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课论课程基础读后感(233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3-09-23 20:22: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233,《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去年在读王崧舟老师的书时,发现王崧舟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本书,于是认定这是一...

语文科课论课程基础读后感(233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233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去年在读王崧舟老师的书时,发现王崧舟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本书,于是认定这是一本好书,便毫不犹豫地买来读。
原本没想到这本书如此难买,第一次下单后两周多都没有发货,于是,便退掉了。之后还是不甘心,又换了家重新下单,这次又是同样的情况。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便也不着急,耐心等待。书到时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难买,便更加珍惜,读得愈发认真。三个月时间,先后读了两遍。

王荣生教授在前言中解释了书难买的原因,也庆幸自己坚持买到了。在工作室共读李海林老师的《语文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时,发现李海林老师在书中的好多论证也都是来自《语文课课程论基础》这本书,所以又两本书结合,同步阅读,对语文课程有了更系统、深入地了解。

书中,王荣生教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于不知道教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不明确”。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清晰明了了语文教学内容,才能去研究“语文教学内容怎么教”的问题。

所以,关于语文课程的研究,本书真正是从“头”开始的。王荣生教授从试建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体系开始,梳理除了相关研究的五种性质、七个层面,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这样一步一步下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层层深入,且一目了然。

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明确提出“用教材教”和“教教材”又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码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禁会困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教材去教什么?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入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于是,我先翻阅语文课标,找到对应的内容“语文课还是要用语文来教,用语文的语言教,用语文的形式教,用语文的味道教,用语文的涵养教。”这就点明了,我们应该“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进行拓展与延伸。

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该如何扣准课文的侧重点,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除了教师自身的客观条件,必须从语文的“头”,语文的“根”研究起,也就是进一步明晰教材。

我们的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而讨论”选文“问题,必须确认“选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

陈启天在《中国的国文教学》中将选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叫“模范文”;第二类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文章,叫“问题文”;第三类是学生自修的教材,教“自修文”。这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类的,不同类型的选文,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程序。

王荣生教授通过中外教材的比较和研究,对具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即“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和辨正,并对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尤其是对一向笼统的范文系统做出了新的鉴别,区分出“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四种选文类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文体划分选文类型的习惯思维,帮助人们加深了对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认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定篇”就是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中选定的篇目,重在整篇作品的学习;“例文”是为了达到某个训练点而选用的文章,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很短的片段,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使用同一篇例文,也可以用几篇或十几篇例文来支撑和拓展一项或几项训练点。“样本”的侧重点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语文学习的技能。“用件”具有易替换性,不是“非谁不可”,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一种方式。

一、定篇

1.“定篇”的特征

“定篇”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学的篇目。从我国的语文发展史来看,自现代以来,对“定篇“”问题做过较深入思考的是朱自清,他是从文言作品学习的角度来思考“定篇”问题的,他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朱自清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同时强调指出:“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

朱自清老先生的这番见解可以从古文扩大为经典,甚至“定篇”。王荣生教授认为,对我国的中学生而言,鲁迅的作品应该享有“定篇”的待遇,也就是无论何种中学语文教材,都必须包含鲁迅的若干作品。掌握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大项目。

关于定篇内容的发生学,泰勒曾这样说过:“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编制文学领域的课程时,第一步,可以是选择看来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新经验的文学作品,然后再考虑从阅读这些重要的教材中,对学生来说能学到什么。这样看来在“定篇”的情况下,第一步的工作也不是确定目标,而是先选择课程内容,即选文,课程目标则源于这一特定诗文的本身。也就是说,从进入教材的方式看,作为“定篇”的“选文”,是直接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该部分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与欣赏”的目的。

其次,课程内容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诗文本身,而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着”对该诗文“权威的阐释”——在我国的语文教材,表现为注释、助读(导读或提示、旁批或点评)文字,尤其是课后练习题的指令。也就是说课程的内容,既不是学生对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是教师对这一定篇的理解,而是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2.“定篇”的功能

