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诗还有救吗 (当然这是选取过的虽然不是最满意,却是最近的写法偏向,感觉……少了诗的感觉啊)

发布时间: 2022-01-03 23:02: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3

请问有谁有关于韩国流浪诗人金笠的诗的资料,最好是汉诗解释这方面得。或者是和中国得一些人比较方面得也好~~谢谢大家,对时间和空间...

请问这个诗还有救吗 (当然这是选取过的虽然不是最满意,却是最近的写法偏向,感觉……少了诗的感觉啊)

请问有谁有关于韩国流浪诗人金笠的诗的资料,最好是汉诗解释这方面得。

或者是和中国得一些人比较方面得也好~~谢谢大家
  对时间和空间的焦虑,是金笠诗歌中的一大现象。在行吟诗人金笠的诗歌世界中,时间和空间构建出错综多变的空间,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自我放逐的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心灵痛苦和自我疗救:在不断的漂泊之中,时光流逝,故土日远,与此同时,诗人的青春和壮志也在时空的延展过程中不断地被消磨。是坚持心灵的自我放逐,还是遵循狐死首丘的天道伦常、和常人一样追求个人的事功,道德救赎和群体的道德伦常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而激烈的心理冲突正是诗歌发生的源泉,也是诗人试图达成和解的动力。在金笠的诗中,正确地理解其时空焦虑,则是通向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正确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

  一
  时光流逝的焦虑是人类共同遭逢的心理困境,在汉文化中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孔子在川上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叹,在之后的两千多年,感叹流年一直是诗歌中一个古老的主题。从汉末文人“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的追悔,建安诗人曹子建“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的喟叹,到西晋诗人刘越石“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的痛苦,更是将建功立业的焦虑注入流年之叹,使得这一主题的表现更加丰厚。

  不同的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都有他独特的感受和表现,对于金笠来说,时光的流逝和一般的诗人不同。在漫长的自我放逐生涯中,时间既是模糊的,又是清晰的,日复一日的流浪生活使得每一天的面目模糊不清,只有在变故骤生(如丧偶)或时节变易的某一刻才陡然发觉时光已悄然流逝,这一发现便在当下的那一刻具有某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前者如集中的《丧配自挽》,后者如《无题》,都表现出古诗“岁月忽已晚”这一模糊而清晰的时间性:

  遇何晚也别何催,未卜其欣只卜哀。祭酒惟余醮日酿,袭衣仍用嫁时裁。窗前旧种少桃发,帘外新巢双燕来。贤否即从妻母问,其言吾女德兼才。(《丧配自挽》)

  年年年去无穷去,日日日来不尽来。年去日来来又去,天时人事此中催。(《无题》)

  二诗合观,正可见出在流寓生活中的时间的模糊和清晰的双重特质,“旧”和“新”的对比在日复一日的时光流逝中显得更加惊心动魄,而二诗皆用“催”字来标识流年,较之一般的红颜白发之叹,更具一种情绪上的紧迫和沉痛。这样的意绪,在《过广滩》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几年短杖谩徘徊,愁外乡山梦里回。忧国空题王粲赋,逢时虚老贾谊才。风吹落叶三更急,月捣寒衣万户催。龌龊生涯何足叹,携杯更上凤凰楼。(《过广滩》)

  从首句看,此诗大约作于金氏壮年。诗中浸透着浓厚的羁旅思乡和流落不偶的情怀,是集中少有的情韵深长之作。清秋月夜,万户的捣衣声声,飘零的片片秋叶,无一不惊起游子的岁月之思。王粲在《登楼赋》中,一方面抒发了“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的报国之愿,另一方面,“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也流露出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金氏来说,无论是为国效力的热望还是归就故山的乡情,都只能是午夜梦回时的一腔哀怨罢了,在现实中的情境中不过是一场空。三更冷月下声声的捣衣声,触动的不只是乡情,还有对于龌龊生涯的更深一层的体认。在金笠的笔下,夜色中泛着寒光的落叶,在风急月冷的三更飘落,带有一种宿命的悲伤:生命是不由自主的存在,如风中的落叶,如在捣衣声中来临的秋天,大化流行,万物皆类,自身又岂能身外处之!

