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 读后感(神曲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 2023-11-20 09:19: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但丁神曲炼狱篇读后感,在读过了但丁神曲以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但丁神曲炼狱篇读后感一,但丁...

但丁神曲 读后感(神曲读后感800字)

但丁神曲炼狱篇读后感

在读过了但丁神曲以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但丁神曲炼狱篇读后感一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几笑,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

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灵从岸边跳进地狱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

在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值得千古传诵。

但丁神曲炼狱篇读后感一

《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神曲》来为此书命名,名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像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天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曰: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神曲》读后感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神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神曲》读后感1

  与上帝同在的人

  ——我读《神曲·地狱篇》 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神曲》共分《地狱》、《炼狱》和《天堂》3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地狱和炼狱,在炼狱的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遇到但丁的情人贝阿特丽切,并和她一起升上九重天,见到上帝的一个故事。

  仅仅读了《地狱》一篇34首就已经足够震撼我的心。

  通过阅读,首先我了解到: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是理性和慈爱,而信仰便是它们的源头。诗中但丁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想象由象征理性的维吉尔和象征慈爱的女神贝阿特丽切指引着完成从人间到地狱,到炼狱,到天堂,再回到人间的一次心灵之旅,其目的便是歌颂上帝创造的美德,谴责当时或过去人们的罪行,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雾,臻于善和真,使当时的意大利社会走出苦难,拨乱反正。 他在诗中强调人赋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上帝给予人类“最伟大的赠品”。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

  你随我来

  让人们去议论吧

  要像竖塔一般

  任凭狂风呼啸

  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

  你们生来不是为了走兽一样生活

  而是为着追求美德和知识

  以前不知道文艺复兴是为了做什么,原本以为《神曲》只是将《圣经》中被扭曲的圣言重新整理展现给世人,因此原本认为它是一本宗教书籍。其实不然,诗中从没提到过上帝或耶稣,即使有也用“那一位”等词简单带过;反而,诗中文字具有很多人文主义色彩,极为崇尚美德。诗人将地狱分为九层,第一层林勃,是生前无罪但是未受洗礼的亡魂之所在;而之后八层则分别代表神学中人类的八大罪过,即淫/荡、食欲、贪财和挥霍、愤怒、异教徒、施暴(对象分为他人、自己和上帝)、欺诈(又分为诱/奸、阿谀、买卖圣职、占卜、贪/污、伪善、盗窃、阴谋献计、挑拨离间、伪造)和罪过最重的背叛。诗人在想象中走遍了地狱,并向世人揭露了许多已故的人甚至是尚在人世的人们的罪行,并一一谴责。

  其次我可以了解到的是文化的力量。意大利虽然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但毕竟它只是世界上很小的一部分。但就是这么小一部分,仅在中世纪和新时代交界期就出现了但丁、薄伽丘、萨凯蒂、彼德拉克、达·芬奇、阿尔贝蒂、马基雅维利、阿里奥斯托、塔索等等才华横溢的文化巨匠,若再加上之前之后的维吉尔、哥尔多尼、曼佐尼、维尔加、皮兰德蒌、邓南遮等等,可见文化的磅礴力量,仅在意大利就撒下了如此多伟大的种子,因而我觉得我们其实永远很渺小,永远无法参透文化的真谛,甚至根本没法读遍那些著作;纵然如此,我们依然要坐上自己的文化小舟,穿越文化的永恒长河,驶向无法到达的彼岸。 《神曲》也是十分具有艺术色彩的著作,但丁天才般的想象力、哲学修养和精深的神学理念完全展现在了书中。虽然书中内容充满想象,显得很难想通或看懂,但我还是在注释的帮助下读完了《地狱》一书。而仅看看世上有多少文化名人在为《神曲》做注释就知道它的艺术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有但丁的儿子彼特罗、萨佩纽、波斯科-雷吉奥和佛罗伦萨无名氏。

  再次我深切的体会到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含义。但丁是一个虔诚的信教徒,他在诗中赞美了上帝、基督、女神、圣彼得、圣约翰、宙斯、阿波罗等等的伟大外,对于一些犯有罪过的教皇、主教和修士都进行了谴责。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七环第三个恶囊中,教皇尼可洛三世等待时任教皇博尼法丘八世来接替他因买卖圣职而在地狱受罪,并预言下一任教皇克莱蒙特五世又会来接替博尼法丘八世。而但丁对于意大利城邦制度下的佛罗伦萨、卢卡、比萨、罗马涅、锡耶那、热那亚等城市出现的一系列恶习均进行了谴责或诅咒。

