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师的读后感(初中数学老师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 2023-10-04 08:28: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中学数学解题研究读后感,假期回老家,没事翻看以前的书籍,发现了在大学期间学校发的一本书《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其实大学期间的大部分书籍都让我给扔了...

中学数学教师的读后感(初中数学老师心得感悟)

中学数学解题研究读后感

  假期回老家,没事翻看以前的书籍,发现了在大学期间学校发的一本书《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其实大学期间的大部分书籍都让我给扔了,这本几乎是留下的唯一一本,为什么是这本书呢,这本书是我大学的王洪珂、田阿芳、崔国范三位老师编写的,大学期间学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而作为一名将来的数学老师,其实很多大学中学的知识对于实际的工作都没有太多的用处,而作为一名中学的.数学老师,解题的能力很重要,所以当时教我们数学教法的及其他专业课的三位老师一起编写了这本书,我们也学习了一年的这本书,我觉得这是大学期间我们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所以在我毕业之后,在我确认自己要从事教师这个专业以来,我把大学中很多书都丢弃了,剩下的是这本书,以前没事的时候也会翻翻看看,毕竟自己曾经学过,所以看起来也算好看。

  书一共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数学解题,主要讲中学数学解题的一些方法技巧以及数学解题之后的一些收获,这一章主要告诉我们数学解题的一些乐趣,以及一些基本的原则,在数学中找到成就感,体会数学的乐趣。第二章代数,第三章三角,第四章立体几何,第五章解析几何,这几章通过具体的数学题,分类总结其中的方法技巧,其中的题目,中学的知识居多,但是因为题目相对都比较难,所以书中运用一些技巧以及大学的知识进行题目的解决,这样一来很多难题,都得以迎刃而解。第六章是高考数学试题选编,其实高考的题目都比较灵活,所以可研究性非常强,因为我04年上的大学,这本书是我大三的时候学习的,所以书中罗列的高考题目到05年,也就是书籍出版的那一年,非常细致的讲解了高考题目的考点,灵活指出,真正让人觉得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道题,而是一种方法,一类题目。

  这本书对于中学数学老师是非常实用的一本书,读完受益匪浅。

数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读后感 篇1

  《故事中的数学》这本书是谈祥柏教授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每个故事中都有关于数学的知识。这一个又一个的趣味故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这本书中,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数学的道理。这些趣味数学,题材广泛,妙趣横生,并且与智力训练巧妙结合,深受我的喜爱。其中几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不理解的数字道理。比如,书中有一个故事叫神奇的1001,说1001是一个非常好玩的数。任意一个3位数乘以1001,你简直算都不用算,只要一眨眼睛,结果就出来了。其办法是:只要把那个3位数克隆一下接在原始的后面,使之变成6位数学就行了。例如:357*1001=357357,606*1001=606606。非常有趣吧!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本来就很喜欢数学,读完这本书以后,使我产生了研究数学的巨大兴趣,让我倍受鼓舞。

  我想说,这本书,虽然表面上是在写故事,但它实际上在写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仔细琢磨,确实如此。

  请大家都来看看这本《故事中的数学》吧!让我们一起去体验数学的奥秘!

  数学读后感 篇2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帮你学数学》,是张景中写的。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有有声有色的图画,每个故事中含有一个数学题,程度有浅有深,在故事的最后,有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和答案。

  在这个社会上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非常大的,曾有这样的三句话:数学是建设四化的武器,数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里面的故事简直是多的事,比如说有着这样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驴和马一块驮着粮食,去城市里,驴才走了一会儿,就不肯走了,驴对马说:"马大哥你背的有多重呀?"马就出了给驴的题目,再说驴算出了马驮的有多重,自己算出了自己驮的有多重,在也不叫苦叫累。

  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学习是紧张的,更应该是有趣的,希望大家看了这本书学的轻松,学的有劲,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读后感 篇3

  课外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不用说课外写数学的书了,这个长假,我很幸运,读到了一本课外写课内的好书,其实这本书还很好呢

  这本书不仅仅只有题目的讲解,还有几个故事,几个游戏,几个实验,居然还有2个魔术。

  这本书几乎把五、六年级的的题目技巧都说了一遍,比如:计算器的弱点就是分数;最棒的数学发明是罗马数字;0非常重要;阶梯幻方是4×4的就主要看4个数;把一个数所有的位上的数加起来,如果能被3整除,那这个数肯定能被3整除(7+8+4+5=24 24÷3=7 ),9也一样......

