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瓦读后感400字(鱼鳞瓦这个故事告诉我了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3-09-24 16:58: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鱼鳞瓦主要内容鱼鳞瓦主要内容:肖复兴童年的老街正拆迁,旧房的鱼鳞瓦被从房顶上卸下来,装在汽车挎斗里,仍旧码得整整齐齐、层层叠叠。这些承载着几代人...

鱼鳞瓦读后感400字(鱼鳞瓦这个故事告诉我了什么道理)

鱼鳞瓦主要内容

鱼鳞瓦主要内容:
肖复兴童年的老街正拆迁,旧房的鱼鳞瓦被从房顶上卸下来,装在汽车挎斗里,仍旧码得整整齐齐、层层叠叠。这些承载着几代人悲欢离合的鱼鳞瓦命运将会怎样?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里别无用武之地的它们恐怕会被无情地丢弃在垃圾场,与下房土、工业废料和五颜六色的生活垃圾堆在一起。
人们把鱼鳞瓦丢掉了,同时将老北京的历史和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丢掉了。这个崭新的、充斥着高楼大厦、西式建筑的北京记不住曾经在鱼鳞瓦上演绎的童年趣事。那些能真真切切看清一个人的脸,能踏踏实实感受一个人的心的日子,随着鱼鳞瓦的破裂,一去不返。(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了一面坡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
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东西永远消失了呢?

肖复兴鱼鳞瓦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鱼鳞瓦》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鱼鳞瓦 肖复兴
老北京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和故宫里的碧瓦琉璃,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气魄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难怪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的鱼鳞瓦顶。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基本上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因为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还在,而且占据了城市的空间。想先生看见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要插在门上,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爬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没有一个没干过上房揭瓦这样调皮的事。
那时,我刚上小学,开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上房揭瓦。我们住的四合院的东跨院,有一个公共厕所,厕所的后山墙不高,我们就从那里爬上房顶,弓着腰,猫似的在房顶上四处乱窜,故意踩得瓦噼啪直响,常常会有邻居大妈大婶从屋里跑出来,指着房顶大骂:哪个小兔崽子,把房踩漏了,留神我拿鞋底子抽你!她们骂我们的时候,我们早都踩着鱼鳞瓦跑远,跳到另一座房顶上了。
其实,平日里在房顶上疯跑的游戏,并没有任何内容,但形式带给我们的快乐大于内容,能惹得邻居大骂却又逮不着我们,便成为我们的一乐。当然,要说我们最大的乐,那还是秋天的摘枣,和国庆节的看礼花。
那时我们的院子里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吃。也可以站在树梢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比我们小的那些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这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了一面坡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漫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新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前些天,路过童年住过的那条老街,正赶上那里拆迁,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装满了一汽车的挎斗,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也呈鱼鳞状。那可都是前清时候就有的鱼鳞瓦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结实,那样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那么多童年的游戏呢! (《文汇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作者将故宫的碧瓦琉璃和鱼鳞瓦做了哪些方面的对比,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分)

2,文章中用大量篇幅写老北京的众多习俗和儿童游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4分)

3,本文语言生动风趣,请以第八段为例,从修辞手法方面加以简要赏析。(4分)

4,结尾一段中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这一段反映的社会问题你有什么看法。(6分)
abcdef

听见下雨的声音读后感

  从昨夜便开始的一场雨,一直这么延续着,淋淋沥沥,将夏日的燥热一扫而尽,每一滴雨的落地,都让人有一种尘埃落尽,洗净铅华之感。我想,我大概是有些贪恋这样的天气了。

  在雨嘀嘀嗒嗒的声音里,我恍惚想起了那部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开篇便是一首唯美的韵脚诗,文艺气息十足,不需要背景音乐,就已美到无言。

