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下这首诗,以及可否看出写者的水平及年龄

发布时间: 2023-04-04 11:01: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0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诗歌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鉴赏类别,鉴赏要目,...

点评下这首诗,以及可否看出写者的水平及年龄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 .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 .隐语 (谐音)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 .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 .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 .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 .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绝句二首 (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江碧”二句:江碧鹭白,山青花红,衬托得夺目耀彩。

   [鉴赏提示]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全诗写的是一幅幅浓丽春日的画面,表面上看似乎是孤立的,但结以思归的句子,就把久客思归,年华虚度的感情突现了出来。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广泛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轮廓,这些是所见。诗人还写了所闻,月落时的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的钟声。于寂静的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的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的“月落”、“乌啼”,同末句的“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寺院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人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的,写出了君山的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①镜未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 ①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应节。歌者边舞边唱,音调宛转动人。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明,实际却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说是。

   [鉴赏提示] 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这首诗由于它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常被人们所称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后两句是写女方对男方歌辞中所获得的印象,同时关合着景物描写。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的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翕,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 “千山”二句:写大雪中宿鸟不飞,行人绝迹。“孤舟”二句:在这严寒的环境中,写渔翁的独钓,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长安”二句:《录异传》:“汉时大雪,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千人。”

   [鉴赏提示] 《江雪》作于永州。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罗隐 (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子,新城(今浙江富阳市)人,因不满时政,诗文多寓讽刺,触怒统治者,曾十余次投考进士落第,晚年投吴越王钱缪,做过钱塘令等官。罗

  隐的诗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诗句后来成为谚语。《雪》,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诗人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雪”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为瑞不宜多”,大雪对城市贫民仍是灾难。

  两首诗都运用了铺垫手法:柳诗以雪境作背景铺垫,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作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两诗语言特色:柳诗精雕细琢,极度夸张、概括;罗诗简约、通俗、平实。

《感怀诗》古诗赏析

  《感怀诗(时沧州用兵)》作品介绍

  《感怀诗(时沧州用兵)》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0卷第1首。这首五言古诗,因为所写的时间跨度很大,空间范围也广,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和事更多,要恰到好处地把它们构筑在一首诗中,难度不小。作者在处理时,重点突出了安史乱后藩镇割据造成的灾难,不枝不蔓,显得措置有度,详略得当,而得心应手。

   《感怀诗(时沧州用兵)》原文

  感怀诗(时沧州用兵)

  作者:唐·杜牧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咸次)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

  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

  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慑惴。

  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

  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

  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

  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

  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只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

  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感怀诗(时沧州用兵)》注释

  1、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四月,横海节度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自为留后,文宗大和元年(827)五月,朝廷以李同捷为充海节度使,同捷拒不受命。八月,朝廷遂讨之。至大和三年四月,李同捷被斩,沧州平。据缪钺(杜牧年谱),此诗作于大和元年八月后。

  2、高文:高指唐高祖李渊;文即唐太宗李世民,其溢号为文皇帝。会:适逢。隋季:隋代末年。

  3、提剑:汉刘邦曾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事见《史记·高祖本纪》。徇:顺从。

  4、步骤:步武,追随。《后汉书·曹褒传》注引《孝经钩命诀》有“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语。三皇:指传说中的伏羲、神农、燧人。此句意谓唐高祖、太宗的功业可与三皇比美。

  5、沉酣:酒醉,谓德泽人民,使如醉醇酒般地薰入骨髓。

  6、旄头:昴七星又名旄头。古人认为旄头跳跃,则兵大起。箕、尾:二十八宿中星名。燕地为箕尾分野。此句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安禄山起兵反叛于幽燕。

