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

发布时间: 2023-02-09 09:01: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没有人愿意做另一个人的幻象。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发现自己被迷恋时就沾沾自喜,从而乐于被迷恋,甚至制造...

如何评价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

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没有人愿意做另一个人的幻象。只是,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发现自己被迷恋时就沾沾自喜,从而乐于被迷恋,甚至制造幻象,让对方迷恋。真正解决婚恋难题的心理学读本!  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爱情的知识,多数其实是关于迷恋的。迷恋的爱,是虚假的你与幻想中的对象之恋爱。因而,我们发展出种种爱情的病来。真要走到真爱,就必须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时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解读爱情,提出从认识自己内心的角度来看待爱情。爱情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对方的原因,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出了偏差。武志红,既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又是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1992年考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已帮助大量患者恢复健康,重获幸福。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现为《心理月刊》专栏作家,网络视频节目《跟武志红学心理学》主讲人。著有《为何越爱越孤独》《为何家会伤人》《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梦知道答案》等,个人作者超百万册。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原文摘抄:

1)每个家长都在严重地伤害孩子,但丝毫没觉得自己有问题,都认为错在孩子

2)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3)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4)人的诞生:子宫出生(不可选)、恋爱(可选)

5)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寻找恋人

6)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

7)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才产生的,而是过去造成的

8)恋人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

9)不要将恋人当作爱的工具

10)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11)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是其与父母相似的地方

12)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

13)别拿自己的尺子两对方

1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

15)揣测、评价、出主意

16)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17)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18)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

19)配偶是陪伴你一生的人

回顾:《为何家会伤人》是本心理学著作,作者武志红先生在这本书中抨击了传统家庭观念,在书中作者提到家庭对人的伤害远远高于其它心理症状对人造成的伤害,因为它是以父母,最亲密的关系为主要施加对象,在书中作者用十分丰富的案例描写家为何会伤人,而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出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远远偏离大众的思想观念,例如书中对缘分的描述,缘分=恋上“爸爸”或爱上“妈妈”,人们在恋爱过程中一见钟情的本质是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异性父母的影子,从而能够重新再成为孩子,修复自己童年的创伤。此外在书中作者特地强调夫妻关系应当是整个家庭关系的核心,每个家庭应当首先做到夫妻双方相爱,其次才是父母孩子,一旦夫妻双方的关系发生扭曲,造成烦丈夫,爱儿子;“没”丈夫,爱儿子;太愚孝,轻妻子的现象,整个家庭的关系便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造成家庭内部的“三家关系”,因此作者强调“配偶才是真正陪伴自己度过一生的人”。

亮灯时刻:《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自己的第二次阅读,第一次阅读还是在上一个寒假期间,由于当时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深,难以接受其中的观点。但随着半年对《武志红心理学课》的学习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越来越认可其中的说法,吴军先生曾在《硅谷来信》中说过,有时候我们应该教育的是我们的父母而不是孩子。在生命初始父母就是孩子的权威,这个权威效应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的心理课上心理老师说学过心理学的人都不太愿意生孩子,当时听到这句话时仅仅当做一句玩笑话,但现在有了特别真切的感悟,可能是因为恐惧的缘故,因为见过太多的人生悲剧,恐惧自己一次看似无意的脾气发作给童年时期的孩子留下阴影,最终影响其一生的命运。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或者说心理学给我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能够从另一个视角解读我们正在做的事,看似合乎情理天经地义的一些事情提出自己的解释甚至是与整个社会相违背的解释,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性,而关于什么是人性,我们可能一无所知。

书摘: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书名:《为何爱会伤人》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阅读时间:2021年8月6日~15日

1.找一个相守一生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只要同路就好,可以结伴而行,不至一生寂寞,足够了。

2.当然,很少有人会明确地期待不幸的爱情,我们一开始总是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到了后来才发现,所谓的爱情居然与童年如此相像,那个我们寄予了很大期望的异性,原来与令自己失望的异性父母那么相像。

