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莉莉的信读后感200字(给莉莉的信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2-08 01:39: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巴金的(给孩子的一封信)读后感200字左右急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只懂得吃,人活着就是要给世界出一份力,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巴老闻名中外,可说是...

给莉莉的信读后感200字(给莉莉的信怎么样)

巴金的(给孩子的一封信)读后感200字左右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只懂得吃,人活着就是要给世界出一份力,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
巴老闻名中外,可说是文学中的登峰造极者。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他只会给那些重量级人物写信,但没想到他也会屈降尊笔,写给那些家乡那些平凡的小孩子们。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关怀下一代的“老顽童”。
巴金爷爷也真是的,只不过收了40篇家乡孩子寄来的信,就硬是拖着病体给孩子们回信,他做人也太过认真了吧。可当我读完巴金爷爷全封信后,感动便充溢整个心房,我也就能彻底明白了巴金爷爷那颗良苦用心。
为巴金爷爷那完完全全那份爱,为巴金爷爷对待孩子们对待生命的那份一丝不苟……读着读着,我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个羞涩俏皮的小女孩和一个个蓬头垢面的小伙子正一起聚集在村口,眼巴巴地等待着巴金爷爷,准备接他呢。在那拖着鼻涕的小脸上,那充满神韵的眼睛里,饱含着真切与深情。那深邃的眼眸里,就一直有那么个人儿,晃啊晃的。那人是巴金爷爷吗?
巴金爷爷对生活的认真还在于他还是个特珍惜时间的人。在他生活的每一分钟里,他终归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别人,只要别人快乐了,那么他自己也快乐,并不求一分回报,只求能使紧皱已久的眉头舒展。他似乎在为别人活着。
“……他的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巴金爷爷是伟大的,这么多慷慨激昂的文字,只属于他一个人。但他在文中写到:“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度过了这一生。我写作不是我有灵感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想,在这段话中,饱含的感情不只是谦虚,还有别的一点什么,还有爱国。他将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全部倾注在文学上,也许这就是他为何将文学达到高峰的一个原因吧。
如今,巴金爷爷已跑完了生命之线,他默默地将手中的文学接力棒交给了我们新一代,以求再创造一个登峰造极的神话,我们怎能辜负他老人家的一番心意呢?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得让巴金爷爷的思想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会手擎奉献、服务之接力棒,做有追求的思想者,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追求奉献的快乐!
识得巴金爷爷,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可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吧。只是知道有这位慈祥的老人,知道他的文,每一次提起,不觉都有暖暖的感觉,仿佛是秋风吹过心田一样舒畅。但是突然有一天得到巴金爷爷去世的消息,心中最温暖的地方似乎被尖锐的针狠狠地扎了下,痛彻心扉——我伸手抚摸着温热的胸膛,我知道这时候我的心已经悲伤不已了。
那一位坚强、乐观、慈爱的老人,再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也只能借由他的文字去纪念他,不、我甚至连“思念”这样的词汇也不敢轻易地使用出来,因为他已经成为我们固有的精神了,揉在筋骨里面,混在血液里面,和我们骨肉相连,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他从我们的灵魂深处剥离开来。
若单单说“巴金爷爷的精神”,却已经被人说烂了,说俗了,或者我早出生几十年还能将就,现在说起却有些惺惺作态了,免不了落了下乘。忽然想到闻一多先生,那个不屈的人曾经把自己的创作比作“戴着枷锁跳舞”。虽然对于“枷锁”有太多的诠释,但我宁愿相信这是时俗中的挫折,纵然双脚被撕扯得血肉模糊,可依然能划出属于自己的弧线,而巴金爷爷也正是一个能够坦然面对挫折的人物。
