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东南互保”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11-22 21:01: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东南互保的影响和意义说到东南互保其实大家应该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件事情了,但是这件在历史上也的的确确是存在的,而且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

晚清“东南互保”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东南互保的影响和意义

说到东南互保其实大家应该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件事情了,但是这件在历史上也的的确确是存在的,而且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这件事情也还是有必要说一说的,话说东南互保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在当时对于清朝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和影响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东南互保是什么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宣战。

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复电朝廷,直言: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立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参加战斗,称为东南互保。

协议主要内容: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由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东南互保的影响和意义

影响

《东南互保条约》的签订客观上避免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受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经济区的稳定,保存了东南各省的实力;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经此一役,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中国地方行政体系逐渐与中央脱离。之后辛亥革命时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意义

东南互保从政治角度而言是1860年以来权力地方化倾向达到成熟的标志;从社会角度而言又是士绅阶层走向历史前台推行改革的起点,为之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延伸

各省因八国联军入侵而自觉须有自卫的武力,因此清廷治下的各省及各实力派人物由此开始军阀化。至辛亥革命时,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驱逐,即为此军阀化过程的结束,并由此展开民国军阀时代的序幕(要注意的是,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所谓的东南互保,是指义和团运动后,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却和各参战国达成和议,共同保护东南免受义和团侵扰,史称东南互保。

之所以说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因为这是大清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过半的地方大臣联手抗衡中央朝廷,不执行中央政策的现象,这也致使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为后来辛亥革命及民国军阀时代的到来埋下铺垫。

也有很多人说,东南互保后,清政府从此被架空。但事实上,八国联军进军北京后,就慈禧太后的本意,也是不希望与列强开战。所以,东南互保从某种意义上,只是统治集团默契的表现。从这层意义上,满清当时并没有被真正架空。

虽然说,在义和团运动中,慈禧曾下过一道开战诏书,但是据说,这道开战诏书,并不是对外发布的,而是对内发布的;甚至而言,都不是对政府系统发布的,而是对老百姓发布的。

因为,慈禧也好,清政府各级军政大佬也好,都知道以当时清政府的实力,与单独的英国、或者法国、日本开战,那都毫无胜算,更不用说和八个国家同时开战,那是绝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所以,他们只要稍微有一点理智,都不会发出这样的诏令。

事实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北京,本质是清政府利用民间舆论和力量对抗外国势力失控的结果。本来,慈禧开始纵容、默许义和团的兴起,只是为了让自己与外国势力博弈时多一些筹码,能够让外国列强有所忌惮,但是,这种民间力量最后却发展壮大到失控。

面对外国列强的不满,慈禧所代表的清政府仍然是无力去阻止这股民间力量。因为,现在民间对列强的不满情绪和力量已经呈现燎原之势,如果清政府不拿出一个支持态度来,这股失控的力量很有可能把矛头指向慈禧为核心的清政府,到时候清政府很有可能被这股失控的力量给淹没。

这种背景下,慈禧才发出与列强开战的诏书,但这个宣战诏书明显只是用来动员义和团,并不是针对清政府自己军政体系。换句话说,慈禧并不是想调动政府力量来与列强开战,她只是来忽悠义和团,说白了这就是清政府在民众面前假装表的态度,总而言之,领导也是爱国的。

但事实上,宣战诏书发布之后,以慈禧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就先闪到一旁不闻不问,而地方各军政大佬都装作不理不睬,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外国势力去解决和平息这股失控的民间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慈禧捅下这大的娄子,依然是国内外众望所归的领衔人物;换而言之,国内仍然没有一个人敢试图取代慈禧,列强也没有想要扶植新代理人的举措。

因为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各行省总督拒绝出兵北上勤王,“东南互保“协议解除了八国联军等列强攻击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限制外国军队肆意侵扰东南各行省。
这个事件标志着东南汉族督抚的势力已经上升到可以公然抵抗清政府的地步。虽然晚清时期一直存在着汉族官僚地位上升的趋势,但是直到东南互保发生,才真正坐实了汉族官僚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抗命大臣为何没有被处罚