  这本书还有很多搞笑的图画,比如3人强盗聚在一起,第1个说:“我们有937632美元。”第2人问:“怎么才能知道937632能被3整除?”第3个马上说:“每张撕成3份就行了。”除了图画还有几个实验,如:你在浴缸里灌满水,再躺进去,流出的水和你的体重一样。这本书最让我喜爱的不光是故事,居然有2个魔术,第一个很简单,只要半副扑克牌(注意是2种花色的),步骤是:

  1、洗牌,

  2、数13牌翻成正面,

  3、把13张牌插回去洗牌,

  4、从上面再数13张牌,

  5、盖上布把手伸进去把刚刚翻出来的13张牌全翻过来,

  6、翻开布,数一下会发现正面向上的牌居然一样多。

  其实要命的数学也可以变成有趣的数学,主要看你愿不愿意发现,愿不愿意学。

  数学读后感 篇4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席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习。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数学读后感 篇5

  这一本书的名字叫《要命的数学》,但是,这本书其实并不要命,它让我知道:数学并不无趣,而是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奇妙和有趣。有一些看似浅显的小窍门,如果学会了,还可以受用一生。

  书里告诉我们,最早的数字机器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同样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说它长,也可以说它短,而对于时间长短的判断,一是取决于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是什么事情,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感官上的比较。

  你一定会怀疑:这是一本讲数学的书吗?对,它天南海北"胡扯"一通,讲故事,猜谜语,甚至教魔术,但是最后总是能用数学来解决。正因为这样,它可以让不喜欢数学的同学们变得喜欢数学,并被深深吸引。

  数学读后感 篇6

  读过《数学大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在数学上易错的题和数学学的很好的人,还有考题。

  这本书第一页还有富含深刻道理的故事。比如:书上空瓶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吹自擂的人往往脑袋空空,是会被人嘲笑的。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还有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他们一家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个长面包。法拉第量了一下长度是42厘米。我想,这面包分配在7天吃,也就是一天吃42÷7=6厘米长的面包。法拉第又找来白纸,把面包放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了13条距离相等的线条。早晚各吃一片,一周正好吃完。我又想为什么不画14条线条呢?我又仔细一写想,啊!如果画14条,那一切,就是15片,15÷7=2(片)……1(片),条件是一周正好吃完,切14条,15片一天吃2片还剩1片,不符合条件,所以不画14条。我又一想:一天吃2片,那么1片就是6÷2=3厘米……

  我读了《数学大世界》这本书,增长了好多知识呢!

  数学读后感 篇7

  《趣味数学》这本书和它的名字一样有趣。每次我都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奥数乐翻天”讲的是两三个穿插有数学问题的生动小故事:“数学奇趣馆”是有关“头脑骇客”、“无敌计算王”、“布克”、“阿宝”四人之间的故事,并把数学问题蕴含在情节跌宕的故事中,浅显易懂。

  其中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数学名人堂”。每一期“数学名人堂”都会告诉读者一位数学家从小时候不喜欢上学到最后成为数学家的故事。每一期故事,我都认真阅读,因为书里讲的每一位数学家他们从小对数学充满了热爱,虽然不喜欢考试,有时甚至逃学、旷课,可对知识的渴求和执着引领着他们,最终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三秒给答案,不给是笨蛋”这个版块。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版块主要就是教给大家同类题的做题规律。每一类型题只要找对了规律,甭说三秒,一秒就能说出答案。