定篇的功能就是“彻底、清晰、明确的领会”作品。王荣生教授列举了俄罗斯教材的一个小节,进行了例证和说明。该教材的这一章节是以“定篇”的方式来处理克雷洛夫寓言的。该章节一共分为六部分:提供作者及主要作品创作史的背景,克雷洛夫寓言是本节学习的主体课文,课后的练习则分别从寓言的理解要点、寓言与戏剧的相似点等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并表演,使学生彻底地领会作品切实地感受到克雷洛夫寓言的魅力。然后尝试写寓言的一套练习,从童话与寓言,托尔斯泰与克雷洛夫的寓言以及他们与伊索寓言的比较中,引导学生“彻底、清晰、明确的领会”克雷洛夫的寓言,最后的音乐会课和竞赛课设计,则能使学生对克雷洛夫寓言的“了解和欣赏”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节较为集中、完整的定篇类型的教材设计,体现了定篇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

在尝试练习这个环节,学生是在彻底把握寓言语体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从“在你所写的寓言中有没有事件的发展?有没有比喻?在对话中有没有表现出主人公的企图和性格?有没有寓意?这一寓意与所写的寓言是否吻合?”等五个方面具体地指导学生改善自己的作品。这样一节课的设计目标明确、层层递进,且充分发挥了定篇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例文

1.“例文”的特征

将选文看成“例文”,是中国自现代以来对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基本定位,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材的批判中形成的。

夏丏尊提出,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的“例子”。

“例文”本身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它属于“用什么去教”含义的语文“教材内容”,具有可替换性。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我们知道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而是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样,通常我们选的某一篇“例文”,用的其实也并不是整篇的文,在多数情况下派上用场的只是诗文或诗文读写的某一侧面和某一点或几点。一般情况下,无需对“例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例文”的实质就是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

其实,语文知识往往是“不能明确界定的概念”,单用一篇“例文”往往还不足以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往往还需要用不同变式呈现多篇“例文”,以充分展示语文知识的内涵。魏书生老师曾在讲“怎样划分文章层次”、“怎样归纳文章中心”时,一节课上了十几篇“例文”。用十几篇课文来支撑和拓展一项或几项知识在语文教学上也是非常可取的。

2.“例文”的功能

王荣生教授列举了英国“阅读故事”教材的一个内容。从内容的九项编排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知识统率选文,选文主要起知识的例证作用。

(2) 例文只用“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个方面。

(3) 为了有效掌握知识,集中使用相当数量的例文。

(4) 讲知识与读选文穿插进行。

(5) 教材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知识学习。

例如,在本单元中,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只是语文活动,而不是语文学习,它是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而不是课程内容。也就是说写日记并不是为了达到写的目的,而是通过写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

三、样本
1.“样本”的特征

“样本”说,在我国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在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学论里,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怎样读、怎样写,当然首先是知识,得“心知其故”。然而,知识是随着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随着“选文”练的,怎样读、怎样写的“知识”,取决于被选用的这一篇“选文”。即知识是溶解在“选文”里的,它需要学习者在阅读的经验和揣摩中去发现,它有待于生成和提炼。

2.“样本”的功能

与“定篇”一样,作为“样本”,一篇“选文”也要同时教学与“样本”相关的许多方面。但是,那许多的方面主要不是来自选文本身,更不是来源于权威—无论是专家、教材编撰者还是教师的阐释,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读与写、文学鉴赏的现实状况。换句话说,在本质上,“样本”说的课程内容,是不能事先约定的,随着技能的增多随着对“知识”的经验增加,按照叶圣陶教学论系统的逻辑,所教学的“知识”便会逐渐减少,最后,减少到几乎用不着再出现新的“知识”了,这也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论设计上的体现。

“样本”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也要采用与“定篇”、“例文”不同的方式。它不能在教学大纲里事先指定,所以课程的内容产生于教学中的读写“现场”。

四、用件

1.“用件”的特征

前三种类型的选文,都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里的学件——在“定篇”,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在“例文”,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这三种类型都是在学“文”,而“用件”则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从事一些与选文相关的学习活动。“用件”关心的主要是其“内容”的方面,也就是课文“说了什么”;对“怎么说”,则只关心其逻辑的合理性与否,即说得对不对、说不说得通。

