我读了凯斯特纳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埃米尔擒贼记》。

  里面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男孩,他五岁时,他爸爸——白铁匠师傅帝施拜先生去世了,和妈妈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一天,住在德国柏林的姨妈写信来邀请埃米尔去柏林度假,妈妈把辛苦攒下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上衣的内口袋里,让他带给住在柏林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可恶的小偷趁他沉睡的时候偷走了那140马克。埃米尔在追踪小偷的过程中认识了柏林的一大批男孩子,男孩子们愿意帮助埃米尔一起去追捕小偷,开始了一次动人心弦的追捕大战……

  埃米尔最后通过警局拿回了140马克,我觉得埃米尔和柏林的男孩子们都很机灵,很聪明。当埃米尔提出那140马克有个别针订过的小孔,那个时候,小偷才如实招来。真为他们高兴。这时候,我懂得别针也有它的用处。不管东西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也有它的优点。他们的语言表达都很风趣幽默,像:“如果你一定要这么办的话,你这个‘小富翁’!”、“你还像个猴子呢!”小帽子大嚷,“你再乱碰我车子,我们就断交,懂吗?”。风趣幽默的句子让我读的很开心,而抓小偷的情节让我觉得很刺激。看这本书,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情形、模样。

  深圳市福田区全海小学三年级:林于渲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3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十分有趣的课外书《埃米尔擒贼记》是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小说家埃里希·凯斯特纳在1929年所写。书中妙趣横生的语言,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的读了好几遍。每读一次,我完全融入到每一个情节之中,身临其境,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此书叙述了埃米尔智擒盗贼的故事。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5岁时失去了爸爸,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有一天,住在德国首都柏林的玛尔塔姨妈再次写信来激请埃米尔去柏林度假,妈妈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40马克别在埃米尔的上衣口袋里,让他捎给与埃尔塔姨妈一起居住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叫格龙德艾斯的可恶的小偷,趁埃米尔熟睡的时候,悄无声息的偷走了这笔钱。埃米尔在追踪小偷的过程中,结识了柏林许多男孩子,他们迅速的成为了好朋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大戏,最后,埃米尔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制服了小偷,拿回了妈妈辛苦积攒的那珍贵的140马克,不仅如此,埃米尔还得到了一笔意外的1000马克。

  书中主人公埃米尔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令我感慨万千:假如他在发现140马克被偷后,懦弱地不敢去跟踪小偷,那么丢失的140马克就找不回来了,也就无法结交到那么多好友;假如他找不回140马克,那么也就无法得到意外的1000马克的奖励;假如他无法得到1000马克,那么也就无法给妈妈买礼物,也就无法让妈妈来柏林享受这片刻的安宁……这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自己写作文时的情景:因为我很讨厌写作文,所以一遇到作文,就像老鼠见到了猫一样,怕得要命,并尽一切可能的拖延,能拖多久是多久,读完了《埃米尔擒贼记》这本书以后,我觉得写作文要迎难而上,不能退缩,因为早写晚写都得写,更何况我写得还可以,只是心理上的一种本能的害怕而已,“熟能生巧,业精于勤”,只要多写、多推敲,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书中以埃米尔为中心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样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埃米尔,一个勇敢、细心、懂事的小男孩;小礼拜二,为了等待消息,默默地在电话机旁呆了两天,坚守岗位;古斯塔夫,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教授,聪明机智,是这个团队的智慧锦囊……他们精诚合作,尽心尽力地发挥各自的作用,最后成功擒获了小偷。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舞龙队。龙头们看起来十分威风,但是只要龙尾或龙身的任何一个人出了问题,龙还是舞不起来。记得那一次我们舞龙队要参加秦淮区第一届开幕式,开幕式前两周我们每天中午顶着烈日在阳光下练习要舞的动作,我们个个都汗如雨下,但是没有一个人想退出,因为有团结的队友:动作错了,有队员送上和蔼的纠正;累倒了,有队员帮忙扶到旁边的树阴下休息;渴了,有队员递上一杯清凉的水;饿了,有队员给予面包;来不了的,有队员给你送上亲切的问候……团结貌似很难,不团结很简单,但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念,那么团结很简单,不团结很难。我们的目标就是舞好龙,我们的信念就是为五小争光!为秦淮争光!最后,我们秦淮区第一届开幕式便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它可以让陌生的人之间彼此信任;它可以让友谊更加深厚,更加牢不可破!

  书中的配角代表——小礼拜二的默默坚守让人钦佩,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了城市的美容师——清洁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不管风和日丽还是风吹雨打;不管烈日酷暑还是寒风凛冽,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街道上、地铁上、小区里……城市的每个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她们恪守自己的本职、尽心尽职、一丝不苟,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整洁。她们最珍贵的品质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们要尊她们,感谢她们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假如没有了她们,那么我们的城市将会变成怎样呢?

  书中好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都令我印象深刻、举不胜举……

  一本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一本好书,是沙漠中的绿洲,让人心旷神怡;一本好书,是一个好的老师,让人学到知识,终身受益。我想,《埃米尔擒贼记》就是这样一本有嚼头的书吧。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4

  十一国庆休息8天,是个看书的好时间。我读了一本十分有趣好玩的书叫《埃米尔擒贼记》,你看这个书名,意思大概就明白不少了。

  这是凯斯特纳的第一部儿童小说。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五岁时失去了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一天,住在柏林的姨妈写信邀请埃米尔去度假。妈妈把辛苦攒下的120马克用别针别在了埃米尔的上衣口袋里,让他捎给住在格林的外婆。没想到,在火车上,一个可恶的小偷趁他熟睡的时候,偷走这笔钱。埃米尔在跟踪小偷的过程中,结识了柏林的一大批男孩子,他们迅速成了好朋友,上演了一场追捕大戏······我就不多说了,留着让你们自己去看吧!