  窗外鱼鳞瓦的屋檐,在泅泳着年轻

  于是青春,一层层被吵醒

  关于相信,关于来不及长成的爱情

  /

  墙角的青苔入境,跳接檐下的风铃

  回忆是,一行行下落的风景

  于是我们嘀嗒的听见,下雨的声音

  许是因了这首诗的缘故,我疯狂的迷恋上了《听见下雨的声音》这部电影,喜欢上了那个无法用耳朵去聆听世界,却让世界在她心里唯美到一定境界的女孩儿雨婕。

  《听见下雨的声音》是方文山历时五年导演的作品,影片中既融入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又包含了现代文化逼格,摇滚,汉服,水墨画互相辉映。对此,我只想说,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的最为喜欢的一部文艺片,既励志又温暖,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它都给了我们最为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情感细腻而纯粹,回味起来,就像雨下落时绵长而动听的余音。

  也许是我素来喜欢小清新的风格,所以电影一开始的画面,便让我爱到骨子里。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感觉,既像一首诗,又像一篇散文。一遍只能领略个大概意思,深读,才能发现其意境。就像男女主角,一开始似乎毫无瓜葛,但是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两人早已互寄诗信,千丝万缕的感情开始慢慢拉向高潮。在结尾处,那个让人怜爱又疼惜的女主,手术成功,与男主牵手,开始了新的人生,结局点点滴滴暖入人心。

  有人说,雨,是天空的眼泪,伤感而动情。也有人说,下雨,是个适合邂逅的天气,它浪漫而温馨。是不是因了如此,许多的故事都恰如其分地从雨天开始,就像以乐和雨婕。在那个雨天,以乐亲眼见证了雨婕车祸,男友身亡,他救下了她,缘分由此开始,在几年后,因阿伦和雨婕的相识相爱相离,使两人缘分得以延续,故事,以喜剧圆满结局。如此,是不是让你也在嘀嗒的雨声中,有了温柔而美好的怀想?

  早些时候,只喜欢蒙蒙细雨,喜欢“花开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寂静清凉,喜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淡淡感伤。那样的雨,适合伸手去触摸,适合在雨中任由它轻轻缓缓落在身上,打湿你双肩和眉眼。那样的雨,是一种婉约,是一种温柔。而这样淅淅沥沥,能够嘀嗒成韵的雨,适合倚窗聆听,最好是只身一人不被打搅,这样,万千情思皆在雨里,在檐下,在你的沉思和静听的灵魂中。或者,做个执伞而立的赏雨人,等一场完美的邂逅,让那一刻的遇见,在雨中温润成诗,简明成画,就像歌词里所唱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我就是这样在雨里等你,等你满目含笑而来,做我守候的目光中,那个久等的归人。你看,这样的雨是不是就多了几分浪漫色彩?

  我喜欢雨,喜欢听雨时的那种心情,内心清静无忧,就那么,在雨嘀嗒的声响里,在雨下落的画面里,做一场与现实无关的梦,写满几世的柔情。落笔时,笔下,还是有温婉的女子,还有,笑语相和的良人。

