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读后感(李永军 欧洲人的权利意识 读后感50字)

发布时间: 2022-10-12 01:01: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读后感格式读后感格式龙应台三书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

欧洲人读后感(李永军 欧洲人的权利意识 读后感50字)

读后感格式

读后感格式龙应台三书
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唯美的网名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哥伦布的故事读后感

哥伦布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主要是后面的“感”,快点,谢谢。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哥伦布很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最出色的航海家,而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童年说起。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匠家庭。他从小就在家中的纺织作坊中帮工。多年的劳作及动手实践,培养了哥伦布细致、耐心的性格和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位他以后出海及绘制海图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热那亚是地中海北部重要和著名的港口,每天数以万计的船只在这里停泊。港内肤色不同、着装各异的人们,异国的香料、热带木料的信箱、千奇百怪的海上见闻,以及海产品的腥臭,给幼小的哥伦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优越的外部条件为哥伦布成为航海家买下了伏笔。在此需要一提的是,由于父亲经商失败,悲惨离世,使哥伦布对从商失去信心,这促使他将目光全部投到大海之上。当作为一个水手一旦成为可能的时候,哥伦布便离开了陆地,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青年哥伦布在热那亚商船上当水手,曾到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及冰岛一代。这期间,哥伦布积累了相当宝贵的航海经验。在没有经过正规的航海教育之前,使这些兴趣与经验支撑着未来的航海家。
1476年,哥伦布在航海途中的激战中落入水中,靠着一块破碎的船板泅渡到葡萄牙,从此在这里学习航海知识。此时,聪慧与勤奋帮助了哥伦布。是的,在这里,他学会了葡文及拉丁文,并利用这些语言深入研究了航海所必不可少的宇宙学和数学,并且学会了绘制地图和使用各种航海工具。更为重要的事,在航海强国葡萄牙,哥伦布在思想上为远航做好了准备:他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的富饶遐想无限,使他产生了到东方区的想法;他接触了学者托斯勘内里,接受了“地圆学说”,坚定了从海上到达东方的信念。至此,远航西去,就只欠“物质”东风了。
当哥伦布向葡国王室提出资助要求被拒绝后,他来到了西班牙。出于共同的对黄金的追求,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达成了一致(签订《圣塔菲协定》),他拥有了自己的船队、自己的船员,带着主的庇佑和任务起航了。
1492年8月3日,第一次西航开始了。途中,因长期漂流,不见陆地,水手几乎暴动。但他执著向西,于10月12日凌晨2点,在巴哈马群岛水域发现“陆地”。他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就这样,新大陆被发现了。
1493年3月4日,哥伦布回到里斯本,并于1494年4月底回到巴塞罗那,被授予重奖。至此,第一次航行胜利结束。
随后,哥伦布又于1493~1496年,1498~1500年,1502~1504年分别进行了三次西航,不断发现并“完善”这新大陆,新的时代到来了。

虔诚的基督徒
哥伦布的遗嘱中这样写道:“圣灵佑助,我获得了并在后来彻底明白了一种思想……承万能的主宰,我在1492年登上了印度大陆……”将死之时,哥伦布仍然不忘其“主”,其虔诚可见一斑。再哥伦布远航是悬挂十字军的旗帜出航的,他以此来说明为上帝传教是其己任,对“主”是忠诚的。而哥伦布西渡的目的之一便是传教,这既是“王命”,又是作为基督徒的他义不容辞的义务。事实上,西欧的基督徒们认为,不信仰上帝的异教徒应该以杀戮来消灭之,这就不难解释哥伦布在到达美洲后屠杀印第安人的行为了。哥伦布用屠杀印第安人来表明对上帝的虔诚。

变革时代的先驱
哥伦布的发现成为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15世纪欧洲人口急剧膨胀,新大陆的发现,是欧洲人有了可以移民的场所,也有了可以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石和原材料。但同时,这一发现却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毁灭。新航路地开辟,进一步地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美洲的橡胶、玉米、烟叶、番薯、可可与马铃薯等物产都是通过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传遍世界各地的。而欧洲移民则把大麦、黑麦、燕麦、水稻等植物以及马、牛、骡等牲畜带入美洲并生根发芽,这大大丰富了东西半球的文明交流。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此发现还致使西半球出现了一些与曾在该地区定居的各个印第安部落截然不同的新国家(美国),对旧大陆的各个国家带来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具有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
但是要注意到,引起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价格革命的大量金银,并非哥伦布一人带回,而是他与其后诸多航海殖民者共同掠夺的结果,若将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功绩归于哥伦布一人,太过牵强。

并非偶然
哥伦布与其他伟大的探险家一样,即使没有哥伦布,他的发现同样会被别人作出,这是历史的必然。15世纪的欧洲通商贸易四通八达,经济高速发展,此局面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刺激探险活动。我们似乎可以断言欧洲人迟早都会发现新大陆,且不会与哥伦布的发现相距很长时间。但如果不是哥伦布在1492年的探险中发现新大陆,而是此后的1510年由法国人或英国人来发现,那么随后的发展就会于今天的历史截然不同。
[编辑本段]发现美洲之谜
著名航海探险家克里斯多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曾声称自己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但事实上他可能并不是第一位登陆美洲的人。在哥伦布之前曾有许多人抵达到美洲大陆,甚至还在此定居下来。在哥伦布之前就有美洲土著居民在此生活数百年,此外,还有一些证据可以显示其他文明曾到达过美洲大陆,在美国和墨西哥境内曾发现过古代希腊和罗马钱币和陶器;在墨西哥发现伊西斯和掌握阴府之神的雕像,在美国大峡谷里发现了古埃及的文物,这种远古物品的历史均早于哥伦布登陆美洲的时间。
本文标题: 欧洲人读后感(李永军 欧洲人的权利意识 读后感5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20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教儿子今周他当家的读后感(今周我当家 家长感言)读后感盐(前面的前三页的读后感盐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