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解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 是不是在宣传读书无用论

发布时间: 2022-09-19 11:01: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00

百无一用是书生什么意思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这是一句诗,出自于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黄景仁(...

如何正确解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 是不是在宣传读书无用论

百无一用是书生什么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这是一句诗,出自于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 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可以说是浅显易懂,只从表面,便是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不过可能很多并不知道,那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原来是出自这一首诗。

黄景仁一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一直郁郁不得志,可以说是非常的悲惨,所以他才会有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书生是不是说,真的百无一用呢?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自嘲,他想到自己寒窗苦读了大半辈子,可是却依旧还是穷困潦倒,并没有改变什么。我们都知道这对于一个书生来说,他根本不会做生意,也不会种庄稼,想要生存下去,那么只能是去教书。

古代不是有这么一句,不为良相,即为名医,也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够做宰相的话,那么就去做一位名医。但是我们都知道,做宰相那有那么容易的事?即使是做一位名医,那同样也是需要从小开始,一个书生,他从小就开始读书,到了一大半年纪,想要去学医,那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了。

黄景仁无非是觉得自己一辈子,既没有科举考上,而且即不会做生意,也不会种庄稼,所以才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应当说这是非常的无奈,试想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而且又有才,可是却偏偏无法出头,不能进入到仕途,不能够造福一方的百姓,这对于我们的诗人来说,那是非常的苦闷。

黄景仁写过很多的诗,在清朝他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他的诗在当时也是有着极高的声誉,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用武之地。我们都知道官场,那是需要打点,再说黄景仁穷困潦倒,也没有钱去打点,自然是再有才华,那也是会被淹没。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对于读书,已经感到了失望,自己有着一肚子的才华,却是没有用武之地,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其实古代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一些人明明是满腹经纶,可是在科举的路上,还是一路受挫,始终也没有办法进入到仕途,一些人的才华也就这样被浪费,他们的意志,也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了,这不得不说,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清代诗文,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解释一:世上有千种职业,唯一
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此句显示现实中无力伸展志向的困境。
解释二:当代读书治世人才太过多了,百人之中才有可能有一个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显示当时人才鼎盛。
“百无一用是书生”那是过去的说法,在现代,有知识的人是受人尊重的。作家杨大侠杨科说道,知识就是财富。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书生无用国家还提倡高考?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心情不好;漂泊无根,到处碰壁发现读书不见用。

【出自】清代诗文,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杂感》是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

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凑泊,反语的手法突出诗人愤愤不平的心情。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

【原文】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被误解太深,知道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

世上有千种职业,唯一 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

百无一用是书生具体是啥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是: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具体分析如下:

这句话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原文为: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译文为: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所以可以看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意思。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鉴赏:

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凑泊,反语的手法突出诗人愤愤不平的心情。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

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种宇宙哲学的高度,是对全人类困顿处境的心理描绘;

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现在多用来形容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的困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感

解释一:世上有千种职业,唯一 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此句显示现实中无力伸展志向的困境。
解释二:当代读书治世人才太过多了,百人之中才有可能有一个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显示当时人才鼎盛。
单独这一句话就是说书生是最没用的,但是我们看书要看全文,不要断章取义。这句要结合后一句来看。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可以看出百无一用是书生只是自嘲而已,重要的是后面一句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百无一用是书生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其实不然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就是说读书人只知道唧唧歪歪,真正做事情的时候却无能为力的意思啊

如何看待“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

一、仕途不济,抱怨之情,

二、读死书,不知变通者,白眼书生

三,学而不用,惰性情随,遭人鄙弃者。

毛主席诗藏万卷,文敌五车。堪称一流的军事家。文可治国,武可安邦。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只是不善人生的借口罢了。

书生们,一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

二要把书读透,读活。心会惯通!