  7、蓟门:即蓟丘,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8、胡兵:指安禄山叛军。

  9、咸阳:秦都,此指长安。

  10、宣皇:指唐肃宗,谥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走:奔走。此处为使动用法。

  11、否[pī]:《易》卦名,闭塞之意。开中否谓扭转危险的局面。

  12、蟠联:盘据联结。两河:河南、河北两道。

  13、烬萌:火的馀烬复萌。弭:止。

  14、齐蔡燕赵魏:春秋战国时五国名,此分别指淄青、彰义、卢龙、成德、魏博等五镇。

  15、宫徵(zhǐ):古代音乐五声中的两声。

  16、僭:越分。

  17、螭: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

  18、龙交尾:龙的尾巴互相缠结。螭头、交龙,为帝王宫殿、旗幡的文饰。

  19、署纸:在公文上署名。替:废弃。

  20、刳隍:挖掘城隍。

  21、(咸次):贪欲。寻: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以八尺为寻。

  22、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3、孱:弱小。

  24、血绝:子孙断绝。

  25、九庙:天子立九庙以祭祀祖先。

  26、赩:赤色。汗赩:指流汗脸红。

  27、韩彭:汉高祖时将领韩信、彭越。

  28、英卫:唐太宗时功臣英国公李勣,卫国公李靖。

  29、凶门:古代将军受命出征时,凿一凶门而出,以示必死之心。

  30、穰穰:众多。

  31、累圣:指唐玄宗后历代唐皇帝。

  32、阃外:门外。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33、慑:优虑,恐惧。

  34、凶器:古称兵为凶器。

  35、隳:毁坏。画一法:统一的制度。汉时,“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事见《汉书。曹参传》。

  36、流品:指官员的流品。蒙尨:杂乱。

  37、网罗:指法制。离弛:离散松懈。

  38、黎元:百姓。

  39、邈:远。

  40、萧然:骚扰不安。烦费:耗费。

  41、贞元:唐德宗年号。

  42、恣:放纵。绮靡:华丽奢侈。

  43、泰:《易}卦名,通顺的意思,与否相对。

  44、元和:唐宪宗年号。

  45、茅茨:用以盖屋顶的茅草芦苇等。相传尧住的是茅草覆盖的房子。

  46、封章:奏章的封套。绽:缝补。相传汉文帝宫殿集书囊以为帷帐。见《汉书·东方朔传》。

  47、伍旅:军队。

  48、庸:用。殷高宗梦得圣人,后寻得说,时说板筑于傅险,因以为姓,遂用为相。事见《史记·殷本纪》。周文王占卜,知将得辅佐,后得垂钓于渭水的姜尚,立为师。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此指宪宗任用裴度等为相。

  49、轰霆:迅雷。

  50、河南:指淮西、淄青两节度,均在原河南道地。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平定淮西吴元济;十四年二月,又诛杀淄青李师道。

  51、长庆:唐穆宗年号。

  52、燕赵:此指卢龙军与成德军所辖地。舁襁:舁,抬。襁,背负小儿的背带。此处指百姓背负着襁褓中的婴儿来归顺。《新唐书·穆宗纪》:元和十五年十月,成德军观察支使王承元以镇、赵、深、冀四州归于有司;长庆元年二月,刘总以卢龙军八州归于有司。

  53、顿颡:磕头。

  54、茹:吃。鲠:鱼骨。

  55、幄:帐幕。

  56、吞舟:指大鱼。《史记·酷吏列传》有“网漏于吞舟之鱼”语,此指反叛朝廷的藩镇。

  57、蓟垣:指卢龙军所在的蓟门一带。长庆元年(821)七月,卢龙军都知兵马使朱克融囚其节度使张弘靖反叛。见《新唐书·穆宗纪》。

  58、滹沱:即滹沱河。此句指长庆元年七月,成德军大将王庭凑杀节度使田弘正反叛。事见《新唐书·穆宗纪》。

  59、五诸侯:指唐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五节度使。长庆元年(821)八月十四日,朝廷发上述五道兵讨王庭凑。事见《新唐书·穆宗纪》。