  这样安静的时光,这般多情的天气,久了,才惊觉,原来听雨,也是一种享受。欢喜的是,而我,正坐于,这样刚刚好的光阴里,一切都正好……

三桥镇的野厨子读后感

三桥镇的野厨子
(作者:白天光)
  白天光,1959年生。当代作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人。1988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1984年在辽宁省阜新市商业局工作,1988年后任阜新商业学校教师,自由撰稿人,阜新市文联干部。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小说三百多万字,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雌蝴蝶》等十一部,《行走的鸡毛掸子》等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桥镇是个小镇,距哈尔滨二十五公里。这是一个古镇,但镇上没有什么交易,却是一街的酒馆酒楼。
  三桥镇归宾县管辖,清初的时候宾县也叫苇子沟,后来又改叫三桥县。《宾县县志》载:苇子沟北九里有三桥,三桥是福地。康熙四年设驿站。驿站官为七品,叫侯富渠。侯富渠之父为关内涿州人,任过知州。知州大人只有一子富渠,这富渠乃纨绔子弟,常给家父惹是生非,十六岁竟吃烟土,家父就将他的腿打折了,腿接上以后,其父向朝廷一从三品詹事使了银子,便将侯富渠打发到关东的三桥镇,做了驿站的七品官吏。
  一般驿站的官吏大都是九品,他却是七品,和县令不分高下,所以苇子沟县令也不敢惹他。
  侯富渠到了关东改掉了吃烟土的毛病,却仍然嘴刁,他本来是驿站的官吏,却统管着三桥镇。
  三桥镇原是骡马大市,兼有粮食、药材生意。一街的骡马粪味,还有生药材的苦味,这就让侯富渠感到十分不悦。便一纸告示贴在三桥镇最大的一座桥栏上,限月余将骡马大市及药材生意全部撤除,为悯民生,三桥镇一里石头街两侧可开酒楼饭馆,也可卖油盐酱醋。
  三桥镇的人不知这侯富渠的来头,生意该做还做,街上仍有马粪味和药材味,侯富渠就使了许多银子从乡下招来许多护街的壮丁,这些家丁不光是为了侯富渠看家护院,还每人背上斜插一把月牙大刀,先在骡马大市一阵乱砍,翌日清晨,骡马大市就无影无踪了。卖药材家的几家掌柜见其阵势,知道好歹,便撤了摊子。
  三桥镇沉寂了一个多月后,十几家饭馆就相继开张了。每个饭馆开张,侯富渠便第一个进饭馆做食客。他不白吃,离开饭店前他要扔给掌柜十两银子,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可买一头活猪和五斗白米。侯富渠的举动让三桥镇的人们斟酌不出善恶来。后来才渐渐明白这侯富渠是个馋货,后来人们也叫他侯大吃。
  侯富渠到三桥镇的时候,虽说是携家眷,却只是两个人。他的老婆是个瘦小的女人,既不会做针线也不会做饭,后来这个小女人雇来了两个丫鬟,这两个丫鬟都是乡村的孩子,上不得大厨,做出的饭菜也不适口,而三桥镇一条长街却也见不到一家像样的馆子,于是他就想让三桥镇变成酒馆一条街。再后来三桥镇复又热闹起来,石头街两旁饭馆酒楼一个接一个地开张了,有蒋家酱大货、黑锅大菜、大芝子臭鱼馆、冯家九大碗、刘家上刑饺子……
  若干年又若干年,三桥镇成了名副其实的酒馆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你看不到海鲜,更看不到满汉全席,饭馆里的菜更不分什么南北,如果你进了某一家饭店向老板点粤菜和鲁菜,老板会一愣说:没有粤菜,有炒韭菜,也没有鲁菜,有浇汁肘子肉。正因为如此,对在都市里生活很乏味、胃肠已经油腻的贵族们来说,到三桥镇吃饭能吃出粗野的味道,所以石头街上总是停着一溜长长的轿车。
  三桥镇饭馆的掌柜们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意,原来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既不增加也不削减,让食客们感到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当家菜,或者叫私房菜。