  在金氏的流年之叹中,春花和秋叶,是两个相当重要的意象,标识着天命和时光的无情。这使得金氏诗中看似普通的流年之叹无一不凄清冰冷,有一种浸入骨髓的冰雪美:

  五更冷梦同流水,一劫前生谢落花。(《木枕》)

  寒烟凝短堞,落叶下长洲。素志远黄卷,同心已白头。(《矗石楼》)

  知君去后惟风雪,怊怅离情倍落花。(《落叶》)

  而二者之间,金氏似更偏爱落叶。金氏之赋落叶,正如曹子建之赋转蓬、浮萍,皆物我同感,寄托深至。所以他在诗中一再反复地强调“怊怅离情倍落花”,并为杜宇只为落花而悲啼深感不平:

  萧萧瑟瑟又齐齐,埋山埋谷或没溪。以如鸟飞还上下,随风之自各东西。绿其本色黄犹病,霜是仇缘雨更凄。杜宇尔何情薄物,一生何为落花啼。(《落叶吟》)

  究其原因,则在于春花谢后,尚有万木葱茏、欣欣向荣的夏日;而落叶辞树之后,则只余萧瑟凄厉的秋寒和风雪——就如同终生行旅的行吟诗人一样,一旦离开故土,生命就只余一片冰肌沁骨的深寒。失去了亲人和故土的遮蔽,行走在人生的荒原之上,四面来风的旷野里他无遮无挡,就像是飘零在秋风中的一片落叶——以笠为名,大约也有这一层意思在。且落叶辞树之后,归其本根,这对于金氏来说,更像是一个隐喻,也只有在那个时刻,诗人可以摈除内心的背负,用失去了生命滋养的灵魂拥抱故土。

  时间的痛楚,若从哲学方面去深究,是不可解的,然则诗人自有他的和解之道。古诗十九首在慨叹长生不可求之后,直言“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提倡及时行乐。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更是从大化流行的天道出发,抒发了人生逆旅的感受,最终也不免归结到放浪形骸、现世的享乐上来。其《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篇则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10]金笠集中《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一篇,即是取意于此。细读此篇,我们可以探知金氏是如何用传统的理论来消解时间带来的恐惧和痛苦,从而达到心灵的和解的:

  造化主人蘧庐场,隙驹过者皆如许。两开辟后仍朝暮,一瞬息内浑来去。回看宇宙亿千劫,有道先生昨宿所。无涯天地物有涯,百年其间吾逆旅。蒙仙短长篇,释氏康庄洪覆语。区区三万六千日,杯酒青莲如梦处。东国桃李片时春,一泡乾坤长感叙。光阴倏去倏来局,混混方生方死序。人惟处一物号万,以变看之无巨细。山川草木盛变场,帝伯侯王翻覆绪。其中遂开一大厦,地皇天皇主男女。分区轩帝黄庭衢,炼石皇娲高柱础。行人一钱化翁债,明月清风相受与。天台老妪扫席待,大抵三看桑海陼。牛山落日客宿齐,蜃楼秋风人过楚。扶桑玉鸡第一声,滚滚其行无我汝。

  开篇到“杯酒青莲如梦处”,大致从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而来,天地乃万物之驿舍,百年如白驹之过隙。人生短促,不若及时行乐。后面的“光阴倏去倏来局,混混方生方死序。人惟处一物号万,以变看之无巨细”、“行人一钱化翁债,明月清风相受与”云云,又显然又化自苏轼《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一段。由此亦可从勾勒出一条从李白、苏轼到金氏的清晰脉络,标识出金氏的个性更近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放旷的一派。可见金氏对李白和苏轼的仰慕不仅限于其高超的诗艺,还有他们潇洒旷达的人生境界。其《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云:“欧阳身世近夕阳,到处江山皆我影……成三李白夜提月,散百坡仙秋泛影。”显然,在金氏看来,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乃至苏轼的《前赤壁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就是在有限的人生里纵情欢乐,在和自然的沟通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间带来的痛苦也就得到了消解。具体而言,就是要诗酒风流,在艺术和醉酒的迷狂里忘记痛苦,所谓“酒诚狂赏常为病,诗亦风流可与酬”(《与赵云卿上楼》),“扫去愁城杯做帚,钓来诗句月为钩”(《过宝林寺》),“锱铢宁荒志,诗酒自娱身”(《自咏》),并直言其在人生和诗歌的风格上试图追步的是“嬉笑文章苏学士,风流歌曲柳屯田”——事实上,嬉笑怒骂的讽世之作,也正是其诗歌中最具个性化的部分。金笠就用这样自觉的选择,步入了传统的失意文人的行列,用诗酒来消解痛苦,构筑一个自己独有的时空。所以我们从金氏的诗中会看到,他一方面为行将消逝的壮年而忧心,另一方面又试图像前修一样,用老庄和释氏的理论来麻痹自己,所谓“万事皆有定,浮生空自忙”(《断句一句》),甚至于用“绿珠青松千古节,红桃白李片时春。昭君玉骨胡地土,贵妃花容马嵬尘”来劝说邻家的女子“莫惜今宵解汝裙”(《赠寡妇》),正见出诗人的放浪形骸。