  60、剪剪:狭小貌。砂关西:潼关以西。杜牧为京兆万年人,时尚未入仕,故自称“关西贱男子”。

  61、豁:开。洪溟:大海。

  62、扈苗:古代有扈、有苗两个部族。夏禹曾征讨有苗,夏后启曾征伐有扈。

  63、传说商汤以七十里,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而统一天下。见《孟子·公孙丑上》。

  64、韬:藏。韬舌:闭口不谈。

  65、阍:宫门。

  66、贾生:西汉贾谊。文帝时,上疏陈政事,以为天下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见《汉书》本传。

   《感怀诗(时沧州用兵)》赏析

  此诗题下原注:“时沧州用兵。”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横海节度使(治沧州,今河北沧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反叛。公元827年(文宗大和元年)旧历八月开始讨伐李同捷,公元829年(大和三年)旧历四月始告平息。据缪钺先生考定,此诗作于战争刚刚开始的公元827年(大和元年),杜牧二十五岁。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乱后,唐朝中央势力减弱,强藩悍将遂拥兵自重,分庭抗争,战争连绵不断,搅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生当唐朝末世的杜牧,面对藩镇的祸害和国家的危乱,心中忧虑,他以一腔青年热血写下了这篇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佳作,鞭挞了藩镇的跋扈,揭露了朝廷的无能,绘出了唐王朝的一幅西山落日图,表达了自己空有雄心而报国无门的苦闷。这是他早年以政治为题材的一篇重要的抒情长诗,可与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媲美,向有“诗史”之称。

  全诗一百零六句,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高文会隋季”到“沉酣薰骨髓”)追忆了唐朝的建立和唐初的政治,表达了对盛世的无限缅怀。在短短八句中,诗人从武功和文治两个方面,对初唐盛世作了高度概括。武功方面,在隋末动荡之际,高祖李渊和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顺从“天意”,仗剑而起,一举平定天下,开创了唐代万世基业,他们真赶得上上古的“三皇”伏羲、神农和燧人。文治方面,太宗在高祖之后,以文治治理国家,“贞观之治”的德泽深入人心,好像美酒一样使人陶醉。这几句虽然十分概括,但却生动形象,一往情深。其中“提剑”二字极为有力,刻画出了高祖、太宗的雄武英姿。以三皇比高祖、太宗,在比喻中见出由衷的尊敬。作者先从开国着笔,从盛世遥遥写入。这一方面是在为全诗造成一个历史久远而又气势恢宏的开头,为下文的洋洋洒洒、恣意雄阔的铺叙伏笔蓄势;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盛世的描写,为以下的衰世形成对比,预作衬托。起首雄健有力,独具匠心。

  第二段(从“旄头骑箕尾”到“剪剪还榛莽”)以极大篇幅,历述“安史之乱”以后七十余年间藩镇割据、朝廷衰弱、兵连祸结的历史。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述时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历史的巨幅画面不断变幻,但又明接暗通,纹丝不乱;议论时激情充沛,血泪齐流,感情波澜显得奔腾激荡,但又深沉顿挫,低回无已。这充分显示了作者坚实的笔力和精妙的构思。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旄头骑箕尾”到“血绝然方已”,这一层紧接第一大段,来了一个有力的转折。盛世的武功文治,已成逝去,安史乱起,“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此指京城长安)”,国运由此陵替。“宣皇”(即肃宗李亨)虽然平定了叛乱,一度中兴,但好景一度,接着就是无休无止的藩镇的祸乱,像灰烬熄而复燃,像草芽萌长不已。这些藩镇,他们盘据“两河”(指黄河南北),在军事上,自擅甲兵,“齐、燕、蔡、赵、魏”,各据一方;在外交上,互结姻亲,相为勾结,形成“合环千里”、“争为一家”之势,与朝廷对抗;在“法制”(此指制度、礼仪)上,刑赏自专,官爵自为,“僭拟”(臣僚擅用皇帝制度)天子礼仪,实际南面称孤。这一层开始六句叙“安史之乱”和肃宗中兴,气势抑后一扬,但只是淡淡一题,转而写藩镇的骄横,抑扬错落,详略得当。在写藩镇的二十句中,作者从各个方面历数他们的罪行,义正严辞,在满怀愤怒之中,包蕴着沉哀深痛。