  此外,但丁本人属当时意大利两大党派之一的贵尔弗派,而贵尔弗派又分为黑党和白党,但丁属白党。对于一些曾经犯过罪的贵派成员或是白党成员,但丁毫不客气地加以唾骂;对于一些属于另一大党吉伯林派或是黑党分子,虽然他们是但丁的政敌,可只要生前做过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事,但丁依然会表达他的尊敬。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佛罗伦萨吉伯林派党魁法里纳塔,虽然他曾经两次因得势而驱逐贵尔弗派党员,但是他公开反对教皇干涉神圣罗马帝国内政,这也便是但丁一向反对的教权入侵政权,于是在地狱对话中,但丁一直称其为“您”,可见对他的尊敬。

  而整个《地狱》里最精彩的要数乌哥利诺伯爵啃咬鲁吉埃里大主教,并向但丁叙述他和一家人遭受了怎样的苦难,最后被鲁吉埃里活活饿死的经历,但丁的描写形象生动,充满想象力,又不失真实性。我个人最佩服的便是但丁对最后一环的描写,但丁将最后一环分为四块,命名为该隐环(代表背叛亲属)、安特诺尔环(代表背叛国家或政党)、托勒密环(代表背叛宾客)和犹大环(代表背叛恩人),最后对地狱之王卢齐菲罗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用一头三脸象征“无能”、“愚昧”、“仇恨”,正好与上帝的三位一体象征着“威力”、“智慧”、“慈爱”形成鲜明对比,歌颂上帝的伟大,并表示对卢齐菲罗作为天使背叛上帝的罪行的唾骂。

  但丁为了写《神曲》,可以说他必定经过无数遍的阅读和整理,因为《神曲》中有很多材料选自《圣经》、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奥维德的《变形记》、斯塔齐努斯的《特拜战记》、萨林贝内的《编年史》以及许多意大利历史和希腊神话甚至是巴比伦地区的史料,而且但丁之前的作品《新生》、《帝制论》、《论俗语》、《书信集》、《筵席》似乎都是为了给《神曲》埋下伏笔。我认为像但丁这样不世出的天才仿佛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天使,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造福人间。

  在我的映象中只有像马克思那样的伟人才能与之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划时代的人物,仅凭个人而不需战争就可推进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人,他正是与上帝同在的人。

  《神曲》读后感2

  介绍中说这本书是:"史上最伟大的文图绝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歌巨著,历代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但丁的不朽巨著,世界文学史的光辉篇章。"

  这自然是一部名著,可惜,应该是翻译的问题,读来并不觉得特别好。它本是一部长篇诗歌,翻译过来之后却成了记叙文,一个人讲了一段神话故事而已。不过更值得欣赏的,是书中的众多插图,画得真美!地狱中,除了诗人与他的老师,灵魂们都是赤裸裸的。画家几笔将他们勾画出来,那身体、那表情,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亲切感。天堂之上,到处光彩夺目,每个天使都是美的化身。

  既然不能把这本书当诗歌来欣赏,而当成小说实在没有多少情节,因此我只好把它当作哲学来读。特别是"地狱篇",总让人想起《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同样是讲地狱里的人生活得多么悲惨,不过中西方理解的角度略有不同。

  相比较而言,"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中讲到的人物,我更喜欢"地狱篇"中的灵魂。因为炼狱中的灵魂所求太明显,而天堂中的灵魂已失去人性,只有困在地狱中的灵魂,与世上的人有更多相似之处。

  在"天堂篇"中,诗人见了每一位天使都要仰视,甚至频频下跪,将人性在神性面前压得非常渺小。说真的,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毕竟还生活在人间。其实地狱中的感受更适合于人类,而作者在地狱中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也让人看了不舒服。

  我理解的天堂和地狱,其实都是人类的内心世界。内心快乐,就是身在天堂,内心痛苦,无异困居地狱。看了这本书,我认为作者也是以这种心态来写的,他所说的天堂与地狱与我理解的相差不远。

  首先第一章"幽暗森林",第一句作者这样写道:"我在人生旅途走过差不多一半时,有一天,无意间步入一座幽暗的森林中,而且迷失了方向。"迷惘之中,举步维艰之时,遇到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此时来解救他的,是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一位诗人,而这位诗人受他已经失去的恋人所托,前来引导他游历地狱与天堂。