  日居月诸,光阴流转,在漫长的漂泊中,当迟暮的悲凉不再是一种诗意的想象,而是镜中触手可及的白发如霜,诗人对时间的焦虑却意外地减轻了——当忧心忡忡的未来成为现实的存在,诗人需要做的,只是简单地直面这个现实,充斥在诗人心头的焦虑得到了有效的释放——看来,最终,还是时间帮助诗人达到了最终的和解,所以这时候即使是见到路边乞人的尸身,在悲凉之外,竟然是直面人生的平静:

  繁华一度春如梦,坐叹城南头白翁。(《落花吟》)

  鳏老一宵清景饱,颜朱换却鬓皤皤。(《霁后回头诗》)

  无穷四十年间事,回首今宵又一悲。(《听晓钟》)

  唯有乾坤无厚薄,寒门茅屋亦生春。(《贫吟》)

  不知汝姓不知名,何处青山子故乡。蝇侵腐肉喧朝日,乌唤孤魂吊夕阳。一尺短筇身后物,数升残米乞时粮。寄语前村诸子辈,携来一篑掩风霜。(《路上见乞人尸》)

  二
  时光流逝,亲故永别,原是常人的遭逢。对于终身流寓的世人来说,这样的紧迫和沉痛,还来自诗人所处的无法摆脱的人生困境——自我放逐,远离常规的仕宦生涯,也就意味着他要硬生生地将自己和最初的人生追求剥离,走一条没有预见的人生道路。他在自传体诗歌《兰皋平生诗》中透露了这样的痛苦:

  鸟巢兽穴皆有居,顾我平生独自伤。芒鞋竹杖路千里,水性云心家四方。尤人不可怨天难,岁暮悲怀余寸肠。初年自谓得乐地,汉北知吾生长乡。簪缨先世富贵人,花柳长安名胜庄。邻人也贺弄璋庆,早晚前期冠盖场。须毛稍长命渐奇,灰劫残门翻海桑。依无亲戚世情薄,哭尽爷娘家事荒。终南晓钟一纳履,风土东邦心细量。心犹异域首丘狐,势亦穷途触藩羊。南州徒古过客多,转蓬浮萍经几霜。摇头行事岂本习,揳口图生惟所长。光阴渐向此中失,三角青山何渺茫。江山乞号惯千门,风月行装空一囊。千金之子万石君,厚薄家风均试尝。身穷每遭俗眼白,岁去偏伤鬓发苍。归兮亦难侄亦难,几日彷徨中路傍。(《兰皋平生诗》)

  “早晚前期冠盖场”,这不仅仅是当时人对他的看法,也是他自己的期望。金氏的早年,也曾有过拾取高官厚禄的“青云”之志,这在他自叹身世的作品里有一再的流露:

  也应身业斯而已,渐觉青云分外遥。(《自顾》)

  青云一路视鸿沟,不欲于人任主张。(《谒项羽庙,叹大王不得天下,如文章进取不得官》)

  青云难力致非愿,白发惟公道不悲。(《自叹》)

  然而,人世多舛,天命不偶,他的家庭在政治生涯中遭逢变故,父亲也在他年幼时亡故。(《大同难》:我年七岁失父难,吾母青春寡妇难。)他是依托家奴长大的,在幼年时就尝透了人世的辛酸和苦涩。直到后来参加科考,考试的题目正好是“论郑嘉山忠节死,叹金益淳罪通于天”,他缘题而作,痛斥金益淳“忘君是日又忘亲,一死犹轻万死宜”,并高中榜首。本以为自此大志可成,鸿图可展,不料事后却震惊地发现自己口诛笔伐的对象竟然是自己的亲祖父金益淳。我们无从揣测金氏发现真相那一刻复杂的心理状况,但从集中所收友人《和金笠》诗中“麻鞋尚上龙图阁,政阁何嫌野笠秋”的不平,可以约略想像他在当时所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和险恶的政治环境。他自己也说,“心犹异域首丘狐,势亦穷途触藩羊”,则放弃功名,离开家乡,进行长达一生的自我放逐,亦为当时社会政治舆论环境下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的选择,才有可能洗刷祖父(不忠)以及他个人(不孝)的行为给家族带来的双重耻辱。客观言之,金氏进退失据的个人生活(不能还乡)和社会环境(不得求仕)的双重困境并非源于个体的错误,但却成为他一生必须承受的重负。所以故国的家山,永远只能是他在不断的流浪途中可供回望的一个远景,却无法真正归去。他选择了在异域不停地流浪,只有在临时之前,才能抱恨地回望。