  其次,从“九庙仗神灵”到“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在上一层叙述之后稍稍宕开一笔,直抒感慨:上有祖宗(“九庙”,皇帝的宗庙)的神灵护佑,下有四方的财物供济,为什么七十年来含羞忍耻,真是辜负祖宗和百姓啊!这既是上一层历数藩镇罪行后感情的自然迸发,同时也是转到以下叙述朝廷情况的过渡。接着,作者即从唐朝将帅无能、皇帝束手无策、军事处于被动、政治制度被毁坏、百姓更为困苦等几个方面,写朝廷处于日薄西山、岌岌可危的处境,读来令人自生悲戚之感。这和上一层写藩镇的飞扬气势,恰成比照。两相比较,藩镇那样强势,朝廷如此软弱,国家的前途不能不令人分外忧虑。于是,作者再一次感慨:“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意思是:那太平日子太遥远了,老百姓怕要长期遭受骚扰和苛烦的征敛啊!这两句与“如何七十年,汗赤色(音隙,大红色)含羞耻”暗中相接,加上“至于贞元末,风流(即风气)恣绮靡”二句,感叹的程度又有了加深,心情也更为沉郁。紧接着诗人的笔锋却突然一折:“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意思是: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却否极泰来,国家居然有了新的转折。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与第一层的“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暗通关节,似乎在抑扬起伏中,完成了一个小的循环。

  再次,从“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到“剪剪还榛莽”,这一层与上一层用顶针手法紧紧相连,极为自然,同时作者连呼“元和圣天子”的兴奋、踊跃之状,如在眼前,情绪高昂而热烈,这与叙述朝廷软弱时那种悲伤情绪,也形成强烈对照,不断翻卷起感情的波澜。作者热情地歌颂了这位一度压制藩镇叛乱的“圣天子”:他很节俭,用茅草盖屋,用群臣上奏章时的.封袋拼制帷帐(两句用典,暗以尧帝和汉文帝相比);他用人得当,从行伍中提拔将领,任用有才干的人为相。这样,终于平定了黄河以南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等人的叛乱,使局势一度好转。到了穆宗长庆年间,燕赵之地也终于归附,然而,这种兴奋不过是长夜中的电光的一闪,倏然即逝。藩镇割据,是唐朝末世的祸害,这暂时的部分平息,仍然挽救不了唐朝的危机局势。作者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接着又以十分忧伤的心情,叙述了穆宗以后藩镇的新的更大规模的叛乱。想不到平息叛乱难于上青天,而一旦失去却易如反掌,连太行山的道路也阻挡了,狭窄的路上长满了荆榛!在这些伤心惨目的描写中,随着国家局势的剧烈动荡,作者的激情也在大起大落,此时他从兴奋转入了低沉,诗歌以写景暂时收束,在一片苍凉冷落中,低回着无尽的怨愁。这里,“骨添蓟门沙”、“苍然太行路”,与此段开始的“风尘蓟门起”遥相呼照,使整段呈现回环往复之势,结构十分严谨。在夹叙夹议中,笔势汪洋恣肆,好似江河澎湃,奔流直下,充满着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