3.我了解的所有爱情悲剧,都反映出两个信息:第一,危险的信号很早就被当事人感觉到了,但当事人没有尊重自己的感觉;第二,每一个自由恋爱导致的悲剧,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主动推动的,不管你看上去多么无辜,做得多么完美,你的爱情悲剧,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

4.恋爱时,我们都想找到“正确先生”或“正确小姐”。 然而,假若我们执着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相反,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

5.我们所坚持的品质——“好我”——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被别人接受。 我们对“坏我”有渴望。 我们不敢发展出“坏我”的品质是惧怕别人不接受自己。

6.但很多人对自己的那一套自我体系太执着了,意识上会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然而,他们的潜意识一定会驱动着他们去接近与自己不同的人。结果,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一种困境出现,他们非常讨厌某种人,但这种人就是不断地出现在他们身边。

7.我们选择和谁在一起,一定有这样一个意思——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我想拥有他身上的某些品质。

8.支配欲太强的男人会给女人洗脑,而支配欲太强的女人一样也会给男人洗脑。并且,洗脑成功后,这样的女人会更失望,因为尽管她们是女强人,但仍然会和多数女子一样,渴望男人能让她们依靠。所以,当看到自己的丈夫已没什么独立能力和独立精神后,她们会非常痛恨这一点,整日斥责他们没本事,但她们没有想过,这样的丈夫,也是自己塑造的结果。

9.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支配欲望,都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爱人身上:支配者是主动地强加,而被支配者则是委婉地强加。我们都不容易看到并尊重恋人的爱的逻辑,相反我们都执着在自己的爱的方式上,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这就导致了孤独,并且越相爱越孤独。所以,这是一个普遍问题。

10.目的很好,方式不对,这句话如果用心理学来说,其实就是“意识层面是好的,但潜意识层面是有问题的”。

11.这是大人最常犯的错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认为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必太讲究方式。但是,孩子和大人一样,不管父母借用的名义是什么,只要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对待,他第一时间产生的一样是愤怒。

12.必须强调,其实在很多情形下,等着对方提分手的人,并不比抢着提分手的人更有“良心”,更懂得爱。相反,等着对方提分手的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实是不想承担“做坏人”的恶名和责任。

13.这是很多人提不出分手的重要原因。 以下两种心理,让人做不了一个“感情的终结者”。 第一,赌徒心理。即,我投入了10分,希望对方能回报10分,但对方却只回报了1分,我太不甘心了。于是,我继续投入,希望能拿回那没有得到的9分。但对方一如既往地不肯给予回报,于是自己的损失越来越大,而“不甘心”的心态也越来越强。 第二,自恋心理。这样的人有另一种“完美情结”:我很聪明,我永远不会错。于是,当他们发现自己选错了一个异性时,他们非常难过,但主要不是为了这个异性带给自己的伤害而难过,而是为“我怎么会看错他(她)”而难过。由此,他们拒绝直面这个事实。相反,要么是拼命遮掩,对别人说,恋人是多么好;要么是拼命去改造恋人,希望恋人能变得好起来,但这种改造,目的并非是为了恋人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没有选错人”这种自恋的心态。

14.所以说,不肯与“错误的恋人”分手的人,并不都是“好人”。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完美情结”和道德制高点,既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也会牺牲对方的幸福。因为,感觉最终仍将是压倒一切的东西,他们不可能回避这一点,勉强与恋人生活在一起,最终使得他们对恋人的反感和敌意越来越浓,这样下去的话,就算不分手,对恋人也将是一种折磨。何况,很多有这种心态的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分手,那对恋人的伤害会更大。