  集中有《挽词》一首,采取短歌的形式,又夹杂着韩语,十分特别。这首诗虽然不一定是自挽,但伤人亦伤己,正是传统诗作的一般写法。何况金氏此诗中大苦痛,大决绝,而这大痛苦、大决绝来自弃绝生养自己的父母和家乡,不可弹筝鼓瑟,彩衣娱亲,看不到光明的黑漆漆的前程,长夜中独自如失群的雏鸟独自啾啾哀啼的凄凉,千山万水漂泊流离却不能归去的绝望——这不啻是金氏个人生活处境的生动写照:

  归何处,归何处,三生瑟,五彩衣,都弃了归何处!

  有谁知,有谁知,黑漆漆,长夜中,独啾啾,有谁知!

  何时来,何时来,千叠山,万重水,此一去,何时来!

  正因为金笠的自我放逐是在“穷途”的无奈选择,且在乞讨为生的日子里,备尝人世的流离之苦,所以他笔下既没有陶渊明式的宁静、淳朴的田园,也缺乏王孟式的自然、清丽的山水,却不乏对破败的生活、腐朽的世风和各种恶俗嘴脸的表现。从金笠的诗卷里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诗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紧绷的,这个紧绷突出地表现在对时光流逝和空间变易的紧张感上。这种紧绷,不仅仅表现在上文所引的“光阴渐向此种失,三角青山何渺茫。江山乞号惯千门,风月行装空一囊”中,而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全州来去千余里,几度苍山几度船。(《烟竹》)

  九万长天举头难,三千地阔未足宣。五更登楼非翫月,三朝辟谷不求仙。(《自叹》)

  一峰二峰三四峰,五峰六峰七八峰。须臾更作千万峰,九万长天都是峰。(《夏云多奇峰》)

  自然山水作为人类的栖居之地,和人类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中古时期,诗人们渐渐地留意山水之美,对山水的审美渐渐成为一种潮流,后世的诗人也往往在山水中寄托情感,去除尘累。山水和人,在诗歌中的关系,是以和谐为主的。然而,我们在金笠诗歌的山水描写中,却看不到这种和谐,看到的只是路途的奔波,环境的恶劣,空间的逼仄感……在上述所引的诗歌中,山水没有成为诗人情性愉悦的来源,仅仅是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一种。

  这种和周遭环境的紧绷体验,最突出的体现在一些看似游戏滑稽的双关诗(或曰讽刺诗)上:

  宣化堂上宣火党,乐民楼下落民泪。咸镜道民咸惊逃,赵岐泳家兆岂永!(《乐民楼》)

  邑号开城何闭门,山名松岳岂无薪。黄昏逐客非人事,礼义东方子独秦。(《开城》)

  吉州吉州不吉州,许可许可不许可。明川明川人不明,渔佃渔佃食无鱼。(《吉州明川》)

  对于未知的空间我们会抱有期望,尤其是当它们以“宣化”、“乐民”、“吉州”、“许可”、“明川”的名称出现。然而这样的期望却一再的落空,形之于诗歌,则是不厌其烦的讽刺,同时,对于诗人自己,也意味着某种自嘲,甚至,某种坚持。这类诗歌在集中反复出现,构成一种奇特的旋律: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正是在诗歌这样一种历时的艺术中,诗人和空间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虽然这种缓解也是暂时的。

  如前所述,只有时间才能缓解时间的焦虑,同样,也只有空间才能够缓解空间的焦虑。在金笠的异乡之旅中,真正带给他心灵的放松,同时也激发他心灵的自由的,是沿途随处可见的山水之美。“却访梅花清我兴”(《雪景》),“若舍金刚景……无兴但踌躇”(《金刚山景》),“鹤舞琴前闲自足,莺歌檐上兴偏多”(《隐士》),“醉来脱褂看花树,兴到携登翫月楼”(《咏笠》)——这里的兴,是情兴,是心灵勃发的一种状态,也是艺术创作的起点。所以往往是有景则有兴,有兴则有诗,所谓“个边颇有精神竹,助合诗肠动活龙”(《雪景》),“文章大手如逢此,临风遥和紫芝歌”(《雪》),都是因景起兴,乘兴赋诗的诗人自道。