  最令我疑惑不解的就是“神秘的旅行”。编辑叔叔们列出的这些题目都是重量级的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然后把答案寄给《趣味数学》编辑部,如果正确,就能当上“探秘骑士”。以后,我要努力学习数学知识,争取早日当上“探秘骑士”。

  《趣味数学》已经伴随我好几年了,让我们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趣味数学》是本好书,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数学读后感 篇8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到市大众书局,向我推荐了《趣味数学》这本书,刚看到书名我想又是一本辅导类书,有什么好看的。妈妈建议我先看一看再说,读着读着我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住了,书的内容真的很有趣,难怪叫趣味数学。

  这本书用很多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介绍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故事,如摆树叶、军事游戏、填幻方到从幻方中寻找“和”为已知的四维数组、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每一次数学活动都是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实践力的最好课外训练。它寓教于乐,是对我们小学生进行有趣的、益智训练的好书。

  假期中我一有空就拿出来读,书里的很多游戏都是我和爸爸、妈 妈一起合作完成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爱。现在我已经迷上了《趣味数学》,和它成为好朋友了,

  《趣味数学》真的是太有趣了。

  数学读后感 篇9

  如果你是一个有“数学焦虑症”的人,你可能不会相信有一天你会爱上数学。原因在于,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看上去不过是一堆沉闷的规则、定律和公理,都是前人传下来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在《魔鬼数学》中,世界知名数学家乔丹·艾伦伯格告诉我们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数学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息息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洞见在混沌和嘈杂的表象之下日常生活的隐性结构和秩序。数学是一门告诉我们“如何做才不会犯错”的科学,是经年累月的努力、争论所锤炼出来的。

  随着我们离圆越来越近,视野变得越来越小,到最后我们看到的弧线与直线已经非常接近,几乎没有区别了。如果一只蚂蚁在圆上爬行,它只能看到身边很小的范围,它会以为自己是在一条直线上爬行。在地球表面上生活的人也一样,认为自己位于一个平面之上(除非他非常聪明,知道观察由远而近、逐渐从地平线上露出来的物体)。

  计算积分或者进行线性回归,用计算机就能完成,但是,判断所得结果是否有意义,或者判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则离不开人的智慧。我们在教授数学时,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应用人的智慧,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本质上就会与微软的Excel程序没什么两样,而且反应迟钝、漏洞百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硬币的数量越来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明显地向50%靠近,就好像被一把看不见的老虎钳钳住了一样。计算机模拟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抛10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比例范围为30%~90%;抛100枚,比例范围缩小,变为40%~60%;抛1000枚,比例范围仅为46.2%~53.7%。在某个规则的作用下,这个比例越来越接近50%。这只不讲情面、无法抗拒的“手”就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不会对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平衡,而是利用新的数据来削弱它的影响力,直至前面的结果从比例上看影响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数定律发生作用的原理。

  平行线有时似乎也会相交。想象一条铁道在一览无余的平地上向前延伸,你的视线也跟着向前移动,这时你会发现,随着距离地平线越来越近,那两根铁轨似乎逐渐融为一体(如果希望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我们可以一边听着乡村音乐一边想象,这样效果会更好),这就是“透视现象”。我们的视野是二维的,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个二维视野中描绘三维世界,那么有些东西必然会丢失。

  数学是常识的衍生物,有的活动虽然没有被表示成一个方程式,或者被画成一幅图,却同样属于数学活动。例如,你会发现好的东西未必是更优的选择;在机会足够多的情况下不可能的事情也会发生,并因此抵制住巴尔的摩股票经纪人的诱惑;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所有可能的未来,还要考虑所有可能事件的影响,密切关注哪些事件可能发生、哪些事件不太可能发生;摒弃群体信念与个体信念应当遵循相同规则的认识;为认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直觉在形式主义推理铺设的康庄大道上自由驰骋。你打算什么时候应用你学到的数学知识呢?事实上,从你呱呱坠地开始,你可能就一直在使用这些数学知识。从现在开始,充分利用这些数学知识吧。