东南互保的背景是八国联军入侵,当时慈禧治下的清王朝已经十分腐朽,无打仗之军,无抵御之银。1900年迫于形势清廷向英、法等十一国宣战,慈禧承认并支持“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拳对抗外国入侵势力。

李鸿章等东南几省的封疆大吏认为,慈禧支持民间义和团,任其自由发展的决定不是明智之举,极有可能把全国拖入一种万劫不复的战乱中。

面对这种形式,李鸿章等在估计了清廷和侵略军的军事实力后,认为,清廷此举可能将中国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中。

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刘树堂、王之春等南方几省封疆大吏联合,不响应“支持义和拳”的诏命,保护其省辖区列国的权益,不与西方列强开战,即“东南互保”。

不久之后,清廷威慑于列强的压力,签订了耻辱的《辛丑条约》,义和团势力被打压。而当初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位封疆大吏,并没有受到清廷、慈禧的惩罚。

东南互保对清廷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慈禧并没有对参与东南互保的官员惩戒,也是迫不得已。

一、义和团失败,清朝签订《辛丑条约》。清廷签订条约,等同于承认自己之前支持义和团的行为的不明智。而李鸿章等人却保证了东南几省的民生、经济,实际上也是保存了清廷的实力。

二、法不责众。参与东南互保的几人,都非泛泛之众,尤其李鸿章、张之洞等,虽和慈禧互有成见,但都是封建王朝的有力支柱,不然仅凭慈禧一个妇道人家,清廷这盘棋玩不转。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的权威,抗命大臣为何没有受到该有的处罚?

当时抗命大臣没有受到清朝,朝廷的处罚主要是因为当时清朝已经没有了底牌。在当时那个政治局面来看,清廷已经被地方所架空,所以当时清朝中央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并不足以让地方感到震慑,不仅是军事,连财政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如果当时清朝朝廷想要整治,这个大臣那么会加速清朝的灭亡。在19世纪末的时候,清朝的国力已经非常衰弱。当时清朝可以说正在努力支撑着,无论所具备的军事实力还是财政实力,都无法与各省之间的官僚军阀进行对抗。当时由于慈禧太后非常的昏庸并且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让各省总督纷纷开始拥兵自重起来。这也就让清朝的影响力逐渐衰弱,而当时形成了一种军阀时期。东南互保的本质应该是汉族大臣违抗了当时朝廷的命令,选择割地自己统治。而出现这样的局面,清朝应该给予这些大臣严重的处罚。但是清朝却最终并没有对这些大臣进行严厉的处罚,反而是非常懦弱的放过了他们。而造成这样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朝已经是强攻之弩,没有了底牌的他们变得脆弱不堪。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官僚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官僚的实力也逐渐增大起来。根据相关史书记载统计地方督府的位置,10个人里有八九个人都是汉族官僚。所以当时汉族官僚已经牢牢掌握了当时的军队和财政大权。由于当时中央并没有军事实力非常强的军队,所以并没有办法对这些汉族官僚产生威胁。如果当时清廷想要惩治这些大臣,必然会让清朝灭亡的速度更快。所以虽然这些大臣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但是并没有受到惩罚。

东南互保本质上是挑战慈禧的权威,抗命大臣却没有受到该有的惩罚,是因为东南互保的权威是太强大,慈禧敢随便动他。
东南互保知识,清政府的权威已经大大受挫,如果处置大臣,势必会引起叛乱,得不偿失。
因为当时在清朝内部,已经有很难找到真正能够为大清朝卖心卖力卖命的忠臣了,所以说慈禧想杀他,却也不敢动他。
本文标题: 晚清“东南互保”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59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作为黄埔军校第五期的高材生,楚云飞的军事素养如何《原神》中的七个国家没有一个是以古希腊为原型,这是否侧面说明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漏洞百出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