  前面提到,金笠和时空的关系大部分是紧绷的,表现在诗歌的风貌上,也是以嬉笑怒骂,佯狂讽世为主。这样的作品,往往内容尖锐,贴近现实,但艺术上则不免于浅露之病,佻巧之习。但集中也有少量山水作品,格调闲适和平,风格优游不迫,属于金氏的上乘之作。如《暮投江齐吟》、《下汀洲》、《杂咏》等,景色清幽明丽,在闲适之中,不无沉郁之致,竟近于老杜夔州的诗风,所谓“江山有助诗然作”,“诗到名山轧有神”,固是甘苦之言:

  满城春访读书家,杂木疏篁映墨花。鹤与清风横游浦,鸿因落日伴平沙。江山有助诗然作,岁月无心酒以过。独倚乾坤知己少,强将纤律和高歌。(《暮投江齐吟》)

  翠禽暖戏对沉浮,晴景阑珊也未收。人远谩愁山北立,路长惟见水东流。垂杨多在莺啼驿,芳草无边客倚楼。怊怅送君自崖返,那堪落月下汀洲。(《下汀洲》)

  静处门扉着我身,赏心喜事任清真。孤峰罢雾擎初月,老树开花作晚春。酒逢好友惟无量,诗到名山轧有神。灵境不须求物外,世人自是少闲人。(《杂咏》)

  “灵境不须求物外,世人自是少闲人”,诗人到此,暂时摆脱了尘累,达到了心灵的平静安适,诗歌的风格也因之一变。

  这一阶段,诗人的笔下,自然山水都洋溢着活泼生机,虽然谈不上鸢飞鱼跃,目击道存,却也是鸟语花香,生机一片,在风格上自然地接近唐代的王孟韦柳诸家:

  倦马看山好,停鞭故不加。岩间才一路,烟处或三家。花色春来矣,溪声雨过耶。浑忘吾归去,奴曰夕阳斜。(《看山》)

  一步二步三步立,山青石白间间花。若使画工模此景,其于林下鸟声何?(《赏景》)

  一任东风燕子斜,棠梨树下访君家。君家春尽飞将去,留待棠梨后岁花。(《新溪吟》)

  然而,就诗歌的实绩来看,这样的兴到之作,在金笠的集中,不说是吉光片羽,偶然一见,也实在是数量有限。更多的时候,受到环境、心态和情绪的限制,他的山水作品读来往往有支离破碎之感,显示出作者在艺术上的力不从心之感。“古代文章夺吾句,夕阳投笔下杨洲”(《浮碧楼吟》),“平生诗为金刚惜,及到金刚不敢诗”(《答僧金刚山诗》)——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表述视为诗人的自谦,或者某种烘托的技法,但不可否认,其中也蕴含着某种真实。辛苦流离的生活降低了诗人创作热情,也不利于诗人不断地提高他的诗艺,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当我们探讨金氏在缓解空间焦虑上所作的努力时,这类山水景物作品也就显得分外可贵。

  三
  金氏用诗歌构筑的,是一个时空纵横延展的二元空间,如果说时间和空间就像是两条纵横交错的直线,向身外的世界不尽地延展,那么故乡则是这两条线惟一的交点,也是惟一的起点。“萍水三千里浪迹,琴书四十年虚词”(《自叹》),三千里和四十年所指向的,诗人在漂泊的异乡不断回望的,正是这个最初的起点,这也是金氏诗歌最核心的主题。

  然而,翻检金氏的诗集我们却发现,思乡的主题并不是一个显在的现象。集中标明思乡的诗歌极少,以《思乡》为题的诗作不过两首而已:

  西行已过十三州,此地犹然惜去留。雨雪家乡人五夜,山河逆旅世千秋。莫将悲慨谈青史,须向英豪问白头。玉馆孤灯应送岁,梦中能作故园游。(《思乡》)

  皇州古路杳如天,日下芳名动小年。嬉笑文章苏学士,风流歌曲柳屯田。游情蓟树浮烟海,别语湾灯明玉盏。未识今宵能忆我,寒梅老屋坐萧然。(《思乡》)