  艾伦伯格说,学校数学课的上计算题就像是职业足球选手为了锻炼力量、速度、观察力和柔韧性,必须在健身房里进行枯燥的重复性训练一样,确实必要,但不是数学的实质。对于不想成为“职业数学选手”的一般人来说,比解答算式更重要的是用数学思维理解现实问题。这不就是我们课堂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吗?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它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是为了把数学本身的学科意义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操作,认知情感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作为数学老师,除了教知识,更要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数学读后感 篇10

  我又再一次的乘坐穿梭机去往数学王国里探索奥秘,开启新的知识大门,让我们在导游——多多的启发下思考问题吧!

  在第三单元里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形形色色的尺子告诉我直尺不是最好的哦!因为在小物体测量时直尺方便,而大物体上时却很麻烦的,所以尺子中没有最好的,少哪个都不行,还有一些面积、长度、时间、速度等单位知识。

  在第四单元中我也学到的也不少,我来分享我的新知识吧!在这里我和多多导游来到古代,导游用钱去换苹果可换不成,又来一个人,他用三只鸡换苹果就成了,原来最早的年代是物品换这买卖的呀!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怎么做个合格的理财小专家,现在我把钱都存到银行里,还能钱生钱哦!

  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了,游客们一一坐上穿梭机,我们即将要返航了,多多恋恋不舍的说:“后会有期,再见!”

  数学读后感 篇11

  在这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趣味数学》这本书,这次比上贵阳地热次读得更详细了,让我更深刻理解了这些知识。现在让我来再次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有七个大题,分别是:漫游数字王国、看图72变、贵阳地热让人眼光的度量衡、做个理财小贵阳地热专家、学位合理安排时间、关于可能贵阳地热性的生活测试、大话数学。

  我觉得第四章做个理财小专家,为你生活买单说得很好,主人公多多在吃饭的时候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浪费行为。而且她在睡觉时也开着灯,开灯睡觉不仅仅是浪费,贵阳地热而且对眼睛也不好。还有她在刷牙时也浪费水,像她这种浪费行为是不可取的。

  数学是一门宝贵的学科,学好它不仅算好数,还可贵阳地热以为生活带来奇妙的乐趣,在生活中还能改变生活质量节约能源。同时能我们养成良好贵阳地热的理财习惯。

  数学读后感 篇12

  说起这“趣味数学”我就有些激动!从女儿开始学习“趣味数学”第一节课的那天起,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女儿每天不管忙或不忙,但凡有片刻闲工夫,第一件事情就是喊着要做那个“趣味数学”即使睡觉前趴在床上都会做几页的,看着孩子前所未有的专注和投入,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女儿对任何事物的热衷还从没有过连续多日的先例,但是在金子塔“趣味数学”却真实的“颠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

  在学习金子塔“趣味数学”之前我试过用一些自认为女儿可能会感兴趣的方法来诱导女儿学习,但是每次结果都不是很理想。在接触金子塔“趣味数学”之初我真实的想法也仅是试试看而已,直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看着女儿对“趣味数学”近乎痴迷的情景,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叫“趣味数学”的东西真的是很“有趣”。

  趣味数学的学习现已告一段落,从女儿在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到,女儿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较以前都要明显的高好多,同女儿交流时也能发现女儿思维的敏捷程度、知识面范围的宽阔程度也都有大幅的提高,某些方面所具有的能力甚至是一般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很显然这一切受益于学习金子塔“趣味数学”。

  金子塔“趣味数学”能寓教于乐,从孩子幼小年龄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内容,既有利于幼小衔接又普及了日常知识,比较符合孩子现阶段的实际需求。

  在教材内容方面,我个人认为有些题目文字描述部分显得冗长繁杂若用类似象形或会意的内容替换一下,教材会更加完美!毕竟在这个阶段孩子所掌握的文字还不是很丰富,如果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协助势必会影响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量上如果能再丰富上一点点那将是锦上添花!比如可在自然和科学知识等方面再有所充实。