  这个象征意义已经很明显了,人生旅途中,即将被欲望吞噬的灵魂,需要爱与诗来救助。这与我现在的心情何其相似?对爱情美好的记忆,对诗歌无尽的追求,是指引作者走上正确人生之路的两盏明灯。我觉得作者并不是在虔 诚地信奉上帝,他在书中写自己被上帝选择与感召,只不过是想表现诗人的自负。而未来的方向,想信他不会完全付托给上帝来主宰。

  地狱分成九圈,每圈中还分许多环,分别放置不同罪行的灵魂。每种罪行根据程度不同,所受的惩罚也不一样,越往下层惩罚越重。第一圈是无罪的灵魂,他们的错误只在于生在基督出世之前而没能受洗。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不过宗教难免有排外心理,虽然后面天堂篇中讲到,圣洁的异教徒也能进入天堂,那大概只是想让大家心理平衡一下而已。

  第二圈是色欲圈,一对对陷入情=欲中的男女在狂风中无助地翻滚飘荡着,根本没法停下来。"他们被狂风卷裹着上下翻飞,忽左忽右,有些灵魂不可避免地撞到山壁上,绝望的惨叫声与凄厉的哭声响彻山谷,让人不忍闻听。"作者在这里思索爱的问题,他说:"我真不知道爱情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使这么多的人甘愿为之下地狱。"这个问题,生活在世上的人类不是也经常如此自问吗?相恋的人心中的波澜,与地狱中的狂风一样,让两颗相爱的灵魂在痛苦中煎熬,却无怨无悔。

  自杀者在地狱的第七圈第二环,他们的灵魂被囚在树中,碰一下叶子与枝条都会感觉到疼痛。他们当初既然决定丢弃了自己的身体,就永远没有权利再收回来。这种写法,是想劝世人不要轻生,放弃了,再想收回难上加难,不如活着,等待死亡自己来临。

  最后一圈中,有的灵魂肉体还活着,因为犯了重罪,他的肉体被魔鬼控制,灵魂却早已来到地狱中受罪。正像世间那些做过坏事的人,内心受到痛苦的折磨,早在死去之前就饱受了地狱之苦。

  炼狱中的灵魂与地狱中不同,他们所犯的是可以原谅的罪过。为了能上天堂,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承受重负,经历饥饿,沐浴烈火,然后喝下忘川之水,忘记所有罪恶的记忆,飞升天堂。正象世人为修炼而自愿受戒,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升入理想的境界。

  天堂也分为九层,依次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每一层的灵魂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很快乐。不同的,是一层比一层更虔诚,更愿意侍奉上帝。作者最终见到了上帝,可是上帝究竟长得什么样,他却无法说得清楚,()只感受到一种博大精深的爱。因为上帝无处不在,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而他又是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了人,说明上帝应该跟人长得一样。可是如果出现一位与人一模一样的上帝,那可就显得太不神秘了。

  地狱、炼狱与天堂,都是人生,而地狱更接近人类的现实生活。被欲望纠缠里着的人类,内心时常生活在地狱中。地狱里的灵魂敢爱敢恨,比起炼狱中的苦行生活,并不见得更苦。唯一的区别是,地狱里缺少希望,而炼狱中的人随时可以升入天堂。这样一来,反倒显得地狱中的灵魂没有那么多功利心,更加可爱了。天堂上的灵魂已经不是人,他们是天使,只是美好的象征而已。人世中不一定没有这种心态,但无欲无求,或盲目追求,没有任何个人欲望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宁愿选择生活在地狱中,把天堂当成梦想,把炼狱留给将来。

  合上书,看到封底印着艺术体"知己"二字,下面有一句话:"一派书香做知己".人类能在书中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人与人之间也有知己,但时常难以把握。而书籍永远忠诚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它们才是我们一生中最可靠的知己。

  《神曲》读后感3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

  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基督教的天下,然而不仅是基督教,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基督教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甚至批判这部书。

  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然则,《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运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因而初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读者的西方文学功底有较大的要求。

  一部伟大的诗篇,语言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语言一承西方文学的理性辩论的风格,而与我们熟悉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最大的神人讨论莫过于对于信仰和德行的讨论,在这两个讨论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现这两个问题,而言语本身已经透露了西式语言本身的辩论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

  这种语言与中国注重情感是诗歌语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西方诗学与东方诗学的区别吧。

  《神曲》读后感4

  有一种说法是,一本书的序几乎就提炼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写读后感最好就是先看序。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翻开了《神曲·地狱篇》译本序,却发现其实这篇长达27页的序更着重于刻画一个立体形象的但丁。

