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之读后感(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0-03 06:53: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介绍人生犹如下棋,高手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低者只能看两三步。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古圣先贤在他们的典籍著作中给了我们太多的...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之读后感(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读后感)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介绍

人生犹如下棋,高手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低者只能看两三步。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古圣先贤在他们的典籍著作中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国学经典参得全、参得透,幸有南怀瑾先生帮我们解读,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大师之言,字字珠玑,相信国学大师的智慧成果会让我们受用一生。南怀瑾先生一生涉猎极广。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都有研究,并深得其精髓。在台湾,南怀瑾先生被人们尊称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南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专著30余种,本书是从其著作《庄子喃哗》、《孟子旁通》、《易经杂说》、《老子他说》、《论语别裁》中撷取的对国学经典的一些参悟,结合古今中外的例证。让我们在领悟国学精粹的基础上,对人生智慧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的前言摘要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让泱泱华夏屹立于世界之林,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归宿,在受到了长时期的冲击和漠视后,在最近几年又走向了兴盛。然而,大多数人只是跟风似的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国学知识,对国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不是十分清楚。实际上,国学文化是最含蓄实用的,几千年经久不衰留传下来的国学经典中,有太多指导现实的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若能细细品味,必能进退有据,挥洒有度,创造出和谐生活与成功人生。
和谐生活与成功人生,这是人们永远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但人生却如下棋一般,高手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低者只能看两三步。高手顾大局,谋大势,不以一子一地为重,以最终赢棋为目标;低者则寸土必争,结果辛辛苦苦地屡犯错误,以失败告终。如何能够步步为营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呢?很多人都在苦苦求索。其实,中国传统哲学家们的理论智慧就是最好的指路明灯。
比如:
《庄子》中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的名句,告诉了人们,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孟子》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名句,这话是告诉人们,要经常反省衡量自己,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激励人们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求进步。
《道德经》中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的名句,让人们懂得了凡事不要刻意求取的道理,越是刻意求取,往往越达不到效果。
《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名句,说的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一个人可以“独清”,但却不可以挑剔别人。
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是无穷的,这里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二。但仅从这几句就可以看出我们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只要你善于挖掘,必会发现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的智慧金石。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读后感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读后感
写读后感要注意
首先要设置一个境界 把你读的文章引出来 后面加一句 读了之后深受感触等话语
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然后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写出来 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文章的观点
最后升化主题
简单说就是四个步骤:引,议,联,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读后感

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章有感: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
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
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纇”。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
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
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
“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和灵魂变得越加的广阔。“德(得)”又像“道”一样渺小无名,甚至潜藏于草芥之间,不被人们认识、更不被人们认同,甚至还找来了“下士”们嘲笑。然而,唯有这样而“德(得)”的“道”才能善于辅佐万物、成就万物。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贷且成”。
最后,扣一下题吧!我自求道你来笑,要笑随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称得“道”?哈哈,补上一笑。
本文标题: 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之读后感(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78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植树的男人读后感400字(植树的男人读后感三百字)吃亏是福读后感(写一篇在吃亏中不断成长和成熟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