  “梦中能作故园游”,若使在他人诗中,或许可以看作泛泛的思乡之词,但在金氏诗中,却是痛彻心肺的体认之词。因为对于金氏来说,故乡既是一切温暖、团圆和幸福的记忆的渊薮,同时也是负罪感的源头。所以在不断的流寓生涯中,回望意味着双重的诱惑,对于幸福和永恒的皈依以及对于自身软弱的臣服。所以故园永远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美丽,却决不可触碰。“未识今宵能忆我,寒梅老屋坐萧然”,“未识”二字,所透露出的惴惴之意,并不是文词的婉转,而是流露出诗人内心真实的疑虑。或许正因为如此,这个在一般的诗人集中最常见的主题,在流寓终生的金笠诗集中,却并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小心翼翼地回避,而回避背后的隐痛和坚持,则是深可玩味的。

  既然故乡对于金氏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快乐的源头,也是罪感的渊薮,他的心灵世界就不可能不为其所占据。而作为诗人灵魂的表征的诗歌,也不可能对此不加以大量的表现。金氏在诗中大量表现的在异乡的客子的愁思,毫无疑问,可以视作是对故乡的一种隐秘追怀:

  灯魂寂寞家千里,月事萧条客一檐。(《即吟》)

  牛山落日客宿齐,蜃楼秋风人过楚。(《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南州徒古过客多,转蓬浮萍经几霜。(《兰皋平生诗》)

  晋州元堂里,过客乞饭吃。(《元堂里》)

  江非赤壁泛舟客,地近新丰沽酒人。(《泛舟醉吟》)

  千里筇鞋孤客到,四时笳皷众仙游。(《登广寒楼》)

  一斗酒三春过客,千丝柳十里江村。(《大同江练光亭》)

  神仙踪迹云过杳,远客襟怀岁暮幽。(《安边飘然亭》)

  英雄过去风烟尽,客子登临岁月悠。(《安边飘然亭》)

  客子停骖闻不乐,苍梧山色暮云中。(《大同江上》)

  垂杨多在莺啼驿,芳草无边客倚楼。(《下汀洲》)

  客枕条萧梦不仁,满天霜月照吾邻。(《赠某女》)

  白云古寺枯禅梦,明月孤舟病客心。(《赠老妓》)

  豳风七月诵分明,客驻征骖忽有情。(《街上初见》)

  主和客,故乡和异乡,前者是心灵的归宿,而后者是现世的行走。诗人不断地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异乡人/客的身份,正是为了寄托内心对于故土的深深思念。所以一切和故乡、还乡有关的,都成为他笔下富于寄托的意象:

  心犹异域首丘狐,势亦穷途触藩羊。(《兰皋平生诗》)

  病起黄花今岁色,秋深落木异乡声。(《秋吟》)

  南国风光非我土,不如归对汉滨梅。(《岭南述怀》)

  惊罢还乡梦起坐,三更越鸟声南枝。(《自叹》)

  首丘之狐,汉滨之梅,乃至前面提到的秋天之叶,都和故乡紧密相关,是诗人心头隐秘的情感表征。

  与此相关,金氏诗中的“梦”意象,也是故园的一个符号,无论是幽梦、迷梦、羁梦、旧梦、冷梦,都是还乡之梦。而这个梦,在现实中,永远是冰冷的:

  寒松孤店里,高卧别区人……得月即宽忆,悠悠甘梦频。(《自咏》)

  与君分手芭蕉雨,应相归家一梦幽。(《金刚山》)

  几年短杖谩徘徊,愁外乡山梦里回。(《过广滩》)

  神仙踪迹云过杳,远客襟怀岁暮幽。羽化门前无问处,蓬莱消息梦中迷。(《安边飘然亭》)

  客枕条萧梦不仁,满天霜月照吾邻。(《赠寡妇》)

  惊罢还乡梦起坐,三更越鸟声南枝。(《自叹》)

  五更冷梦同流水,一劫前生谢落花。两两鸳鸯双画得,平生合我一鳏家。(《木枕》)

  役车荒野前功远,牧竖青山旧梦高。(《老牛》)

