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平台 读后感(平台不同 成长的收获定然不一样)

发布时间: 2023-10-02 22:03: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世界因你而不同读后感“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是对李开复博士震动最大的一句话。,这是李开复...

不一样的平台 读后感(平台不同 成长的收获定然不一样)

世界因你而不同读后感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是对李开复博士震动最大的一句话。
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我从他的自传中读出了成功者的共同特性,勤奋的付出、积极的争取、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等等。纵观书中描述的李开复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令人感叹,令人仰止的内容,比如他的学龄前的超乎寻常的调皮以及在上学时的种种非同常人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这样的特别性一直延续至大学,这不是所有孩子能或者会经历的,毕竟这些发乎内心,只能解释为天赋使然。那么这些更多是作为娱悦和吸引读者的内容,精彩而远离,对主人公是真实的,对普通读者却是虚幻的。
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一点美国教育。美国的教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其优秀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例如:本科前十名的大学全部是私立的,商学院前十名里面有九所是私立的,工程类前十名有无所是私立的,计算机前三名全是私立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都是私立的。美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践。
在这本书里,也有李开复的人生态度“make a difference”“follow my heart ”“lead your life”(引领一生),他在自己40多年的人生中,做过很多次选择。他结束自己的执教生涯,放弃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终身教授的铁饭碗,到苹果工作,由研究转向产品生产;他离开苹果到SGI,由一个让自己失望的公司到新公司创造新的历程;在卖掉SGI自己的部门后,因100多人失业而得抑郁症;离开SGI到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离开微软到谷歌,走近回中国的梦想,却经历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两大最大IT公司的官司;2009年,离开谷歌中国,创建自己的事业,帮助中国大学生——创新工场。这些选择都是他follow his heart 作出的。
当我阅读完这本书时,我彻底被李开复这个人触动了。这样一个能够不管眼前是利益、是麻烦、是官司,总是“追随我心”,不断改变自己的定位。不断改变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最后创造无数奇迹。当你达到一个目标时,你会骄傲自满吗?当你成功完成一件事时,你会沾沾自喜吗?当你已经取得成就,你会就此罢休吗?李开复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我们绝不能够只满足于现状,我们要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努力创造、拼搏、进取,到寿终正寝时,我们要知道我们曾今活过,而且活得有意义。正如《瓦尔登湖》里面有一句名言:“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追随我心”,或许你会认为这太鲁莽了,但是,如果不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生活如何变得精彩?相信每个人都不会甘于平庸,毕竟我们来到这世上,绝不是想着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我们都想过一个有意义的一生。相信吧!只要肯去努力,抓住机会,世界将因你不同。
  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李开复用他的行动,完美地演绎了这句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完美的大学记忆离不开勤奋努力地学习。不要推托说哪一门课程艰难晦涩又无趣无用,试想能把一门艰难晦涩无趣无用的课程课程学好的人,还有什么是他学不会的呢!
事实上,在众人的睡梦中冲进还是静悄悄的图书馆,踏着月光回宿舍,反思自己的一天过得充实而宁静时,那种感觉很好。而相反,当你凌晨睡中午起昼夜颠倒通宵上网的时候,当你瞅着屏幕两眼发直看韩剧时,你有没有感到那么一阵空虚,一阵无聊,一阵失落。我想作为学生,要想内心获得平静与充实,唯一的办法是踏踏实实地学习。
那么,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大学的意义价值还在哪里呢?于丹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忘掉所学的一切之后,你仍然拥有的那种能力。”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记得李开复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VisiCalc是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但它在二十年前就被淘汰了,这件事又一次证明了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他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一门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让自己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当然,学习,还包括学习生活中一切为人处世的方法。