  三桥镇已经老了。其实三桥镇上的人们不喜欢这个镇子面貌一新,在这街面上你看不到楼房,都是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房檐子上的飞檐能让人看出沧桑。百年以前,这里的房子都是江边的洋草苫的,三桥镇上的饭店酒馆院子里也都竖起了五花八门的旗,大门也都横吊着桦木牌匾,镂刻的大字。
  镇上牌匾上的字都出自一个人之手,是三桥镇东甄家私塾先生甄九如的行草。
  三桥镇想不出名也很难,一出名就延续了上百年。现在在三桥镇仍然能嗅到百年以前的菜香味,这里后来出了五家名气更大的饭馆。这些饭馆是正宗的乡野粗俗店家。
  蒋家酱大货
  某一年(之所以说是某一年,是因为具体哪一年有些说不清楚,三桥镇的老店店主有的说是民国初年,有的说是清朝末年),三桥镇来了一个河北人,房主叫蒋百顺,他不经营饭菜,开的是蒋家酱炖大货,一口大锅支在当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冒着热气,这些大货是猪头肉、羊头肉、牛头肉,猪蹄子、羊蹄子、牛蹄子。大锅里除了这些大货,是很稠的豆瓣酱,还有生人难以看出来的佐料,羊肉和牛肉是应该有膻味的,但一放进大锅里煮,膻味没了,满街飘的都是酱香。
  镇长侯子顺(侯富渠重孙)家里的餐桌上从来就没有少过蒋家的酱大货。在这街上蒋百顺的生意最好,门面最讲究,尤其他家的青砖瓦房更让人眼馋,于是镇上的酒店渐渐地扒掉草房,盖上了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不到十年的工夫,这三桥镇石头街的两边就都是青砖瓦房了。说蒋家的门市讲究,还有两个标志性的物件:一是院子里竖起一根七八米高的松木杆子,杆子上飘着一面白布、红边旗帜,上面有两个字:蒋酱。大门不是那种光秃秃的砖瓦,还悬吊着一块桦木牌匾,上面镂刻着镶金大字:蒋家酱大货。
  蒋百顺虽是直隶人,却一口京腔,让人觉得疑惑。在三桥镇蒋百顺的模样长得也与众不同,大头、宽额、阔嘴、一双鱼眼。蒋百顺的祖上什么模样不详,三桥镇上的老店号掌柜只隐隐约约地记得蒋百顺的祖上大高个,身子细长。当年蒋百顺来三桥镇时才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整天油渍麻花的,脸总像没洗净。到了蒋百顺主厨的时候才让蒋家酱大货讲究锅头灶脑,蒋百顺也整天穿着藏蓝色的大褂,大褂上没有油渍。
  蒋百顺做人很卑微,也许他不是本地人,做事就格外小心谨慎。本镇上的人到他的酱炖大货来买酱货,他都要多给二两,秤砣在秤杆上向下打滑。镇上的店家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必去随份子,遇到白事,还能陪死者的亲人一块儿哭。这就让人非常感动。
  当年三桥镇和东边的拐子山有交情。拐子山有一匪伙,这匪伙不是小打小闹,光喽啰小匪就有几百号人,每个喽啰小匪身上都有两种兵器:后背上插着一把月牙大刀,怀里都抱着一杆火铳,脖子上吊着一皮袋子火药。有一年,江北的绿营兵到山上剿匪,几进几退,死伤惨重,此后,再也没有哪路营军到山上去剿匪。
  山匪的大瓢把子叫侯书堂,当年中过举人,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文章,在山上做匪首也与众不同,他的匪们下山有几个不伤:穷人不伤、残疾人不伤、和尚不伤、医家不伤、女人孩童老人不伤。
  山下的人称他为义匪。
  这义匪不是那种凶神恶煞,总是一身杭绸长袍马褂,鹿皮的西瓜帽,帽顶上嵌着一颗绿色玛瑙。他不抽大烟,也不酗酒,匪做得很儒雅。
  侯书堂有两大嗜好:好吃,喜欢逛窑子。三桥镇没有窑子,怕脏了一街的馆子,侯书堂就到江北去逛窑子。有人看见侯书堂逛窑子衣服襟里吊着一块洋人的怀表,拄着楠木龙头拐杖。进了窑子,见到他中意的女人总是客气地说道,多多包涵,多多包涵。侯书堂在窑子里的人缘极好,其实每次和女人在一起云雨之后,并没有见他掏多少银子,但窑女们都不怪罪,照样对他暖暖的。
