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读后感(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24 11:01: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这部巨著计划出版7卷,共34册。全...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的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这部巨著计划出版7卷,共34册。全书出齐时,将超过4500万字。目前已出版18册。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如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学及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写就这部巨著的就是英国著名的科学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今世界公认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大师——李约瑟博士。
  《中国科技技术史》讲述了些什么呢?”这些恐怕是每一个初知此事的人都急于想知道的问题。为了解开这些“问号”,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李约瑟博士,读一读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著。世界名著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在名著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伟人,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然而,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普遍存在对名人名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而名著,是人类进步的阶石,它在与物质世界的比照中,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这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也是最深层的素质培养。
  1998年年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海飞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通过通俗、生动、简明的导读,使青少年对于中外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对于曾经并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名著有一定的领会,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接着,出版社组织了编委会,由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认真的筛选和反复的论证确定了书目。本套丛书最终确定的书目,打破以往名著丛书的单一架构,特别注意到了知识的整体结构,除文学名著外,还选了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名著,使知识的分布合理,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的力量”。每册书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生平;第二部分介绍原著梗概;第三部分是评介和导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青少年的阅读和名著的传承。
  本套书选定书目的原则是:
  1.首先考虑权威性和知名度,即经过历史检验被公认为具有重要地位、价值和重大影响的名著。
  2.在比例分配上,文学名著约占 52%,计26本;人文(社科)名著约占36%,计18本;自然科学(非纯专业,带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哲理色彩)名著约占12%,计6本。
  3.适当考虑时间跨度,从古代到近现代,同时,也考虑到典型性,如《马可·波罗游记》、《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科学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1.灵活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部分重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历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学教材中有“细胞膜”的内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知道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特点,这样的处理比原本教师的“灌输”,效果好了很多。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3.用科学史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史以其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理论。例如,高二生命科学在讲到“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时,教师出示了一张邮票,邮票以第6届欧洲生物化学大会为背景,邮票的图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遗传密码表,揭示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信息的转化;又如,讲到“激素调节”,可以介绍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实验过程;讲到“条件反射”,介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这些导入都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科学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中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理论的演变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的。

  另外,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科学史最有利于恢复这样的科学家形象。

  这样的例子在《生命科学》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是在修道院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而他的伟大成果被埋没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关孟德尔的照片、生平简介及其研究经历,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埋下了伏笔。又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F.Crick发现的。这两位年轻人并不是资深的生物学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结构的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被传为佳话。

  总之,重视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学史,让科学史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科学史十五讲》读后感

  《科学史十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着,江晓原教授主编。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追溯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历程的同时,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加以独特点评。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并非所有的科学都是正确的。书中提出“科学”是由人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的,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它可以被讨论同样可以被推翻。这个观点不同于以往我们的.惯性思维。通常我们都会认为“科学的”就是“正确的”,“不正确的”肯定不是“科学的”。现在看来,这是对科学的一种误解。因为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采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同时,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通过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

  2、科学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着作,在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和它相比。伦敦大学的米歇尔亨特教授指出:“牛顿体系的本质在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按照相同规律运动,并且可以量化计算。”在此之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而牛顿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牛顿则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这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探索世界。

  3、科学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永恒的探索过程。从根本上讲,科学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并不是说科学的成果对人类无关宏旨,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受惠于科学的发展。但对科学而言,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会把科学探索看作是一个短期的功利性的行为,而更多地关注科学不尽的探索,不断地开拓创新。有了这种精神,人类就不会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就能够把自己的文明更快地推向前进,生命才能拥有更高的意义和更大的快乐。

  4、科学结论的产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知道从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假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获得验证,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这当然需要借助一整套相应的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可能看起来烦琐和生硬,但它是严谨而必要的,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比如说人类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实验寻找适合制作电灯灯芯的材料,是经过上千次失败后才获得成功的。对科学家而言,这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才是他们的最大快乐,他们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怀疑批判、宽容民主、他们迷人的聪明才智、人生故事和科学品格,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科学的真谛与伟大。
本文标题: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97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数学王国x探长读后感(爱克斯探长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噼里啪啦念咒语故事读后感(年兽噼里啪啦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