  现在脑海中的但丁,应该是一个眼神坚定,有硬朗的脸部轮廓,却又有因当骑士而留下的伤疤的迷人意大利男子吧。他有政治理想,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性的初识,肯定意大利俗语的作用,用文学作品来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等等,这种形容怎么好像很熟悉,让人怎么能不想起我们更为熟悉的鲁迅先生。他们同样处于黑暗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同样探讨民族的命运,探讨时代的发展,两个人在时空上虽相差了好几百年,但思想上却有出奇的一致性。鲁迅先生应该是多少有受到但丁的影响吧,虽然他曾说:“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他一定也想起了《神曲》中所提到的地狱。

  传说中的“地狱”、“净界”、“天堂”是个什么形状?住着什么样子的灵魂?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谁也不明白,但丁则通过自己的想象作出了回答。

  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内分九圈,罪恶的灵魂便分布在九圈中受苦,越向下,罪孽越深。在但丁想象中地狱入口处在北半球,以耶路撒冷为顶点,直插入地心。在地狱最深处住着反叛上帝的魔鬼——撒旦。那儿有一条狭窄小路,可通往南半球。故但丁从北半球进入地狱,而从南半球出来。

  “净界”在但丁想象中是在南半球的海中,那儿人是不能去的。净界是一座可分七层的平顶山。这是灵魂洗涤罪孽的地方,只有在净界洗涤了人类七种罪恶: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之后,才是纯洁的灵魂,才可进入天堂。净界由底层到上层均有阶梯相通,岩石小径崎岖难走,越往上越狭(与地狱相反)。但丁和贝亚德在山顶——“地上乐园”相会为全诗高潮。

  “天堂”在传说和人们想象中,没有但丁设想的天堂复杂。但丁把天堂分作九重,天层越高,居住在那里的灵魂越纯洁。每重天都是透明的气体和光,神的形体是看不见的,他们只是一片光明。在九重天之上有一天府,为纯洁灵魂居住地,称为“幸福者的玫瑰”。但丁的天体学说是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各大行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其中包括太阳),这是错误的。它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学说相矛盾。通过想象,但丁把基督教的信仰具体化和形象化了。

  《神曲》从头至尾都充满象征的意义。一般认为:开头的黑森林象征着中世纪政局的黑暗。狮子象征残暴的封建统治者,豹指逸乐好财的政治野心家,母狼指贪婪的教会,也是罗马教皇的象征。维吉尔对但丁说:“你应当另寻一条出路;因为那只母狼决不让一个人经过那里,除非把它杀掉。它的性质非常残酷,肚子从来没有饱足的时候,愈加吃得多,反而愈加饥饿。”这和但丁一贯反教皇的思想是一致的。同时母狼是罗马城徽的标志(相传罗马城始祖罗姆鲁斯是母狼乳大的),加上教皇住在罗马,但丁用母狼暗指罗马不无道理。

  维吉尔是人智(理性)的代表,贝亚德为神智(信仰)的化身。“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净界”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幽明三界的旅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之境的发展过程。

  至于作品中具体人物象征更多。如《净界》第一篇中看守大海的伽东是“意志”的象征,因为他生前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失去自由。第29篇中半鹰半狮的怪物象征耶稣,言其“人而神”也;他拉的“车子”象征教堂。在车子右边起舞的三位贵妇象征神学上的三种美德:白色为信仰,绿色为希望,红色为慈爱。在车子左边起舞的四个贵妇象征行为的四种美德:谨慎、正义、勇敢、节制。其中一女子有三只眼睛在前面作引导,代表过去、现在、未来。诗中幽明三界色彩和情调截然不同,象征着人处于不同的精神境界。《地狱》黑暗阴森,精神痛苦;《净界》柔和平静,心情舒坦;《天堂》绚烂明丽,使人赏心悦目。

  谁能想到这样一部被称为伟大的作品的写作初衷竟然是为了一位心仪的女子,还是单相思。一开始会被他那份感情打动,可是又不禁会想,但丁一生都在爱慕着思念着那位叫贝雅特丽齐的女子,颂扬她的文学作品那么的多,对他那位从未在作品中提到过的妻子来说,她又是否知晓,又是否会觉得难过。如果当时他能够和心爱的贝雅特丽齐在一起,是不是还会有这种浓重的爱意敬意,是不是还会有这部旷世之作。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美的,或许也就是这种浪漫、这种矛盾的因子才能使得他写出这样的作品吧。

