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下我写的古诗词,欢迎批评指正

发布时间: 2022-07-08 21:01: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7

古诗词教学评价古诗词凝练的语句,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

评价一下我写的古诗词,欢迎批评指正

古诗词教学评价

古诗词凝练的语句,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全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一、分散与整合

  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又如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等等。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学生:这是林黛玉的眼睛,你看她多么有神!这是林黛玉的双手,洁白无暇!这是林黛玉的脚,多么细腻柔滑……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多美了吧?可想而知,结果将会如何。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将文本逐步绘制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跟随作者经历了他的所见、所思,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古诗词赏析,最好有名点的。300字。。。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古诗词,推荐理由,我的感想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理由: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百度百科

感想: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活着,起码得有这样的自信,在任何挫折失败面前,敢于逆风行船,不屈不挠,沉着奋战,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百分网

古代诗歌评论如何写 800字704820996@qq.com

  
 评论古代诗歌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 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4、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刚强,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时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振奋 与颓唐、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总之,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任何时候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不同的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要了解各类诗歌常见的意象及其相关的主题。
  常见的古诗题材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胜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①送别诗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②爱情诗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
  《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③哲理诗
  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⑤田园山水诗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⑥行旅诗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⑦咏史诗(怀古诗)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⑧咏物诗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它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
  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主要有:
  (1)忧国伤时(卫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愤,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收复失地的渴求与喜悦等)
  (2)民间疾苦(百姓被盘剥之苦、战争徭役之苦、税赋劳作之苦等)
  (3)思乡怀人(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天涯羁旅之愁、)
  (4)怀古咏史(缅怀前贤、评判历史、借古鉴今、昔盛今衰的感慨、抨击统治者不念国家安危和昏聩残暴等)
  (5)山水田园(常借助对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或流露隐逸避世之情,或展示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寄托人生的理想等)
  (6)边塞军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边塞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或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抒发对将军贪功启衅的冤情,或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等)
  (7)赠友送别(或依依惜别的留恋,或情深意长的劝勉,或坦诚自己的心志,或表达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8)咏物言志(常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坚贞不屈、不媚世俗、乐观豁达、高洁脱俗、豪放粗狂等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9)爱情婚姻
  (10)宫怨类
  方法总结: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② 作家生活的时代;
  ③ 诗词的题目及“序”;
