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掌控习惯》: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的成绩竟能提高37倍?!

发布时间: 2021-11-16 14:37: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图片来源:Behance@DanBejar你们知道什么是「习惯之圈」么?这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闭环:第一步,某样东西或某个时间、...

读书笔记 | 《掌控习惯》: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的成绩竟能提高37倍?!

图片来源:Behance@Dan Bejar

你们知道什么是「习惯之圈」么?

这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闭环:第一步,某样东西或某个时间、场景触发了习惯(cue/trigger);第二步,身体/大脑自动执行习惯(routine/action);第三步,得到了奖赏(reward)。

一遇到「触发点」,就自动执行,然后得到奖赏加强这个行为模式。

这就是我们的习惯。

无论是学习提升,还是时间、效率、健康等管理,都可以用这个圈圈来解释。对于打破坏习惯,建立好习惯,很管用。

比如,A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午3点吃一个甜甜圈+冰淇淋,有时候还会加上带奶油的咖啡。要改掉这个坏习惯,首先,要分析习惯圈圈:

Cue(Trigger):工作忙顾不上午饭,下午3点精力耗尽,渴望热量Routine(Action):高热量垃圾食品Reward:吃饱了

改变这个习惯,就可以从trigger入手:午饭好好吃,避免身体对过分渴求。同时从routine入手:下午工作累了需要一点刺激,可以站起来在办公室兜一圈,每天找个同事聊15分钟天。

于是这个困扰了A多年的下午吃甜甜圈的习惯,就轻松破除。

今年看了《掌控习惯》,在「习惯之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了一些方面的解释和建议。

我觉得相比之下,《掌控习惯》讲的会更有实操性一些。

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我们都很熟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递减」。正因为熟悉,我们也就不自觉地会在心里看低微小的效应,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引起更大改变的行动。

其实还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聚合」。意思是,在你做的每一件事上,哪怕做出极其细微的进步,最后会获得远远超出预期的良好结果。

用复利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道理。

起点为1。如果你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你的复利+本金会变成:37.78。也就是说,你比原来提高了37倍!

相反,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下来,你只剩下:0.03。也就是说,几乎已经退化成零。

书里举了英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例子。从1908-2003年这近100年时间里,英国车手在奥运会上只获得过一枚金牌。在最大的自行车赛事「环法自行车赛」中更惨,一枚奖牌都没有。

2003年,一个名叫Dave Brailsford的人(以下简称DB),成为了英国自行车协会的绩效总监。在他接手仅5年后,2008奥运会上,英国车手夺得了该项目60%的金牌。同年,拿下了环法自行车赛的冠军。此后,6年内拿下了五个冠军!

如此巨大的变化,DB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把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分解开来,然后把每个分解出来的环节都提高1%。

比如,测试许多凝胶,看哪种对肌肉恢复最有效;聘用医生教骑手洗手,减少感冒概率;为每位队员配备不同的枕头和床垫,确保每个人的最佳睡眠。甚至,把团队卡车的内部漆成白色,因为白色有助于发现细小灰尘,而灰尘也会影响自行车的性能。

就是这一点点的1%的小水花,累积出了滔天巨浪。

无独有偶,在另一本书上,我看到过一个类似的例子:NBA的Best Career Effort(BCE)。讲的也是通过各种1%的提升,把一支默默无闻的球队打造成了常胜将军。

自从get了这个理念之后,我变勤快了。

图片来源:Behance@Maria Nguyen

以前觉得无所谓的小事,比如整理桌面,我突然就有动力做了。因为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累加起来,都一定会提升工作效率的呀。


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开始豪情万丈:说的对,let’s做起来!

