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不写对仗一点

发布时间: 2023-09-13 23:59: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4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句话有何作用?,当年周公辅佐成王,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而王莽辅佐西汉平帝,没有篡位时表现得...

为什么“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不写对仗一点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句话有何作用?

  当年周公辅佐成王,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而王莽辅佐西汉平帝,没有篡位时表现得谦恭敦厚。周公最终是忠心的,王莽最终是篡位了,这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如果周公在人们对他有流言时死了,人们便不知道他是忠心的。而王莽假如在谦恭的时候死了,也没人知道他有篡位的野心了。
  这句话的意思说明,看人不能看表面,也不能看一时,要看本质,看长远。对人的认识和评定,也不能完全绝对。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是何含义

意思是: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出自《放言》,全文如下:

《放言》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释义:

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扩展资料

作品评价

虽平乏,然明言间之理,文笔近众,此不可言为拙作也。(曹寅,《全唐诗》录)

平淡,平淡,放言,讲理而笔墨不精。(刘征,《唐诗随评》)

若说《放言》是好诗,它无它应有的气势或工笔,只觉它略显漂浮的感觉,如果能悟出道理来,别人也会说它是好诗。(张志公,《论白居易与他的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放言五首·其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放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此诗大抵说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第一句说周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匾之文未开,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不就会把好人当做恶人?第二句说王莽。王莽字巨君,乃西汉平帝之舅。为人奸诈。自恃椒房宠势,相国威权,阴有篡汉之意。恐人心不服,乃折节谦恭,尊礼贤士,假行公道,虚张功业。天下郡县称莽功德者,共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归己,乃眈平帝,迁太后,自立为君。改国号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阳刘文叔起兵复汉,被诛。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不就是一个完名全节贤宰相,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

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道:“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了;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如果周公在被人诬谄的时候死了,那么忠臣有可能落个不忠的下场;
如果王莽在礼贤下士的时候死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贤宰相,垂之史册;
意思是说人的好坏,不能只看一件事,一个时候,要日久才能见真心
如果周公在被人诬谄的时候死了,那么忠臣有可能落个不忠的下场;
如果王莽在礼贤下士的时候死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贤宰相,垂之史册;
意思是说人的好坏,不能只看一件事,一个时候,要日久才能见真心
人很容易被一时现象所迷惑。

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本文标题: 为什么“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不写对仗一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316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求一些现当代和外国诗歌理论专著诸位大佬这首诗如何,老师写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