  我认为埃米尔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他十分孝顺,为了妈妈不再辛苦的工作。他就不顾危险去抓小偷。一路上,他和伙伴们遇到了好多困难,比如没钱了;没地方睡觉了;小偷跑了;到警察局小偷不说实话······

  总而言之,埃米尔是个好孩子,一个勇敢的好孩子,也是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他的种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在十一长假浅见,解解闷!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5

  埃米尔是一个懂事、听话、孝顺、并且知道感恩的男孩子。其实我们也应该向埃米尔一样,知道自己的父母生活非常的辛苦,挣钱不容易,应该知道回报自己的父母、家人。

  埃米尔的家并不富裕,他没有了爸爸,所以和他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他的妈妈是一位理发师,他妈妈给她140芬尼,让埃米尔去外婆家,顺便给外婆120芬尼,剩下的20芬尼自己用,结果在火车上被格龙德艾斯偷走了,埃米尔非常的着急,埃米尔知道为了积蓄这140马克,妈妈辛辛苦苦工作好几个月,而且外婆连一芬尼也没拿到手,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些钱追回来!于是,他就开始了冒险之旅。

  他偷偷跟着小偷到柏林,遇到了带喇叭的孩子以及他的伙伴。在他们精心策划下,终于把小偷送进了警察局,把丢了的钱夺了回来,送给了外婆,因为这件事埃米尔上了报纸,他抓了一个警察局追捕的四个星期的银行抢劫犯,警察局还奖励他1000马克,这件事全城的人都知道了,埃米尔的妈妈也知道了,他们为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在最后埃米尔没有忘记帮助过他的小伙伴,他懂得接受别人的帮助要回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遇到事情不要慌张,要冷静的想好对策,做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6

  四年级上册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埃米尔擒贼记》《埃米尔擒贼记》的作者是德国的埃里希?凯斯特纳,著名少儿文学读物作家,本书的主角是埃米尔,还有他的小伙伴们:机灵的古斯塔夫,聪明的教授,可爱的小礼拜二,彼得?米滕茨威格二兄弟等。

  很小的时候,埃米尔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困,靠妈妈给人洗头维生。假期里,妈妈让埃米尔去柏林的姨妈家玩,并给了他140马克,临上火车前,妈妈还叮嘱他千万别把钱弄丢了。

  上了火车,埃米尔看看车上周围的人都不像坏人,有一个戴硬边帽的男人还很友善地给了他一块巧克力吃。到了一站,除了硬边帽男人以外其余人都下车了。埃米尔不太放心,就去厕所用别针吧装纸币的信封别在内衣口袋里。没过多久,埃米尔实在撑不住困意,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时,发现那个硬边帽男人也不见了,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啊!钱没了!肯定是那个假装给小孩吃东西看起来很友好的男人干的!车子刚停站,埃米尔毫不犹豫地跳下火车去追踪小偷。在人海中搜寻,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偷,于是他跟着小偷上了177路电车,来到一座露天咖啡馆,埃米尔躲在一棵树后观察着那个男人的'动静。这时,过来一个吹喇叭的男孩与埃米尔聊起来,他听说了埃米尔的遭遇后,很同情,决定要帮助他擒贼,便召集了20多个男孩子一块商讨对策。最后他们准备好了食物、一些钱和联络队员、增援队等。小偷又叫出租车来到一个宾馆住下。孩子们跟踪来到这里。

  主力队埋伏下来,还派了几名“侦察兵”进宾馆去监视小偷的动静。第二天早上8点,小偷终于在宾馆门口露面了,孩子们一拥而上,立刻把小偷包围起来。小偷做贼心虚,看苗头不对,就想溜掉,可不管他怎么走,包围圈就跟着他走,他无论如何也突围不出去。这时,小偷进了一家银行,走近柜台说:“我要存140马克。”一直躲在包围圈后面的埃米尔突然走出来,指着小偷说:“就是你,偷了我的140马克!”这么大一个包围圈,早已吸引了了一帮围观的人,这时都聚拢来要小孩拿出证据,埃米尔不慌不忙地说:“我的钱上都有别针戳出的小孔。”果然,纸币上都有小孔。

  银行经理立刻报警。经过验证,这个男人居然还是前几天抢劫银行的那个家伙。当时警方就悬赏1000马克捉拿罪犯。幸运的埃米尔获得了这笔巨额奖金。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如不能随便拿陌生人的东西,明白爱是相互的,懂得了要体贴自己的爸爸妈妈,体会到了做家务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7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另外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埃米尔擒贼记》,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

  这本书讲述了新城男孩埃米尔在开往柏林的火车上被人偷走了140马克。埃米尔非常着急,那可是妈妈几个月的收入啊!于是在柏林,他与新结识的教授、古斯塔夫一起召集了整个柏林的小朋友,共同追捕这个嫌犯。最后,由于偷钱的嫌犯是著名的银行抢劫犯,埃米尔因此获得了1000马克,整整4843.9人民币。

  现在我给大家推荐几个我认为比较好玩儿的片段。

  第15章 埃米尔去警察总局

  昨天下午,你在从新城开往柏林的火车上,偷了小学生埃米尔蒂施拜的140马克,基斯林,是这样吗?(太丢人了,竟然偷小学生的钱。)