2.“用件”的功能

语文教材里的“用件”,主要分为“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提供资料文”三种类型。“用件”类型的选文具有易替换性,它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使用“用件”关键的问题是规划听、说、读、写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活动的同时,进行相关的有意识的语文学习。而“用件”使用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在适合于具体学生的前提下,选用能发挥自己所长的教材,并自觉地规划适合于自己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关于四种选文的分类及其使用,王荣生教授也列举了很多具体的案例,材料翔实,思路清晰,分析深入。这是我第一次对自己使用了十几年的语文教材进行如此明晰的分类学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这四类选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还要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比如以《太阳》一文为例,如果讲说明方法,那就是作“例文”用,如果借助文本训练说明方法,那就是作“样本”用……,由此可见,文本的类型不是单一不变的,它可依教学需要来转换身份或拥有多重身份。

依王荣生教授所言:“定篇”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体悟和理解的深度;“例文”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的知识状况,以及能否帮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教学能力;“样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诊断能力;“用件”成功的要素,可能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明晰了教材类型和作用也并不是解决了所有问题,它的正确运用和价值体现也对老师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解决语文的根本问题,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走在前面。

《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第六章读书笔记

这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知识状况。关于本章的主要内容我不再赘述,在看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备课的主要精力主要花在:
1. “揣摩”教材编撰者的“意图”;

2. 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课文;

3. “想出”具体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师“备课”的经历主要花在“教什么”方面的冥思苦想上,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计的迹象,更没有关心过学生这一头,而且过度依赖、尊崇教参。读到这我不禁要联系到王崧舟老师针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这篇文章原文如下: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季羡林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王崧舟老师讲到,讲公开课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选择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就是,德国人非常爱花,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但很多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都误解了本课的主旨,他们把这篇课文误读成一种道德说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把教学重点放在这一点。而且这个观点恰恰是教参上提出的,于是在真实的课堂情境里,很多老师把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人认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里。

王崧舟老师接着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本细读,季老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世人表达和传递: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在养花、在爱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编排第一篇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写的是德国人爱花;第二篇是《威尼斯小艇》,讲的是意大利的文化;第三篇课文《与象共舞》讲的是泰国的文化;第四篇是《彩色的非洲》,写的是非洲的异域风情。就整体语境来看,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本单元的文本价值所在。所以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应立足于德国人非常爱花这样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的方向和道路上。

接着王崧舟老师针对学情分析做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这篇文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地方?请用波浪线画下来。

2. 你是怎么理解“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3. 读完全文,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需要提出来?

根据学生的反馈,王老师制定了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体悟季老真诚朴素的散文风格,在真诚朴素的语言表达中,感悟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这一奇特风情。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为了达到成这个核心目标,跨度非常大,为此王崧舟老师将核心目标分解成三个条件目标:

1. 品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是描写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是画面感特别强的那段文字中的重点词语、关键词语,所以要仔细品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前开满鲜花这一奇特风景。

2. 品读文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每一家都是这样”“又是家家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对连续的六个“都”字进行咀嚼。从“都”字上,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只有当每个人“都”这样做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文化,变成一种习俗。

3. 解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没有变”等关键句。爱花在德国是一种奇特的风情,不需要回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要从将德国人爱花看作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王崧舟老师确定了教学设计的三个板块:

1. 感受风景齐丽,触摸爱花真切。在这个板块里王老师又分了三个层次:第一步,匹配,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插图最匹配的文字,让学生讲图和文字进行匹配,通过图使文字画面化、形象化,通过文字使画面变得更有意义,变得更有内涵。第二步,细读。教

语文课程实施建议读书笔记。

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具体来说。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技术策略,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育,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收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创。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具体建议。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一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质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写本单元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实用结合,要运用多种十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协商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1第123学段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一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英语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中的运用。

二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领引领和点播,但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性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都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的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阅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关于写作目标第一学段定为写话,第二学段为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席。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写作教学应抓取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是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改评改的机会。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易采用大。享受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因选努力选取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互动中的应对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域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6关于语法修辞的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力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语文课程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的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播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问题是解说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需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会把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课后导读读后感