曹雪芹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刘墉讲过这样一件事:刚去美国任助教时有一次教授对他说:倒杯咖啡加奶精。刘墉倒了咖啡加了奶精后想教授每次都有放糖,于是又给加了糖。教授一尝居然板着脸问他为什么加糖。他说“你不是都加糖吗?”哪知教授却冒起火来,说他因为血糖太高已经不能吃糖了,还责怪刘墉多此一举。细心的刘墉后来仔细观察同事怎么处理这类问题,他看到,那些优秀的同事往往按教授的要求只放奶精,但是另外,却附上一包糖和一根搅拌棒。他说这件事让他学到的不只是处世的方法更是处世的艺术。的确在中国这类自作主张被认为富有人情味,在国外却叫画蛇添足。但是,只要你留心生活细心学习,总有一个两边都吃得通的方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千百年前就告诉过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金矿,都有值得你去深挖学习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要具备那样一双能够探宝的眼睛。
世界因你而不同读后感
你渴望知道另个世界,一个有你的世界,一个没有你的世界,对比一下究竟有多不同。“让世界因你而不同”是李开复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仔细品读他的书时觉得他的生活可谓是一帆风顺,有明智的大脑、疼惜他的母亲、贤惠美丽的妻子、成功的事业等,完美的让人羡慕,看到它被苹果、微软等国际大公司争相聘请时,我在想他是凭的什么才可以如此成功,我要如何向他靠拢。
我很佩服他,他总是可以明确的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大胆的提出上小学的想法,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以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数学的热爱,做出了令同龄人羡慕的成绩。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当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的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抵达成功的彼岸,只有发自内心的选择才能够支撑你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不错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很羡慕李开复总是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他鼓起勇气从政治科学专业转到计算机科学专业,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与天分,以及计算机给他带来的成就感;他下定决心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转而进入苹果公司,那是因为他清楚的认识到他更想做的是研发出一种产品,能够影响大家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便捷,他的生活如此成功就愿与他对自己清楚的认知,他了解自己,清楚自己要什么,那心底强大的力量也将支撑他直到他走向成功。
他能力的培养也得益于美式的教学方式,让他能够清楚的认知自己“从不同的观点看问题,任何问题都没有正确答案,”这一句话反映了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差异。西式的教育更重视的是兴趣的培养,你可以自由翱翔于你喜爱的领域,而中式的束缚则相对阻碍了领域的扩展。“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沉淀下来的才是教育,学习成绩是一种表象的结果,而学习能力才是伴随一生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不在于能够学到多少知识,更在于能够学到思维的方式。每部环境对李开复的内在进行影响,加上外部环境对李开复外在的打磨,让他在成长中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make a difference 让他的举动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他人生的大部分事业都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只有逆境的磨练才会让人们有更多的成长,收获更多。他的人生有很多的机遇,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等待机会者没有看到机会的到来,而且机会来的时候没有生出收取抓住他,遇到机遇的时候只能自己伸出手去把握。在经历艰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失去勇气,失去勇气就意味着丧失了面对挑战的机会,不但于事无补,还可能让自己终生悔恨。人生在世
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你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要想和李开复一样成功,一定先要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人生在世,我们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名人的自传教会我们更多的不是类似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了一段深刻的故事,用他的经验使我们少走些弯路,给我们勇气,勾起我们内心奋斗的火焰。我们也要学会静下心来看自己,究竟什么是我想要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世界也会因我们而不同。