  《神曲·地狱篇》是好读的,一是因为田德望先生的译本是更通俗易懂的散文体,二是因为每一曲(章)的篇幅其实不长,而且容易跟着但丁的描写来想象他笔下的那个地狱,想象所有的情景和人物。但《神曲》又是不好读的,毕竟但丁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宗教知识,每曲(章)虽短,却要求你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还有甚至比正文还大篇幅的注释,看着看着真的会忍不住停下来喘口气,甚至要打开百度在旁边以便随时长知识,也是让人醉了。

  《神曲》读后感5

  《神曲》是但丁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 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al ,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e,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词结束。

  《神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但丁·阿利基埃里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国王和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阿利基埃里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卢齐菲罗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但丁·阿利基埃里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有些详细情况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是他自己发明的,但也符合逻辑。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对世界的看法。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祸起萧墙,戈操同室",城市陷于党派的仇恨,虚弱无能,日益堕落:在你所记忆的年月里,你改变了多少次法律、钱币、官吏、风俗,更换过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员!

神曲读后感800字

神曲读后感800字精选

  神曲读后感800字精选,这是一种文艺创作,阅读能够拔高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书籍是狂乱世界的避风港,阅读在现代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下面是神曲的读后感800字精选的范文。

  神曲读后感800字1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

  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___的天下,然而不仅是___,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___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甚至批判这部书。

  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然则,《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义,神学的光芒照耀着整部《神曲》,犹如但丁在天堂中看到的天使的光芒,《神曲》本身也散发着耀眼的金光。然而,《神曲》的金光却并不全为歌颂金光而写,而是为了歌颂世俗伟大的道德和信仰而作,这正是《神曲》对古希腊神话的借鉴和突破之处。

  然而,由于《神曲》大量地运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因而初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对读者的西方文学功底有较大的要求。

  一部伟大的诗篇,语言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神曲》的语言一承西方文学的理性辩论的风格,而与我们熟悉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截然不同。

  在《神曲》中,最大的神人讨论莫过于对于信仰和德行的讨论,在这两个讨论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现这两个问题,而言语本身已经透露了西式语言本身的辩论意味。

  “信仰是所有事物之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

  这种语言与中国注重情感是诗歌语言是多么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西方诗学与东方诗学的区别吧。

  神曲读后感800字2

  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他不理会禁锢心灵的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

  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国内一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 布莱克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

  神曲读后感800字3

  我用整整一周的时间读了但丁的《神曲》,但是现在我发现,一周时间读《神曲》确实太短了一些。我不得不借助简介来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巨著。

  《神曲》讲了主人公迷失在黑暗森林,遇见三头犬,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切的带领下游历了炼狱和天堂的故事。说是故事,但是其中带有大量的隐喻,给阅读者,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海外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困难。所以说要想读懂它,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其中的隐喻。

  但丁生活的时期,已不是物质经济生活极度匮乏,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垄断人民意识形态的时期了。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工商业,成为了欧洲最富庶的区域。早期的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虽然此时资本主义还不足以和封建主义相匹敌,但是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但丁在政治倾向上,也是与资本主义相一致的。 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而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意大利”只是对这些小城邦聚合体的一个统称。当时,统领意大利的主要是两个势力,一个是教会,一个是王族。教会和王族争权夺利,使得意大利很不安宁。但丁在这个环境之下,既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又未完全摆脱文化。于是,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神曲》。