  第三段(从“关西贱男子”到末尾),是面对满目疮痍,自述忧愤。第一、二段重在叙事,而这一段却重在抒怀,感情的起伏跌宕加快,忧恨也愈来愈深。作者首先表示要以削平藩镇为己任,匡济天下,恢复高祖、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但紧接着却一转,自己的平叛主张可没有人愿意接受。表现了呼告无门、知音不遇的苦衷。然而作者仍然忍不住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表现了执着的追求,同时从激愤的语调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当前朝廷政治腐败、官僚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到最后六句,作者面对一败涂地的国家,忧、愤丛集的心情达到了顶点:“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聊书感怀诗,焚之遗贾生。”作者在想有所为而无可作为的矛盾中,心情极度悲切和愤懑,一想到糜烂的国事,就只有举杯浇愁,用沉醉不醒来强压内心的不平。然而,如果闭口不谈国事,未免使壮心受到屈辱;如果去向皇上陈说,又苦于无人相助。只有把满腔愤恨写成这首诗,可没有人来看,也没有人理解。只好把它烧了,送给西汉时为国事而痛哭的贾谊吧。这六句“奔流却似九回肠”、层层转折,纡回盘曲,而又奔流而下,雄浑中含着苍桑,激昂中透着悲愤,豪荡中满怀伤感,把报国无路的痛苦表现得曲折而又深沉,为整首诗作了笔力万钧的结尾,同时也留下回味无尽的忧思,发人深省,这正是“感怀”的题意所在。

  这首五言古诗,因为所写的时间跨度很大,空间范围也广,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和事更多,要恰到好处地把它们构筑在一首诗中,难度不小。作者在处理时,重点突出了安史乱后藩镇割据造成的灾难,不枝不蔓,显得措置有度,详略得当,而得心应手。同时,全诗以历史的进程为经,以感情的起伏为纬,经纬交织,熔叙事、抒情、写景和政论于一炉,水乳融合,把作者的激情包寓其中,显得气魄雄浑而又悲愤激切,读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古诗重散行,此诗也以散行为主,又插了不少对偶句,如“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刳隍咸欠万寻,缭垣叠千雉”、“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荡荡乾坤大,瞳瞳日月明”等,在自然流溢中,显得严谨整齐,也增加了语言的声情美。特别是从“茹鲠喉尚隘”到“失之易反掌”一节,除“一日五诸侯”二句外,全是对偶句,用来表现作者对局势稍好后藩镇更大规模的叛乱的难以言诉的忧愤心情,显得低回婉转,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感怀诗(时沧州用兵)》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如何理解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首诗因何而作?

谢邀:

开篇明义,“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这也是他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诗中的两句。

这首诗既是一首唱和白居易的诗歌,也是一首悼亡元稹等人的诗歌,诗的题目是《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原来刘禹锡从白居易的书信中听闻元稹(字微之)等友人去世的消息后,他伤感不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原诗如下: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解读这首诗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刘禹锡、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关系。刘禹锡一生阅历丰富,不光是仕途上的行万里路,更是因为他的“谈笑有鸿儒”的顶流朋友圈。

刘禹锡一生交往及唱和过的诗人很多,他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他与柳宗元情同知己,是金兰之交;他在贬居江湘时期与诗人元稹唱和,他与名臣令狐楚唱和的诗歌多达六十余首。

其中,他与白居易、元稹的唱和时间跨度很长。他们三人堪称诗坛铁三角,而他们之间的唱和也成为诗坛的一段佳话。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时间最早,从元和三年到会昌二年,此唱彼和将近40年。即使天各一方,亦未曾停止。大和三年,白居易将自己与刘禹锡的唱和诗编成《刘白唱和集》上下两卷,共收入两人唱和诗138首。

刘禹锡与元稹唱和的时间略后于白居易,约在元和五年。当时刘禹锡谪居朗州已有五年,而元稹刚由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们之间唱和的高频时段是贬居江湘时期,相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转折使他们经常以道义相勉、气节相励。离开江湘以后,他们唱和的频率与热度稍减,却并没有中断。

了解了他们三人之间的诗歌唱和和真挚友谊之后,再来解读这首诗,诗意也就清晰很多了。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吟诵起您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短歌。我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首联写的是刘禹锡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白居易在第一首诗中写道:“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第二首诗的内容是:“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颔联写到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对朋友去世的伤感之情极为浓郁,几近呜咽。刘禹锡的诗自然也应该呼应题中之义,伤感必然是唱和诗的主题旋律。