简书,一个见证我成长的平台

文:小火苗
前些天收来发来的消息。咦,时间过得好快呀,我居然来已经两年了。

接下来,我将跟你分享我与的故事吧。

我是怎么认识的呢?依稀记得搜索了一篇文章,内容还不错,拉到文章底部一看,“哦,它来源APP”,“这是一个写作者的创作平台,适合写作新手。”

于是,我顺手下了一个APP,那是2021年7月。

不知不觉,我挤进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发现了爱写手账,爱阅读,爱写作,爱画画,爱写日记随笔的一些简友们。

我翻开她们写的文字,她们的文字并不长,文笔也并不优美,不过却饱含真实的人生和真诚的情感。看到各种各样的社群,她们在不同的社群的所获所得。她们感恩遇见了这一切,感恩自己在不断的成长。天哪,这不正是当下我想要活出的精彩人生吗?

我悄悄地学着阅读、做手账、画画,终于2021年7月13号我也写出了自己的第1篇文章 《这5个影响人生的处事法则,为什么我没能早点懂?》 。那是我在阅《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这本书的读后感。

我的第1份作品贡献给了,从此我与便产生了深度的链接。

写的时候真的是绞尽脑汁,写完之后呢,有着强烈的成就感。这是我的第1篇文章,自认为写得不好,也不敢展示在熟人朋友面前,于是我把它献给,它不嫌弃,后来还赢得了朋友们的鼓励和点赞支持。

这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随后,诞生了第2篇文章 《不要局限于答案A》 ,这篇文章来自于我自己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升级以及思考。

再后来,我觉得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题材来写作。但遇到的问题是:以自己目前的能力却写不出来,写得很费劲,不知道如何开始。想写却无法写出来的苦,真的太难受了。

于是在写完第3篇文章之后,我便从消失了。
断断续续直到2021年,才开始做到持续输出写作。截止到现在是23篇文章,4.4万字。我的发文量比较少,在我看来,相比较而言,内容还算优质有深度,当然进步的空间也还很大。

我也发现自己的文字渐渐地被简友们喜欢,粉丝不多,由2增加到13个。曾经看到过一句话“ 只要你的文字能够给一个人带来帮助,那它便是有价值的。 ”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我的文字让他们感受到了能量,所以,我要做一个持续分享的人,继续分享我的所得所获,哪怕只能帮助一个人,我也继续。

以下是阅读量排前三的文章:

1.《 史上最牛费曼学习法,或许你一直都理解错了! 》

2.《 写自媒体文太难总坚持不下去,我还要写吗? 》

3.《 成大事的人,都关注这个圈内的事! 》
而此时,改革,许多规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一部分我熟悉的身影,她们都淡化出了,也有一部分人还在坚持。

同时,我也相信,无论他们是否还留在这个平台,他们都在跟一样在成长。

在这里回过头来谈一下,我消失的那段时间都干什么去了?两个字,积累。正因为缺乏积累,写不出东西的我,拼命地阅读,学习写作,也记录了一些笔记,都在自己的私人笔记本里,并没有公开。

直到自己有一些积累才再度出现,把所学所获分享。

如你所见,这就是我与的成长故事。首先就是作为一个看客,中途是闭关,最后以一个写作者再次出现。

我今天的成长结缘于,两年时光, 我见证了的成长的轨迹,也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 。感恩,期待越做越好!

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读后感,谁会帮帮忙

这几天我把《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这本书读完了,读了这本书我确实收获挺大的,里面所讲的一些真实案例,让我启发很大。
  我们究竟是在为谁工作,作者讲得很透彻,很明了。
  作者通过讲佛塔里的老鼠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向我们说明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员工就好比老鼠,公司就好比佛塔,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所得到的东西,都是源于我们背后的公司,是公司这个光环,照亮了我们,让我们有了荣耀以及社会地位,这些都不属于我们自己,都是公司给予我们的。