  《神曲》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思想特点。一开篇,但丁便遇到了自己崇拜的诗人维吉尔。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伟人。但是,他只是因为出生在创立之前而信奉无神论,就被判进入地狱。就连荷马等伟人,也被置于了地狱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是拥护的。而他们虽身处地狱,却住在别墅之中,周围环境十分的美好。从这一方面,但丁又有了新思想的特质。这本巨著以这两种思想为主线,一点点进行了下去。同时,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从古至今(当然“今”是那个时代)伟人的对话,反应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篇故事,同时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都处于地狱这个状态,蒙昧无知,有着各种各样邪恶的欲望,同时又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处罚。另外一部分人虽然也有着邪恶的思想也做过一些邪恶的举动,但他们渴望着解脱,渴望着救赎。希望通过救赎洗清自己的罪过。最后一部分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内心已无比纯净,他们在美丽的国度,享受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其实,当我们明白了这部作品的背景及隐喻,它就不那么难懂了。很多人因为这部著作很艰涩而生畏,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字虽生涩,但其中的内涵却是丰富的。读了这部著作,你会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神曲》新解·炼狱篇 但丁神曲读后感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作品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并被多次收入世界优秀小说选集。主要作品有《五香街》《灵魂的城堡》等。  第九歌  这一歌描述了庄严的灵魂拷问,美德和爆发的生命力之间的关系,自由的内幕,以及美的历程。
  在那个时辰,将近破晓的时候,
  燕子说不定想起她以往的悲痛,
  正在凄凄切切地开始她的啁啾;
  我做了一个梦,仿佛看到一只鹰
  生着金色的羽毛,停在空中不动,
  张开了双翼,准备猛扑下来。
  燕子的歌是灵魂的哀歌,永远是苦难,永远是悲哀。悲哀的灵魂需要飞翔的力量,所以梦里总是有一只鹰。人必须通过梦想来摆脱肉体,那种严厉的审判的梦想。法律高悬于天庭,无人能逃脱鹰的惩罚。死神降临一般的惩罚对于描述者来说意味着审判的开始。一切进入到程序里头,炼狱的法律开始起作用,描述者于是在生与死之间挣扎,经历那炼狱之火的洗礼。灵魂就在这恐怖的洗礼之后重生了。
  随后描述者的眼睛转向生命和自由之海,浮吉尔告诉他说他已经到达炼狱。现在是时候了,描述者必须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生命力。浮吉尔还告诉描述者说,他是在梦中由代表美德的仙女琉喜霞将他送到这儿来的。这意味着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为美德就是整个炼狱机制的基础,人只能通过美德来发挥生命力。鹰就是仙女,她迫使灵魂产生裂变的力量,展现出严酷之美——既同死亡接轨,又达到生命力的极限。这种灵魂运动升华的层次越高,人获得的自我意识就越强。这便是自由的内幕。琉喜霞将“我”推上了自由旅程。自由的大门前有三级阶梯。
  我们就往那里走去,踏上了第一级,
  那是一块光可鉴人的白云石,
  我一走上去它就映出我的身影。
  第二级的颜色比蓝灰深一些,
  也是石头,高低不平,烧成石灰,
  它的横里和它的直里都已坼裂。
  那横在上面的一大块是第三级;
  似乎用斑岩砌成,发出红的火光,
  就像从血管里喷出的血一样。