15.真爱,需要决心、勇气和真正的责任感。懂得真爱的人,要为对方负责,但同样需要对自己负责。那些一味在恋爱中扮演“永远不会错”的人,其实恰恰是不懂得真爱的人。

16.真正的善良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在相恋的第一个月时就分手。

17.你认真地问问自己:我到底是渴望幸福,还是渴望这个想法得到实现。有太多人对于唾手可得的幸福毫不在乎,而宁愿舍弃一切去实现自己一个执着已久的想法。这些故事看多了,我慢慢地就失去了所谓的同情心,因为到底同情这样的人什么呢?要知道,这个结果正是他自己所追寻的啊。

18.第一,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完美的父母不存在。你的老公的众多优点满足了你的很多需要,但他的这些优点必然伴随着缺点,你的一些需要他势必不能满足,这一点你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因为不管多完美的恋人都一定有他的缺点。 第二,需要警惕自己角色的变换。童年时,你被挑剔。现在,你可能反过来开始挑剔恋人。并且,无论如何你都不满足,而这不满足是为了有挑剔的机会。 要想脱离这种困境,办法或许只有一个:接受。首先是接受童年的欠缺,接受自己父母的真实形象,放下对父母的怨气。其次是接受恋人的不完美,明白无论多么好的恋人都不可能完美,而且恋人的优点与缺点总是并存的。最后,感谢那些已经拥有的一切,试着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之上。这时,你就会看到,那“其他方面的85分以上”的成绩有多好。 同时,多问问自己,我成长的责任该谁负责?或者,当心神不宁的时候,至少可以问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要的究竟是幸福,还是一个幻想?

19.如果仅通过我做咨询的经历则可以说,女人是想抓住男人而不得并由此感到痛苦的人。

20.难道,孩子的价值就是成为一个传递怨气的通道吗?

21.当然,假若父亲不是一朵花,也没有必要非将父亲美化成一朵花。关键就在于,对你自己而言,父亲是谁,你与父亲有过什么样的真实往事。马丁·布伯说:“你必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义。”这句话也可以用到你与父亲的关系上——你必须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这一重要关系的存在。

22.看起来,我们要的是婚姻、地久天长、绝对忠贞、我是唯一的等完美的爱的仪式,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我的存在对于你是有意义的。 许多人因为失恋或离婚到我这儿来,他们真正纠结的,就是这一点——我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一旦得到了确认,他们的心就可以释怀了。

23.假若我们真的可以尊重自己的感受,那么,每一次美好的感受,它本身就是一个爱的证明。 我们之所以期待别人给爱一个证明,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将别人视为强大的。或者说,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都将自己当成了孩子,而将对方当成了父母。更何况,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很有限,很少有人能承受这么巧妙的考验。 从根本上而言,是我们自己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去学着尊重那正在发生的爱与美好。

24.真正的合一,是你彻底了解了自己,也彻底了解了对方。你先明白,你和他是两个不同的人,但你们在长时间的相处中驯养了彼此,突然有那样的刹那出现——你们碰到了彼此的心。这样的时刻一再发生,最后你们两人的精神交融在一起,两个人宛如一个人。然而,你们两人的精神独立性依然存在。

25.将心打开后,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心得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心得如下:
接触到心理学,其实是很多年前从小巫的育儿书开始,当时小哥还没出生,看得我如梦初醒般”惊叹"自己的无知。"无条件的爱""自由"界限.这些词我都是从那时开始的,也知道了很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从此爱了"心理学家"写的书,慢慢地走上了”认识自己"的道路。在认识自己的路.上遇到了武志红老师,读他的专栏,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我完全被折服了。每一篇都清晰了我脑海中那种蒙胧的认知,感恩遇见!
《为何家会伤人》,是我正式读武老师的第一-本书,里面精准解析了中国家庭的婆媳关系,子关系,夫栖情感关系模式的根源,只有一句话:恍然大悟!