  霜侵画舫只形吊,雪满龙门羁梦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值得注意的是,金笠从来不向我们描述他在梦中所见到的故乡的温暖、甜美和安适,而只是反复用梦来衬托他的羁旅流寓的苦楚。尽管金氏在诗歌中声称他“悠悠甘梦频”,但正是这个声称让我们禁不住揣测,诗人从梦里所得到的慰藉和安适,或许并不如我们想当然的那样多。事实上,梦在带来的慰藉同时,也和现实的冷酷艰辛形成了一种尖锐的对比,在深宵梦觉之际,更令人感觉到天地的无情和前路茫茫,而窗外的鸟啼、画上的鸳鸯、满天的霜月、芭蕉上的雨声,都在这一梦之下,成为不堪忍受的一部分,共同将诗人推入到更加不堪的境地。而且金氏自从离乡之后,终其一生,从未返回过故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故乡的记忆,到后来也许只剩一个模糊的剪影。那么,他在诗中提到的还乡之梦,往往缺乏对梦境具体的描述,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然而,这个模糊的剪影却是诗人的伤痛和甜美记忆所系,是永远无法漠视的存在。梦对于金氏来说,或许和故乡同义,同时意味着慰藉和伤痛。

  尽管如此,当诗人在异乡的流浪中遭逢冷遇,他依然会发出对故乡的痛苦呼号。其《风俗薄》诗云:“斜阳孤立两柴扉,三被主人手却挥。杜宇亦知风俗薄,隔林啼送不如归。”不如归去,是诗人心头从未停歇的呼号,只是这个呼号要得到响应,需要一个现实的理由。于是我们再一次体认到,在金氏的心中,这个故乡,不仅仅是历史的具象的存在,他还是金氏的精神的家园。

  永不能归去的故乡,对于金氏来说,无异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禁锢。打破这个由他亲自打造的禁锢的,仍然是大自然永恒的宿命——死亡。对于个体来说,只有死亡,是时间和空间最后的终点。正如金氏《佝偻》诗中所吟“恸哭千秋归去路,也应棺椁用团圆”,到了大去的那一天,诗人终于能够魂返故园,和天地的大化同流,所有的冲突和痛苦,也就得到了最后的和解

我动了离开你的念头,不是因为你不好………请问这段话的作者是谁?