假如通篇这般措笔,那就混同于寻常的伤逝之作而未能跳出白居易原唱的腔调。所以刘禹锡这首诗中的颈联堪称全诗的精华,他直接以富含哲理性的思考超越了白居易的原唱。

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两句顿然擢升了全诗的境界:没有陈叶的凋零,何来新叶的生长?同理,若无前波的偃息,岂有后波的汹涌?蕴含在这看似写景的笔墨中的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

颈联是千古名句,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诗中里陈叶与前波喻指元稹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而新叶、后波喻指诗坛新秀,亦可指新事物。

在刘禹锡看来,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

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活下去。所以刘禹锡从生命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

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后,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这首诗,实现了诗情与哲理的水乳交融,映现于其中的超尘拔俗的胸襟、情怀与哲学思想认知。这样的认知不是偶然闪现的,而是贯穿始终的,宛若草蛇灰线,绵延于他与白居易唱和的全过程,这就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认知高度。

再后来,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再度重相逢,他们的唱和也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这也直接促致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刘白诗人群”的形成,这是中唐诗坛的文化盛事。

作为这个创作群体的翘楚人物,刘禹锡与白居易是后代所艳羡的“洛阳文酒之会”当仁不让的主角,而他们的唱和诗也是脱颖于其间的最具艺术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成果。

这首诗是白居易悼念元稹等故友去世而做的。这句诗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并且还安慰了别人,并且用新叶和前波来体现了自然的规律。
本意是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诗人借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与死的看法,认为生死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抒发了积极向上,奋发不已的精神,这两句诗是白居易为了哀悼亡友而作的。
这首诗主要就是白居易当时悼念一些过去的好友从而作的,能够感受到白居易深切的哀思。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文学评价?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他传世之诗一共就两首。而他被捧上神坛是因为被学者闻一多评为唐朝诗歌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因此《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那么,《春江花月夜》能否配得上这五个字的评价,如果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把这首七言古诗分析一番,便可得出结论。具体说来,这首诗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第一,韵律美,适合演唱,适合配乐演奏,利于传播。

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对流行于江南的”“宫体诗”(一种乐府诗)十分熟悉,这是他能写出《春江花月夜》的关键所在。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时期,到隋朝和唐朝初年依然很流行,内容以描写奢华的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丽,风格香艳,常配合乐舞来演唱,因此,被一些文人士大夫称作“靡靡之音”。

《春江花月夜》流行于江南吴地的乐府歌曲名,有固定的曲调、乐谱和韵律,张若虚在某个春天的夜晚,站在江边赏月观潮,被所见所闻触动心弦,就套用这个歌曲名,写了这篇《春江花月夜》。

可以看出,全诗语言清新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在节奏上起伏跌宕,旋律有时含蓄,有时激荡,有时悲怆,如同梦幻曲或小夜曲那样回环往复,把音乐的韵律美展现得酣畅淋漓。

因此,这首诗自创作出来后,就被配合琵琶、古琴、古筝等中国古典乐器进行演奏,甚至被直接当作歌词,传唱于庙堂和江湖,经过演奏与传唱,进一步提高了这首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春江花月夜》一诗,不仅言情,而且写意,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哲思,因此才一经发觉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于是就被推到了唐朝的神坛之上!

第二,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经久不衰,跟它本身的品质分不开,这首诗把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首诗里,张若虚在创作手法上非常讲究,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门见山,以极富有画面感的诗句,直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雄阔壮丽的画面,之后按照“景——情——理”的叙述结构依次展开,一步一步把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另一方面,诗人非常善于运用时空转换的手法,写景时,笔触在“江、花、月、夜”之间不断游走,并且常用动词来连接这些画面,语言生动、空灵、自然,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神话般的美妙境界,促使“春江花月夜”显得那样幽静,充满迷人的朦胧美。

