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和枫桥夜泊完美结合,看行不

发布时间: 2022-07-11 04:59: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5

我现在读初二了,老师叫我上台背两首诗要是课外的,各位大哥提供几首!难度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一、春景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再别康桥和枫桥夜泊完美结合,看行不

我现在读初二了,老师叫我上台背两首诗要是课外的,各位大哥提供几首!难度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

一、春景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
二、夏景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梅五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三、秋景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 张继《枫桥夜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山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 白居易《暮江吟》
四、冬景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
五、爱国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 杜甫《春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
六、山水田园诗
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独坐敬亭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山水:
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田园:
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七、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
八、友情诗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九、思乡诗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李 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十、动物诗: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根本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 罗隐《蜂》
十一、描写鸟的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十二、托物言志诗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 王冕《墨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 郑燮《竹石》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
十三、边塞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凉州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 卢纶《塞下曲》
十四、描写月亮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李白 《古朗月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十五、寓理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十六、惜时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诗中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花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树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2.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够吗?祝你上台背诵成功哦!祝你开心!百事可乐!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归?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送灵澈》--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再别康桥只要你背的下来
你询问的眼睛是悲伤的,
你的眼睛要探索我心里的意思.
正如月亮要探测大海的深浅,
我已经把我的生活自始至终暴露在你的面前,
毫无隐藏,毫无保留.
这就是你为什么不了解我的缘故,
如果它只是一块宝石,
我就能把它打成碎片,
串成项链,戴在你的脖子上,
如果它只是一朵花,圆圆的,玲珑而又芳香.
我就能把它从花茎上摘下来缀在你的头发上.
然而它是一颗心啊,
我亲爱的,哪儿是它的边,哪儿是它的底呢?
你不知道这王国的疆界,
然而你仍是这王国的王后.

推荐唐诗宋词现代诗各一首并说出理由快快!!!好的加20

唐诗个人特别喜欢的一首:《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无论从手法还是意境上面都堪称千古绝唱,诗人在赶考失意之后夜泊枫桥,钟声月落,寒霜漫天,融情于景,互相存托出一个失意忧伤的主人翁形象,可以算得上是抒情佳作了罢,细细朗诵,不禁梦回孤寂。
宋词要推荐:《钗头凤》陆游--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此词是陆游写给前妻唐婉儿的,陆游是宋代诗人,但是这首词在任何方面,都完爆苏轼的明月夜短松冈。最主要的地方在于:真情流露。苏轼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后,就去娶了小妾,而陆游因为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只好休掉自己深爱的妻子,这可以说是宋代版《孔雀东南飞》了。再加上此词在用词和音韵上的完美结合,不难看出诗人对前妻的眷恋之情和对自己的悔恨难以释怀。
现代诗推荐:《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如果是江南那么让人梦回萦绕,十个文人九个都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而小雨油纸伞的姑娘,已经成为江南的代名词,正是这一首《江南》,让我们沉醉在了诗歌的完美柔情之中,不可自拔。

打了半天字,望采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推荐理由:李白的七绝堪称历代之冠,而这首七绝更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推荐理由: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是对“词”发展的巨大推动,这首词正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理由:现代诗起源于民国时期,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唐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推荐理由: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宋词: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推荐理由:
作者所歌咏的梅,是生长在穷乡僻壤的一株无人理睬的野梅,她孤单一株,自开自落,没有人观赏,无依无靠,还遭到了风吹雨打的摧残。面对险恶的环境,不幸的遭遇,这株令人同情的梅花却在盛开于枝头美丽无比的时候无意去争春、在雕落于地面以后沁人心脾久久弥香,透露着纯洁自爱、不同流俗的高贵品质。
这饱受摧残、孤芳自赏、化粉犹香的梅花,实际上是陆游的自我写照。他出于爱国热忱,坚决主张武装抗金、收复河山,却一再受到南宋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的排斥打击。但他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结合陆游的身世再读这首词,就会感到更加亲切。那冷落、昏暗、风雨交加的环境,正是陆游处身其中的政治环境;那无意争春、听任群花忌妒的风度,正体现了陆游爱国无私、光明磊落、不屑于与投降误国的昏庸官僚们为伍的精神;化粉犹香的品格,正是陆游坚贞不屈、至死不移的崇高的爱国信念的写照。 作者采取拟人化的手法,用梅花比喻自己,借以表现他的信念和品格。本诗取决于写物的传神、比拟的贴切和寓意的深远,是有寄托的咏物词的成功代表。

现代诗: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推荐理由:
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意境幽婉而朦胧,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诗歌的表现手法纯熟,句式整饬,语调轻快,富于节奏感。开头和结尾的两句都使用了短句,这恰恰是对过客的描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来不及停下就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中间的句子都是用长句,采用轻俏的词语,如柔柔的柳枝,那是在写妇人,悠悠的,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怀念。诗中的意象都是诗歌手法的表现,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辞藻华丽优美,情感感人引共鸣。它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至今仍是喜欢得不得了。
不错

关于诗歌知识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的佳作。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属于长调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找关键字
先翻译。

求《枫桥夜泊》的赏析

长一点,可以有作者的,寒山寺的故事,诗文解析等等。rn谢谢,先给80分,好的话在加20分。rn不一定要快,有质量最好。rn可以不用整理好,找齐就行。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①,夜半钟声到客船②。