  第14章 别针自有它的用处

  “哎呀!”埃米尔突然喊了起来,激动地跳到半空,“在车上,我用一枚别针把钱牢牢地别在上衣口袋里,因此三张钞票准有针孔。”(多么机智的埃米尔呀!看来正如题目所说,别针自有他的用处。)

  第9章 侦探员们聚集在一起

  “彼得,这是纸和笔,你把它分成20张纸条,写上小礼拜二家的电话号码,要写清楚然后发给每人一张。大家随时打电话,总机必须了解侦查员们的动向和发生的情况。如果谁想了解情况的话,可以直接打电话问小礼拜二。”(教授果然是个精明人,他布置的工作的确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

  这本书像《菲斯的秘密》一样,也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东西丢了,财物丢了,不用怕,找警察叔叔。实在不行就像书中的埃米尔一样自己想办法。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8

  几天前,我无意间翻到一本书,这本书令我非常的着迷。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德国大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所著的《埃米尔擒贼记》。

  书中的埃米尔本来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男孩,他从新城坐火车到柏林的姥姥家去玩,在火车途中却被小偷格龙德偷走了整整一百四十马克!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蹑手蹑脚地跟踪着小偷,好心的柏林朋友古斯塔夫、教授,还有表妹波尼等人召集了一大帮儿童围攻格龙德,最终帮助埃米尔夺回了一百四十马克,惩治了这个可恶的小偷。

  读完整本书,我的感触非常深。我佩服埃米尔的机智,佩服埃米尔和柏林朋友的真挚友情,更佩服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精神。假若是我随身携带着一百四十马克,钱被人偷了或是弄丢了,我不知会慌成什么样子呢!就更加不用说什么跟踪小偷和抢回钱了,我可能就会白白的让钱全部给小偷偷走。

  我觉得更值得我赞赏的是柏林朋友的热情,古斯塔夫和埃米尔只不过是在报亭旁偶然相遇,但听到埃米尔说出事情的前后,二话不说就叫来了许多附近的朋友们,大家虽然跟埃米尔只是一面之交,但却胜似最要好的伙伴,在几天的破案里,大家都没喊过一声累,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友情的可贵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情节一波三折,不论是捉贼时还是欢庆时,都被凯斯特纳描写得栩栩如生,似乎我也身临其境!希望大家也能来看看这本优秀的书!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埃米尔擒贼记》。它出自于著名德国作家凯斯特纳的笔下。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埃米尔擒贼记!埃米尔是谁?他为什么要擒贼?……这一连串问题使我情不自禁地翻开了它,开始了阅读。

  埃米尔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五岁时,爸爸去世了,与妈妈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天,埃米尔的姨妈邀请他到柏林度假,妈妈把攒下的140马克放进埃米尔的口袋里,让他捎给住在柏林的外婆。结果,在火车上,一个可恶的小偷趁埃米尔睡着时,偷走了这些钱。埃米尔为了夺回这140马克,便跟踪这个小偷。在跟踪小偷的过程中,埃米尔还与一大批柏林的男孩子成为了朋友,他们齐心协力,抓住了小偷,轰动了整个柏林。

  读完这本书,我由衷地佩服埃米尔。首先是他的勇气。他曾经在新城给大公爵的铜像画了个红鼻子和八字胡,而刚好遇见了警长耶士克,不知耶士克警长是否记住了他的模样,因此,他就不敢去警察局报案。但他必须捉住小偷,拿回那属于他的钱。于是他就勇敢地行动了,跟着小偷,坐了电车,去了咖啡厅……中途还有人替他付了车钱。接着,他就遇见了带喇叭的男孩——古斯塔夫。他又召来了一大帮男孩子,与埃米尔一起行动。他们跟着小偷到了旅馆,又与那个开电梯的男孩成了朋友……这一切,如果没有十足的勇气,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的。

  但,如果只有勇气,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聪慧的脑袋,埃米尔刚好就拥有,古斯塔夫他们也都拥有。他们能想到要先凑钱,再把凑来的钱分成三份,这样就可以分开行动;他们还能想到要分配工作,这样才能井井有条地执行任务……如果他们都没有一颗拥有智慧的脑袋,那么他们根本就无法抓住小偷,并拿回属于埃米尔的钱。

  就算拥有了勇气和智慧,也依然不够,必须还要有团结。如果只有埃米尔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让小偷束手就擒的。就算加上古斯塔夫,小偷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把钱交出来。只有让二十多个孩子一起行动,才能抓住小偷。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分配工作时,尽管自己分到的工作有多么不合自己的心意,他们也没有一句怨言,而是默默地执行着自己该做的事,直到完成任务。假如他们都不团结,因为自己分到的工作不合心意而纷纷离开,只剩埃米尔孤军奋战,是压根不可能抓住小偷的,就像孤掌难鸣。

  只要读过《埃米尔擒贼记》的同学们,相信也一定很佩服埃米尔他们。是的,他们虽小,却有惊人的勇气;他们虽小,却有十足的智慧;他们虽小,却有团结的意志。他们小小的身体里装满了无限的勇气、智慧和团结,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埃米尔擒贼记》读后感10

  快乐的寒假里,我阅读了好几本书,《埃米尔擒贼记》是我最喜欢的。

  《埃米尔擒贼记》的作者是德国的埃里希·凯斯特纳,著名少儿文学读物作家。主角是埃米尔,和他的小伙伴们。故事发生在埃米尔去柏林的火车上,一个小偷偷走了他的钱,那是妈妈辛苦挣来给外婆的钱,埃米尔为了把钱给找回来,就跟踪那个小偷,其间他认识了一大群男孩,并且和他们一起抓住了这个小偷。