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读后感

  今天下大雨了,我花了一个多小时坐下来静静的把《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导读读了一篇,同时我也回想了我来蒙牛这么多年来走过的路程。从学校到公司,从几百的收入到几千的工资,从租房住到卖房结婚,从什么都不懂到遂步的成长起来,无不是建立在公的平台之上,也可以说走到今天是蒙牛公司成就了从精神到物质需求。
  蒙牛企业文化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智慧;如果没有智慧,请流汗水;如果你即没有智慧也不想流汗水就请你离开本单位”。我带着这些企业文化来看《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导读。在第一章“你在为谁工作”?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我们很少问这样的问题, 我们都在为我们的销量,基础工作,形象忙碌着,有压力的时候我们总会抱怨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从而就给出了“你在为谁工作”的答案:有人说是利益关系,员工给公司工作,公司给员工发薪水;有人说是合作关系,员工给公司创造利润,公司给员工提供福利;有人说是共赢关系,员工给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给员工创造未来。我们通过“佛塔里的老鼠”这个寓言试着来找的答案,他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员工就像“老鼠”,公司就像 “佛塔”,我们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背后的“佛塔”,公司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那么我们在来回答“你在为谁工作”:我在为自己而工作,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将来,为自己的成功而奋斗。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任何人在任何岗位都可以获得成功。
  公司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优秀员工不应将薪资待遇视为唯一标准。我们总在说我做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但是我在问一下自已我做了什么,我们都在想“事少点,钱多点”,但现实往往很残酷,离梦想还很遥远。我们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机会,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应当看到我们能够得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自身的提高,所以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消极的思想会让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会让我们放弃很多宝贵的机会,使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永远无法达到自我实现。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不断的提升自我。我们一定要喜欢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用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竭尽全力做好它,通过努力实现来自身价值。而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源于对此工作的真心喜欢。在工作中不要找任何借口。我们要点燃对工作的热情,发挥团队精神。绝不拖延,要立即行动。机遇来了一定要努力把握。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们会有大的成就的,每天都会有新的进步。
  不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好好的、认真的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因为工作就是学习,从学习中处理业务。学习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断提高。 “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所以我们时刻应该把现在的工作当作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一份使命感和成就感。
  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是这样:人生就是投资和收益的人生。如果你有钱,就投入金钱;如果你没有金钱,而有经验和能力,就投入经验和能力;如果你既没有金钱,也没有经验和能力,但是你有热情、勤奋和努力,那就投入热情、勤奋和努力。如果你既没有金钱,也没有经验和能力,连热情、勤奋和努力也没有,那就别想这些了。将来你“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

你们觉得“平台”重要吗?“平台”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你们觉得“平台”重要吗?“平台”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昨天我们发了去年的绩效工资,总共九仟多元,而我的同学她们却领了一万一仟多,比我们多了两仟几元,她们能领这么多,是因为她们单位去年的绩效考核,被评为“一等奖”,而我们单位却被评为“二等奖”。这就是不同的平台所带来不同的待遇。所以说平台对我们个人的发展和收益真的会有很大的影响。

      一根根稻草,扔在街上,它们就成为垃圾,但如果把它们与白菜捆绑在一起,它们就有了白菜的价钱,如果把它们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它们就是大闸蟹的价钱。我们与哪个平台捆绑在一起,真的很重要!不同的平台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

      好的平台方能成就个人。小沈阳在加入刘老根之前,在剧场里唱二人转,报酬是几百元一场,而当他加入刘老根之后,报酬飞升到几十万一场,还上了春晚。小沈阳还是那个小沈阳,他唱的二人转还是那个二人转。不是他变优秀了,而是他选对了平台,平台成就了他。

      一个人努力奔跑,1个小时能跑到5公里,而骑自行车,两脚使劲踩,1小时也能跑10公里左右;开汽车,用脚轻踏油门1小时就能跑100公里;而坐高铁,闭上眼睛1小时也能达到300公里;坐乘飞机,就更不用说了,可以在享受着美味的同时,1小时就能达到1000公里。平台真的很重要!人还是那个人,同样的努力,不一样的平台和载体,结果就不一样了,待遇也就不一样。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曾经从别人胯下钻过,后来在项羽手下做事,得不到重用,于是他投奔刘邦,在刘邦手下成为一名大将,韩信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邦肯给他施展才能的平台。所以,选对平台真的很重要,好的平台能成就一个人好的未来,你们赞同吗?
本文标题: 不一样的平台 读后感(平台不同 成长的收获定然不一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53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华为管理法读后感(《华为目标管理法》读后感(三))孩子经典教育读后感怎么写(儿童教育书籍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