且慢。

边际效应聚合,难度不在理解概念,在执行。

为什么执行很难呢?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每一次行动,所带来的变化都只有1%,甚至更小,小到我们都无法察觉。如此,带来的正向反馈就很小了。最初的几个1%很容易实现,但很难长期坚持。

努力学习了一个晚上,分数不会立刻提升;去了健身房三天,身材不会马上变好;存了一点钱,想想离买房还差很远,顿时泄气。这一泄气,就立刻回到老习惯上去了。

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我们就会进入上图中的「失望谷地」,更受打击,于是对方法产生怀疑,早早放弃。

只有那些默默忍过失望谷地的人,会进入最后那一小段极其陡峭的上升。此时,人们会突然注意到他们的巨大成功,一夜暴富的故事就出现了。

哪有那么多传奇,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些人,只是因为复利曲线的绝大部分,都很平缓罢了。

反过来,这个收效缓慢的现象,在坏习惯上也一样会出现。今天吃了一根冷饮,肉不会马上长出来;今天忘记给爸妈电话,他们也不会怪我;今天没有复习,没关系只是一天嘛,少这两个小时不要紧。

恶果也会复利累积,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身体已经亚健康很严重了,朋友太久没联络,已经没什么话可以说了,「复习」了三个月,实际有效时间只有20个小时!

那怎么办呢?

我有两个经验可以分享。

第一,把大目标变成可数小目标,完成一次就会看到可以察觉的改变。

比如,刚刚开始健身时,我的目标总是很宏伟(但抽象):马甲线!蜜桃臀!后来,我具体化了一下:体脂率xx%!(自然就有马甲线了),臀围100!

嗯,比之前坚持了久一点点,但还是很快半途而废。体脂率和臀围是更容易观察到变化,但也不可能一练一变嘛。

然后我终于悟了,把目标改为:去健身房100次。虽然最后也没有完成这个目标,但那一年去健身房的次数,比上一年确实显著提高了。

反过来,你们也要注意,不要让这种可数改变,推动你往坏习惯的路上走。比如,很多人在复习GMAT的时候,喜欢「刷题」,就是因为做完一个题,就有一个「完成」的正反馈。而我们课程要求的反思和分析,会极大延长一道题的完成时间,结果却是不变的:还是只完成了一道题。很多人就会不自觉偏向前者。

遇到这种情况,除了让自己要不断强化「没有反思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这个信念之外,分析时采用1234笔记,也能部分替代「完成」的正反馈(写完一条就有完成一条的满足感)。

第二,不要间断。

这是我常跟学员讲的话。哪怕今天很晚回家很累了,你也不要中断复习。你可以只做一道题,只花5分钟,甚至只坐下来,看一眼笔记。

久而久之,复习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先变成习惯之后,不用每一次都动用意志力逼迫自己了,你的付出成本就变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过一段时间回头看,你就会发现,原本根本不期望的变化,已经发生了。

有过一次这样的「惊喜」,你就会被1%的力量彻底折服,以后再做1%的改进,动力就会足很多。

其实以上两个经验,我在分享时间和任务管理的文里,也都讲过。就是拆分小任务的道理。

但读完《掌控习惯》,明白「边际效应聚合」之后,我觉得还可以把任务拆得更小一点(以前确实还是看不上太小的任务,觉得没啥意义)。

比如,我们也可以在读者群试试,每天读一页书的打卡挑战?


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结果、过程、身份。

我们熟悉的决策顺序是:结果(树立目标)、过程(制定方案)。

我们熟悉的实现顺序是:过程(执行方案)、结果(达到目标)、身份(通过健身计划,达到健身目标,从懒癌变成健身达人)。

看完上面的「边际效应聚合」,我们明白了,决策顺序也是可以倒过来的:先过程,再结果。

不用树立目标、拆解目标了。直接就没有目标。只专注在过程:1%的累积上。比如,今天比昨天多走一步路,多做一道题。再比如,今天把健身服找出来,明天穿上去上班,后天做5个深蹲,以此类推,直到去一次健身房,然后就是两次,三次……

同样的,实现顺序也是可以倒过来的:先身份,再过程,最后结果。

举个例子。以前,我常会这样:看到一个健身博主,不但身材好,关键那种健康、活力满满的元气让人羡慕!决心以她为目标,发起健身挑战。然后看她社交媒体上发的怎么吃,怎么练。

从来没成功过 。

每次都死在「累不想健身」这一步 。

怎么办?