第三,立意和选材很新颖,对乐府诗推陈出新,提升了乐府诗的品味,佳句频繁出现,成为后世诗人用典的范本。

《春江花月夜》虽然借用宫体诗的形式,但在内容上让人耳目一新,并没有沉浸在往日乐府诗刻画儿女情长的老套路里,而是以月亮的起起落落为核心,展开对人生哲理和生命意识的追寻,很好地提升了乐府诗的境界,并诞生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佳句,给后世诗人创造了用典的机会。

说到“用典”,经常写作的人都不陌生,用典是为了加强诗文的表达效果,特意对其他作者的句子,以及一些历史故事的引用和再创作,在诗歌创作中很常见。

《春江花月夜》里多个诗句成为用典的对象,比如:

稍晚于张若虚的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古》里有这样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显然化用了《春江花月夜》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盛唐诗人崔颢在《黄鹤楼》里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这句诗是对“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借鉴。

连大名鼎鼎的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里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一句,跟《春江花月夜》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明显是受了这句诗的启发。

可见,妙笔生花的诗句,永远是别人学习的模范。

个人感悟:

《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依然美得惊心动魄,直击心灵又不失含蓄雅致。《春江花月夜》一诗,不仅言情,而且写意,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哲思,因此才一经发觉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于是就被推到了唐朝的神坛之上!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被公认为旷世奇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那到底这首诗好在哪里?

一、突破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前面的宫体诗有一个突破。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却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二、气势磅礴,意境空明。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从江写到海,用海来烘托气势,一开篇就很有气势。“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三、旋律宛转悠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四、宇宙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话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

这八句话讲到宇宙人世间的一个最根本的现象,也是宇宙人世间的一个最根本的哲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

说下我的看法:

张若虚的春江诗绝对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孤篇压全唐”这个称誉未免有些武断。纵观唐诗,群星璀璨,不乏一些旷古奇作,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等等。

读书的时候,老师说《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当时我并不理解,只是觉得这首诗好长呀,要背多久呢哈哈哈哈,现在读来,才有了些许的诗意体会。

作者张若虚留存下来的诗作非常少,后人提到这首诗,称之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作者写此诗后,“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便延续下来,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

我们首先得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

1、被化用的次数多。

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化用了“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化用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用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曹雪芹更是仿照《春江花月夜》写了一首《秋窗风雨夕二》.

2、意境绝美。

春江花月夜,世间最美的五种事物,原本都是独立的,但是被张若虚合理的放在了一起,犹如完整的五线谱,营造出了温馨、朦胧、凄美、孤寂、落寞的场景,其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其唯美程度完全可以类比,范仲淹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和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对于其他的生命可能不重要,可是对这天晚上的张若虚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有意义,他看到了鸿雁,看到了鱼在翻腾,水面上出现了波纹,然后他留下了一首诗。

3、立益高远。

全诗写了两样最宏大的东西,时间和空间。“江畔何人出见”是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追问及探索,“人生代代无穷矣”是对自然的永恒的感触。这样高远的利益在其他的唐诗中并不多见。

张若虚就是个天才!!

有些人是专才,钻研一辈子可能才会出名,可能一辈子也出不了名。而有些人注定就是天才:

王希孟18岁就出惊天神作《千里江山图》,王勃一首《滕王阁序》就给中国成语史贡献了十几个成语,本杯的原作者张若虚也是个天才,人家乾隆写了上万手诗都没一首诗出名。一个张若虚就写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可以孤篇压全唐。可见真正的天才,他可能就是天选之材,后天培养出来的不是天才,而是熟练性。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的景色吧: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就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一千多年以后,我们在一个好像跟诗人无关的环境里面,读这首诗,我们可能不能感受到但是作者的感受,但是我们有了自己的意境,这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诗歌在唐朝达到了顶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物,而你知道张若虚吗?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之为“孤篇压倒盛唐之作”,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我觉得还是因为这首诗其实细品每一句都很绝,而且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当你去读的时候,就仿佛和一千多年前的作者有了一个对话,多么神奇的感觉!