    按照本套教科书的设计思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性的。本册属于其中的第二个模块,供高中一年级第二个小学期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一、 编排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新的课标教材。遵照这一理念,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建构了自己全新的编排体系。具体到第二册,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本册是在第一册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阅读鉴赏的重点是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和演讲辞。表达交流包括描写、抒情、记叙和虚构等四个写作训练和一个口语交际训练──演讲。梳理探究则既有成语、修辞等语法项目,也有姓氏源流、民风民俗等文化寻根类活动。名著导读实际上是课外的延伸阅读,因此也是过程与方法的一种体现。
始终如一地贯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本册高中语文教材将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内容比较丰富。而演讲辞之类的文章,既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也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与人生,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有裨益。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注重知识和能力。本册主要学习抒情、记叙和演讲等表达方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几种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内涵,学习它们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增强语感。对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梳理成语、修辞等语法规律和用法。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202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忠豪。本书主要讲述了,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

  提起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相信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会表示赞同,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能总结的最多也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篇篇的课文,至于老师们究竟要教什么,除了课后的生字词之外,老师们真的是无从把握。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

  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方面,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

  (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

  (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

  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吴忠豪教授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应有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美国的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也选择了一个个前后对比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不能局限于教师对文本的主观解读,也不能只考虑年段的目标要求,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来确定,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但实际上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有关。在当下的课堂上,老师们的教学还是在跟着感觉走,跟着教参走。如果连我们的教学参考书都无法准确地说出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还能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从个人的教学经验中来确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呢?实际上,不只是我们的一线教师,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培骨干班的骨干老师们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虽然每个案例我们都能看到老师们的改进、进步,但要知道的是,这可是在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才有的改变,如果没有了专家的指导,这些骨干教师们又能否做到如此巨大的进步呢?答案可想而知。

  在书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学案例,执教者上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称赞》一课。教师在按照常规思路写好教学设计即将实施时,发现即将授课的班级已经上过这一课了。权衡再三,执教老师许晓玲决定仍上这一课,但是推翻原有教学设计,上了一节单纯的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具体到这节课,许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连续关系句群的内在规则,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帮助学生认识到例句中的两句话句序不能调换。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句子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句子的前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这样的一群句子我们把它叫做连续句群。”之后,老师出示一些课文以外的句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连续句群,又让学生进行排列句子顺序的练习,最后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写句群。

  这一教学案例在国培班学员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赞成,有反对,有疑惑。反对者认为“把语文课上得像数学课一样,太机械了,不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指导专家唐懋龙则坚信“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究竟孰是孰非?难以下定论。但值得质疑的是:跟二年级学生教授“连续句群”这个概念是否合适。关于句群的概念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教师自身概念不清,会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误导呢?此外,像这样的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如果把握不好训练的度的话,很有可能会把学生拖入“题海”之中,让语文学习变得寡然无味。这节课基本上脱离了课文教学,甚至可以说课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虽然从课堂实录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这样一个特例不足以说明语文单项技能训练课存在的必要性,客观地说,这种课型还有待检验。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明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何其难!试想,连我们全国的骨干教师们都无法做到的事,又如何能奢望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做到呢?此时的我也不禁慨然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2

  去年,在参加“省陪”计划时,我见到了吴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讲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懂得了语文老师应该干语文该干的事情,清楚了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开始咀嚼他讲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子。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书籍,仔细品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我近段时间一直在读的吴教授的书。这本书从“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四个章节讲解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这本书是2021年秋季“国培计划”中的12个研讨课例,这些课例是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是由学员们提出,在吴教授的指导下由学员们自己解决。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就像叶圣陶老人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者“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开始主题研究,先定一位老师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再团队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做课的老师在设计教案,上课,然后再研讨,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再上课,再点评。在每一次的研讨、上课中,吴忠豪教授都亲自精细指导。在这样的团队中,他们既分工细致又合作紧密,这样的“集体力量”既紧张而又不忙乱,每一位学员都参与其中,收益较多。这就是使我想起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下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线多搓绳挑千斤。团结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能这样组成一个个由专家带领的团队,把每一课都这样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成长该多快呀!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3