换个思路。先转换身份,再用这个身份激励自己开始过程,最后达到结果。

更具体地说,就是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我是xxx,会怎么做?

是不是很熟悉?What would xxx do?

以前我觉得,这是榜样的力量。但也会觉得,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成功无法复制。她会怎么做?一定会去健身。我会去吗?哎呀太累了算了。

所以,这里的「xxx」,不是人名,不是你的榜样。是你期望成为的那个身份。

图片来源:Behance@Koki Tsubomoto

我是一个健身达人,健身是我的life style,那么,我会怎么做?

我会去健身。

我会注意我的饮食。否则我(想象中)那么好的身材不毁了吗?我(想象中)辛辛苦苦练了那么多不就白费了吗?

我是一个爱自己的人,那么,我会怎么做?

我会停止买醉,停止自怨自艾,努力结交新朋友,不再给心怀叵测的人继续伤害自己的机会,多读书,建立新的兴趣。

我是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么,我会怎么做?

我总不至于从高朋满座,突然变成只想一个人宅家里所有朋友都不见吧?朋友约起来啊!我既然受欢迎,肯定很自信吧?说错话了大家也不会看不起我啊。

看,先转换身份,再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是不是比找一个榜样、树立一个目标,容易的多?

如果说健身、爱自己等例子,是比较容易找的身份,那么对于更复杂的目标,我们也可以用结果来反推身份:拥有我想要的结果的人,是哪个类型的人?什么样的人能减掉40斤?什么样的人能学会一门外语?

身份,也可以从信念中找:我相信惩恶扬善,那么面对霸凌议题我会怎么做?我不会沉默,我会发声,因为每一次对欺凌现象的沉默,都是在鼓励恶霸、坏人们去伤害更多的人。

我相信支持原创,那么对一篇好文章我会怎么做?我会转发,因为一键三连是对作者极大的鼓励(嘻嘻)。不要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你就是成就我的许许多多1%中的一个!


身份,决定了行为模式。反过来,行为,也会强化身份。你的身份就是你的「反复存在」。

书里有这么四句话:

你每次写下一页时,你就是作家。你每次练习小提琴时,你就是音乐家。你每次开始训练时,你就是运动员。你每次鼓励你的员工时,你就是领导者。

习惯 = 复利,习惯 = 身份,习惯也等于重复。

我们不但要「这里1%,那里1%」,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改善的小细节,还要「今天1%,明天1%」,重复多次同样的动作。

如果你是我的GMAT学员,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我天天逼着你们「重复枯燥的分析100遍」,因为我在课程里老讲:「做过的题怎么办?重做三遍!」

重复,才能创建新的肌肉记忆,新的脑回路,也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习惯。

仅仅知道如何打破坏习惯圈圈的原理是不够的,回到原文第一个例子:仅仅坚持一两周的健康午餐,和15分钟的同事聊天,是不够的。

你要重复重复重复。

当然,重复很枯燥。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习惯圈圈,就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提高重复的成功率:

第一,避免进入坏的环境刺激。

荣格曾说过:除非你让下意识意识化,否则它将支配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习惯的圈圈正是如此:遇到cue,自动触发routine,得到reward,全部在潜意识内自动完成。阻止这套自动化很累,所以,不要高看自己,要善于逃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建立好习惯时,则要让环境显而易见。如果你想回家能迅速进入读书状态,那就先把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创建出来呀(关灯只留一盏、打开音乐、放上香薰、手边放水、买一张舒服的沙发)。

第二,让事情变得更有吸引力。

既然知道延迟满足很难,就创造立时奖励。比如拆解任务获得「check」的快感;完成小任务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打卡观察进度等等。