  再说吃。三桥镇对侯书堂来说那就是天堂,他把三桥镇上所有的馆子都吃遍了,他最喜欢吃的是蒋家酱大货和大芝子臭鱼。有一天,他到三桥镇上打食,吃完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就对两个店家说道,给我往山上送十锅大芝子臭鱼,一锅蒋家酱大货,银子照付。
  侯书堂到三桥镇来,每个店家都把他当大爷伺候,只要侯书堂一进馆子,店掌柜马上出来迎接,店小二会把店里最好吃的东西和最好的酒端上来。吃完以后侯书堂总是拿出九文钱,放在桌子上,嘴里振振有词,天下数乃为九,给你九文钱,让你的馆子久久发财。当年的镇长叫侯少莆,听说侯书堂下山打食,要给山上的弟兄香一香嘴巴,就讨了一锅大芝子臭鱼和一锅蒋家酱大货,到这两家,说道,往后侯书堂会是咱们的依靠,这两锅菜由衙门付了,另送上五十坛子赵家烧锅酒。
  山上的侯书堂在三桥镇要了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让这两家店一下子火爆起来。三桥镇上的店家们都不小视这两个馆子。但这两个馆子都不张扬,不炫耀,原来在镇上怎么样开店还怎么开。蒋百顺在给三桥镇上的人称酱货时仍然要多出二两来。三桥镇上的人都和睦相处,相互之间也不挤对,但他们认为是好事,也抢着去做。三桥镇的十多个馆子都轮着番地到山上送各自的好吃物,侯书堂就对侯少莆说,往后三桥镇不管出多大的事,只要派个人来,我侯书堂会让山上的所有兄弟都下山。
  又若干年过去了,三桥镇果然出了事。这年应该是一九三七年,日本开拓团来了,后来镇上又驻扎了关东军,开拓团在江南江北开始圈地,侯书堂山上的人并没有什么举动,但后来日本关东军让三桥镇的每个馆子向他们交白米十石,镇上的人都对日本关东军不抵抗,但也不捐献,这就惹怒了关东军。为了保证三桥镇的店家必须出十石米,他们就动了杀机,他们先把秦家鹿肉包子的掌柜秦守德给砍了,又把郭家炸粘货的掌柜郭风山在树上吊死了。
  日本人在三桥镇太残忍,镇长侯栋梁就到山上请兵。此时侯书堂还健在,已经六十七岁了,但仍然体魄健壮,头脑清醒,他骑着一匹俄罗斯布琼尼马,手握四尺双锋长剑,领着山上的兄弟们下山与关东军对决,关东军在三桥镇驻防二百多人,但他们有长枪短炮。侯书堂在山上苦读兵书,知道如何与这关东军对决,就选择了一个雨天漆黑的夜晚向日本关东军的驻扎地发起进攻,不到一个钟头,镇上的关东军全被侯书堂山上的兄弟消灭掉了。
  这不是一件小事,哈尔滨关东军总部又派来十辆军车,车上有钢炮和握着长枪的关东军。他们把拐子山团团围住,然后,向山上进发。山上的侯书堂见日本军人多势众,就躲藏起来。为了侯书堂的人不被饿死,镇上的人就打扮成砍柴的、采药的,将食品送到侯书堂藏匿的山洞里,但还是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在三桥镇把所有馆子的掌柜都抓了起来。因为最早发现的是蒋家酱大货的掌柜蒋百顺,日本人就让蒋百顺带路到山上去围剿侯书堂。蒋百顺不去,日本人就在蒋家酱大货门前把蒋百顺给枪毙了。
  后来日本关东军撤了,因为江北的巴彦县发生了战事,这些关东军去增援。此后,没有大批的关东军到这里来,将驻防的兵营设在了江北许家屯。
  蒋百顺死了,他是为了三桥镇上的人死的,也是为山上的侯书堂死的。侯书堂派人送来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抚恤金。三桥镇也不会没有举动,先是开了一个黑丧会,又开了一个红善会。黑丧会是哀悼,红善会是对蒋百顺歌功颂德。这时甄先生的后人甄国旺说道,黑丧会、红善会都是浮表之事,现在有个天大的事情该如何去办?蒋家酱大货几代人都是传男不传女,大家都知道,蒋百顺有四个闺女,没有儿子,这蒋家酱大货当如何袭承。一店掌柜说,可以从他的女婿中挑选一位。又一掌柜说,蒋百顺的大女婿在直隶开楠木家具店,生意比蒋家酱大货好,他怎么会到这里来做这等生意。二女婿在国学师范学校是教书先生,更不能到这里来。三女婿是大手艺人,在京都珠宝行做玉雕绝活。四女婿更不行,是个瘸子,手里端半碗水走起路来都直洒。又一掌柜说,还有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认一个蒋百顺的干儿子,让他撑起门面。