三要古文今用。

切记狼临终遗憾。它说,……,像这样的书呆子没有被我吃掉,是我终生的遗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因为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书生,基本都是单纯的读书人,甚至书呆子。

他们一心读书,对于身边事甚至家务事都不太了解。

这些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有限,更别说做什么大事了。

当然,不是所有书生都是如此,不过大部分书生实干能力较差。

所以即便是科举考试的优胜者,一些朝代也要先从翰林做起,看看你究竟有没有做事的能力,不会随便让你做官。

我们可以看看《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

书中这么写: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著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看看,范进母亲因为饥饿,连双眼都看不见了,可见老人已经有了生命危险。无可奈何下,这才将下蛋的母鸡也卖掉。

在这种需要粮食救命的危急时候,范进仍然一步一步的慢走,东张西望的招人买。

可见,范进在老妈如此危急的时候,仍然不知道怎么卖鸡救命,还是慢慢的张罗。

这绝对不是伪装,而是他确实没有什么生活能力。

试问,连基本生存都搞不定,何谈做大事呢?

相反,人家说“仗义每多屠狗辈”,混 社会 的帮派分子,自古以来可能不识字,出生卑贱,但人家好歹有实干能力。

你让范进去哪家妓院收个保护费试试看呢?早就被人打半死丢出来了。

所以,自己以来农民起义,大多是屠狗辈搞得。

比如黄巢是私盐贩子,就是地方黑 社会 ;李自成是逃犯;黄巾起义张角之流是乡村医生和神棍。
这首诗出自于清朝诗人黄景仁《杂感》
这首适出自于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一生四方奔波,穷困潦倒。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本身就是一名书生,从他的人生背景可以看出他一生的书生的身份和穷困潦倒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他所表达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是一种自嘲,说白了就是,“你看我这么大的才学却无用武之地,实在是可悲呀!”

从 历史 上看,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诸多怀才不遇的人却找不到用武之地,一生过的十分的清贫,想想都挺可悲的,古代一般读书人都立有大志,都希望考取功名,至少或当先生或当医生,内心极其孤傲,因为古人云,国有四民,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读书人在士、农两个等级之间(第一、第二等级),所以 社会 地位还是蛮高的。而商居四民之末,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读书人不屑于经商,商人和妓女在封建 社会 是一个等级,所以很多读书人一生过得穷困潦倒。

所以导致诸多的民间书生空有一副才学,却往往找不到用武之地,而又不屑于去做其他的营生,用现代语说也就是有一点清高的感觉。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在蕴含是什么?
封建 社会 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逐渐退却,国家的封建思想逐渐得到解放,但是中国 社会 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文盲, 社会 开始言论自由化,国家的文化普及只集中于少量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但是在民间 社会 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半文半盲的人,他们会认为知识分子没有什么用处,可谓古人云 百无一用是书生……

文革期间涌现出这样的一个现象,知识分子下乡接受农民再教育,一度兴起了“打倒孔家店,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热潮,一定程度上会给人这样的一种印象,读书有什么用这样的错觉。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高考开始恢复,国家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精英加入到国家建设的决策层!那么在极其注重 社会 实践的今天,“ 百无一用是书生” 反应着当下的知识分子应当注重 社会 实践,把自己的才学实实在在的用在 社会 实践当中才能产生真正的经济价值和 社会 价值,鼓励知识分子涌入到 社会 实践当中去,再说,马克思唯物主义是一套注重 社会 实践的著作!所以在现代的意义当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更多的是一种提示作用,或者说警示作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我想是对酸书生的形容,是对那种只读书,读死书,死读书的人说的。

首先来分开两个概念。一个是书,一个是书生。

先说书,那书绝对是有用的。自古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曾有世界名人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人们的上升通道基本是靠读书,考取功名,步步高升。自古成大气者也都是博览群书,精心思考。好比卧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因此才有草船借箭,借冬风之美谈。即便到了当代 社会 ,我们看那些成功人士,瞧那些商业大佬基本也都推崇读书。马爸爸还让高晓松先生开书单呢不是。

在说说书生,也可以说是读书的人。古代有个叫赵括的吧,熟读兵法,可是到了真正的现场一败涂地。这类读书的人就是读的不成功的。根源在于没有吸收,更没有举一反三,最重要的是没有结合实际,实地去运用。估计这句话大概就是说的这类人吧。

其实,书是书,读书的人是读书的人。书一定有用,读好了人也有用,读不好人也无用。

当代 社会 ,愿大家重新抱起书读,两条腿踏踏实实走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

这是对书生的毁谤,是对文明的反动。如果没有文化文字还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没有文化,法律如何制定, 社会 如何管理。国将不国。书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化者,中坚脊梁!