  对“趣味数学”教材和“趣味数学”的老师,我感觉用“很棒!”两个字概括还是很合适的。

  数学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读了小学生最好奇丛书之《30个趣味数学故事》。对数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数字是没有生命的,可是这本书却把一个个数字写活了。这本书充满了朴朔迷离的数学故事,读完后你们肯定会和数字成为好朋友。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自己还不知道的知识。比如无理数,它们没有特定的规律,和有理数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导致它们无限的连续。还比如奇数和偶数,我们将偶数和奇数分别加、减、乘、除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独特性质:奇数与奇数之间的和或差都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相乘或相除的结果都是奇数……

  我想:数学世界里的知识无穷无尽,只要我们细心研究,多多去想,很快就会发现,数字们将变得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数学读后感 篇14

  最喜欢和认同书中的一句话:我们应当学习抽象地思考,因为通过抽象地思考,许多哲学上的困难就能轻易地消除。事实上,作者在书中介绍的现代数学诸多概念与逻辑,都无一例外的向我们展示数学是认知世界的抽象思维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学术,更不是解题。

  长时间以来,我都对自己没有去数学系或物理系耿耿于怀,巧合的是我弟弟上的却是数学系,然而他却不喜欢。虽然也是一个典型的理科,我却似乎从没有那么真正爱上我曾经的专业,因为在我看来,聪明或智慧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创造能力或者创新能力,第二个类型是逻辑能力或认知能力。这完全是两个方面,并且对于绝大多数常人来说,很难同时两者兼备。不仅如此,两者还往往是矛盾的,具备其一的,往往另一点比较弱势。两者同时具备的,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的大师们、天才们,譬如:牛顿、爱因斯坦、莫扎特等等。

  需要创造能力或创新能力的,往往集中于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而需要逻辑能力或认知能力的,则往往集中于数学、物理等领域。我在离开学术职业之后,曾经认真反思过自己的过往和资质,很明确的觉得自己在后一种特质上略微有那么一点点天资,而在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则完全属于level很低的那种了。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就从来没中断过对数学的热爱(当然了,早已不具备真正学术的条件啦)。在对更多的认知过程中,其实归根到底都可以收敛到数学的思维,作者在这本书中繁举了现代数学的诸多分支,其核心精神也是为了说明抽象认知的精髓性,同时抽象认知也是数学思维的最根本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让我特别感到惊奇(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的是:作者提到数学的本质思维其实全部源自于我们平常生活认知中最基础的逻辑,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最基础的逻辑很难表达,但总之就是譬如“班上50个人全部都是两只眼睛的,所以其中一位同学也是两只眼睛的”这种。作者在书中用了略微专业(确实需要一定的理科基础)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多么复杂的无理数、无穷数的推导过程,但是他用的数学逻辑,恰恰就是刚才提到的最最基本的逻辑。所以,这给了我一个特别奇妙的体验,那就是:在被作者带着一步一步思考与推导的时候,从开始到进程中,都觉得特别的轻松自然,但结束之后回头一看,原来是如此神奇!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1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学生努力的学习数学,一方面却是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数学的感情?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首位。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对数学有着一情感互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要想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只有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自己先领悟到数学的美,并不断渗透在教学中,才可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美。偶尔读到一本书《数学家的眼光》深有感触。数学教科书,有不少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教学中,这些故事往往被老师忽视掉,认为他们不属于考试的范畴,所在讲课时,基本不讲。但是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科学的痴迷,在研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遭遇嘲讽时的坚持,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和精神熏陶有着重要意义,了解这些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张景中,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20xx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它写的一部科学书叫《数学家的眼光》,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中学数学老师,特别欣赏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全书,他给人以启迪,使我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从而在教学中能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我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献给中学生的礼物。在本书的扉页上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写给张景中的信,称其为“承寄大作小册,甚为欣赏”,“该书似当译成英文”。再翻看书的目录,有“温故知新”、“巧思妙解”、“正反辉映”、“偏题正做”、“青出于蓝”有五个大专题,下面又分为22个小专题,既有“会说话的图形”、“了不起的密率”、“圈子里的蚂蚁”“椭圆上的蝴蝶”具体的数学问题,又有“相同与不同”、“归纳与演绎”、“精确与误差”、“变化与不变”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