  甄先生说,这倒是一个好主意,但他的干儿子不能在三桥镇找,要离这远点。首先,这人的品行要好,不求大德,却求忠厚。还有,认定蒋百顺的干儿子一定要改姓氏,他叫什么名由我来取。
  甄先生的主意被大家认可。这不是一件难事,三个月以后,蒋百顺死后认定的干儿子进了三桥镇。名字也被甄先生起好了,叫蒋继成。人来三桥镇了,却动不了厨,甄先生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刚诞生的蒋继成不知蒋家酱大货的佐料秘笈是什么。无奈,镇长侯栋梁(此时驿站已取消,改叫镇)又召集掌柜们商议此事。岂料蒋家酱大货的配方早被人知道了,知道配方的人竟然是大芝子臭鱼馆的掌柜,也是大芝子臭鱼馆的第九代传人陈保江。
  陈保江小时候很聪明,他也很喜欢吃蒋家酱大货,某一天,他到蒋家想要吃酱羊头肉,可是兜里没钱,就对蒋家掌柜说道,大叔,因为我十天不吃蒋家的酱大货,我这嘴就发干,严重的时候还头疼,我到你这来讨一口酱大货却没有钱,不过我知道你这酱大货里放的是什么酱料,如果我说对了,你就赏我一块酱羊头。蒋百顺就问,都是什么酱料?陈保江倒背如流,说道,要将豆瓣酱炒熟再放入烧酒和山椒,放入大铁锅时要有桂皮、八角等十一味佐料,还有一味重要的佐料,那就是新鲜的苞米瓤子……这就是蒋家酱大货的全部佐料。蒋百顺笑了,难得你聪明绝顶,你这算做偷艺,我不管它,毕竟大芝子臭鱼和我这配料无关。你说得对,我的酱大货佐料一共三十三味,你说了三十二味,剩下的一味如果我不告诉你,就总觉得你这聪明中还有缺憾,最后下的一味我告诉你,那就是老甜菜熬出的糖稀。
  现在的陈保江已经六十多岁,他和已故的蒋百顺也算是有交情。他把这三十三味佐料就告诉给了蒋继成。蒋继成就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蒋继成把蒋家酱大货调理得有滋有味,也不知他又往锅里扔了什么佐料,就使蒋家酱大货更有滋有味,吃了还让人上瘾。那天,陈保江又去蒋家酱大货那里,吃了一块牛舌头,觉得味道确实胜了蒋百顺一筹,不过陈保江一脸的愠怒,说道,我知道你接手的酱大货滋味更稠了,人吃了也上瘾了,不过我要忠告你一句,无论蒋百顺的酱大货多么诱人,但他老人家以大德经商,不像你,又加了其他东西。
  蒋继成难堪地问道,大叔,此话怎讲?
  陈保江说,你的佐料里添加了让人犯大忌的东西,那就是罂粟壳子,也叫大烟葫芦。大烟葫芦会伤及身子,你千万不能伤天害理!
  蒋继成又扑通一声跪下说,大叔的嘴刁,眼也透亮,往后我一定要记住大叔的话,以大德经商。说完就给陈保江磕了三个响头。
  蒋家酱大货在三桥镇还是站住了脚,既没有失去蒋家的大货秘笈,也没失去经商的大德。后来蒋继成找到甄先生,请他题一楹联,并将他前段日子有失大德的事如实跟他说了。甄先生对蒋继成连连称赞,一楹联挥笔而就——
  大货小货做人应该是好货
  大德小德经商且不能缺德
  甄先生的楹联通俗易懂,三桥镇上的人觉得这楹联很金贵,就都请甄先生临摹一遍悬在店家的醒目之处。
  又若干年过去,三桥镇一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原来半里长街变成了二里长街,馆子也越来越有土腥味,许麻子炸山龙(山龙即是林蛙),老高家饸饹面馆(即荞麦压成的面条),江瘦子蘸糖麻花,杨大嘴烤驴马烂(驴马烂是指驴马的下边的部件)……
本文标题: 鱼鳞瓦读后感400字(鱼鳞瓦这个故事告诉我了什么道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33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楼梦读后感议论文600字(红楼梦名著读后感600字五篇)红岩第一章读后感600(红岩第一章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