第三,让习惯变得简单易行。

比如,在GTD的任务管理方法中,有一条「两分钟法则」:在2分钟内能解决的任务,不要放到待办清单上去,当场解决。这就能形成及时处理的习惯。

再比如,给自己制定一些「遇到X,则Y」法则,指令清晰化,减少决策的脑力支出。比如有实验就表明,让学生自己写下做作业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我将在圣诞夜第二天早上8点,到我爸的书房,完成这个作业),比直接承诺一句「我会做作业的」,实际作业完成率高多了。

这个「遇到X,则Y」法则,也可以用到习惯叠加上:把你的新习惯,粘在一个你的旧routine上。比如,你本来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是喝咖啡,新习惯是「喝完咖啡就看3页书」,很快,这个新习惯就会像「上完洗手间要洗手」一样自然了。

以上三条原理理解起来简单,但实操起来,需要去匹配个人个案的实际情况,所以,大家一定要耐心,多试几次,保持琢磨的习惯哦。


最后,我想来强调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习惯,会让你更加自由。

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以前介绍时间和任务管理方法的时候,总有人会说:记录是有效啦。但是要把时间记录成这个样子,累不累啊?

不累。

不是因为我天生强迫症,喜欢循规蹈矩,做事本来就有超强计划性。正相反,我的MBTI测试中,「计划性」这一条得分是极低的。我是一个喜欢变化喜欢天马行空,极其讨厌束缚和一成不变的水瓶座啊!

我打小就知道自己的性格,说真的,如果你跟十几岁的我讲:你未来能坚持每天记录时间,超过10年;你保持每一笔支出都随手app记录的习惯,也保持了10年。我绝对绝对是不会信的。

图片来源:Behance@Maria Nguyen

并不是我的性格变了,是我在无意间,把行为重复成了习惯:当年为了提高效率,想要记录一个月时间来分析一下。这一个月记录的很轻松,因为新鲜感还在。一个月后,记录已经变成了习惯。

变成习惯之后,我发现,每天记录几乎不花我任何脑力,常常是随手一记,都没察觉到自己已经记录完毕了。

原理就是《思考,快与慢》里说的,大脑的系统1和系统2计算体系。在上一篇讲理商的文中,我也提到过这个概念。系统1快,但是容易出错;系统2慢,但是耗能巨大。

习惯,就是将行为从很慢、耗能大的系统2,移动到巨快、耗能小的系统1里去。就是把每一个需要意志力推动,有意识的行为,通过重复,变成不需要意志力推动,自动运行的routine。

所以,学习虽然枯燥,重复练习虽然难熬,但一定要看到:它们都是暂时的。这就是万事开头难的道理:习惯的形成是难的,形成之后,是容易的。

你形成的习惯越多,也就是你愿意经历的「开头难」越多,你以后就会越轻松。你也就会越自由:匀出了很多脑力,去挑战更多、更有趣的事情。

Btw,上篇文里说的理商,也是习惯累积出来的,也是要先坚持go throuhg开头难哦。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都说自律的人最能成功。只是做到「自律」很难。可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自律不一定就是意志力超群,自律,也可以是习惯的堆积啊。

我是一个自律的人吗?绝对不是。我也会下班回家瘫沙发而不是去健身,我也常常熬夜,没有规律作息,我也会看网文看到忘乎所以。

可是,我身上却也有「自律」的行为模式:记录时间、记账、看书、写字、很少喝含糖饮料(因为热衷健身的那几年形成的习惯)。

我能这么「自律」,就是因为,这些已经是我的习惯。

用书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

你的净资产是衡量你财务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体重是衡量你饮食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知识是衡量你学习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生活环境的杂乱是衡量你整理内务习惯的滞后指标。

> 得到的结果是衡量你习惯的滞后指标。

本文标题: 读书笔记 | 《掌控习惯》: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的成绩竟能提高37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625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自我救赎——读《追风筝的人有感》《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