影响人一生的三种关系——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泰戈尔说,“房子是壁与梁的组合,家庭由爱与梦想构成”。

家庭是人生旅途中的栖息之所,是我们实现梦想所需情感和精神动力之源泉,应当充满温馨和快乐。

但现实中,家庭却往往并不完美,不仅如此,往往充满了各种问题,甚至带来巨大的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园,让我们的生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不让家庭成为个人成长的阻力,甚至带来伤害的地方呢?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家庭关系的情感模式,阐述了家庭当中各种主要的关系,以及背后的运作机制,阅读之后对我的启发很大。

家庭中最主要的三大关系,即夫妻、婆媳、子女关系,本文就其中一些感触颇深的心得分享如下:

一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第一位。

家庭中涉及很多关系,父母关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夫妻关系。

曾奇峰则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健康家庭的夫妻,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

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而他长大后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如果父母相爱,家庭则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

如果夫妻关系有问题,无论是父母关系,还是子女关系,都很难良性发展。所以家庭中居第一位的,是夫妻关系。

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应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也不可为了父母而忽视妻子。

如何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呢?

亲密的夫妻关系至关重要,但建立一个好的关系却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完全左右另一个人,因为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需求。

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二  婆媳关系 —儿子是关键

婆媳关系在中国是一个普便存在的家庭问题,也是家庭矛盾的的关键点。

婆媳关系看似是婆媳两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婆媳和儿子的三人关系。婆媳关系的核心是争夺家庭的主导控制,问题的关键则在儿子身上,儿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吴军在《见识》一书中,写道自己家庭和和父母岳父岳母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很少争执和矛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共识,“在我家,我和妻子是主人,他们是客人,他们没有发言权,而如果去了他们家,他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我们没有发言权。”

所以在婆媳关系中,要努力达成共识,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维护妻子作为女主人的地位,儿子不能和母亲站在一边,也不能逃避,这样会让妻子感到孤立和心寒。

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严重的恋子情结和糟糕的婆媳关系,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与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如果是儿子,就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三 亲子关系——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现在小孩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卯足了劲,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网上就传出,很多孩子,从小一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过过周末。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看似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实质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自我心理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也实现了。具体有三种常见类型

父母把焦虑转移给小孩

有一种最普遍的情况,父母会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进步,没有办法去适应社会,所以他会把自己的期望转嫁在儿女身上。

这些父母花所有的时间,参加各种培训班,不停的提高,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全部附加子女身上。

并且因为付出很多,所以他期望也很高,稍有挫折,自己和小孩的压力和挫折很大,有时弄得整个家庭鸡飞狗跳。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慢慢对学习没了热情,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证明家长自己优秀

还有一种家长自己很优秀,也希望孩子优秀,所以孩子成了他证明自己的一种工具和方式,而忽视了孩子独立的个体和成长的意愿,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

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家长把理想投射到孩子

还有些家长把理想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很多知识分子便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成为社会上的精英他们才能够满足。

马丁伯格将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她钱一种是把一个人视为完全平等的一个人,尊重他的个性和独立意愿,而后者的特征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物体,当做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

很多父母就是忽视了孩子的独立性和选择,而让还自己成为了实现自己意愿的工具。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太早实施所谓的精英教育,争夺起跑线上的优势,很多家长用力过猛,导致自己焦虑过度,孩子压力过大,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适得其反。

更重要的是会养成孩子单一的价值取向,认为学习和成绩就是一切。很多小孩的个性和品格都受到严重后果的影响,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抑郁,甚至自杀。有些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自私骄横,社交能力差,不与能与人建立关系,都是这种模式的副产物。

孩子是天使,父母则是守护者。

学习很重要但不是一切,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是丰富的。学习知识,建立完善的人格,有自己的主见,有健康的价值体系,能够认识世界,能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并非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小结

家庭式关系的核心,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原动力。原生家庭的影响,无论好坏,都会持续一生。

原生家庭每个人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反省,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持续不断的改善提高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实现自由和幸福。

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尽力成为合格父母,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让给我们的子女能够生活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让家庭成为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让他们的生命能够灿烂绽放。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30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很想念读书时候的我,是因为现在再没有那个时期了吗年代感读后感(战争的年代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