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政治生态到底有多黑暗

发布时间: 2023-11-16 16:0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起来呢?杜甫在诗中吐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显然是讽刺唐朝社会的不公,套...

唐朝政治生态到底有多黑暗

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起来呢?

杜甫在诗中吐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显然是讽刺唐朝社会的不公,套用现在的话是抹黑大唐,是蓄意传递“负能量”。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嫉恶如仇,创作了许多揭露社会腐败的诗,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如此居心不良的描写社会阴暗面,杜甫却没有被抓,安一个罪名叫他成为阶下囚,或至少下令全网封杀,叫他禁言。

什么原因使他逍遥法外不受刑罚呢?原因大约如下:

一是杜甫生活的唐代,没有大兴文字狱。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文字狱屡见不鲜。尤其是到了清代,好大喜功的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绝对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残酷暴虐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导致文化凋敝,禁锢了民众的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很少发生文字狱,这是杜甫的幸运。

二是唐朝政治生态较为和谐,不以言获罪。

唐朝历代帝王不像清朝的大辫子皇帝对言论钳制十分厉害,魏征敢当面讥讽唐太宗,李白敢在唐玄宗面前玩高傲,唐朝也没有因文字狱就被抓了砍头的传统。

杜甫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假如是在清朝,他这句诗铁定会被打成文字狱,坐牢杀头都是有可能的。

唐朝统治者相对自信,不以诗文罗织罪名,打压杜甫。

三是和古代信息传播手段比较落后有关。

千百年前,文人墨客写诗作文,往往是在给至交文友的信扎中袒露心曲,发发牢骚,那时没有出版社,没有电脑手机和网络,信息传播滞后,写了诗文只在文友之间交流,口口相传。

再说了,杜甫生前的知名度并不大,不像现在的网红大咖,在网上打个喷嚏放个屁,都会引起无数粉丝的围观和点赞。

有警惕性高的人,发现杜甫写了“负能量”诗会立即举报,有关部门马上将他封杀,甚至开除什么籍什么职,不会让他逍遥法外。

综上,尽管杜甫写出许多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如此贬损朝廷形象的诗,由于唐朝时期没有大兴文字狱,帝王雅量大有自信不锱铢必较。

加上杜甫那时候知名度不高,写的这首诗也许没有上达天听,有关部门还蒙在鼓里,所以让他胡言乱语逍遥法外。

这就是杜甫写了揭露社会现实的诗却没有被抓的原因。

虽然说杜甫写的很多诗在当时都是对朝廷的不敬,但他毕竟太有才华,而且写这样诗句的又不只他一个,再加上如果就因为这样把杜甫抓起来,那么朝廷的脸往哪方,所以他才没被抓起来。
因为当时的杜甫只是一个小吏,他也没有在朝廷当什么大官,他写的诗根本也流传不出去。唐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所以没人抓他。
这是因为他的名气是很大的,而且有很多人支持和喜欢他,所以没有被抓起来。
因为当时的唐朝已经满目沧桑。民不聊生,所以说当时唐朝并没有针对杜甫的时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世民喝毒酒,如何逢凶化吉?

李世民喝毒酒,如何逢凶化吉?

李世民喝毒酒,最终却逢凶化吉了,这件事说的是鸿门夜宴。至于李世民为什么逢凶化吉了,一种原因可能是李建成下的毒不够杀死一个人,另一种可能就是如很多历史学家所说,鸿门夜宴是后人杜撰的。


鸿门夜宴是指李建成举办了一场晚宴邀请李世民参加,并且准备在晚宴上利用毒酒将李世民毒死。为什么当时已经是太子的李建成要对秦王李世民下毒呢?这就是因为李世民威胁到了李建成的皇位继承。

李世民的存在让已经身为太子,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李建成倍感担忧,李建成担心李世民会抢走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通过一场夜宴来解决掉李世民这个大麻烦。但是很有趣的一点是,太子李建成搞了这么大的阵仗,最后却没能将李世民毒死,并且李世民还在三天之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在这场夜宴中全身而退了,这也是很多人好奇的。有一些人猜测李世民没能被毒死的原因是李建成在酒中下的毒剂量不够,不至于将李世民直接毒死。所以就有一些表述是李世民喝了酒之后确实中毒吐血了,但是却没有一命呜呼。

可能是因为李世民真的吐血了,所以李建成就以为他已经得手了,便进入了一种高枕无忧的状态,可谁能想到,三天之后的玄武门之变让格局来了一番大逆转呢?