  第一级意味着自审,冷静的反思;第二级意味着强硬的决心,永不动摇的意志,历经沧桑,死而后生;第三级意味着可怕的自我制裁,严酷到自戕的程度。经历了这三重考验之后,人就能得到打开自由大门的钥匙了。
  那钥匙是一金一银,分别代表美德和生命中的智慧。使用这两把钥匙需要巨大的勇气,需要勇往直前,即使是犯错误也比停滞不前要好。在这里,冒险精神和灵活的智慧是最大的美德,任何迟疑不决都是背叛。
  当天使为我打开大门之际,千年的仇恨和邪魔便从门里被释放出来了。粗暴的咆哮震撼着天地。接着美妙的音乐就响起来了,这音乐声其实是从我灵魂深处发出来的召唤,是美丽的灵感在歌唱。谁追求自由,谁就必须聚精会神地倾听。将整个事情综合起来思考便会得出结论:仇恨,邪魔,美妙的音乐等都是出自同一个心灵。这一幕的剧情是对于最高自由的演绎——哪里有严酷的镇压,哪里就有拼死的突破,美就在那里诞生。
  第十歌
  这一歌用几个寓言故事向读者演示了:自由是人的选择。人选择自由就是选择在沉重的罪感中受苦。
  我们从一块裂开的岩石里攀登,
  这块岩石向这边又向那边移动,
  像一片忽而退去忽而涌来的波浪。
  我的导师开始说:“我们这里必须
  有一点儿灵巧,要时而向这边
  时而向那边紧靠凹进去的山岩。”
  一个人的自由意志是最难追随的,一切都只能在“做”的当中去领略。唯一的尺度和原则是人的本能。但本能变化莫测,看不见摸不着,你如何去追随?于是事情变成了这样:如果一个人想追随自由意志,他的历程就会变成一连串的冒险活动,他将永远面临真空的威胁和危险的袭击。人会发现他不是处在“茫茫太空的边缘”就是处在“向上直耸的危危崖壁的底脚”。
  自由人除了承受这种自设障碍的恐怖之外,还要不停地制裁惩罚自我。这种自我制裁被称为天使的“和平法令”,也就是诗歌里描述的被流泪执行的法令。这法令象征着爱,也象征着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和平。
  走在上帝的约柜前面的是
  那谦卑的诗篇作者,他束起了腰,
  跳着舞;那样子更像也更不像皇帝。
  刻在他正对面的是他的妻子米甲,
  她靠在一座巨宫的窗边观望着,
  像一个心怀轻蔑和悲哀的妇人。
  以上是以色列王大卫的故事。大卫是觉醒了之后去勇敢地做自由人的典范。他通过事实的教训深深地领悟了自由的含义,参透了人生中的“契约”的真实价值。于是他克服世俗的障碍,勇敢地追求起自己的理想来。而他的妻子米甲还处在蜕变的过程之中,所以很不理解丈夫的行为。这个圣经故事描写得很隐晦,但只要追溯但丁的思路便会知道他的用意。很显然,诗人所关心的是寓言中关于自由和承担这个核心意思的描绘。你要做一个“人”,你就必须承担义务和风险,并签订某种灵魂的契约,按照这个契约规定的去努力履行。
  那个可怜人儿就在这一切中间,
  仿佛在说:“王呀,替我的被害的儿子,
  报仇吧,为了他我的心儿也碎了。”
  他回答她道:“你暂且等一下吧,
  待我回来后再说。”她好像忧急得
  不知怎样才好,接着说道:“王呀,
  你若不回来呢?”他说:“接我位的人
  会替你办这件事。”她道:“你若忘了
  自己行善,人家行善于你又有何益?”
  这名寡妇是在请求图拉真皇帝做一个具有美德的人,美德和义务永远是属于人的内心的事物,同别人无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这幅图也演示了炼狱中的法:人必须亲自行善才能拯救自己。这是一个道德的寓言,也是一个有关自我意识的寓言。美德是导向自由的,而自由又意味着艰难的选择。图拉真皇帝选择了承担义务,做一个真正的人。这种古代的不朽的寓言意义深远,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出自人的本性,有着高贵的血缘。
  第十一歌
  这一歌的主题是虚荣与爱这一对矛盾,以及艺术家应如何处理这件同他的艺术的生死相关的事。对于创造者来说,爱意味着博爱。博爱是什么?博爱就是因自我意识而生出的情感,也是艺术家心灵中的理性渴望。而虚荣却有两重含意。虚荣来自人的原始欲望,一方面它是空的,无意义的;另一方面它又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往往代表了生命力的喷发(如果它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的话)。热爱生活的人必然会在世俗中追逐荣誉,但荣誉本身总难免有几分虚荣在里头,于是追求者就会产生罪感。那么,到底要不要追求荣誉?追求到什么程度为好?