巴金爷爷的坦然来自勇敢和对未来的热望。巴金爷爷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作风严谨、富有礼教色彩的家庭环境自然给了年幼的巴金爷爷深厚的影响。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的父亲也随之辞官隐退,于1917年去世;巴金的祖父则在1920年也跟着去世了。这时候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的巴金爷爷已经俨然成长为了一位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文学青年了,他没有对未来表现出惧怕和惊恐,反而觉得是个可以把握和突破的机会。巴金爷爷认为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而他将行动也附注于了现实:1920年至1923年他一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还参加了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也参与了组织“均社”,勇敢地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从早期的巴金爷爷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在年轻时就很果断,不曾盲目、迷失,把理论和实践都结合在了一起。
年轻时的巴金爷爷尚且如此,成熟的巴金爷爷就更加坚毅了。秉承着这样的精神和态度,在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爷爷用文学为武器,以信念做笔锋,辗转在上海、广州、桂林、重庆。他担任了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40年至1945年写出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则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而在抗战胜利后,巴金爷爷带着喜悦与激动之情,继续燃烧着生命之火的每一点光亮笔耕不辍,实在令我们赞叹、敬佩。
这样的巴金爷爷,许多人都是从他的代表作《家》开始熟识的。我也是同他们一样。《家》这部长篇小说诞生于1931年,是当时刊登在《时报》上的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而从1931到如今的2008年,《家》的光芒已经燃烧了将近了一个世纪了。巴金爷爷的文笔并不像现在许多文学家的那般浮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朴实,简单而不简约。《家》维系的是生活,生活维系的也是《家》,细细咀嚼的是生活的每一寸,而巴金爷爷在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却像被“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流水陈载一般相得益彰。《家》描绘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变迁史,生活在这样的家族里,每个人都像木偶人一样,想抓住命运的丝线,却没有自主也决定不了何去何从,失去了自由也就像失去了生机如同失去了生命里应有的光华!《家》这篇小说里最可悲的人物是大哥觉新,因为信奉“不抵抗主义”,他失去了追求所有幸福的权利,也断送了一切美好与爱情。而与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觉新相比,觉慧却表现得很勇敢,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形象。总之,这样的家族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内里有巴金爷爷描绘的芸芸众生,形形色色。写的人心痛,读的人悲切,时代在哀泣;现今让人珍惜,回顾那样的故事,我们更应该展望未来,把握住身边的事和人。
巴金爷爷是如何展望未来的呢?上了年纪的巴金爷爷总是不忘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如果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那么巴金爷爷就是研究花儿如何才能健康生长、绽放的专家。他十分爱惜自己的外孙女端端,因为小小年纪就苦于学业,但他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能在学业的困难面前坚强起来。他对端端如此,对每一个孩子的期盼都一样热切,充满了关怀。这时的巴金爷爷就是那位慈祥、平易近人的老人,但是在对待过往恶习上面,他却是坚毅、目光锐利的战士。
他是火,温柔地带每个人的心灵照明,让他们找到人生的正路,同时也刺烫了每个想要破坏这种安静宁和平祥的坏人双手!他就是火,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燃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巴金爷爷。

《致女儿的信》读后感

帮帮我,写一下这个的读后感·500字左右··
<<给女儿的39封信》读后感(转)
文字,在我觉得那是最容易融化并融合感情的东西。在那个时代,一对爱人因信件彼此牵手,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亲子之间,因信件增进感情,当亲人仙逝后,还可以找出来回忆、体味当时的情谊……友人、师长……都醉在这这滴滴浓情的文字中。