再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一些史学家的。因为这场虽然很著名、很多人都听过的鸿门夜宴在正史中是没有对它的明确记载的,所以史学家们认为这是民间编出来的故事,自然李世民就没有被毒死了。

因为这杯毒酒的毒素分量不够,并不能够使李世民瞬间死掉,这也说明了李世民的命不该绝,他是一位可以统治天下的君王,所以遇到事情能够逢凶化吉。
李建成下的应该是鸩毒,症状应该是中毒立马毒发身亡,奇怪的是,李世民竟然只是狼狈而走,李建成的毒药竟然没有毒死李世民,仅仅几个小时后的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带兵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个时候李世民还亲自率领私军前去打仗,并且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杀死太子后,李世民前去逼宫,在李渊被迫任命李世民为太子后,竟然还能上演跪地而吮其乳的戏码。
  有点矛盾啊!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建成失手了,下毒分量不够。
  如果《旧唐书》说的是真的话,李世民真的中毒,而第二天又能够亲手射杀李建成,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李建成下毒药量不够,或者成分配错了,只能吐血,不能致命。
  纵横是文科出身,孤陋寡闻,还没有听说哪种毒药有这种功效,李建成作为大唐太子,连个毒药都兑不明白,那就是死有余辜了,在唐朝的政治生态中,人不狠,站不稳,别说李世民杀兄逼父,就是武则天为了获得李治的宠幸,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也是做得出来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逻辑上说不通,既然李建成想要对李世民痛下杀手,并且已经召到府上来喝酒,并且有了下毒的打算,在李世民已经中毒后,为何还要放他走?逻辑上说不过去啊!
  实际上,最大的可能,还是李建成压根就没有下毒,李建成当时已经是太子,尽管在李渊起事的过程中为了调动李世民的积极性,放给了李世民一定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放眼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王史,哪一个开国皇帝都希望给自己的儿子一定的权力。
  并不代表李渊就要传位给李世民,李建成是深知这一切的,只要没有人搞事情,皇位妥妥是他的,本来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却要把自己弟弟召到宫中下毒谋杀,这不是给天下人口舌嘛!
  历史真相是李建成压根就没想杀李世民,或者说,他还没有意识到李世民会做出杀兄逼父的事情,以李建成的能力,以及在李渊起事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李建成曾经多次奉旨领兵出征,尤其在平定河北刘黑闼和平定山东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样的太子根本就没有必要忌惮李世民。
  实际上,透过唐书,我们也能够看到,当时李建成的谋士魏征曾经劝李建成打压李世民,甚至对其下手,但是李建成并没有采纳,后来李世民问魏征为何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魏征则表示,李建成如果能够下得去手,就没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前去逼宫,在李渊被迫任命李世民为太子后,竟然还能上演跪地而吮其乳的戏码。一种可能是李世民喝的毒酒的药量不足以让他毙命,另一种可能是他压根就没有喝毒酒,
一种可能是李世民喝的毒酒的药量不足以让他毙命,另一种可能是他压根就没有喝毒酒,所以他才能逢凶化吉。

“宰相枢密,共参国政”大唐的乱世根源是什么呢?

太监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存在也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而脱胎于太监而形成的宦官势力,则又是一支参与中央权力角逐的生力军。他们虽官职较小,但却可以自由的出入大内皇城,他们面见皇帝的机会连朝廷大员和地方督抚都比不了。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地位,因此在权力斗争中往往都占有先机,甚至可以成为朝堂之上、宫闱之内的绝对存在。

图|唐代盛世

如果要选出最著名的宦官,相信大家一定都会选明朝末期的魏忠贤,因为都认为他的权力地位及与“东林党”的斗争确实在整个历史上无出其右。但是还有一个宦官群体,他们干预行政、把持朝政竟二百余年,甚至他们的干涉还有法理的依据,这个宦官群体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车辙,这就是唐代中晚期的宦官群体。

一、 制度与战乱下的错误选择

唐代中央体制的改革,给了宦官参政的法理和契机

唐代前期采取的中央行政体制,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行政架构:即“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为尚书省下设的工、兵、礼、户、刑、吏六部。三省和六部互相配合完成所有政令的下达与完成。这样的行政架构改变了以往由宰相一人掌握大权的情况,有力的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这只是把权力进行了分散,实际的控制权依然在大大小小的各类官僚手中,这就与加强君主权力的初衷相悖。