  故事中的埃米尔干得很出色,他胆大、心细,而且会动脑筋,知道妈妈挣钱不容易,从不乱花一分钱,为了不想让妈妈伤心,以至穷追不舍地去追小偷。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如不能随便拿陌生人的东西,明白爱是相互的,懂得了要体贴自己的爸爸妈妈。我也要象埃米尔一样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家里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尽量帮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减轻妈妈的负担,并体会到了做家务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

《都柏林人·乔伊斯》原文|读后感|赏析

【作品提要】

该小说集由十五个短篇组成,通过童年、少年、成年的视角来展现爱尔兰的社会生活,其中包括民族解放、宗教矛盾、婚姻爱情等问题。末篇《死者》主要描写一位叫加布里埃尔的大学教师,业余时间为专栏写些评论文章,和妻子格莉塔之间生活幸福美满,恩恩爱爱。这年圣诞节,他们像往常一样来到姑妈家参加每年一次的舞会。晚会邀请了他们所有的熟人,包括家庭成员、家中老友、朱莉娅姨妈唱诗班中的队员、凯特姨妈教过的一些已经长大的学生,以及她们的侄女玛丽·简的学生。晚会气氛热烈而又温馨。当加布里埃尔结束他每年晚会例行的席间讲演,并送走部分宾客后,无意间看到妻子正站在楼梯上认真出神地聆听歌唱家巴特尔·达西演唱的《奥格里姆的姑娘》,此情此景令加布里埃尔陶醉,他更为妻子此时优雅神秘的姿态所倾倒。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夫妻二人返回旅馆,加布里埃尔本能地产生情欲,渴望与妻子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但妻子却哀伤地向他讲述起因这首歌引起的追忆: 她年轻时候的情人就经常为她唱这首歌,而且拖着患有肺结核的身体坚持在雨夜为她送行,没多久,就因病情加重死去了。加布里埃尔在倾听的过程中,情绪一度从嫉妒,到痛苦,到平静,进而陷入沉思。看着已经熟睡的妻子,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从来未曾像那位死者一样,对一个女人有过这样的爱情,与他相比,自己的感情似乎是苍白无力的。这也使他对生者与死者和爱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品选录】

达西先生从餐具间里走出来,脖子裹得严严实实,扣子扣得齐齐整整,用一种悔过的口气向他们谈起自己感冒的经过。大家都给他出主意,说是真太遗憾了,极力劝他,在晚上户外可要加意保护他的喉咙。加布里埃尔注视着他的妻子,她没有加入谈话。她恰巧站在布满灰尘的扇形气窗下,煤气灯的火光照亮她深青铜色的头发。几天前,他见她在炉前烤干她的这头美发。她还是方才那个姿势,似乎没觉察到她身边的谈话。最后,她向他们转过身去,加布里埃尔看见她面颊上泛起红色,她的眼睛闪着光。一种突然的快乐从他心底涌出。

“达西先生,”她问,“您刚才唱的那支歌叫什么名字?”

“叫《奥格里姆的姑娘》,”达西先生说,“可是我记不太清了。怎么,你知道它吗?”

“《奥格里姆的姑娘》,”她重复着说,“我想不起这个歌名了。”

“这支歌子非常美,”玛丽·简说,“你今晚嗓子不好,真遗憾。”

“我说,玛丽·简,”凯特姨妈说,“别去打扰达西先生了。我不愿让他觉着烦。”

看见大家都已做好出发的准备,她便送他们来到门口,在那儿道了晚安:

“好,晚安,凯特姨妈,谢谢您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快乐的夜晚。”

一阵更为温柔的快乐从他心里迸出,随同温暖的血液,在他的动脉里流着。如同星星的柔和的光,他们共同生活中的一些瞬间,没有人知道,也永远不会有人知道的瞬间,突然出现了,照亮了他的记忆。他急于想要让她回想起那些瞬间,让她忘记那些他俩沉闷地共同活着的年月,而只记住他们这些心醉神迷的瞬间。因为他觉得,岁月并没有能熄灭他或她的心灵。他们的孩子、他的写作、她的家务操劳,都没有能熄灭他们心灵的柔情之火。在他那时写给她的一封信中,他说:“为什么这些词句让我觉得好像是那么迟钝而冰冷?是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词温柔得足以用来称呼你呢?”

像远处的音乐声一般,这些他多年前写过的字句,从过去向他驶来。他非常想能跟她两人单独在一起。等别人都走开了,等他和她到了他们所住的旅馆房间里,他们就单独在一起了。他要温柔地喊她一声:

“格莉塔!”

也许她不会马上听见;她可能在换衣裳。后来他的声音里有某种东西引起她的注意。她转过身来,瞧着他……

在酒店街的转角上,他们遇上一辆出租马车。辚辚的车轮声让他高兴,因为这就省得他去参加谈话了。她向车窗外望着,显得困倦。其他人只说过三两句话,指出到了某幢建筑或街道。马儿疲乏地疾驰在早晨阴霾的天空下,拖着格格作响的旧车厢,加布里埃尔又跟她坐在一辆马车中,赶去乘船,赶去度蜜月。

当马车驰过奥康内尔桥时,奥卡拉汉小姐说:

“人家说,你每回过奥康内尔桥都会看见一匹白色的马。”