有很多读书人常常听到一句话,那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那这句话的意思理解着就像是表面含义吗?读书人真的是百无一用吗?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其实是一句诗,是清朝诗人黄景仁写的。全诗名字叫《杂感》,全诗内容是这样的:

这首诗大意是说,诗人我没有考上功名,我心情不好,找工作还到处碰一鼻子灰,我读了那么多书,现在却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唉,虽然活得这么惨,但我还是很乐观的,我还是喜欢诗卷,我还是喜欢找和我志同道合的人讲讲春夏秋冬,花鸟虫鱼。

这首诗黄景仁吐槽自己的一句话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嘲诗有很多,比如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时的鲁迅深处危险之中,作了这么一首诗送给朋友柳亚子,所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

自嘲诗就是有这么一个特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诗人嘲讽了自己,但实际上正事表明了诗人某种心态。同样的黄景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当时自己虽不得志,但我还是可以找到我的伯乐和我一起交流,就算做不了状元,也要像春鸟秋虫一样发出声音。

有些人评价自嘲诗为“文人式傲娇”,文人的小矫情,文人偶尔发的牢骚。我想,不管是一句诗或者是一段话,离开原文和诗人所处的生活背景来断章取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书生是古代的称呼,现代人来讲,就是读书人。现在的人能把这句话广为流传下来,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读书人”在现在这个 社会 上确实混的不咋地。

读书人读书读的多了,就会产生一种眼高手低的想法,其理想和欲望也比常人更高一筹,但是梦想有多少度的炽热,现实就有多少度的冰冷。这时,这句话就派上用场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理解的重点实际上在于“用”字,你做的这件事有什么作用啊?这个东西能做什么用啊?我们简直对这个“用”字着了魔,如果这件事情没有用,为什么还要做?是啊,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只要加上“用”字,就会有功利的意味存在了。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书生有用无用都得以事实为依据。这里的“书生”我解读为读死书的书生,不能将学与用相结合,就是读死书。这就谈到了哲学上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考试,成绩好不代表什么,物理化学满分你就能成为屠呦呦吗?不能。只有作为一名学者,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你才能真正的懂得另外一句话:

每当面对强权、金钱和人情世故,读书人常常会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似是而非的。

这话是中国古代书生的感慨。的确,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读书人为了科举考试,天天钻在四书五经里出不来,甚至还轻视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一旦不能学而优则仕,获得官场上的成功,是很容易发出这种感慨的。

可是,即便是古代的书生,在 社会 上要获得优势的地位通常也比没有文化的人要容易得多,除非是在大乱之世。

就拿清朝同治中兴的几个名臣来说,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哪个不是读书人?

所谓书,其实就是代表知识,书生用今天人的说法就是知识分子。人类其实越是远离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有知识的人就越容易在各方面成功。道理很简单,读书人的知识比较多,见识广,获得的信息也要多,自然机会也要多。此外很重要的就是,通常受过专业训练的读书人有一套处理信息的技能。

十九世纪,德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两个地方,还要赔偿巨额赔偿金,但这时候法国出现了一个书生,也就是科学家巴斯德。后来人们说,法国在战争中的损失,只要一个巴斯德就可补偿全部。

现代更是如此。比如说袁隆平先生,也是一介书生啊,可是他培育的稻种,养活了多少中国人。有哪一个政治人物或将军或富商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中国 社会 现在最风光的商人大概就是二马——马云和马化腾,如果不是读书人,他们还可以这样风光吗?

越到现代 社会 ,知识价值就会越大。西方的 社会 学好多年前还有一个详细的统计,大概是,在美国,平均来说,如果一个高中生一生能挣80万美元,那么大学生能挣100万美元,研究生可以挣到120万美元。具体记不清了,但这样的普遍调查的结果是确实的。

所以,书生有用没用,不能简单衡量某个个体。知识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所在,也是个人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

给你说下中国 历史 上最牛的两个不第书生。

一个叫做黄巢,一个叫做洪秀全。一个曾经杀进长安,一个差点灭掉大清。一个建国号大齐,一个自称天王。
本文标题: 如何正确解释“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 是不是在宣传读书无用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200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两首诗作水平如何如何评价诗句「黄花一杯酒,思与故人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