  ④ 作品复杂的情感;
  二、评价观点态度(见金版266页)
  鉴赏古诗词时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些常用方法: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句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 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在《诗之心得:怎样留住诗意》一文中,我说:“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那些喜好与人辩论诗的问题的人必须为之努力,这样才能增强语言的可信力。这时即使言论有所欠缺,别人也不至于揪住不放,因为能力可以证明经验。”有人提出,这样说是不是绝对了些?并指出,某些文学文艺评论家一生也没有写过小说、散文,也没有做过导演、编剧,不还是一样被人称道?我说,这个情形恰恰不适用对诗歌的评论,因为诗歌有它极强的独特性。
小说、剧本等文学艺术,基本反映人们生活里的故事,情节要求具体,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一般篇幅较长,有些评论家从来不好写或不善写,都是正常的,丝毫不会影响其评论质量。苏联时期有一位大评论家曾尝试亲自写小说,最后却主动放弃,自叹不如,也未伤及他在学术上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他尽管不善写(不应认为不会写,这只是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可他熟悉那里边的生活,对如何反映并使之成为艺术有足够的见地。诗歌评论则不同,中国历史上还没有那个评论家、理论家不善诗的例子。例如《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诗品》作者钟嵘,《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也都能诗。古代小说家、戏剧家也几乎都是能诗善词(曲)的,如关汉卿、吴承恩、曹雪芹。诗歌短的仅有几句话,这就证明诗歌是一种足可以信手拈来的文学体裁,写好固然不容易,可那是另一回事。
经验和见地是文学艺术评鉴的关键。连几句简单合辙押韵的言语都不能顺口诌来的话,谈何经验?见地又有何信?诗歌总的看是对形象性语言的运用,但也有抽象性的一面,这是由其简洁概括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像其它语言艺术那样可以将生活场景完完整整地可至粗可至细地描绘出来,因此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就不一定对得准诗歌的诞生过程,即不一定促成诗的必然产生。写如是,评亦如是。不过“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的主张只针对那些华而不实的专著、专论而已,不包括人们日常泛泛的对诗的谈论。
凡是带有抽象性的艺术,其评价就越离不开经验。从某个意义上说,诗词的抽象性是仅次于书法、音乐的,没有良好的实践修养是不可能有真知灼见的。经验告诉我们,诗是经灵感激发从毫无准备到脱口而出的语言艺术,是从诗意产生到记录的过程所必然指向的结果,这是其他语言艺术并不具备的。尽管对有的人而言从脱口而出到最终定格诗稿,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比如修改、润色,沉淀,但这并不能否定诗的速成性。所以照搬其它体裁的评论经验来评论诗歌是不恰当的,带着不谙诗之速成之法的明显缺陷来评论诗歌也一定会有欠缺。经验产生见地,“能诗”的经验才是评论诗歌的前提和要素。“能诗”是诗歌创作的一项发达能力,是有关诗歌一切经验的基础,写与评都要从这里出发,否则很难悟到诗歌的真谛到底在哪里。而“会诗”只不过代表一般的写诗经历或者能力,还不能上升到诗意无处不在,这样的人作为写诗启蒙老师还是可以的,如果作为诗评家还远远不够格。
不过当今正式的非正式的“诗评家”还真的不少,有的还大名鼎鼎,可这有何用?中国诗歌艺术本身(主要是旧体诗)并没有重新振奋起来。中国诗歌要想重新走入辉煌,就必须依赖广大的诗歌创作队伍,而且诗歌创作是诗歌评论的源泉,以古评古,以古评今的诗歌评论评价模式,过分强调欣赏,忽视写的经验,越来越凸显出它对新时期诗歌发展的不适应性,甚至制约了诗歌的发展。大量的诗歌创作队伍至少要比写诗的人少时,更能促进诗歌创作经验和水平的提高,这个观点恐怕是没有异议的。
任何艺术,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评论家,但艺术实践才是最根本问题。所以让人更轻松地参与写诗创作实践,这个“让”字要比多少个“评”字都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其实我们所说的“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正是这个意思,从实践的层面力主任何评论都应从激发人们主动写诗、爱好写诗出发,评论者要评写结合,不以纸上谈兵的方式要么把人评得瞎写一通,要么把人评得避难而退,谁都不愿写。当然这个主张里我们并没有排斥对待诗评应该有的科学态度,即坚持认为凡有益的评论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写诗也要主动去接受别人的评论评价,写诗与欣赏或创作与评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姊妹花,缺了谁另一个都不会太美丽。
况且,诗评与诗论还有所不同,即诗评不完全等于严肃客观的诗论。诗评,说到底是评价,诗论重在理论探索,二者虽然都是人经验和见地的反映,但诗论更着重于对诗的本原,创作和发展规律的探讨,是对什么是诗、怎样写诗以及诗的价值的认识,理论性自然要强一些,也没有多少感情色彩。而诗评则集中于对某一作品本身的领会和解读,因而诗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倾向性。诗论所运用的经验和表达出的见地,既可来自于亲身实践经验,也可来自于日常阅读所形成的学识性经验。诗评由于要深入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实践过程,仅凭学识性经验是不够的,诗评者必须是具有很高水平的实践者,所以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分析和良好的实践经验,是诗评最基本的要素。但是当下很多情形却不是这样的,很多诗评文章既看不出评者的实际创作能力,也看不出他真正深入了诗的作者的创作过程多少,甚至还没有读懂就赤膊上阵了,这很符合现今的浮躁风气,却不符合诗评的规律和诗评者自身应该尽到的责任。
又由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实在之神奇,独一无二,比如中国文学从民谣和占卜起步,人人便懂得追寻日月星辰与天地人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构想和借助适应了人的心理寄托,有利于释放生活中的烦恼与迷惑,诗歌很快便占据了主导地位;民间音乐的采集和宫廷音乐的发展,让上至帝王下至地方官吏都能以倚声填词为热;更甚者从毛笔诞生之日起,凡拿得起毛笔的人便人人不是书法家,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始终不能将艺术的探求(包括理论)与实践分开,所以今天也不便违背这个规律了,“别人实践,我来评”的现象,也就是毫无道理的。

