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监考的

发布时间: 2023-11-26 14:00: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什么样子的?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明清,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监考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明清,有1300多年的历史。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院试归属于“童声试”,为地方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是士子晋升的第一步。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参加者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士之后被称为秀才,之后才能有进入府、州、县学习的资格。以明清为例,院士一般三年内举行两次乡试:乡试的参加者主要是经过院试的秀才。在乡试中中榜者被称为举人,获得举人之后才能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考试时间一般在秋天八月举行,明清两代每三年考一次。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就是通过了乡试获得举人的资格。会试:一般由获得举人资格的人参加。在这里中榜的人就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第二三元称为经元,发布的榜称为杏榜。考试时间一般为乡试的次年。殿试:由皇帝主持,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参加者需获得贡士资格。殿试分三甲录取,我们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就属于第一甲进士及第。一般中榜者就可以被称为进士,发布的榜就被称为金榜,因此,有金榜题名之说。

所以古代的人为什么金榜题名之后就敲锣打鼓,回家光宗耀祖,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都非常难,要经过层层关卡,层层考验。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来源网络

扩展·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积极性:科举考试制度面向于所处时代的所有人,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样就打击了原有世家大族,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流动性。而且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一直以来由世家大主所主持的学习。这样的制度更能为国家选拔人才

消极性:虽然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官场考取官位,但是顶端的资源轮流掌握在各大世家着手里。这样就造成了考官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录取怎样的考生,人一代比一代弱,顶峰的人多为中庸之人,而非优秀者。甚至到了明清时代,考试制度以八股文为主体,扼杀了考生的积极性,即只要按照标准答案答对即可得分。考生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

来源网络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确为那个时代选拔了很多的人才,打破了官僚把制度集权于一人手中的这种局面。但是时代飞速发展,科举考试制度也要不断的变化,否则迟早会淘汰。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适用……

古代科举考试没有照片,他们是如何防止考试作弊的?

古代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对学生实行担保制度和特殊管理制度。

 


一、锁院制度

宋代创立了一种制度,即实行主考官临时差遣制,每次考试前才确定主考官,每次考试的主考官都不一样,并且考前保密,以杜绝考生找考官舞弊。

同时对主考官实行“锁院制”,即主考官从接到任命开始,就得转移到贡院也就是当时的考场中居住,不允许外出或接待访客,以免漏题。

 


二、学生的担保制度和特殊管理制度

防止作弊需要对考生严格防范,在明、清两代,在童试应考前,童生应向所在县主管考试的机构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等;并且还需要五人联保,并请本县一名廪生做担保人,开具保结,名曰“认保”,主要担保四个方面:

一是确定为本县籍贯。

二是确定出身清白,不是娼优皂隶等人的后代。娼优是指娼妓和优伶,皂隶指旧时衙门里的差役,他们在古时都属于地位很低的贱民,后代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三是确定没有请他人代作、代考之事。

四是确定没在为父母守丧之时参加考试。

以上四项确保无疑,才准许参加考试。


除此之外考生在考试那天,进入贡院参加考试时,必须交验写有姓名、籍贯、担保人及相貌特征的“给帖”,考生进入贡院找到自己考试的号房后,就不允许任意进出。

同时一切闲杂人等,也不准进出贡院。在宋代,如果是京官的子弟考中,他们还要参加由中书省特别为他们举行的复试,由专门的人为他们命题、监考和阅卷,以防他们作弊。

在其他年代,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考生需要在考试的那几天需要被关押在一个单独的小房间里,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解决。

古代科举的考试比较严格,而且要经过很多轮的考试,有能力的人没有必要去替考,没有能力的人即使考上了也过不了殿试。而且在古代替考是重罪,没有人会去做这种事。
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古人刻意设计的防替考方法,而是一种正常的心态,那就是大多数乡试以上的考试,根本找不到愿意做“枪手”的替考人。受一些不靠谱的影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读书人就是秀才,秀才就能直接进京考状元,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古代科举考试至少分为四个层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又分好几场,比如明清时分县试、府试、院试三场,都通过的人才能称为童生,再经过一定的考核才能参加乡试,通过成为举人。
他们当时会设置监考老师,而且当时的科举制也非常的严格,并且也会将考生的资料全部完善,而且也会找一个特别有地位的人进行担保,这样能够防止冒名顶替的行为,而且古时候的考生在赶考之前也需要领取结票,其实也相当于现在的准考证,这样就能够很好的防止考试作弊的情况发生。
古代科举考试虽然没有照片,不过每一位考生都有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书,而且学生考试的时候是每人一间房子,三天之内不能进出,可以防止考试作弊。

科举考试之一的殿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考试过程呢?

古代的科举考试可要难得多,过程也要更加复杂。下面咱们就来看看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的考试过程。

在古代,通过殿试考试后,才成为进士。明清时期的殿试是在保和殿举行,考生从黎明时期就要进入保和殿,进入后可不是立即发试卷考试,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才开始发题,殿试只考策论,给出一大段文字,其实非常像现在高考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和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参加殿试的考生必须依据策题写出2000字左右的策文。考生在试卷上不仅要写自己的详细信息,连祖宗三代的信息也必须要写上。

殿试要考一天,也就是日落才交卷,你可能会说,不就是写20000字吗,至于考一天吗?殿试的策题非常注重时政,考生在作答前必须要好好构思,都是先在稿纸上写一遍或两遍,然后反复构思修改,直到最后再认认真真誊写在考卷上,科举考试不仅是殿试,任何一级的考试都要求考生写正体,也就是“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光是写字就很费时费力。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从现在流传下来的科举考试试卷中可见,随便一个考生的试卷拿到现在,都是书法大家的级别。下面这张图是清代考生黄思永在殿试的打草卷子,记住是草稿,这还不是他正式的考卷呢,可是他的这份草稿字迹相当工整,从头到尾都没有一处圈改,我看到此,不由生出膜拜之心。

最后,再说重点,既然是殿试,那皇帝到底监不监考呢,真要陪考生在保和殿待一天吗?答案是有的皇帝确实是自己监考,比如雍正,但有的皇帝就派大臣代自己监考了。如果真的赶上皇帝亲自监考,在庄重威严的皇宫大殿、在皇帝面前答卷,对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殿试规矩很多,皇帝御前不得赐座,考生要双膝跪地,直到考试结束交卷后才能离开。而且这个殿试只是最后一关,之前还有童试、乡试、会试,录取人数那是一个比一个低。

本文标题: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监考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65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是隋末唐初的李密,你会怎么破局有没有可能最早不是巴勒斯坦人先动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