  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在前段时间,有幸获得名师工作室赠予的书籍《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书很厚,捧在手里如获珍宝。说是珍宝,一点不为过。从毕业到现在从教四年,自认为在教学中算勤奋,不断专研教材,总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并能学以致用。通过拜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后,我更明确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同时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也从众多的教学实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以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的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如叶老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一、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

  现在语文课强调“理解”和“运用”并重,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主要包含着语文知识能力与文学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其次是教学论层面的微观思考。在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依据它属于的范畴,有针对性地选择,要适当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接轨。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二、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其发挥例子应有的功能。确定目标后要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抓住了这一点,才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教课文”主要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而“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目标的落实来设计教学过程,需要围绕每一条目标的落实细化指导过程,必须删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实质上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冗余环节。

   四、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把握好年龄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习作教学要明确指导的重点,要重视习作方法的教学;习作教学中,评价、修改与指导同样重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掌握习作的方法规律。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只有把握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更像“语文课”。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

  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句子。字、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还应注意哪些哪些问题?

  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每个语言训练环节都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必须为学生最终理解课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

  这势必要求从整体感知课文来着眼选择语言训练点,否则就有可能会不恰当的将部分内容的训练功能放大,从而将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割裂开进行。一篇文章各部分文字都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每个部分都有适当的定位列次而构成一篇圆满文字。课文各部分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也应在文章中统摄下结合部分课文内容在中心下的位列来确定的。例如《李时珍》一文中,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

  1、“完善”一词,为什么换成完整行不行?

  2、为什么说旧的药物书不完善,它有哪些主要缺点?

  3、你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本草纲目》是部完善的药物书?(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每种都有图。)

  4、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出这样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从小立志为穷人治病;随父学医,边学边研究药物,亲自采药,虚心学习。)这个训练点设计由“完善”一次入手,扩展到句、到节,再辐射到全篇课文,由点到面,紧扣编写《本草纲目》这一中心,把课文的部分和整篇的内在联系融为一体。

  二、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知识来源于对大量语言现象的规律性总结。

  由于语言知识与语言密不可分,所以语言训练必然涉及到语言知识。而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无疑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时应考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通过训练使学生对蕴藏于课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有些感性认识,经过迁移内化,能模仿运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例如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中调达受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后来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皇榜后却把九色鹿的踪迹向国王告密,这样的行为课文里哪个词语可以概括?(“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这样的行为和课文里哪个成语意义相反?(“知恩图报”)这样安排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容易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表示此类行为的词语的总结、概括、积累与运用。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5

  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6

  有幸与君相识于“韦慧鸽语文名师工作室”,我倍感庆幸。是您让我感觉到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纯属虚度光阴,是您给我指点迷津。相信此刻的我,迷途知返,为时不晚。

  从教以来我一直思考的是“我怎么教?”的问题。曾几何时,我备课时总是煞费苦心的把一篇课文里所能提炼出的与内容有关的问题串成一串进行教学,自认为“串糖葫芦”式的教学方法,完整无缺的内容分析,再加上“别出心裁”的过渡语,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尽善尽美”。但此刻,爱不释手的捧着你,我却惭愧不已,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在盲目施教,误人子弟。

  庆幸在这本书中遇到了一群善于思考和研究的名师团队,更庆幸在他们的遇到困惑时有一群资深教授不吝赐教,及时点拨。每一次的品读过后都是良久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现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念转变上,而应该进行实践转变。目前我应先思考“我教什么?”的问题,给自己的课堂确定航向,而这航向应该“精准、简洁”,这样有了明确的方向后,才能用好“课文”这一例子,教好语文。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徐家良教授的一番点拨,又使我豁然开朗,原来课文仅仅是语文的“缩影”,我们要用好语文课文,才能达到教好语文的实质目的。

  每一次品读,都是心灵的碰撞,引发我久久难以停息的思考,尽管肤浅,但我相信,持之以恒的坚持,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愿与君为友,以期助我成长!

本文标题: 语文科课论课程基础读后感(233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30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星星上的人 读后感(《星星上的人》简评)舒乙春饼读后感(《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