这首诗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初读时也许喜欢“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话就勾勒出来一幅绝美的画面;再读却陷入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无限思考,最深情的是这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飞走了,但光影留了下来,鱼龙游走了,但水面留下了波纹,就像很多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痕迹,这么有哲理的话,太感人了。

张若虚作为存世很少的诗人,却有一首宫体诗被称为孤篇压全唐。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文学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很少出现,张若虚应该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普通人误传了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八个字出自他的《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也就是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宫体诗当中,的确不错。但是这也只是宫体诗的范围罢了。闻一多也很喜欢这首诗,说它荡涤了“梁、陈、隋、唐四代宫庭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

这也是因为宫体诗本身就是宫廷诗歌,其范围非常狭小,在一个非常小的分类当中,出现这么一首水平较高的作品,当然可以用巨澜来比喻。然而,这也只不过是在其宫体诗的范围内而已。

诗比人出名,“孤篇压全唐”里的美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译文: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时至如今,无数的人读着《春江花月夜》抒发思念,无数人听着《春江花月夜》,思考人生。月是永恒的,而《春江花月夜》让我们在望月时,找到情感的抒发口,思念不绝。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如此高的文学评价,主要是因为:《春江花月夜》全诗的意境非常的空明缥缈,非常的艺术。能够完美的体现了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是个体与宇宙,相思与哲理的碰撞融合;语言细致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

原因一:错落有致的音韵美

首先,我们从全诗的用韵方面来看。《春江花月夜》全诗共有三十六句,每四句换一次韵,总共换了九韵。具体来看,全诗开头用的是平声韵庚韵,之后分别用了仄声韵霰韵,平声韵真韵,仄声韵纸韵,平声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四句则以仄声韵遇韵结尾。从这简单的分析来看,全诗的韵律基本遵循着仄平仄平仄的节奏,平仄韵交替,音节高低起伏,一唱三叹,错落有致,给人一种佩环叮咚之感。并且,这种韵律的变化,还与每句诗蕴含的情感相得益彰,可谓是声情交融,婉转和谐。

另外,该诗在字的使用上也具有一种韵律的美感。此诗题目叫做《春江花月夜》,诗人便在诗中四次"春"字,十二次"江"字,两次"花"字,十五次"月"字,两次"夜"字来呼应题目。这五个字,交错着在诗中出现,景物流转之间,情也在随之变化。而在这五个字当中,"江""月"二字用得最为频繁,"江"是载有扁舟的江,"月"是带有情思的月,唯这两者,最关情。

原因二:深邃辽远的哲理美

《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以往那些单纯写山写水的诗有很大不同,与那些抒发人生哲理的诗不同,与那些专写离愁别绪的诗也有不同之处。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将山水之景,哲理之思,分离之情,都写进去了。完美地做到了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唐之前,两晋的玄言事专注于枯燥的说理,南朝的山水诗着力于模山范水,齐梁时的宫体诗则华丽有余,此诗一改此前的种种模式,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古人借月写相思的诗句不少,如最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写男女双方分隔两地而产生思念之情的诗句不少,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独写人生哲理的句子亦有不少佳作,比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似乎只有《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完美地将三者统一在了一起,填补了诗歌史上的这种诗歌的空白,对于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这首诗中,张若虚将一轮明月写的别具匠心,写的凄惨痴情,并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将音韵、诗词、观念及其感情结合得如此极致,因而,才有“孤篇盖全唐”,这般之高的点评。

《春江花月夜》简介

《春江花月夜》出自唐朝诗人张若虚之手。

这首诗用的是隋代乐府的旧题,下笔富有生活气息,清新秀丽,引人入胜,从题名便可以看出此诗描绘的重点,一个"春"字,一个"江"字,一个"月"字,题名字字珠玑,缺一不可,但却是以"月"为重点写作主题,以"江"做了背景。

本文标题: 点评下这首诗,以及可否看出写者的水平及年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989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诗什么水平点评下这首诗,以及可否看出写者的水平及性别年龄之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