“这回我看见了一个白色的人。”加布里埃尔说。

“在哪儿?”巴特尔·达西先生问。

加布里埃尔指指雕像,它身上盖着一片片的雪。他像同熟人打招呼似的向它点点头,挥挥手。

“晚安,丹。”他快活地说。

当马车来到旅馆前,加布里埃尔跳下车,不顾巴特尔·达西先生的抗议,付了车钱。他多给了车夫一个先令。车夫敬个礼,并且说:

“祝您新年如意,先生。”

“也祝您新年如意。”加布里埃尔衷心地说。

她下车时,站立在路边镶砌的石块上向其他人告别时,在他手臂上靠了一会儿。她那么轻轻地靠在他的手臂上,轻得恰像几个钟头之前他搂着她跳舞时似的。那时他感到骄傲和幸福,幸福,因为她是他的,骄傲,因为她的美和她那做妻子的仪态。然而此刻,在那许多记忆重新激起之后,一接触到她的身体,这音乐般的、奇异的、芳香的身体,他立刻周身感到一种强烈的情欲。趁她默默无声时,他把她的手臂拉过来紧贴着自己,他俩站在旅馆的门前,他感到他俩逃脱了他们的生活和责任,逃脱了家和朋友,两人一块,怀着两颗狂乱的、光芒四射的心跑开了,要去从事一次新的冒险。

门厅里,一位老人在一只椅背顶端突出的大椅子上打瞌睡。他在柜台间点燃一支蜡烛,领他俩走上楼去。他俩一声不响地跟着他。脚步在铺了厚地毯的楼梯上发出轻轻的声音,她在守门人的身后登楼,她的头在向上走时垂着,她娇弱的两肩弓起,好像有东西压在背上,她的衣裙紧紧贴着她身体。他本来要伸出两只手臂去拥住她的臀部,抱住她站着不动的,因为他的手臂正在颤抖,充满了想要抓住她的欲望,只是他手指甲使劲抵在手掌心上才止住了他身体的这种狂热的冲动。守门人在楼梯上停了一下,收拾他淌泪的蜡烛。他俩也停在他身后的下一步梯级上。寂静中,加布里埃尔能够听见熔化的蜡油滴进烛盘里的声音,和他自己的心脏撞在肋骨上的声音。

守门人领他俩经过一道走廊,打开一扇门。然后他把摇摇晃晃的蜡烛放在梳妆台上,问早上几点钟喊醒他们。

“八点。”加布里埃尔说。

守门人指指电灯开关,咕哝着道歉起来,但是加布里埃尔打断了他。

“我们不需要灯。街上照进来的光就足够了。我说,”他指指蜡烛,又添了一句,“您不妨把这个漂亮的玩意儿拿走吧,求求您。”

守门人又把蜡烛拿在手里,但是动作很缓慢,因为他对这样一个新鲜的念头感到惊奇。然后他嘟哝了一声晚安就走了。加布里埃尔锁上门。

一道长长的苍白的街灯光照进屋来,从一个窗口直照到房门,加布里埃尔把长大衣和帽子甩在一只长沙发上,穿过房间走回窗前。他向下面的街道上望望,想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一点儿。然后他转过身,靠在一只五斗橱上,背向着光。她已经除掉帽子和披风,正立在一面很大的转动穿衣镜前,解开她腰上的搭扣。加布里埃尔踌躇了一会儿,望着她,然后说:

“格莉塔!”

她慢慢从镜子前转过身来,沿着那道光向他走过来。她的脸显得那么严肃而疲倦,使得加布里埃尔没法开口说话。不,还没到时间。

“你好像累了。”他说。

“我是有点儿累。”她回答。

“你不觉得不舒服或是虚弱吗?”

“不,是累了;就是这个。”

她继续向前走到窗下,立在那儿,向外望。加布里埃尔又等了一会儿,后来,生怕羞怯会战胜自己,他就突然一下子说:

“听我说,格莉塔!”

“什么事儿?”

“你认识那个可怜人儿,马林斯吗?”他急速地问。

“认识呀,他怎么啦?”

“哎,可怜的家伙,不过说到底,他还是正派人,”加布里埃尔用一种不自然的嗓音继续说,“他把我借给他的一英镑硬币还了我,而我并没想要他还,说真的。可惜他不肯躲开那个布朗,因为他也不是个坏人,说真的。”

他这时烦恼得浑身颤抖。为什么她看起来那么心不在焉?他不知道他怎么开头才好。她也因为什么事在烦恼吗?她要是能转身向着他或是自个儿上他这儿来该多好!像她现在这样去搂住她是粗鲁的。不,他必须先在她眼睛里看见一点儿热烈的感情才行。他急于想掌握住她的奇特的情绪。

“你什么时候借给他那个英镑的?”她在片刻无言之后说。

加布里埃尔极力控制自己,不要猛然间对酒鬼马林斯和他的一个英镑这件事说出粗鲁的话。他急于想从灵魂深处对她发出呼喊,急于把她的身体紧紧搂抱在自己的怀里,急于要制服她。然而他说:

“哦,圣诞节时候,他开了那个小贺年片商店,在亨利街上。”

他正处在冲动和情欲的狂热中,连她从窗前走过来也没听见。她在他面前站了一会儿,目光奇异地瞧着他。然后,她忽然踮起脚尖来,两只手轻轻地搭在他的肩头上,吻了吻他。

“你是个很大方的人,加布里埃尔。”她说。

加布里埃尔在颤栗,因为她突然的一吻和她说这句话时的仪态让他欣喜,他把两手放在她的头发上,把它向后抚平,手指几乎没有接触到头发。这头发洗得又美又光亮。他心里的幸福已经满得溢出来了。正在他想要的时候,她自己走到他这儿来了。也许她的思想跟他的不谋而合吧。也许她感觉到了他心中急切的情欲吧,所以她就有了一种顺从的心情。现在,她这样轻易地自己迎上来,他倒奇怪他方才怎么会那样胆怯。

他站着,两手抱着她的头。然后,一条手臂急速滑过她的身体,把她搂向自己,柔情地说:

“格莉塔,亲爱的,你在想些什么?”