  抚卷深思,深受启发:以前我学数学、教数学,着眼的是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而张景中着眼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就是不同。在平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6只小鸟、6个面包、6张桌子,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对于数学家而言,无非都是一个数字6而已;月饼、铁饼、烧饼,在数学家眼里,无非都是圆,数学家看问题,关心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用的是抽象的眼光。这就是学者专家与一般老师的区别。作文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2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六,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数学圈》的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平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的生活很简单。它没有圆滑的道理,也不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点儿空间。

  数学生活也浪漫。艺术家的想象力令人羡慕,而数学家的想象力更多。希尔伯特说过,如果哪个数学家一旦改行作了小说家(真的有),我们不要惊奇——因为拿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做数学家,却足够做一个小说家。懂一点数学的伏尔泰也感觉,阿基米德头脑的想象力比荷马的多。

  数学是明澈的思维。有数学思维的人多了,(特别是那些穿戴科学外衣的骗子)的空间就小了。无限的虚幻能在数学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数学是奇异的旅行。……

  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丑陋的位置。在数学家眼里,自己笔下的公式和符号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那位塞浦路斯国王,从自己的雕像看到了爱人的生命。在数学里,在那比石头还坚硬的逻辑里,真的藏着数学家们的美的追求,藏着他们的性情和生命。

  数学是永不停歇的人生,学数学的感觉就象在爬山,为了寻找新的山峰不停地去攀爬。……

  数学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到某个地方的。

  这样充满热情和诗情的语言让我感慨万千:作为一门科学,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数学,理应为所有的人珍重。这样的语言一反常人对数学的呆板陈述,让我体会了数学严谨的外衣下纯美的执着,字字句句给数学正名。作为一个并不是原本并不热爱数学的数学老师,一个对数学知之甚少的人,我不用掩饰对数学的无知。但我想,至少我拥有对数学崇敬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引领我走进数学圈,在这个让我惊叹的世界中,我聚集了内心的每一次讶异和喜悦,有一天,我会让学生通过我这种真实的感受,接纳数学,喜欢数学。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3

  《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那种感慨不是一时半会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这几乎是我所有书籍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张景中院士讲到的数学总是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读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样,奇妙无穷!读过一遍仍然想着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即便现在要写一写读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了。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看,典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正所谓真理无处不在啊。看来,精致生活还是需要数学来点缀。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4

  《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为中学生写的书,但即使在数学家的眼里,它也很有启发性,很有教益。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超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范围,然而一经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视野宽广了,理解深入了,思路也打开了、活跃了,真可谓别开生面。当代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在致张景中院士的信中,对该书表示“甚为欣赏”,并建议“似当译成英文”。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六,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平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数学家的眼光”看所学的知识,等于是提倡和教他学会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例如书中有一节“定位的奥妙”,讲两个数(整数或小数)相乘,要求在运算之前,先判断出得数的位数和小数点的位置,这几乎是小学数学的`内容;但张院士引领读者完整地走了一遭研究的途程,等于让读者亲身从事了一项微型的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是那种仅仅依靠记忆规则,然后应用于具体数据的机械的学习方法,绝对不可比拟的。这一节的末尾,作者总结说:“在弄清定位规律的过程中,要提出问题,试验特例,形成猜想,约定表达方式,建立概念,证明结论,然后进一步提出更一般的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问题是小问题,但思考的过程,却正反映了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般的方法。”

  现在,“创新”的宣言震天价响,还有人鼓吹在中学另外开设“研究性”课程。但一打宣言不如一步行动,如能在教学实践中照张景中院士提倡和演示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去做,让学生亲历一番现成知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新”自然已在不言之中。否则,“创新”云者终不免是空话,雨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痕迹都无。