图|大明宫

因此,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对三省六部制逐步的改革:以翰林院和翰林学士掌管原中书省草拟政要和门下省批驳审议的职责,其中翰林学士都由品阶不高且易于控制的文人担任;以枢密院和枢密使掌管原尚书省的职责,尤其是领兵调兵之权。而枢密使则由皇帝的近臣担任,并由宦官任监军,这就给了宦官统兵的机会,为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旧唐书》载:

中官董秀掌枢密用事。

“安史之乱”的浩劫,促使皇帝选择相信和启用宦官。

宦官这个群体是伴随着君权一直存在的,其基本职责就是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不会给其重用,因此,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规模巨大且影响深远的宦官专权只有三次:西汉晚期、唐朝中晚期和明朝晚期。而唐朝时期的宦官擅权则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的。这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史之乱”的直接推动。

由于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割据,进而引起大规模反叛的“安史之乱”,给后来的唐代统治者很大的打击,他们选择不再相信体制下的文臣武将,转而开始依赖陪伴他们更久的宦官群体。于是给予他们监管军队和掌握机要的权力,以期成为一个制衡将帅势力的手段。而宦官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势强,变得膨胀,大有“尾大不掉”之势。因此,朝官与宦官的斗争,成为了中晚唐时期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图|安史之乱

二、 盛鹰马、极侈靡、暗外事,万机在我

“南衙北司之争”

正如前文所说到,在唐玄宗时期已经开始对中央官制和权力分配进行改革,建立以翰林院和枢密院为核心的全新体制,那势必对旧有架构形成实质性的冲击,由于在责任分工上模糊不清、组织机构上功能重叠,因此,双方龃龉不断并最终导致矛盾公开化,并最终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之久的斗争。

在唐代中后期,以宰相为核心的行政办公机构在宫廷以南,称之为“南衙”;而宦官所把持的内侍省则位于宫廷以北,是以为“北司”。“南衙北司之争”便得名于此。在长时间的斗争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此时期的宦官势力仍在成长阶段,对朝政影响较小,在信息传递中施加的影响有限;第二阶段是唐德宗到唐宣宗时期,这段时期由于唐德宗扩大了枢密院的权力,导致宦官势力急剧上升,开始直接干政,许多朝官奉承宦官后大都得到了晋升,不过此时期的宰相依旧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不过天平已经开始倾斜。第三阶段则出现在唐懿宗时期,直到唐朝灭亡。在此时期,北司的权力完全超过南衙,宦官代替宰相参与到日常行政的决策中,中央权力机构已名存实亡。《新唐书》载:

载自穆宗至昭宗凡八帝,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

“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是在“南衙北司之争”的过程中,一群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实行新政的改革派士大夫与宦官斗争的高潮时期。其中“八位司马”中就有众人熟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在王叔文和王伾(pī)的带领下,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的改革势力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革除时弊,减弱并抑制宦官势力的发展,从而使国家返回正常的轨道之上,因此,他们在唐顺宗的支持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但由于改革急于求成、没有群众基础、宦官势力根深蒂固且顺宗身体太差,加之王叔文和王伾先后病倒,致使改革停止,至顺宗去世后,改革彻底失败,宦官权力更加庞大,而改革参与者被流放和撤职,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图|二王八司马

“甘露之变”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唐文宗即位后,不满足于大权旁落之境地,便伙同近臣李训、郑注密谋寻由诛杀宦官。于是李训、郑注在含元殿左金吾后院埋伏重兵,由唐文宗假借此处石榴树夜降甘露为名,吸引仇士良和鱼弘志等大宦官前来观看,图谋一网打尽,但被仇、鱼二人识破,便派禁军入宫大肆捕杀朝官,亡者千余人,最终计划失败。经此一役,朝官元气大伤,虽斗争两派斗争仍在继续,但其再无力与宦官抗衡,直至唐朝灭亡。作为唐代朝官与宦官斗争的顶点,“甘露之变”彻底使唐代的宦官势力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储君的人选,可见其权力之大。

图|甘露之变

三、“光陵商臣之酷”

从宦官专政带来的恶劣影响程度来看,唐代的宦官擅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其持续时间之长、破坏力量之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十分严重的。

宦官把持朝政是唐朝中后期政治生活的主要话题,对唐代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朝官与宦官的内斗,成为此时期政坛的日常,而不是注重发展民生。“甘露之变”后,朝官势力一蹶不振,宦官势力成功登顶。但其双方依然争斗不止,到最后直接攀附于地方节度使,意图用藩镇势力来消灭对方,而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朝官引朱温来长安剿灭宦官势力,朱温入长安后,大肆屠杀宦官之外,也株连朝官,最终导致唐朝的直接灭亡,其影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

图|宦官像

结语

宦官擅政,其实质就是加强的极端产物。安史之前,唐代的衰败已经开始显现,安史之后,直接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形势和架构也决定了宦官参与政治的局面发生。

由于宦官大多自幼进宫服侍,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因此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主观随意性大。总之,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这两种关系问题,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主题。

此人想改变唐朝政治生态,为此扳倒两大宦官,这个人是谁?