爱一个人,也并非因为他的优秀,而只是一种感觉。你曾经让他有过这样的感觉,于是他曾经爱上你。同样,他不爱你,也并非你不再优秀。优秀与否,真不是爱与不爱的理由,看看还有那么多爱自己的人,淡淡地微笑一下,找回自己的信心吧,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带着信心去做,爱情不是唯一,不是生命的全部。
当他不再爱你的时候,你会经常的无意中就走到了你们曾经一起去过的地方,看到的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似乎是他的身影,每一对情侣都有可能勾起你对过去的眷恋;你会经常想起他为你而唱的歌,这时候,你准会有想哭的感觉,请学会坚强好吗?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用酒精和烟来麻醉自己,因为那不应该是一个好女人选择遗忘的方式,如果他知道了,不会心疼,反而庆幸没有继续爱你这样一个女人。你可以听听你们曾经一起唱过的歌,可以尽情的流流泪,但是千万不要傻到把那首歌设置成你的手机铃声,因为他很可能不会再给你电话了,何必在其它无关的人面前**自己最真实也最脆弱的一面呢,人总是要学会坚强的。在选择听歌的时候,千万不要听《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我爱你那么多》,《爱那么重》,《她不爱我》,除非你能肯定自己听了这些歌以后不会痛哭。选一些轻松的歌来听吧,比如《最浪漫的事》,《狼爱上羊》,《欧若拉》,《你的微笑》:,尽管它们可能不符合你听歌的时候的心情,但至少能让你当时快乐起来,如果可以的话,跟着一起唱唱吧。把自己心中的郁闷都发泄出来,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请不要因为你们曾经拥有过的欢乐和美好回忆就想到“永远”,记住:爱是没有永远的。你此刻深爱,就注定遥远的某一天不能再爱他,也不再爱他,他只是比你早一步到达了这一天。
当他不爱你的时候,请轻轻拥抱一下回忆里的温暖,轻柔地凝视凋谢的温柔。虽然他劝过你回忆过去是没有意义的,要看到未来,你却可以拥有回忆和不回忆的权利和自由,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他也并非是你心目中的那般完美,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那么那个时候,你会顺其自然的选择遗忘一切的回忆,说明你真的长大了,真的成熟了,要相信自己!!那时候,你可能还会庆幸自己这段注定没有结局的爱夭折了,未来的生活毕竟更重要,人不能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当作赌注。
当他不再爱你的时候,亲爱的,请你深深呼吸,一生的路上,铺满了爱的花蕾,总有那么一朵属于你,不是安慰你。而是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早已经注定的,就像佛说前辈子你们回眸了五百次才换得一场短暂的相识,可是缘分还不够,所以能够给你们的只有一百天的爱情。也不要自欺欺人的想象着并且希望着下辈子你们能够在一起,因为谁心里都知道这一辈子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生活,好好珍惜自己身边的一切,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北宋的范仲淹都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况我们呢? 如果你知道曾经爱过的他能够幸福开心,那么一切都足够了,即使他不再爱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他,你也要快乐。
当他不爱你的时候,不要在别人面前说他的不好,尤其是你们共同的朋友,因为他还有继续爱别人的权利,还需要他的社交圈,表现得豁达一点吧,毕竟他是你曾经爱过的人。
当他不爱你的时候,也一定要祝福他,并且一定要真心,不计得失。在能够帮助他的时候,还是像以前一样大方吧,不要吝啬。有了爱,便不该有恨。爱是美好的,恨却是残忍的。何必让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化作伤害呢?也一定不要觉得不公平。关于分开和遗忘,你们之间已经不公平了,他放弃和失去的的是一个如此爱他的女人,而你只是失去了一个不能再爱你的人,却得到了一个重新生活的机会。相比起来,你不是更幸福一些吗!!
当他不再爱我的时候,我写下了这篇文章,也在深深的思考,有些东西,可以感受,可以抒发,要真正的做到却不容易,就像我在写的时候,一再告诉自己要坚强,可是还是忍不住哭了。于是过了这么久才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但是,相信时间可以让一切褪色,祝福所有真心付出过,爱过的朋友们:永远幸福!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太寂寞...因为寂寞,爱情也就变得很容易,而且容易得像玻璃一样破碎不堪。
这句话我也说过,很多人都说过,我们很难分辨这句话是谁说的,只能说这句话是对的。输鹰,在风雨中历练双翅,总有被树干划破
的时候;小海燕,在风浪中如何矫健,也总有被
骤雨打湿羽翼的时候。成长中的我们,总会遇到
填坷,总会摔在地上,面对家长的期望,学校的
熊灼,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学会克服困难,在失
败中学会成长。
还记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的诗仙李白吗?记得他大呼“仰天大笑出门
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吗?记得他高歌“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的不屑吗?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像李白那样的自信
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赢得成功。
还记得那个在赤壁之上写下“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吗?他豁达,他大
度、他用平淡去面对愁苦的人生,让愁苦从他悟
性非凡的心中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苏东坡一样超然的
智慧,要用平常心去面对,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灵
去接受上帝的赠予——苦难。
还记得那个让整个中华为之感动的部丽华
吗?对于她来说,生活是苦的,苦不堪言,但她从
容面对,她将痛苦掩埋,掩埋在无声的世界中,
然后用微笑去面对苦难,用坚强去追求梦想。
舞台在佛光之中绽放美丽,一个无声的女
子,将生命舞到了极致。
宫崎骏
我动了离开你的念头,不是因为你不好,是你对我的态度,让我觉得,你的世界里可以没有我。
不知道爱谁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古人在这一天有怎样的习俗?第二句的意思是什么?请学霸帮忙!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习俗:登高、插茱萸、赏菊花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②忆:想念。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④异乡:他乡。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遥知:远远的想到。

  ⑦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⑧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写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
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久
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
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译文】

  译文一(转):“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译文二(转):我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每逢这美好节日便更加思念亲人。在远方就知道兄弟们登上高处,身上都佩带着茱萸草,却少了我一个人。

  韵译:

  独自一人流落他乡成为异乡客,

  每碰到传统节日加倍思念亲人。

  在远方也知道兄弟们攀登高山,

  都采茱萸插戴头上只有我没有。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
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
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
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
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
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
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
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
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
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
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
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
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3lian.com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
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
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相关名句:“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古人在这一天有插茱萸,登高,回故乡,赏菊花,吃花糕的习俗,第二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他的意思是作者在别人的家乡,每到9月9日的时候,他非常想念故乡的亲人
登高。每当喜迎佳节的时候都格外的思念亲人
本文标题: 请问这个诗还有救吗 (当然这是选取过的虽然不是最满意,却是最近的写法偏向,感觉……少了诗的感觉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651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过那些很美的的古代女诗人写的诗歌请问我同题材诗作一打二刘禹锡&杜牧能够稳操胜券、万古流芳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