  张继的《枫桥夜泊》③,在题山赋水的诗作中,好像是在枫桥侧畔建立起 一座丰碑。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地点跨越过他了。 为了这一首诗,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胜迹或古董
了。
  古代诗人之所以不能跨越过他,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抹上中古时代色彩 的枫桥景色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以前,这二十八个字无疑已占尽风光,使后来 的人无从措手。崔颢写了《黄鹤楼》诗,竟使李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之 叹;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同样的情况如张祜的《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假如金陵渡和它对岸的瓜洲,依然大体上保持着这种风貌,那么,要跨
过张祜,同样也是一种极大的困难。而我们今天的诗人无疑是异常幸运的, 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新的建设,新的人物,给每一个角落带来了新的景 象和迥然不同的风貌,比过去巍峨壮伟得多的诗的丰碑,将会遍地涌现,从 而让前人建立起来的东西成为今天的对照,成为纪录历史的一段往迹。
这首诗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呢?仔细地对它的艺术技巧进行寻
味,我想还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里就尝 试探索一下看。
首先,我们看到了由远而近的景物层次,仿佛在一个透明的水晶球里出
现。这里面有秋夜的霜天,天脚的残月,老树上的栖鸦,树梢头还隐约出现 寺宇的轮廓;然后,在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就是夜泊的客 船。它们综合起来,便已初步构成枫桥的夜景。但光是这样,色彩仍然不够 强烈,我们发现诗人在设色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试看这里面,霜天和残月 是“冷色”,江枫和渔火却是“暖色”,它们分别交织在树、桥、渔舟、山 寺的暗影之中,各自显出或明或暗、或迷蒙或鲜亮、或平静或摇曳的不同色 彩。仿佛有哪一个天才画家举起淋漓的彩笔,给予这些色彩以跳动着的生命 似的,令人对各种形象平添了一层鲜明的立体的感觉。
但这幅彩画之妙似乎还不止于此,你再仔细看看,那么,霜天那种透明 似的明亮,和渔火的鲜艳的明亮是一种强烈对照,同时又是一种和谐。而霜 天的清淡和残月的迷蒙,它们既和谐而又有层次。再往近处看,渔火和江枫 彼此映照,又另具一种明暗浓淡的情态,衬托着桥、树和船的剪影。于是由 远景到近景之间,就出现了多样化的色彩和情调,使枫桥夜色显得无比地幽

① 寒山寺:苏州名胜之一,在枫桥附近。
② 根据后人的许多考证材料,证明唐代的佛寺,确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③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闾门外。

美起来。 不过,仅仅这些色泽和光影,诗人认为还不足以尽枫桥夜泊之妙,于是
他又写出音响和没有音响的冷寂,从而就点出了“夜泊”的特有氛围。本来, 从上面那些景色中,夜泊的旅客已经感到羁旅的难堪,而栖鸦的夜啼,却又 加深了深夜孤寂之感,使羁旅之情更为深重。就在这难堪的情绪中,不远的 寒山寺里,铿然发出震荡着夜空的钟声,随着音波的颤动,仿佛一下一下都 敲在满怀愁绪的旅客心上,而且仿佛还一下一下的敲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 我们此时好像也到了枫桥夜泊之处,和诗人一起谛听,并且勾引起同样的心 事了。
  可以看到,在这首诗里,形象、色彩、音响的交织融会,以及在交织融 会中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是如何巧妙地和谐。而这些又都要和夜泊的 旅人的心情溶成一片,不能显出割裂的痕迹;何况它还必须符合格律诗的安 排和规范。现在诗人却能够运用高度的艺术手腕去渲染表现。它之成为名作, 就并不是偶然的了。
这个是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挺有名的~~
他落榜了!1200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愧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允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了,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余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了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28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28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肆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编辑本段]诗人张继
  [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715-712年至779年(大历末年)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哙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不在了,太阳就要升起,极目天际,一片霜白。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睡醒后看到的晨境。所谓境随心生,昨晚的“愁”已随着那钟声逝去。
     吟诵这一句,展现在眼前的好似一张可尽情书画的素纸白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冲动。
    (乌,神话中一种拉太阳车的神鸟。如误作乌鸦解,岂不大煞风景,诗人则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愁绪难眠,不知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上隐约的枫树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境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
     吟诵这一句,如歌如泣,酣畅淋漓……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短短的四句诗诗人用了一整句,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半梦半醒之间有钟声飘进了客船,是不是为了涤荡我的愁绪,寒山寺半夜鸣钟?
     诗人由于“愁”而久久难眠,在真正入眠时时间概念已经模糊,使得诗人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寒山寺的“晨钟”误为夜半钟声。因为有违“晨钟暮鼓”之理,诗人或许也感奇异,故特地写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才有了这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诗人用浓墨来表现“钟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悠扬清灵的钟声帮诗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更是那钟声唤起了诗人的诗意。
     吟诵这一句,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了那来自于远古的禅院钟声的一次洗涤。
     后面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诗人完美地运用了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
    (禅院钟声本有使人怡神净心、空灵致远的效果,之所以晨时鸣钟,为的是帮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开始一天的修行。而禅院鼓声节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频率,音色浑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时擂鼓,为的是让出家人叩心自问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犯戒。)
     偶尔得闲赏诗,记下以上几笔。文中多处有异于教科书,也有异于《不朽的失眠》,更有异于《枫桥夜泊》新解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你若是学生,考试时请按标准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闲人,不妨也作翻赏析,自得其乐。
【注释】 ①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②姑苏:今江苏苏州。
③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 “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枫桥夜泊》鉴赏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本文标题: 再别康桥和枫桥夜泊完美结合,看行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861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首诗的格式规范吗最近看金瓶梅,不知道里面一句诗是啥意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