她没有回答,也没有完全顺从他的手臂。他又柔情地说:

“告诉我,格莉塔。我觉得我知道你在想些什么。我知道吗?”

她没有马上回答。然后她说话了,眼泪夺眶而出:

“噢,我在想那支歌,《奥格里姆的姑娘》。”

她从他手中挣脱,跑向床边,两条手臂伸过床架的栏杆,把脸埋起来。加布里埃尔惊讶地立了一会儿,一动也不动,然后跟在她后面走过去。当他经过转动穿衣镜的时候,他看见自己的整个身影,看见他宽阔的、填得好好的硬衬胸,看见自己的面孔,每当他在镜子中看见它的表情时总不免感到惑然,看见他亮闪闪的金丝眼镜,他在离她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来,说:

“那支歌怎么啦?怎么会让你哭起来的?”

她从臂弯里抬起头来,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背擦干眼泪。他的声音里渗入了一种他本来不曾想有的更亲切的调子。

“怎么啦,格莉塔?”他问。

“我想起一个很久以前的人,他老是唱这支歌的。”

“这位很久以前的人是谁?”加布里埃尔微笑着问。

“是我在高尔韦住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我跟我奶奶住一块儿。”她说。

笑容从加布里埃尔脸上消逝了。一股阴沉的怒气开始在他思想深处聚集,而他那股阴沉的情欲的烈火也开始在他血管中愤怒地燃烧。

“是一个你爱过的人吧?”他讥诮地说。

“是个我从前认识的年轻人,”她回答说,“名字叫迈克尔·富里。他老是唱那支歌的。《奥格里姆的姑娘》。他很不俗气。”

加布里埃尔一声不响。他不希望她认为,他对这个不俗气的年轻人感到兴趣。

“我可以那么清楚地看见他,”过了一会儿,她说。“他有那么一双眼睛;大大的、黑黑的眼睛!眼睛里还有那么一种表情——那么一种表情!”

“哦,这么说,你那时候爱他了?”加布里埃尔说。

“我常跟他出去散步,”她说,“我住在高尔韦的时候。”

一个思想从加布里埃尔头脑中闪过。

“也许就因为这个,你想跟那个叫艾弗丝的姑娘上高尔韦去吧?”他冷冰冰地说。

“去干嘛?”

她的眼光让加布里埃尔感到尴尬。他耸耸肩头说:

“我怎么知道?去见他呗,也许。”

她把眼光从他身上移开,沿着地上那道光,默不作声地向窗口望去。

“他死了,”她终于说,“他十七岁就死了。难道这么年轻就死,不可怕吗?”

“他是干什么的?”加布里埃尔问,还是讥诮的口气。

“他在煤气厂工作。”她说。

加布里埃尔感到丢脸,因为讽刺落了空,又因为从死者当中扯出了这么个人来,一个在煤气厂干活的年轻人。他正满心都是他俩私生活的回忆,满心都是柔情、欢乐和欲望的时候,她却一直在心里拿他跟另一个人做比较。一阵对自身感到羞惭的意识袭击着他。他看见自己是一个滑稽人物,一个给姨妈们跑个腿儿,赚上一两个便士的小孩子,一个神经质的、好心没好报的感伤派,在一群俗人面前大言不惭地讲演,把自己乡巴佬的情欲当做美好的理想,他看见自己是他刚才在镜子里瞟到一眼的那个可怜又可鄙的愚蠢的家伙。他本能地把脊背更转过去一些,更多地挡住那道光,别让她看见自己羞得发烧的额头。

他试图仍然用他那冷冰冰的盘问语气讲话,可是开起口来,他的声音却是谦卑的、淡漠的。

“我想你跟这个迈克尔·富里谈过恋爱吧,格莉塔。”他说。

“我那时候跟他很亲密。”她说。

她的声音是含糊而悲伤的。加布里埃尔感觉到,现在如果想把她引到他原先打算的方向上去,会多么徒劳,他抚摸着她的一只手,也很哀伤地说:

“那么他怎么那样年轻就死了呢,格莉塔?痨病吧,是吗?”

“我想他是为我死的。”她回答。

一听到这个回答,加布里埃尔感到一阵蒙眬的恐惧,似乎是在他渴望达到目的的时刻里,有某个难以捉摸的、惩罚性的东西正出来跟他作对,正在它那个蒙眬的世界里聚集力量反对他。然而他依靠理性努力甩开了这种恐惧,继续抚摸她的手。他没有再问她,因为他觉得她会自己告诉他的。她的手温暖而潮湿: 这手对他的抚摸不作反应,但是他继续抚摸着它,恰像他在那个春天的早晨抚摸她的第一封来信一样。

“那是个冬天,”她说,“大约是冬天开始的时候,我正要离开奶奶家,上这儿的修道院来。那时候他正在高尔韦他的住处生病,不能出门,人家已经给他在奥特拉尔德的亲人们写信去了。他生的是肺结核,人家说,或者这一类的病。我一直不清楚。”