一般都认为诗是形象语言的艺术,这没错。但如何把形象语言变成艺术?这中间的门道就值得说说了。那是什么呢?是抽象。形象语言必须经过人脑的抽象才能上升为艺术,诗歌就是最重视这个“抽象”的艺术。因而可以说,诗是运用形象语言以抽象化的方式结构起来的韵文艺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同一首诗歌的价值评判不同?有人说是人的好恶和欣赏习惯作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对诗的抽象方法的感受和理解有差异。诗的语言不过是作者给诗披上的一层外衣,他的真实内涵是通过作者抽象劳动完成的。然而在“七分衣裳三分人”的欣赏心理状态下,人的眼睛对本质的认识有些模糊罢了。所以对一首诗其作者抽象劳动的认识,必须要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才可领悟到。比如诗的语言是通俗还是华丽,是细腻还是粗犷,是简约还是繁冗,是严肃还是俏皮,等等,有人把这归结为风格,毋宁说是作者的抽象劳动或抽象劳动习惯使然,因为“风格”一词可以概括一首诗的特点,但不能因此而揭开它的本质。抽象劳动在其它文学形式中也大量存在,但深刻程度皆不如诗。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的语汇,谁都会说,但把这些结构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却是作者独特的抽象劳动的成果。如果用这种抽象劳动去写小说、散文、剧本,那最终也不是真面目的小说、散文,而是史诗(长篇叙事诗)、散文诗、诗歌剧一类的东西,或如古代楚辞、赋。诗的抽象劳动,其结果是语言的标志性。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一览众山小”(杜甫)、“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等皆属标志性语言,这些语言代表了诗人各自抽象劳动的深度,一经面世便不可被替代,后人可以引用,但不具新意的重复却只能是徒劳的。诗就是这些标志性语言的集合。古人所谓“炼字”、“炼语”、“炼句”虽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这层意思,但也不无误导,因为没有在本质上真正说清怎么“炼”的问题。标志性语言,因为其标新立异且前所未有的言语结构和内涵,往往被人喜爱而成为广为传咏的名言警句。可是任何这样的句子当时都是作者写来为全诗服务的,是作者在运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抽象劳动自然而然的结晶,而非为写名言佳句而故意累积成诗。现在写诗填词出现为追求警言佳句而写诗并乐此不疲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尽管众多,却不可取。为求佳句而写诗,必然离“苦吟先生”越来越近,而距在诗意调动下自由展现人写诗的情趣越来越远。虽然前者也不乏灵感刺激,但因违背了写诗的意义,其诗的价值也就打上了问号。这样的人评论起诗来定然南辕北辙,可能入得潮流,却找不到源头。我们的主张是为了杜绝这种情形,才提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是针对一些专著、专论而言的,不包括正常的交流心得体会的文字。
我不时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诗词在唐宋以后为什么要走下坡?读到的文章可谓不少,总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却又不能被完全说服。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中国文学形式发展的多样化,不是使诗词从主要文学形式中退避出来的主要原因,而是诗词本身自唐宋以后越来越被固化和神秘化所造成的。加之某些研究在贵族审美倾向的影响下的推波助澜,人们对待写诗填词态度从亦步亦趋逐渐走入过分谨慎,越来越不自由,创作热情的下降,创作队伍随之减少,自然导致了诗歌艺术的下降。遍览唐宋诸多诗家诗作,无疑可证明那时有文化的人大都能文善诗,可见写诗的人多了,能留传下来的好诗才层出不穷。是至毛泽东,旧体诗才有了新的突破。其原因在于他能主动打破僵化的束缚,以信手拈来似的创作热忱将诗词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如此丰碑,却如鹤立鸡群般孤芳独立,影响深远也让人望尘莫及,因为人们很难具有他那样的人格风范和豪迈经历。不过自此可以看出,人的创作热情、实践的自由感,才是关乎诗歌创作局面兴衰的关键原因。我相信当今网络中方兴未艾的诗词创作热,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这个端倪。
但是这个“热”,同时也伴随着对古典诗词的再挖掘。挖掘是必须的,不挖掘便不知其根之所在,不然热也是虚热。正如良马只有寻觅到了草原才能发现驰骋的天地有多大,可是这也意味着它从此肯再也挣脱不出套马杆,它走得越远被套牢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诗词热也离不开诗词欣赏,诗词欣赏时刻左右着诗词热的起伏。在评论别人诗词时,某些网站上所谓的专家、大师正在以倾尽所能的姿态,有意把人引向对诗壳的过分关注,而将内容、情趣、寓意的欣赏推于次席。相反,在对待古人诗词上他们却不仅能做到对内容的关注,甚至还能过分到牵强附会、任意引申的程度,对古人的创作自由也能给予尊重和理解。显然,他们对欣赏古今诗词存在着双重标准和狭隘的市侩风气,这和套马杆毫无二致。换言之,套马杆本无何不好,就看它被谁拿来如何使用。