人类在感情的天平上总是平衡的。文字其实一直都是人类感情的寄托。或许在仓颉造字时的初衷只是为了抛弃掉“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但是现在文字却成为了人类世界中感情最人性、最深切的表达方式;是那坚硬而粗糙的外表里面的细腻和真挚;是人人都热爱的感情艺术……在这本书中39封信的主人公有患了重病、就要永别人世的父亲;经受过生活沧桑、历练的母亲;外国父亲;还有篮球明星隋菲菲的母亲……这些信件封封饱含深情。“爱情,亲情,金钱,罪恶……”所有此时主题都是感动。可能他们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是这些“世俗”却完全无关紧要。一切的一切,在这个天平上永远等值!这一次的阅读我仿佛深深地陷入了一个感动漩涡。每看一封家书都会落泪一次。但并不是因为我太感性,而是因为39封信中处处充满爱意的语句都会深深地触动我最柔软的感情神经;不经意间就流下了还在颤动着的泪珠。39个 “爱的结晶” 就像传递火炬一样,把温暖、热情用血液无限地传递下去……
前一阵子我不断地看各所高校流行一种“家书教育”, 大概就是要学子们在学校给父母写一封信。这时,这些莘莘学子们纷纷拿出纸笔,他们心中那些“古老” 的秘密被慢慢掀起尘封;多年积蓄的感恩被一点点捧出……我并不知道他们写下了些什么,但是当他们收到亲人的回信时眼睛都变得异常的闪亮。往日硕大、坚强的身躯,现在却怀抱着父母回信痛哭。可我相信这涌出的泪水就是从心底那个未经任何污染的泉眼里喷发出来的。还有很多学子特意跑回家,向亲人表达自己的感激或者是……有的,积压在心中多年的“亲子矛盾”都因这封小小的家书被爱、被亲情化解。
合上这本书,我的心依旧在颤动。比如那位患了重病、就要永别人世的父亲给女儿这样写道:“可爱的女儿,爸爸和你玩过好多次捉迷藏的游戏,每次,都是我藏起来,你一下子就把我找了出来。你找不到我的时候,爸爸就自己走出来。 不过这一次,爸爸要藏到一个你找不到的地方,藏很久很久……你先不要找,等你十四岁的时候,再问妈咪,爸爸藏在哪里,好不好? 不过,爸爸不能随便地跑出来,不然就输了……”虽然这些话听起来很容易,就像在开玩笑。但我心里总是酸酸的。为人女儿,我闭上眼睛甚至都可以想象得出这位父亲含泪而写下这封“诀别书” 的样子。父亲这是在呵护一颗幼小、稚嫩心灵。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概内容是:“一位母亲在女儿5岁时离开了人世,但父亲对小女儿说:‘宝贝,妈妈现在在睡觉,你不要去打扰她。她要睡好长的时间,等你长大了妈妈就睡醒了’就这样小女儿盼望着母亲‘醒来’盼到了16岁。而这个‘秘密’也守候了11年。在这个时候,父亲轻轻地告诉小女儿,其实妈妈早已亡故。可女儿已经16岁了,早就懂事,又怎么会不明白呢?不过是为了父亲这个‘美丽的谎言’就一直盼望着母亲的‘醒来’的一天。”这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讲完了,是一个美满而感人的结局。而在书中,虽然这个“父亲版”故事还没有结尾,但是我已经能够感受的到故事结尾时那种震撼心灵的爱,看到了亲子之间相拥时的幸福画面。
那段日子,每当拿起这本书畅游在“爱的海洋”的时候,我也在不经意间想拿起了那支被遗忘了很久的黑色钢笔,铺展开一张有点发黄红格子的稿纸,写下心中那时的感受;写下对于爱的感激;写下作为女儿要对爸爸妈妈被爱的感恩;写下……,写下……写下一切美好的感动。不断地想着,就感觉这张稿纸好像它太小太小,写不下这么多的文字,这张稿纸又好像太大太大,总也写不满心里不断涌出的太多太多情。
当我持笔伏案时,闭上双眼,噢!天哪!一点一点,一滴一滴的幻灯,我要怎样描绘才可以尽可能的完整?太多的感动浑然搅在了一起。别说是拿起笔杆,就是在酝酿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已经是打翻了“五味瓶”,味觉交杂,有酸有甜!可能我就是这样的太过“感性”了吧,眼睛又变成了珍珠泉,“嘀嗒……嘀嗒……”,凉丝丝的,欲止不住。
给女儿的39封信,39封散发着爱的芳香的精灵,点燃了生命的明灯。唤回浪子,融化误解……不仅仅是39封信中的亲人所传达的爱,请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还保存着哪怕一丝亲情的温存呢?
虽然现在的科技早就已经淘汰了写信,取而代之的是电话、短信、e-mail……可是倘若怀着一颗爱心,在信纸上写下心灵的日记,寄给远方那个还思念着的人时,就会有一种奇异的感觉缭绕心间。
父母们执笔写下对孩子殷殷的叮咛、不住地牵挂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孩子们则记录下对长辈的感激和尊重,折成纸飞机,随风的特快传递,在我看来这就是亲人间最温馨、最浪漫的事了。爱让祝福、牵挂、叮咛、教导、期望、感激……都永远的静止,并且保存。拥有时,可能不那么宝贵,可等到逝去时还能重新如拾起落叶般回味,那就是在缥缈的时空里,留下的深浓的爱和感动。这将是永远挂在天上的的一颗“爱之星”。也在苍白的世界留下了温暖、阳光、真情和虔诚。
这本书中亲情所幻化的爱,虽然平实但不平常!
本文标题: 给莉莉的信读后感200字(给莉莉的信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26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忠犬八公读后感400(电影《忠犬八公》观后感100字)人生第一课读后感300(关于人生第一课的读后感有哪些四百字左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