她沉默了一会,叹了一口气。

“可怜的人儿,”她说,“他非常喜欢我,他又是那么个文雅的年轻人。我们时常一块出去,散散步,你知道,加布里埃尔,在乡下人家都是这样的。要不是因为他的健康,他就去学唱歌了。他嗓子非常之好,可怜的迈克尔·富里。”

“那么,后来呢?”加布里埃尔问。

“后来我该离开高尔韦到修道院来的时候,他病得更厉害了,人家不让我见他。我就给他写封信,说我要去都柏林了,到夏天回来,希望他到时候会好起来。”

她停了一会儿,为了控制住自己的声音,然后又说下去:

“后来我动身的前一天夜里,我在尼姑岛上我奶奶家里,正收拾着东西,我听见有小石块掷上来打在我窗上的声音。窗子湿得很,我看不见,我就跑下楼,我从房后溜出去,到了花园里,看见这可怜的人正立在花园的一头,浑身发抖。”

“你没让他回去吗?”加布里埃尔问。

“我求他马上回家去,告诉他,这样立在雨地里会要他命的。可是他说,他不想活了。我现在能清清楚楚、清清楚楚看见他的眼睛!他站在围墙尽头,那地方有一棵树。”

“那么他回家了吗?”加布里埃尔问。

“嗯,他回家了。等我到修道院还没一礼拜,他就死了,埋在奥特拉尔德,那儿是他老家。噢,那一天,我听说他死了的那一天!”

她停止了,抽噎得说不出话来,她无法克制激动,脸朝下扑倒在床上,脸埋在被子里呜咽。加布里埃尔把她的手又握了一阵,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不敢在她的悲痛的时候打扰她,他轻轻放下她的手,静悄悄地走向窗前。

她睡熟了。

加布里埃尔斜靠在臂肘上,心平气和地对她乱蓬蓬的头发和半开半闭的嘴唇望了一会儿,倾听着她深沉的呼吸。这么说,在她一生中曾有过那段恋爱史。一个人曾经为她而死去。此刻想起他,她的丈夫,在她一生中扮演了一个多么可怜的角色,他几乎不太觉得痛苦了。她安睡着,他在一旁观望,仿佛他和她从没像夫妻那样一块儿生活过。他好奇的眼光长久地停留在她的面庞上,她的头发上: 他想着,在她有着最初的少女的美的那个时候,她该是什么模样,这时,一种奇异的、友爱的、对她的怜悯进入他的心灵。甚至对自己,他也不想说她的面孔如今已不再漂亮了,然而他知道,这张面孔已不再是那张迈克尔·富里不惜为之而死的面孔。

也许她没把事情全告诉他。他的眼光移向那把椅子,那上面她撂了几件衣服。衬裙上的一条带子垂在地板上。一只靴子直立着,柔软的鞋帮已经塌下去了;另一只躺在它的旁边。他奇怪自己在一小时前怎么会那样感情激荡。是什么引起的?是他姨妈家的晚餐,是他那篇愚蠢的讲演,是酒和跳舞,在过道里告别时的说笑,沿着河在雪地里走时的快乐心情,是这些引起的。可怜的朱莉娅姨妈!她自己不久后也要变成跟帕特里克·莫坎的幽灵和他的马在一道的幽灵了。当她唱着《打扮新娘子》的时候,他在刹那间从她面孔上发现了那种形容枯槁的样子,不久以后,也许他会坐在那同一间客厅里,穿了丧服,绸帽子放在膝盖上。百叶窗关着,凯特姨妈坐在他身边,哭着,擤着鼻涕,告诉他朱莉娅是怎么死的。他搜索枯肠,想找出一些可以安慰她的话,而却只找到一些笨拙的、用不上的话。是的,是的: 这不要多久就会发生了。

屋里的空气使他两肩感到寒冷。他小心地钻进被子,躺在他妻子身边。一个接一个,他们全都将变成幽灵。顶好是正当某种热情的全盛时刻勇敢地走到那个世界去,而不要随着年华凋残,凄凉地枯萎消亡。他想到,躺在他身边的她,怎样多少年来在自己心头珍藏着她情人告诉她说他不想活的时候那一双眼睛的形象。

泪水大量地涌进加布里埃尔的眼睛。他自己从来不曾对任何一个女人有过那样的感情,然而他知道,这种感情一定是爱。泪水在他眼睛里积得更满了,在半明半暗的微光里,他在想象中看见一个年轻人在一棵滴着水珠的树下的身形。其他一些身形也渐渐走近。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意识到,但却不能理解他们变幻无常、时隐时现的存在。他自己本身正在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 这牢固的世界,这些死者一度在这儿养育、生活过的世界,正在溶解和化为乌有。

玻璃上几下轻轻的响声吸引他把脸转向窗户,又开始下雪了。他睡眼迷蒙地望着雪花,银色的、暗暗的雪花,迎着灯光在斜斜地飘落。该是他动身去西方旅行的时候了。是的,报纸说得对: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它落在阴郁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光秃秃的小山上,轻轻地落进艾伦沼泽,再往西,又轻轻落在香农河黑沉沉的、奔腾澎湃的浪潮中。它也落在山坡上那片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块泥土上。它纷纷飘落,厚厚地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王智量 译)

【赏析】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因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格,而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