  如今多数的中学生,学数学学得太苦,掩埋在满坑满谷抄袭雷同的教辅书中,沉浮于死气沉沉茫无涯际的题目苦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就学好数学的本真目的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聪明可造的学生,也多半止于在考试竞赛中胜出就满足了,依经济不经济的标准,至少是成本和收益太不相称。张景中院士一定是有感于斯,所以不辞辛劳,披荆斩棘,另辟蹊径,写书给中学生看,要把他们引上学数学的正途。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5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6

  我读《数学家的眼光》有很多感受:数学家是向前看的。数学家的眼光,能看出淤泥中的种子的生命力,能透过浓雾看出光明的前方。他们没有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和人们的非议而抛弃新的方法,而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设计并着手建设辉煌的大厦。《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它也很有启发性,很有教益。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超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范围,然而一经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视野宽广了,理解深入了,思路也打开了、活跃了,真可谓别开生面。当代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在致张景中院士的信中,对该书表示“甚为欣赏”,并建议“似当译成英文”。陈省身的信影印在书的扉页里。

  教中学生用“数学家的眼光”看所学的知识,等于是提倡和教他学会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例如书中有一节“定位的奥妙”,讲两个数(整数或小数)相乘,要求在运算之前,先判断出得数的位数和小数点的位置,这几乎是小学数学的内容;但张院士引领读者完整地走了一遭研究的途程,等于让读者亲身从事了一项微型的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是那种仅仅依靠记忆规则,然后应用于具体数据的机械的学习方法,绝对不可比拟的。这一节的末尾,作者总结说:“在弄清定位规律的过程中,要提出问题,试验特例,形成猜想,约定表达方式,建立概念,证明结论,然后进一步提出更一般的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问题是小问题,但思考的过程,却正反映了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般的方法。”

  现在,“创新”的宣言震天价响,还有人鼓吹在中学另外开设“研究性”课程。但一打宣言不如一步行动,如能在教学实践中照张景中院士提倡和演示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去做,让学生亲历一番现成知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新”自然已在不言之中。否则,“创新”云者终不免是空话,雨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痕迹都无。

  如今多数的中学生,学数学学得太苦,掩埋在满坑满谷抄袭雷同的教辅书中,沉浮于死气沉沉茫无涯际的题目苦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就学好数学的本真目的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聪明可造的学生,也多半止于在考试竞赛中胜出就满足了,依经济不经济的标准,至少是成本和收益太不相称。张景中院士一定是有感于斯,所以不辞辛劳,披荆斩棘,另辟蹊径,写书给中学生看,要把他们引上学数学的正途。张院士既是苦口婆心,又是绣口锦心,他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生动的情景,明晰的理路,在他浅显优美的文字里融为一体。他常常从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起讲,跟着他一步一步走走,不知不觉你就登上了不平凡的境界。他屡屡说:“从平凡的事实出发,有时能得到不平凡的结论”,“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常能开拓出一个广阔的天地”。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就是从平凡切入;规范化的数学论文,则总是一开头就莫测高深。张景中院士的文章,可以说细致入微地体贴到了数学思维的精髓,又把它直白地显露出来了。

  我敢向青少年朋友们进言,拨出时间来,认真读一读张景中院士为你们写的书,即使你是应对考试解题,也肯定有好处。题目仍须多做,题型仍须熟练,张景中的书会给你们的多做和熟练吹进一口灵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考试取分当然是利益所在,不可马虎。英文里“利益”与“兴趣”是同一个词——interest,“学习”与“研究”也是同一个词——study;在张景中的书里体会到用研究的态度来学习是怎么回事,自然就能提高你的学习兴趣,也就符合你考试取分的利益。

本文标题: 中学数学教师的读后感(初中数学老师心得感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57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看古籍要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入脑,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忘记,是要做批注还是读书笔记 如果是又如何做MC读后感(关于我的世界玩后感的作文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