是谁如此厉害?

这人是唐朝时候的宰相元载,而元载扳倒李辅国和鱼朝恩,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李辅国和鱼朝恩在朝中的势力非常大,不仅影响到了君王的政权,也影响到了大臣们的仕途发展。这时候元载扳倒了这两个大宦官,不仅让君王和大臣们对他刮目相看,而且他因此在朝中的地位上升了不少,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一、掌握大权

只是元载成为了唐朝宰相之后,并没有守住他的初心。地位越高,元载的野心越大。他在扳倒李玉国和鱼朝恩两人之后,将国家的财政大权都抓在自己的手里。不仅如此,他还向君王建议,不考核官位比较低的职位,唐代宗没觉得这个有什么问题,所以就应允了。所以元载就随心所欲地指派官员,这些官员得了元载的好处,都成了他的支持者。

不仅如此,元载还掌握了一部分的兵权。一朝宰相,不仅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大权,还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这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的局面。唐代宗在把军事大权交给他之后才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这时候已经迟了,到了元载手里的权力,不可能那么容易夺下来的。

二、收受贿赂

元载权力变大了之后,很多人都想从他这得到一些好处,求人办事,免不了的就是送礼。几乎每天都有人往宰相府送东西,每天都有金银财宝。因此,元载对每天收礼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收受贿赂。收贿赂是为官的一大禁忌,最后的结局肯定不好,果然,最后元载还是被杀了。

元载,他这么做都是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
我感觉他的自信心太大了,野心也太大导致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个人就是元载,他虽然想扳倒两大宦官,但是不是那么好改变的。
能够扳倒两大宦官的人,能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深得君王的信任。

元载扳倒两大宦官,本可改变唐朝政治生态,为何自己先不行了?

元载本来是可以帮助唐朝去除掉朝廷中的宦官掌权的现象的,但是没想到,在去除了这两个不忠诚的大宦官之后,他却开始掌权掌财务了,甚至还想控制皇帝,贪污了不少的钱,之后当然是被皇帝唐代宗发现了,所以他就被赐死了,还被抄家了。

元载对于唐朝确实是有贡献的,他联合皇帝去除了两大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这两个宦官当时的权力还是挺大的,由于唐肃宗就是李辅国推上皇位的,所以他的权力和势力都很大,几乎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鱼朝恩也是,他们甚至还威胁当朝的官员,使得一些大臣为了生存不得不造反,这个时候的唐朝十分混乱,幸好,身为天下元帅行军司马的元载站在了皇帝唐代宗的一边,他们一起设计杀掉了李辅国和鱼朝恩。

但是在两大宦官死了之后,元载的本性就开始暴露了。他开始掌握国家财务,当了宰相之后仍然还兼职度支使,所谓度支使就是掌管国家财政大权的官职,这当然是为了有利于他洗钱和贪污啦。之后,他还下达了一个命令,他要求吏部和兵部不能对六品以下的官员进行任命和检验考核,也就是说元载说想谁去当那职位,就是谁去,这样一来,谁还不会去巴结他呢?

不仅如此,掌握了财力和人力的元载甚至还想要掌握兵力,等同于他想把这个国家架空啊。元载想在别处建立兵队,说是皇帝去了有安全感、不会被打扰,但是其实那些人都是元载的人,皇帝唐代宗发现了之后,当然是不同意的,顺带还发现了元载贪污的那些证据,唐代宗便联合一些受委屈的官员大臣一起除掉了元载,但是唐朝的局势依然没有改变,由此看来应该是唐朝的管理和制度不行呀。

元载虽然扳倒了两次宦官李辅国,但是他自己也贪污受贿的数量却是十分的巨大,就连胡椒粉他都有800石。
因为扳倒两大宦官之后的元载已经年事很高,很多事情有心无力了,而且之前已心力交瘁
元载由于纵容私欲膨胀,因此,他虽然铲除了两大宦官,但是并没有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朝廷生态。
本文标题: 唐朝政治生态到底有多黑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44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古代,如果边关将领起兵叛乱,京师最快要多久能知道发生叛乱了果敢有独立的可能吗
    Top