乔伊斯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由十五篇短篇小说集结而成,但它却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短篇小说汇编或选编。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十五个短篇通过童年、少年、成年的视角刻画出爱尔兰的社会百态,其中包括了民族解放、宗教矛盾、婚姻爱情等问题。其中人物也形形 *** ,充满社会各个阶层。乔伊斯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实验 *** ,比如描摹心理、衬托情节以及暗示性格等,揭示人物在规定场景下的性格特点。就像乔伊斯本人说的那样,他写这些故事,是意图揭露都柏林生活中的“精神麻痹”:“我的初衷,就是要书写我的祖国精神史的一个章节,我选择都柏林作为场景,乃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里是瘫痪的中心。我竭力将其呈现于那些漠然的公众面前,从四个方面去展示: 童年、青少年、成年,还有社会生活。故事就是按这样的顺序集结的。”

的确,瘫痪与死亡是贯穿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一个主题。从开篇的《姐妹们》中弗林神父的瘫痪与宗教职务上的过失,到末篇《死者》中加布里埃尔对自己爱情的认识: 生者的爱情已死掉了,而死者的爱情却因一首歌而复活,甚至根本就未曾死掉过。

《死者》作为《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的结篇,也是十五篇中篇幅最长的一个。表面上由一场狂欢化的宴会引入,并且用了大段的篇幅描写宴会与聚餐的情形,几乎占据全篇的四分之三,在此之后,峰回路转,隐晦之中突出主题,并以雪、灯光等意象作隐喻,在最后一段使主题升华,把视线落在飘落的雪花上,用一句“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结束全篇。

《死者》和《阿拉比》一样,带有自传色彩。文中加布里埃尔妻子格莉塔的初恋情人为其唱情歌的几段实际上取材于乔伊斯的妻子诺拉的经历。诺拉·巴纳克尔早年在高尔韦时曾与一位叫迈克尔·博德金的小伙子相恋,但不幸的是,博德金染上了肺结核,不得不卧床养病。一次,由于思念,博德金偷跑出病室去见诺拉,并在大雨中为其歌唱。此后不久,病情加重,他就去世了。诺拉曾把这件事讲给乔伊斯听,这令本就在情感上妒心很重的乔伊斯心怀芥蒂。然而它也成了乔伊斯小说的素材。加布里埃尔在得知妻子此刻情绪的低沉是来自于一首歌而引起的对旧情人的思念之时,他妒火中烧,“一股阴沉的怒气”在“聚集”,这与他之前那股“阴沉的情欲的烈火”形成了巨大反差。于是,他开始用讥诮的语气与妻子对话,甚至提到的“高尔韦”这个地方也使他敏感,他问:“他是干什么的?”本想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占据上风,但是“他在煤气厂工作”这个回答又使他因“讽刺落了空”而感到丢脸,他想到自己正在与一位死者较劲、比拼,不由觉得羞愧。继而当他问到他俩的关系时,格莉塔的回答更使他感到“一阵蒙眬的恐惧”:“我想他是为我死的。”格莉塔悲伤的情绪自始至终衬托着加布里埃尔情绪的辗转变化。

或者可以说,加布里埃尔嫉妒妻子的已故情人这一情节,其实根本就是乔伊斯自己的感受。有研究者认为,那些被乔伊斯拉来充当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无辜生灵,都是他心目中的自己的各个侧面。虽然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的形象不像其他乔伊斯笔下的人物,例如《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和布卢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斯蒂芬等那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仍属于这些与众不同而受人欺凌的人的同类。除此之外,文章中加布里埃尔的书评、书信,对语言的热爱,以及语言教授的身份,包括他的中分头、戴有框眼镜的外貌等细节,都是乔伊斯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甚至圣诞聚会本身也是乔伊斯儿时的经历: 乔伊斯的父亲当年参加聚会的时候,会把家里年龄尚小的孩子托付给家庭女教师照顾,这样聚会结束后,夫妻俩就直接去附近的旅馆过夜,而不必返回家中。文中的加布里埃尔和格莉塔也正是这样做的。

乔伊斯善于用各种象征性的意象来暗示主题。比如《姐妹们》中圣餐杯的打碎象征着信仰的丢失。在《死者》中,乔伊斯把加布里埃尔最后的体验与雪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常春藤日》中的壁炉、《两个浪子》中的路灯、《芬尼根守灵》中的河流,乔伊斯喜好用这一类的背景。《死者》中的“雪”的意象的使用,使人有一种拥挤与安静的感觉。雪花最终“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飘落到加布里埃尔、格莉塔和迈克尔·富里身上;飘落到男高音巴特尔·达西和死去的歌唱家的身上,大雪使死者和生者联系在一起,彼此共存。与活着的歌手相比,参加舞会的人更喜欢死去的歌手;与活着的丈夫相比,妻子更怀念死去的情人。

温馨热烈的晚宴与外面的皑皑白雪,加布里埃尔用热乎乎的手指去摸冰冷的窗玻璃,晚宴上的高谈阔论与悲恸沉静的对往事的追忆等等,这些对比与反衬都是乔伊斯惯用的手法。

需要强调的是, 虽然因为对都柏林的生活感到失望而背井离乡,虽然在作品中意图揭露和讽刺都柏林的市侩作风、资产阶级的伪善与偏见,但这并不代表乔伊斯不热爱这片土地,不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 《死者》中,乔伊斯借加布里埃尔·康罗伊的祝词说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中间那渐渐衰老的一代人,或许有他们的不足之处,但是就我而言,我认为他们的品质中确实有热情好客、幽默风趣和人道主义的方面。” 由此可见乔伊斯对爱尔兰复杂的感情。这点在其后面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陈 岑)

本文标题: 芬尼先生的世界读后感(《芬尼根的守灵夜》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76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木里的故事全篇读后感(读《木里的故事》读后感500字)国学小名经典读后感400字(国学小明是读后感作文怎么写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