另一方面,诗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也要反映生活,也要生活气息越浓越好。舞文弄字虽属于头脑中的躁动,但绝非是在脑子里一味地编织想象,而是放眼于真实的生活,并将实际的生活感悟及时地迁移到一时一地、一情一感被激发出的那一刻,直至获得一发不可收的文字能力。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一段段生活场景描述下来,就成了小说、散文、剧本一类的东西,诗却不是这样。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提炼性(从语言外部看是提炼性,从内部看则属人脑抽象行为),所以诗不是靠耐心和语言罗列(平铺直叙)就可完成的。诗不仅要求作者有使用文字的口头或笔头能力,更要有观察和捕捉生活的敏感,用提炼的语言来及时诠释这种敏感,诗便喷涌而出了。那么“敏感”哪里来呢?只能来自不断的且高密度的写诗实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主张“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的原因。人有能力是一回事,熟能生巧又是一回事,但二者却难以同日而语,因为其质量不可同日而语。
从人的一般心理来讲,写诗是个人情趣,不管出于娱人还是娱己的目的,都不是专门拿来让人说三道四的,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期待人欣赏,与人沟通。如果不能从内容和寓意上与写诗的人共鸣,读者或褒或贬之词很难保证公允,评论失于偏颇就更难避免。
诗既要提炼又要避免提炼过度。不提炼诗则不成诗,提炼过度则晦涩难懂。评诗只有体恤作者当时的心境和语言运用心理才能有的放矢,这是要靠写诗经验才能有所保证的。同时评古人诗和今人诗也有不同,古人诗里传下来的大都经过了沉淀,一是达到了怎么挖掘都不为过,一是使用什么态度评价古人也听不见。但是对今人诗,一定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尽量给予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适度地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这才是得体的评论,其“得体”也必然来自大量的写诗的实际经验。
还要说一下,那些非专论的一般的写诗读诗感受上的交流,算不上严格意义的评论或评价,与我们主张“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没多大关系,这样泛泛的交流即使提出很深刻甚至尖刻的意见,也属于正常且直接的感受,写诗的人是不该因此而感到伤害的。一个作者只有经得起人的各种推敲,他才能从中受益,才能让自己的诗走进好诗的行列。
任何人阅读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感受,且愿意将这份感受与作者分享,这是对作者多大的尊重和鼓励!这一点,要与还没有深入去感受作品就挑三拣四的所谓评论分开。当然如果读者把他的感受上升为专门的学术性评论,更是难能可贵,难道这不是哪一个作者都乐于接受的吗?有深入感受和有亲身体会的诗评才是最真诚的,也是最值得期待的。
交流感受和体会,是极其重要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有效方式,一个人从真实感受出发,可能有褒有贬,这时连他是否会写诗也不重要了,因为这样的交流与居高临下套用学识的评价不同,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写诗即便遇到了这样的“打击”,也应视作正好提高的机会。写诗既然是情趣使然,就不应该把它当做展现学识来对待,所以保持良好的情趣,诗才能写好,别人有些批评又有何妨?不过话说回来,写诗的人不能把自己写的每一首诗,都当做宝贝似的不忍割舍,这个会对作者形成桎梏,最终会影响诗的品质。好诗是从数量中挑出来的,属偶得,故不可为其所累。人最需要的是把诗意及时记录下来,至于诗写得好不好,可另当别论,不必计较。
以上我们从诗的评论、诗的创作和诗的作者三个方面,谈了主张“能诗方可谈诗,而不是会诗即可言诗”的理由。

用几句古诗概括这一段的含义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磋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呀,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作者:郭凤彩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郭凤彩,男,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诗歌鉴赏技巧谈
兰州十中 蒲涵云
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首联写了个任何人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本文标题: 评价一下我写的古诗词,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853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佐伊文艺】诗歌·铁鸟坠落有没有既写长篇小说又写诗歌的著名作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