[《神曲》新解·炼狱篇]但丁神曲读后感

  第二十五歌  这一歌中,展示了两种更为可怕的变形。灵魂的分裂已经到了水火不相融的程度,只有这种剧毒的交合才能让人的灵魂重新整合起来。在以往的地狱颂歌中,理性还是在恶人的体外发生作用,从上一歌开始,重大的转折来到了。艺术的灵魂需要再分裂,逻各斯必须进入体内。于是就采取了蛇的毒汁这种形式。
  他看看蛇,蛇也看看他;
  一个从伤口里,另一个从嘴巴里
  猛喷烟雾,他们的烟雾相接。
  这两种变形都令人眼花缭乱,它们高度的紧张,它们出人意料的转化,都非常人所能想象。很显然,这是发生在创造的核心区域的情景。人们看到那些谜一般的艺术品,人们读到但丁的谜一般的诗歌,很少有人想象得出这些是如何做出来的。而作为诗人的但丁,也许是最早最完整地将创造过程本身原原本本地描绘出来的人。这该是什么样的奇迹——作品解释着创作的过程。如此高度的自我意识,没有那种自己来当上帝的魄力是很难达到的。他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当作一个自然之谜来探索,而自然之谜本身又反过来激发了他。他是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投入者,真正的自然之子。他的一生就是最高的艺术。他是西方诗人当中最有力量的诗人,这种力量就来自他那热烈的高浓度的生命活动,和对灵魂事物的无穷的好奇心。
  在难以想象的专注之中,新与旧、兽性与钳制、分裂与统一、死亡与诞生,这一对对矛盾就在惨烈的氛围中转化着。在这种充满了积极性的变形中,容不得任何的懈怠与消沉,因为这是生死攸关的灵魂事务啊!你必须坚忍,你必须在近似虚无中虔诚而强烈地期待。
  第二十六歌
  这一歌所描述的是被裹在纯精神火焰里面的痛苦的幽灵。幽灵们的代表是那位既邪恶又高贵的设计特洛伊木马诡计的人——尤利西斯。尤利西斯遵循心底的欲望去追求伟大的事业,一往无前。但他也做了不少坏事,所以被罚(或自罚)火焰烧身。人的本能冲动总是要导致邪恶,这几乎是一个不变的结构。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将邪恶的冲动转化为理想的追求。做了很多坏事的尤利西斯终于来到了人生的这个关口:他要活着体验死神境界,他要去进行一次伟大的冲刺。
  我说道:“弟兄们啊!你们历尽
  千辛万苦到达了西方,
  现在你们的生命已很短促,
  你们活着的时间也很有限,
  所以你们中不要有人不愿意
  去经历那太阳背后的无人之境。
  想一想你们的出身;你们不是
  生来去过野兽的生活,
  而是要去追求美德和知识的。”
  他是要体验极境,不是要真的去死。但艺术表演又是表演真理的。于是在知和不知之间,在体内原始之力被发动之际,尤利西斯和他的同伴们驾船向极境冲刺,运用“恶”的手段去达到“善”和“美”这个终极目的。
  就这样,他们体验到了“死”,大海吞没了一切。当然这只是一次表演,人还活着,活着的人引火烧身,裹在纯净的火焰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演同新生有关的那个故事。因为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他们本质的故事,一切尘世的罪都在这讲述中被洗净。
  第二十七歌
  这一歌中的人性比上一歌中的人性分裂得更为极端。火焰中包裹着的是一个兼教士与魔鬼于一身的幽灵。他体现了人的真实的生存处境:人不可能做善人,往往只能做魔鬼,但人必须在心灵深处向善。也许,甚至这种向善的努力也无法体现出来,但人还是不得不尽力去做——如果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话。于是痛苦无法估量,那痛苦化为铜牛刑具,发出非人间的吼声——那是人在一次次杀死生命冲动之际让语言成形。
  如同那西西里的公牛最先
  发出的是那个用他的工具把它
  铸造出来的人的哭声(他应得如此),
  然后不断发出受难者的声音,
  所以它虽然是黄铜制成的,
  却仿佛为痛苦所刺穿似的……
  这里清晰地呈现出逻各斯,也就是语言是如何成形的过程。正是这铜牛刑具的严厉制裁,将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艺术家的心灵语言炼成,那里头包含着无数沉痛的牺牲经验。逻各斯是刑具,人自愿受刑,因为这残酷刑罚同时给人带来巨大的快感——讲述人类情感和人性矛盾的快感。是这真诚的讲述,使人的形象得以在这大地上站立。人性结构本如此,人无法改变这个结构,只能认识它,而认识的方法便是讲述,通过讲述让结构的图案在多角度的展示中焕发出光辉。
  我们的家园是兽欲肆虐的地方,我们的生存“技巧”是贪欲与禁欲同时发挥作用、邪恶与善心并存。这里的逻辑不同于宗教,其根据来自于艺术——也就是审美实践的规律。
  不要带走他;不要使我受到损害。
  他必须降落到我的奴仆中间去;
  因为他献出奸恶的计策,
  从那以后我抓牢了他的头发;
  忏悔的人得不到免罪;
  对于一件事情不可能一面忏悔
  一面又冀求,那矛盾就不允许。
  黑天使唱出的是双关语,颇藏机锋的黑色幽默。他的意思是,他要将这个人带到艺术的地狱,让他在那里“一面忏悔,一面又冀求”。因为矛盾正是艺术的生存策略。当求生变成行恶,而这种结构又是人性结构时,人除了“一面忏悔,一面冀求”,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人性?像宗教那样彻底禁欲,或像享乐主义者那样抛弃反思,显然都只会让人性越来越弱化、退化,而艺术的方式在当今时代不失为拯救手段,也许会成为时代精神。所以黑天使在此幽默地说:“也许你并不认为我是一个逻辑家吧!”他当然是一个深谙艺术逻辑的人。
  第二十八歌
  这一歌是人性分裂到极致的景象,也是艺术家技巧高超的表演。灵魂的法庭阴森恐怖,恶鬼们不停地将幽灵们赶到利刃之下去切割,一次又一次。可是这些幽灵是多么自豪啊,他们忍不住要向人炫耀他们血淋淋的伤口!与此同时,他们也急于展示他们那寓言家一般的超前视力。如果世人同他们相遇,热衷与他们交流,他们会对这个人说出世俗生活中的恐怖前景。当然,有些巨大的主题无法用语言表达。当遇见这种主题时,恶人的舌头就被割去了。这些幽灵恶人,他们的原则是永恒的分裂,分裂是活力的源泉。
  他替自己把自己做成一只灯笼,
本文标题: 但丁神曲 读后感(神曲读后感8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54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生命的答卷读后感(以《答卷》为题的800字作文)星球大战读后感手抄报(星球大战第二部读后感100到200字 帮帮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